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亥盘腿坐于车架之上,轻轻荡着手中马鞭。少年一听阿囡二字,目光闪烁,晦暗难明。而徐三带来的其余仆侍,其中有几个,都是周文棠先前给徐三的,大多识得常缨,此时见她过来,倒还有几分轻松。
有误前程这四字,正是周文棠最后一封信中所言。
徐三却是垂下眼睑,又沉声说道:“你原路折回罢,我无需接应。”
常缨笑道:“徐总督私自回京,抛下官府事务,不管不顾,中贵人听说之后,似是有所不满。他说……阿囡,有误前程。”
常缨面色微僵,随即叹了口气,缓缓说道:“三娘,是我从前不好,对你多有得罪,中贵人也训了我,骂我‘万死犹轻’。后来我想去北边打仗,中贵人都因此不肯放我去。我领了教训,如今也识得轻重了,三娘子,你不看金面看佛面,此番便饶小的一回罢。”
徐三勾唇,缓缓说道:“哦?中贵人,可还有别的吩咐?”
旁人见常缨如此恳切,也都心生恻隐,有几个娘子相觑一番,正打算出言相劝,哪知便是此时,徐三骤然拔剑出鞘,凛凛剑锋,直指常缨眉心。
“徐总督,别来无恙。此地乃是通往开封府的必经之路,我奉中贵人之命,已在此等候多日,只等着接应三娘回京。”
常缨见此,紧咬牙关,仍是苦声道:“三娘,你今日若不许我跟着,待我一回去,中贵人又要斥骂我了!”
此时故人重逢,徐三心中却是暗暗起疑,只觉得她出现于此,十分蹊跷。她薄唇紧抿,冷冷看向翻身下马的常缨,而常缨却是一挑眉,轻声笑道:
“中贵人?”
先前周文棠给了她两人,令其跟随左右,这二人一文一武,各有所长,文便是梅岭,武即是常缨。只是后来,常缨也不知为何,渐渐与徐三疏远,不但对着韩小犬挑拨离间,更玩忽职守,差点儿让徐三葬身火海,酿成大祸。
徐三闻言,冷冷一笑,沉声说道:“中贵人向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先前疏忽职守,显然是生了异心,中贵人对你起疑,便绝不会再用你,更不会令你前来接应。我在北地之时还收过线报,你在京中,与崔金钗过从甚密,频频出入崔府后门,你真当我一无所知?”
徐三暗暗一叹,正欲询问奴仆,可曾休息妥当,不曾想便是此时,红叶林中,有几人骑马渐近,徐三定睛一看,不由微微蹙眉,却原来那为首之人,不是别人,正是先前伺候过她的常缨。
常缨被她揭穿,心绪不稳,一咬牙,干脆也不打算再装了。她一声令下,骤然扬袖,身后诸人立时便从袖中掏出小弩,利箭直直对准徐三。徐三眯起眼来,如风疾转,扬袖砍断来箭,接着大步迈上车架,潘亥反应倒是快,厉喝一声,便策马飞舆,踏尘而去。
眼下正是深秋时节,官道之上,落叶铺霜,徐三放眼望去,只见目之所及,尽是金红交映,风起之时,林中草木,更还飒飒作响。若是平常,她倒还有心思欣赏这满目秋色,只是今时今日,她心中愁思茫茫,如何还顾得上这眼前景致?
其余仆侍见此骤变,立时驾马上前,拔剑刺向常缨一众。两边缠斗厮杀,常缨见状,低骂一声,立时翻身上马,握紧缰绳,朝着愈去愈远的徐三追了上去。
一行人马,按着徐三的吩咐,一路上忙投急趁,昼夜兼行,不过三日有余,便已进了京畿一带。眼瞧着众人风尘仆仆,人困马乏,便连年才十八的潘亥,时不时都打个哈欠,眉眼间满是倦怠,徐三心生不忍,便令众人勒马,于官道一侧,稍事休息。
潘亥从前乃是养马之人,最知马的习性,深晓驭马之道,只是他从未来过京畿一带,对于道路曲折,可谓是一窍不通。他在红叶林中驾马狂奔,势如追风,而车厢之中,几案倾覆,茶盏坠地,徐三死死扶着车壁,眉头紧蹙,额前已有细汗如雨。
徐三薄唇紧抿,只见梅岭的身影,愈去愈远,愈来愈小。天阴雨湿,她心上渐冷,缓缓放下车帘,接着倚于车壁之上,静听着风雨声、车马声交织一同,辚辚萧萧,恍若呜鸣。
如此狂奔了许久之后,那马儿失了力气,不管潘亥如何使计,它都停步不前,动也不动。潘亥无奈,只得攥紧马鞭,转身掀起车帘,用金语对着徐三喊道:“三娘,咱们下车!”
