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三薄唇紧抿,低头一看,便见那方才还满是鲜血的匕首,顷刻间已消失不见。她大惊失色,额上满是细汗,周文海见她慌乱,却是沉沉笑了,手一使力,便将她拉上软榻,一边闻着她颈边香气,一边低低呢喃道:
徐三兀自庆幸,暗道幸好自己已将匕首,扎入妖僧心脏,孰料便是此时,那妖僧目光灼热,眯眼盯着她,不怀好意地笑道:“徐三娘,如今该你瞧瞧了,到底是谁,中了谁的连环计?”
“好了。时辰不早,不陪你玩这小伎俩了,以后得闲了,再继续斗智斗勇。小东西,旁人都说,太监与和尚,没甚么差别,今日你就来试试,是太监厉害,还是和尚厉害?”
他言罢之后,骤然张眼,眸中布满血丝,煞是可怖。
徐三大惊失色,反应不及,着实想不通何处出了纰漏,也不知自己何时中了这妖僧的诡计。她急急望向四下,只见门窗紧闭,兽炉香袅,周围景象均与她印象中分毫不差,完全不似是水月幻境。
而此时的妖僧,身躯不住颤动,牙关紧咬,声音低沉含糊,嘶声说道:“我娘,是那人,杀的。我要,为我娘,报仇雪恨!”
她再一摸自己腰间香囊,也依然还在。
徐三见状,立时自袖中抽出匕首,双手紧握,朝着妖僧胸膛,狠狠扎了下去。
这兽炉中燃着的袅袅轻香、紧闭的门窗,还有装着真香筒的香囊,都是她自高人处习来的秘法。
净海咬牙,声音甚是低沉,徐三观其眉眼神态,远不复先前那般轻松。她处在现实之中,衣衫齐整,坐于榻侧,只见案上兽炉,忽地微微震动,又见那僧人卧于榻上,双臂及颈上青筋凸起,那与周文棠几乎一模一样的面庞上,满是悲愤与怒意。
徐三咬紧牙关,拼命挣扎,便连身下那云纹软榻,都被她失手划破,露出绸布下的棉絮来。
“别提我娘。你算什么东西?不配提她。”
而周文海见她慌乱,勾唇轻哂,一边将她死死压制,一边低头吻她,可叹男女的力气天生有差,饶是徐三久经沙场,多年习武,腕上力道甚足,此时也被他压得动弹不得,完全挣扎不出。
徐三暗暗观察着他,知道这周文棠,果然是他的软肋。她勾起唇角来,又含笑说道:“况且,你方才说,女子乃是众恶之所住处,还说,女子坏世间,令善皆尽灭。我想请教高僧一番,你说的这女子,可是将你的娘亲也包括进去了?她生你育你,将去之时,还对你放心不下,难道她,也是世间至恶吗?”
她死死咬唇,双腿紧并,可周文海却是膝盖稍稍一顶,便挤出一条缝隙。而男人目光灼热,含笑盯着她看,手上动作倒快,不过一眨眼,便将她衣带解开。
净海闻言,立时抬眼,双拳紧攥,冷冷看向面前幻影。
他的手,冰凉而又粗糙,满是薄茧与瘢痕。徐三被他一碰,冷汗直流,激起一片鸡皮疙瘩不说,更有一股恶心翻涌上来。
徐三想了想,故意笑着撒谎道:“谁说周文棠,不能让我快活?你真以为他不能人事?他若不能人事,我如何会跟了他?”
眼瞧着周文海一把扯开他自己的系带,行将长驱直入,徐三急乱之中,抬手去推他胸膛,哪知这一推,竟摸到了满手黏稠,而周文海虽面色无异,仍旧笑得邪佞,可却有一声闷哼,自他唇齿之中泄露而出。
他的眉眼又忽地阴沉:“阿囡乖,我与你本是一头,那阉人有什么好的?他不能人事,给不了你想要的,而贫僧和他长得一模一样,且天赋异禀,比他只多不少,贫僧多出的那几两肉,定能让你尝到十足快活。”
徐三先是一怔,随即立刻反应过来了——她眼下所处,并非幻境,更不是这妖僧所设的连环计!她方才的匕首,是实实在在,扎入了他的胸膛,她所摸到的这黏稠湿意,正是自他胸腔之中,不住汨汨流出的殷红鲜血!
他忽地又笑了,轻声说道:“阿囡,我看你近年作为,怕是也对当今这女尊之制,颇有微词异议。阿囡,跟了我,我让你当女帝!”
