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近两年未见,但他却对徐三娘记得一清二楚,毕竟他是个好胜的,也是个记仇的,当年徐三在飞镖摊子上大出风头,还让他没能狠狠报复那摊主,他对这寿春县的小讼师,早就是心生恼意,只恨没机会压她一头。
宋祁薄唇紧抿,抬着下巴,斜她一眼,见她这说话态度,浑然如哄那三岁孩童一般,心中自是怫然不悦。
山大王虽是个睚眦必报的性子,但也足够坦荡,不是暗地里耍阴招的小人。他扫了徐三两眼,随即眯起眼眸,缓缓说道:
待到官家及周内侍走后,徐三娘负手而立,仰头望月,重重一叹,随即低下头来,很是无奈地走到山大王身侧,弯着腰身,凑到那小子耳畔,眯眼笑道:“还请山大王发个话儿罢,要如何才肯乖乖认错?”
“我要你跟我比试三回,比甚么,都要由我说了算。你若能连胜三场,那我就如你所求,明日寅时,候在理政殿前,跟圣人责躬引咎。但你若是成了我的手下败将,我非但不认错,更还要收你做我的奴仆!你要给我当牛做马,端茶送水,待我厌了腻了,才会将你放走。”
徐挽澜心里头咯噔一下,瞥了那梗着脖子的熊孩子一眼,很是有些不大情愿,但面上却仍是呵呵笑着,拱手应了下来。
不愧是山大王,恣意妄为,毫不讲理。徐挽澜忍不住想,到底是谁人给他起的这名号,真是再恰当不过。
“你马上就要出宫,临走之前,不若再帮朕干件差事。这小子顽劣成性,死不悔改,你若能将他说服,让他明日寅时,候在理政殿前,来跟朕责躬引咎,低头认错,朕定会记你的功。”
她蹙了下眉,随即含笑说道:“这倒无妨,只是俗话说的好,‘一言既出,金玉不移’,才算是君子之风。山大王想比甚么,就比甚么,我绝无异议,只是你说出口之前,可得深思熟虑,说了就不能改了。”
徐挽澜瞥了两眼那小子,因累了一整日,也无心替他解围,只耷拉着眼皮子,一声不吭,等着瞧他好戏。哪知官家面色阴沉,默不作声,盯了山大王一会儿后,忽而转过头来,对着徐三缓声说道:
山大王也不嫌脏,一掀衣摆,大喇喇地在石阶上坐下,仰头看着徐挽澜,瞧那周身气派,自是贵气难掩。其余几个小儿郎,手中各提一个小竹笼,环伺于他身侧,当真好似是他山头里的土匪喽啰一般,徐挽澜瞧在眼中,没来由地觉得有些好笑。
徐三娘微微抬头,可算是明白过来了。现如今已是秋日,正是斗蟋蟀的良辰佳时。山大王不过是个孩子,贪玩好斗也算不得稀奇,可今夜跟官家撞个正着,只怕他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她抿了抿唇,忍住笑意,接着便见山大王很是傲然地点了点头,高声道:“这是自然,我若是拿定了主意,那就死都不会再改。我想好了,这第一回,我就要和你比弹弓,一局定胜负。”
徐挽澜抿着唇,不动声色,把着眼儿一扫,瞧见周文棠手里头提着几个小竹笼,里头装着四五只黑褐色的虫儿,正蛐蛐蛐蛐地叫个不停,恼人得很。
古人所用的弹弓,并不如现代人所想的那般,是个巴掌大的树叉子,系上一根绳儿,而后便用这个来弹泥丸。似山大王这般的贵族子弟,他们所玩的弹弓,长约三十余厘米,漆饰纹画,甚是华美,而他们所用的弹丸,也是极为昂贵的珠弹,一颗便抵得上徐家大半年的吃用。
这人,她是识得的,先前在寿春之时,倒也有过一面之缘,正是那混世魔王,山大王宋祁。这小子,真不是个安分人物,她每回见着他,他都要招惹出事端来。
徐挽澜微微侧首,看向山大王,见他满眼得意,跃跃欲试,丝毫不遮掩自己的兴奋之情,心上立时明了,这弹弓,估计就是这小子的拿手好戏。
徐挽澜于夜色之中,借着昏黄宫灯,眯起眼儿,细细一扫,便见那打头儿的小郎君,衮衣绣裳,眉眼俊美,生来带着一股倔劲儿,眼底亦有狠戾之色。此时此刻,他哪怕被揪到了官家面前,也是梗着脖子,傲气十足,一看这架势,就是打定了主意,死不认错。
她笑了笑,倒也不怕输。反正这小子也不过是求胜心切,一时兴起,又不能留她当一辈子奴仆,而她呢,赢了是好事,若是输了,还能让皇宫多包一段时日的吃住,也不是坏事。
徐挽澜默不作声,瞥向周内侍。周内侍对官家微一颔首,这便默然走了过去,不多时便将几个罪魁祸首,一并领了过来。
山大王手一张,便有小喽啰将他那专用的漆金小弓递了过来,至于徐挽澜,自然是没这么好的待遇了,用的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弯小弓。