主仆二人,隔着重重雨雾,遥相对望,心中皆是百感凄恻,难以言说。也不知今朝一别,来日会否重逢。
徐三扶着车壁,低低应了一声,面色已然苍白如纸,灰败至极。潘亥一惊,细一扫量,便见徐三衣衫的下腹处,已然被鲜血浸透,满眼殷红,触目惊心,而在那伤处,深深地扎着一支短箭,却原来方才常缨等人放箭,徐三到底还是中了暗算。
徐三抬手掀帘,只见风凄雨凉之中,那几名仆从头戴斗笠,骑于马上,紧紧护于左右,而马车后方,总督府的匾额之下,梅岭无言泪落,却也无可奈何,留也留不住,拦也拦不下,只得以目相送,祈佑平安。
少年紧紧蹙眉,深深看了眼徐三,接着不顾徐三推他,直接伸出长臂,将徐三打横抱起。徐三有些痛苦地低吟一声,又连忙将车厢内的行囊拽入怀中。二人翻身跃下车架,接着编在漫无边际的红叶林中,跌跌撞撞地逃奔起来。
片刻过后,只闻得潘亥低低喊了声驾,马车便辚辚而动,于滂沱急雨之中,朝着开封匆匆行去。
天色渐暗,潘亥抱着徐三,逃了许久,却始终不曾见到人影。茫茫红叶之中,唯有一处荒庙,于暮色之中,无声伫立,徐三见状,赶忙唤潘亥入内,说是自己失血过多,耽误不得,必须尽快拔箭上药。潘亥得令,忙不迭抱着她入得庙中。
徐三一怔,忽地忆起潘亥先前提过,说他之前靠着养马喂马,勉强糊口,至于这赶车驾马之事,想来他也是驾轻就熟。她深深看了潘亥一眼,不曾多说甚么,大步迈上车架,接着掀帘而入,于几案之后的软榻之上缓缓坐定。
荒庙之中,杂乱不堪,满是落灰。潘亥小心翼翼,将徐三在佛像底下放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看,眼中满是关切之思。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潘亥来时不曾撑伞,发髻上、衣衫后,均已被雨水沾湿一片。而他此时的眼神,与平常的他,又截然不同,少了几分孤傲与忿恨,倒好似一汪烟波浩渺的湖水,云海茫茫,让人看不穿个中情绪。
徐三却是顾不上他,眉头紧蹙,一把便将包裹打开,分外熟练地将几样药丸、软膏找了出来,其中有止血的,有解毒的,都是唐玉藻前些日子寄来的,恰能派上用处。
徐三见状,心上一叹,正打算寻个家仆赶车,未曾想原本一直不声不响的潘亥,竟在此时走了过来。那少年未曾多言,直截了当,一跃而上,利落执起马鞭,又默然看向徐三,缓缓抬手,为她掀起车帘。
潘亥见状,眸光微闪,沉默着缓缓伸手,似是要帮她去撕开下腹处的衣衫,方便她拔箭抹药。徐三一惊,心想那伤处靠近羞处,如何能让他看见,立时将他胳膊死死按住,对他皱眉说道:
这日里大雨未歇,徐三便准备了车马行装,另带上几名会武的仆从,打算就此出发,朝着开封都府行去,哪知临别之时,那原定赶车的妇人听人说徐总督乃是私自回京,吓得一身冷汗,生怕日后追究起来,自己跟着受了连累,竟跪在雨中,不肯赶车上京。
“这如何使得?你背过身去,不过是小伤罢了,我自会处理,不需你插手。”
梅岭见她如此,还欲再劝,可徐三既已打定了主意,便再没有回寰的余地。
潘亥顿了顿,睫羽微颤,接着低低唔了一声,动作有些迟缓,静静背过了身去。徐三瞥了他后背两眼,只见他的背影,真是像极了晁缃,她缓缓收回目光,忍着痛意,分外冷静地开始处理伤口。
前缘后果,似是宿命。
她身处战场之时,大大小小的伤受过不少,似这般伤势,对她而言,算不得要紧。只不过当她咬牙拔下箭来之后,却见那箭头处,似是沾着薄薄一层暗绿色的粘液,多半是常缨事先淬了毒。
徐三思及此处,含泪而笑,沉声说道:“当年我头一次见官家,是在寿春,我击鼓鸣冤,告了御状。未曾想九年之后,我居高位,享厚禄,却还要再告一回。九年前的御状,乃是我仕途之起,九年之后,便是我仕途之终,我也认了。”
徐三瞥了那箭头一言,并未多言,直接将断箭搁下,接着默不作声,开始擦涂药膏。哪知正在她低头擦药之时,荒庙之外,有蹄声响起,渐行渐近,徐三一听,警惕起来,立时握紧身边长剑,哪知潘亥却在此时,低低用金语说道:
这一回,绝不能再输了。
“三娘快躲到佛像后头去,我一个人应付得来。”
梅岭之言,却令徐三遽然之间,忆起了尚在寿春时,输给秦氏的那桩案子。她那时之所以输,也是因着相似的理由——你占理又如何,这大宋国的律法,并不将你纳入其中,你便是有理……也是无理!