他确实使了计,但不过是情急之计。他用了障眼法迷惑徐三,使她看不到伤口和鲜血,以为自己未曾刺中,而他则要拼尽全力,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强迫她与之交欢,借此将自己的蛊毒传到她血脉之中。
他眉眼之中,本有痴狂天真之色,可他言及此处,面色骤然阴戾起来,沉沉说道:“既为女子,合该关在闺中,乖乖的,多生些男儿,如若识文断字,会琴棋书画,添些闺房情致,未尝不可。这并非是贫僧妄念,实是佛祖指点过了,女子乃是世间至恶。”
这不是幻境。她还是有胜算的。
这人来了兴致,竟是滔滔不绝:“至于众生平等之言,更是妄谈!《大宝积经》说了,是障碍本,是杀害本,是忧愁本;《大般涅盘经》更说,女子乃是众恶之所住处;《正法念处经》说的才好,‘女人坏世间,令善皆尽灭’。”
徐三缓缓勾唇,眯起眼来,目光凶狠地紧盯着他,右手则死死按住他的伤处。她竭尽全力,手臂上青筋凸起,尖利的指甲都深深陷入了男人的血肉之中,仿佛是要将他的心脏亲手挖出一般。
徐三紧盯着他,只见这妖僧敞着衣衫,含笑说道:“《楞严经》有言,‘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既是因缘,何须逃避?《楞伽经》说了,只要‘我眼不见其杀者’、‘不闻为我杀者’、‘无为我而杀之疑者’,但杀无妨,甚至还可食其血肉,阿囡你说,何来不杀生戒?”
剧痛之下,那妖僧忍不住拧起眉心,身躯微颤,然而即便如此,他仍是噙着碍眼的笑容,亲密无间,紧贴着她,轻吻如细密雨珠,不住在她眼角眉梢落下。
妖僧闻言,抚掌笑道:“好。阿囡不愧是讼师出身,兴师问罪,才是尽其所长。只是你说的这些罪过,贪嗔痴妄,俱不成立,所谓色戒、盗戒、不杀生戒,更是笑话了。今日贫僧饶有兴致,索性与你辩上一辩。”
他每落下一个吻来,徐三眸中的那片殷红,便也随之更深一分。
“你虽为僧人,却诲奸导淫,犯了色戒;你纵火杀人,下蛊毒人,犯了不杀生戒;你撬窗挖壁,偷人锁匙,犯了盗戒;你以嗔报嗔,身心热恼,犯了嗔戒;你执迷不悟,一错再错,犯了妄戒和痴戒;而佛家更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你却分出了三六九等,奉行男尊女卑,这更是违悖佛理。”
少顷过后,吻落罢了,那血肉模糊的伤处,也已分外清晰。黏稠的鲜血不住向外涌着,沿着女人那柔白的手臂,流出一道又一道触目惊心的红线。
妖僧盘腿坐于榻上,唇角微勾,只见那女人的幻影愈行愈近,渐渐清晰。微光之中,那人身披莲青羽氅,足蹬皂靴,缓声说道:
徐三望着那一片深红,感受着手下逐渐变缓的节律。
他听见徐三缓缓笑道:“净海,你当初说过,‘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那我也送你一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这是她一生之中,第一次摸到人的心脏,这也是一生以虚伪示人的他,第一次被人触及真心。
妖僧一怔,抬起墨眉,复又朝着软榻望去,却见身下空空如也,美人早已消失不见。他薄唇紧抿,抬头看向门外,只见那光影浑然一片,皆是金白之色,而徐三立于白光之中,身形模糊,那说话声音更好似来自世外,忽近忽远。
周文海俯视着她,眯眼勾唇,那副与周文棠一般无二的俊美面容,着实令徐三有些恍然。她睫羽微颤,眨了眨眼,下意识避开了他的视线,而就在此时,她忽地感觉手背一凉,却是男人将那愈发冰冷的大手,覆到了她浸满血污的手上。
妖僧言罢,扯开自己那紫绮绣服,露出凛凛身躯,可偏在此时,徐三忽地眼神清明,含笑凝望着他,低低说道:“周文海,或者唤你的法号,净海。你睁眼瞧瞧,我在何处?”
徐三紧张起来,手上正欲使力,却听见周文海声音发虚,眯眼说道:“这竹风禅院的幻境,绝非是你能造出来的。助你之人,姓甚名谁?”
这妖僧倒是温柔至极,一点一点,为她拭去汗水,“你先前失言,说那阉人会翻译佛经,精研佛法,实乃佛门之幸,这番言辞,可是将我气着了。小东西,以后不许再气我了,今日且先罚你一回,罚得你快活如上西天!”
徐三缓缓说道:“若非宋祁,只怕我寻不着如此高人。”
男人得意勾唇,手上不安分起来,口中则呢喃笑道:“铜锁可锁不住贫僧,撬窗挖壁,贫僧可是一绝。还有那阉人给你的小香筒,小东西不乖,又不带在身上,贫僧已将那香筒毁了,你以后都不必带了。”
她言外之意,已然分外明了。
看足了瘾后,他轻刮了下徐三鼻尖,含笑低喃道:“小东西,妄想引蛇出洞,如今反倒要被毒蛇生吞了去。你若清醒,只怕是后悔莫及。”
周文海擅长邪术,千变万化,几乎无所不能,早为光朱内部所忌惮。他身上的蛊毒,即是最好的证明。当初妖僧想要拉拢宋祁,由内至外,瓦解皇室,光朱内便有一股势力,对此群起攻之,分外反对。大业未成,男人们便因争权内讧,这般状况,徐三早已知晓。
徐三眼神渐渐迷离,衣襟微散,钗横鬓乱。周文棠见此,斜倚在那云纹软榻上,与她眼对眼,心对心,兴致十足地欣赏着她的失态,那灼热视线,渐生邪佞之气。
后来,周文海成功策反宋祁,将其把控,可他何曾料到,此举竟是自掘坟墓。宋祁不满受妖僧操纵,又因其有檠天架海之能,唯恐登基之后,沦为傀儡,一心只想将周文海除去。
徐三睫羽微颤,斜他一眼,眸中自有千言万语。男人见此,微微勾唇,抬手捏了两下她脸颊,接着竟欺身而上,自她眼角眉梢,渐渐吻至唇瓣,起初若即若离,宛若春风拂过,之后攻势渐勇,近乎贪婪,攫取着她的唇齿气息。
一旦有了共同的敌人,哪怕是针锋相对的两股势力,也能因此而走向联合。宋祁便与光朱内的另一股势力勾连起来,徐三请教幻术的这位高人,便是这些人培养出来的,只为将妖僧扳倒。
周文棠见她生怨,不由叹道:“阿囡,我如何忍心让你独自应敌?近日官家身子不适,本要让三大王代之敬香,是我主动请缨,揽下了这差事,为的不过是来见你。”
可怜周文海,二十余年心血殆尽,为此不惜背弃父母兄弟,几乎以一己之力,将光朱从西南边陲的乡野流匪,一手调教成能与王朝抗衡的叛国逆党,积攒数万兵力,连通四五邻国。饶是临死之际,他也要拼尽最后一丝气力,竭忠尽节,不辱使命。
徐三闻言,皱眉瞥他一眼,不悦道:“我不是千叮咛万嘱咐,让你不要来这是非之地吗?你说来就来,都不知会我一声。你说我该不该怨你?”
