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掌柜娘子是个爽利人儿,一听她有忙要帮,当即应了下来。徐三连连道谢,又给徐阿母等人留了些银两,这才随着独吉往巷中行去。
徐三想了想,转头又去跟那远来驿的掌柜娘子,交待了几句话儿,一说若是有人来寻徐三,还请掌柜帮忙留意,二又说自己要随牙郎去看院子,只能让亲眷先在驿站里候上片刻,也要请掌柜的帮着照看一番。
那独吉说半盏茶就到,果不其然,徐三跟在他身后,不快不慢,走了半盏茶的工夫后,抬眼一望,便瞧见了一处宅院。那宅子纤巧秀丽,檐牙飞翠,徐三眯眼看着,便觉得有些喜欢。
独吉忙道:“不远不远,走上半盏茶的工夫就到了。娘子若是想看,小的这就带你去瞧瞧。”
待到走入其间之后,徐三粗略一扫,见这宅子果如独吉所说,刮楹达乡,很是宽敞,别说住下四口人了,就是几十人,也都绝对够住。院中景致,虽比不得魏大娘的府邸那般讲究,但也是栏曲萦红,雪压梅敧,可谓疏密有致,淡雅天然。
徐三瞥了他两眼,随即一笑,道:“这宅子离此处多远?”
再一想这宅子的价钱,徐三却不由蹙起眉来。先前她扫了一遍那册子,也算是领略了燕乐的地价行情,而眼下这宅子,无论是空间面积、园艺景致,还是地理位置,都是相当不错的……这等便宜,怎么就落到了她手里头?
“娘子,我方才听你跟掌柜的说,你家里头,一共有四口人儿。我这儿正好有个宅子,因是才说要赁出去的,便不曾写在册子上,但小的我跟你拍胸脯讲,这处宅院,既宽敞,又便宜,桌椅板凳更是一应俱全,娘子你只需添些被褥便是。”
思及此处,徐三也不讳直言,向那小子问了起来。独吉一听,却是笑道:“娘子莫急,且听我细细道来。这宅子,可不是要整租给你,只那西边的两处院子,各带了一大一小两间厢房,是赁给娘子你的。娘子和小侍住一处,阿母跟小郎君住一处,依小的看,再合适不过。”
那金国小子名唤独吉,年岁不大,生得黑瘦矮小,但人却很是机灵。他在旁打量了徐三娘一会儿,见她来回翻着册子,久久不曾出声,便凑上前去,笑着道:
徐三点了点头,却仍是疑心未消,只又不动声色地问道:“这宅子这般大,怎么不曾住人?我瞧着,好似也没住过人。”
徐三低头一翻,不由一笑。眼前这所谓的“庄宅牙郎”,倒是跟现代的房产中介无异,而他手里这册子,写的正是各处宅院的基本信息,而且是正面写着汉话,背面写着金文,足可见得这燕乐县城的商品经济,有多么的繁荣发达。
独吉连忙道:“娘子真是心细。这宅子自打建成之后,确实还没住过人。说起这个,就要说说这宅子的主人了。”
徐三笑了笑,谢过掌柜娘子,这便提步出门,凑近那个插着狗尾巴草的金国小子。那小子见她过来,立时露出极为谄媚的笑脸来,飞也似地自怀里掏出个册子,双手捧着,递到了徐三手中。
徐三提耳细听,却原来此间宅院,乃是一位金人所建。早些年燕乐的地价比现在还低时,那金人便买下了这块地,盖了这宅子。那人名唤金元祯,是个做买卖的,主要家业都还在金国,没甚么工夫过来这燕乐。
这北方女子说话时的口音,倒让徐三觉得很是亲近。她前生就是北方人,之后又来北京上的大学,而这所谓檀州,差不多就是北京密云一带。前生的她从未想过,会用这样一种奇异的方式,于千年之前,再次与这片土地相遇。
独吉笑呵呵地道:“这做生意的,有钱就得赚。这宅子放这儿没人住,也不能由着它落灰不是?若能赁给外来之人,每个月赚上十几二十两银子,总好过一个铜板也没有。”
话音落罢,她抬手一指门口,示意徐三往门边看去,声音爽利道:“瞧着没有,那儿有个金人,耳朵边儿夹着根儿狗尾巴草。这甚么意思?就是说他手里头有宅子,咱都管这行当叫‘庄宅牙郎’。姑娘你放心,燕乐是咱宋人的地界儿,那小子不敢欺你。你只管去问他便是。”
徐三却是问个不休,又挑眉笑道:“好啊,他有钱买地盖房,闲置这么多年不住,倒还缺那十几两银子?小子你莫嫌我不好伺候,只是我拉家带口的,还有个待字闺中的弟弟,我随便住哪儿都行,但我那亲眷,必须要住没有半点麻烦的地儿。”
徐三一听,不由蹙起眉来,忙又问那掌柜娘子,可知城中哪间驿站会有空房。那掌柜的操着北方口音,一边拨弄着算盘,一边笑呵呵地道:“姑娘哟,你这来的真不巧。咱燕乐县城里,甭管哪家驿站,姐姐我门儿清,哪个都没空房给你。只是你也别犯愁,驿站没得住,咱就赁个院子呗。你这拖家带口的,还是赁个宅子划算!”
