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网络小说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554章 洪流(二)

第554章 洪流(二)

波兰、瑞典,差不多是波罗的海东半部“相依为命”的两个可怜虫了。他们面对着丹麦、普鲁士、萨克森、俄罗斯四国联盟的直接军事威胁,大仗暂时没有,但小仗不断。而在这四个国家后面,汉诺威、不列颠、奥地利、联合省等国也虎视眈眈,暗戳戳出钱出力,形成了第二梯队,誓要把这两个投靠了异教徒的邪恶国家掀翻在地。

现在两国军队也基本是一起行动的。列辛斯基的部队已经扩大到了六个师,总计四万多人,最近一次北德意志战事,他就派遣了两个师,在东岸海军运输船队的帮助下,在施特拉尔松德登陆,策应在附近征战的瑞典军队。而南边的克拉科夫政府北伐,查理十二也派了万余名士兵过来增援。虽然这些援军多半是新兵——没办法,瑞典兵力实在吃紧——到波兰来有锻炼的性质,但到底起了不少作用,列辛斯基还是很承情的。

不得不承认,英国人、荷兰人的串联是非常成功的。他们协调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原本反瑞的四国联盟的基础上,隐隐又拉来了很多候补成员,还悍然分裂了波兰,搞出了一南一北两个政府,使得列辛斯基掌握的力量更加少,且基本陷在了内战之中,根本无力支援瑞典。

最后一个支持华沙政府的欧陆主要国家就是瑞典了。列辛斯基的王位最初就是瑞典人扶起来的,只不过后来情况不对,被人合力打出了华沙,连累了列辛斯基一度也成了丧家之犬。列辛斯基现在主要的支持力量来自东岸,但近在咫尺的瑞典的影响也不可小视。事实上华沙与斯德哥尔摩之间的关系非常不错,先前查理十二的妹妹蠢蠢欲动,想顺势接受贵族们的拥立当国王时,列辛斯基就通风报信,让查理十二加快了脚步赶回国,免除了内部的一场纷争。

东岸政府面对这个局面也有些头疼。当初整波罗的海国际银行出来,就是为了拉拢周边势力,蚕食荷兰金融市场——不用怀疑,金融市场最终会影响到贸易市场、物流市场——最后让东岸共和国主导这个地区的局势。只是,他们终究还是棋差一着,被英、荷这两个地头蛇三搞两搞,波罗的海国际银行几乎成了一家纯粹的金融机构,不再具有附带的外交、政治、经济影响力等神奇功能了。

意大利现在积极在欧洲各项事务上发言,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派遣了大使,要做一个有声有色大国的意图十分明显。不过说到底,他们的发展是靠东岸助力起来的,坎波莫罗内军事要塞的东岸驻军也冷冷看着他们,再加上“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北边的奥地利人也是个很大的威胁,因此他们在这件事上没得选择,只能跟随东岸的步伐。

东岸本土对此十分不满。为此,波罗的海国际银行行长、但泽县县长、里加商站站长、驻波兰大使全部丢官去职,转而从本土调了一批新人过来上任,重整旗鼓的意图非常明显。只是,大势若此,新人短时间也无法扭转局势。而随着四国反瑞联盟重新燃起战火,瑞典、北波兰被空前孤立,这个大势似乎愈发难以扭转了。

这里着重提一下意大利。说到国力,统一了大部分国土的意大利其实已经不比处于虚弱状态的法兰西差多少了。他们的经济蒸蒸日上,国内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因此罗马政府的高层现在心气很高,东岸政府也不完全把其当傀儡看待,事实上也不可能。

现在,摆在东岸官员面前的有两条路。第一条路姑且叫“和平之路”吧,即动员自己影响力较大的地中海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奥斯曼土耳其以及克里米亚、卫拉特、西乌克兰等,与瑞典、北波兰做生意,打破经济上的枷锁。这些国家加起来,其实能量也不小了,甚至就连法兰西都有极大可能被拉进来。再加上东岸本身超强的工业、科技实力,维持这个圈子稳定发展并更上一层楼,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

西班牙、意大利两国其实没太多可供选择的余地,他们齐齐表态支持列辛斯基,并向华沙派驻了大使,态度已经非常明确了。

唔,有点后世冷战时期的味道了。分阵营,但不分意识形态,以经济竞争为核心,会发生热战,长期竞争之下,肯定会有一方垮下来,到时候赢者通吃,收拾局面,欧洲将在一个声音下说话。