博戏,即是赌博,照理来说,在这大宋国中是合乎律法的。但是徐挽澜跟在官家身边伺候了几日,也算是摸清了官家的喜恶,这博戏驰逐,斗鸡走狗,可以说是她最为厌恶之事。若非那些个博戏摊子,每个月都能交上来不少商税,只怕早就被她下令禁止。
明月当空,碧落秋风,那少年傲然挺首,抬手拉弓,众人只听得砰的一声,便见珠弹破风而出,簌簌飞远。不多时,便有宫人喜不自胜,捧着红叶,急步而来,连声奉承着那山大王,说他百步之外,亦能射中红叶,真是十八般武艺,尽皆精炼。
徐挽澜耳朵灵,听了几句,就知道是有那胆大之徒,在园子里聚众博戏。她紧抿着唇,微微蹙眉,抬眼看向官家脸色,便见那妇人的面色已然沉了下来。
山大王听着众人夸赞,神气十足,敞着双腿坐在石阶高处,指间把玩着那红叶,目含挑衅,看向那正埋头拨弄着弓弦的徐三娘。
徐三娘看在眼中,偷偷擦了把汗,暗叹自己好不容易,虽不能将老虎哄成猫儿,但也将算是将吃人的老虎,哄成了暂时不想吃人的老虎。哪知就在她松了口气时,一行人等忽地听得不远处那园子里,隐隐传来一阵喧语笑闹,说的是甚么胜负输赢之事。
徐挽澜瞥了他两眼,目光缓缓下移,定定看了会儿那红叶,随即勾起唇来,话不多说,抬手将陶弹射了出去。山大王见她射过,心中急切,当即掀摆起身,大步朝着那弹丸所落之处走了过去。
徐挽澜立在官家身侧,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说了一路的俏皮话儿,哄得喜怒不形于色的官家,都微微翘起了唇角来,瞧那眉眼,也跟着柔和了许多。
徐三娘勾起唇角,不急不慢,待到其余人等皆已围作一团,方才负手缓行,走了过去。她才一凝身,便听得那宫人谄笑着道:“虽说徐娘子也射中了叶子,但是这间距着实太近,够不上百步之远。奴觉得这一回,该算作是大王胜。大王于百步之外,穿杨射柳,真是好本事。”
其实这些妇人,对这些奉承话儿,倒也不会轻易当真。但徐三娘说起好听话儿来,说学逗唱,起承转合,有意思得很,这古代妇人没听过这般花样儿,自然也会觉得好玩儿。
这宫人奴颜婢色,阿谀奉承,却未曾瞧见那少年立于月下,手持徐三所击落的叶儿,眸色愈发阴沉起来。他虽说求胜心切,此时却也瞧出了不对来——徐三的叶子,半黄而半绿,一看就是从树上被击打下来的,而他那叶子,已然呈深红之色,足可见得,是因这萧瑟秋风而从枝间脱坠的。
这一日乃是八月末时,亦是徐挽澜在宫中所住的最后一夜。奏章批阅罢后,官家留了徐三在身侧,令她陪自己走回寝宫,说些话儿,不为别的,只因那徐挽澜渐渐摸清官家的性子之后,胆子也大了起来,知道这上位之人,无论是那寿春城中的魏大娘,还是这尊无二上的真龙天子,都喜欢好听话儿,且都喜欢有趣又新奇的好听话儿。
那捡拾珠弹的宫人存心讨好,未曾想这马屁却拍到了马蹄子上来,惹得山大王火冒三丈,抬脚便将那宫人踹倒于地。他心有不甘,情有不愿,怎奈何他先前放过话,要一局定胜负,这一轮他未曾射中,自然逊过徐氏一筹。
徐挽澜清楚,这已经足够了。她的最初目标,是代崔钿传信,好在官家面前露脸,让官家记住自己的名姓,然而现如今,她所达成的,已然远超最初的目标。接下来这半年之中,她所要做的,就是确保自己顺利通过省试。省试一过,殿试自然不在话下。
他死咬牙关,转念一想,这便出了第二轮的比试之题——斗虫。所谓虫,不止限于蟋蟀,只要是眼下这园子里的,甚么虫子都可以。一盏茶的工夫里,二人都要定好虫子,之后将两只虫儿放在同个瓷碗中,两相厮杀,一局定胜负。
金乌西坠,玉兔东升,转眼间半月已逝,徐挽澜这实习生的日子,也渐渐走到了头。这短短十余日里,她干的是自己最拿手的活儿,自然表现得很是不错,官家面上不显,却也对她多有倚重之处。
徐三听过之后,倒有几分意外,暗想这小子也是有志气的。他若说要比斗蟋蟀,只怕徐三是必输无疑,可他却未如此行事,这熊孩子,似乎也没那么熊。
徐三轻笑着摇了摇头,自然不会将他那玩笑之语当真,转而搁下衣裳,收拾一番,这便早早睡去。
她摇头轻笑,这便不紧不慢,走进花间草丛,手持宫灯,开始寻觅起虫儿来。山大王眉头紧皱,想了一想,干脆跟到了她身后,半步不离。徐三踮脚看树,他便是跳起来,也要瞧个分明,徐三若是低头去照泥土,他也要半蹲下来,用手去扒拉软泥。
难不成周文棠,当真用了自己的晌银,来给她做衣服?
