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棠扯下了唇,眯起眼来。他凝视着院子里的高架烟火,瞧着那金光点点,乱落如雨,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接着似笑非笑地道:“阿囡如今长进了,自己有人可用,何需我出手相助?”
徐三这般想着,缓缓抬起头来。她笑眼弯弯,对着周文棠问道:“你那儿可有甚么人,能借我用用的?”
徐三心上一顿,知道他虽没怎么表现过不满,但心里头,还是对她另起炉灶,自立门户之事耿耿于怀。
其二,就是徐三自身的问题。要是这事儿闹得金国人尽皆知,那这风声,迟早都要飘到宋国里来。宋朝百姓知道了,保不得要人心浮动,更还会对徐三多出些异样的看法来。
她抿唇一笑,稍稍伸手,拉住他的袖角,轻声说道:“我那些个小丫头小郎君,就跟过家家似的,小打小闹罢了,也就在这京都府里,还能充充门面,哪儿比得上周阿爹的那些鹰犬,五湖四海,棋布星罗。我可知道,依你的脾性,肯定在金国也安了人。这棋子养了这么久,再不用,可就成废棋了。”
其一,就是人脉的问题。该怎么在金国朝中找到合适的人?怎么让他对金元祯紧逼不放?
听着这话,周文棠的眉眼不由柔和了几分。他斜瞥她一眼,淡淡说道:“人可以借你。但是如何差遣,如何调任,我绝不插手,是成是败,全都看你如何处之。成了,你就还是开封府尹,败了……”
只是如此行事,却有两个问题。
言及此处,男人微微勾起唇角。他那俊美面庞,在花灯与烟火的照映下,竟平添几抹艳色,饶是入京之后,见惯绝色的徐三,此时都不由微微一怔,心觉惊艳。
若是能将这些事儿,捅到金元祯的政敌那儿,宣扬出去,便是不能将金元祯拉下马来,也能让他焦头烂额,进退为难。
她轻拉着他的衣角,只听得男人眯眼笑道:“阿囡若是败了,倒也无需心急。爹爹必会给你备下丰厚嫁妆,让你风风光光地嫁到大金。”
徐三这个破计之法,倒也确实可行。金元祯几番送信相逼,都是悄悄派遣来使,金国境内,除了这位太子爷的亲信外,估计没几个人知道他拿两国开战,威胁求娶邻国的三品高官。
照理来说,在这女尊男卑的朝代,女子成亲叫做娶,男儿成亲叫做嫁。周文棠此刻故意颠倒过来,乃是存心要激一激徐三的斗志。
···
可是徐挽澜,向来不吃激将法这套。她勾唇一笑,朗声说道:“好啊。周内侍破费了,徐某人先行谢过。”
她微微低头,轻声笑道:“我要是大金的百姓,听说太子要为了一个女人发兵打仗,我可瞧不上他。如此一来,等着将金元祯拉下马来的人,便也能名正言顺地伸手去扯了。”
她抿了抿唇,还想再调侃几句,却见徐玑缓缓走了过来,沉声禀报,说是排演已罢,离官家来此,约莫半个时辰。徐三匆匆与周文棠别过,让人引他入座,给他备下茶点,接着便领着徐玑等人,又去筹备起了烟花事宜来。
徐三一怔,随即眉头微蹙,低低笑道:“我想起先前官家说过,金元祯每次都是送密信过来,种种要求,都是在信里头提的。那么,他想娶我这事,金国的人,怕是还不知情呢。金元祯虽说坐上了太子之位,可虎视眈眈盯着他的人,就在旁边等着他出岔子呢。”
徐三特地安排这高架烟火,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哄官家高兴,让她过一个难忘的六十寿辰。这带颜色的烟火,完全可以运用到军事上去,徐三就想借着这么一个机会,让官家对此印象深刻,此后推广到军事上去,也能因此更容易些。
周文棠向来老道,只淡淡移开视线,沉声说道:“金元祯屡屡逼亲,你可有破计之策?”
