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网络小说 > 不平则鸣 > 岂料一朝还反目

岂料一朝还反目

哪怕是在现代,烟花引起的事故都屡见不鲜,徐三看过之后,倒并不觉得惊奇,甚至她早就料到,迟早会有这么一天。然而徐玑的这场官司,徐三却仍是不敢掉以轻心。

孰料就在前些日子,有户商贾人家在婚宴上,请来徐玑架设烟花,然而那烟花残余并未燃尽,竟在当夜引起了火灾。大火一过,死伤数人,气得这商人一纸讼状,便将徐玑告上公堂。其中种种细节,周文棠都在信中讲得十分详尽。

一来,徐玑年才十三四岁,就已有如此聪明才智,不但能发明花火,更还能替徐三分忧,对于徐三留下的情报机构,打理的是井井有条,徐三自然会对她生出惜才之心。更何况这小娘子生来就是个硬脾气,跟徐三也算是脾性相投。

自打徐玑的高架烟花在官家寿宴上大出风头,京都府中,朱门绣户,竞相效仿。谁家若是在摆喜宴时请来徐玑小娘子,那可真是面上添金,风光无两。

二来,在这样一个古代,烟花作为刚刚出现的新鲜事物,就在短时间内引发了这样的意外事故,势必会引起民众反感,更有甚者,说不定会阻碍火器及火药在民间的发展与推广。

只是这信再往下读,徐三便不由转喜为忧,却原来是徐玑的烟花平地生波,竟在京都惹出了人命官司。

再往深了说,若是人们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对于创新二字都产生了抵触情绪,那么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都不可估量。

宋军编制有厢、军、营三级,营为五百人,军为两千五百人,厢则为两万五千人。郑素鸣乃是暂代三军统领,而如今官家圣旨一下,她便只是两军统领了,至于这另一军,便就此由徐三统领。对于有心夺权的徐三来说,自然是大喜过望。

徐三缓缓收起书信,稍稍思虑片刻,便找了笔纸,拾起了讼师的旧行当,替徐玑写起了诉状来。仅仅如此,她仍是放心不下,又另寻来一张信笺,将打官司的主要思路一一交待,与诉状一并封好,这才算是心上稍安。

而这其中还少不了崔钿的功劳,那小娘子在奏章中不吝溢美之词,将徐三之举夸了个天花乱坠。官家阅罢之后,好笑之余,自然也对徐三高看了几眼。

恰如周文棠信中所言,短短一日过后,官家的圣旨便来了燕乐。徐三从此统领一军,在前线部队的地位,仅在郑素鸣一人之下。

周文棠信中所言,有喜有忧。喜的是他提前给徐三透了风声,说官家知晓她杀了金国主将,大振士气,自然是龙颜大悦,御笔一挥,就给她授了新官职,圣旨隔上一两日便会抵达燕乐城。

徐挽澜的扶摇高升,自然也在军中引起了不小的震荡,有言道是“一贫一富,乃见交态”,哪怕国难当头,交战在即,也有许多文武官员不忘巴结,抛开官务,来徐三跟前献了不少殷勤。只可惜这些阿谀奉承之辈,自然入不了徐三的眼。

转眼到了半个多月时,周文棠某日里寄了书信过来。徐三收信之后,连饭也顾不上吃,急急搁了碗筷,这便寻了个僻静处,席地而坐,阅起信来。

而如今徐三掌了实权,成了军都指挥使,郑素鸣对她的态度,自然也有所转变。这日里黄昏时分,徐三刚刚操练归来,便见军帐内的书案前,有一略显瘦弱的身影,正轻轻挽袖,为她斟满茶盏,再定睛细看,正是许久未见的弟弟贞哥儿。

在这般情势下,虽有徐三、洪忠等人提议用计反攻,但郑七却迟迟不作决断。徐三也心知如今双方实力悬殊,反攻之事,若是失败,怕是损失惨重,但她太了解金元祯了,若是如今不使计反攻,只怕再过几日,燕乐就是下一个温阳。

徐三一见贞哥儿,心中不由犯起了嘀咕来。按理来说,亲眷如无准许,不得私自进入军营,如今贞哥儿来了此处,无疑是郑七的授意。

大宋虽已配备火器,但比率却不高,作战之时,仍是以冷兵器为主,而后续的火药供给,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啧,只怕这郑七姐是想打亲情牌,借着贞哥儿来打圆场。