徐三瞧着这小子,见他如此好胜,愈发觉得好笑,想了一想,眼神一扫,接着挽袖伸手,将那正趴伏在枝上的一只青绿螳螂抓了起来。山大王眯起眼来,看着那很不起眼的翠色虫儿,挑眉冷哼道:“你若是拿定主意,那就不能再改了。”
徐三瞧着瞧着,却蓦地生出了疑心来。想她一个没有品阶的权知舍人,所谓权知,即是暂代之意,这宫里头的侍者都对她态度平常,那司衣之人,又如何会对她这般讨好?说好两件,却送了三件过来,且都是连夜赶制,又不曾敷衍了事……
徐挽澜故意打了个哈欠,垂眸笑道:“改甚么改?速战速决罢。天这么晚了,我还急着回去歇下呢。”
而待她夜里头回了院中一瞧,床褥间摆着三件衣衫,乍一看都算不得打眼,但若是仔细去摸,却可发现无论质地,还是绣纹,皆乃上品,一件就抵得上她那一箱衣裳。
山大王眉头紧蹙,将信将疑地斜她一眼,随即也跟着挽起袖子,将枝头上的另一只螳螂抓在手中,仔细端详起来。他抓的这螳螂,虽与徐三那只同宗同族,但论这个头,可是要大上不少,一看就是螳螂中的大力士。
徐三勾唇一笑,抿了一口露芽茶,细细品咀一番,任那茶香于唇齿之间缓缓漾开,这才吞咽入腹,搁下茶盏,复又开始斟词酌句,起草诏书。
山大王仔细看了半晌,随即勾唇一笑,定了主意。二人不复多言,但命宫人拿了个宽碗过来,接着便令两只虫儿入得碗中。山大王瞧着自己那大力士,原本是信心十足,哪知他才松手没多久,徐三娘的那螳螂大刀一挥,便将大力士的头砍了下来。
那杯中茗茶,色翠汤碧,可不就是雅安露芽么?
少年一惊,不敢置信地看着那碗中虫首,随即倏然抬起头来,紧紧盯向徐挽澜。徐三缓缓一笑,唇角翘起,眼神清亮,不见分毫困意,少年这下明白过来了,说甚么急着速战速决,分明是存心给他下套,引着他坠入陷阱!
而待徐挽澜忙忙乱乱,口干舌燥之际,探袖伸手,捧起茶盏,随意抿了口茶水,却不由被那清悠茶香,引得回过神来,低头细看。
只是山大王紧盯着她,却仍是想不明白,这女人是怎么知道她这螳螂,定会将那大力士斩于刀下的?
徐挽澜也不曾多想,毕竟这料理内务,献茗奉茶,皆是周内侍的分内之事。她如实答了雅安露芽四字,接着又回了他几问,无非是平日喜好之类的。待到一盏茶的工夫过后,徐三估摸着时辰差不多了,便拜辞而去,回了理政殿内,点墨挥毫,刺促不休。
山大王死死咬牙,心中愤恨至极,偏又好奇不已,心痒难耐。他兀自强忍,冷声说道:“第三场,我要出题考你,你若答不对,就算是我胜。我问你,这几人里,哪个跟我最亲近?你可以对他们提问,但每个人,只能问一回,而他们,可以不答,也可以撒谎。”
周内侍淡淡一笑,随即缓声说道:“三娘平日爱喝甚么茶?”
他所说的这几人,就是那陪着他一同斗蛐蛐的小儿郎,拢共五人,皆是衮衣绣裳,一看便知是官宦人家的子弟,特地送入宫来,多与皇子来往,日后也好得些便宜。
徐挽澜怔了一下,随即一笑,点头道:“够了。我也就待个十天半个月的,哪里用得着那么多身儿?”
