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的每一个道理都在暗示对方——他遇到的问题并不难,是他太弱了。但最后,你在道理中赢的,都会在情绪里输回去。
结果,越聊对方越不说话了,我也一肚子委屈:“我讲得多有道理啊,我这口干舌燥的,怎么一点反应也没有啊!”但后来我意识到,“问题”的背后,是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情绪。
但“先进的职场人”不愿意承认这些。他们说:“我没有情绪,我们来谈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吧。”
比如一个同事最近工作不顺,跟我诉苦,我以前会马上开始讲道理:“哎呀,知道你累,但是其实大家都挺累的,我昨天只睡了5个小时。”——比惨式讲道理。“我懂,我都懂,但是咱得这么做。”——敷衍式讲道理。
但如果在这里多停留一会儿,你会发现,这个谎言很容易被戳穿。
我以前也是这么想,对事不对人,大家都职业点。工作嘛,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下班回家。
如果没有情绪,为什么你明明应该马上打开文档写方案,却东摸摸西摸摸,磨蹭了一整天?你没有意识到,这种抵触心理,来自上一次你提交了一个方案,老板看了一眼就说“太粗糙”,你感到“沮丧”,所以没有信心重新开始。
一个新晋管理者问我,能讲的道理都讲了,同事就是油盐不进。怎么会有这么黏糊的人,有问题就解决问题啊,黏黏糊糊不知道要什么。
如果没有情绪,为什么搭档说什么,你都想反驳他?你没有意识到,每次他一讲话,你就后背僵直,你的“烦躁”来自他常常不按照约定做事情,让你觉得不受尊重。
先解决情绪,再解决事情。
人们误以为“管理情绪”等于“消灭情绪”。可是,情绪是消灭不掉的,它就在那儿。
060 我说了这么多,为什么下属就是不听
要想把事情推进下去,你只能先解决情绪,再解决事情。
有时候对别人来说,你愿不愿意帮忙,比你能不能帮上忙,更重要。
邀请对方,充分地表达。想象你们俩之间的话筒,总是递在他嘴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也有自己的为难,坦诚讲出来,至少能用真心换真心。
“哦,所以你是怎么想的啊?”“你愿意再多说点吗?”“我挺好奇的。你怎么看?”——先请他说,然后再去确认他的感受。
“其实要拒绝你,对我来说,挺难的。”这句话的背后,是“真诚”,我向你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为难,因为在乎你,所以拒绝你很难。相信和你一样敏感的对方一定能感觉到你的在乎。你的认真对待,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种支持了。
“所以你现在遇到的问题是转化率上不去,对吗?”“所以你现在觉得这事特别困难是吗?”“你的意思是,你特别抵触做这件事,是吗?”——还是请他说。
3.如果有需要,可以共同探讨其他方案。
最后,通过提问,启发他自己解决问题。
2.再表达拒绝:只是我实在没有这个能力和时间。
“我大概理解了,你以前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初步的想法吗?”“万一遇到新的障碍,你会考虑怎么解决吗?”——一直让他说。
1.感受先行:你要坦诚地把你当下的感受说出来。有一句温柔且坚定的话,可以试试“其实要拒绝你,对我来说,真的挺难”。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潜力,只是有时候,它们被情绪堵住了。
这个时候,要注意以下三点。
061 团队带不动,要不要重新招人
而另一类人,就不能这么“直接”了。如果对方是比较敏感,看重人际关系的人,就要认真“客套”一下。比如一个这样的人可怜巴巴地看着你,问你能不能帮他介绍个客户,你的反应一定是“你看这眼神,感觉拒绝你,就是我的罪过”。
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好的管理者。
2.实实在在说出你能做和不能做的:这类人紧盯着“事情”,一门心思想要马上行动,所以你可以拒绝“大忙”,帮一些你力所能及的小忙。比如,“你这个想法特别赞,我精力有限,不能帮你逐个找客户,但我可以帮你发朋友圈问问看,有感兴趣的,我对接给你。”
一男生嘴角起了一个疱,说话都费劲:“上火了。团队不行,带不动。搞得我天天在公司发火,恨不得都换掉。”
1.不要绕弯子:这类人目标感都极强,所以不要跟他绕弯子说什么“我其实很想帮你,但我又怎样怎样……”这种话他根本没耐心听。
我好奇:“怎么就都不行呢?”
这种人天生就有种“很难被拒绝”的推动力,所以想要拒绝他们又能维护关系,要注意以下两点。
“我跟你说,小王也算是老员工了,在公司快3年了,到现在,还是老毛病,光说不练,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我一看,想法都挺好,那你就去干吧!可每次一执行他就掉链子,你说计划得再好有什么用?现在他一提新点子我就冒火,想那么多有什么用?小李倒好,完全走另一个极端,上班不带脑子,计划没有,想法没有,挽起袖子就干,蛮干有什么用?”
比如,有一种人很强势、性子又急,每天风风火火,一张嘴就是:“这事必须明天有结论,你帮我……”在这样的气场面前,很多人只有点头答应的份儿。
“所以你希望小王想法少一点儿,实干多一点儿?而小李实干少一点儿,想法多一点儿?”
我没有万能的拒绝公式,但有一个心法: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拒绝方法。
“对啊!这多好!”男生说。
“我好怕拒绝别人,怎么办啊?感觉每拒绝一次都得罪一个人,人家以后也不会帮我了。但是我也有好多工作要做,同事一会儿喊我帮忙讨论个创意,一会儿喊我帮忙做个方案。头秃啊!要是有那种万能的拒绝公式就好了。一句话,轻松拒绝,人家还不生气的那种!”
这是很多管理者容易犯的毛病——想把下属变成标准化的一样的人。就像上学时候,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平均分要高,不要偏科。但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最拔尖的地方,才是他在职场最大的价值。而且,想让员工按你的想法改变,根本就是幻想,一个人最本能的优势,是天生的,很难改变,不要逼一个参谋上前线,也不要让一个武将拿笔杆。
一女生最大的困扰是,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
不要怪人不合适,但要把人放合适。我们没办法改变一个人,但我们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位置。
你愿不愿意帮忙,比你能不能帮上忙,更重要。
比如,小王想法特别好,点子多,小李执行能力特别强,脑暴提案的活儿就交给小王,执行落地就由小李负责。如果一个大活动,就交给他俩配合去做。
059 如何拒绝别人还不伤害关系
没有不合适的人,只有没放对位置的人;没有全能的个人,只有全能的团队。
记住:坦诚,不是投降,而是团结,是筛选。
管理者首先要有一个信念:我们现在拥有的团队,就是我们能拥有的最好的团队。就是这些人,要把这场仗给打下来,你作为指挥官,要发挥指挥官的作用。员工没发挥好,没执行好,自己先反思:我有没有把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坦诚,是赋予对方权利的方式,一个公司最有权力的人,不是职位最高的人,而是掌握信息最多的那个人。
062 如何管理比自己年长的员工
我知道有些公司,管理者会保持给团队写信的习惯,每个人越能理解公司的业务和挑战,那些政策、审批就越不重要。有时候,真实比规则更高效。其实有了坦诚这个意识,员工自己也能创造出各种方法。
不要三把火,先来三把水。
为了能够保持坦诚,我们可以建立日常性的沟通机制和沟通渠道。在我们公司,有透明会议室文化,任何人都可以进办公室随意旁听,及时地了解最新的信息。
一个参加我们课程的学员问我,自己刚被提升为主管,提了很多新建议,但同事们都不听他的话,处处质疑他,特别是团队里还有比自己年长的老员工,该怎么做?
再比如公司遇到困难,不用非说前途一片光明。我们在公司高管会上,会公开所有营收数据,哪怕,那个数据是亏损的。盈利时,这个动作不难做,那叫庆功。亏损时,我也会担心,万一有人失去信心怎么办?但还是坚持这样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筛选出能真正一起扛事的人。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路顺遂,困难中见英勇,见谋略。跟企业同甘共苦的人,才是值得交出后背的人。
有句话叫作“新官上任三把火”,好像不风风火火来个天翻地覆,都对不起这“新官”两个字。
他陷入困难,要回答他“嗯,这的确很难”,而不是“这有什么难的,你看人家都能行”。真实比正确更有力量。
我第一次做管理,也是这么干的。假模假式装领导,给别人提意见,公开批评树立权威。一顿操作猛如虎,前辈权当我纸老虎。结果呢,搞得我俩关系特别差,甚至影响了业绩。
同样,也要让下属敢对你坦诚,在他遇到困难时,不用非要给他鼓劲儿、道德绑架他。要允许他表达情绪,跟他一起面对情绪。
简直就是,放了三把火,反而“引火烧身”。
这对于不同级别的管理者来说,都是一样的。
后来我总结,新官上任,管理比自己年长的员工,还是得先来“三把水”。
我给管理者讲课时,会建议大家,新员工第一课一定要亲自讲,讲述公司的愿景和历程,讲述你对这里的期许和愿望。在公司内部,我自己会在所有新员工培训之后,加一个CEO座谈会,面对面坐着,听他们的理解和不理解。
第一,在细节上“放水”,不要在细节上干涉他的专业,给足空间,这对他来说,感受更好,而对你来说也有益。人的精力有限,作为管理者,要抓大放小,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真诚袒露你自己的内心,你真正相信和追求的东西,这比得过任何规章制度和高谈阔论。真实比高调更重要。
第二,在权力上“放水”,不要挑衅他在公司的权威,姿态放低。老员工有老员工的业务权威,这也是公司很宝贵的资产。同时要明确分工,专业上听他的,资源整合听你的。
隐藏会带来猜忌,猜忌会带来内耗。而袒露作为管理者的顾虑,对团队的需要,反而能激发对方的“被需要感”和“主人翁意识”,这比任何制度和高谈阔论都有效。
第三,在好处上“放水”。很多新官喜欢通过指出下属的缺点,来凸显能力、彰显权威,讲得头头是道,不容反驳。可别这样,因为你太正确,就显得人家错得特别多,反而会激起大家的对抗情绪。聪明的管理者话不多,他们首先去倾听下属的需求,满足对方的需求,就是对方肉眼可见的好处,从里面挑出你们共同的需求,作为切入口,管理阻力就会小很多。说服一个人,不靠道理,靠好处。
抛开别的不说,管理中最不累的方式,其实是坦诚。
放了“三把水”,感受照顾到,信任逐步建立。最后提醒一点,在目标上,绝对“不能放水”,要跟他定出一个双方都认同的目标,以及对这个目标的考核标准。
男生不说话,显然,他几乎没从这个方面想过。
有了这个前提,其他的水,该放就放吧。
“但你想过吗,假装强大,只会吸引那些来依附你的人,而不是能跟你一起打仗的人,这不是威信,这是一种负担。”
毕竟,做管理看的不是资历和脾气,看的是你能不能激发人的善意和潜力。
这类想法再普遍不过,管理者硬撑在那里,内心已经虚了。
063 真正厉害的管理者是什么样的
男生更不理解了:“那不是暴露自己的软肋,影响威信吗?”