除了徐玑制出的这高架烟花之外,徐三还想出了一个节目,叫做烟火戏。她前生读《金瓶梅》的时候,曾在这文章里,见过那么几处描写,好似在宋朝广受欢迎。
徐三似是有所察觉,遽然之间,她转过头,抬眼看他。
她便找了几个写话本儿的,画小人儿的,又叫他们跟徐玑一块,写了一出烟火戏出来。简而言之,就是将烟火与戏文融到一块儿。届时药线一点,灯花爆升,轰然一震,作画精致的纸人便会腾射而出,转个不停,十分抢眼。
明明已经是当朝高官了,这丫头一看见新奇玩意儿,眼睛变亮得不行。此时此夜,那乱落如雨的星火,颠首衔尾的金龙,满院高悬的花灯,齐齐落入了她黑亮的瞳孔里去,映出点点光亮,明亮至极,几乎让人移不开眼来。
只是这烟火戏,想出来还没几日,拢共也就排演过四五回。徐三一想到这出戏,心里总是隐隐觉得有些不安,思来想去,便背着手,又过来查看了一番,又是清点物料,又是询问工匠。
那高架烟火,甚是壮丽,周文棠先前也确实没瞧过这般花样。只不过,看着看着,他的视线便不由自主,缓缓下移,凝到了身侧少女的侧脸上来。
其中有一个人高马大的妇人,女生男相,沉默寡言。她在这烟火戏里,负责的是制作药线,调配火药,徐三时常便会见着她,也算是知道她这么个人。
周文棠微微勾唇,立在她的身侧,与她看起那高架烟花来。
今日徐三来到架子前,随口问了这妇人几句,那妇人一一作答,除了说的字儿不多,倒也没甚么异样之处。只是徐三不经意间,低眉一瞥,便在她的手指间,望见了一点朱红印记。
徐三见状,赶忙拉着姗姗来迟的周文棠立在檐下,含笑对他说道:“待会儿等官家来了,你不一定就能占上好位置呢。如今人少,咱们这位置也好,今儿的夜色也是天公作美,你今日不瞧,以后再想看,指不定要花多少银子呢。”
从颜色来看,那朱红一点,绝非血迹,更像是丹红色的墨汁。
眼下离官家及群臣过来,倒还余下了些工夫。徐玑虽是贱籍出身,却很有管理才能,正在指挥众人,最后排演一遍。
徐三故作淡然,移开眼来,心跳却是微微加快。
高架摆好之后,药线一点着,就瞧见银花星闪,这儿的梨花冒出数朵,哪儿的杏花冒出数朵,接着又是仙鹤起舞,孩儿奉花,诸般景致,齐齐上演。哪怕是徐三这么个现代人,都没瞧过这般景致,先前她看排演之时,甚至还觉得有点儿梦幻。
红色的墨。她怎么能用红色的墨?
徐玑做的烟花,乃是高架烟花,历史上也有,可跟现代那种噗呲一声,炸到天上去的烟花不太一样。这种烟火,也称作盆景烟火,讲究的是布置景致,若有情节,自然绝佳。
当年大相国寺出了恶犬之事,徐三发觉光朱逆徒,书信往来之时,皆使用朱笔写就,作为相认凭证。徐三向官家献计之后,官家便下了旨,禁止平民百姓使用朱红笔墨。
徐府尹打起精神,赶到城楼前头,将负责制作烟花的徐玑给叫了过来。
这配药的妇人手上疑似沾染朱墨,若是真的,那可绝非小事!
徐三这般看着,每次都要身边跟着的梅岭提醒,这才堪堪回过神来。她揉了揉眉心,暗道自己今日负荷太重,忙里忙外,实在太累了些,故而才会如此容易走神。
徐三假作随意,负手而行,缓缓走到了令一人身边问话。问了几句后,她便悄悄召了梅岭过来,唤她找个由头,调走那位可疑妇人。那人若是不依,就立时命人将她扣押,若是依了,就派人跟着她,再细细详查一番。
当他走在她的后方时,有那么几次,徐三忍不住回头遥望,便见重重夜色之下,卿月花灯之中,那人一袭白衫,手里头挑着一杆小莲花灯,身骑白马,面貌俊美,真好似谪仙中人,与凡人气息截然不同。
若是这妇人果真是光朱混进来的,那其他人中,保不准也有光朱的探子。徐三不敢慢怠,赶紧唤来徐玑,先夸了她辛苦筹谋,接着眉眼一厉,放了几句重话,唬得那小娘子心上一紧,转身就去亲自察验,看看这高架烟花和烟火戏一切是否妥当。
而周文棠,不知为何,也不在群臣列中。他好似是当真与民同乐,过起了寿宁节来,又好似是来监督她的官务的,慢悠悠地驾着马,时而与她同行,时而又落下她几十步。
徐三眉眼微沉,立在院中,轻轻扫了一圈,只觉得哪个都形迹可疑。她心下一叹,眼瞧见梅岭派了几个身着便衣的官差,引着那可疑妇人往偏院走去。
这夜里官家率着文武百官巡城,收拾妥当的宋祁在列,心中积压了许多不满的薛鸾亦是在列,而徐三,由于要安排巡城及烟火事宜,时不时就要骑着高头大马,四处走访查看,便不在群臣列中。
徐三的视线再一下移,就见那妇人虚掩双袖,指间微动,显然是察觉不对,打算销毁罪证。
徐三深知,拖延不是长久之计。若想治住她这个棘手的前夫,就必须死死抓住他的命脉,抢在他之前下手,堵他个措手不及。
方才徐三叮嘱了梅岭,让她不要提及指间朱墨,另找别的理由,将这妇人带走。然而此时,这妇人却擦去了指间墨迹,显然是做贼心虚,心里头一定有鬼!