徐挽澜笑了一下,问都不问,直接拎了个蓝衫小子出来。那小儿郎瞧着比山大王还小,相貌十分俊俏秀气,眼睛又大又水灵,小鼻子小口,长得好似小猫一般,气质文雅,而又不失可爱。
聪明人说话,十分只需言明三分,剩下七分,自然而然便可了悟。周文棠倚于桂花枝下,喃喃重复着“鳌鱼脱钓”四字,半晌过后,勾起唇角,凝视着她,轻声说道:“衣裳当真够了?”
方才这几人被周文棠自园子里赶出来时,徐三瞧得分明,山大王将自己那装着蛐蛐的竹笼,毫不犹豫地塞到了这小猫儿郎的手里头。山大王的蛐蛐,定然是他的宝贝。他在危急之时,挑了谁替他拿着,那这个人,定然是他亲信之人。
鳌鱼脱钓,意思是说,一旦脱离了危险,那就必须马上离开。她此时说出这四个词,是想给周文棠出主意,让他等到叛乱平定之后,自请调任,不再随侍官家身侧。如此一来,无论是他,抑或是官家,都不会因此而再受攻讦。
果不其然,徐三细细打量着山大王神色变化,不由勾起唇角,知道自己这一把,到底是赌对了。
徐挽澜稍稍一想,蹙眉低声道:“有个成语,想来中贵人也是听过的,叫做‘鳌鱼脱钓’。鳌鱼若是脱了钓钩,自会摇头摆尾,立时遁入深水中去。”
山大王敞坐在石阶之上,眼见得他话音刚落,徐挽澜便将那小名唤作狸奴的小郎君给扯了出来。这个狸奴,长得好似猫儿一般,玉雪可爱,正是山大王最为亲近的小跟班。
周内侍把玩着手中的碧玉扳指,半垂着眼儿,似是有些漫不经心,又好似是有些疲乏,口中轻声说道:“我懂你的意思,三言讹虎,投杼逾墙,官家今日信我,明日便可不信我。那么你说,她若是真不信我了,想动我了,我又该当如何?”
山大王眉头紧蹙,很是不甘地仰起下巴,瞥了徐三一眼,心里头则是犯起了嘀咕,怎么也想不明白——
“瑞王之乱,未平之时,官家不能杀你,亦不能动你,否则朝廷便落了下风,便好似是贼人心虚,人家一嚷嚷起来,便急着抹去罪证。只是瑞王此乱过后,若是这飞短流长,愈演愈烈,官家听着百姓所言,说朝中之事,无论轻重缓急,皆由中贵人掌理……”
她是怎么看破那奴婢,存心讨好于他,在叶子上造假的?她又是怎么猜中,她的螳螂,一定会战胜他的大力士的?还有这个狸奴,她又为何会一瞧一个准儿?
二人走至桂花树下,坐于石凳之上。碧叶层层,轻黄金蕊,徐挽澜眼睑低垂,凝视着那青瓷杯中,茶纹四荡,口中斟酌一番,随即缓缓说道:
山大王故作不耐,面色冰冷,朝着徐三勾了勾手指,唤她近身说话。徐挽澜才一过去,便听得山大王冷哼道:“今日这比试,是我有心放水。虽说你……不过是一介草民,但也是在圣人身边伺候过的,我不好让你难堪。”
周内侍扫了她一眼,随即挑起眉来,似笑非笑地道:“我自是没甚么打算,不过,我倒是想问问徐举人,你若是我,又有何计?”
徐三一笑,赶忙称是,连连夸了他几句。山大王见她如此识相,脸色稍有缓和,随即皱眉说道:“明日寅时,我会去理政殿。作为交换,你要老实告诉我,你为何会胜。”
徐挽澜顿了一顿,见四下无人,干脆心上一横,开门见山道:“瑞王已反,打的是清君侧的名号,却不知中贵人,可有甚么打算?”
徐三闻言,故作神秘,吊了吊他的胃口,待那小子眼冒火光之时,她才抿唇一笑,应了下来,允诺与他,只要他明日老实去认错,她就自揭谜底,一五一十,跟他说个明明白白。
这男人时近时远,时而冷淡疏离,时而又貌似亲切,若是存心跟他兜圈子,迟早要被他引至云里雾里中去。
二人相约定了,哪知隔日寅时,山大王写了检讨认了罚,却怎么也没寻着徐三。他心里头憋着股气,找到周文棠一问,才知寅时之前,崔金钗已与徐三交接过了,徐挽澜没了差事,便早早出宫而去。
男人稍稍一顿,声音竟带了几分轻柔,缓声说道:“昨日要得急,司衣便只赶了两身。今日你回去,自会有人,再送两身过去。三娘若是还想要,只管来跟我说便是。我便是用上自己的晌银,也会让司衣给你赶制出来。”
山大王闻言,心头小火噌噌地冒,暗骂这女人当真是个骗子,下次若是再见着她,可不能随便被她哄了去,定要对她为难一番。而那边厢里,徐三坐于车架之中,蹙着眉,垂着眼,连打了好几个喷嚏,直打得困意都烟消云散。
徐挽澜看在眼中,哭笑不得,见他如此泰然自若,自己干脆也懒得替他多想。周文棠见她过来,淡淡瞥了她一眼,接着搁下长锄,缓步而来,边拿帕子净着指间泥尘,边勾唇轻声道:“三娘怎么过来了?可是我送你的衣裳,不够你穿?”