先前温阳城之役,金国大显实力,尤其是在火器上的实力。金元祯派人研发出的火铳、鸟铳、机炮等新式火器,大宋部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如今回想,也是心有余悸,谈虎色变。

徐三心下一叹,却仍是含笑上前,与贞哥儿寒暄起来。她这一细看,却见徐守贞比当年待字闺中之时,还要再瘦弱苍白许多,锦衣绣袄,紫缎小靴,仍是掩不住他容色憔悴。

一切都十分顺利,只是这收复城池一事,却是迟迟没有进展。

往常在寿春时,徐守贞虽纤细,却也是干得了力气活儿的,而如今的他,却当真是蒲柳一般,望秋先零。而早些年间,他还只是说话细声细气,而如今却是气弱声丝,徐三一听,便不由蹙起眉来,心中生疑。

而在此期间,徐三的心思并不止放在自己统领的这一支军队上,她还通过自己设下的那渐成气候的情报机关,以及周文棠命人送来的文书,将郑素鸣手下诸多将领的身世派系摸了个一清二楚。就连她们各有甚么把柄,几乎都掌控大半。

她亲自替贞哥儿沏了杯茶汤,贞哥儿见了,却是连连摆手,弱声说道:“儿是弟弟,哪有让阿姊伺候的道理?”

如此半个月后,这一支原本平平无奇的部队,竟真有了些精锐之师的意思。至少那股子精神头儿,与其余士兵全然不同,令许多军士私下都啧啧称奇,暗生钦佩之心。

徐三稍稍一顿,瞧着他这副模样,心中没来由地生出一阵子火气。她瞥了贞哥儿身后的仆从几眼,随即缓缓笑了,沉声说道:“本官与弟弟有几句体己话儿要讲,还请几位行个方便。”

只可惜,除了这一夜外,徐三便再未回来看过他。她担任指挥使以来,忙于军务,又是在营中立下军规铁律,每日里亲自教演武艺,操练人马,又是亲自传授兵法,与士兵同吃同住,不过几日的工夫,这营中五百人马,她便每个都能叫上名来,熟稔犹如亲人一般。

徐将军发了话,几名仆侍自然不敢不从,只是他们低垂着头,互相使了几个眼色,这才慢吞吞地退至帐外。徐三看在眼中,已然是十足恼火。

他希望战事吃紧之时,军中人手不足,到时候有徐三从中作引,说不定也能让他上沙场杀敌!无论是为了儿女私情,抑或是为了报国之志,他都不能走,不愿走,不舍得放弃这最后一份希望。

军帐之中,徐挽澜默然半晌,隐忍不发,只凝视着贞哥儿的双眼,对着他缓缓说道:“贞哥儿,眼下没有外人,你若是受了甚么苛待,甚么委屈,只管同三姐直言。我无所顾忌,定然会为你作主。”

那夜徐三又劝了韩小犬一回,说是开战在即,让他立即收拾行装,动身回京。可韩小犬一心待在此处,一是为了与她誓同生死,二来,则是因为他心底还存留着一份希冀——

贞哥儿闻言,面上毫无异样,只笑了笑,睫羽微颤,轻声说道:“三姐放心。儿与七姐,虽说是离多会少,一年到头,也见不了几回,但每隔上几日,七姐便会派人送钱回来,生怕儿受了委屈,就连儿住的那宅子,每日也有将士轮班把守。”

徐三见他如此模样,心生逗弄之意,故意蹑手蹑脚,又猛地扑到他肩上,活活吓了他一大跳。韩小犬睁大双眼,定睛一看,却是顷刻间红了眼眶。

徐三听了这话,眉头却依然紧锁。

这十余日里,徐三只在某日夜里,忙中偷闲,来看望了韩小犬一回。那夜她来时,韩元琨正独自坐在门槛上,倚着门边,唇边叼着一株枯黄的草,眸色幽深,剑眉微蹙,也不知是在兀自思量何事。

