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网络小说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303章 错误

第303章 错误

普通人服从了这样的号召,事实上他们也没什么多余的钱,但依然掌握着大笔财富的有钱人却不愿屈从海牙的命令,他们通过各种渠道,绕开三级议会的监管,把资金转移到伦敦。

没办法,就这个世道。战争仍在持续进行着,整个国家都在咬牙坚持,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葡萄牙的红酒、意大利的奶酪、希腊的橄榄、德意志的火腿、波兰的小麦,曾经他们习以为常的商品进口量锐减,政府不得不要求公民们把每一个斯梯弗(20斯梯弗合1盾)节省下来,尽可能减少贵金属外流,以便他们可以采购战争物资。

与海牙、阿姆斯特丹等日渐枯萎的城市相比,一海之隔的伦敦就像一朵饱满的鲜花,拼命吸吮着养料,长得愈发娇艳了。荷兰的商人带来了资金,让伦巴第街的金融市场愈发璀璨夺目;荷兰的学者带来了知识,充实了伦敦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学校;荷兰的技工带来了专业技术,让伯明翰、曼彻斯特的工业企业飞速发展……

但不得不说,现在有钱人也日渐节省了。雇佣家政服务的主力军曾经是荷兰城镇的广大中产阶级,但如今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很多人失了业,潦倒无比,曾经被他们排斥的海外殖民地工作如今也变得十分抢手,很多失业的荷兰中产阶级家庭都去东印度群岛生活了。

法国与荷兰,欧陆兄弟,何苦为难自己人呢?恁地让海权国家占了大便宜,英国如是,东岸也如是。是的,也有不少荷兰有钱人跑到了东岸,他们多是家族内有人曾经去东岸旅游过,认识到了南方新大陆的先进一面,对肮脏潮湿的伦敦看不上眼,对英国人的实力也没有信心,觉得跑到那里未必就安全了。

半大的孩子们也出来工作了。他们无法上战场,但可以做一些零活,比如给人跑腿,在教堂里面生炉子,或者帮人看守大门。给有钱人做洗刷之类的家务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工作了,但那一般是女孩子的专利,中午包一顿午饭,还有工资可拿,碰上雇主高兴的话,偶尔还能有一些小费赏赐。

还有一些想得更深远的人,觉得东岸这个国家很“坏”,肯定有制衡欧洲国家的手段。别看英国人现在跳得欢,明轮船直航北美大陆,螺旋桨动力的船只也解决了水下密封的难题,有了突破性进展,但他们的生产能力是建立在东岸标准和技术上面的。

工厂里的机器仍在隆隆运转,渔民和士兵们的妻子在里面超负荷工作着。从她们缺少血色的脸庞就可以看出,平日里的生活肯定非常艰难,这里的工作也一定十分劳累和危险。但没有办法,这份收入微薄的工作对她们而言十分重要,有工资就可以买面包,再加上政府部门和教会组织隔三差五的救济,就可以勉强养活自己和孩子们了。

看看他们的工厂吧,英尺什么的量制早就抛弃不用了,转而采用东岸标准的米。海关也不收磅税了,转用吨税。伦敦的上流社会聘请了至少一百名精通汉语的老师,几乎每天都在教贵族子弟们学习这种注定要成为全球通用语的语言。毫无疑问,这很艰难,因为汉语是图形文字,与字母相比,完全是另一套系统,让欧洲人学习起来非常痛苦。但没办法,这都是上流社会成员必需的技能,不得不学。

作为北部省份的港口,恩克赫伊曾其实算不得多富裕,至少不如荷兰、泽兰两省的港口那么耀眼。街道狭窄逼仄,两边躺满了了无生气的乞丐。他们都是在历次海上战斗中负伤的勇士,但没有得到良好的待遇。缺胳膊少腿的他们只能挣扎在街道上,乞求过往的行人们能施舍一点食物。

再看看英国人生产各种枪炮、工具的机器设备吧。能进口东岸的肯定进口,他们似乎对自己生产的东西毫无信心,买办阶级的能量非常强大,已经到了阻碍本国基础工业发展的程度。冶金设备、化学中间品、机械零部件、高精度机床、专用计量工具、各色五金工具、中小型液压机等等,东岸生产的商品质量好,价格低,英国货毫无竞争力,傻子才不用呢。

