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哲学的故事 > 第七章 叔本华

第七章 叔本华

[26]婆罗门对“世界灵魂”的叫法。

[25]德国大学的一种教师职称,拥有该职称的教师一般致力于学术,并拥有成为终身教授的所有条件,如博士学位、大学授课资格等。——译注

[27]华莱士,《叔本华传》,第171页。

[24]犹太律法,希伯来文意为“教谕”。狭义专指《旧约全书》前五卷中的律法,据说是上帝授予摩西的。——译注

[28]有个关于叔本华幽默的例子,我想最好还是放在脚注里与读者分享:乌采曼是一个演员,他以喜欢在剧本台词里加入自己的话而臭名昭著,因此还被柏林剧院禁止即兴创作。此后不久的一次表演,他必须骑着马上舞台。乌采曼刚上台,那匹马就做了一个严重不符合舞台表演的动作。观众哄堂大笑,乌采曼于是严肃地批评他的马:“你难道不知道我们是不准即兴创作的吗?”(第2卷,第273页。)

[23]在希腊神话里,斯芬克斯代表神的惩罚。天后赫拉派她坐在悬崖上,用缪斯传授的谜语问过往的路人,猜不中的就被她吃掉。后来,俄狄浦斯猜中了答案,斯芬克斯跳崖而死。——译注

[29]卡利班,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中一个丑陋凶残的奴隶。——译注

[22]华莱士,《叔本华传》,第107页。

[30]《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第5页。

[21]叔本华坚决认为,要理解《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必须先阅读此书。这一固执的想法几乎没有任何充足的理由,甚至有点像推销。不过,读者可能只要了解了“充足理由律”是“因果律”的四种形式,便可满足了。这四种表现形式分别是:1. 逻辑上,前提决定结论;2. 物理学上,原因决定结果;3. 数学上,数学和力学定律决定结构;4. 道德上,性格决定行为。

[31]《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7页。

[20]华莱士,《叔本华传》;《大英百科全书》,词条“叔本华”。

[32]《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8页。事实上,这正是读本书的人必须做到的,许多人读到第三遍仍然觉得收获很大。一本伟大的书就像一支伟大的交响曲,要想真正听懂,必须听上很多遍。

[19]尼采,《作为教育者的叔本华》,第122页;伦敦,1910。

[3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303页。

[18]《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199页;《随笔集》,“论噪音”。

[34]《随笔集》,“论骄傲”。

[17]华莱士,《叔本华传》,第92页。

[35]我想,与其向读者推荐几本有关叔本华的书,还不如让读者直接接触叔本华。叔本华的三卷本代表作可读性都很强(除了每一卷的第一部分),而且内容丰富。他的随笔也相当有价值,读来令人心旷神怡。如果想了解叔本华的生平,读读华莱士的《叔本华传》就足够了。在本文中,我会对叔本华的这本巨著作浓缩处理,但不是通过对全书内容的转述,而是通过对重要的段落进行筛选和整理,让哲学家把自己的思想用干净漂亮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方法,读者能够获得关于叔本华的第一手材料,尽管较为简略。

[16]德国一种使学生准备升入高等学校的国立中等学校。——译注

[36]逻辑学上指由前提甲推出结论乙,又拿乙做前提来证明甲,其实是不能成立的。——译注

[15]歌德的妻子贤惠坚毅,但因为没有学问,被当时的上流社会所鄙视。她死后,席勒的妻子曾这样写道:“那痛哭流涕的可怜人啊!为这样的东西落泪,真让我感到悲痛。”——译注

[37]《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34页。

[14]华莱士,《叔本华传》,第59页;伦敦。

[38]沃格特、毕希纳、摩莱肖特、费尔巴哈等。

[1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卷,第300页;伦敦,1883。

[39]《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159页。

[12]法国东北部海岸城市。——译注

[40]《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卷,第43页。

[11]靡菲斯特,歌德作品《浮士德》中的魔鬼。——译注

[41]《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128页。

[10]拿破仑战败后,以英、俄、普、奥为首的维也纳会议于1814年至1815年召开。——译注

[42]《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第409页。叔本华忘了斯宾诺莎曾强调:“欲望是人的本质。”(《伦理学》,第4部分,命题18)抑或叔本华的灵感原本就来自斯宾诺莎?而且,费希特也强调意志。

[9]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原名“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译注

[4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第328页。

[8]1810年4月1日,拿破仑与奥地利长公主玛丽·路易莎成婚,而奥地利当时是法国大革命的反对国。——译注

[44]《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第421页。

[7]源于北欧神话,可解作“灾难性的末日”。——译注

[45]弗洛伊德的思想来源之一。

[6]弗劳德,《托马斯·卡莱尔的一生和书信》,第1卷,第52页。

[46]《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卷,第443页。

[5]圣赫勒拿岛远离欧洲,因此被选为拿破仑的放逐之所。之后,拿破仑死于此地。——译注

[47]《随笔集》,“隽语与箴言”,第126页。

[4]1769年,拿破仑出生于科西嘉岛。——译注

[48]《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第433页。

[3]1815年,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倡议下,奥地利、俄国和普鲁士三国君主打败拿破仑后缔结同盟,以维护君主政体,反对法国大革命在欧洲所传播的革命理想。——译注