若是从前的郑七,论人品,论性情,徐三多多少少都还能安得下心的。但如今的郑素鸣,统率三军,权势日重,而徐三不止威胁到了她的地位,更还站在了截然相反的政治立场。那个老成持重的郑七,早已不复存在。

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隔日一早,徐三收束行装,便随军而去,而这一去,就是足足十日有余。

那么如今的郑七,会否因为徐三而苛待贞哥儿呢?贞哥儿又向来信奉出嫁从妇,以妻为天,饶是他受了甚么委屈,也断然不会对徐三多言。若非今日郑七授意,让他来此说和,只怕他都不敢、不愿来见徐三一面。

她沉默片刻,缓缓翻了个身,背对着韩小犬,少顷过后,便合眼睡去。

眼见得徐三沉默不语,好似心事重重,眸中满是忧虑,贞哥儿不由缓缓笑了,掩口轻咳两下,随即弱声说道:“近来乃是多事之秋,北地又向来荒寒,儿担忧七姐,寤寐不宁,受了风寒,不过是小毛病罢了,三姐不必忧心。”

徐三叹了口气,心知人皆有心病,韩小犬不能自医,她也是束手无策。

他稍稍一顿,又缓声说道:“儿今日入得营中,是来跟三姐辞别的。这仗已经打到了燕乐城,七姐便打算让儿去个太平地方,暂避战火。临别在即,儿也再没有别的牵绊,便央了七姐,让儿来看三姐一回。”

从前挺得那般直,可今时今夜,竟也有些蜷起来了。

徐守贞这一番话,说的情真意切,徐三听罢,心间也不由软了几分。只是听徐守贞这话里的意思,即便到了这时候,郑七都不打算让贞哥儿去京中与徐阿母团聚同住,也不知到底是打的甚么主意。

徐三躺在他的身侧,缓缓抬眸,望着他宽大结实的后背,忍不住抬袖伸手,缓缓抚着他的脊梁。

徐三心中暗暗一叹,接着点了点头,沉声笑道:“七姐的安排,倒也周全。贞哥儿,你安心去罢,待到停战休兵了,天下太平,我便亲自去接你上京。阿母念叨你许久了,她这人,刀子口,豆腐心,最惦记的啊,其实还是你。”

他眼睑低垂,缓缓松开了拥着她的双手,方才的云雨婬欲,已是荡然无存。他默不作声,只心事重重地背过了身去。

徐守贞听了这话,眼睑低垂,缓缓笑了。一时之间,他也忆起了尚未出阁之时,一家三人在寿春城里的小日子,虽比不得如今富贵,却也是安稳太平,其乐融融,如今回想,竟有几分唏嘘之感。

他也想随她一起上阵杀敌,以血还血,然而他是男儿身,即便国难当头,他也只能如笼中雀鸟一般,被这个国家的制度,永永远远地,锁在深闺之中。哪怕他有拔山扛鼎之力,有赤心报国之志,一切也只是徒劳,只因为他的性别,他就永远只能被人保护,等人归来。

贞哥儿微不可见地叹了口气,低着头,细声细气,只又委婉地劝了徐三几句,说郑七也有自己的难处,人在宦海,身不由己,待到红尘事罢,归根结底还是一家人,总不好针尖对麦芒,各不相让,接着他话锋一转,又说国难当头,同仇敌忾,方为正道。

韩小犬心头一阵无力。

贞哥儿说这一番话时,磕磕绊绊的,弱声弱气,头也不抬。徐三听着,对于是谁教他说的,已然是心知肚明。她也未曾多言,只笑了笑,让他趁着天色未暗,早早上路,至于其余杂事,她心中有数,自会拿捏得当。

是啊,等,又有甚么用?

贞哥儿见她勉强算是应下,总算是松了口气,接着又从袖中掏出一根红线,殷殷递至徐三手中。徐三低头一看,便见那朱红色的细线上,串着一枚梅花形的铜币,其上雕有龙凤龟蛇,寓意吉祥,正面写的是“长命富贵”四字,翻过来则是“天下太平”。

韩小犬向来是铁骨青枝,孤标傲世,哪里肯说些讨喜的情话,对人撒娇卖俏。徐三听了他这一番由衷之言,心中动容不已,只是她虽动容,却也不会因此而从了他去,只低低笑道:“等,又有甚么用处?”