独吉忙道:“没麻烦,没麻烦,怎么会有麻烦哩!娘子人美心善,是独吉见过最好说话的了!娘子你初来乍到,有所不知,来咱燕乐的金人,就是为了讨口饭吃,赚两个铜板,才不会想着去惹麻烦呢。我更是打小在燕乐长大的,从没听人说过我半点儿不好。”
那几人走后,徐三赶着车架,按着那妇人所指,寻到了远来驿前。哪知她进门一问,那掌柜的却是面露难色,说是近来燕乐城内,这又是洛萨节、又是要过年,不少邻县之人都来此赶庙会,驿站内早已客满,几日内都没有空房。
那小儿接着又谄媚道:“娘子你有甚么想问的,尽管问罢。你问一个,小的答一个,绝对老老实实,没有半句虚言。”
只是她便是着急,也是无用。对于郑七来说,眼下最要紧的,还是先过了瑞王这关。耳听得那妇人不耐烦地催促起来,郑七别无他法,只又深深看了徐三一眼,这便跃上车架,手握缰绳,继续为崔钿赶起车来。
徐三一笑,问道:“平日里主人不在,是谁替他看房的?”
徐三没吭声,只对她笑了笑。郑七不解其意,眉头微蹙,又朝徐三身后的那车架看去。只是她看了一会儿,那车架却是毫无动静,实在叫郑七这眉头,蹙得更紧了些。
独吉顿了一下,声音清脆地应道:“咱这宅子,左边挨的那户人家,也是个金人,跟咱金元祯金郎君相交已久。金郎君信得过他,便把这宅子交给了他打理。娘子到时候立契之时,也是先跟他画押。”
徐三一笑,又俯下身来,与崔钿约好相会的时辰及地点。只是她和崔钿说好之后,再一抬头,正对上那郑素鸣的目光。显然,郑七是在探询求亲之事。
徐三垂下眼来,再含笑问道:“哦?既然如此,那我可得先见见这位邻人了。却不知这位郎君,尊姓大名?”
徐三听着,虽对崔钿担忧不已,生怕她中了瑞王的圈套,但对此情此景,也隐隐觉得有些好笑。两人盼着相见,说甚么我等你、你找我的,倒好似小情人一般。说来也是,这做幕僚的,设谋献计,一心为辅佐之人着想,倒比男女私情还真上几分。
独吉低声道:“娘子唤他蒲察便是。”
这洛萨节,若是追根溯源,实乃西域节日,蒲察先前也曾几次三番的提起,软磨硬泡,想让徐三去看。燕乐县与大金接壤,城内的异族男女也并不少见,时日久了,难免吸纳了一些外族的节日风俗。
蒲察二字,其实是个姓氏,并非名字。这金国人的名字,大多十分复杂,宋人念起来,往往会觉得十分拗口。为图方便,有的金人便只说姓氏,有的呢,则给自己起了个汉名。似这位金元祯,多半就是自起的汉名。
崔钿却是一笑,扬眉道:“用不了十日。我早打听过了,两日过后,便是当地的驱魔节,也叫那甚么洛萨节。到那一日,我就能出去找你了。”
徐三一听蒲察两个字,蓦地想起昨夜里,那一双分外明亮的褐色眼睛。她稍稍蹙眉,兀自想道:照理来说,她比那蒲察走得早才对,那人好似也不急着走,现在回没回来都说不准。姓蒲察的人多了去了,独吉所说的这位邻居,也未必就会是他,约莫只是巧合而已。
徐三轻笑着摇了摇头,随即沉声道:“娘子多加小心。十日过后,我在远来驿等你。”
这般想着,徐三摇头轻笑,又问了独吉几个问题,这便让他带着自己,到这位邻居那儿登门拜访。
崔钿问罢之后,这才缓步走到徐三车前,挑眉笑道:“徐老三,你素来过耳不忘,也用不着我再重复一遍吧?”
二人由后门缓步而出,往左边一拐,这便到了那邻居所住之处。徐三细细一看,却原来这西边院落,与那邻人的宅院,不过就隔了条一米多宽的窄道而已。她在这儿扯着嗓子说句话儿,那边若是靠着墙,当即便能听得清清楚楚。
她有些忧虑地抬起眼来,向着身前那车架看去。崔钿却是不慌不忙,先问了那引路妇人一连串问题,说是城中有几处驿馆,哪一处最是划算,而在这驿馆住一宿,又要用多少银钱,徐三听着,知道她是在为了自己问,自然很是感念。
独吉上去叫门,徐三则立在檐下,低头思量起来。她方才看过那册子,若论性价比,实在是没有比金元祯这宅子更合算得了。她家这四口人,初来乍到,无处可去,必须要赶紧寻个地方住下,而眼下的这处宅第,两处院子,共四间房,实在是再合适不过。
徐三握着缰绳,在旁听着,心中不由一叹,想着果然如郑七所说,崔钿是一定要住到军营里头的,而似自己这般的闲杂人等,当然进不去这军事重地。如此一来,当真是要隔上十日,每逢休沐,才能见上崔钿一面了。
若说还有甚么地方,让她犹豫不决的,一来便是这邻居了,二来便是房主的身份。且说这邻居,他只是个看房子的,若是他将宅院赁出,乃是瞒着房主所为,到时候房主得了信儿,指不定还要惹出甚么麻烦。再说这房主的身份,独吉说得也不甚明白,徐三对此仍是抱有怀疑。
那妇人说罢之后,又凑到她跟前,低声说道:“瑞王叫我在城门底下候着,就等着崔监军来呢。只是崔监军既是来监军的,那就不可住在驿站里头。你帮着监军收拾收拾,赶紧跟我一块儿,回营里去罢。”
她正兀自想着,忽地听得吱呀一声,却是大门已开。徐三连忙抬起头来,向那来人看去,只是她这一看,却不由当即怔住,皱眉道:“……蒲察?”
“郑校尉,你遇着的那乱子,瑞王已然得了信儿了。我今儿一早听人说,说你遇上了母大虫,真真是惊着我了。如今见你平安无恙,妹妹我可算是放下心来了。吉人天相,吉人天相啊!”