虽是邪佞,却也堪称乱世英雄。英雄末路,竟被自己一生至爱至恨,合谋杀死。
他若有若无地一叹,眯起眼来,无奈道:“如今三竿日上,已近晌午,徐官人锦帐深闺,久久不起,这可不是你的性子。你那底下人,生怕你出了事,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欲要破门而入,又怕扰人清梦,这才求了我来,让我来当这讨嫌的罪人。”
周文海闻言,立时想通前后关节。他先是薄唇紧抿,之后沉沉笑了,噤然许久,却是一字未吐,既无忿恨,亦无不甘。
周文棠的手僵在半空,稍稍一顿,又缓缓收回。
他那结实的手臂,渐渐失去了力气,再也支撑不住。男人面色灰败,忍了又忍,干脆松手,倚到了徐三身上。徐三咬唇,正欲将他推开,忽地瞥见他的眸光,好似孩童般天真,充满了希冀与光明。
他欲要为她拂去细汗,可徐三却是避了开来,眉头微蹙,垂眸道:“昨夜睡前,我用铜锁,将门窗都锁住了。密钥在我手中,你是怎么进来的?”
他靠在徐三肩头,目光却已飘至远方。徐三皱着眉,便见他薄唇微动,虽无声音,却好似是在呼唤着何人。徐三看了许久,也不知他是在喊“阿娘”,还是“阿棠”。
见她醒了,周文棠缓缓抬袖,轻声道:“怎么满头是汗?可是被魇住了?”
徐三忽地想到,或许周文海,也算得上“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只是他在不平则鸣的道中,走上了极端,就也走到了灭亡。
徐三一惊,倏然怔住。
随着妖僧的气息,愈发虚弱,徐三只觉得门外院中的声响,也愈发清晰可闻。她几乎是今生头一回,觉得这风号与鸟鸣,如此之真实可爱。
徐三坐起身来,只见光影之中,男人眉眼俊美,宛若谪仙,那一身紫绮绣服,镶金皂靴,更显其赫赫威仪。这人摆了张檀木椅,坐于榻侧,淡淡地望着她,正是许久未见的周文棠。
她整了整衣衫,正欲翻身下榻,忽见门扇被人推开,有一男人身披黑氅,逆光而来,一言未发,先将她自榻上打横抱起。那熟悉的龙涎香气,扑鼻而来,徐三抬起头来,便见周文棠眉眼阴沉,分外冷峻。
天已大亮。她眨了眨眼,渐渐熟悉那刺眼的光亮,忽见有一人影,逐步靠近。
徐三透过他的肩头,只见檐下飞雪,冷气侵人。周文棠抱着她,后退数步,徐三回眸再看,只见那云纹暖榻之上,周文海的尸身,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化作成堆蛊虫,密密麻麻,向着四周涌去。
一夜颠沛流离,徐三不胜其扰。终于,她好似骤然提上了一口气,双手抓紧锦被,猛然睁开双眼。
然而那蛊虫一见了风,疏忽之间,又化为无形。兽炉香袅之中,榻上惟余一架白骨,又过了数息之后,也不知何故,便连白骨都化为缕缕轻烟,顺着北风,消泯不见。
她忽地梦见蒲察双眸赤红,死死抓着她双肩,连声质问,问她为何要灭了金国,使他的故乡山河破碎,血流千里;忽地又梦见唐小郎,但见他衣衫单薄,瘦骨嶙峋,满目悲戚,暴尸荒野,尸骸化作血水,归于洪荒,徐三遥遥看着,却是爱莫助之。
暖榻上空空如也,仿佛他从未来过。
属下退下之后,徐三拿出铜锁,锁好门扇,这才和衣睡去。只是这一夜,她睡得并不安稳,连着做了几回噩梦。
徐三一时心酸,暗想唐小郎逝去之时,怕也是如此景象。
徐三闻言,睫羽微颤,低低唔了一声,却也不曾多言。属下暗地瞧她脸色,更觉得她捉摸不定,前些日子,还日日对周内侍赞不绝口,怎么今日听说他要来寺中,竟不见一丝欢喜?