徐三一笑,当着贞哥儿的面,忙不迭将那红线系在手上。贞哥儿看在眼中,不由得弯唇而笑,那小鹿一般的眼眸湿漉漉的,似乎又回到了年少时一般纯善可爱,无忧无虑。

韩小犬闻言,骤然伸手,将她紧紧拥住,口中则闷闷地说道:“我不走。我就在这宅子里等你。你我二人,乐则同乐,忧则同忧,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贞哥儿的笑容,看得徐三不由一怔,没来由地竟有几分恍惚之感。她稍稍一顿,温言道谢,眼见得时辰不早,便亲自将贞哥儿送出了营帐外。

哪知徐三稍稍一顿,却伸手抵住他那厚实胸膛,睫羽微颤,又小声说道:“元琨,我方才所言,并非儿戏。如今战事在即,燕乐城,或许也会像温阳一样,一夜之间,失守沦陷。你还是早早走罢,我让梅岭送你回去。”

她身着盔甲,负手立于帐前,遥遥只见军营之外,黄昏迤逦,红日西沉,贞哥儿由人搀上了车架,隐隐还听见数声压抑的低咳,少顷过后,马车辘辘而动,渐去渐远,终是不见。

男人薄唇紧抿,也不复多言,只一把拽住她胳膊,张嘴将灯烛吹熄,这便拉着她躺倒榻上,急急吻上她的颈窝处,只想同她双凫飞肩,云雨一席。

“白羽虽白,质以轻兮;白玉虽白,空守贞兮。”古人所言,今夕所叹。

此时此刻,他甚至恨自己不是周文棠,不似他那般大权在握,不然也不会像如今这般,半点忙也帮不上,只能看着徐挽澜孤军奋战。

贞哥儿辞别而去,隔日里梅岭竟给徐三送了封密信来。徐三本无心见她,可这日里秋雨连绵,梅岭孤身撑伞,苦等许久,徐三见她如此,心生不忍,终是让人唤她进了营帐。而梅岭所带来的这一封信,竟是出自昆仑奴之手。

韩小犬听了她这话,心中很是有些失落与不忿。

徐三瞥了梅岭两眼,面无表情,缓缓展信,只见昆仑奴言简意赅,提了两件要事。其一乃是对徐三致以歉意,说是朱芎草之事,她有意欺瞒,调虎离山,实在是因为她报仇心切,已然等不及了。

徐三闻听此言,不由点了下他鼻尖,轻声笑道:“你啊,少吃这八竿子打不着的飞醋了。我在朝中无所倚仗,也就靠得上他了。”

昆仑奴知道,只要将这朱芎草的草籽融入男子血中,最多只需十来日,那人就会喉结萎缩,声音变细,力气大不如前。她带着这朱芎草回到军中之后,便将草籽混入了伤药之中,而这些微小的草籽,一旦接触到男子的血液,就会顷刻间消泯于无,深深融入他们的身躯之中。

韩小犬紧盯着她,薄唇紧抿,半晌过后,又忽然咬牙问道:“那你可还会给那阉人每十日送一封信?”

现如今温阳城内,但凡是受过伤、且在军中治过伤的金国士兵,几乎无一幸免。而如今十余日已逝,朱芎草带来的症状,已经渐渐在他们身上显露。

徐三微微一顿,叹气道:“军务缠身,无暇他顾。战事不休,怕是不归。”

此外,昆仑奴还在信中提及,再过两日,便是金国大军偷袭燕乐之时,她将行军路线、大致装备、城中剩余兵力等一一详述,让徐三事先做好准备,哪怕不能反攻回去,也务必要将燕乐守住。

韩小犬默了一会儿,抬起眼来,细细凝视着她,半晌过后,沉声说道:“你日后随军驻扎,多久能回来看我一回?”

徐三眨了眨眼,将信上所言,牢牢记在心间,接着便提起紫砂茶壶,打开壶盖,将这封密信完全浸没于浓茶之中,待那信上的寥寥几行,全都模糊作一团,看也看不清楚,她这才将茶壶递与梅岭,让她出去收拾干净。

韩小犬闻言,冷哼一声,一把抓住她搁在自己脸边的腕子,半真半假,小小咬了一口,惹得徐三急忙抽手,口中笑道:“说你是狗,你还真咬上了?”