那男人好似才洗了头,长发微湿,披散过肩,都没来得及编成小辫子,但那双明亮的褐色眼眸,还有那露着大白牙的阳光笑容,倒是和昨夜一模一样,分毫未变。
两辆车架,一前一后,驰过城门,经由官兵问话。官兵中有一妇人,似是与郑七相识,瞧见她之后,连忙上前,引着两辆车马,走至僻静之处。郑七才一跃下车架,便听那妇人皮笑肉不笑地道:
蒲察看见她之后,似乎有点儿不好意思,一边咧着嘴笑着,一边将她迎进了门。二人坐定之后,徐三还在想着该要如何审他,却听得蒲察操着有些蹩脚的汉话,音调古怪地道:
徐三坐于车架前,手勒缰绳,眯眼看了会儿那白色的太阳,转而又望向那城门之上,但见那匾额所写,恰是“东门楼”三个大字。这所谓东门楼,又名迎晖楼,正是燕乐县的东面城门。
“我……我昨夜遇见你之后,没来得及跟你说。你走了,我才想起来,燕乐县的驿馆,早就住满了。我赶紧骑马,回了城里。”
却说一行人等赶到燕乐之时,天色渐晚,已近黄昏。时值年末,寒冬腊月,太阳本就落得早,此时望去,不过是灰暗天空,泛着白光的一个远点。
徐三轻笑着摇了摇头,挑眉道:“那个叫独吉的小子,也是你的安排?”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那知县之举,指不定又是瑞王设下的圈套呢!
蒲察有些不好意思,哈哈一笑,道:“是。三娘你真聪明。我找不到你,也不知道你,甚么时候才到。燕乐县里,消息最广的,就是庄宅牙郎,各个驿馆前都有。所以我就找了他们。”
密云知县听得崔钿来此,倒是十分殷勤,又是摆下饭局,差人来延请崔钿,又是给她送来银子,说是让她收作盘缠。崔钿却是记得徐三的遵嘱,一并推拒了去,只在密云稍加歇憩,一个时辰后,便又启程往燕乐赶去。
稍稍一顿,他又凑得近了些,小声道:“不要钱的。我和他们的行老,有交情。”
隔日天还未亮,徐三等人便披衣起身,驾车离去。由于先前那两个车马婆娘,皆已身首异处,埋尸雪中,因而徐三和郑七便临时充作车妇,载着徐家母子、唐小郎及崔知县,一路赶到了最近的密云县来。
所谓行老,就是这些牙郎的头儿。徐三先前听那蒲察说自己是做买卖的,但见他憨头憨脑的,还有几分不信,但今日再见蒲察,她却已然信了几分。
徐家虽说明面上徐阿母拿主意,但从根儿上说,徐三才是这家里的主心骨。此时徐三说要等,徐阿母只嘟囔了两句,倒也不曾反驳回去。
徐三一笑,又稍稍侧头,定定看着蒲察,轻声问道:“你如此大费周折,就是为了将这便宜,拱手送给我?这个金元祯,是真的还是假的?”
她摇了摇头,无奈而笑,接着又对徐阿母低声道:“贞哥儿的亲事,我心里有数了,只是这事儿,倒也不急着定下来。郑七得罪了瑞王,那娘子要如何处置她,这可都还说不好。为了贞哥儿着想,咱们还是先静观其变罢。一切事宜,年后再定。”
蒲察抿了抿唇,眉眼带笑,也不知在兀自想些甚么,半晌过后,才挠了挠头,用那古怪的汉话,笑呵呵地回道:“金元祯,名字带个‘真’,当然是真的。他要将宅子赁出去,也是真的。”
俗话说的好,丈母娘看女婿,是越看越喜欢,但这做婆婆的,瞧着儿媳,自然是怎么瞧都不顺眼。徐三前世之时,也受过婆婆的刁难,眼下对那郑七的处境,也有几分感同身受。
话及此处,他清了清嗓子,又离徐三近了些,在她身侧低声道:“那个村子,我派人去看了。他们想跑,但是遇着了土匪,一个都没活下来。这个仇,是你替我报的。所以我呢,就替你贴、贴……贴补了,一些钱。这是我的报恩。”
徐三皱起眉来,示意她莫要多言。徐阿母哼了一声,又满脸厌弃地道:“罢了,就让那姓郑的捡个便宜。她当官的算甚么?等老三你考完科举,官比她的还大!”
贴补这个词语,对他来说,似乎是个难点。他想了好一会儿,才想起了怎么说。徐三听着,不由莞尔。
徐阿母听过之后,啧啧两声,低声斥骂道:“好好好,男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留成仇!好一个赔钱货,多半是早看中人家了,眼里头哪还有放得下我?”
