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推理悬疑 > 大唐狄公案(第三辑) > 中秋案 译后记

中秋案 译后记

或许有一天,在我身后

他们的歌曲却仍在街中传唱

有人也会吟咏

诗人消逝已久

这歌曲将会平复悲伤

当他不免遗忘。

或是带来欢乐

有时会更改一两个词语

令一个老乞丐得以生存

也不知道作者的心为谁而激荡

或是令孩童堕入梦乡

不在意作者的姓名

在春日里,在水边的某个地方

众人随口吟咏

从唱机中奏响

他们的歌曲却仍在街中传唱

诗人消逝已久

诗人消逝已久

他们轻盈的灵魂却仍在街中飘荡

前文提到的法国歌曲《诗人之爱》,实则应为《诗人之灵》,现试译歌词大意如下。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高公为何会反复聆听此曲,后世读者或可从中见仁见智,有所感悟:

这轻盈的灵魂就是他们的歌曲

对比本书原图,明显可见此图有修改过的痕迹,中间居左之人多出一条左臂,居右之人的脸面也有所不同。鉴于此书出版于高公去世之后,因此基本可以断定这张图片应是经过他人修改的结果。

令我们快乐,令我们悲伤

本书中的《金华府图》与第十回“金华府迎宾开夜宴”出自荷文本初版,在译者所能搜求到的五个版本中最为清晰完整。另有一种年代不明的美版英文本,其书中的“金华府迎宾开夜宴”一图略有不同:

无论少男还是少女

第十七回中鲁禅师所说的“更乐意观赏在野外自由自在的动物”,或许来自高罗佩先生本人的经历与体会。1942年7月30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乘船离开日本、前往非洲,8月17日到达洛伦索马贵斯,“有时我乘小船航行到林波波河上游地区,这是美好的旅行,让我首次看到处于其天然生活状态的河马、鳄鱼和其他野兽”。10月19日,他前去蒙巴萨,“我自己非常喜欢围绕肯尼亚山的几次旅行,我在那儿森林里的猎人树上小屋里待了几个夜晚,不是为了打猎,只是为了在它们的饮水处观察它们。我见证了在一只狮子和一只犀牛之间进行的精彩打斗”(6)

普通人还是艺术家

第十四回中提到十八年前九皇子谋反的庚戌“真乃凶年”。英文原作中只说是Year of the Dog,即狗年,根据《断案集》书后所附的《狄公年表》推算,当指650年。值得一提的是,高罗佩先生本人生于1910年,也同为庚戌年。

或是那些游子,居无定所,四处流浪

第十回中幽兰所作的《喜重逢》,似是出自十八世纪末朝鲜著名小说《春香传》中的一首诗作:“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盘珍馐万姓膏。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此诗后来衍生出多种版本,译者在翻译时也有所借鉴。

张凌

本书中的真凶,已不再是传统小说中以谋财或猎色等原因而作案的常态罪犯,而是类似以杀人害命为乐的变态恶魔。这一点令人不由想起“侦探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笔下波洛(Poirot)系列小说的大结局《幕》(Curtain),凶手具有“虐待狂的欲望和力量的欲望”,认为自己“掌握了生死予夺之权”,持续实行一种没有明显利己动机的间接杀人行为,因此能够“永远不被定罪”,从中或可反映出作家独有的敏锐眼光,早早便已觉察出理性时代即将终结。其实,早在1961年的《朝云观》一书中,就已经出现了此类人物的先声,真凶由于才智超群而自命不凡,自以为可以凌驾于俗世的法度规章之上为所欲为,然而作恶终是为了修炼秘术,相比之下,《中秋案》中的凶手更为自觉而恣肆,纯以恶行自娱,赏鉴玩味给他人造成的痛苦,并为此感到洋洋得意,读罢令人不寒而栗。在此说明一点,对于人性中某些隐微难言的阴暗面,包括由于生理变态而导致的各种心理与精神变态,高公常在书中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从而使得其作品具有相当的心理深度与情感震撼力。这一明显带有西方现代性的文学特色,在中国传统公案小说中难得一见。