潘亥言罢,伸手去握徐三的剑柄,哪知徐三紧盯着他,却是下意识地将手往回收了一下。
“娘子从前是讼师,一本《宋刑统》,可谓是倒背如流。娘子该也晓得,依着如今这世道,姓郑的,便是杀了夫君,也是毫无罪处。娘子,来日方长,莫要意气用事!”
荒庙之中,佛像座下,潘亥见她闪躲,眉头紧皱,复又抬头看她。徐三听得那马蹄声渐近,分外为难地咬了咬唇,这才缓缓松开剑柄,将那长剑放到他掌心之中。
梅岭见徐三默然而立,久久不语,着实被她这副模样吓得不轻,赶忙又挽着她的胳膊,皱眉对她劝道:
潘亥自是瞧了出来,这剑之于她,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她不愿与这剑分离,更不愿让旁人碰这把剑。他深深看了眼徐三,握剑起身,迎着夕阳的金光,朝着庙外走了过去。
又或者,所有人都知道贞哥儿已死,独独瞒着她?
而他一走,徐三便紧捂伤处,躲藏到了佛像背后。她盘腿坐在地上,紧靠着落满灰尘的石菩萨,抬眼望着梁间蛛网,凝神细听外间动静。
那周文棠呢?他会不会,也早就知道了?
她听见了一句短促的,连她都不解其意的金语。
她眼睑低垂,目光深沉,忽地又忆起贞哥儿逝去之后,官家便急急召了宋祁回京,莫不是官家早就得了消息?她定然是,听信了京中流言,唯恐贞哥儿之死,引得徐氏震怒,而徐氏一反,宋祁便是人质,她不放心了,所以要召他回来。
紧接而来的,是马的嘶鸣声,还有不知何物,重重坠地的声响。
她泪眼模糊,望着那重重香雾,竟看不清自己的来路,亦不知何处方是归途,依稀之间,好似见得故人旧影,可她心知,那不过是雨,是雾,至于斯人,早已是玉碎珠沉,阴阳两隔。
接着,是几下刀剑相击之声,以及人的怒喝与唤声。细听那呼喝之声,来者仿佛是常缨,不管怎样,定是一个女子。
她立于檐下,举目而望,只见无边丝雨,细密如愁,四下雨雾茫茫,将整座庭院都笼住了,也将她,和这红尘人世,彻底分隔了开来。
短暂的安静之后,便只有一个人的脚步声,由远至近,沉重而又缓慢,步入了荒庙之中。
徐三闻言,半晌过后,缓缓摇头。
他是谁?这个在较量中活下来的人,是潘亥,还是那不速之客?
赌注?
徐三贴近佛像,眉头紧蹙,心上一跳一跳的,忍不住暗想道,潘亥根本不曾习过武,虽说因他是男子,天生力气就大些,但若是真刀真剑,和习武多年的常缨之流打起来,只怕还是会落入下风。
“三娘子!朝廷有制,如无上级准允,外官不得私自离开任地,如无官家诏令,更是不得私自入京。小郎受了如此折辱,奴心中也是愤愤不平,只是此事关系重大,京中本就流言四起,总督万不能拿自己的前程作赌注!”