说罢之后,蒲察眨着一双又大又亮的褐色眼睛,又有些委屈地道:“但是报恩,是一码事,三娘你对我动手动脚……可不能就这么算了。你都没有说我的胸好看。我知道汉人有句话,叫‘痴心妇人负心汉’,后半句我不记得了,但我觉得,说的很有道理。”
过了许久之后,徐三才见他那小脑袋动了两下,且是上下动了两下,并非左右。她一笑,也不再多言,只伸出手来,轻轻摸了摸贞哥儿的头,这便起身出门,又将贞哥儿的意思传给徐阿母听。
蒲察说到最后,紧抿着唇,重重点了两下头。徐三不是蠢笨之人,自然早就懂了他话里的意思。
贞哥儿闻言,身形微动,但却仍是低垂着头,默不作声。徐三离他如此之近,却只能瞧见他那蝶翼般的细密睫羽,还有微微泛红的细双眼皮,至于他眸中神色,却是始终无法得见。
只是一来,她无心与他谈情说爱,二来,她还没摸清蒲察的底子,不想跟他有过多牵扯,因而此时此刻,她也只能故作愚笨,装聋作哑,假装甚么也听不出来。
徐三见他还是如往常那般羞口羞脚的,不由叹了口气,轻声说道:“阿姐的主意,便是听听你的主意。你若愿意,也不必说些甚么,只管点两下头便是。你若不愿意,余下的事儿,你也不必操心,有阿姐替你收拾。贞儿,不用怕,不嫁也是无妨,万事都有阿姐帮你。”
但徐三也清楚,无论如何,在人品上,蒲察还是信得过的。他深入狼巢虎穴,乃是为了替手底下报仇,由此可见,他是有武技傍身的,而且,他很讲义气。
徐三很是温和地笑笑,随即拉着他坐到炕沿,说了一番来意。贞哥儿听后,先是一惊,接着双颊羞红,低下头来,声如蚊呐道:“全凭阿母和阿姐作主。”
而昨夜她和他作戏之时,蒲察也不曾借机占她便宜,老老实实的,由着她来回摆弄,宽衣解带,作为一个来自男尊女卑国家的男人来说,他的品性,实属难得。
徐三得了令,这便掀摆起身,入了厢房。贞哥儿此时正睁着一双红肿眼儿,手持针线,于灯下缝补衣裳,见她过来,忙不迭地搁下旧衣,起身来迎。
蒲察对她有意,但徐三觉得,或许只是因为他生在金国,没见过她这般的女子,不过是一时新鲜罢了。这新鲜劲儿,迟早是要过去的。再说了,他这周身上下,总有几分浪子的气息,这浪子的话,哪能和他认真?
她顿了顿,又对徐三小声道:“你弟弟在屋里头呢,你去问问他的主意。”
徐三想着,礼貌一笑,身子稍稍往后,与他拉开了些距离,随即轻声道:“你,我自然是信得过的。话不多说,咱两个立契画押罢,契书定过之后,我就将银子给你送来。只不过……你给我贴补,我当然高兴,但是,我并不是替你报仇,只是顺便报了你的仇而已。汉人还有句话,叫做‘无功不受禄’,你的好处,我不能拿。”
徐阿母却是没应声,想了会儿后,又低低叹道:“郑七是个好的,但她死过夫君,比贞哥儿大了十岁,面相瞧着也不顺,颧骨太高了些,这几点很是不好。”
蒲察挑起浓眉,抿唇想了一会儿,随即一笑,沉声道:“你是顺便,还是不便,你都给我报了仇,我心里高兴,那就偏要给你好处。三娘,你要是觉得心里过不去,我有个法子,能让你好受。我啊,汉话说得还行……”
徐三听得此话,颇有几分意外,不由抬起眼来,定定地看向徐家阿母。她抿了抿唇,随即正色道:“阿母若是不想让郑七做儿媳,也用不着为难,我直接回了她便是。你放心,我有法子,定能让她守瓶缄口,绝不将贞哥儿被掳之事说与人听。”
他说到这里,徐三没忍住,抿唇一笑。蒲察看在眼中,也跟着咧嘴笑了,又继续道:“但我现在,只能读懂账本、契书上头的汉字,你要是有空,就教我认字罢。这样就是有来有往了。”
徐三无奈而笑,连忙讨饶,接着又听徐阿母叹了口气,垂头道:“我是老骂你弟弟,可他到底是从我身上掉下的肉,这天底下,我是最心疼他的。现如今这世道,生作男儿,本就不易,这嫁人之事,更是仓促不得。我这挑三拣四,来回看不上,还不是为了你弟弟着想。”
教汉字而已,哪抵得过那么多银钱?徐三知道,吃人嘴短,拿人手软,这好处可不能白拿。两个人讨价还价,来回扯了好一会儿,总算是最终定了下来——徐三每日黄昏过后,都要来教他一个时辰,教的是习字、书法、作诗、为文。
徐荣桂一听,遽然抬起手来,狠狠拍了徐三后背一下。徐三嘶地一声,直起腰身,很是无奈地瞥向徐阿母,却听那妇人急道:“徐老三,我养你十八载,可不是为了让你胳膊肘儿往外拐的!郑七之前来提,我怎么就瞧不上她了?她好歹也是个当官的,我敢瞧不起她?”
徐三这样打算,其实也有自己的用意。一来,崔钿每隔十日,才能出得军营,她这个幕僚当的,基本等于赋闲,总得找点儿事儿做;二来,她每日读书备考,也要找点儿闲事做做,转移一下注意力,可不能死读书,读死书;三来……
徐三皱眉道:“贞哥儿这事儿,往小了说,算不得甚么,若偏要小题大作,也不是做不出文章来。阿母你是个心高的,彩礼也要的多,郑七若是之前提亲,你未必能将她放在眼里。她这会儿提亲,反倒是聪明之举。”
先前罗昀曾对徐三提过,说是金国日后,必会卷土重来。而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徐荣桂却啐道:“她那是哑巴打算盘——闷算!她若果真想提亲,之前怎么不提?现如今她落了难,又见抓着了贞哥儿的把柄,倒想起来靠咱家了?”