管理的本质是激发,真正厉害的人,从不会让别人显得没用。
“比如说,你的两难,跟他们说过吗?”
我以前做投资时认识一个前辈,专业过硬,但是好几年了,都还是单打独斗,总碰上他一个人出来谈项目。我实在忍不住,问他的老板,为什么不给他配自己的项目经理?
男生不理解地看着我。
老板苦笑,他搞不定啊,配了好几次团队,没几个月小朋友都撤了。我还劝那些小朋友,跟着他能学很多东西,人家也都不愿意。我也是奇怪了,明明自己很厉害,但是带团队就是带不起来。
我试探着说:“可能你从来没给过他们理解你的机会吧。”
后来我自己创业,离开了投资圈,也就没再关注过这件事。前段时间,我看一个综艺,不同艺人组队比赛。其中一个队长,是歌手界老前辈,论专业能力,无人能出其右。
一男生找到我,垂头丧气:“感觉我都快被下属罢免了。他们觉得自从我升了主管,就开始帮老板压榨他们,定各种高目标、各种制度。那我也很难啊,目标是公司定的,我总不能说完不成就算了,说我其实心里也没谱吧……心累啊,搞得我现在吃饭都一个人,他们根本不理解我啊……没想到做管理这么累,心累……”
但遗憾的是,像他这样厉害的人,在带团队上,却遇到种种麻烦。
坦诚,是最高效的生产力。
比如,他在组队时,会把队员安排得明明白白,谁唱歌,谁弹琴,谁跳舞。看上去齐齐整整,好像很好,但是没有一个队员觉得好。其中一个队员甚至跟节目组说:“他根本不问我们的想法,口口声声说为了我们好,就像是爸妈说,是为了孩子好,但不是我们想要的。”
058 要不要在下属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
看到这段,倒是让我一下子理解了当时的前辈。
既嘎嘣脆,又软糯糯,是难得的领导力,它是你管理中的糖。
不管是投资界的那个前辈,还是这位歌唱家,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如果你既敏感又强势,最好的方法,是将它们结合。你坚持己见,为了达到目的哪怕拍桌子发火——引领力帮你提高效率;结束之后,不妨道个歉:“不好意思,刚才有点太着急,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共情力帮你托住别人的感受,建立你跟大家的联结。
引领力强;自信、坚定、有主张;业务能力强;单打独斗时,很容易得到老板的信任。
但可惜的是,很多人并不接纳自己敏感多情的那一面,他觉得这是脆弱,“管理者不能这样”,硬给自己只保留强势的一面:我凡事都要赢,打死都不认错。但每当夜深人静,又会忍不住自责。
他们也都很负责,为了能拿到最好的结果,把能安排的一切都安排妥当。
因为你既不会像一个弱势的领导者那样,只顾着下属的感受,推不动进度,也不会变成一个暴君,为了达成目标,不顾别人死活,这是多好的领导力啊!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太过强势,忍不住想控制一切,容易让自己成为唯一的大脑,而别人都变成了四肢。四肢们不想当四肢,肯定反弹。
比如,发现自己的优势——敏感说明什么?说明你共情能力强,你能快速地觉察到别人的情绪和需求。强势呢?它说明你引领力高,你有领导和支配别人的欲望。那如果把这两者有效结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你会成为一个受人追捧的好领导。
厉害的人,既要做到有能力,也要有号召力,就要有两点改变。
“心理内耗,主要是对自己要求高,容易苛责自己。一味打压自己,只会越来越紧张,越想逃避,造成状态上的‘向下螺旋’。不妨从问题中看到资源,我这种特质,有什么优势?它给我带来过哪些好处?我要怎么才能更好地管理它,而不是被它管理。这叫作积极思考,会让你的状态进入‘向上螺旋’。”
1.控制该控制的。
“啊?这不是自我安慰吗?”
每次忍不住想控制细节时,按捺住自己,去控制规则。把大方向定好,把奖惩制度、工作边界制定清楚,给团队留出空间感。
“你可以再多想一点点。比如,‘敏感又强势,有什么优势?’”
2.“科学”控制人。
“那怎么办呢?是不是像我这种想太多的人,只能这样?”女生很急迫。
让控制欲强的人“不要控制别人”,对你来说简直违反天性,而且坚持不了太久。索性继续控制人,但是要科学有效。你得基于每个人的天性特质,把他们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比如,分析力强的人,让他们做军师,出谋划策,他们就会愿意服从这个安排,但你让他们去做前锋,马上行动,他们肯定反弹。因材施教,是让你的“控制欲”得以顺利发挥,并且取得卓越效果的前提。
我其实特别能理解这种拧巴,也能理解这种“累”,心理内耗最累人,什么都没干呢,已经累到不行——毕竟,内心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战争呢。
高手管理者,切记不要因为自己本身的厉害,而让团队里的其他人显得没用,或者丧失自信。
“怎么办,外表金刚石,内在玻璃心,想得太多,感觉好累啊!”
因为管理的本质是激发,是启发,是把每一个个体安放在最合适的位置,然后静待他们自身的爆发。
一女生最近的困惑是,感觉自己身体里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小人叫强势,跟同事有冲突时,总想控制住场面,如果别人不听自己的,就感觉很恐慌、很愤怒;另一个小人,是敏感——一转念,又自责是不是伤害到别人了。
064 工作中为什么要做“标题党”
发完火,记得道个歉。
给对方一个看见你的理由。
057 作为管理者,既敏感又强势怎么办
新来的人力主管特别苦恼:“发了会议通知,一个个都不回。要是开会缺席,你去问,他就跟你说,信息邮件实在太多了,没看见。呵呵,难不成还要一个个去盯着他们看手机通知吗?都是管理者了,一点基本的职业素质都没有。”
走,也要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别两宽,才能江湖再见。
我问她:“一般你通知都怎么发啊?”
鼓起勇气,发起一次又一次积极沟通,确认沟通无果了、努力无效了,我们再挥一挥衣袖离开。
“就正常发啊。公司5周年,管理层决定于明天下午2点至5点举行庆祝仪式,希望大家可以穿正装,我们需要拍大合影。时间、地点、事件都写清楚了呀,他们根本就是装没看见。”
千万别一赌气,“想当然”就拍拍屁股走人了。我可以走,但是话要说清楚。人和人之间的沟通80%都是无效的,都是“我以为你应该理解我”。但其实不是这样,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比这个更残酷的是,当你表达了一次,对方也并不一定就能理解。
“是,想让他们都看见,你开头还差了一句话:明天下午不上班。”
尽力沟通。这是职场中最该花力气的地方。
人力主管不理解,我又不是文案组的,怎么发个通知还要我做“标题党”。
但这四条,除了提醒管理者,也提醒每一个职场人都自己问自己一遍:如果你的管理者做不到,你就要反向去管理他,把“离职的预谋”变成“翻盘的机会”。
我们总觉得,自己手头在做的事,是天下最大最重要的事,是公司要求的,是领导要求的。职场又不是学校,拿老师吓唬人,根本没啥用。而且他们手头做的哪件事不是为了公司利益呢?
这四个问题,我都中过枪,之后我才发现:没有哪次离职是意外,所有的离职都是蓄谋已久。
想要推动更多的资源,就要给他们一个注意到你的理由,这不是什么过高的要求,这是一个职场人基本的工作职责。
第四,你有没有让他发自内心地相信,你们之间是可以坦诚沟通的。他有话敢跟你说吗?他相不相信,你是可以和他共同解决问题的?
这个时代,每个人都信息过载,每条新闻每个广告都想方设法脱颖而出,抢占读者注意力——不管我们承不承认,我们已经被互联网、被算法培养出了一种“筛选信息”的能力,不够精彩的,全部自动忽略。
第三,你是否评估过他的综合能力。这个很考验管理者的判断力。因为当一些人还在4楼,而你硬把他拉到10楼时,很多人出于自尊心,或者他自己其实也不了解自己,会伪装自己很适应10楼,但是积压太久后,他会想“跳楼”。
想得到别人的配合,给他一个配合你的理由。
第二,你知不知道他真正喜欢做什么、有没有鼓励他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做。因为如果不是发自内心认可所做的事情和做事的方式,任何一个困难,都能成为他放弃的理由。
想被别人看到,给他一个能“看见”你的标题。
第一,你在工作中有没有定期沟通。保持跟员工谈话的频率,主动及时地发现他状态的“不对劲”,而不是拖到他快崩了找你提离职。
065 下属没有积极性,怎么办
如果你也面临类似的问题,有四个问题,你可以先问问自己。
管理不靠“催”,靠“问”。
“对,新一代年轻人,的确要用新的管理方式。但是……”我想了想,说,“但咱们反过来看哈,如果一个你认可的员工忽然跟你提离职,那说明你的管理已经失职了。”
一男生刚做主管不久,跑来问我:“我想请教一下,我的下属做事没一点主动性,也没上进心,推一下动一下,我不催就不做。但这样对我消耗实在太大了,有时候自己手头事情一大堆,一看他们的活儿还没有任何进展,一下子就火了,他们也嫌我急躁。你说我该怎么激发他们呢?”