此时此刻,徐三早将山大王抛诸脑后了,她心中所思,全是在京中的安顿之事。距离明年四月的省试,还有小一年的时间,总住在驿馆里,到底有些不便之处,若是能赁个院子,抑或是买个院子,日后将徐阿母接过来也能方便不少。
她在这里替周文棠担忧,反观周文棠,却是一派闲雅,悠然自适。徐三由宫人引入小院深处,便见眼前竟有一片八卦阵形的菜畦,而那男人已然换作黑色常服,正肩荷锄头,衣沾露水,于田间不紧不慢地松土理秽。
至于这八个月里,她倒也可以选择坐吃山空,毕竟她先前攒些的银子,足够吃用,且还能小有盈余。但是徐三娘还是想暂且找个营生,多少赚点儿银钱,最好是能替达官显贵做事,赚钱之余,还可积累人脉。
西汉初年,七国之乱,吴王刘濞谋反,打的就是清君侧的名号。汉景帝为平叛治乱,又为形势所逼,便杀了能臣晁错。徐挽澜不知周文棠与官家到底有何牵扯,故而心有忧虑,生怕官家也棋行错招,杀了周文棠,以平悠悠众口。
徐三倚着车壁,睡眼惺忪,忽地忆起方才她与崔金钗交接事务,崔金钗倒是比先前对她热情多了,更还请她来崔府同住。徐挽澜当时面上带笑,稍一思量,便随便找了个由头,婉拒了崔金钗。
当日下朝之后,及至晌午,忙了一上午的徐挽澜总算得了闲。她匆匆用了几口饭,这便忙里偷闲,去了周内侍苑内。方才这几个时辰,她都不曾见过周内侍的影儿,心中难免有些忧虑,暗中扫量着官家的神色,却也猜不透她心中是甚么主意。
她本就做过崔钿的幕僚,若是如今来了开封,还在崔府住上小半年,只怕在官家看来,她就完全是左相的人了。这可实在不好,思来想去,还是要撇一撇关系。
···
徐三想着想着,困意上涌,这便合眼睡了过去。待到车马行至驿馆前,她悠悠转醒,掀开车帘,不经意间抬眼一瞥,便见唐小郎眼含泪光,急步迎了上来,委委屈屈地怨声说道:“娘子真是的。若不是那姓韩的,跟奴说了一声,奴都不晓得娘子今日要回来哩。”
官家原本还有些不安,但看过徐三娘写的这檄文之后,不由一笑,神色也缓和了不少。殿中朝臣,个顶个的眼尖目明,也不由得对那徐挽澜高看了几眼,想着这人有如此笔底工夫,又能得官家青眼,日后若是身入仕途,定能青云直上,鸿翔鸾起。
姓韩的?徐挽澜反应了一下,才明白过来,唐玉藻说的该是韩小犬才对。只是这韩小犬,现如今乃是罪臣之子,怎么消息这般灵通了?
而最关键的是,全文上下,也不曾用到甚么生僻词汇,便是那些只识千字文的贱籍娘子看了,也能明白,也定会心有所感,激愤填膺,气恨难平。
徐挽澜蹙了下眉,随即跃下车来,随口哄了唐玉藻两句,这便与他一同进了驿馆。她大步在前,推开屋门一瞧,便见那屋子收拾得极为干净,无论是案头摆设,还是被褥枕席,都比上次见时精细了许多。
临至檄文末尾,徐挽澜又说了周内侍许多不易之处,提了周内侍几回功绩,写得令人动容不已,很难不心生同情。
徐挽澜暗暗一惊,随即勾起唇角,知道这功劳,还得记在唐玉藻的身上。果不其然,她唤来那小郎君一问,唐玉藻便得意起来,絮絮叨叨地,将自己如何收拾如何采买,从头到尾详述了一通。言罢之后,他又缠着徐三,问起她宫闱之事来。
徐挽澜抿了抿唇,等到官家传唤,这便将玉轴檄文呈了上去。官家看过之后,见她写得笔力独扛,气势极大,先说瑞王通匪,致使漠北匪乱猖獗,后说瑞王谋害朝廷命官,以致燕乐严知县惨死,其后又说瑞王谋反,打着清君侧的名号,实则即如历史上那些同样以“清君侧”为名的反贼一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江山。
徐三耐着性子,挑了些有趣之事,稍稍运用夸张手法,说得口沫横飞,逗得唐小郎娇笑连连。便是此时,那小郎君忽地想起了甚么似的,猛然间兴奋起来,高声说道:“娘子,你先前写的那檄文,奴虽瞧不懂,但奴逛市集的时候,听起人家提你的名儿了!”