她又何须再寻他?他就在风中。
徐三思及此处,竟有几分心烦意乱。恰在此时,属下入内,偏又提起了周文棠来,温声说道:“明日原定是官家亲自来上香,但方才主持托人传话,说官家案牍劳形,无暇来此,特令中贵人代为敬香祈福。”
充斥着生离死别的崇宁十七年,也终于随着周文海之死,彻底埋入渺渺前尘。而宋祁在与光朱之人做交易时,那些对妖僧不满的逆党,还给了宋祁一份名录,其中所列皆是姓名、居所、面貌特征等,而名录刊载之人,正是光朱内部周文海的拥趸。
徐三反复想着,没来由地,对周文棠生出了一分恼意。这股子恼意,让她也不由扪心自问,她恼他什么?恼他不曾将以上种种,和盘托出?二人虽是同盟,可也不至于如此亲近,她的恼意,着实没有立场。
经此一役,宋祁与光朱,都铲除了心头大患。宋祁不再为人操纵,几乎可与光朱同坐同起,而光朱逆党,也可清除异己,将周文海一系一网扫尽,自此之后,大权独掌。
又或者,周文棠曾欠过宋裕人情,这次便借着徐三身世,还了这人情债?毕竟他在军中的那几年,恰好是宋裕在京中呼风唤雨之时,宋裕对他,保不准便有知遇之恩。
至于这杀死周文海的功劳,徐三知道官家的意思,便移花接木,安到了宋祁身上。而宋祁按着名录,一一追杀,更是声誉大振,世人都说他虽是男儿,可剿灭光朱,却是毫不手软,对于男子为帝,更是接受了几分。
再者,周文棠如此热心,安排她与宋裕母女相认,就不怕她背信弃义,转投宋裕?那老狐狸,定然是料准了,她绝不会背弃与他,所以才故意让宋裕来此。
徐三倒也不是没有好处,旁人不知这功劳在谁,官家却是心如明镜。这妇人又召见起了徐三来,言语之间,一如从前,可徐三每次面圣,官家都高高在上,隔着珠帘,且气咽声丝,似有异状。
周文棠看过那断钗之后,立时心里有数,想来他也是知道柴绍其人其事的。柴绍,和那在官家跟前侍奉的柴荆,都是姓柴,且都算是官家的男宠,莫非这二人之间,也有什么渊源?
至于徐三递上去的那退婚折子,官家也是只字不提,有次徐三忍不住了,想要主动提及,却硬生生被官家挡了回来,实在让她郁卒不已。而近些日子,宋祁炙手可热,声势渐长,官家倒也不曾厚此薄彼,连带着给薛鸾也升了官职,令朝中诸臣,更觉圣心难测。
待到徐三回了竹风禅院,倚于榻上,翻看着徐玑送来的消息时,忍不住又深思起来。
转眼便是正月十五,佛教大典当日,徐三坐于寺中,收得徐玑的消息。她展信一读,不由倏然立起,又惊又喜,却原来她先前在郑七身边,安插了两名教坊女子,这二女貌不惊人,却颇有手段,将郑七的未婚夫君薛氏勾得魂不守舍,而如今,西南军营,竟因此而出了大事!
这一夜,宋裕之意,已然说的明白。若是徐三有心,她会扶持徐三登基,然而登基之后,这生杀大权,在谁手中,全都要看徐三日后的表现。
当日西南边陲,风雨大作,郑七训兵不成,便只得返回府邸。孰料她一抬手推门,便见薛郎君与那两名侍婢,皆不着片缕,正在郑七的书案上淫戏。郑将军的毫笔、印章、奏折等等,均入了那两名侍婢秘处,污浊不堪。不止郑七瞧了个分明,便连她身后跟着的一众将士,都将此景收入眼底。
宋裕其人,着实心狠。母女初见,竟无一丝温情,所言皆是朝堂政事、朋党倾轧,徐三提心吊胆,小心应付,直到深夜,方才回了竹风禅院。
郑七见此,立时大怒,当即拔出长剑,可却被属下生生拉住,说此事万万不可声张,一来,薛家不好得罪,薛鸾以后没准儿就当了女帝;二来,家丑不可外扬,此事传出,定然有损将军威严,还不若先关上门扇,让这三人穿戴整齐,再行论处。
···
郑七急火攻心,却仍是无可奈何,只得依言而行。可谁知那门内众人,磨磨蹭蹭,迟迟不曾穿好衣衫,郑七急了,踹门一看,就见屋内空空如也,早没了三人踪迹。
她大笑道:“好女儿,再凶狠些!你够狠了,阿娘就让贤,死得干干净净,灰飞烟灭,决不让你背上弑母恶名!这大宋江山,须得代代相传才好!”