“现在95后真的情绪化,想一出是一出。”他们很快就达成了某种共识。
我们做管理,其实都经历过这个阶段,“新官上任三把火”,生机勃勃到处巡逻,看着这个不对,提醒一下,那个慢了,推一推。
另一个管理者,刚上任没多久,一下子像是被说中心事了一般:“对对,忽然就要走,我做得还不够多吗?天天忙着给大家擦屁股。”
但很快你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按照你想的那样发展,下属好像一种小玩偶,你拧一下,他跑几步,但很快就停了。
其中一个中级管理者说:“最怕什么?最怕突然收到员工的一条信息说‘我想了很久,终于下定决心,跟你提辞职’。”
后来观察了很多管理者,我才渐渐发现,持续的“催”这个动作,其实有反向作用。你越“主动指导”,对方就越“被动消极”。
有一次跟几个管理者吃饭,闲聊起来,我随口问了句:“你们做管理最怕什么呀?”
“你方案赶紧出来啊!”“月底多给客户打打电话呀!”这话是不是特别像小时候爸妈催我们写作业,原本我们可能正打算做,但一听到这句“命令”,反而会开始抗拒,或者边做边拖。
如果一个你认可的员工忽然跟你提离职,那说明作为管理者,你已经失职了。
为什么?因为原本这件事是“我要做”,可你一催,变成了“你要让我做”,你越“主动指导”,对方就越“被动消极”。心理学上,这叫作“你破坏了他的内在动力”。
056 员工突然提离职,是谁的问题
所以,催只会催出一个60分的结果。但有个方法可以保护一个人的内在动力,就是“学会提问”,“问”可以问出一个80分的结果。
这只小白兔,去到更合适的地方,万一能变成狼呢?
我举个例子:
没有不合适的人,只有没有放到合适位置上的人。你用不好人家,还不赶紧放别人一条生路?
主管:做这次活动你想销售多少书啊?
朋友眼神又忽闪了一下,我知道,她在想怎么跟“小白兔”谈话了,这对她的确不容易。
员工:目标是1000本,但我觉得好难。
“其次,这也是对你的不公平,因为作为管理者,你需要的是帮手,是一个个能打仗的、业务比你还要强的高手,你需要的,可不是学生。”
主管:其实不难,你仔细想想,其实可以做活动,还可以增加新渠道,这都是已经做过的事。
听到对其他人的不公平,朋友有点失落。
员工:哦。
“作为领导,留下‘职场小白兔’,那是对其他同事最大的不公平。你想啊,每个人都拼业绩,要靠团队配合的,每次到‘小白兔’这里都掉链子,她又楚楚可怜,同事们是说还是不说呢?都想做好人,那谁为这个团队负责呢?你能为团队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只招聘那些高绩效的员工来和他们一起共事。”
员工也会去做,但很大的可能是,他遇到问题,很容易往回缩,一边还想着“你看,我就说了太难吧”。
朋友来了兴趣,侧头看我。
因为他的“做”,是由“外在动机”推动的,“老板让我做的”,外在动机相对短暂,也更容易消失,需要不断地激励才能维持。
我想了想,换了个说法:开掉她,你才能做个好人。
换个方法:
按说成熟的职场人,用业绩说话,不行就淘汰。但我了解我这个朋友,她天生与人为善,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你跟她说,对事不对人,这话她听不进去,在她的价值观里,人际关系大过事情本身。
第一问,问目标。
职场总是有类似的人,态度好,能力不行;人缘好,业绩渣。
主管:做这次活动你想销售多少本书呢?
“我到底要不要开了她啊?那个负责社群的同事,工作态度特别好,你跟她说什么都秒回你‘好的好的’‘马上就改’‘谢谢指导’,就是业绩不行。不开掉她吧,我得花更多时间带;开掉她,担心团队氛围都会受影响,她人缘那么好,开掉她会觉得自己做了坏人。”
我:1000本,目前感觉好难。
一个朋友,做管理好几年,最近却为一个同事的去留苦恼。
第二问,问方法。
放人家一条生路。
主管:那你还有别的方法达到目标吗?
055 职场“小白兔”留不留
员工:再找一个渠道吧。
你怎么看?
主管:如果那个渠道不行呢?
德鲁克先生有句话,放在这儿挺合适:没有比高效率地做无用功更无用的事了。
员工:那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了。
检查沟通问题:下属跟你说“知道了”,是他真理解了还是他怕你不耐烦;下属说“做不了”,是他真的做不了,还是他不想做?
主管:这个的确有挑战性,但我相信以你的活动经验,可以再想出几个办法。
检查用人问题:人岗匹配吗?D是真的拖延还是他的能力模型本身就不符合这个岗位?
员工:我有想过让作家到场组织读者互动,或者在网上再发起一个招募。
检查效率问题:团队对效率有没有共识?没有达到效率是否有明确的惩罚?
主管:嗯,你是有办法的。
检查业务问题:永远先回到产品。你的产品,客户是不是真的需要?是不是能满足用户需求?
做管理,有时候是需要反本能的。在你忍不住想去催那个“不主动”的同事前,按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嘴,试着相信“他是有办法的”,去问问他的办法,哪怕那个办法不行,但这个人会越来越行。
所以,你需要做的,是给整个团队做一次“体检”和“调理”——
其实掌握一些管理思维,在任何场景下都会事半功倍。比如你面对一个看似有“拖延症”的老公(老婆)时,不要催他“你赶紧去找人修空调”,而是问对方:“我待会儿刚好空,你什么时候想找人修空调的话,我们一起去?”
发现真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沉迷于假问题,只会原地踏步。
比如,你面对一个东摸摸西摸摸、作业老是拖到最后的孩子,你不要催他“赶紧做作业”,而是问他:“晚上要不要一起搭乐高?但10点咱们要睡觉了,你今天的作业计划打算怎么制订啊?”
你只想着解决D的拖延问题,这就像你花大把时间和钱去治疗脸上的那颗痘,而不去调理作息和饮食,那颗痘一定会不停地冒出来。
这时候,你传递出的信息是,我把决策权还给你,把节奏还给你。
D的存在给了大家一个“推卸责任”的对象。这,才是“真问题”的根源。
就是这些微妙的信息,让人和人之间产生了信任和尊重。
一个微妙的原因是,业绩差,团队压力太大了,这种时候D的拖延,就满足了大家“慢下来喘口气”这个潜在需求——“你看,D还没交方案,我周末先去休息下。”
066 同事玻璃心,怎么管
那为什么会“配合”呢?
学会赞美是每个管理者的必修课。
于是,整个团队不知不觉就“配合”了他的拖延。
一个高管来公司谈业务,末了聊了几句管理问题,他的苦恼来自同事都太玻璃心了。
同事们抱怨他拖慢进度,却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催促他;主管批评他不主动,却总是帮他擦屁股,不做实质性的重罚。
“现在的小孩真让人头疼,说两句,脸就耷拉下来了。要什么正反馈,事情做成这副鬼样子,好意思要正反馈?
不信你看这些情况是不是存在——
“你有没有发现,以前咱们更好管,老板一瞪眼,马上就立正站好,反思自己,但现在我们习惯的管理方式威力越来越小了。”
那么“真问题”是什么?真问题是,这个团队“配合”了他的拖延。
看得出,他是真困惑。然而,困惑的人绝不只有他。
但如果跳出来观察,你会发现,多数情况下,D的能力问题,是个“假问题”。假问题的定义就是,你努力解决,但总也解决不了。
记得有一次我批评了一个下属。
也许你会说,很明显是D的能力问题。
他在我办公室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很委屈,说自己一直很想得到认可。
请问,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当时我觉得很烦躁:“错了就认错,对了就继续干。没做好,怎么给认可?没有别人的认可,就不干活儿了吗?”
假如你带一个团队,你安排工作,以身作则,很卖力,同事ABC也积极主动、加班加点。唯独就有个同事D,做事总拖慢进度、总要别人“擦屁股”……大家怎么说都没用。
我工作了十几年,几乎没有得到什么口头上的认可,老板只负责指出问题,我们每个人每次上会,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是只要成绩做出来,升职加薪都会发生,只要把事情做好,心里就踏实。
我先问你个问题:
我们那代人,没有得到过什么认可的人多了,不也这么一直野蛮生长吗?
因为你解决的可能是“假问题”。
我当时还把这个故事讲给同事听,一副“你看看我们”的嘴脸,那个时候觉得自己特别客观、特别正确。
054 为什么你每天忙碌,却不解决问题
然后,同事的状态更差了。
与其抱怨人不合适,不如把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
那时候我也很困惑,同时意识到,我们这代管理者正面对新的挑战:习以为常的手法失去了效力。
“用他擅长的方式做,不要用你的分析力和引领力,去压制他的创新力和交往力。你只要设好目标、守住底线,然后放养——放大他的优势,这是最好的用人之道。”
我花了不少时间,去理解这一切。慢慢发现,其实这个同事不是个例,越来越多的年轻同事“吃软不吃硬”,他们对规则嗤之以鼻,对强权不屑一顾,他们抗拒被强迫。
男生有点认同,但不服气这么容易就被我说服:“那他的业绩怎么做?”
我们面对的被管理者变了。
你讨厌失控,希望身边的人和事都按照你的规则来;他呢,不喜欢跟人起冲突,所以即使心里不赞同你,表面上也不会说出来。自然是你说了那么多,结果发现,他就是不改。
这一代年轻人是生长在互联网时代下的,互联网是反权威的,在互联网环境下,所谓权威,最容易翻船。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说:“今天的人们不再生活在教会权威和道德条规下,而是生活在公众舆论等匿名权威之下。”
就像一辆车,你怎么踩油门它都不会飞,不是它质量不好,只是它没有那个功能。比起“分析事情”,他更喜欢和“人”打交道,他为什么要改?
如果你面对的是新一代人群,那么你的管理方式就要随着时代而改变。
“其二,的确改不了。因为这是人的先天的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是由大脑的突触决定的,三岁起开始逐渐定型,怎么改?”
时间慢慢修正了我的想法,现在回头看,那时候以为的“正确和客观”,竟然有点“主观和狭隘”。
“对,这不用改,每个人的秉性不同,没有对错,不需要因为别人的标准而修正自己的特点。这是其一。
首先,如果我们希望一个人变好,那我们要知道,所谓“变好”,不单单是他的“成绩”变好,还有他的感受变好,所谓“变好”,是他用自己能接受的、擅长的方式变好,而不是硬熬。老一辈会跟我们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新一代年轻人更愿意相信,我得遵从内心,快乐工作。
男生频频点头:“对对,完全没逻辑,说风就是雨。这还不改?”