徐三对此,自然是无知无晓。眼下她官务缠身,又要操心夜里头的巡街及烟花,又要安排人手,配合禁军,调查光朱之案,此外,金元祯的阴影,也一直萦绕于她的心头,好似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知何时,便会突然坠下。
那妇人紧抿着唇,眼神愈发飘忽起来。忽然之间,她看见立在不远处的徐三。
光朱之案的真相,除了匪徒之外,也只有他一人知晓了。
二人四目相对,那妇人心上一颤,没来由地生出一个念头——她看穿她了。她看出来她是光朱的人了!
还有那漫天大火、消失的御稻手记、死去的宫人、荒庙埋下的尸首,每一处都是谎,每一处都讳莫如深。
妇人深吸口气,心上一横,说时迟,那时快,就自怀中掏出一个小花炮。她身形一转,趁着旁边几人不察,便借着一旁树上挂着的花灯,将手里头的花炮猛地点着。只闻得刺啦一声,那花炮被甩在地上,引得火光骤然爆射,金星四坠,烟雾腾升。
便好似他说自己写了笔记,却被大火烧毁,这也是一句谎言。他的读书笔记,只写了一半,而就从他在书页上发现周文棠的批注的那夜起,这读书感谢,便戛然而止,一笔也写不下去了。
妇人扔的这花炮,倒和表演用的花炮有些不同。她这炮一点着,燃的全是白烟,倒有点儿像是威力没那么大的烟雾弹,伤不着人,也就能隐藏身形,蒙蔽旁人。
便好似他说抢书之时,意外烧伤手臂,就是一句谎言。他确实抢了书,可是手臂却不是在这时候烧伤的。
她甩了烟炮之后,狠狠一撞身侧官差,这便夺门而出,慌不择路,徐三反应及时,掩住口鼻,一把夺过官差佩剑,这便急步追了上去。
他骗她,瞒她,几乎每一句言语,其中都暗藏深意。
接连数日,那妇人都吃住于此处,早对四周环境十分熟悉。徐三虽来视察过不少次,可论起论地形的熟悉度,到底还是比不上她。二人一追一逃,徐三接连掷了几个镖刀,直直扎中那妇人的手臂及后背,妇人却仍是不顾疼痛,奔逃不休。
而她却是不知,少年的只言片语中,已然撒下了弥天大谎。
待到走到岔口来时,忽然之间,那妇人身形一转,身影消失不见。徐三眉头紧皱,心中不安,抓紧剑柄,在附近兜转了一圈,却都不曾看见那妇人的一丝踪迹。
少年很是不舍,假作松手之时,故意将薄唇轻轻擦过她雪白的颈子,好似轻轻落下了一个吻似的。徐三倒是没太在意,她整了整衣衫,遵嘱了他几句,这便起身而去,返回宴中。
夜色深重,高墙之外,欢声笑语隐隐不绝。而徐三立于树阴之中,眉眼微沉,缓缓走回了原处。
当人们身体相接之时,对彼此的感受,自然也会更加敏锐。宋祁泪眼朦胧,倚在她的肩头,已然感觉到她想要将自己推开。
便是此时,她忽地听到一阵低低的嘟哝声。那声音浑浊不清,痛苦不堪,其中夹杂着断断续续的哀吟,仿佛鬼哭一般,令人不由心生惧意。
宋祁年岁渐长,再不是从前那个奶声奶气,肆意妄为的小屁孩儿了。他比她还高,比她结实,雄性特征已经非常明显。他这样抱着她抽泣,实在让她不大自在。
徐三眉头微蹙,抓紧佩剑,循声而去。
徐三面上虽是镇定,言语和举动都把握得十分自然,但她的心中,到底还是有些不适。
那是一条死巷,阴沉昏暗,狭窄不堪。
徐三听着,轻轻拍了两下他的后背,接着含笑说道:“说甚么傻话呢?你好好养伤,光朱之案,自有我亲自追查。你要是想起了甚么要紧事儿,就托人来转告我。至于那些个书,烧了也就烧了,书这玩意儿,过目之后,不求字字不忘,但是个中道理,合该留在心中的。”
淡淡雾气之中,徐三步步靠近,只见那巷子深处,地上斜卧着个人。瞧那人身形,正与消失不见的妇人一般无二。
少年眸色冰冷,扯了下唇,似是有些自嘲地一笑,口中之言,却甚是悲戚可怜:“方才听人说三姐你跟薛菡结亲了,我吓得不行,还以为三姐不打算帮我了呢,赶忙叫人引三姐过来叙话。我在殿中等着,心中忐忑不定,生怕只宫人独自归来,而你却不肯见我。待到听着声响,我才算是安下心来。”