照理来说,这军营内外,皆有士兵把守,这三人手无寸铁,如何能逃出生天?幸而徐三早有准备,派人接应,不过半日功夫,三人便已逃出西南边陲。
这妇人眸中满是血丝,颈上更是青筋凸起,显见分外亢奋:“多年以来,你在朝中所为,我都一一看在眼中,虽有治国之能,但实在姑息优柔,妇人之仁!但如今的你,倒是让我刮目相看。”
这还不算,郑七大怒,竟气得昏厥,再一醒来,便见大夫在侧,说她已有一月身孕。细细算下日子,正是那给她带了绿帽的薛氏的种儿。而在这医学不甚发达的古代,堕胎断产,几乎毫无可能,郑七若敢服下此等虎狼之药,必会元气大伤,只怕日后难回军中。
宋裕闻言,双眸大张,仔仔细细地打量了徐三一番。她沉默良久,忽地抚掌而笑,一把扯住徐三手臂,亢然道:“好女儿,你是我的好女儿!”
孩子不得不生,可一旦要生孩子,那就得耽误小半年光景,军中大权,势必要落入旁人手中。郑七恼恨之余,又下了军令,不准下属将其怀孕之事,上报朝廷。
徐三勾唇,沉声道:“新君一即位,就会弑杀生母。”
而薛氏红杏出墙,逃之夭夭,她腹中又有了那人的贱种,郑七不敢怨恨薛鸾,便怨恨起来崔金钗来。一来,她娶的虽是薛氏子弟,可这保媒拉纤之人,正是崔氏金钗;二来,薛氏及两名婢子如此放浪形骸,其中有一部分原因,乃是他涂抹了改良过的旱苗喜雨膏,中了毒瘾。
笑话。这宋裕复仇心切,一看便是控制欲极强,所谓军中旧部、朝中旧臣,又都是她的人手,岂会真正为徐三所用?只怕徐三一登大统,掌权之人,便是这废君宋裕,而她,不过是个傀儡罢了。
这喜雨膏是何人改良,旁人不知,可郑七却清楚明白——始作俑者,正是崔金钗。这新仇加上旧怨,终令郑七找到了一个泄愤的出路——她直接上了折子,罗列多桩罪证,指认这崔氏女,正是制毒贩毒的幕后之人!
她眉眼狠戾,咬牙说道:“薛鸾乃是外人,宋祁更是男子,这大宋江山,如何能交予这二人手中?只要我认下你,你即是新君!”
郑七不敢得罪薛鸾,反倒将崔金钗告上御案,一是因薛公子红杏出墙,自己受此大辱不说,更还有孕在身,落入两难之境,郁气填膺,这才蓄怒泄恨,二来,则是另有一番考虑——
宋裕见她一言不发,似是有些情急,那积压多年的心绪,再已遮掩不住。那妇人眉头紧蹙,压低声音,对着徐三说道:“澜儿,我能在肃王治下,苟活多年,自也有我的本事。军中旧部,朝中旧臣,只要我一声令下,日后都能为你所用。”
在郑七看来,宋祁乃是男儿之身,若是登基,有悖国体,郑七全不将其放在眼中,早已将薛鸾登基之事,看作是必然之势。而如今薛鸾身侧,文有崔金钗、贾文燕等人,武则有郑七为首一干将领,若是能将崔金钗除去,薛鸾断了只臂膀,便只能倚仗于郑七了。
想那少年,辛辛苦苦,带她离京,不曾想她兜兜转转,仍是回到了这风起云涌之处。她虽不似那二人,爱权力胜过一切,但这权势,之于她而言,早已是相伴相生,离不了也放不开了。
这无疑是一招险棋,可郑七到了如此地步,或是有孕之故,竟也有些不管不顾了。徐三收信之时,便是郑七的折子抵京当日,如无意外,这封奏章,正在距宫城不远的递铺内。
徐三思及此处,眼睑低垂,为柴绍生平而深深一叹。
这所谓递铺,乃是由官衙所设,负责传递官用文书,与现代的邮局很是相似。徐三读罢徐玑送来的消息之后,眼见得郑七落难,薛氏一系起了内讧,也不见有多快意,只扯了下唇角,摇了摇头,接着便出寺上街巡察去了。
可怜这少年,行至半道,定是遇上了不测,才会将女儿弃于雪中。而淮南一带,虽非富庶之地,可也称得上太平安稳,柴绍不太可能遭遇匪徒歹人,由此来推,他多半还是丧于枕边人手中——或是宋裕,或是官家。
这日乃是佛道大典,亦是上元佳节,街头巷尾,人头攒动,可谓是“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这两个女人,爱权力胜过一切,且心狠手辣,阴险狡诈,如出一辙。柴绍不想让自己的亲生骨肉,沦为权力斗争的祭品,更不想这襁褓中的孩子,日后与这二人一样,权欲熏心,不择手段。所以他才会带着女儿,铤而走险,逃出开封城这虎狼之穴。
徐三巡察一番之后,只见道人僧尼、老幼妇孺,各色人等,皆其乐融融,至于这朝堂中的种种倾轧,似是与他们毫不相干。徐三望着眼前花灯火树,良久之后,含笑一叹,不再思虑种种,只背着手,缓缓走到一处小摊前来。
柴绍偷走女儿,能在这二人的眼皮子底下,逃得无影无踪,可见他定是早有准备。由此可见,宋裕也好,官家也罢,只怕柴绍对这二人,都不曾付之真心,亦不敢尽信。
那小摊卖的是稠糖葫芦,即是用麦芽糖做成的小动物、小糖人,从前唐玉藻在时,每逢年节,都要买上许多,对此是爱不释手。
这妇人能被立为储君,又岂会真如她自己所说,心性单纯,毫无城府?不过是官家的城府手腕,更为阴狠罢了!