梅岭见她吩咐自己做活,心中很是有几分高兴,连忙应声而去。而待她转身之后,徐三独自一人,身着明光铠甲,坐于书案之后,眉头微蹙,兀自思量起来。

徐三坐在榻侧,微微抚摸着他的侧脸,先是一叹,随即刮了刮他的鼻尖,佯作怨他,轻声说道:“劝你别跟着我,你非来不可。”她稍稍一顿,又眉头微蹙,低低说道:“宋金之战,不知要打到何年何月。乖狗子,我不想再看你伤着,你也无需强撑了,你若要回京,我让梅岭送你回去。”

哪怕时至此刻,她仍然无法完全相信昆仑奴所言,除非亲眼见得,否则她无法肯定朱芎草是否会起作用,又会否起到事先所料的那般作用。而昆仑奴对徐三透露金国军队的作战计划,也说不定是引蛇出洞之计,只等徐三率军而来,三面夹攻。

那一道伤虽细,却割得极深,幸而靠近下颌,虽有碍容色,却也不至破相。

再者,哪怕昆仑所言非虚,哪怕她泄露金国计划,乃是因为一心投诚,那么徐三又该如何与其他军中将领协商应对之计?毕竟,她不能透露昆仑奴的身份,那便也无法说清这消息的来历,若是直说出来,说不定还会被有心人安上通敌的罪名。

徐三看在眼中,微微抿唇。她身着薄衫,抬手撩开他颊边细发,秉烛向前,细细察看他的伤处。

徐三坐在椅上,闭目细思良久,遽然之间,眉头一纵,计上心来。

他那一双漂亮的眼睛,好似已是霜涸潭冷,万壑俱静,又好似潜蛟困凤,郁色难掩。

眼望着案上烛红悠悠,徐三忍不住勾起唇角,莞尔一笑。她摘下红缨头盔,闲闲轻挑灯花,暗道此计若是可成,不但能顺利攻下落入敌手的温阳城,更还能遥遥保住京都府中,官司缠身的徐玑,真可谓是一矢双穿,两全其美。

韩元琨侧卧榻上,前衣敞开,那一双原本清泠泠的、暗藏锋芒的眼眸,也不知在何时,锋芒已被磨去了大半。

···

绣帏罗帐,夜半霜寒。

徐三这一计,使的是连环计。

梅岭满面是泪,张口欲言,徐三却是摆了摆袖,似乎不愿再多看她一眼。梅岭无奈至极,低低说了句并无周内侍授意,见徐三毫无回应,便只能缓缓起身,掩门而去。

她知道金国大军欲要偷袭,定然会有蛛丝马迹,便刻意给温阳城的探子下了令,让他们务必要在某几处多多留意。果不其然,至隔日晌午之时,便有探子来报,说是见得数名金国士兵在闲暇之时,手中不住把玩着小木棍,还有几人,给战马摘铃勒口,形迹可疑。

徐三沉默半晌,只颓然一笑,缓缓说道:“罢了,你的主子,从来都是周文棠,算不得是我。你今日之举,若是周内侍授意,也说不上是背主求荣。只是你欺我诳我一回,从今日起,我便不会再信你。以后你在此侍奉韩郎君,不必再跟随我了。若是战事吃紧,你就回京去罢,何苦再受我连累。”

金人把玩的这小木棍,可不是甚么随意捡拾来的玩物,而是偷袭战时的一种制胜法宝。人若是口中咬着这小木棍,行军之时,便可闭气止咳,保持肃静,至于给马摘铃勒口,就更是偷袭作战的准备之一。

昆仑奴与她定下的所谓一月为期,只怕也是哄骗之言。

这些细节之处,若是徐三不特地叮嘱,那些探子从无经验,必然会有所遗漏。而如今有了徐三交待,那这金军将要偷袭,便是信而有征,凿凿有据。

只可惜事已至此,犹如木已成舟,便是恨穷发极,也是于事无补。

探子的信报传至城中之后,郑素鸣也是十分重视,连忙召集将领,议事筹谋。郑七能从一介士兵,步步爬升,成为三军统帅,自然也有她的本事,徐三在旁细细听着,竟与她昨夜所思大抵相似,不谋而合。

徐三闻言,忽而冷笑:“折首不悔?”她气极反笑,沉声说道:“昆仑虽为女子,可在这世上,夫妇、亲眷、主仆、挚友,尚且还会背心离德,反目成仇,你单凭她是女子,就信了她,还说不悔?她若是毁了那朱芎草,你又该要如何不悔?”