徐三心生警惕,她抬起头来,扫视四周,接着缓缓走到那妇人身侧。她冷着脸,抬手挑起那妇人的下巴一看,就见那妇人已然没了声息,而她的脸上,不知被谁用深红色的朱笔,自眉梢到颈下,斜斜划了一道,至于她的唇边,则还留着浓重鲜血。
他的声音,他的泪水,与他的神色,他的心思,完全隔绝了开来。
徐三沉着脸,再一细看,却发现那妇人的舌头,竟不知被何人一刀割断。
她稍稍犹疑,终是伸出手来,轻抚着少年愈发结实挺拔的后背。而宋祁倚在她的肩头,两手紧抓着她的手臂,面带清泪,呜咽不止,可一双眼睛,却是分外深沉晦暗。
她背脊生出一片凉意。
徐三一惊,正要伸手将他推开,却忽地感到颈边一阵湿凉寒意,耳中亦有低低的呜咽声传了过来,好似受伤悲鸣的小兽一般,着实令她心疼不已。
徐三稍稍退后两步,直起身来。她轻轻一嗅,却在浓重的血腥气味之中,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檀香气味。
徐三看着那一片深浅不一,触目惊心的烧伤痕迹,已然心软得不行。她眉头紧蹙,抬手欲要将他的手臂轻轻按下,哪知便是此时,宋祁忽地倾身向前,将下巴抵到了她的肩上,两只手虽不算是抱着她,却也紧紧抓着她两旁手臂。一时之间,竟是亲密无隙。
檀香。
在这个女尊男卑的朝代,要是男人身上有点儿伤疤疮痕,几乎与毁容无异,势必是要耽搁亲事的。
徐三微微眯眼,用心记下这种味道,皱眉深思起来。
少年低低说着,嘴角惨淡含笑,将手臂抬起来给她看,口中则道:“你瞧,这就是那时候燎着的。御医说,没能早点儿上药,日后定是要留疤的了。”
却道寿宁节当日,虽说闹出了这样的岔子,但幸好官家对此却是不知不晓。徐三瞧着温和,实则驭下极严,将手底下人的嘴全都给堵了个严实,没有哪个敢对外胡说。
宋祁倚在榻边,却是睫羽微颤,默然半晌,微微低首,咬着苍白的下唇,声音轻得无力:“我当时,都以为我回不了京都,要死在那荒郊野外的驿馆里了。大火烧得四处都是灰烟,宫人前来唤我,我却还惦记着你给我的书,还有我写的手记。我撇开宫人,扑到火里去抢,只抢了三两本书回来。”
官家瞧了那高架烟花及烟火戏后,惊奇不已,连连夸赞。她一高兴,便让贾文燕拟旨,愣是将发明烟花的徐玑抬为平籍,还给她赐了个六品的官儿。这官阶虽不高,但徐玑却能在京中办差,是正经的京官,也称得上显贵。
徐三见状,赶忙转了话头儿,皱眉问起了光朱之案的详情来。
她原本只是一个铁匠铺的小娘子,家中贫寒,为人当牛做马。若非徐三赏识,她断不会有今日这般身份。
宋祁听着,淡淡垂眸,修长手指,来回绕着帐子上的穗儿,瞧那副模样,也不知是在思忖何事。
徐玑接旨之后,夜里与徐三吃酒,对着她在地上连磕了三个响头。徐三赶忙将她扶起,又交待了几句官场心得,徐玑细心听着,自是愈发感激。
她这么一句,便是让宋祁去问他娘。要不是官家非要指婚不可,这门亲事,哪是因着罗五娘三两句话,便能随便结成的呢?
而徐三这心里,却是暗暗打起了算盘来。徐玑虽不再是贱籍,但她出身贫寒,无权无势,论为人,论才学,都远远比不得徐三。除非官家真是瞧着她顺眼,否则她永远无法越居于徐三头上,而除了徐三以外,她也选择不了其他派系,只能老实跟随着她。
徐三不好直言,只微微一笑,缓声说道:“官家赐婚,自然有官家的道理。我身为臣子,只能听官家号令,哪有抗旨的胆子?只是三大王放心罢,我跟那崔金钗,早就结了仇,她看我不惯,凡事儿都想着压我一头,想必也跟薛鸾说了不少我的罪处。我早就无路可退了,日后只能等你庇护。”
徐玑,罗砚,秦娇娥,这些人眼下在官场中,都还算不得有头有脸的人物。但是徐三有信心,一定能将他们扶到一定高度。
少年斜倚在软榻之上,微微垂眸,声音微哑,道:“哦?那薛菡是如何回的?他可愿退了这门亲事?”