而除了德意志诸侯外,丹麦、俄罗斯也明确支持克拉科夫政府,联合省、不列颠两国尚未表态,但倾向于谁大家心里都有谱。他们对东岸人控制波兰十分恐惧,因此不遗余力要破坏这一切。法国、葡萄牙、奥斯曼三国则明显持中立态度,他们基本都是有求于东岸,或者严重依赖东岸,但同时也不想看到东岸人进一步扩大其在欧洲的影响力,心里比较矛盾、复杂,因此干脆不表态好了,等实在拖不过去了再说。

第二条路就充满血腥与战火了。按照联合参谋本部制定的计划,就是在但泽增兵,然后帮助列辛斯基击破南波兰政府,攻占克拉科夫,重新统一整个波兰。随后,让波兰、瑞典、库尔兰三国结成军事同盟,坐拥二十万兵马,虽然对比敌人仍然有不小的差距,但也可以周旋一二了。甚至在情况危急的时刻,驻但泽的陆军第五混成团将紧急出动,直接下场参战,帮助列辛斯基和查理十二稳定局面。

奥古斯特这人不知道走通了什么门路,竟然得到了奥地利大公、德意志国王查理六世的支持。哈布斯堡家族的号召力是巨大的,他们的态度,就代表了德意志绝大部分中小诸侯的态度。柏林的霍亨索伦家族虽然没表态支持,但也没反对,这就更平添了奥古斯特的气势,使得他愈发嚣张,时常从萨克森前往克拉科夫,一边团结追随他的波兰贵族,一边过把国王的瘾。

这样一条路,毫无疑问将充满很多的不确定性。有将大北方战争全面扩大到整个欧陆的风险,届时东岸政府要砸多少资源进去?是不是要从本土调集更多的精锐野战部队过来呢?这成本可太高了。但如果不调,单靠目前东岸共和国在欧洲明面上和暗地里的势力,万一失败,前期几十年的耕耘可就打水漂了,真的非常难以抉择,上层至今还没下定决心。

列辛斯基和奥古斯特两人的王位之争,到今天已经是一笔糊涂账了。双方都曾经经受过正规选举程序上台,但又都迫于形势下台过,所以就法理而言,双方其实都有一定的合法性,但又都不太合法,总之说不清楚,就看谁的拳头硬了。

不过大佬们没商议出结果,底下人却都有点急不可耐了。之前第五混成团已经两次进入波兰,帮助列辛斯基平定叛乱,这其实已经属于直接下场了。训练有素的东岸官兵们用火枪和大炮把反叛的波兰贵族撕成碎片,前后几战杀伤了数千敌军,叫人胆寒的同时,也让反对他们的联盟更加团结一致。

平心而论,虽然东岸人在华沙颐气指使,非常嚣张,但他们政府提供的长期低息贷款却是目前华沙政府能够维持下去的主要原因。为什么叫华沙政府呢?因为在南边的旧都克拉克夫,奥古斯特这个不要脸的又在那里“另立中央”,自称波兰国王,身边还簇拥着不少贵族,真真让列辛斯基气歪了鼻子。

西面的德意志诸侯,有十数万军队组成的洪流,东面的俄罗斯,同样是十数万灰色牲口,难道真的要将他们都逼成敌人吗?一旦敌人两面夹击,有英、荷在后面充当总后台,战争会演变成什么样,谁都不敢保证。

列辛斯基这几年在东岸人的力撑之下逐渐稳定了局势,并实际控制了相当一大片的土地和人口。他曾经也起意重修华沙,让这座毁于战火的城市恢复生机,但考虑到沉重的军费压力,最终也只能黯然放弃,只花钱修复了很少一部分建筑,比如军营、教堂、宫殿、仓库等等。至于其他的,只能慢慢想办法了,波兰现在太穷,还面临着外部“邪恶势力”的反扑,不得不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波兰这个坑,还真挺大的啊!

华沙是一座很不错的城市。虽然作为波兰首都才不过区区百余年时间,但建设得非常好,城市规划也比较大气,在欧洲一票首都里面算是不错的了。城内原本有很多宏伟的建筑,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迭遭战火蹂躏,瑞典人、普鲁士人、萨克森人、俄国人甚至是波兰内部的叛军,都把这座城市作为战场,反复拼杀,令这些建筑十不存一,非常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