周内侍瞧着仿佛风轻云淡,但他夸起人来,还真是不吝溢美之词。无论是他当年所说的三鼎甲之期许,还是今日这一番赞誉,都令徐挽澜心间无比动容。她不是没被人夸过,诸如徐巧嘴之类的名头,她听得耳朵都能长茧,但只有周文棠的赞赏,最合她的心意。
檄文与圣旨不同,圣旨是传达皇帝的命令,没甚么文学色彩,故而毋需点明作者,但檄文却有着浓厚的文学色彩,诏告天下之时,往往也会写明著文之人,便好似陈琳的《讨曹操檄》,曾国藩的《讨粤匪檄》,皆乃传世之作。
周文棠扫了一通,随即缓声说道:“不错。檄文与讼状,形异而神通,皆是罗列罪状,痛陈恶迹,令观者心生不平。你曾替人辩讼,又曾为崔钿出奇划策,熟知北方之情势风色,亦明瑞王之恶稔罪盈。这一纸檄文,只有你写得出来,也只有你能写好。”
徐三早先便已料到,自己写的那篇《讨瑞王檄》,定会引起不小的反响。此时她听得唐小郎提起,不由抿了口茶,勾唇笑道:“哦?说来听听,那坊间之人,是如何说我的?”
周文棠神色淡淡,看了眼寒空当中,冰轮孤月,随即勾起唇角,半转过身,先让徐三坐下饮茶,这才拈起玉轴细看。徐挽澜坐在他身侧,眼睑微垂,心上没来由地生出一种感觉——不知为何,她是渴望得到他认可的,甚至他的赏识,比官家的青睐,更能让她欢喜。
唐小郎眉飞色舞,声若黄鹂,很是生动地说道:“其中一人痛骂反贼,说她为了一己私欲,勾结乱匪,弃燕北百姓于不顾,令一人便问她哪儿听来的。这人便跟她说了娘子写的那檄文,连夸娘子写得好呢。对面那人说甚么不曾听过娘子的名号,奴便在心里头小声说道,你今日不知,明日必会晓得!”
周文棠侍弄过了花草,手捧温茶,坐于蒲团之上,眼望着菱窗之外,茫茫夜色,眸底晦暗难明,不知在思虑些甚么。而就在他手中这茶,还未曾凉去之时,他便听得身后那少女轻声说道:“徐某已经写就,还请中贵人过目。”
徐挽澜见他比自己还兴奋,不由得摇头失笑。二人许久未见,闲言絮语,暂且不提,却说月余过后,时值十月,北边传了捷报过来,说是战事已定,叛乱已平。
而她做了多年讼师,写过不知多少讼状,论起短时间内的反应,实在是出人远矣。她有这个自信,便是做了多年中书舍人的崔金钗过来,在笔速上也比不过她去。
徐挽澜立于窗侧,望向街巷人潮,便想出门而去,寻人打听打听捷报详情,哪知她这步子才一迈出门槛,差点儿正撞上一堵人墙。
她初初穿越之时,为了尽快融入这个社会,在写字为文上,可算是下了不少工夫。她的书法虽比不上周文棠那般,笔走龙蛇,跌宕遒丽,可她这一副字,也算是自成体系,不难看,且有风格,让人过目难忘。
徐三蹙起眉来,堪堪止步,抬头一看,便见韩小犬面色阴沉,负袖而立,扯唇冷笑道:“你这女人,真是个骗子。说甚么得了空,便来寻我吃茶,我在乌鹊巷里,等了你一两个月,却连徐举人的影儿都不曾瞧见。”
徐三娘看不透他,此时也无暇看破,匆匆看过瑞王谋士所写的檄文过后,只管点墨挥毫,于玉轴之上,飞速地写了起来。
徐挽澜一怔,随即笑眯眯地道:“先前忙里忙外,不曾得闲,今日恰好有空,便想寻你吃茶,哪知才一出门,便瞧见了你。韩郎君,你说巧不巧?”