徐三凝望着那商贩妇人,见她动作娴熟,随手一勾,便勾出了个栩栩如生的小老虎,哄得几个孩童,瞪大了双眼,连连拍手叫好。
宋裕方才所言,多半为真,但是细微之处,实难断定真伪。譬如宋裕的头一任夫君,因多年无所出,羞愤不已,上吊自杀,谁知道是不是宋裕逼的?她说自己产女艰难,险些丧命,纵是事实,此时说起也是为了让她心软。
徐三看在眼中,不由微微一笑,一旁跟随的下属见了,心生讨好,欲要派人去买,不成想徐三却是抬手拦了下来。她稍稍转身,正要对着下属说话,孰料便是此时,旁边忽地有一男子,神色紧张,骤然上前,低低说道:
徐三心知,她到底是不是宋裕的女儿,对于宋裕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想要一个女儿,尤其是一个有才能和权力的女儿。
“你们几位,可是官人?我,我方才见着两个娘子,形迹可疑,似是要行偷盗之事,揣着匕首,朝着递铺去了!我,特、特来报官。”
她今日来赴这月灯禅院之约,为的就是要让徐挽澜,将那拱手让人的龙椅,再从宋延之的手中夺回!
递铺。
宋裕的弦外之音,不言自明。
莫不是崔金钗也得了风声,想要提早毁掉郑七的折子?
她顿了顿,眸色晦暗,又低低说道:“我年少之时,无往不利,生来即是皇长女,早早便被立为储君,因而心性城府,远不如肃王深沉。虽有军功卓著,却无帝王心术,这才会一败涂地,负于肃王之手。我一生夙愿,便是夺回这大宋河山。”
徐三心上一沉,上下扫了那郎君一通,接着缓声说道:“公子莫急。开封府中,有十数递铺,你所说的是哪一处?”
妇人沉默良久,沉声道:“我也是见了你后,方知他不曾负我。”
那郎君面带薄汗,想了想,结巴道:“我、我也说不好。我才来京中,不过月余,天一黑,更是认不得路。但也没多远,就在这附近,不若就让我带你们去罢。”
她言及此处,心上亦是沉重,低低叹道:“只可惜,长路漫漫,他不知遇上了何事,以至于连只言片语,也留不下来,只能将孩子匆匆弃于雪中。”
他此言一出,本以为徐三定会着急,立刻唤他带路,哪知徐三却是负手而立,静静地看着他,似笑非笑,一言不发。
徐三缓缓道:“你府邸中,定有不少探子细作,你生下女儿,更会有不少人虎视眈眈。他将女儿抱走,大隐于市,说不定是为了让这孩子活下来,远离朝堂风波、红尘嚣扰,安然无忧,长大成人。”
郎君见了,不知何意,慌张起来,赶忙看向一旁差役。而那些差役,纷纷面露急色,也不知徐三为何不动如山,其中有大胆之人,小声劝道:“三娘,就让他带路罢?若是他所说的递铺,乃是急递铺,一旦出事,可就是掉脑袋的大事。”
妇人闻言,轻挑灯花,垂眸说道:“你这一问,我也想了几十年。有时候,我恨他,恨他骗了我,我想他定是心还向着肃王,将这孩子抱回去表忠心了。可若是果真如此,又何必要留下断钗呢?大悲大忧之中,先皇薨逝,我仓促即位,不曾想肃王早有后手,一步一步,将我从皇位上扯了下来。”
这所谓急递铺,专门处理加急文书,官府文书一送过来,就得立即递送,不可有一刻耽搁,亦不分昼夜忙闲。郑七的折子,多半就刚刚送到这急递铺中。
徐三听及此处,惊疑不定,皱眉问道:“他为何要走?”
可徐三闻言,却是眯起眼来,不慌不忙,沉声说道:“眼下乃是正月,你身上穿得鼓鼓囊囊,里三层外三层,倒也说得过去。只是你面色虚白,汗流不止,衣领都已湿透,却仍是裹紧衣裳,实是可疑。”
少年眸色发赤,情真意切,宋裕见他如此,忽一使力,终是产下女儿,二人也因此和好如初。孰料仅仅几日过后,柴绍便带着女儿,消失不见,只留下一柄断钗,让她好生留存,以待日后,合钗相认。
那郎君带着哭腔,可怜兮兮地道:“我向来有盗汗之疾,气虚所致,何来可疑之说?我是来报案的,又不是来投官的,难道要抓我不成?”