她坐于月下,轻挑灯花,心中默念道:后年春初,省试主考官这个位子,她非得拿下来不可。借着主持科举,她瞧见那资质好的,也能顺势收于门下。
宋祁听着狸奴二字,自徐三口中轻轻吐出,心上不由一沉。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她要想走得更远,就必须广开贤路,养贤纳士。眼瞧着金元祯越逼越紧,她必须要尽快出手了,绝不能让他得逞!######···
徐三心下一叹,赶忙柔声说道:“三大王多虑了。我与薛家儿郎定亲,不过是因着罗五娘临终所托罢了。我已经和狸奴说明白了,反正在我这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都抵不上两情相悦,一片真心。”
转眼间两三个月过去,年关已过。如今已是崇宁十三年了。
瞧这小子,小时候还一口一个狸奴,喊得甚是亲热,如今却是连名带姓,只说薛菡,不喊小字,可见心里头已然和他生分了。
这几个月里,若说愁事,一便是徐阿母的身子,她年纪大了,性子急,偏生腿脚又有些不利索了,某日里急着训斥仆人,冷不丁跌了一跤,养了几个月都没好,只能卧病在床。
她微微蹙眉,反应了一下,这才明白过来。宋祁如今已经将薛鸾看作政敌,她跟薛菡定亲,在宋祁看来,就是跟薛家站在了一块儿,难免是要多想多疑的。
二来,愁的就是光朱之事,久久没有眉目。先前宋祁回京途中遇袭,九死一生,险些丧命,之后寿宁节当夜,调配烟花的工匠中,也混进了光朱的人。后来仵作查验了那妇人的尸体,发现此人乃是男扮女装,难怪身形如此粗壮。
宋祁这一发问,徐三却是不由一怔。
至于宋祁藏在荒庙中的几具尸首,之后禁军统领派人去搜查,却发现那些个尸体早被人掘了出来,荒庙里只有一尊光净的菩萨,几个破烂的草团,地上空空如也,只余几个土坑,也不知是何人走漏了风声。
徐三心上一软,想他不过才十几岁,就要经历这样的苦痛,正打算出言宽慰,不曾想那少年缓缓睁眼,冷声说道:“我听说,你和薛菡定亲了?”
连尸身都没找着,这案子便算是断了,甚至都没来得及移交到徐三手里。但是徐三得了空之后,还是去了那京郊荒庙,走了一走。
徐三缓步上前,掀摆坐于软榻边的圆凳上。她低眉一扫,便见宋祁的袖子挽起,手臂上狰狞一片,甚是可怖,一眼便能看出确乃烧伤。
荒庙之中,她仰头望着案上菩萨,只见那杨柳观音,手捧净瓶,慈眉善目,看起来好似寻常至极。然而徐三看着看着,却不由眯眼冷笑。
偏殿之中未点烛火,门窗紧闭,锦幄沈沈,甚是晦暗。徐三轻轻推开殿门,便见幔帐之间,宋祁独自一个,斜斜倚在锦榻上,薄唇紧抿,半耷拉着眉眼。这屋子里满是药香,可见他是才给伤处上了药。
这庙地处荒郊野岭,人迹罕至,而这庙里的菩萨,却是纤尘不染,十分明净。再联想起红阳禅院、死巷里的檀香,徐三心里已经有了主意——那大相国寺,看来还是得多去几趟。
徐三心里头本就有些疑问,想要一探究竟。她搁下杯盏,推说要去解手,这便跟在宫人之后,去了宋祁所在的偏殿。
愁事之外,亦有喜事两桩。
群臣进贡,宫宴又起。徐三才和两个副手罗砚、尤氏喝了酒,说了一番感谢之辞,便见有一宫人悄然上前,低声而语,说是三大王在偏殿等她过来叙话。
一来,周文棠并未食言,还真按着她的打算,给她在金国放了消息。金元祯受政敌攻讦,朝中异议蜂起,他已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至于徐三这边儿,倒有些顾不上了。
但即便如此,她也并未过分失态,更没有急着封赏宋祁。她扫了几眼薛鸾、崔金钗等人的脸色,就知道封赏的事儿,一时还急不来,便只让宋祁下去休整,收拾过了,再来宫宴敬酒。
徐三知道他还有后招儿,绝不会被一棍子打死,但她清楚,金元祯这边儿,少说也能再拖延个小半年。她现在得到了喘息时机,可以借此尽快强大实力。
官家往常不是话多之人,今日一口气夸了这么多句,可见宋祁之举,确实让她大为动容。
除了金国这事儿外,还有一件高兴事儿,就是唐小狐狸的经商才能愈发凸显,他不止将那驿馆开得红红火火,钱也得了,还替徐三赚了名。除了这驿馆之外,他用徐三分他的利钱,在驿馆不远处,租了个面朝大街的旺铺,又开了一家酒楼。