无论是作为幕僚,还是作为官员,她都必须对金国有更多的了解。而蒲察,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渠道。
母女二人灯也不点,于月下坐了许久,徐阿母低头无言,也不知在寻思些甚么事儿。徐挽澜不曾见过她这般安静,此时此刻,着实有些不大适应。她蹙了蹙眉,压低声音,主动对那妇人开口道:“郑七提亲,也算是好事。她老成持重,七平八稳,不是那等轻浮之人。”
至于这最后一点……实在是因为蒲察的眼睛,有点儿像狗的眼睛。她一对上他那眼神,又见他待自己这样殷勤,心里头多少有些不好受,总想将他给自己的好处赶紧还回去。
待到徐三回了宅子里,将郑七之语,跟徐阿母一说,她原本还以为有人提亲,徐阿母该会大喜过望才对,哪知那妇人一听,紧抿着唇,半天都没说话。半晌过后,徐荣桂立起身来,默不作声,但将她往院子里拉去。
崔钿说她心硬了,但她却知道,自己还是那个自己,从来都没变过。
郑七这话,说的倒也实在,但徐三却也不曾骗她,在她徐家里,拿最终主意的,到底还是徐荣桂。
···
郑七不吭声,抿了口茶,才又对徐三沉声说道:“三娘,你说咱两个,乃是生死之交,那我跟你,也说老实话罢。我这人,笨嘴拙舌,说得不好,还请见谅。一来,你说的对,此事绝非儿戏。我是见过你弟弟的,我知他的性子,他也知我的脾气。二来,实不相瞒,我也是对你有钦佩之心,有意与你结交。你是文,我是武,咱两个文武相济,对你,对我,都有好处。”
徐家几人住进这新宅子后,还要数唐小郎最是高兴。那小郎君能和徐三住一个院子,虽说没能住一个屋里,但这孤男寡女,同在一个檐下,再没旁人来扰,唐玉藻的心里,早就又胡思乱想起来。
徐三思虑半晌,随即一笑,抬眼看向郑七,缓缓说道:“我自然是瞧得起你的,只是这婚嫁之事,并非儿戏。我这做姐姐的,拿不定主意,一时之间,也给不了你准话儿。还要等我回去问过阿母,才能给七姐你一个答复。”
至于徐阿母,却是另有一番思量。这夜里她过来找了徐三,先抱怨了这燕乐城里都找不到卖瓜子儿的地儿,过后又对徐三蹙眉道:“郑七若是这回没出事儿,乌纱帽还能将将保住,咱也不图别的了,赶紧把亲事办了。只是那郑七,乃是穷苦人家出身,手里头不定有几个子儿呢……”
只是这郑素鸣,在眼下这个当口儿,说出了这提亲之语……她这是见贞哥儿名声有损,想趁虚而入,捞个便宜?若是她不答应,郑七会否威胁她,要将这贞哥儿被掳之事撒播出去?又或者,她是见得罪了瑞王,便想要借提亲之事,表志投诚?还是说……
她话音未落,徐三便已心知肚明。徐阿母愁的不是别的,就和数千年后的人们,有着同样的愁绪——房子。这安身立命之所,当真是一啼万古愁。
徐三再一细思,又想起来尚在寿春之时,好似看到过贞哥儿和郑七说话。如此来说,两人倒也不是全无交集,贞哥儿若果真嫁与他去,总比那盲婚哑嫁的强上不少。
在徐阿母看来,若要成亲,起码也得有个小院子,总不能还似现在这般,赁着院子,着实不像话。
先前有那么几次,她找贞哥儿说话,徐守贞一掀帘子,第一眼看的却并不是她,而是要先抬起头,瞧一瞧远处。她那时候虽觉得有几分不大对劲,但也未曾多想,如今看来,贞哥儿莫不是在找郑七的身影?
那妇人越说,越犯起愁来,又对着徐三低声道:“闺女,你给阿母拿个主意。若是咱又给买院子,又搭上好一笔嫁妆,这不就跟倒贴无异了么?且不说让郑七捞着个大便宜,咱身段放得这样低,等你弟弟过了门,人家便也不会高看咱一眼了。”
徐三一听这话,当即抬起头来。她稍稍蹙眉,并不急着给郑七答复,只低下头来,手抚茶盏,兀自思量了起来。
徐三低着头,一边整理着才从街上买来的书册,一边缓缓说道:“阿母听我一言。那个郑七,只要能过了瑞王这个坎儿,日后定是还要升官儿。到那时候,她在不在这燕乐县里,都还说不准呢。再说了,现如今她在军中当差,便是成了亲,又能回宅子待多久?她若能按我所说,找找门路,调至城中守备,那倒还能好些。”
桌案之上,烛盏之中,一穗灯花于焰之中开而又落,归于簌簌碎红。徐三眉头微皱,见她不语,才要出言,却见郑七抬起头来,沉声说道:“徐三娘,我若想做你的弟妻,你可看得起我?”
她将最后一本算经,重重压在那一沓书的最上头,随即勾唇一笑,抬起头来,轻声道:“阿母,这时候想得再多,也是白想。明日便是洛萨节,我见着崔娘子,再跟她打听打听。”
郑素鸣听罢之后,稍稍蹙眉,手缓缓向下,细细摩挲着刀柄上那道道纹路。徐三则不动声色,一边端起茶盏,一边扫量着她。
徐荣桂听着,叹了口气,也知道一时之间,唯一能做的,就是干等着。这几日里她又是赶路,又是被土匪掳走,难免有些疲乏,便又对徐三道:“你这丫头,也不知心疼心疼你娘我。咱家里头,你弟弟的事,还要数我最操心!”
那名声二字,她说得极重。郑七听着,自是知道她是何用意。
徐三无奈而笑,连忙又走到她身后,给她揉捏起肩颈来,嘴上更是跟抹了蜜糖似的,一个劲儿地奉承起她来。徐荣桂自是最吃这一套,徐三夸了她一会儿,她便满面生花,笑呵呵地道:
她佯作烦躁,抿了口茶,接着又道:“我弟弟是清白的,反倒叫亲娘泼起了脏水。七姐你是明白人,若是旁人问起,你绝不会似我阿母那般糊涂。我弟弟待字闺中,云英未嫁,最要紧的就是名声。”
“这闺女没白养。老三,你弟弟是泼出去的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以后就改姓郑了,郑七去哪儿,他都得跟过去。俗话说得好,养女才能防老,阿母我就指着你升官发财,接我去开封享福了!”