我们总以为“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就得批评他的缺点”,但丘吉尔说:“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怎样去赞美他。”
我说:“他天生就没办法像你那样,通过‘分析事情’来‘处理事情’,你遇到任何事情,第一反应是条分缕析,从杂乱的现象中总结规律,必须以数据说话,而他呢,天马行空,凭借感觉做事。”
其次,管理者眼中的问题,很可能是下属努力半天的解决方案。
男生瞳孔一震,拒绝相信。
你不能因为他没达到你的预期,就彻底否定了别人的努力。肯定对方,才能让对方持续愿意努力,让他相信自己可以。
我笑:“因为他改不了。”
最后一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
他终于停了下来,气喘吁吁地盯着我,好像要等我给他的“猪队友”判刑。
每个人的强项和弱项、需求和渴望,都是不一样的,你不想要赞美,不代表别人不想要。如果别人很想要,你恰好又有,几句赞美,为什么不给呢?
“还有我说,谋定而后动,对吧?给客户提案前,先摸清楚人家的喜好,想清楚策略,他偏不,一见人就扑上去直接聊。上班都不带脑子的啊!我说了多少次,他为什么就是不改?!”
在每一个管理者的“经费预算”里,都应该有“赞美”这项支出。
我有点知道原因了,想打断,却插不上话。男生的语速极快,一条条罪状清清楚楚。
我开始学着赞美(没想到赞美比批评可难多了)。
“你看哈,我跟他说了无数次,提方案时要有理有据,写清楚1234,要数据分析,他就是不改,就会说什么‘我觉得’‘我有个想法’。”
你这方案怎么回事啊,注意细节!——这个方案很完整,如果这几个细节能处理得更好,就会更好。
“是老板特别招进来的,说什么很有能力,让我多带带他。天哪,我简直怀疑有黑幕。
你太盲目了!根本不在意数据吗?——能感觉到你在不断地想要突破创新,不过要注意,以结果数据为先,别盲目。
一男生找到我吐槽自己的“猪队友”。
渐渐我发现,“赞美”是这个世界成本最低、回报最高的美好。
因为改不了。
你也可以试试。
053 为什么说了很多次,他就是不改
067 怎么管理有拖延症的人
所以啊,有自我怀疑的时间,不如专心研究,怎么把自己“端水”的能力,发展成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要找到拖延的本质原因。
如果一次次都能端平,这一定是高手中的高手。
职场里有个经典问题,叫作“拖延症”。你对下属说了N遍“下次早会你不要再迟到了”“不要再晚交方案了”,然后他依旧推迟,而且总有理由,“自己没睡好”“堵车了”“都怪别的部门耽误了”等等。我听过一个最死循环的沟通:
要知道,端水也是一门学问,比如,你在消解别人情绪时,该怎么消解自己的情绪?在公司和自己的需求冲突时,怎么做才能不委屈自己?四五个人的意见都有冲突,怎么才能抓住关键问题?长期价值和短期利益怎么才能平衡?
“为什么你老是拖拖拉拉!”
我们总是在说,要做自己,要接纳自己,但实际上,有多少人认真研究过自己呢?明明是擅长察言观色,把各种需求融合在一起,在你手里,一碗水总能端平,却常常说自己是拖泥带水没效率。
“是的,我也好痛苦,但是因为我有拖延症……”
我才意识到,工作怎么可能没有负面情绪呢,只是那些情绪,在我一次次“端水”中,被消解了。
但这些看上去“合理”的理由,其实都没有指向本质原因。
后来有一次盘点,HR副总裁给了我一个反馈,她说,你知道吗?你的团队是没有“负面情绪”的团队,大家总能坦诚相待、背靠背作战。
那个总是开会迟到、上班迟到的同事,他坐飞机也迟到吗?
当时我已经怀孕7个月,说实话,我很不喜欢这种忍不住“端水”的自己,就跟大多数人一样,觉得自己的性格优柔寡断、效率低,我心里特别羡慕那种可以拍桌子、迅速搞定一切的人。
十有八九,不会。
我呢,出于“端水”的本能,先跟员工沟通,再跟老板沟通,来回两三个小时,打完电话,喉咙哑到说不出话来。第二天又把他们拉到一起,直到这事彻底聊开,项目继续推进。
为什么?因为他知道,飞机不会等他。
我创业前做了10年高管,曾经的一个下属脾气急,直接跟老板在群里开战,老板也大发雷霆,后来下属直接退群了。
所以他总迟到的本质原因是什么?是“迟到也不可怕”——因为迟到的“结果”只会是你的一顿唠叨而已。
她知道客户此刻要的不是退钱,而是一个道歉——这点在强势的经理看来,是无法理解的、难以做到的。
甚至可以说,他就是“冲着迟到去的”,反正只是一顿唠叨而已,比起能多睡半小时,根本没什么啦——这其实是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目的论”,人对于“结果”的预期,决定了人的“行为”。
很多人在冲突场景中,都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说话,很难察觉对方的情绪和需求,但是“瞻前顾后”的人,天生就有这个“雷达”。
我们以为是原因决定结果,但很多时候,是对结果的预期,催生出了那个“原因”。
其实阿婷并没有什么三寸不烂之舌,甚至在外向、强势的经理看来,她太低声下气了。但你看,她这次沟通既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又保住了公司的利益,还给其他员工做了一次“公关示范”,这算不算是做了件大事?
也因此,要管理有拖延症的人,不是去念叨他让他下次8点到,而是:
几轮沟通后,客户放弃了追责,同事们拍手叫好。
1.要明确地让他知道,他8点到和迟到,会有什么“结果”上的差别;
结果客户回了一句:“你们公司总算有个说话正常的了。”
2.要保证这个差别,是他真正在乎的。比如有的人在乎钱,那就扣钱;有的人在乎同事关系,那就扣他同组同事的钱;有的人在乎自己的面子,那就公开提醒;等等。
她对客户说:“遇到您这类情况,是我的话,我也会跟您一样着急和生气。我们的产品,您可以亲自去检测,材质和出货技术都是做了严格把控的,但是您说的问题它确实发生了,您看需要我怎样配合您解决,我一定尽全力。”
管理的第一层是“管理行为”,但结果往往是“你管得心力交瘁,他听得心烦意乱”,而更高段位的管理,是“管理对方的预期”,我称之为四两拨千斤式管理——你只是说了“还有5分钟,我们的舱门即将关闭”这句话,对方便开始主动管理好自己的行为。
我们有个很内向的用户阿婷,他们公司被客户投诉了,客户要求全额赔偿,不然就告到法院,态度无比愤怒和坚决,哪怕经理和主管已经想尽一切办法解释产品没有问题。直到,阿婷跟客户做了私下沟通。
068 选择人还是培养人
我给他讲了一个真实案例。
不花时间选对的人,就永远在带错的人。
瞻前顾后的另外一种说法,是他天生就会去平衡、去满足多方的利益。
新晋管理者都有一个困扰,怎么手下人变多了,但做起事情更累了?
因为这类人,天生就具备了管理者必要的一个能力——“端水”的能力。
一个初级管理者向我求助,怀疑自己不是做管理的料。
男生眼睛里满是疑惑和希望……
“带了三个月的团队,我比自己做业务累一百倍。方案我要改到凌晨,每个客户我都要亲自跟,天天追着给他们擦屁股。团队里一个帮手都没有,是不是我带人的方法错了?”
我笑,那不是,一定程度上,这样的人就是为当代管理而生的。
她跟我仔细描述了团队成员的擅长和不擅长,以及各自的做事方法。
一男生问我:“同事说我做事情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的,总想着要满足别人的需求,你说这样的性格,是不是干不了大事?”
答案显而易见:不是带人的方法错了,而是你带的人错了。
把“端水”发展成你的核心竞争力。
管理者有点意外。
052 “优柔寡断”能成大事吗
我问她,你每周要花多久帮他们?
是狼还是羊,没有好坏对错,我们只有在自己的风格、节律上不断优化。
“三四天吧。”
做管理,先了解自己的管理风格,如果你是“狼”,那么你思考缜密,擅长命令和控制,要求严格,不断给自己叠加工作,那么适当授权给你信得过的人,会减轻你的工作量,让你有更多精力思考更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是“羊”,那么你相信每个人都有他的聪明才干,你擅长授权,那么适当增加你的关键控制权,也能提前避险。
“你当初选他们的时候,花了多久?”
“你有你的优势。你的优势,就是你的领导力。展示领导力的方法,不只是对着大家喊‘给我冲’,而是让大家知道你与他们同在,我们把这种管理方式,叫作赋能型管理。”
“连初试带复试,三四个小时?”
虽然还想接着听她夸我,但我还是忍不住打断了她:“你也一样啊。
——不花时间选对的人,就永远在带错的人。
女生好像忽然反应过来了:“那是因为你很懂大家,也懂得放权,做事专业,大家信任你,愿意追随你。”
我们常常忽略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谁来做?
我接着说:“但即使这样,你看,我做管理也十几年了,现在不也在管理一家公司吗?”
有多少管理者在他的管理生涯中,能认真思考并清晰回答出这几个问题:
女生憋着笑,大概没想到表面人模人样的我,原来这么“怂”。
1.有多少合格的候选人?
“比如说我,我现在公开发言还是会紧张,怕别人质疑,不管对方是谁,人家一反驳我就会愣住,然后过了两天,可能在洗澡的时候才反应过来,后悔当时自己没有这样那样说。”
2.你定义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她不信,觉得我是在安慰她。我只好拿自己举例。
3.如何评鉴人才,以做出正确的选拔和任命?
“我的意思是,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被‘狼’领导的,不是所有领导都要当那个高高在上、无坚不摧的主角的。”
4.任用后,如何辅助他成功?
女生不理解。
被誉为“全球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曾说,在担任GE初级经理时,他有一半的人事任命都是错的;30年后,他依然有20%的人事决策是错的。
我想了想,问她,但狼能管一群羊吗?