交待完之后,官家低低凝视着自己唯一在世的孩子,眉眼也不由缓和了许多,口中则温声说道:“祁儿一路风尘,走访数十州府,推广稻米,更不忘传经送宝,详细记述,当真福泽百姓,功莫大焉。官务之外,祁儿忙中抽闲,寻访稀世名花,乌鸟之情,可见一斑。回宫途中,祁儿遭逢此难,又是想出金蝉脱壳之计,又是与贼人逆徒几番缠斗,不得保全同行性命,更还藏起贼人尸身,已备察验,计深虑远,实是让朕大为欣慰。”
这回开的酒楼,虽然还是记在了徐三名下,但是外人对此却是不知不晓。毕竟她在朝中为官,又是京都府的父母官,若是让人家知道她名下有好几件铺子,银子赚得盆满钵满,那些百姓又该要如何想她?保不准要传些闲话。
接着她又点了禁军统领的名儿,让她领兵去京郊荒庙,刨掘贼人尸体,送到开封府衙,让徐府尹察验搜证。虽说这放火的事儿不是出在徐三辖区,但是这几具尸体,却是埋在京郊,她勉强也算是能管得着。
这酒家的名字,还是唐玉藻起的,叫做玉兰轩,很是雅致。而酒楼里的装潢、菜品,也都乃是上品,专门接待达官显宦,富贵商贾,社会名流。
徐三说后,官家抬眼一扫,眼瞧着崔金钗梗着脖子,来了精神,想要跟徐挽澜辩驳一番,她赶忙清了清嗓子,抢在崔氏开口之前,沉声说道:“徐卿言之有理。清剿光朱,不宜操之过急,容当后议。”
而在这玉兰轩里,还有那么一出节目。每逢休沐之时,玉兰轩中都会开办诗会,人们来了这儿用膳,在等着上菜之时,小二都会奉来笔墨纸砚,请客人赐下笔墨,写几句诗。那小二还会特地交待,说留名之时,只许用化名,不准用真名,到时候众人品评起来,便也不会有甚么顾忌,更不会因为哪个有名气便推他为诗神。
她这番话,可不是在自抒己见,而是因为她摸准了官家的心思,知道官家是想找个人,替她说出这番话来。眼瞧着殿中群臣,被以崔金钗为首的官员给撺掇的,一门心思,争先恐后地痛斥光朱,官家心里头很是不悦,思来想去,估摸着也就徐三能看准她的眼色,这才故意点了她的名儿。
食客们没见过这般花样,都来了兴致,便连旁边驿馆里住着的考生们,为了赢得才名,也专程来了玉兰轩用膳。他们却是不知道了,玉兰轩之所以会有这诗会,全是出于徐府尹的交待安排。
徐三一下子被点了名,不得不站出来拱手回话。她心下无奈,只得缓缓笑着,平声说道:“那光朱算甚么东西?难成气候,何足为虑!今日乃是官家寿辰,万民贺喜之日,官家万不可中了小人之计,这寿辰啊,还是得过,这四方献礼,还是得高高兴兴地收。至于光朱之事,还是应派遣官差,去京郊荒庙,暂且察验过尸身之后,看看可有甚么踪迹之觅,其后再召群臣,另行商议。”
几个月前,官家就跟徐三说过了,说她虽是状元了,在读书人里也算有些名望,但这些,可还是远远不够。她要想在明年前的省试中,力压翰林诸臣,拿下了考官的职任,她必须得有更大的才名。
而徐三立在一旁,心中隐有忧虑,默然许久,却是一言不发。官家扫了她两眼,忽地沉声出言道:“徐府尹可是有话要说?”
而唯有她当上省试主考官,官家才能顺手推舟,将她任命为宋祁的老师。等到宋祁做了太子,她便成了正一品的太傅,到那时候,金元祯再来强娶,朝廷便也有拒绝的底气了。
宋祁说罢之后,殿上文武,群情激昂,或是痛斥光朱,或是出谋献计。便似那崔金钗,平日里总想着出头,这时候便站了出来,出了不少剿匪之策,虽说大多不过老生常谈,可官家听着,却也微微颔首。只是她这般出挑,她跟着的薛鸾,眼色便有些不对了,低低瞥她两回,眸中泛着冷意。
说到底,玉兰轩诗会,不过是个局罢了,为的就是成全徐挽澜的才名。
宋祁长进太大,变得也太快。徐三凝视着殿中少年,忍不住忆起了罗昀的临终之语。她隐隐感觉到,或许有一日,宋祁真会如罗昀所说,彻底脱离她的掌控。
徐三作为骨子里的现代人,在诗文上确实不大擅长。早年间她住在周文棠的偏院,每日里受那男人指点,虽说大有长进,但还是远远比不上那些个文人墨客。不过徐三是个聪明人,她会另辟蹊径。
但是,她欣慰之余,心中的不安,却也更加浓重。
先前在寿春时,岳小青的诗词写得十分之妙,字字珠玉,文采斐然,然而人人都骂她是个没出息的窝囊废,不为别的,就因为岳小青写的都是风花雪月,爱恨情仇,格局太小。在这个女尊朝代,人们更推崇那些有家国情怀,气势豪迈的诗词。在这一点,徐三就打算投其所好,忧国忧民,胸怀天下。