渔船一一进港后,商人们第一时间涌了上去,抢购起各种物资来。码头官员用有些欣慰又有些悲哀的目光看着这一切,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出生在荷兰黄金年代的他分外怀念以前的生活,但现在都什么样了?他摇摇头,不愿目睹这感伤的一幕,吩咐手下去渔船那边收取入港管理费之后,转身离开了码头。

但这里面也存在着一个危机,那就是一旦东岸政府断供,那么英国工业就如沙滩上的城堡一般,轰然破碎。不说全然瓦解吧,但倒退个二十年却是极有可能的事情。

鲸肉、鲱鱼、鳕鱼等海产品产量的疯狂增加,大大减少了荷兰人在谷物方面的消耗,减缓了粮食危机。荷兰政府也意识到了重要性,数年来一直分出部分海军战舰,全程护航本国的渔船队转战波罗的海、北海、纽芬兰等渔场较多的海域,为此还在海上和法国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两国间的渔船甚至都开始互相攻击,以至于渔民们都不得不备上火枪,以免在海上遇到敌对国家的船只时无力还手。

这样一个国家,如何能让这些颇有见识的荷兰资本家们放心移民过去?为何不去更先进、更强大的华夏东岸共和国呢?即便那是异教徒掌权的国度,但也阻止不了很多人的热情。

所以,鲸肉怎么能放弃呢?那么大大大坨的肉,丢了不可惜吗?难吃?不存在的!尤其是当你快饿肚子的时候,不知道多香呢。而且这些年有一些从东岸流入的鲸肉制品,比如大葱鲸肉罐头等等,因为有着光环加成,因此哪怕再难吃,也有部分中产阶级采购试吃,更何况这玩意味道真的还不错,值得推广,前提是学会东岸人的烹饪方法。

未来的话,英格兰王国大概率会被东岸的体系牢牢束缚住手脚,成为他们在北欧一带的代理人——说难听点叫打手。这个过程当然不可能一帆风顺,但英国人在四处碰壁之后,早晚会认清现实,低下自己那高傲的头颅,甘心情愿充当起东岸人干涉欧陆的棋子。

但现在一切都不同了。残酷的战争极大破坏了各国的生产力,即便战火没有燃烧到本国领土上,但大量青壮年男子上战场,数量更多的成年男女被迫负担起后勤运输任务,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农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联合省本就没太多农业,有也是以种植苜蓿、亚麻、靛蓝(这个作物快消失了,因为东岸化学染料的冲击……)、烟叶等经济作物为主,只有很少一部分土地种上了谷物。现在烽火连天,农业衰微已极,荷兰人不得不精打细算,尤其是堪称刚需的食物。

那么,有什么理由移民去伦敦呢?去青岛才是正确的选择啊!

为了筹集财富,荷兰人也在想办法。作为他们传统的捕鲸业来说,以前在海上猎杀了鲸,基本上只割取鲸皮和脂肪,肉就任其漂浮在海面上,极少带走——重量大,占吨位,口感也不行,没人爱吃,那么自然也就没有市场。

欧洲大陆,是没什么希望了。联合省倒了八辈子血霉,和法兰西靠在一起,中间就一个啥也不是的南尼德兰,注定了他们要耗尽自己的财富、知识、技术甚至是生命,也未必能阻止高卢人的入侵。

战争打到今天,已经过去好几个年头了。富裕程度曾经傲视欧洲的联合省在财政上也有些绷不住,荷兰民间的财富以一种令人心碎的速度开始消耗——如果说发行公债搜刮的是有钱人的财富的话,那么加税则是对普通人的剥削,但没办法,生存和自由总是最重要的,荷兰人充分理解这一点。

当然欧洲大陆也不会是全然黑暗。东岸人必然不可能完全信任英格兰人,任由他们在欧洲大陆攫取利益,那么扶持一个能够对抗英格兰的欧陆国家也就成了现实的选择。这个国家不能太大,不能太强,不能太有潜力,但也不能太弱,不能完全扶不起来——不知道他们会如何选择了,但有一点是确定的,这个国家绝对不可能是联合省,先天条件就不符合。

船上装载了大量鲸肉、鲸脂、鲸皮,渔民们的脸上笑意涔涔,这让等候在岸上的商人们大大松了一口气,总算没出什么问题。

欧洲大陆,也就这样了。可笑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这完全就是一个错误,彻彻底底的错误,让欧洲丧失了最后一丝崛起的希望。

1708年3月6日,联合省恩克赫伊曾港,一批渔船在海军战舰的护卫下,冒着濛濛细雨驶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