韦尔奇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我们这些普通的管理者了。
她脱口而出,仿佛早就想好了答案:“就是那种表达很好,很抓人,反应很快,有狼性的。”——非常标准的答案,但很可惜,管理学的对象是人。是人,就没有“标准答案”。
彼得·德鲁克先生在《如何制定人才决策》一文中写过:“领导者在管理人才和制定人才决策上所花的时间是最多的,他们也理应如此。其他决策都不会像人才决策的影响那样持久和深远,也没有其他决策像人才决策那样一旦做出就难以取消。”
我很好奇:“那你觉得什么人才能做管理呢?”
但很少有管理者意识到这个问题,多数人埋头于具体业务,直接挽起袖子开始干活儿了,比如“教人做事或者帮人擦屁股”。
有个管理者来找我,她刚上任,却没什么三把火的气势,蔫了吧唧:“我真做不了管理,每次给大家开会,我不脸红就不错了;给他们安排工作,我都担心他们在背后骂我,我根本就没那个权威。”
但我们最需要记住的是:管理者的职责是协调指挥、排兵布阵,而员工们才是真正作战的人,合格的员工在各自的战场上,作战能力都应该比你强。
人人都能做管理。
选人是1,带人是0。
051 口才不好就做不好管理吗
如果没选对人,你花大把时间去带人,结果还是只能收获0。
因为,管理不是“控制人”,而是“影响人”。
但你用这个时间去选人,你就能收获一百、一千、一个亿。
而当一个管理者能“把自己管好”,他在团队中的影响力也会相应地明显提升,主动跟随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原则》一书里有一句话:要用对人,因为用人不当的代价高昂。
管理者首先要让自己完成自我突破:你看事物的角度和眼光必须发生变化。不是从做一件事,到多做一件事,是完全换一种方式做事。
值得每个管理者放在办公室里,一日三省。
就像队长的最主要职责不是进球,而是带领队员进球。这其实是要求管理者学会“分辨哪些是必须自己做的事”,也就是怎么才能用最少时间,做最重要的事,这个过程,是一种跃迁。很多人觉得如果我原来是条鱼,那么成为管理者我就是条大鱼,游得更快一点就行了。但事实是,如果你原来是条鱼,成为管理者你就要蜕变成鸟,你得飞起来。如果你想用游泳来替代飞翔,那你一定会累死,也出不了成绩。
069 你为什么总“出力不讨好”
同时,管理自己还要注意,你要比下属“闲”,先让下属忙起来,确保当下业务正常运行——这是“图生存”,而管理者要闲下来去思考解决更大、更长远的事——这是谋发展。
大概是因为你出“太多”力了。
管理者要管好的第一个人,就是自己。当你下达一个指令而下属不执行时,要思考的第一件事不是“他为什么不听我的”,而是“我真的讲清楚了吗”,要想“我没讲清楚会不会是因为我没想清楚”以及“我要怎么讲才能让他愿意去做”——把着力点收回自己身上,重点会更清晰。
我一个朋友,尽职尽责,谈客户一把好手;从业务干将被提拔成管理者,也就花了一年多时间。升职没多久,她找到我,没想到,一向昂首挺胸的她,这次竟然气馁了。
“你自己。”
“他们在背后骂我母老虎,我在群里说‘收到回复’,没一个人理。他们都嫌我目标定得太高,说我挑刺、难搞,不顾大家死活,搞得好像我很享受这个权力、很舒坦一样。明明我才是加班到最晚的那个,我才是挨老板批的那个!目标高,那是公司的要求啊,完成高目标,大家才都有钱分啊!”
女生一愣:“谁?”
原来是觉得委屈。再强势的人,也都希望被看见、被公平对待。
我跟她说,如果觉得管别人太乱,不妨先只管一个人。
我想了想,还是决定有话直说:“因为他们觉得,那是你的目标吧?”
管事和管人之间,有巨大的鸿沟,一时间,很多人会乱了分寸。
朋友不理解:“怎么可能,我们是一个团队的。”
多数人能晋升为管理者,就是因为业务能力好,自己拿得出业绩;可是成为管理者之后,发现需要推动团队拿业绩,需要管的对象变成了人,而不是以前的“业绩”。
“那你是怎么给这个团队分工的呢?”
这其实是很多管理者的痛点。
“工作我全都拆解好,列了十几个表格去分工、去统筹。他们够够手就能达成,可就是一动不动!”
一女生升职3个月后,来找我:“做管理把我给整不会了。我自己做业绩,一个月40万妥妥的,升职之后,要5个人冲150万,根本达不成啊,管人好麻烦,今天这个怠工,明天那个闹情绪,一个指令要说30遍,每天面对着一屋子人,晚上回家感觉脑子嗡嗡的。”
问题就在这里!
先只做一件事。
“听上去,在这个团队中,你是大脑,别人是四肢。当然,你不是故意的,因为你天生厌恶失控,喜欢把每个环节都安排明白,让大家在你的规则下运转。但这就是矛盾点,你既要控制,又要他们主动。”
050 升职做管理,忙乱无序怎么办
这就有点像,你跟孩子说,你真的别老是这么唯唯诺诺了,人要霸气!讨好型人格会被人欺负的。这个孩子如果答应了你,那是不是他仍然还是在“讨好”你呢?
只是,成熟的过程,会有点痛。
有控制欲不是问题,问题是,控制错了地方。不要沉迷于控制人——让每个人都听话照做,那就不会有你想要的“主动挑战”;也不要沉迷于控制细节——每个人都变成了流水线工人,这就限制了创新的力量。
如果你也有这些感受,偶尔怀疑自己,我想告诉你,也许这正预示着,你在慢慢成为一个成熟的管理者。
控制该控制的地方——控制平台和规则,往前设置团队认可的目标,往后设置共识过的底线原则。好的领导,是让大家完成时说:“是我们自己完成这件事情的。”
只有自己忍受过“孤独”,才能不向任何事、任何人妥协,才能挺过质疑、赢过失败。
070 是“我要完成”还是“我要让下属完成”
只有学会“伪装”,才能给大家吃下定心丸,继续往前走。
激发一个人的潜力,是管理者最主要的工作。
只有足够的“势利”,才能带大家打胜仗、发奖金,让大家能工作得不那么“势利”。
总是疲于奔命的管理者,常常会陷入类似的陷阱。
但是第二天醒来,你仍然会神采奕奕地出现在公司,因为你早就想通了:
员工:领导,我们招不到人怎么办?
焦头烂额之时,你也会问自己,何苦遭这些罪呢?何苦呢?
主管:你们写篇招聘文章发到公众号啊,你们写。
因为明天,还要给大家开早会。
员工:但我们部门的人不太擅长写文章。
而你,没有抱怨的资格,没有崩溃的时间。
主管:请公众号主笔写啊。
你第一次发现“功成,是团队的;功败,是你一个人的”。
员工:他们太忙了,一拖又不知道拖到什么时候。
你必须严肃,藏起那些“业余”的人情味。于是,你也开始变得“孤独”。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背锅,一个人在深夜回复战友那条字字诛心、执意要离开的信息。
主管:时间这么紧,算了,我来写吧。
你表现得越来越稳定,省略那些“软弱”的不确定——而商业社会80%的时间,都充满不确定。
员工:太好了!谢谢领导!
后来你做了管理者。有一天你发现,你不再做“快意的事情”,你开始理解,作为一个领导者,不做随意、机械的反应是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一惊一乍绝对不是领导者的素质。你不断吸纳各种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最后才给出反应。
有些人,一不小心还会沉醉于这种“被人称赞”的成就感。
比如,你开始学会“伪装”。曾几何时,难过就哭,着急就嗷嗷叫,是你的人生准则,那是你青春时期的生命力。
但是,醒醒,你怎么就开始替员工做事了呢?
曾几何时,跟同事们在茶水间吐槽老板,是你们工作时的一大乐趣,但有一天,你忽然发现,你开始理解老板了,不仅如此,你开始变成你曾经讨厌的老板的样子,把“结果导向”“利润”挂在嘴边。为了目标可以“不顾团队死活”。
为什么员工总是“没办法”?因为你一直在“给办法”。
比如,成为管理者之后,你会觉得自己变“势利”了。
对话应该是这样的。
但其实,还有一些隐藏的变化,很少有人触碰——它们会在夜深人静时跑出来,跟你的灵魂面对面。
员工:领导,我们招不到人怎么办?
升职之后,会有很多立竿见影的变化,比如:更忙了;有更多决策要做;人们对你更尊重了。
主管:你希望招一个什么样的人?
很少有人不想升职,毕竟那意味着更大的权利、更多的机会、更丰厚的薪水。
——这叫作“明确目标”。
管理者不得不承受的“三宗罪”:势利、虚伪、孤独。
员工:有成熟的作品,最好还有两年管理经验的。
049 做管理就要当“坏人”吗
主管:那你觉得除了现在的方法,还有什么渠道可以再去找这类人呢?
这就是“金字塔沟通原理”。想让别人听进去,首先,你说的得是对方关心的。
——这叫作“探索方案”。
但如果你按照这个逻辑跟对方表达,对方十有八九会不耐烦——因为我们接收信息的思维习惯,是反过来的,我们希望能先了解主要的观点结论,再了解次要的、为主要结论提供支撑的原因,比如你是怎么思考的,具体发生了什么。
员工:实在不行,能在我们自己公众号上招聘吗?
我们思考问题的习惯思维,第一层是先想“发生了什么”,第二层是“我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第三层是“我要做什么”,高手会再多思考一层“我要跟对方实现什么”。
主管:这个办法好。那你打算怎么写这个招聘文章呢?
简单明了。却因为这份面试记录,让我对她刮目相看。
——这叫作“推进行动”。
第一部分是一句话:建议录用,满分5分,我给4.5分。第二部分是给面试者的各方面能力打分。第三部分才是面试的问答记录。
员工:要不,请公众号主笔吃个饭?