他这撒谎的功夫,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远比徐三说起假话来还要可信。那故事讲得实在太过生动,添加了不少细节,徐三听着,心中恨不得抚掌叫好。
此外,由于在这个时空里,此宋朝非彼宋朝,就连五代十国的历史都是又像又不像,因此“宋词”这种文学形式,虽然已经在唐末萌芽,却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这对于徐三来说,也是个可以利用的机会。
徐三微微眯眼,便见这少年缓缓掀摆跪下,声音清亮,礼节周全,说了好一番贺寿祝辞,接着便将徐三早些时候交予他的独花兰献上,更将徐三教他背下的故事,一字不落,娓娓道来,说的情真意切,令人甚为动容。
但她也不敢将宝全都押在宋词上,因此便起了两个笔名,一个写诗,一个写词,都走的是豪放派的路子,气势恢宏,关乎家国天下。
宋祁说到最后,又低声请搀着他的宫人退后数步。宫人虽心有不解,却也不敢慢待,赶忙连退数步。
头一次诗会的时候,徐三不想安排水军给自己投票,想先试试水。她为了写这些诗词,每日里熬得极晚,把周文棠那书斋里的诗集全都读了个遍,一一作了摘抄笔录。而最后呢,也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次诗会上,写词的那位“波澜老成”就在众人推举之下,拔得头筹,让徐三倍感欣喜。
几人逃亡之时,光朱一路追杀。宋祁奇招迭出,几番与他们缠斗,杀了好几个贼人,并将那几人的尸体藏于京郊庙中的隐秘之处,以备来日详查,寻踪觅迹。
接下来的一连串诗会里,“波澜老成”不是第一就是第二,连带着词这种形式也渐渐兴起了。如此一来,诗会上跟风写词的人越来越多,徐三误打误撞,又将历史带回了正轨。
宋祁虽然侥幸逃脱,但他的手臂一侧却被大火灼伤,筋骨无碍,却伤及肤表。只是他虽逃出来了,手书却被光朱盗走,而跟随他的数名宫人官役,由于早早歇下,未曾及时醒来,皆被大火吞没而亡。最后跟着他一块活下来,只剩下五名县畿官员。
可是这怎么揭露身份,还是得好好设计。毕竟现在,诗会都是匿名,要是突然揭晓神秘诗人“波澜老成”的身份,倒显得有些突兀,难免惹人闲话。
徐三垂袖而立,紧皱着眉头,便听宋祁嗓音沙哑,一一道来,说是他率领县畿官员,走访北方数十州府,推广种植御稻米,整理出了一份手书,记下了诸多经验教训。哪知回京途中,便遇上了光朱贼人夜间放火,若不是他急中生智,只怕早就命丧火中。
哪知徐三还在琢磨呢,老天爷却是出手帮了她一把。
徐三听着,心上一紧,眉头紧蹙,抬眼望向大殿金门。晨光微漾之中,便见有一宫人,扶着宋祁缓步而来。那少年发髻散乱,身染血污,手臂显然也受了伤,一时动弹不得,非得让宫人搀扶不可。他即便如此狼狈,眉眼也不改俊美,与离宫之前相比,长高了些,结实了不少。
因这诗会乃是匿名,便有人生出了冒名顶替的心思来,一时之间,坊间有十几人都自称是“波澜老成”。玉兰轩见状,便放出风声,说要在楼中设宴,将十几个“波澜老成”叫过来比一比,哪个赢了,哪个就是真的“波澜老成”。
光朱,就是那个意图恢复男尊之制的谋逆组织。上次在大相国寺,因着恶犬袭人之事,徐三跟他们打过交道。
这件事儿可就刺激了,要是真的“波澜老成”当场发挥失误,没能拔得头筹,难道她就甘心将这名头拱手让人吗?开封府里对此热议纷纷,便连几大赌坊都设下赌局,押这位“波澜老成”,到底姓甚名谁。
她惊疑不定,很有眼色地往后退了一步,接着便听得官家沉声说道:“光朱贼子,大逆不道,蠢蠢思动,竟敢在三大王回京途中,设伏放火。幸而祁儿机警,脱壳金蝉,带着余下四五官员,连夜逃奔回京。今日虽是朕的寿辰,但也万不可因此而避谈国事,既然群臣在列,不若就让祁儿上来说个究竟。你们也听听,这光朱逆贼,明火执仗,何等狂妄!”
“波澜老成”试比当日,已然是当年的腊月初时了。正值休沐,开封府里大雪纷纷,徐三挽着袖子,站在十几个“波澜老成”之中,抬眼一扫,竟从其中瞧见了个熟脸儿——即是另一位穿越女,甭管甚么事儿,都要想法设法压她一头的崔金钗。
徐三瞧着,心里头却是一凛。看这架势,莫不是出了甚么事?莫不是宋祁那里出了事?
