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在父亲面前撒过娇的女孩,要成为那种“懂得撒娇的女人”,都得走好长的一段路,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会有“撒娇”的障碍。
一方面希望得到很多被爱的证据来弥补对自己女性身份的不自信和怀疑,但另一方面,又因为早年父女关系的影响,在潜意识深处并不相信自己能够真的被一个男人很好地爱护。
因为,她的父亲从来就没有给予过她一个可以“被撒娇”的姿态。
因为没有得到生命中第一个异性——父亲足够的关注和陪伴,女孩慢慢形成了在男性面前缺乏“价值感”的人格特点,在两性关系里,不自觉地处于“自卑”中,处于“担心自己配不上对方”或者“不相信对方会对自己不离不弃”的心理模式中。
“我要做一个怎样的男人?”这是每个男孩子心里的疑问。孩子会无条件认同自己的父母,而这个问题首先是由男孩的父亲来回答的。
很多在亲密关系中遇到“渣男”,忍受糟糕对待却仍然不知离开的女孩,在童年经历里,要么遭遇过父亲的缺席,要么父亲对待家庭的方式特别糟糕。
一个父亲如果一直待在儿子的世界里,和他有沟通和交流,那么儿子就会在成长中,融合这位父亲的样子(人格、思想体系等)。而父亲如果总是缺席,那么儿子的成长中融合进去的,可能就是母亲嘴里父亲的样子,或者是他自己想象中的父亲。
除开母婴关系,父亲对孩子的陪伴往往影响着孩子的安全感建立、自信感建立、自我身份认同和亲密关系的处理。
一个父亲如果希望赋予一个男孩什么样的特质,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看到真实的自己,亲自去影响他。
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往往贯穿孩子的人生。
如果一个父亲能陪伴孩子去爬山、徒步、探险,一起克服困难,去探索这个世界,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宽广和坚韧,这对一个男孩的人生来说无疑是最佳的教育,胜过任何名校和补习班。
我遇到一些很优秀,看上去自信又聪慧的女人,她们总出乎我意料地遭遇了特别狗血的爱情故事,遇到特别渣的男人。我不禁泛起一个又一个疑问——她的父亲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究竟如何爱过她?是否给过她可以确信的父爱?
我有位好朋友,去年暑假带他八九岁的儿子到著名的年保玉则①徒步了六天,在比较艰苦也有挑战的跋涉中,这位爸爸作为一种安全感的象征,稳稳地陪伴在儿子的身边。
[2]
这种亲子活动首先有助于孩子内心安全感的建立,在旅途中,爸爸也克服了自己的很多恐惧,尽量不抱怨地完成整个徒步过程。这一切被孩子深深地看在眼里,在潜意识完成对父亲的认同的同时,父亲体现出的男人的毅力和品质,也成了孩子将来成长为男人最好的内心动力。
常年忙于工作的爸爸别去指责妻子“怎么把孩子带成这样?带他出去畏畏缩缩,一点都不大方,一点男孩样都没有”,为什么?因为这本来就是爸爸去做才能做得最有效果的事情。
男孩体验到并获取的力量,其实是从父亲内心而来,是一个男人将自己积累的力量以这种陪伴旅行的方式,传递给了未来的另一个男人——他的儿子。
如果这个时候,父亲游离在家庭之外,只顾挣钱,只顾工作,将陪伴孩子的事情交给“带孩子的人”,比如妈妈、奶奶或者外婆,那么在这个重要的,需要依赖父亲去认识、探索新世界的时期,孩子可能因为父亲的缺席而变得怯懦、退缩、畏惧、过于谨慎和悲观。由此形成的对世界的认知也就停留在了某处。
[3]
这样说,不是煽情的编造,而是,在孩子的童年期,无不充满着对父亲这个形象理想化的仰望。
心理学有一种理论,认为心理的治疗,其实是在游戏中进行的。
他不会对我说外面很可怕,相反他带着我以探索的姿态,去认识世界,他不会只是教我防范这个世界,而是让我站在他的身边,看他怎么征服这个世界。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心理治疗就是病人和治疗师一起玩。”
他会给我有力的拥抱;他会拿胡子扎我的脸;他在上海出差时会用一个月的工资给只有三岁的我买一件奢侈的豹纹大衣;他给我买我从未见过的最大的巧克力,我幸福地把它藏在抽屉里;他带我打羽毛球、下象棋、去江边游泳、去公园、在草地奔跑、放风筝……
也就是说,在重建心灵的咨询里,对于心灵的疗愈来说,游戏是至关重要的一种方式,而同样的,最好的教育是可以在游戏中进行的教育。
我记得小时候,很多次,我和外婆一起站在家门口的公交站,热切地期待着我爸爸回家。和爸爸在一起时的那种快乐,无人能给予。
因为教育,也是和心灵打交道。
但是爸爸带给我的世界,完全不同。
不得不说,很多家庭里的妈妈较少有“游戏”的精神,她们往往被生活的压力弄得比较操心和唠叨,不会那么有趣。
在我的记忆里,妈妈总是小心翼翼、紧张焦虑,觉得世界到处是危险和坏人,妈妈总是像一头母狮子一样防范外界对孩子的侵害,“你不可以”“你不要”“你千万不能”,这都是妈妈的口头禅。
在一个家庭里,父亲无疑是最具有在游戏中教育孩子能力的人。
相对于妈妈来说,爸爸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存在。
这是父亲一种天然的特质。
[1]
爸爸往往比妈妈更开放自我,更喜欢挑战,爸爸往往比妈妈更具有幽默感,更有游戏精神。
最有意思的是,当一位父亲“愿意”花大量时间陪伴孩子玩耍、上课、旅行,如此平常的行为却成了被人争相传播赞许的事情。
相比唠叨紧张的妈妈,大而化之、关注点广泛并且思维跳跃的爸爸是孩子最佳的游戏搭档。
如果说,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感受世界和感受自己的模式;如果说,一个女孩未来遇到的男人,一个男孩未来成为的男人,都和自己生命中第一个男人烙印在一起,那么最可怕的或许是,而今“丧偶式教育”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教育孩子,提高孩子的成绩,似乎就是父母双方最重要的事情。
//
很多爸爸都在做的一件事情是,拼死拼活去买学区房,挤破头要让孩子上最好的小学、中学,但是很多爸爸却不知道,如果能够用一些专门的时间陪伴孩子学习,在学习中,以游戏和趣味的方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喜欢这些挑战,或者,在一起玩耍的各种游戏中开发孩子的思维模式,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这种影响对于孩子来说,远比学区房重要。
为什么不可替代?
因为,这是对一个人思维方式的塑造,心理力量的提升。
也不知道,爸爸对孩子的陪伴,
改变“丧偶式教育”,不仅仅是批判丈夫在孩子教育的事情上没有帮助妻子,更需要让爸爸们建立一种认知:陪伴孩子,本身就是父亲职责的一部分。因为这关乎孩子人格的发展成长。
爸爸给予孩子最珍贵的是什么,
“我理想中的父亲,不是赚钱养家就好”,当一个父亲理解了父亲存在的真正意义,那么他会成为一个更好的父亲。
而是从来没有意识到,也没有深度理解过
注释
身为爸爸,其实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