这位运营主管的面试记录是这样做的:
你可能会担心,这么一来一回,当场想不到好的方案,多浪费时间啊?花半天时间,也未必想出你认可的方案——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从这一刻开始,你找到了自己最应该扮演的角色,“不再事事告知”,而是了解对方解决问题的能力,渐渐地,团队会发生良性变化。
大部分人做面试记录,就是写下来我提了什么问题,面试者答的是什么,但这种流水账,对我做录用决策没有任何帮助。
从“老板很厉害”,变成“原来我很厉害”;
有一次我临时抓一个运营主管帮我面试,体会到了“说重点”的美妙之处。
从“事事等靠要”,变成“我是解决问题的那个人”;
发面试作品时,说重点,挑你最想展示的,别丢一堆图片、视频过去,增加对方的时间成本就等于减少你自己的可能性,面试官下载、查看这些文件,真的很占电脑和大脑的内存,一口气五六个文件丢过来:“我到底看哪个?”也许就因为没时间仔细看,而错过了对你实力的了解;同时,这么做也暴露出你不为他人着想,只图自己方便。
从“你要单枪匹马解决所有问题”,变成“所有人齐心协力来解决所有问题”。
比如提需求时,说重点,直接说结论。不要一开始就问“在吗?”,或者写一堆“原因和过程”,因为你所有的铺垫,都会让对方觉得,你在这件事情上“思考得不够清楚”,层层铺垫,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心虚;真正思考清楚时,你完全有底气先把结论摆出来——也许对方会反驳,但没关系,方方面面你早都想过了。
激发一个人的潜力,是管理者最主要的工作。
所谓“重点”,不是“你的重点”,而是“别人关心的重点”。
071 在职场应该先做人再做事吗
提升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说话说重点。这是得到老板、同事认可的重要前提。
先做事,再做人!
职场人常遇到类似困扰,我统称为“个人影响力”问题。
一女生找到我说:“我好像又得罪人了,项目来不及了,一直延期,我一直催,同事觉得我太咄咄逼人,私下里吐槽,说新来的那个主管,会不会做人啊?被我听见了。”
为什么老板不回我信息?为什么我提报方案还没说完就被客户打断?为什么同事总没有耐心听完我的想法?
我笑,这已经是她来公司半年内第N次被吐槽了:“有点自我怀疑?”
因为你没有说清“别人关心的重点”。
“有点,我这个人啊,到底会不会做人?”
048 为什么同事总没有耐心听完我的想法
“你这个人啊,先做事,再做人。”
因为比起工作停摆几天,思维的停摆更要命。
女生以为我要劝她“通情达理,多理解一下别人”,这一下有点惊讶。
这难道不是用四肢的勤奋掩盖脑子的懒惰吗?如果你正处于这个情况,我想告诉你:开了他,停下来,想清楚。
不然呢?难道要上班客客气气交朋友,下班高高兴兴吃火锅?难道要项目拖延了,也得过且过,一团和气地死掉?
而更本质的原因,是你自己也没想清楚要怎么做。有他在,至少能让你们看起来忙一些——唉,我也很无奈,没看见我正忙着跟他谈话吗?
公司垮了浪费的不是大家的时间?这样混日子,对得起谁的一天又一天?
比起单纯地吐槽责怪替罪羊,以上每一个动作都更有压力。
在职场里,又做好人又做好事,当然最好,但如果不能,对职场人来说,一定是先做事。一个不怕冲突死咬目标的人,别因为周围都是讲求面子和气生财的人,而怀疑自己。
组织学家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每个组织都有一个“替罪羊”,每次说起他,都有各种吐槽的声音,他的作用,好像就是留着“吐槽”,承担责任。他一直在,是因为大家仿佛心知肚明,如果没有这只替罪羊,管理者要亲自下场挑选更合适的人;要有更得力的人弥补过失;组织重复犯错的空间也会随之变小。
交朋友,哪里都能交;工作,说得朴素一点,先办事,办好事,再说别的。
你怕的是,开了他,就没人“背锅”了。
因为你要对得起你每天花出去的时间,对得起你心里想实现的那个目标,对得起你曾经想成为的那个人。
怕什么呢?
因为只有工作好了,我们的委屈和冲突才有意义。
但要我说,有一个很隐秘的原因,连你可能都没有意识到——你不敢开他。
只要你想做事,在职场,你就是对的。
也许你会陈列出100个理由,比如:怕开了他也招不到人,怕老板说你不会管理,留不住人;怕工作受到影响,一下子停摆。
如果你的团队也有这样的同事,要保护他们的“锐气”,千万别让环境把他们同化成“小白兔”,因为团队中需要这样勇往直前的“狼”,他们是冲锋陷阵取得成果的最强推动力。
有时候我们明知道某个员工不合适,比如他总是完不成业绩,总跟同事有冲突,没什么创造力,或者是总扯一些假大空的专业理论,只见投入,不见创收,但很奇怪,他就是一直留了下来。而你,虽然是他的主管,烦透了给他“擦屁股”,可是,一个月,两个月,他一直在公司。
072 沟通时为什么不要用形容词
你怕开了他,就没人“背锅”了。
因为你需要说具体。
047 为什么你不敢“开人”
很多人的沟通,只是自以为沟通了,事实是对方根本没有理解。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始终要保持积极的沟通。
开会的时候,小王说:“我觉得这执行活动不行,因为嘉宾上场之前的流程太长,太占用观众时间。”小李说:“我觉得不长啊,还好啊!”
“我们倾向于首先从我们的意图来看待自己,而这些意图是他人无法看到的;同时我们又首先从别人的行动来看待他人,这些行动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所以我们容易处在误解和不公随处可见的境地。”
两人就这个问题争了起来。
那次离职谈话之后,我总是反复想起经济学家E. F. 舒马赫说过的一句话:
我一头雾水:“你们说的‘长’是多少时间?”
一个人的问题,不可能只是这个人的问题,系统本身也要承担责任。看到组织的本质问题,并去积极调整,才是一个管理者最需要做的事情。
小王说:“半小时。”小李说:“啊?我以为这个流程只要10分钟。”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改变,发生在谈话之后。以前总觉得沟通完就等于搞定了,其实,沟通只是刚开始。在谈话之后的一个月里,我们不断尝试从公司层面建立支持系统,比如调整架构、优化招聘流程等。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剧作家萧伯纳有句话:“沟通最大的问题在于,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已经沟通了。”
但那一刻,我选择相信她是“有道理”的,我相信,只要她觉得没有价值感,那就是没有价值感。
有个方法很好用,叫作“说具体”。
你会发现,自己真的太自以为是了,自以为是到以为自己能决定别人的价值感知,自以为是到轻易就给一个困惑的人贴上“矫情、玻璃心”的标签。
比如向上管理,收到老板的任务时,要回得具体。不要只回“好的”,可以加上“完成任务的具体时间”“我会做的具体动作”,比如“我周三下午给你汇报”“我会通过调研梳理出两个方案”。这相当于一次“复核”,既能确认你是否理解清楚,也能让老板放心。
如果你愿意试着用对方的眼睛看问题,那么就会减少很多预设,你会愿意相信对方这样想,一定有他的道理。
再比如老板让你提意见时,不要说“我感觉不够好,我感觉有点长”,而要说“具体哪里不够好,具体哪里有点长,要怎么优化”,因为“感觉”不靠谱,“具体”才落地。
以哪双眼睛看问题,决定了你能看到什么。
汇报工作时,不要只用形容词,“这次转化率很不错”“我们比竞品做得好”,而要说“这次转换率提高了5%,我们比竞品同期增长了接近60%”。对形容词的想象因人而异,数字才准确。
但被现实教训了很多次之后,我大概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能看到一切,唯独看不到自己看东西的眼睛。
再说向下管理。立规矩时,要具体。你一味叮嘱他“别迟到了,迟到影响不好”,啰唆又无效,你只需要告诉他迟到了会有什么具体后果。比如阿里巴巴的一个培训课,一个人迟到,同组其他四个人都要罚款,当事人压力特别大,再也不敢迟到了。
为了追求效率,我们很容易给对方贴标签。“你就是玻璃心,你就是性格不好,你这就是找借口。”
给下属安排任务时,要具体,不要只说“要做什么”,还得说“为什么要做”“什么时候做完”“要做到的结果”,比如,“为了提高客户满意度”“12月前”“要逐个回访一次”,这不仅能避免下属对任务理解、执行上的偏差,还能激发他们探索更多解决办法。
很明显,我看似“倾听”,其实没有“听进去”。
我们的生活,就是由一件又一件具体的事情组成的,我们要做的,是如实地把它表达出来。
以前我会很费解,她升职了,是很核心的岗位,这不就是对她价值最好的认可吗?怎么就没有价值感了呢?这不就是玻璃心、抗压能力差吗?
073 为什么下属总是理解不了老板的意思
我做的第二个改变,是撕掉标签,相信对方是有道理的。
因为老板只说了一次。
“在这个组织里,我觉得我没有价值了。”她说。
做管理以来,你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这件事我不想再说第二遍!
当谈论完疲惫、超负荷、压力大、组织推动困难等问题之后,时间已经过去了快三个小时,最后一个小时,我们才触及问题的本质——
很多管理者习惯说这句话,也许是想引起员工的重视——我就说一遍,你们可都听好了。也许是想测试下这个员工够不够机灵,能否一下就理解老板意图。有些管理者甚至有个迷思,觉得这句话能显示管理者气势——“看我多么干净利索说一不二”。
而我说得最多的是:然后呢?为什么?真的吗?到底发生了什么?
但说实话,这根本就不算什么有效沟通,这更像是要求员工学会……读心术?
我们这些做管理的,有个毛病,特别喜欢讲道理,以前没听几句,总是忍不住教育别人。但是在那三个多小时的沟通里,我做得最多的,是让她说。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员工所具备的格局,所拥有的信息量,他们认知的基础,跟管理者是有差距的。
第一个改变是倾听、倾听、再倾听。
比如你想做个活动,在你脑袋里这个活动是这样子的(左图),但你跟员工沟通时,他脑子里想的可能是这样的(右图)。
后来我复盘,那次沟通之所以成功,可能是因为我做了两个改变。
你一定会觉得说得很清楚,是他理解能力有问题。
先说故事的结尾吧,一个月之后的一天,忽然收到了一条微信,她说:“谢谢你挽留我,希望我们一起走得更远。”
沟通最大的问题就在这儿:你想当然地认为已经沟通清楚了。
可在那个凌晨三点,我看了看第二天密密麻麻的行程,还是忍不住有点崩溃,不委屈是假的,还有不解、惋惜,甚至有些愤怒。
而且沟通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就算是你真的说清楚了,只要对方没有理解,仍然是无效沟通。
哪怕我知道,每个人都有来去的自由,每个创业者都要做好别人离开、自己留下来继续战斗的准备。
为了确保有效沟通,你还需要再做两个动作:
那会儿我已经连续工作了十三四个小时,感觉就像一个背靠背的战友突然跟你说“这一仗我不打了,你们自便”。你站在原地一脸蒙,不打了?什么叫不打了,还可以不打吗?