潘亥的胜算,着实不大。徐三思及此处,又是担忧,又是悔恨。她眼睑低垂,只见身侧的地面上,有一道影子,被夕阳的霞光拉得极长,它愈来愈近,终于,完全覆盖住了徐三眼中所见的光明。
徐三说要立即回京,梅岭一听,面色骤变,立时挽住她手,哀声苦劝道:
徐三睫羽微颤,忍不住低低开口道:“常缨。”
“梅岭,去收拾一番。咱们今日,趁雨回京。”
而那不速之客,默然半晌之后,有些不满地用金语嘟囔道:“不是她。是我。我赢了。”
梅岭立于檐下,见她泪落不止,心疼不已。她缓缓上前,挽住徐三,想让她回屋中坐下,缓缓心气,哪知徐三却是轻轻将她推了开来,万般无力,低低说道:
徐三闻言,先惊后喜,立时抬起头来,苍白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而少年冷哼一声,在她身边坐了下来,只是他的双手,不知为何,竟是背在后方,不曾拿到前边来。
她舍不得打,舍不得骂的弟弟,落入人家手中,却受了百般折辱,委委屈屈的活,不明不白的死。如此悲剧,全都要怪她,怪她当初识人不清,亲手将弟弟,嫁给了得志猖狂的中山狼!
徐三捂着腹部,有些吃力地笑道:“我是想问,常缨呢?是不是被你杀了?你这小子,是如何赢过她的?她可是有功夫底子的,我都打不过她,难不成你学过武?”
徐三悲愤交加,未曾想到当年军营一别,竟是永诀。恍然之间,贞哥儿的音容笑貌,不住回现,想他未出闺阁之时,娇娇怜怜,会为她挽发上妆,会吟唱南方小曲,更还会为了一株荷花,感而生怜。
潘亥的眉眼中满是骄傲之色,他挑眉道:“她死了。我虽然没学过武,但是先前养马驯马,那也是个力气活儿。更何况,我知道一个诀窍,只要说几个字,就能让站着的马,突然前蹄弯曲,跪倒在地。而它一跪,马上的人,自然便会猝不及防,坠下马来。”
那人立时答道:“洪将军知其内情,心生不忍,说,郑将军虽对她有知遇之恩,但徐总督,亦是她的同袍好友。别人可以欺瞒不报,她却不能隐而不发。近日郑将军进京听封,洪将军留守西南,总算是有机会,派小人来北地报丧。消息来迟,洪将军不求见谅,任杀任剐。”
他稍稍一顿,伸出右手,兴奋地比划:“我趁着这功夫,立马上前,借着蛮力,就去砍她的头颅。头一下没砍断,只出了血,她还提剑来挡,我又发疯一般,连砍了许多下,总算将她的头割了下来!三娘,你出去看,我把她的项上人头,摆在那蒲团上了!”
徐三听及此处,已然满眼是泪。梅岭目含担忧,抬眼望去,便见徐三深深吸了口气,颤声问道:“谁人派你来的?”
他一开怀,话都多了不少,不似往常那般沉默寡言。
“够了!”
徐三听说常缨死了,心上稍安,但仍然不敢掉以轻心。她用金语夸了潘亥几句,哄得少年勾起唇角,接着又皱眉说道:“常缨既然能找过来,其他人若能脱身,只怕也能循迹而来。这荒庙,绝不是久留之地。”
那人稍稍一顿,低头禀报道:“徐总督的弟弟,七月下旬,逝于夔州府。因郑将军有令,徐氏之死,不得通传,又说徐氏患有怪疾,恐生不祥,便积薪焚燎,挫骨扬灰。可……可徐氏之仆侍,却说徐氏之死,乃是因郑将军,凡有不快,便对其拳打脚踢,恶言恶语,七月末时,不知为何,又将徐氏吊起鞭打,逼其……逼其吞食粪水……”
潘亥蹙眉道:“可是,三娘你受了这么重的伤,这林子内外,又杳无人烟,咱们又能逃到哪儿去?倒不若,先在这庙里待着。既然你的敌人能找过来,那么有心救你的人,肯定也能找过来。”
徐三眉头紧皱,沉声问道:“何悲之有?”