徐三故意叹了口气,缓声道:“唉,七姐你也在我院子里住过,也知我那娘亲,向来是踩着麻绳当蛇,大惊小怪。七姐你来评评理,那些个村妇,碰都没碰着我弟弟,左不过是嘴上占了几句便宜,怎么到了我阿母嘴里头,我弟弟就成了不要脸了?还说甚么,一辈子都要吃家里的了,再也嫁不出去了!”
徐三没吭声,笑了笑,好不容易将她哄走之后,又坐于书案之前,翻阅起书卷来。她看了整一个时辰的算学,手中执着炭笔,写写停停,将那几张草纸写了个密密麻麻,满是字迹。
徐三见她听进去了,自是暗暗松了口气。她微微蹙眉,又兀自斟酌言语,想着要将贞哥儿的事说上一说。可谁知她还不曾开口,便听得郑七沉声道:“我方才无意听见,徐阿母在斥骂你家小儿。那话说的,很是难听。”
州试之时,崔钿曾经说过,她之所以负于那贾氏文燕,就是输在了算学及诗文两门。诗文考的是平时功夫,她功底比不过古代土著,加之也没甚么天分,著文也是靠逻辑取胜,没太多的文笔可言。思来想去,徐三还是打算先将算学补上来,争取将弱势转为强势。她也坚信,自己一定能做到。
郑七听罢之后,低着头,薄唇紧抿,默然许久,方才沉沉说道:“好。我听你之言。”
学了一个时辰之后,徐三才一搁笔,便听得那唐小郎立在门前,眉眼含春,丹唇微启,娇声说道:“娘子,天色已晚,可要奴伺候你歇下?”
其二,你说过,瑞王麾下有四大将,你与其中的邬将军有些交情,她对你有知遇之恩,而邬将军呢,掌管的乃是燕乐县城守备之事。我劝你找些门路,暂且从军营调到城里,也算是避避风头。瑞王虽对你不喜,但她心怀天下,你之于她,不过是无名小卒罢了。用不了多久,她早就忘了你姓甚名谁了。”
徐三瞥了他两眼,又见夜色已深,有甚么事,大可以明日再做,这便立起身来,手捧书卷,坐于床沿,由着唐小郎替她褪袜沐足。
徐三却笑了笑,平声道:“七姐莫慌,我记得你曾与我说过两件事。其一,瑞王殿下是赏信必罚,军纪严明,这是她的治军之道。如此一来,只要崔监军替你说话,说你守护监军,奋不顾命,那你就不曾触犯军法,瑞王她也罚你不得。
唐小郎蹲在地上,仰着狐狸般的小脸儿,一边轻轻揉弄着她那玉足,一边眯眼笑道:“娘子真是用功,这洗脚的工夫,都要用来看书。依奴所见,明年省试,娘子定能拔得头筹。”
郑七蹙起眉来,沉声道:“你说的对,我是进退两难。只要我活着,瑞王殿下,就会视我为眼中钉,肉中刺。”
徐三一笑,翻了一页,缓声说道:“你这马屁,可是没拍对地儿。这书可不是科举的书,而是教汉人学金文的。”
徐三顿了顿,又轻声道:“既是生死之交,那我便有话直言了。护送崔监军上任,可是个要命差事,七姐你分明是得罪了人,而不自知。我跟你说老实话,你回去之后,若是跟瑞王如实禀告,瑞王不会赏你,只会恨你贻误时机。但你若是不说,瑞王还是会恼恨于你,你得罪过的人里,只怕还要加上瑞王殿下的大名。”
唐小郎不解道:“咱在这儿,也就待个一年出头,且这城里头虽有金人,但还是汉人更多,娘子……这是何苦。”
二人面面相对,徐三不由一笑,随即故意叹了口气,对那郑素鸣道:“七姐,我跟你走得近,别人信不过你,可我最是信你。咱两个若是没去拾柴打水,只怕早就做了刀下死鬼,一命呜呼了。咱这是什么,这是过命的交情。”
徐三笑了笑,却是没说话。她和唐玉藻有根本性的隔阂,虽说这小郎君聪明,有心计,甭管教他什么,他都一点就通,但有些东西,譬如远见,却是全然无法教出来的。
郑七跟崔钿住同一个院子,为的就是守着她,护她周全。徐三的靴子离门槛还有好几步远呢,郑七便已在房中听着了动静,一手紧握刀柄,一边大步走来。徐三一掀帘子,便与她撞个正着。
想要了解一个国家,必须懂得它的语言。而两军对战之时,唯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徐三离了崔钿之处,这便去找了郑七。她这些日子,和郑七相处下来,也知眼前这人,性子着实可靠,但这知人知面不知心七个字,可不是白说的,更何况她和郑七还身处不同阵营。因而徐三信她,却也不曾尽信。
还有一点,也是唐小郎所意识不到的。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可以有效地提高记忆力。对于徐三来说,这本《女真译语》,就是她用来放松的课外读物,也是她用来唤醒和提升记忆力的秘密武器。
她坐于灯下,沉默了一会儿之后,才又开口说话,先向崔钿道谢,感念她看护花草,接着便说天色已晚,要去找郑七相谈。崔钿也不曾多言,懒洋洋地打了个哈欠,接着摆了摆手,这便将她送离。
这徐三娘一不回声,唐小郎便瘪起了小嘴儿来。他既不知哪里惹了娘子不快,亦觉得有几分委屈难言。徐三抬眼一瞥,见他耷拉着眉眼,自是明白了过来,便故作漫不经心地道:“这几日,你可还住得惯?”
