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推理悬疑 > 大唐狄公案(第三辑) > 柳园图 后记

柳园图 后记

关于本书中“蓝宝石”的遭遇,笔者想要说明一点,有关唐代妓女的生活,读者可在拙作《中国古代房内考》(1961年出版于荷兰莱顿)第171页中找到详细记述。

柳园图的确切起源已是一个不解之谜。著名的英国艺术家托马斯·特纳(Thomas Turner)曾在1772年至1799年之间在斯塔福德郡(Staffordshire)的科利工厂(Caughley Factory)工作,他沿用何种中国原型设计出的柳园图,已经无从确证。在中国瓷器上,经常可以见到种有柳树的水边田庄景象[例如加兰德(W. G. Gulland)《中国瓷器》(Chinese Porcelain)第一卷中第252、253页的盘子,1902年出版于伦敦],但是据我所知,这种特别的图案在纯粹的中国瓷器中并未被发现过,即田庄与亭子之间有一架小桥,一人举着棍子追赶正在过桥的二人。然而,两个朋友经过小桥,身后跟着一个怀抱七弦琴(这是中国文人最为钟爱的乐器,详见拙作《琴道》,1940年出版于日本上智大学)的书童,却是十分常见的中国图样。笔者疑心英国设计师误将七弦琴当成是一根木棍或是一把长剑,由此造成了这一具有传奇性的图案。伯纳德·瓦尼(Bernard Watney)在其著作《十八世纪的英国青花瓷器》(English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一书中,曾巧妙地总结过这一状况:“柳园图并非是原创的科利中国风格图案,而只是1760年以来英国瓷器工厂中使用过的一系列类似图案的结晶。作为十九世纪斯塔福德郡瓷器厂生产出的大量廉价瓷器的装饰,这种浪漫的中国图景以其最终形式赢得了广泛的喜爱。创造出这种适宜的传奇,提高了瓷器的吸引力,保证了生产的持续性。”笔者想再加上一点,这种官家小姐爱上穷书生的传奇故事(正如书中第七回中陶干所述)加上了伪东方浪漫主义的印记,这种浪漫主义在十八世纪后半叶的英格兰和西欧十分流行。另有一个冗长版本,其中还附有情诗,见于威廉姆斯(C. A. S. Williams)《中国符号体系与艺术主题概述》(Outlines of Chinese Symbolism and Art Motives,1932年出版于上海)。当英国出产的柳园图瓷器传到中国后,中国工匠用毛笔精心模仿了这一英国转印的图案,为的是返销到西方。“最闻名的中国柳园图瓷器是蓝白两色的广州或南京瓷器,是十九世纪初期或更早出口的一种多功能瓷器。经常造得很厚,有时甚至笨重,至今仍以三种不同的品质出产,最上乘者用深蓝色,用笔清晰,最下乘者则具有相似的模糊线条。这种瓷器正是在英格兰被乔西亚·斯泼德二世(Josiah Spode Ⅱ)仿造,为了出口到波斯(1810—1815)。南京柳园图瓷器古色古香,十分迷人,至今仍被挑剔的人们所追逐。”[引自圣乔治·斯班德拉甫(F. St George Spendlove)的论文《柳园图:英国与中国》(The Willow Pattern:English and Chinese),载于《远东陶瓷学期刊》 (Far Eastern Ceramic Bulletin)第八卷第一册,1956年出版于波士顿。]

使用藏在袖中的暗器,这一技艺至今仍然存在。1935年,笔者在北京暂居时,曾听说过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这种下层人乐意学习的令人畏惧的武艺,曾经救过六个天主教修女的性命。修女们要去加固的教堂,正走在路上时,被一群愤怒的暴徒袭击。她们料想必会遭到屠杀,听天由命地举起交握的两手,向上帝祷告。忽然,一名正欲动手的匪徒叫道:“看!她们会使暗器!”暴众立时朝后退却,让出一条路来,修女们安全抵达教堂。实情便是当修女们举起两手时,随身携带的祈祷书在袖中晃来晃去,暴徒们受过反对洋人的宣传,相信所有洋人都会使各种鬼把戏,也包括藏有暗器的修女。

此书中所提及的柳园图,并非唐代的产物。众所周知,这种蓝白两色的瓷器图案,起源于十八世纪的英格兰。笔者本可采用狄公年代的纯粹中国式图案,但是更中意柳园图,因为这虽是一种曾在英格兰十分流行的瓷器图案,在中国却鲜为人知。因此我希望西方读者见到这种在英国瓷器中常见的图案时,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同时也能使中国读者对于中国主题的图案在西方的发展产生兴趣。

笔者在此重述,在狄公的时代,中国人不留辫子,这是1644年满族人入主中原之后才强加给中国人的习俗。在此之前,中国人留长发并盘成顶髻,无论室内室外都头戴帽子。烟草和鸦片在几个世纪之后才传到中国。

狄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生于630年,卒于700年,在仕途生涯的前半期,曾以断案如神而著称,后来被任命为当朝宰相,以其过人的才智和勇气成为唐代名臣。此书中所述的故事纯属虚构,假设发生在狄公任大理寺卿的头一年内。

高罗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