徐三皱眉一思,也是无可奈何,只能按着潘亥所言,暂且在这荒庙中养伤,待到伤势初愈,再转寻他路。她轻轻叹了口气,又摊开手掌,对着潘亥说道:“剑呢?还给我罢。”
“卑将今日前来,报悲不报喜,不敢受徐总督的茶。”
潘亥闻言,却是面露为难。他缓缓伸出左手,徐三抬眼一看,心上不由咯噔一下,却原来周文棠那把长剑,不知为何,竟然断作两半。她咬着唇,骤然将那断剑夺回,接着小心抚摸,面露悲色。
徐三眯起眼来,打量着来人,心中惊疑不定,而那将士见了徐三,面容肃正,立时行了军礼。徐三见她身上湿透,赶忙迎她入内,又命梅岭看茶,哪知那将士却是坚决不肯领情,当即双膝一弯,跪于檐下,凝声说道:
潘亥一边打量着她神色,一边轻声道:“那人提剑来挡,或许是她的剑太过锋利,又或许,是我使了太大蛮力,总之这剑尖,竟然断了。幸而剩下的剑身,还是足够杀个人的。我,我不是有心的,三娘,我会赚钱来赔的。”
只是脾气归脾气,性情归性情,洪忠说到底,还是跟郑七一条心的。后来郑七去西南剿匪,人人都避之不及,反倒是洪忠自请跟随,说要报郑七伯乐之恩,碧血丹心,令人动容。
徐三痛心不已,却仍是勉强玩笑道:“这剑,乃是我借来的。你三辈子挣来的铜板,加在一块儿,只怕连这剑鞘都买不起。罢了,幸好我与这剑的主人,交情不错,我若是以身许之,钱债肉偿,他大抵是不会和我计较了。”
当年她入得郑七军中,与洪忠不打不相识,也算是交情不浅,来往之时,见过这人几回。而洪忠乃是个直肠子,当年温阳城破,徐三失踪,洪忠为此还跟郑七发了脾气。
潘亥眸光微闪,故意挑眉问道:“他是谁?他哪儿的胆子,敢让二品大官以身相许?”
她稍一回想,不由心生诧异,若是她不曾记错,此人乃是洪忠麾下的一名将士,早年便跟着洪忠南征北战,只可惜后来因为腿上有伤,不能骑马跋涉,便只得跟在洪忠身边,替她料理杂务。
徐三苦笑,摇了摇头,似乎不愿再提起这个话头儿。
徐三皱起眉来,待到二人近前,定睛一看,却见那梅岭带来之人,走路稍稍发跛,很有几分面熟。
夕阳西斜,落日熔金,映得这小小一方荒庙,竟是四壁灿灿,原本一副破败景象,却竟也有几分美丽。只可惜如此美景,转瞬即逝,少顷过后,便是无边黑暗,倾压而下,目之所及,菩萨也好,梁柱也罢,又是阴沉沉、灰蒙蒙的了。
这日里,又是凉风暮雨天,徐三听着雨打芭蕉,眼望着檐下鸟雀,避雨而来,正忙中偷闲,静看风雨之时,忽见梅岭领着一个女子,连油纸伞也不撑,淋着雨便赶了过来,可见是确有急事。
二人相对坐于佛前蒲团之上,找出了行囊中的干粮,勉强果腹,吃了起来,或是有伤在身的缘故,徐三胃口不是很好,吃了一会儿,便搁了下来,接着在潘亥铺好的草垛上和衣躺下。
徐三知他必有弦外之音,可一时也参不透个中深意,便只得写信回去,虚心求教,哪知这一封信,却是惊鸿去后,杳无回音。
潘亥以为她要入睡,谁曾想徐三却并未合眼。她卧于佛下,静静地睁着眼,也不知在思虑何事,那一双原本清亮的眼眸,此时却是分外深沉,隐隐还带着几分孤寂之色。
这男人,是在怨她不识时务,犯了官家忌讳,耽误了日后高升?还是意有所指,说的是她和狸奴的亲事?
潘亥借着月色,凝望着她,忽地低低开口道:“三娘,你弟弟的事,我听人说了。你若要告御状,我觉得,告不赢。”
这四个字,可是喻义无穷。前程,可以指“之前的路”,可以说是“功名官职”,更还可以特指婚姻,便连徐三,都拿不准周文棠的意思。
徐三嗯了一声:“我知道。”
有误前程。
潘亥又皱眉道:“不但打不胜官司,就连你自己,也是凶多吉少。大宋国的女皇帝,见你擅自回惊,还胆敢跟她亲自定下的律法唱反调,她肯定会勃然大怒。革了你的官职,倒还算是轻的,说不定还要,革了你的人头。”
风吹玉漏尽铜壶,转眼间,已是当年九月。宋祁已然借着寿宁节之名回京,而他走后,周文棠也只送了一封信过来,信中只有四个潦草大字——
这一段话,他是将金文和汉话混在一起说的,腔调古怪,又有几分好笑。纵是心头悲凉,徐三也不由扯了扯唇,轻声道:“这我也知道。”
他不和死人计较,只会将活人,变成死人。
潘亥却是疑惑不解,他双臂撑地,凝视着她,又问道:“你都知道,那你还要回去?府中有人说,你那弟弟,是个没良心的,都不跟你亲近,这样的人,你还要拼死给他讨公道?”