只是为了远在京中的徐玑,徐三稍稍一想,又开口补充道:“从温阳到燕乐,共有五条路,其中两条,乃是阳关大道,剩余三条,则是羊肠小径。方才郑将军说,每条道路,都派将士暗中把守,若遇敌人,则放火烧林,竭声报信。依我之见,倒不若用上烟花代替。”

梅岭紧紧抓着徐三的衣袂,双眸中布满血丝,口中则咬牙说道:“奴背主求荣,不忠不义!只是奴求的荣,乃是举国之荣!金人若是得胜,整个大宋,便是今夜的温阳城,死尸堆垛,血流成河!娘子怨奴恨奴,奴无可抵赖!但是奴将朱芎草交予昆仑之手,奴折首不悔!”

金元祯向来是实用主义者,只管目的与结果,绝不做无用之功。他虽召来能人奇士,开发了不少火器,但似烟花这般对于军事发展帮助不大,充其量只能丰富民众业余生活的玩意儿,他是看不上眼的,因而如今只有宋国的京都府有,金人便是听过,也未曾见过。

梅岭跪在地上,缓缓抬头,又继续泣声道:“三娘,金国有火器,金人又是雄壮勇武,宋金之战,之于大宋,乃是以卵投石,不识天时。便是几十年前的宋如意来了,她不用那朱芎草,也断然打不过如今的大金!”

徐三说的用放烟花来报信,就是拿烟花来当信号弹用。若是烟花能在战场上派上用场,那它的意义就与从前截然相反,民间百姓也会对它另眼相看,至于徐玑这场官司所引发的种种危机,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徐三闻言,缓缓垂眸,双唇紧抿。

郑七听过之后,多看了徐三两眼,倒也没多说甚么,只点了点头,温声说道:“徐将军所言有理,就按着你说的,这么吩咐下去。”

厢房之中,只余主仆二人。徐三坐于椅上,面无表情,而梅岭却是于灯烛之下,双膝一软,遽然跪地,伏首泪下道:“娘子行刺术虎,乃是中了昆仑调虎离山之计。她心知朱芎草,定然在娘子手中,待到娘子和韩郎君一走,她便寻了我来,与我说了那朱芎草的隐秘之处。”

她如今再与徐三说话,口气已然平和许多。

韩小犬闻听此言,自是会意。他眉头紧皱,略带疑惑地瞧了梅岭一眼,接着便掀摆而起,闭门而出。

徐三听在耳中,再忆起徐守贞临别所言,心中一软,不由叹道,若是以后数十年,也能如此和睦相处,那可真是十分难得了。

哪知她此言一出,梅岭却是睫羽微颤,噤然不语。徐三缓缓抬头,平静地直视着她,半晌过后,梅岭惨然一笑,只缓声道:“三娘子,奴有些个体己话儿,不得不言,不可不言。”

山川萧条极边土,旌旗逶迤碣石间。隔日夜半,徐挽澜与郑素鸣并肩立于燕乐城楼之上,被银甲,执长剑,噤然不语,只紧紧注视着城外山林。入夜之后,四野俱寂,住在城外的农户大半都已避难而去,往年此时,倒还有星星点点的烛火,如今却是漆黑一片,人烟难觅。

这所谓小匣,即是那装着朱芎草的匣子。徐三虽不打算利用这朱芎草制胜,但也不愿让此等邪物落于他人之手。

夜是如此之静,这种静谧,无疑让等待显得更为漫长。

漫不经意间,徐三微微蹙眉,又沉声说道:“我那日交予你的小匣,莫要忘了替我带上。”

徐三倚在城楼边上,等了许久,虽说是吊胆提心,可到底还是有些困倦。她望了眼天边星子,不由勾起唇来,缓缓自袖中拿出了周文棠赠予她的薄荷香筒,放在鼻下,轻轻一嗅,那几缕困意,立即驱散不见。