徐三听说碗莲与通泉草皆在,这沉甸甸的心,可算是落了地。可紧接着,她又听崔钿说,岳氏的字画,不知何时已然丢失,无处可觅,这令她不由得长长叹了口气,眼睑低垂,望着那盏中灯花,开过又落,几番自坠,自是怅然不已。
小狐狸眼睛一亮,可算是得着了机会,连忙絮絮叨叨地说了起来,先说这宅子里没人儿,他们虽只赁了西边两个院子,可却是哪儿都能去,实在是占了天大的便宜,接着又说在这燕乐城里,放眼望去,哪儿都能瞧着金人,那些郎君又黑又壮,打扮得怪模怪样,真是可笑又滑稽,不懂该怎么做男人,怎么讨女子的欢心。
崔钿轻叹一声,复又抬起头来,缓声道:“大金锭,小银稞,那些土匪肯定会还回来的,她们不敢不还。只是那个,那个甚么,岳小青的书画,不知去哪儿了,我叫那些村匪去找,她们偏说找不着。反正那娘子已经死了,这尘归尘,土归土,你留着这些书画,也没甚么用处,找不着就算了罢。”
徐三原本还没甚么困意,可听他说了这么一通,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来。唐玉藻看在眼中,瘪着小嘴儿,连忙噤声,不吭不响地替她擦过双足,又伺候起她洗面漱口。
崔钿瞥了她两眼,缓缓抿了口茶,接着闲挑灯花,口中低低应道:“我还不懂你么?你最看重的,便是一盆碗莲,一盆甚么草。你啊,就放心罢。那些匪徒将刀都横在我脖子上了,我都还死死护着你那东西呢。它们现如今,就好生生地待在我车里头呢,至于松土浇水,我可不管,你自己看着办罢。”
徐三困意上涌,自是顾不得他是怎么一番心思,洗漱罢了,便撵了他出去。唐小郎回了自己那厢房里头,侧躺于榻,咬着指头,又是苦苦寻思起来——
她已经失去了晁缃,难道……便连这些花草也留不住么?
如今没了晁四,三娘也还没上京,他必须抓住这空当,赶紧将生米煮成熟饭……不然的话,等到下一个晁四出来,他说不定早人老珠黄了,娘子哪里还瞧得上他!
此时此刻,徐三是担心不已,可又有些不敢发问——她生怕听到一个令她害怕的结果。
唐玉藻如何心急,暂且按下不提,却说明日过后,即是这燕乐县的大日子——驱鬼节。及至半下午时,徐三收拾妥当,才要出门,去那远来驿等候崔钿,不曾想却听见院子里有人声若游丝,每个字都拉长了音,缓缓道:“徐……老……三,你还不……赶紧出来……迎我……”
晁四所遗下的那些花草,在徐三看来,可比她攒下的那些金子,还要贵重许多。先前她们赶路之时,由于徐三与崔钿身份有别,便连崔钿的赶车妇人,都比徐三那车马婆娘稳上许多,徐三便将那两盆花草,小心搁到了崔钿车上。
徐三一听这声音,立时回头,却见崔钿靠着门,苦着脸,瘪着嘴,瞧那模样,也不知瑞王是怎么苛待她了。徐三怔了一下,赶紧迎她入内,又端来砂瓶,给她亲自斟满茶盏。
徐三笑了一下,低下头来,眉眼之间闪过一分忧虑。她默然半晌,方才低声问道:“娘子,车上的那些东西……可都还在?”
崔钿一瞧见那茶汤,叹了口气,当即一饮而尽,只留了一点儿茶根,接着便拉着徐三,絮絮然诉起苦来。却原来那瑞王说了,你崔钿既是来监军的,那你就必须懂军中的规矩,不然又要如何监之?她便令麾下四将,挨个带着崔钿,上午看粮草,下午看兵备,夜里头还要看士兵如何操练,看完了将士,半夜三更还要被瑞王叫去,一同秉烛夜谈。
崔钿闻言,拍了两下她的肩,口中笑道:“是了,你那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自然也强过我这乌纱帽了。”
崔钿边说着,边压低声音,忿然道:“她这般折腾我,偏我还抓不着她的短处。人家是名正言顺,光明正大,我若是不依,她可说了,会写折子参我的!徐老三,你赶紧给我出个主意。我就想当个富贵闲人,混混日子,可不想每日只睡两三个时辰,天还没亮就被拉起来胡转。”
她话音才落,徐三却道:“不比了。我跟她去说。”
稍稍一顿,她用指尖沾了沾茶水,口中则继续抱怨道:“你可不知道,瑞王还说了,我入了军营,那就也算是兵。这两日里,我都和兵士一块儿喝白水,里头那水刺恁的扎嘴,如今见着你这茶汤,自然是稀罕得紧。”
崔钿稍稍一顿,摸着下巴道:“那姓郑的不苟言笑,该也不是长舌妇才对。你若不放心,我一会儿再用我这六品乌纱帽,压她一回,对她敲打敲打。”
徐三不动声色,轻轻瞥向桌面,却见崔钿用茶水在桌上写出了个字来——“反”!
“你怎么也跟着犯起愁来了?徐老三,你好好寻思寻思。那些个村民……她们是绝不会说出去的。你和你家阿母,自然也不会将这事儿说与人听。唐小郎是你的仆侍,身契在你手里,更不敢多嘴多舌。我呢,定会为你守口如瓶,打死不说!算来算去,就差那郑七一个了。”
徐三抿了抿唇,了然于心。瑞王如此折腾崔钿,一来是为了泄愤,二来则是装模作样,明明是反贼,却装起了忠臣。只是崔钿却不知怎的,短短两日,便已然捉住了她的马脚。
她默然不语,双眉紧蹙,手指轻轻摩挲着发烫的茶碗。崔钿看在眼中,很是不解,又皱眉劝她道:
而崔钿用茶水写字,显然也是因为隔墙有耳,不得不如此行事。徐三一边随口应付着,一边抬起眼来,用余光瞥向院内,这一瞧,便瞧见了几个穿着盔甲的壮实娘子。
崔钿言尽于此,徐三却是心领神会。若是徐守贞曾被掳走这事儿,传了出去,贞哥儿的名声便也被玷污了。他的年纪已然不占优势,嫁妆也算不得多么丰厚,若是再受这样一个污名,只怕是真难嫁出去了。
这可该要如何是好?若是日后她与崔钿见面,瑞王永远派人来跟,那她们两个,还能说上几句真话?