罢了。那卖花的,不过是个死人,这扫地的,日后也会是个死人。
徐三沉默良久,缓缓说道:“不是的。我如今明白了,他不愿见我,定然是郑七逼的。他因着我,受了多少苦,我不敢想。我竟然还在心底埋怨他,怨他嫁人之后,和阿母、和我生分了。”
他睫羽微颤,思及过往种种,半晌过后,几不可察地嗤笑一声,转身拂袖而去。
“我总是想,我与郑七,识于微末,可以说是,同患难,共富贵了。我总以为,她性情稳重,这点还是靠得住了。我今日,不止是为了贞哥儿讨公道,也是为了,对九泉之下的他,偿还我的罪孽。”
宋祁不由皱眉,暗想那传说中的卖花郎,当真长得如此相貌吗?他到底有何长处,竟使一个只有七成相似的赝品,都能哄得徐三力排众议,一意孤行,不惜得罪官家,也要下禁娼之令。
她扪心自问,她真的拿贞哥儿当亲弟弟了吗?或许是当了,但总归是有所隔阂。一来,她是借尸还魂,说是亲情,更多的是责任心;二来,她前生的弟弟,活似个讨债鬼,又是父母的宠儿,弟弟这两个字,在她心中,从来都不曾亲近过,反倒留下了无穷无尽的阴影。
而他离去之时,半道之中,不由凝住步伐,朝着檐下看去,只见秋光画檐,花影婆娑,而那白衣少年,倚于柱侧,抱帚而立,瞧他这副样貌,过高的个子,平平无奇的长相,更还有异色瞳孔,不管怎么端详,都看不出何处符合当世之审美。
可笑她活了两辈子,什么道理都晓得,哪个朝代的律法都熟知,财也得了,官也当了,她还是没活明白。
徐三默不作声,半晌过后,只是摆了摆手,对他说自己倦了,还未歇够,言外之意,便是不想再和他说话。宋祁见她如此态度,心中很不好受,却也无可奈何,只得告辞而去。
身边亲友,过往情人,一个个的消失不见。是她连累了他们,又或是,他们将她看透了,对她失望了,所以才头也不回,弃她而去。
宋祁听她再问,心上甚是妒恨,面上却只是笑笑,轻声辩驳道:“我知道,三姐怀疑是我,屡次三番,毁了周内侍的信。可我,自打上次之事后,便再也不曾欺瞒过三姐。周内侍的信,缘何迟迟不来,我也不知不晓。又或许,他已不愿写了呢?也是说不准。”
崇宁十七年,竟是她一生之中,最为低潮的时候。
“真没了?”
而半明半暗之中,潘亥凝视着她,心中亦是复杂难定。他想告诉她,他父母的故事,又与贞哥儿和郑七有多相似,所以当他看见这样的她,竟然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他还想将他的过往、他的沉沦,都一并和盘托出,但是他不能说,也不敢说。
宋祁眯起眼来,沉默良久,方才缓缓说道:“没有信了。”
月色如玉,少年低下头来,望向徐三腰间别着的断剑。
徐三却轻声道:“还有一封信呢?”
她大约不知道,她这些年的故事,他甚至倒背如流。而她终有一日会知道,在他身上,隐藏着多大的秘密。
“三姐别怕,我会保住你的。”
眼见得徐三背过身去,闭上双眼,潘亥也缓缓转过了身。他坐在蒲团之上,悄悄低头,接着用他的指尖,轻轻擦过左手的腕部,顷刻之间,薄薄的皮肤之下,有无数细小长虫,争着抢着蠕动起来,此起彼伏,甚是可怖。
四方庭院之中,那新秋桂子,翠叶金华,浓香馥郁,却不知为何,反倒惹人愁肠。徐三倚于藤椅之上,眼睑低垂,面貌平静,好似睡着了一般,而那黄藤摇椅,则有一下没一下地摇着,随风轻晃,宋祁看在眼底,半晌过后,不由低低道:
潘亥咬了咬牙,收回指尖,那皮肤下的虫群,也立时消散不见。
徐三心头,忍不住泛上一阵凉意。她知道,京中的风言风语,官家到底还是信了。
他哀哀苦笑,抬起头来,望向荒庙中那尊石佛。那菩萨眉眼柔和,拈花而笑,笑中似有深意,潘亥眯眼看着那菩萨,只觉得这一尊佛,与他认得的某人极为相似,都是似笑非笑的,看着就厉害,让人望而生畏。
官家催宋祁回京,又岂会是因寿宁节之故?