徐挽澜瞥了他两眼,心上已经明白过来了。就好似当时她围困巷道,危在旦夕,周文棠只在院中听着动静,却不曾出手相救,今日的他,也已经做好了作壁上观的打算——哪怕这一回,危在旦夕的人,是他,而非自己。
她眉眼带笑,转过身来,引了韩小犬进门,接着又端起砂瓶,亲自给他看茶。韩小犬见她比往日殷勤不少,脸色稍缓,抿了口茶,随即斜睨着徐三,挑眉冷笑道:“你这满口的讹言谎语,别以为我瞧不出来,我只是不想跟你这小骗子计较。”
官家又令周内侍将徐三引去偏殿,瞧这意思,是想让即将被“清君侧”的“奸宦”,对徐三这个临时工实习生,指导一番。哪知周文棠倒是不紧不慢,雍容闲雅,命宫人奉上纸笔后,便负袖立于窗侧,细心侍弄起花草来。
徐三娘呵呵一笑,眉眼带俏,心里头却是兀自寻思起来。
瑞王一反,官家便要发兵讨伐。而徐挽澜,作为一名大宋王朝的临时工,得到了一项严峻的考验——在一刻,也就是半个小时内,写出一份令人血脉卉张,拍案叫绝,战斗力极强的征讨檄文来!
先前韩小犬能打听到她出宫的日子,可见这郎君,手里头有门路,长目飞耳,消息灵通。今日他既然来了,那么她也不必出去打听了,只管问他便是。
瑞王明知必败,却仍是举兵而起,徐三暗自想道,这女人倒是心坚石穿,誓无二志。而她此番谋逆,打的旗号,也和徐三先前想的一样——正是“清君侧,杀奸宦”六个字。这所谓奸宦,不是旁人,正是眼下这位从容自若的周文棠周内侍。
思及此处,徐三娘以手支腮,含笑不语,缓缓抬眼,睫羽微颤,朝着桌子那侧的韩小犬望了过去。韩小犬明知她别有用意,可一撞上她那双清亮的眼眸,心上仍是有些异样,好似是有人手持雀羽,在他心上有意撩拨,只等他意乱情迷。
却原来昨日夜里,那官差带着她所写的圣旨,连夜加急,送往幽云十六州,谁知行至半路,正撞见了快马加鞭赶往京城的信使。那信使说了四个字,瑞王已反!往日大宋百姓,隔三差五,便要说上一番的谣言,此刻终是成了现实。
男人蹙起眉来,移开视线,故作不耐烦地道:“你这小骗子,又打甚么鬼主意呢?有话直说,少绕弯子。”
伴君如伴虎,刻刻要当心。徐三娘提心吊胆,随在官家身后,低首步入殿中,哪知她才一站稳,便听得一事,惊得她一时忘了规矩,当即抬起头来。
徐三闻言,坐直身子,含笑缓道:“捷报怎么写的?韩郎君,我知道你知道,还请你行行好,跟我也说一声。”
徐挽澜心上生疑,只好硬着头皮,在众人视线之中,疾步走了过去。她低垂着头,匆匆一瞥,便见官家依然如往常那般,神色淡淡,瞧不出喜怒,但不知为何,她却能感觉到,官家今日的心情很是不佳。
韩小犬眯起眼来,盯着她缓缓说道:“你跟我装甚么糊涂?我也知道,你能猜到。瑞王缺兵少粮,师出无名,早就是败局已定。”
徐挽澜一一听着,记在心间,半晌过后,便听得有宦官通传,说是圣驾已到。一众朝官闻言,立时依着品级站好,徐三娘才要按着先前周内侍的交待,走到列伍中去,哪知周内侍却在此时走了过来,叫她来官家身边侍奉。
徐三眉头紧皱,又接着问道:“瑞王是生是死?军中可有大将伤亡?”
此外,徐三还听崔博提及,说是明年科考,蒋沅的亲生女儿蒋平钏也会参加。照理来说,这娘子乃是官籍,只需如崔钿那般,由人举荐,便可入朝为官,最低也是七品,但这蒋平钏,却弃了这条路,非要用科考来证明自己,可见也是官家娘子中的有志之辈。
韩小犬瞥她两眼,漫不经心地道:“活着呢,被人生擒了。至于伤亡,哪会写在捷报里,官家知道,我可知道不了。”
徐挽澜默不作声,在旁听着,意外得知了一个消息——明年省试的主考官,就是蒋沅,录谁不录谁,都由着她决定。这就说明,她若是得中,以后便是蒋沅的门生,而蒋沅对她,定然也是有所赏识。
徐三想了想,又追问道:“那是谁活捉了瑞王?”