足足生了几个时辰,她这腹中之女,仍是迟迟不肯落地,便是落地,也因着早产,生死未卜。昏昏沉沉之际,她忽见柴绍竟闯入房中,跪在她榻前,紧握着她的手,连声唤她裕儿,说自己对她乃是真心,纵是身不由己,奉命而来,也是日久生情,不负相思。
徐三沉声道:“我行军多年,亲自制过火药、打过火枪,对于这硝石、硫磺的气味,再熟悉不过。你这袄里藏的何物,你知我知,一搜即知。”她皱起眉来,一把扯住那郎君,示意下属搜身。
宋裕得此消息,又惊又怒,立时便将心腹处死,又将柴绍关押。她情志过极,气逆血升,忽觉腹内大痛,竟是有早产之兆。下人急急请来稳婆,宋裕痛不欲生,又是呼喊,又是捶打,神思恍惚,时昏时醒。
可这一众下属,皆是女子,而这被徐三扯住的郎君,看着虚弱不已,不似恶人,若是果真上手搜身,只怕会玷污了这郎君的闺誉。一时之间,众人面面相觑,皆不敢迈步上前,徐三一叹,正欲亲手搜身,谁知便在此时,一人忽地将这郎君拽住,手伸入了他衣衫内去。
这所谓肃王,即是当今官家,名讳乃是宋延之。
徐三抬眼一看,只见来者身披鹤氅,雍容俊美,不似尘世中人,正是连日未见的周文棠。她稍稍一怔,不由将他盯住,只见他自那郎君怀中,随意一摸,便搜出了两个火筒来。
宋裕擅鼓,柴绍则擅作剑舞,二人情投意合,也算是如意称心。只可惜彩云易散,没过多久,宋裕便得了底下人消息,说献上柴绍的那名心腹,早为肃王宋延之所收买,至于柴绍,肃王更是在封地豢养多年,哪有什么情投意合,不过是肃王的男宠和细作罢了。
这火筒,徐三熟悉的很,乃是将火药装入粗毛竹筒之中,威力不小。她眼神一冷,底下人立时反应过来,连忙齐齐上前,将那人压住,一边扯开他的衣裳,将那成捆火筒,小心抬出,一边又将他手脚死死绑住。
宋裕召其近身侍候不久,便怀上了身孕,御医更说,怀的乃是女儿。而宋裕有孕,自是保全了储位,更绝了一众姐妹的妄念与后路。
那郎君抽抽搭搭,哭了起来,双腿发软,站立不稳。徐三瞥了他几眼,又令人去离宫城最近的递铺部署,接着叹了口气,对着周文棠道:
这少年名唤柴绍,乃是罪臣之后,文武双全,尤擅剑舞。徐三便更像柴绍,不似宋裕。
“你今日来的不巧,姓崔的怕是嫌我太闲,又给我惹了这乱子。虽也可交由开封府衙,审问处置,但我实在不敢放心。”
宋裕的夫君因婚配以来,未能令妻子怀孕,便劝宋裕休夫,另择良人,可宋裕念及夫妻恩情,却是不肯。哪知没过几日,宋裕的夫君便上吊而亡。夫君逝后,有宋裕心腹,献上一名少年。
言及此处,她忽地勾唇,迈前一步,凑近他身侧,仰着头低声笑道:“既然姓崔的,千方百计,想要毁掉折子,还妄想引我入局,连带着将我也炸个粉身碎骨,我这回可不能轻饶了她去!走,咱们去递铺,亲自把那折子,呈到官家案上!”
却原来近三十多年之前,宋裕已是皇储,无论是在军中、朝堂,还是民间,都甚有威望。只是此时的她,已经年过三十,仍是不曾生养儿女,也恰是因此,朝中便有小人进谏,奉劝官家换储。
她身着紫绮官袍,只简单绾了个高髻,不曾描眉画眼,亦不曾佩珠饰翠。四下玉壶光转,鱼龙漫舞,那花灯光影,深红浅朱,皆映在她眼底深处,更使她平添数分俏丽。
母女二人,灯下对坐,宋裕便将徐三的身世一一道来。
恍然之间,她不再是年近三十、身居高位的徐总督,好似又变回了那个十七岁的少女,明眸皓齿,目秀眉清,会含泪追挽情人,会高谈雄辩,捍卫心中正义,还会在她的每一封讼状之中,都暗暗藏些巧思,犀利之余,亦有诙谐,引人莞尔。
宋裕见她如此,倒是一眼看出她的局促,只垂眸笑道:“来日方长,你不必急着与我亲近,我也是个冷心冷肺的,不知该如何与你相处。今夜你我初见,我便与你讲讲你的身世,你听过之后,再做决定,也是不迟。”
周文棠还记得,十年前,他翻阅当地案宗,碰巧看到了她所写的讼状,越是深读,越觉得这执笔之人,绝非凡俗,这才起了结识栽育之心。他虽不悔此举,却也不敢断言对错。
她只摇了摇头,轻声道:“吃穿不愁,也并非贱籍,算不得苦。”
他希望她在这宦海官途,平步青云,甚至走得更高更远,屹立于王朝的顶点,权力的巅峰。然而即便是他,也隐有忧虑,只怕到了那时,她的眸中,仿若深潭,浸满了无边的黑沉,再映不出一丝光影。
徐三也不知为何,竟不知该说些甚么。她到底不是原身,十几年来,更将徐阿母视若亲生,纵是与眼前这妇人有血缘关系,一时也难以和她亲近起来。更何况,宋裕乃是因暴戾而被废黜,徐三生怕自己失言,惹得妇人不快。
男人一袭鹤氅,立于道旁,凝视着她,噤然不语。而徐三见他久久不言,心生疑惑,抬袖戳了他一下,又对他道:“怎么?你嫌我莽撞了?”