菩萨也好,那人也罢,均与他不同。他天生就是个喂马的,什么本事也没有,就连来当奸细,都久久不能成事。
宋祁低低唔了一声,接着道:“是。官家也送了信,催我尽早回京。待到十月下旬,便是官家的大寿,我若不回,说不过去。”
那人说佛祖慈悲,可这一分慈悲,为何从不在他的身上显现呢?
宋祁闻言,扯了下唇,垂下眼睑,心知徐三此言,乃是反将一军。他拆了她的信,她便要点破他,他的那些小动作,她并非完全不知。
···
他正兀自腹诽之时,忽地又听到徐三低低说道:“还有呢?自京中送过来的,不止这薛氏之信罢?”
佛祖慈悲,这一回,倒是灵验了。
眼见得这婚事,一天天近了,她怎么还能跟没事儿人似的?宋祁思及此处,愤恨不已,却又忍不住暗骂自己,心里头惦记上她了,还真是落了下风,皇帝不急太监急,真是气煞人也。
隔日一早,徐三靠在菩萨像后,正略显吃力,给自己搽药之时,忽地听得荒庙之外,有马蹄杂声渐行渐近,听那声响,来者定是成群逐队,绝非单枪匹马。
再过上不到一年,狸奴便将满十八,而男子过了十八,若是仍未成亲,无论贵籍贱籍,都将一钱不值,任人耻笑,唯有贵胄如宋祁,勉强算个例外。而薛氏好歹也是高门大族,断不会落人笑柄,无论怎样,便是生捆硬绑,也定是要拉着徐三成亲的。
徐三心上一惊,立时放下衣裳,抬起头来。潘亥蹲于菩萨的前方,原本正在用手中马鞭,来回抽打,拨弄着常缨那已然发臭的人头玩儿,可如今一听这声响,他不由也面色微变,眉头紧蹙。
然而他等了许久,也不见徐三说话,便仿佛这薛氏的书信,不过是件无足轻重的小事。可是这成亲之事,如何能是小事?
荒庙之中,二人匆匆对视一眼,潘亥咬了咬牙,又低低用金语说道:“三娘,你藏好了。我应付得来!今日我还就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了!”
宋祁死盯着她,心中如火烧火燎,自是十分急迫,只想她立即指天誓心,毫不犹疑地告诉他——她绝不会与狸奴成亲!
他言罢之后,转身就要出去会敌,颇有赴死如归之感。徐三见状,心上一紧,匆匆拢好衣摆,接着出言将他拦下:“不必了。今日我来应付。”
宋祁此言,看似平静,却是暗地汹涌。徐三状似漫不经心,随手翻看着《抱瓮录》,只淡淡地应了一声,却是不曾提及,待到年底,自己会否回京成亲。
哪知她话音刚落,庙门之外,便有一略显冰冷的男声,淡淡说道:“徐官人,出来随我入宫罢。”
他紧紧盯着徐三,语气却是轻描淡写:“薛家还说了,郑素鸣在西南一带,剿匪得力,年底便要进京听封,班师回朝。若是能赶在郑将军在时,择良辰吉日,合二姓之好,岂不是吉祥善事?”
这男子的声音,熟悉而又陌生,徐三日思夜盼,已有近两年不曾听过。这两年之中,她曾无数次的回想,二人重逢之时,他会对她说些甚么,是褒是贬?是会对她大加赞许,还是会分外严厉,一一指出这些年来,她的失察之处?
宋祁温声笑道:“倒也没说甚么。不过是说,狸奴年岁渐长,将满十八,若是这亲事再拖下去,怕是有污狸奴闺名。薛氏便催三姐告假回京,尽快将亲事办了。”
之前常缨骗她,说是要来接应她,她便问常缨,周内侍可有何交待。常缨说他有所不满,徐三立时便不信了。她但以为,周文棠一定会知她懂她,理解她为何非要回京讨公道不可。
徐三垂下眸来,也不追究,只倚于黄藤摇椅上,抬袖抿了口热茶,接着轻声说道:“里头说了甚么?”