崔钿哦了一声,皱眉道:“其实也不是甚么大事儿。我跟徐阿母都是女的,被掳也就掳了,旁人听了,都要道一声可怜。只是你弟弟,乃是男儿之身,那些妇人虽没对他做甚么,但也……调笑了两句,摸了几下小脸儿。徐阿母对此便犯起愁来,私底下痛骂了你弟弟几回,说他是个不要脸的,若是他被匪徒掳走一事,传到了那些个闲人耳中……”
徐三抿了口茶,心中飞速想着,接着又低声道:“不知郑七可好?她从老虎身下,救出娘子,这份恩情,咱可断不能忘。”
徐三不愿多谈,立时转了话头儿,压低声音,对崔钿道:“方才我见着阿母之时,瞧她那脸色,却是很不好看。我心里头猜疑不定,却也不敢贸然发问,思来想去,只能来你这儿扫听扫听。”
崔钿瞥了她一眼,一边给自己倒满茶碗,一边故作随意道:“哦,她啊,我念着她呢。当时瑞王一问,我就说了,那老虎多吓人啊,那几个被老虎咬死的,都是护主有功,郑七虽没死,但也得记她的功。瑞王爽快,当即就论功封赏。可郑七是个死心眼儿,跪下来说自己有罪,没能护住其余姐妹,她死乞白赖的,瑞王便也不赏她了。啧,真是想不开。”
言及此处,崔钿故意逗她,两指撩起她散落的发丝,口中暧昧笑道:“你这美人计,那人定会中招。”
徐三默不作声,点了点头,心里已然有数。便如她先前所言,瑞王是绝不会当着众人的面儿罚郑七的。这一关,郑七已然勉强逃过,下一步,必须调至城中,避避风头,让瑞王忘了她这个小人物。
崔钿抿着唇,凑近她身侧,手肘搭到她肩上,轻声笑道:“你这话说得可没道理了。若是换成你院子里那小美人,见着能跑,早就哭哭啼啼地跑出去了。能留在这儿,死赖着不走的,那都是有脾气、有性子的……”
二人正相对而坐之时,忽地听得街外隐隐响起了鼓声来。那鼓点十分激越,崔钿一听,便转嗔为喜,高兴起来,一手拉着徐三道:“算了,不说这些事儿了。今儿是大日子,街上有庙会,咱俩赶紧打扮下,出去凑凑热闹。”
徐三却是不愿多讲,敷衍了几句之后,又蹙眉说道:“一时情急,别无他法,方才选了这下下之策。幸而那人并非我朝儿郎,而是个大喇喇的金人。若换作是如唐玉藻那般的小郎君,只怕连我都是无计可奈。”
徐三笑了一下,摆手道:“我就不必了。我已经收拾好了。”
崔钿稍稍一思,随即又挑起眉来,问她怎么过了这么久才回来。徐三无奈叹气,这才将地牢之事复述了一通,那崔钿一听,却是饶有兴致,缠着她讲了许多细节。
崔钿闻言,满面嫌弃,上下扫量着她,啧啧两声,道:“徐老三,我跟你说,这个洛萨节,乃是金国那边的年。再过两日,就是咱大宋的年。我可听当地人说了,从洛萨节到咱过年,这几天里,若是穿得灰扑扑的,那这一年就都过不好了。你不为自己打算,也要为你阿母、你弟弟、你那小美人,多多着想着想罢?”
夜长梦多,万事都要赶早。
徐三一听,就知道她说的是满口胡话,多半就是她自己瞎编的。只是她眼瞧着崔钿,却也不愿扫她的兴,只能无奈而笑,由着她唤来兵士,奉上妆匣及新衣,又陪她一同装扮起来。
二来,徐三先前跟村人出了主意,叫她们今夜过后,便迁往邻县,表面上是为了她们着想,实则是要将她们推向死路,让这些村匪血债血偿。那些村民得罪了瑞王,心里头定是急得很,崔钿早走一分,村民便也能早走一分。这紧跟其后的一步步棋,才能随之落于盘中。
罢了,人活在世,总归是需要一些仪式感的。既是年节,那就梳妆一番,讨个吉利罢。
崔钿垂下眼来,自是知道她是何用意。一来,拖延下去,恐有不利,待到这消息递到瑞王眼前,那人见计划落空,定会动怒。她这一动怒,后果如何,可就说不准了。
崔钿扯着嗓子,唤了唐小郎过来。唐玉藻虽久不替人梳妆,但这手法,竟也不曾生疏,一口气伺候两个娘子,也称得上是游刃有余。没过一会儿功夫,徐三抬眼一看,便见镜中的自己香腮和粉,燕脂淡匀,配着这酥胸半露的襦裙,裹着这大红鹤氅,那股俏生生的少女气息,竟也于此时失而复得。
徐三提起砂瓶,先给她倒了盏茶,这才给自己满上茶盏。方才口干舌燥地说了许久,她实在是有些发渴,润了润嗓子,才对崔钿轻声道:“若是耽搁下去,指不定还要出甚么岔子。崔监军,依我之见,明日一到寅时,咱们就动身出发罢。”
徐三定定地看着那菱花镜中的少女,半晌过后,微不可见地叹了口气。唐玉藻立在她身侧,低眉垂眼,一心为她簪好珠花,对此却是全然不曾察觉。
徐三别过蒲察,来了崔钿房中。崔钿见她过来,立时笑道:“瑞王的人马已经走了,只是却没走干净,村口儿留了两个,村外边还守着几人,可见是还不曾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