她抬眼一扫,只见衣物齐整,诸样不落,不由暗叹这梅岭也是勤快利落,虽比不上唐玉藻心细体贴,却也称得上是“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徐三把玩着那小香筒,微微蹙眉,又缓缓抬首,望向远方。而就在此时,她只听得三声噼啪巨响,接着便见烟花接连腾空,猛然间于月中绽开,绚烂如雨,徐三一见,立时精神大振——昆仑奴所言非虚,这金军人马,还真是分了三路,衔枚疾走,打算偷营劫寨,再下一城!

思及此处,徐三搁下茶盏,自座上起身,一边来回转着发酸的腕上关节,一边缓步走到梅岭身侧,欲要察看她收拾得如何。

她与郑七对视一眼,均在对方的眼底深处,看到了难掩的兴奋之色。

她心中暗叹,只打算待梅岭收拾妥当之后,二人关上房门,月上纱窗,切切私语,也是不迟。

大宋颓靡良久,如今时机已到,也该率军出征,倾注全力,光复山河了!

徐三闻言,垂手抿了口茶,轻轻瞥了眼坐在另一侧的韩小犬,见他眉眼间带着郁色,默然不语,心中自是有些不忍。可如今戎马仓皇,天下谁人不是衽革枕戈,如此儿女私情,一时怕也顾不上了。

二人不复多言,各自领军而去。金军原本想打一场偷袭战,不曾想半道却遇上埋伏,大半将士皆被山火困住,其余诸人又被宋国军队迎头痛击,猝不及防之间,被杀了个丢盔弃甲,鸟散鱼溃。山林之中,尽是哀鸣之声。

回了崔钿暂且安排的居所之后,徐三便开始命梅岭为她收拾行装。梅岭察言观色,也不由喜从中来,一边收拾整理,一边笑道:“娘子今夜展眉解颐,日后必当大有作为。却不知娘子收拾行装,这是要去往何处?”

徐三事先已得到消息,此次偷袭,动用了温阳城中七成兵力,而城中所剩,不过三成,其中有些乃是伤兵,有些则已经歇下,将寡兵微,不足为惧。此时就应以众击寡,破卵倾巢,一扫而尽!

玉鞭金镫骅骝蹄,横眉吐气如虹霓。当日里徐三领了军印,统军操练,又跟着崔钿,旁听了几回诸军议事,忙忙乱乱,待到夜半三更,方才回府邸歇息。

郑七先前虽说,何时反攻、能否反攻,都要听她号令。但徐三已然等不及了,唯恐此处战况被温阳城知悉,打草惊蛇,误了大计。她眉头一蹙,当机立断,一声令下,便领着她先前亲手练出来的那一支精锐之师,让她们换上事先染色的金国盔甲,扮作金军,张起伪造的旌旗,接着便朝着温阳城浩浩荡荡,奔袭而去。

所谓五品指挥使,不过只统率四五百人,算不得是高官。但对于徐三来说,她从被完全架空,到如今谋得实权,已然是不小的进步。更何况,她之后还会给官家递折子,提及自己的功绩,她相信,官家一定会对她委以实权。

此时乃是深夜,那温阳城的守城军队,遥遥听见有男子声音,高喊着金国的女真语,又见来者穿的乃是金国甲衣,人数算不得多,行军队伍也颇为溃散,立时便有些慌神,只当这是回城求救的残军,万不敢贻误军机,忙不迭地打开城门,殊不知却是开门揖盗,引蚰蜒钻耳。

徐三的话说到这里,郑七再也没有了推托的由头。她面上没甚么多余的表情,半晌过后,方才扯了下唇角,声音平缓,应允了下来。

时至此刻,此一战大局已定。大宋扭转败局,以少胜多,收复一城,而昆仑奴则与其余残军败将闻风而逃,而同样随着她去了下一座金国城池的,还有那一匣为害无穷的朱芎草。

常言道:强宾不压主。郑七乃是一军统帅,徐三便是要夺权,也不可太过强硬。先者有言,夫为将者,能进能退,能弱能强,即是此理。

两国开战数月,大宋终于等到了第一封真正的捷报,不但民心大涨,举国如狂,便连官家也是接连赐下封赏,徐三和郑七的爵位也是升了不少。然而官家的赏赐,乃是论功行赏,徐三以五百余人,以少胜多,奇袭温阳,这份功绩,自然要比郑七的功劳大上许多,这赏赐自然也是有所不均。