然而今时今日,周文棠却唤她作徐官人,这三个字,冷冰冰的,似乎还暗含讥讽之意,徐三一听,只觉心寒胆碎,浑身发着凉意,说不清是何滋味。她腰间别着断剑,薄唇紧抿,缓缓上前,迎向坐于马上的周文棠。
宋祁也不遮掩,点头道:“薛家给三姐写信,我不放心,便忍不住看了。”
那男人一袭紫绮绣服,足蹬金带皂靴,依旧如往常那般,眉眼俊美,神色淡漠。这两年光阴,老了莺雏,熟了梅子,却偏偏不曾在他的面庞上,留下哪怕一丝痕迹。徐三微微仰头,凝视着这样的他,不知为何,心上更是艰涩。
徐三淡淡道:“你拆开看过了?”
周文棠眼睑低垂,淡淡瞥了眼徐三,接着视线流转,又在充满敌意的潘亥身上稍作停留。他不曾多言,寥寥几语,直接令徐三上马,一行人等,就此回京。
宋祁稍稍一顿,含笑说道:“薛家的信,给三姐的。”
一路归去,黄云落叶,晓霜寒峭。徐三手勒缰绳,望着周文棠的背影,不知为何,竟看出了几分萧索之意。而她的心中,更是莫名难受,甚至对周文棠多了几分怨忿之感。因着这股恨意,她不愿多看周文棠哪怕一眼,可她又忍不住,时不时便要瞥他一回。
她一挑眉,看向宋祁,问他道:“谁的信?”
待到一行人马入了开封城后,徐三低垂着头,本以为周文棠会直接领她进宫,朝见君王,哪知那男人和下属耳语了一番之后,便领着徐三,一前一后,拐入了小巷之中。潘亥还想跟上,却被其余人等,硬生生地带离了去。
徐三被他拿话儿一噎,不由缓缓抬眼,斜睨着他。她视线往下一扫,便见宋祁手中,拈着一纸信笺,细瞧其上痕迹,仿若已经被人拆开看过。
徐三一惊,抬眸细看,却见这一条巷道,通向的乃是周文棠的别院。此处院落,她当年上京赶考,曾借住过将近一年光景,如今故地重游,实感唏嘘不已。
宋祁却是笑了,朗声说道:“三姐失言了。狸奴,不也比我小吗?”
只是周文棠不是说,要带她进宫吗?怎么带她来了这里?
徐三方才睡醒,闻听此言,懒懒打了个小哈欠,接着轻笑一声,低低说道:“在你眼中,我可是那风月膏肓之人?他比你还小,我如何下得去手?不过是见他可怜,暂且收留罢了。”
徐三疑惑不解,只得亦步亦趋,跟在她的身后。二人入了竹林小筑,周文棠更换木屐,褪下高冠,头一件事并不是和徐三说话,反倒是施施然走到了屋檐之下,盘腿而坐,喂起了庭中鸟雀来。
这小侍二字,自然饱含桃色意味。
徐三凝望着他的背影,忽地忆起许多年前,二人于此处重逢,他对她言之凿凿,说他决然不会饲喂这庭院中的雀鸟,以此来暗示徐三,他永永远远,不会对她出手相助,只会静观其变。
他状似无心,又含笑说道:“三姐身边,除了唐小奴外,向来都是由女子侍奉。三姐莫怪我多心,我就想问问,这位可是三姐新收的小侍?”
然而如今,他出尔反尔,到底还是喂了这鸟。
宋祁闻言,面色一僵。他瞥了眼潘亥,嗤笑一声,接着缓缓转过身来,一边手持信笺,朝着徐三走去,一边温声笑道:“我只是见了个生面孔,心中好奇,便来问问身世来历。”
徐三原本无比焦躁的心,忽地平静了下来。她缓步上前,在周文棠身侧坐下,接着眯起眼来,望向庭中景致,只觉闲庭寂寂,清晖满园,日光晴暖,令人不知不觉,便分外安定。
她稍稍一顿,又叹了口气,低低说道:“莫要难为他了。”
她想,是她会错意了。周文棠其实是懂她的,反倒是她,远还不是一个称职的知己。
潘亥瞥了宋祁一下,仍是不理不睬。这一回,宋祁可是恼了,他勾唇冷笑,正欲追究,可孰料偏在此时,他听得庭院之中,徐三犹带倦意,轻声说道:“殿下来此,所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