1.告诉员工为什么要做这个活动,目标是什么,这比告诉他怎么做更重要。
那天我正在深圳出差,夜里回到酒店收到两条信息,一条是明早我们飞北京的航班被取消的信息,而另一条,是我们并肩作战三年的高管,说想离开公司。
2.信息来回确认三回,每次你讲完,最好让员工复述一遍。
朋友坐直了身子,一秒钟来了精神:“给我讲讲。”
“你能复述一下你是怎么理解的吗”“你能再复述一遍吗”,不断修正信息,来回确认他想的跟你想的尽可能接近。
“幸运的是,我留下了她。”
这个动作很关键,哪怕是他说“我已经理解了”,也要反复确认。因为有时候他嘴上说理解清楚了,也不代表他脑子想清楚了。
朋友跟我碰了个杯,一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表情。
你可能又要发火了,你看这些员工,为什么要不懂装懂?
我拍拍他的肩:“我前几天也遇到了一样的情况。”
我猜,是不是因为,有人跟他说过——
但我知道他内心有多痛。我们这些创业的,背后有人,每天才冲得踏实,不怕冲业绩时夜不能寐,但是怕后方失火。
“不要再让我说第二遍!”
他轻描淡写,一边喝着手里的酒。
只有一种情况算有效沟通,那就是:事情最终办成了。
一个创业的朋友跟我聊天,一脸倦容:“这几天确实有点累,一个高管离职了。谈话谈了三次,还是没留下来……”
074 孤立无援的时候,如何找人帮忙
最好的沟通是倾听。
当你觉得自己孤立无援时,一定有至少3个人,能让你借力。
046 什么是成功沟通的基础
有一天,我路过茶水间,无意间听到HR抱怨:“我真的招不到人了,就我一个招聘专员,半个月要招10个实习生,我也没啥权力,根本没人帮我,职场太残酷了,人人自保。”
用对未来的启发,解决过去的问题,事半功倍。
刚开始我没打算插嘴,听她越说越“悲惨”,忍不住停下来问她:“你确定没人帮你吗?”
“你为什么总迟到”,这是对过去的追责,是“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你怎么才能不迟到”,这在管理上叫“机会型问题”,是对未来的启发。
她见是我,脸一红,磕磕巴巴地说:“大家都各忙各的,我又不是高管,叫不动啊。”
这不仅让我不再那么咄咄逼人,而且更能启发同事们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法。
类似这种抱怨很常见,不外乎人少活多,力不从心,自己人微言轻,没什么能交换的价值。
为什么这个目标你完不成——怎么才能完成这个目标呢?
“那可不一定,要我说,至少有3个人可以帮忙。”我回她。
为什么你觉得工作没价值感——怎么做你才觉得工作有价值感?
“比如,设计师小姚,她可以帮你做一张漂亮的招聘海报。”
为什么你的文案总出错别字——怎么做才能避免你的错别字?
HR不信:“她那么忙,干吗要帮我呢?”
于是,我的发问方式开始有了变化:
我问:“我记得她入职前你帮她找了房子吧?”
更神奇的是,他们自己提出的方法,自己实践的意愿度大很多。
HR不以为然:“我那是举手之劳啊。”
还有同事说,再迟到自罚200元。
——不不,你的举手之劳,对刚到杭州的她就是雪中送炭啊,这可是很高的“情绪价值”。
有同事表示可能要提前一天定好闹钟。
至于招聘的海报文案,公众号主编可以帮忙。
当我问对方“怎么办”时,他们就会开始思考不迟到的方法。
HR还是同一个问题:“她每天冲刺当天的公众号都焦头烂额了,为什么要帮我。”
就这么点变化,产生的效果可以说翻天覆地。
——可是,有了厉害的海报文案,你才能帮他们招到厉害的写手,她才能不再焦头烂额啊。
同事再说“对不起,我迟到了”时,我便换了一个问题:“那你觉得怎么样才能避免迟到啊?”
HR有点开窍了:“所以我们是一根绳上的蚂蚱。那文案写好,海报做好,也可以顺便在公号登个招聘广告,招聘范围变大,我简历收得也多。”
渐渐开始练习,换一种反应模式。
“还差一个人,谁还能帮我?”她有点高兴。
后来逐渐意识到,高效的管理行为是激发一个人的善意,绝对不是激发一个人的阻抗。
我笑着看她,不说话。
两败俱伤,而且毫无管理成效。
“哦,是你,老板!谢谢这一番指导!”
同事被我骂得灰头土脸,很没面子,但好像我也没得到想得到的。
临走前,我开玩笑问她,职场真的这么残酷吗?
因为“你为什么总迟到”——这是对一个人的否定,而且是一种“不管他说什么原因,我都会把它定义为借口”的否定,这本质上是在逼他认错,搞不好反而会激发他的消极抵抗,继续迟到。
说到底,觉得残酷,是还不了解人际关系的本质,而把自己困在了自己画的圈圈里。
这种话真的越听越生气,心想“根本都是借口,怎么就你这么多事,其他人都能准时到”。但渐渐我发现,你越追问,他就越解释,他越解释,你就越生气。
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价值交换,这是其一。
同事通常的回复是:“因为今天我家马桶堵了……”“我太着急出门忘了带电脑,又打车回去取电脑……”
其二,价值不仅仅是你认为的“权利地位”,人的需求是有弹性的,她入职那天你热心教她用打印机,加班到深夜,你顺手帮忙点了份夜宵,这就是价值,很高的“情绪价值”;有时你顺手帮同事做的事,也许已经困扰了他两天,这是你的“专业价值”。同理,做海报、发海报这个你认为的“雪中送炭”,在他们那里,也许就是“举手之劳”。
我会很不耐烦地说:“为什么你总是迟到?”
任何时候,当你觉得自己孤立无援时,一定有至少3个人,能让你借力。与其担心这样会显得自己“无能”,不如花时间思考,我到哪里可以找到借力的资源——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一旦有这种能力,你也许就能尝到从“孤立无援”到“遍地是援军”的感觉了。
比如一个同事迟到了,低着头缩进办公室:“对不起,我迟到了……”
不要因为担心显得自己“无能”,而放弃借力。
我的管理行为最低效时,是我跟员工陷入“掰扯”的时候。
075 怎么才能不给人“擦屁股”
追问怎么办,而不是为什么。
“甩锅”喽。
045 怎么把“批评”变成员工的“动力”
有能力的职场人,特别是新晋管理者,常常受困于“擦屁股”这个问题。
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千篇一律的管理方式,不要听信什么“有这样特质的人才是优秀管理者”的类似理论,你的优势就是你的领导力。它们助你成功,也给你带来困扰,不同优势的人,在管理上遇到的难题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只有一件事是相同的,就是不断发挥好自己的优势,让它更多地助你成功。
“我们组那个负责文案的同事,每次都是交稿时掉链子,然后跟我说搞不定,我不帮他改,老板找的还是我。”
对于这类领导者,需要修炼的则是:从控制人、控制细节,到控制大局和规则,以此来提升自己的领导力。
“我们组新来的那个程序员,每次写代码都有bug,我要是不帮他,全组都要受牵连,被公司责罚。”
而在另外一类管理者那里,“别人怎么想”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他一看没人回复,会直接再发一个“收到请回复1”,甚至会直接私聊质问下属“为什么不回”“看到快回”。因为他最厌恶的,就是失控,哪怕是一条信息的失控。因为这种特质,他格外有控场能力,不自觉地就会成为全场C位,不畏惧做决定,善于让事情的走向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但这也容易给团队施加巨大压力,打击下属的积极性,一不小心,他会变成唯一的大脑,而团队都成了四肢。
你仰天长叹:“怎么办,我是擦屁股还是背锅?”
你始终要学习的,是怎样不单纯地陷在情绪中,而且透过情绪看到每个人的需求,直击本质,解决问题。
要是问我,我建议你选“甩锅”。
如果你的第一反应是在想“唉,他们不回我,他们不喜欢我,我是不是没什么威信”,那说明你有很强的共情力,那么你的特质是,对他人的感受和情绪有天生的雷达,总能感同身受,也能将不同的团队融合在一起。但同时,也会陷入“妥协”的困境,因为太在乎“和谐”,回避冲突,有时为了满足别人的需求,会不断牺牲自己的需求。“同事的感受和评价”是你推动工作的最大动力,也会成为你最大的阻力。
别笑,我是认真的。
你发现了吗?我们讨论的问题变了,不再讨论“我是不是没有领导力”,而是要意识到,我要怎么提升“我的领导力”。
求助者可怜巴巴地说:“怎么办?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
在漫长的管理生涯中,你最需要提升的,是学习如何制定合理的目标,如何在关注目标的同时,也关注人——包括自己和他人。
你“义不容辞”地站出来:“什么问题?”
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千篇一律的管理方式。
等等,请注意“我们”这个词。
044 发了工作通知没人回复,是不是没有领导力
是“你”遇到了一个问题,不是“我们”。
记住,不要让你给的“答案”,成为团队的“天花板”。
在着急出手解决“是什么问题”前,先明确“是谁的问题”。每个职场人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和能力模型,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负全责,必须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知道“我能做成什么事”。
好的管理,就是激发人的善意和潜力。
既然是这样,比起出手去解决问题,为什么他总是不能“负责任”才是最需要找出答案的问题。
而如果你向他提了一个好问题,可能激发出三个不错的答案。
不然,你不知不觉就开始帮他擦屁股,而这个过程,你在持续帮他变得“更不负责任”。
但有时候你给了员工一个答案,可能换来他三个新问题。
对“吊车尾”的容忍,就是对自己和其他人的残忍。
我后来慢慢理解了,其实能做到管理岗的人,都是聪明人。聪明人都有个毛病,喜欢说教,忍不住想给人指导。
076 如何对待强势的人
他笑着说:“你试试看,沉住气,管住嘴和手,很难的。”
别把职场当战场,试着做一团棉花。
我将信将疑:“真这么简单?”