这便是徐挽澜的以退为进了。

徐三事先未曾告诉郑七的计划,这自然有她的顾虑。毕竟她打的就是以少胜多的主意,人若是多了,守城之人必定不信,既然这个任务只能由一支部队来完成,那她就必须是这个任务的执行者。不告诉其他将领,也是为了防止节外生枝,走漏风声。

徐三稍稍一顿,转身又向郑七抱拳正色道:“郑将军,在下愿兼任五品指挥使一职,还请将军不计前嫌,委重投艰。诸位同袍在此,我愿以一月为期,一月之内,我若力能胜任,就请诸位从此以后,当我是个军人!我若德不配位,当之有愧,那我会请辞而去,回京效忠守正。”

但是如今官家的封赏下来了,徐三也不好太过咄咄逼人,唯恐其余将领心中生隙。她在庆功宴上,自罚数杯,又拿出当年做讼师时的嘴皮子功夫,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打诨插科,绘声绘色,引得众人又是哄笑又是动容,很是给自己的所谓“抢功”之举打了个圆场。

这是在暗暗提点郑七,若是还不给她个一官半职,只怕官家都要对此起疑。

只是徐三心里也清楚,无心之人听了她这一番“狡辩”,只会佩服她足智多谋,举无遗算,然而若是有心之人听了,只怕会对她更为厌恶忌惮。口舌工夫,大抵白费。

徐三思及此处,缓缓一笑,平声说道:“上个月末,徐某奏报官家之时,提及我从军数月,尚无一官半职,还惹了官家笑话。我虽在朝中官居二品,且通读兵法,师出名门,但来了军中,远比不过诸位老成练达。”

一山难容二虎,只是未到相争时。

而这三个席位,品阶都远在郑七之下,都是四品五品的官职,若是郑七让徐三来当,多少是有些不妥。

攻下温阳城之后不久,京中又有好事传来。官家又从别处抽调一军,归至徐三名下,如今徐三与郑七二人各领两军,在军中的地位已经是平起平坐。从前议事之时,都还是郑七决断军中大事,而如今,便连郑七一系,决断之时,也要问过徐三的意思了。

只不过,郑七的这番说辞,倒也并非全无道理。方才诸人议事之时,徐三也跟着听了一会儿,温阳城遇袭,大宋拢共损失了三员猛将,换句话说,就是空出了三个席位。

除了此事之外,徐玑的官司也算是落定收场。烟花在前线派上了用场,有救国救民之美誉,再有讼师按着徐三的交待替她辩讼,徐玑最后得以全身而退,只因着监管不力,赔付了大笔银钱,而亲手制作烟花的仆妇,则因意外致人死伤而锒铛入狱,也算是罪有应得。

徐挽澜先是在军中大挫洪忠,此次又立下如此大功,这军中之人,早已对她心生敬意,当她是个人物。如今郑七仍然只想着将她架空,众人看在眼中,多少有些不服。郑七此举,已然落了下风。

而徐三随军驻扎温阳之后,韩小犬不听她劝阻,硬是跟着她来了温阳。这夜里徐三总算得闲,夜半三更,回了韩小犬所在的院子,门一推开,不由微微怔住,却见韩元琨在院中打着赤膊,手持长剑,身形纵跃,招式很是不凡。

徐挽澜立于堂中,淡淡然扫了一周,将诸人形色收于眼底,心中已然有了较量。

眼下秋风萧瑟,寒气逼人,而他却已然是汗流浃背,可见十分投入。如今已是夜半更深之时,他却还不曾歇下,习武练剑,神采焕发,徐三默然而立,看在眼中,心中自是百感交集。

徐三有术虎人头在手,自然是大功一件,然而郑七待她的态度,却仍是与从前无异,寒暄罢了之后,便是一味的推诿与敷衍,非说徐三能否在军中任职、又要任甚么样的职,这些怕是由不到她来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