从某种意义上而讲,这条铁路其实也不仅仅是为了军事服务,也兼具着移民甚至是“扶贫”作用。移民很好理解,毕竟那里地广人稀,空旷无比,急需人口去填满,以有效利用起当地的土地、矿产资源。扶贫主要和原本西班牙人设立的殖民城镇有关。那些城别看人不少,但生存主要靠农牧业,致富则靠的是商业。如今东、西两国交战,贸易为之断绝,他们的收入来源顿时断了,日子一下子就难过了起来。而且,因为地处偏远,各种物资奇贵无比,实在不利于经济发展。因此,洛合铁路开通后,大批物资就可以以一种更加廉价的方式运输进来,降低大伙的生活成本,同时也帮助他们向外销售农产品。
洛合铁路从神都区出发后,一路经安富、芳兰、乐罗、银石、高桥、宣德、宝卷(位于后世特马斯德里翁多城附近)、兴仁、宝融(位于后世特兰卡斯小镇附近)、子鉴(位于后世罗萨里奥德拉弗隆特拉小镇附近)、孟河(位于后世圣何塞德梅坦小镇附近)、世仪(位于后世伦布雷拉斯Lumbreras小镇附近)、弘达(位于后世圭梅斯将军镇附近)、元达(位于后世圣佩德罗德胡胡伊城附近)、太安(位于后世解放者圣马丁将军镇附近)等乡镇,最终抵达合水乡。
当然那是以后。就当前而言,军事意义更为关键。从铁路终点合水乡出来,离宜泉县城的直线距离不过两百公里,虽然仍然要翻越崇山峻岭,但至少成本大大降低了。而且在元达乡一带,美铁公司还打算修一条经新合乡(位于后世佩里科市)前往延福镇的支线铁路(南边弘达乡—银台镇的支线也将同时修建)。
这条被称为洛合铁路的交通干线南起洛阳府神都区,北至新设立没多久的合水乡(位于后世皮查纳尔小镇附近),纵贯整个安第斯山东侧的半干旱地带。勘测选址时定下的原则就是,尽量靠近人口较密集、农业条件较好、水源较丰富(高山融水)的地带,然后将当地生产的牛羊肉、谷物水果以及外面转运过来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武器弹药、日用百货等运到查尔卡斯高原南端去。
延福镇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山上有大量的高水融水形成的季节性河流。西班牙殖民时代就利用地势修建了一些水库,东岸人接手后,立刻投资将其扩大化,灌溉渠网也整饬了一番,因此农业产量十分巨大。从这里上高原,也有地势相对平坦的河谷地可以行走,之前给以第七混成团为首的诸部兵马提供补给,主要走的就是这条路线。还可以,不是很难走,虽然成本不低。
基于这种思路,从洛阳府往北,一条由美洲铁路公司承建的铁路开始快速延伸,直朝查尔卡斯高原方向而去。这条铁路开工于战争爆发后数月,本来打算由中央铁路公司建设的,但人家的精力主要在大北方铁路、南非行军铁路上面,后来又有巴拉圭的纯镇铁路项目,实在分身乏术,于是就捏着鼻子让给美铁了——严格来说,到宋河以北修铁路,美铁公司肯定是过界了,但这次特事特办,便宜占得光明正大,中铁公司无话可说。
洛合铁路开工已经数年,目前已经修通到了兴仁镇这个西属时代的农业重地——在东岸时代亦是农业重镇,小麦、水果、蔬菜、羊肉、葡萄酒是其最主要的产出。进度之所以如此神速,和东岸军警大肆抓捕克兰迪人、克丘亚人、梅斯蒂索人上工地有关。
与航运业类似的是铁路事业。在东岸内陆腹地及新占的部分土地上,铁路、电报、公路、运河等基础设施,也以飞一般的速度修建着。这个时候没人考虑钱的问题了,反正就是印钞票了,至于造成的通胀恶果,等战争结束后再慢慢消化吧。
洛阳府方面对这条铁路非常重视,毕竟他们不想新首都附近全是贫困农村——环京城贫困带,听着就十分离谱——因此动用各种关系门路,促成了这条铁路的开工建设。而且,他们也主动派出内务部警察、民兵,协助抓捕印第安人。抓到的人被按照军事建制进行整编,一个团三千人,目前足足编了十八个团,从洛阳府建筑一团一直编到了十八团,让人很是无语。
所以,为了提升运输及调兵能力,全钢制轮船如下饺子一般开始制造,很快南海、信使、东非等大型航运企业都开始陆续装备这种新运输工具。航线上各个港口都在进行改造,储煤仓、加水站、专用泊位(附带码头机器)、维修工厂等都开始一一建造,投资额巨大,但政府的决心相当坚定,不容任何人动摇。
洛合铁路工地上当然不止这十八个团,事实上北边各个乡镇也编了不少建筑团,再加上巴拉圭方面押送过来的,总数高达三十七个团,十余万人。
当然以上所述的都是正常情况下,但在战争年代,一切就都又不同了,因为评判的标准不再是经济成本,而是是否有利于战争结果。有利的,那么不论多大成本,你都得给我上!因为战事一旦迁延日久,其带来的花销将远远超过其他一切所谓的成本。什么叫成本?多打一年仗,花掉大几千万法币,那就是最大的成本!