她轻抚着徐三,沉沉叹道:“吾儿受苦了。”
周文棠闻言,摇了摇头。他眼睑低垂,露出袖中奏章,沉沉说道:“你不必去急递铺了,郑七的奏章,我已派人取来,将由你亲自送上龙案。”
昔日分钗劈凤,今日断钗重合,那妇人眼眶泛红,拈起那合在一块的金钗,反反复复,细看几番,接着薄唇微颤,缓缓抬袖,将那金钗深深插入了徐三的发髻之中。
徐三一惊,这才反应过来——他今夜过来寻她,不是为了与她游逛这上元灯市,而是心知她报仇心切,所以才将折子送来,让她解恨报怨。
妇人言罢,自袖中掏出一柄断钗,徐三见状,连忙上前,稍稍犹豫之后,方将自己的断钗取出,两股一合,竟是分毫不差。
她接下奏章,怔怔地看着周文棠,只见男人又从袖中取出一物,正是用纸包着的稠糖葫芦。因他焐得久了,糖画微有融化,原本是只兔儿,如今已糊成了四不像,便连淡定如周文棠,都蹙起眉来,难得露出尴尬之色。
她掩上门扇,凝步而立,不敢贸然上前,良久之后,反倒是那妇人回过身来,叹了口气,道:“二十余年来,我苟延残喘,不过是为了今朝重逢。”
花灯融融,他一言不发,但将蜜糖兔儿递了过来,徐三见此,当即张口,咬住兔耳,冲着周文棠一笑。二人相对无言,却也别有情致。
徐三薄唇紧抿,暗想道:难道这位妇人,便是自己的生母?
只可惜二人皆有事在身,不可久待。周文棠要在城中巡察,为防崔氏情急之下,再生事端,而徐三则急着进宫,将折子递上龙案。徐三囫囵吞枣,几下便将兔儿拆分入腹,嘴边还带着糖渣,便对周文棠正色交待道:
她缓步上前,便见烛火微弱,菩萨庄严,那妇人身着青衫,虽慈眉善目,但那眼角眉梢,仍有几分威势,乍一看来,与官家多有相似之处,和徐三倒是长得不像。
“你一定要当心。狗急尚且跳墙,崔氏更是丧心病狂之辈。方才那名郎君,身子虚弱,盗汗不止,多半被喜雨膏祸害了,不得不为她所用。我猜,今夜开封府中,应该还有许多男女,身上藏了火筒,偏偏到处都是花灯,一点就着。”
徐三心上忐忑,抓着灯笼的手,也不由紧了几分。
“你快让差役上街,见着裹着袄还盗汗的、形色可疑的、神情恍惚的,先拿下再说。眼下还未到东窗事发之时,崔氏肯定还心存侥幸,不敢放手一搏,只要我们小心应对,定能防患于未然。”
晚膳用罢之后,徐三便手提红纱灯笼,踏月而上,朝着后山深处的月灯禅院走了过去。行了约有半柱香的功夫,她立于檐下,隔着纱窗一望,便见佛堂之中,有一妇人正跪在蒲团上,双手合十,低喃佛号。
她作为穿越之人,对于防爆事项和应对方案,多少有些基本了解。周文棠一一记下,又派人执行,徐三这才放下心来。二人暂别之时,周文棠趁她不备,偷偷抬手,为她拂去糖渣,徐三打了他手一下,方才转身上马,朝着宫城行去。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骨肉团圆,徐三却是孑然一身,在这佛门清净之地,与诸位下属共进晚膳。只是今日的她,倒也并非完全孤独,先前周文棠与她说过,她的生身母亲,废君宋裕,将会在月灯禅院,与她一会。
而宫城之中,官家早得了消息,只等她将折子送来。那妇人依旧如往常那般,隔着珠帘,倚着绣榻,影影绰绰,瞧不出身形神态。徐三跪在殿中,只听得她略显虚弱,缓缓道: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转眼便是除夕当日,徐三忙完官务,回了大相国寺,已是黄昏月上时分。寺中已无香客,唯余僧人尼姑,徐三于寺中负手而行,但见炊烟袅袅,饭香蒿香,扑鼻而来。
“传下旨去:工部侍郎崔氏,肆行不轨,枉法徇私,非但在任期间,工部款项,多有亏空,且私造禁物,投机取巧,营私罔利,于法不容,于天理纲常,亦不容也,可恶可恨。今令燕云总督徐挽澜,将其财物,固封充公。念在崔氏门中,崔左相、崔知州等人功绩,对于府中亲眷,不行追究。”
她心平气和,藏器待时。
官家这意思便是,让徐三亲自带兵,查抄崔府,至于崔府中的其他人,因念着崔博、崔钿等人的既往功勋,便不复追究罪责。徐三听后,这才放心,先前她来时,便已做好了打算,若是官家一心追究,她定要为了崔钿,舍命求情。
徐三心知,这两件事,都急不得。前者要看官家的心思,至于后者,她坚信是时机未到。
她深深呼吸,接旨起身,隔着翠幌珠帘,稍稍瞥了一眼,接着转身而去,离了金殿,步入深沉夜色之中。
徐三虽递了折子上去,但这请求退婚的折子,却好似石沉大海,迟迟不见批复。接连几日,徐三除了忙于佛道大典之事务外,奇计迭出,使尽招术,只想用激将法引蛇出洞,可那妖僧,却依旧隐匿身形,不见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