那女人头发灰白,显见岁数不小,徐三不动声色,扫了两眼她的官袍及玉带,便猜出了她的身份。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当朝右相,蒋沅。她虽与崔博政见不同,说的是上是政敌,但对面之时,两人俱是言笑晏晏,仿佛老友一般,丝毫不见硝烟味儿。
韩小犬回想一番,应声道:“好似是侯大将军麾下。至于那功臣姓甚名谁,捷报里也没提,我自是不会晓得了。”
徐挽澜不知其中门道,但心上稍缓,忙道不辛苦,接着便默然不语,立于崔博身侧。不多时,她便见得一个面带微须的妇人走了过来,与崔博寒暄起来。
徐三却是不信,她眯起眼来,扫量了韩小犬一番,抿着唇,不吭声,眸中满是怀疑之色。韩小犬看在眼中,恼火起来,又不耐烦地说道:“我今日过来,是有要事给你说。”
崔金钗已然转醒,崔博却并不急着让她回来当差,自然不止是心疼女儿身子那么简单。其一,金钗醒后,因头部有伤,言语多有异处,若是此时来侍奉官家,定然会舛错百出。其二,今日朝上要出大事,对于草拟诏令的中书舍人来说,亦会有个十分棘手的麻烦。她有心趁此机会,探一探那徐三娘的本事,看看她是否是可用之才。
言及此处,他压低声音,蹙眉说道:“中贵人已经出宫,请你过去叙话。”
崔博细细打量着她的神色,见她面色如常,口中贺喜之词,亦是说得情真意切,不由微微笑道:“只是金钗她,先前坠马,伤及头部,还要歇养些日子,才能来宫中当值。三娘子,这半个月,就辛苦你了。”
中贵人?周内侍周文棠?
徐挽澜听在耳中,赶忙道喜,心里头却是咯噔一下,很是有些尴尬。难道她今日头一回上班,竟也成了最后一回上班了吗?她才通过了官家的初步考验,还没来得及给她留下更为惊艳的印象呢。
韩小犬竟是在替他做事?做的又是甚么事呢?
徐挽澜老实站着,碰上那悄然抬眼看她的,她都回以微笑,一派亲善。待到崔博过来,她方才缓步上前,低声向那妇人问好。哪知崔博见了她后,稍稍一笑,温声说道:“三娘子,真乃我崔家的贵人。你昨日一登门,金钗便醒了过来。”
徐三心中满是疑窦,面上却是不显,只轻轻点了点头,接着收拾一番,便随韩小犬出门而去。二人并肩而行,穿街过巷,徐三低头寻思,顾不上说话,韩小犬几番张口欲言,可话到嘴边,又总是吞咽入腹,悻悻作罢,而待他好不容易找着了话头儿,抬头一看,却见两人已经到了周内侍那院落的后门前来。
约莫三盏茶后,理政殿前的朝官愈来愈多,三两成群,窃语私议。徐挽澜在旁站着,细心观察着一众朝官,而那些女子,也暗中扫量着她。有那消息灵通的,见她是唯一一个生面孔,已然猜得她的身份,但却并未上前来打招呼——这些朝臣自恃身份,要打招呼,也得是徐三过去,哪能让人家过来?再说了,人都听说了,这个暂时顶了崔金钗的缺的,也是崔家的人,无名小卒一个,不过是官家卖给崔左相一个面子罢了。这人能不能成气候,都还说不准呢,何必费这工夫,去和她攀扯。
两人立于檐下,韩小犬抬手叫门,徐三则不动声色,观察起四周景象来。此处正是她之前遇袭的那小巷,巷道左侧,便是周内侍的居所,白墙青瓦,飞檐斗角,而巷道右侧,则是朱门红墙,精细尤甚,可见周内侍的邻人,也是颇有来头。
隔日里天还未亮,夜寒而天地黑,徐挽澜打着哈欠,草草拿凉水洗过脸,这便穿上衣裳,去理政殿前候驾。她头一日上班,不敢怠慢,这才半夜两点多,便来这儿守着,当真是十分辛苦。
只是不知为何,他那邻人,门前不曾悬挂匾额,因而这人的身份,自然也无从知晓。
她并非真正的朝官,便不能穿官服,幸而周内侍想得周全,差人给她送了两身常服过来,无论颜色还是款式,都是大方得体。而最为难得的是,那两身衣裳,正合了她的尺寸,可见周文棠也是细腻有心。
徐三正兀自出神,忽地听得吱呀一声,引得她下意识抬起头来。
虽说崔府的古怪声响,令徐挽澜心上略感不安,但她也无暇多想,急急回了宫中,便为自己明日这头一回当差准备起来。她现如今这身份,就相当于是个实习生,包吃住,有工资,干好了也不能转正,但若是干差了,以后她便是在殿试中得状元,多半也得不了官家青眼。
十月清霜,梅蕊初绽,那男人立于檐下,衣狐白裘,容色出尘,颇有谪仙风度。徐三也见过他不少回了,可今日一见,仍是微微一怔,待想到眼前之人乃是个阉人,她方才暗暗一叹,回过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