2020年2月

书中的人物郁金,原文为Saffron,意为藏红花或橙黄色,亦可称为郁金色,故取此名。

(1) [荷兰]C.D.巴克曼、[荷兰]H.德弗里斯著,施辉业译:《大汉学家高罗佩传》,海南出版社,2011年,第20页。

至于幽兰的旧情人温东阳,其原型当是温庭筠。“在咸宜观中,鱼玄机遇到一位当时有名的年轻诗人温庭筠(主要活动于850年)。他的出名不仅是因为诗写得好,而且也是因为他的生活放荡。她爱上了他,一度形影不离地伴随他浪迹四方。但是她拴不住这个放荡不羁的诗人,终于被他抛弃。”(5)第十七回中幽兰的题柱诗,正是引自鱼玄机写给温庭筠的《冬夜赠温飞卿》。

(2) 《大汉学家高罗佩传》,第283页。

书中的女诗人幽兰,其名的原文为Yoo-lan,后记中指出这一人物以唐代女诗人鱼玄机为原型。译者为何定名为“幽兰”,理由有二:一是鱼玄机又名幼微,字蕙兰;二是高罗佩先生曾在另一部著作《琴道》中记载过,中国最早记谱保存下来的琴曲可追溯到唐代,名为《幽兰》。(3)“幽兰”一名,既与《幽兰》琴谱相应,又与“幼”、“兰”二字暗合。另外,幽兰在巴蜀的经历,有一部分或许借鉴自唐代另一位名妓薛涛的生平。《中国古代房内考》一书中关于薛涛有如下记述:“父亲带她到四川就任,竟死在那里,这使她陷入困窘之中。由于她喜欢奢华,又有姿色,便在成都入籍为娼,不久便因才貌出众而声名大噪。当时的一些著名诗人游四川,往往都要登门求见,如白居易(772—846)及其挚友元稹(779—831)。她与后者关系更深,分手之后很久仍有书信往还。她还为唐代大将军韦皋(745—805)所宠爱,俨若他的夫人。韦皋在四川做了许多年节度使,他显然给她留下了大笔财产。……她活了很大年纪,成为四川一带的引领风骚之人。”(4)

(3) [荷兰]高罗佩著,宋慧文、孔维锋、王建欣译:《琴道》,中西书局,2013年9月,第28页。

1968年,此书的英文本由英国海涅曼出版社(William Heinemann Ltd.)出版,名为Poets and Murder,意为“诗人与谋杀”;荷文本由荷兰范胡维出版社(W. van Hoeve Ltd.)出版,名为Moord op het Maanfeest,意为“中秋案”,译者采用此名。

(4) [荷兰]高罗佩著,李零、郭晓惠、李晓晨、张进京译:《中国古代房内考》,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72、173页。

1967年6月,高罗佩先生得知自己身患肺癌,已是时日无多,却仍然全力工作。9月21日,他在病情恶化的前夜完成此书,9月24日与世长辞。次子彼得·范古利克(Pieter van Gulik)曾说过,父亲就像他一直所希望的那样,“战死在沙场上”。(2)

(5) 《中国古代房内考》,第172页。

此书写于1967年,是高罗佩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根据传记所述,激发他写作灵感的,正是三十多年前在法国巴黎的生活和法国歌曲《诗人之爱》 (L'ame des Poetes)。当时他曾与法国知名女歌手卢香·波瓦耶(Lucienne Boyer)一起在波瓦森林中骑马,二人穿着当时流行的俄罗斯哥萨克制服,“在巴黎度过的那段岁月很浪漫和富有诗意,犹如波希米亚人的生活”。在写作此书时,他整夜播放朱丽叶·格蕾科(Juliette Greco)的唱片,因为其中也有卢香·波瓦耶的这首歌曲。(1)

(6) 《大汉学家高罗佩传》,第85、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