一个女生的上级特别强势,为此她备受困扰。
会后,这位企业家跟我说:“高段位的管理分三步:闭嘴、装傻和提问。”
“你知道吗?一看来电是她,心里就咯噔一下,十次有八次,她连吼带叫。我简直有心理阴影了。就像昨晚,十点多给我打电话,抱怨了一通方案没做好。十点多,不休息吗?”
再然后,他们互相之间讨论解决方案。
我问,那她需要什么帮助吗?
然后,开始有人提解决方案……
女生没反应过来:“她就是来骂人发泄的,她那么能干,有什么需要帮助的。”
我到现在都还记得那神奇的几秒钟。他不说话,就是这么认真地看着大家。
我追问,你再想想,她需要什么帮助?
高管们愣住了,会议室安静了几秒钟。
女生一脸不可思议。
那位企业家不动声色地听着,等大家哭诉抱怨得差不多了,他慢悠悠地、特别平静甚至是有些好奇地问了一句:“这些,是该我解决的问题吗?”
我给你讲个故事吧,我以前有个同事圆圆,有天想跟上司请假,上司正在焦头烂额地准备明天的报告,直接冷冰冰地拒绝了,还不忘挖苦几句:“你知道这个方案要是有差错,我们整组绩效都受影响,我今晚估计都要通宵了,你怎么这么悠闲还能请假呢?”
一时间,会议室跟菜市场一样。
圆圆刚连续加了好几天班,心里一万个委屈,但她没反驳,说:“那好,我自己想办法再调整下时间”。
有次去一家公司访谈,公司老板提出了一个新的决策,高管们一个个说这个做不到,那个资源来不及。
临走时,她转头问了一句:“那个——”
我最早入行,做财经图书策划,要长时间跟踪采访管理者,偷师了不少秘诀。
上司一脸烦躁:“又怎么了?!”
每次遇到这种问题,我都想说,其实你最缺的,是“闭嘴的勇气”。
圆圆问:“你需要我帮忙吗?”
我常常收到这样的问题:“崔璀,我好不容易把业务做好,升了主管,却累到崩溃,每天要帮下属解决无数个问题,像个救火队员,自己的事到了下班才能做,我是不是缺少管理的天赋?”
圆圆后来跟我说,那个瞬间,她看着上司从一个快要炸开的气球一下子软了下来。
闭嘴、装傻和提问。
她叹口气,说自己接了个烂摊子,临时要赶一个大方案,现在要找一些图片。
043 升职反而更累,最聪明的管理什么样
于是,圆圆主动帮起了忙。后来,上司同意了她的请假。
老板很“饿”,也需要“饼”。不过,吃饼,的确是门学问。
这个世界上,就是有一类人,习惯性把威胁当成提建议,把指责当成提需求:“你再不抓紧就死定了。”“我提建议你根本不听,这次活动根本就不该这么做。”
高管边听边思考,不愧是高管,马上理解了意图:“回去我跟他再签一份对赌协议。”
他们来势汹汹,让对面的人迅速进入战斗状态:要么想逃,能躲多远躲多远;要么想打,就事论事,反驳回去,那就是一场无休止的辩论。
自打那次以后,再有类似情况,我都会提醒自己,严格约定阶段性目标,可以允许失误,但只有两次机会,第三次之前,彻底优化,没有任何理由。有明确的节点,在公司能承担的范围内,完全相信他。
这时候,谁能先跳出来,谁就是对话的主导者。
再说起来这件事,我还是很汗颜。
对待强势的人,先对人,再对事。
但问题在于,方案实施不力。每次失败,都有各种说辞,很多是外因,我也因此失去了决断力,犹豫着,再信他一次。拖了大半年,才把这人换掉,但项目也失去了最好的时机。
1.透过他们的张牙舞爪,看到他们的情绪,是焦虑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还是恐惧事情做不好?
前年,我们公司那个空降来的员工,也是出了一个特别完美的方案,刚好踩中了我想把业务尽快做大的痛点——爱画饼的员工都有一个特质,能准确抓住老板的心思。这也不是问题,甚至是某种优势。
2.跳出他们的“场”之后,如果你愿意,可以伸出你的援手。
“嗯……”我想了想,还是打算说出来,“这很好,唯一一个提醒,吃饼时,只吃三口。吃员工的饼,是我做管理以来吃过最大的一个亏。”
试着做一团棉花,既不会硬碰硬,也不会独自受气。
高管拿出一个方案:“这是他的‘饼’,你看,项目方案里写明白了盈利模式、风险评估、AB方案,连推进节奏都写得非常清楚。靠谱啊!”
记住,坐在对面的那个人,再怎么强势、强词夺理、丧、没法沟通,你只需提醒自己,他需要帮助,你的所有思维和情绪都会发生奇迹般的变化。
“所以这饼,你是打算吃了?”我笑。
现在,你是更强大的那个人了。
“我要给他升总监,给他加人。”
077 怎样提高找同事帮忙的成功率
“你怎么看呢?”我问他。
借力技巧公式:先表明这件事的重要性,再明确你的局限性,最后强调对方的重要性!
一个高管跟我说:“我员工最近也给我画了个饼,我给他定了单月60万的目标,他说低了,要干200万,让我给他加钱加人,说一年内重塑公司品牌,明年让公司业绩翻两倍……”
一女生工作得特别不开心,我挺意外,她性格大大咧咧,开心果一个,很少看到她这么沮丧。
一次聚会,都是中高级管理者,席间谈起一个话题:员工给你画饼,你信不信?
我问她:“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吃三口,再考虑信不信。
“融入不进去。”
042 要不要信员工画的饼
“比如呢?”
方法有很多,心法只有一个:没有人有义务配合你,除非,让你手上的事和他发生关系。
“就比如说,我找同事帮忙,他们都不帮我。”
又或者跟流量组同事一起研究,这个活动能带给他多少新流量,跟他的业绩会发生什么关系。
他们公司我了解,氛围挺开放的,没什么人搞小团体,排挤外人。
在火车上,也许你可以试试,端着泡面边走边说:“开水哦,好烫好烫,大家小心点!”我保证所有人都会立马贴边站。
我好奇:“你找人帮忙,怎么说的?让我看看。”
每个人都有自己眼中的最重要的事,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拼搏,我们没有资格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哪怕你心里觉得这事跟他们有关,但只要他们没意识到,就还是你的责任。
女生翻出聊天记录:“就是说,‘空吗?能帮我个忙吗’,这有什么好看的。”
“不,我想说的恰恰相反,没有人有义务配合你。”
我一边读一边笑:“首先,没有人会觉得自己有空;其次,帮忙?帮什么忙?我哪知道要不要帮?这种不确定,让人觉得不安,不敢接话。每个人都挺忙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基本的自保。更何况,你还说得这么含糊其词。”
女生本来就一肚子哀怨,被我这么一说,快哭了:“都这么自私吗?生活太难了。”
请人帮忙,开场第一句话,要把你希望他做的“具体动作”说清楚,比如“想请你帮我看下这个方案,第二段的表述有点生硬,想听听你的建议”。甚至你可以把第二段文字截下图再发给他,让他文档都不用点开。
“嗯,有可能有用。但更有可能的是过道上的人没反应,该打电话打电话,该嗑瓜子嗑瓜子。你只能扭曲着身子艰难走过。是不是跟刚才在会上一样憋屈?”
第二句话,要给对方一个“帮你的理由”,同事可以讲“利益”,比如“下午请你喝咖啡”“下次我帮你做个图”等,而对前辈,要突出“敬畏”,你可以说“您是我认识的前辈里对这个领域最有见解的人了,特别喜欢您写的观点,所以想就这块请教下您”。要让对方相信,你是深思熟虑才选择了他,不然他当你随口一问,自然就随口一答。
女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犹豫着说:“就让他们帮个忙,让一下?”
有个“求助公式”,下次找人帮忙可以用。
我想了想,问她:“你以前坐过那种人很多的卧铺火车吗?走道很挤,这时候,如果你端着一碗热泡面,想回到自己的位置,得穿过站满人的走道,你会怎么办?”
先表明这件事的重要性,再明确你的局限性,最后强调对方的重要性!
那次会议自然没有什么结果,女生作为总控,备受打击,跑我这里求助了。
举个例子:公司要搞一个团建活动,还请了你们部门的十几个老客户(重要性),但是我们都比较宅,不知道找什么样的场地(局限性),我听说你对活动这块特别有经验(对方的重要性),能不能帮我推荐两个场地啊?
女生当场哽住,憋红了脸,我知道她心里忍住没说的话:“这是公司的活动啊,就应该支持啊!”
最后,最重要的,要让对方觉得帮你是“举手之劳”。
男生在会上直接问:“这事跟我们部门业绩有什么关系呢?”
比如,要找同事的著名博主朋友给你约稿,一般人会怎么说?
刚才的会议我也在,女生是整个活动的总负责人,每个任务都要分配到相应的负责人手里,比如流量支持,分配到她吐槽的这个男同事手里。
——我想请你那位朋友帮我写篇文章,能不能麻烦你打声招呼?
我知道她为什么这么憋屈。
这样你就很难得到帮忙,因为帮你实在太麻烦了,招呼什么、写什么文章、稿费多少、什么时候要……这些细节都需要别人先问你一遍,记住,不要让别人动脑思考、动嘴说话,甚至是动手打字。
一女生一开完会就跑进我办公室,委屈到脸都憋红了:“那个人怎么这样啊,给他什么活儿他都推回来,分配什么任务都漠不关心。这个活动是公司的大活动,搞得我得求着他一样。”
把你的求助对象当“工具人”,可以模拟对方的口吻,写一段话直接发过去,让他复制粘贴,直接转发给那个著名博主。最好,别人一个字都不用改。
让你手上的事和他发生关系。
找人帮忙,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想着“为什么你不帮我”,而是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041 得不到别人配合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