想来她也是得了风声,又或是猜到这事儿与她有关,又或者,是因为她从别的途径,知道“波澜老成”就是同僚徐氏。玉兰轩夜宴,谁赢了谁就是“波澜老成”,崔金钗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存心膈应她一回。
徐三整理朝服,自罗砚、尤氏两个副手那儿接过开封府衙的奉礼,心里默念了一遍贺寿祝辞。哪知她才一迈步,便见有禁军急急从偏殿而入,附于周文棠耳侧,神色凝重,不知说了些甚么。周内侍听后,眸色深沉,转而又去跟官家躬身低语。
徐三却是安然自若,嘴角含笑,又移开视线,朝着台下望去。
按着这样的次序,待到徐三上前之时,已然过了有将近一个时辰。幸而她早年习武,打下了底子,便是站上这么久,倒也不觉得腿酸。
冬日的开封府,远不如春夏时分热闹。这玉兰轩的试比,也称得上是当月盛会了,因此台下也坐了不少熟人。崔金钗那边儿来了贾文燕,还有跟她交好的几个小官,薛鸾不知为何,却是不曾现身。
官家说罢之后,皆是便是群臣献礼,左右二相、六部三司、枢密院、三法司等依次上前,献礼称寿,说些皇帝仁德,长亘不极不语。便连卧病在床,许久未曾上朝的蒋沅都强撑病体,来了殿上,而官家更是内仁外义,不但给蒋沅开恩赐座,更还亲自下了龙椅,扶着蒋右相坐了下来,且还将蒋平钏唤了过来,让她一旁随侍。
而徐三这边,来的人却是多了。开封府衙的官员与差役们围坐一桌,坐在二楼,嗑着瓜子儿,等着看一出好戏。唐小郎和狸奴也来了,一个围着面纱,坐在西边,谁也不知他便是酒楼和驿馆的掌柜,手里头日进斗金,好大的产业;另一个坐在东边,穿着一身茜色衣衫,笑眼弯弯,很是可爱。
当初宋祁被派出去随行,本就在朝中招惹了不少非议。如今他迟迟归来,寿宁节这样的大日子都没现身,许多人私底下更是说起了闲话来,说他不知孝道,枉为人子。徐三回想这些议论,心下一叹,自是担忧不已。
徐三匆匆一扫,却是没瞧见周文棠的影子。她眉头微蹙,心上有些异样,但却也不曾多想,接着便听得鼓乐声起,却是试比已经开始。
照理来说,前几日的时候,宋祁便该回到开封府来了,哪知今儿个都是寿宁节了,这位混世魔王,还是不见踪影,也不知路上到底遇着了甚么事儿,竟然耽搁了如许之久。
此次诗会,三盏茶的工夫,要接连做出三首诗词,主题依次为“吾家”、“吾国”、“吾民”。最后的评比,一看扣不扣题,二看文采如何,三则要看这酒楼的人心意如何。
钟鼓铿锽之间,徐三列于群臣之中,先听了周文棠念罢开场贺词,之后又听了会儿官家训话,心里头却是颇有几分不安。
这三个题目,徐三先前并不知晓,都是唐小郎托人请来的几个翰林官员定的。但是这几个主题,徐三写了不知有多少回,早已驾轻就熟。她头一个写完之后,正打算收笔,不经意间,抬眼一瞥,却发现一侧的崔金钗,所写的诗词,竟与她一字不差!
扇列红鸾,赭黄日色明金殿。那妇人身着司衣局花了一年工夫才制出来的万寿缎绣龙袍,袍上绣着金龙九条,云纹五色,更有海水江崖,看起来甚是繁复华贵。
然而徐三早就心有提防,捂得十分严实,崔金钗断然不可能看见。而她写的这些词句,都是当场写出来的,绝不是早先背好的,崔金钗怎么可能知道?
礼部负责白日里的宫宴、歌舞、戏班,而司天监,则是锦上添花,非说当日星象大吉,是甚么日月合璧,五星联珠,至于徐挽澜掌管的开封官府,则一手包办了夜里头官家巡街,百姓贺寿诸事。
徐三心中惊疑不定。
疏忽之间,没过几日,便到了寿宁节当日。因今日乃是官家的六十大寿,礼部、司天监、开封官府等诸多官部,打从半年以前,便开始仔细筹备。
她屏息凝气,估摸着眼下还有十几分钟,便强定心神,一把将写好的诗词搁到一旁。她手持毫笔,望着雪白宣纸,心中虽有些许惊乱、慌张、怀疑,但等她深深吸了口气之后,这些情绪,便再也无法影响她了。
眼见得云霞缥缈,天色已晚,徐三便只与蒋平钏的婢子留了几句话,接着便带上徐阿母及狸奴,下山而去,打道回府。她将狸奴及仆侍送回薛府之后,这才调转马头,回了府衙后宅。
徐三神色平静,点毫挥墨,一边遮挡着,一边又飞速写了一首诗、两首词出来。
被徐荣桂这么一打岔,徐三也不好再与狸奴多言。几人又上了一回香,拜了拜神,吃了斋菜。其间徐三听道姑提起,说是蒋平钏因为其母生病之事,也来了道观中祈福祷告,徐三本想去找她寒暄几句,不想蒋氏却去找了栖真子曹姑,她却是扑了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