动用十几万人修一条铁路,说实话在东岸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么多的人聚在一起,其实是很危险的。这倒不是说他们想暴动,事实上内务部警察看得很紧,他们根本没机会。根据武装警察们的叙述,危险源主要是传染病和物资供给不足。当地的卫生状况十分堪忧,工作已经不能简单地用劳累来形容了,简直是惨无人道的折磨,再加上食品、药物供给严重不足,这死亡率居高不下就可以理解了。事实上美洲铁路公司已经在要求额外组建十个补充团了,以补充筑路工人的缺额。这些缺额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影响到了施工进度,可见那些人都处在一个什么环境下。
这些其实都是成本,林林总总加起来,也不是什么小数目了,足以抵消你单位运输成本上的所有优势,可能还不够。所以,你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人们对钢制轮船这种新事物不太热衷了吧?说到底,都是一个钱字在作怪。
神都—兴仁段目前已经开始了商业化运营。列车使用的是洛阳机车厂生产的新型内燃机头,以煤气为燃料。因此也可以说,洛合铁路其实是一条技术验证路线,专门跑新研发的内燃机车,看看效果怎么样,是不是比老式的蒸汽机车更优越。
另外,因为取消了风帆动力,那么燃煤量激增,各条航线中途停靠的节点上,是否有充足的燃煤和淡水进行补给呢?是否有合适的码头泊位给船只下锚停泊呢?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且需要下大力气,花费巨额资金投入的。
洛阳机车厂的实力也非常强劲。为了迎合神都区打造交通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口号,原本东岸国内生产蒸汽机车的几家国营企业都将该业务剥离了出来,然后整合进洛阳机车厂,成立了一家无论是技术实力还是资金实力都十分雄厚的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好的企业当然要抢到首都了。
国内第一家成立钢制轮船运输队伍的公司就是南海公司——很显然,因为航速等原因,他们不便与旧式船只结队航行——为此还专门招募了新工人,组建专业的后勤维修保障队伍。在自家的几个专用码头,还投资更新了设备与机器,以便更好地对船只进行日常维修。
该厂在继续完善、改进老式蒸汽机车的情况下,与工程技术研究院合作,共享知识产权,研发出了全新的“安第斯-1”型内燃机车,并且运用到了洛合铁路的运营上。
就连执国内航运业牛耳的南海运输公司,一开始也不打算大规模采购这种全钢制轮船。新生事物嘛,刚出来总是有各种缺陷的,谁愿意做小白鼠?而且价格奇高,人们心理上也怀疑其是不是会公司财务产生负面影响。但南海运输公司及其母公司南海集团不同,他们是国营企业,没办法,为了推广新事物,就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这款机车单纯从热效率上来说,可能并没什么优势,甚至还有所不如,但改进空间极大,未来热效率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从铁路事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普及内燃机车,其实非常划算。
华夏东岸共和国的交通运输事业,在这一点上尤其明显。大吨位全钢制轮船这种新生事物,按道理来说没这么快普及的。因为国内存量巨大的风帆船、机帆船离耗尽使用寿命还很远,甚至每年新下水的风帆船、机帆船都不是什么小数目。从经营成本考虑,船东们宁愿先折旧完这些老船,才会考虑订购新船,虽然新船的单位运输成本似乎更低一些,但相对高昂的价格遏制了人们的购买欲望。
“安第斯-1”型,算是开了个好头。
技术的发展,一般而言,军用总是优先民用的。世界上的很多技术,最初都是被战争给逼出来的,毕竟人类只有在面临极大压力的时候,才会抛弃次要的东西,集中精力投资研发及工业生产,为自己在战争中取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