[49]《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第437页。

[2]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浪漫主义诗人。——译注

[50]《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第251页。

[1]莱奥帕尔迪(1798—1837),意大利浪漫主义诗人,与但丁、彼特拉克同为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译注

[51]《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卷,第118页。

最后,尽管有点夸张,但叔本华确实让我们知道了天才的必要性以及艺术的价值。叔本华认为,美是至善,而极乐在于美好事物的创造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爱。他与歌德和卡莱尔一起,反对黑格尔、马克思和巴克尔[192]抹杀天才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在那个时代里,伟大的人物似乎都已倒下,而叔本华再次举起英雄崇拜的大旗。尽管缺点多多,但瑕不掩瑜,叔本华也成功地跻身英雄的行列。

[52]《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第463、326页。柏格森的思想来源之一。

毕竟,叔本华让心理学家们看到了本能的深不可测及其力量的无处不在。理性主义认为,人类首先是一种能够思考的动物,能够有意识地调整手段以适应理性选择的目标;但卢梭以后,理智主义开始衰落,康德以后,更是半死不活,叔本华之后,理智主义彻底告别了世界。经过两个世纪的内省分析,哲学家在思想背后发现了欲望,在理性背后发现了本能,正如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唯物主义发展,物理学在物质背后发现了能量的存在。叔本华的贡献是伟大的,他向我们揭示了心灵的秘密,告诉我们欲望是哲学中不证自明的公理,还让我们得以认识到,思想不只是对客观事件的抽象思考,还是行动和欲望的灵活工具。

[5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第333页。

尽管如此,叔本华的哲学还是相当坦诚的。如果将大多数乐观主义信条与叔本华哲学相提并论,我们会发现,前者其实只是令人昏昏欲睡的虚伪之词。我们可以附和斯宾诺莎,说善恶判断是主观的,是人类偏见的结果。我们无法从“公正”的角度,而只能从人类遭受的苦难和实际的需求出发,对这个世界加以评判。叔本华迫使哲学转向人类不幸这个赤裸裸的现实,将思维之箭直指人类的当务之急——痛苦的缓解,这很好。叔本华之后,哲学在不切实际、充满诡辩的形而上学中越来越难以为继了,思想者们开始认识到,言而不行是一种弊病。

[54]《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第450、449页。

叔本华那语出惊人、引人入胜的哲学还有其他难解之处,虽然不甚重要,但具有相当的技术性。既然生命意志是世界唯一的真正力量,为什么还会有人自杀?理性在萌芽和成长期是意志的奴仆,理性又如何会独立于意志并保持客观?天才的认识是脱离意志的吗,抑或天才有自我驱动的强大意志力,甚至野心、傲气?[189]癫狂是天才的普遍特点,还是只属于“浪漫主义型”天才,如拜伦、雪莱、爱伦·坡、海涅、斯温伯恩[190]、斯特林堡[191]、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而那些被视为“经典”的、影响更为深远的天才,其身心不是相当健康吗?比如苏格拉底、柏拉图、斯宾诺莎、培根、牛顿、伏尔泰、歌德、达尔文、惠特曼等等。如果理性和哲学的功能不是否定意志,而是协调欲望,使之成为统一、和谐的意志的一部分,将会如何?除了作为协调作用下的统一物,如果“意志”本身是一种神秘的抽象,如“力量”一样模糊不清,又会怎样?

[55]《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第479页。

一个在公寓里过活了几乎一辈子的人,一个抛弃自己唯一的孩子并任其无名无姓的人应该如何避免悲观呢?[186]叔本华不快乐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他对正常生活的排斥,对女人、婚姻、孩子的排斥。他认为为人父母是罪大恶极的,而健全的人却从中获得生命最大的满足感。恋人间的躲闪慌张,在叔本华看来是因为恋人们以传宗接代为羞耻,这简直是迂腐荒谬至极!在爱情里,他只看到个人为种族延续所做的牺牲,而忽略了本能为弥补个人牺牲而给予他们的快乐,这种快乐是世上大多数诗歌的灵感源泉。[187]在叔本华眼里,女人就是泼妇、罪人,除此两类,别无其他。他认为,情愿供养妻子的男人都是傻瓜。[188]但显然,相比我们这位孑然一身、命途多舛的狂热“传道者”,这些男人并未如此不幸。巴尔扎克说过,固守自身缺点所要付出的代价与维持一个家庭所需的开支一样巨大。叔本华蔑视女人的美丽,似乎女人的美丽还能分门别类,某些类型还可以接受,某些类型就不应当作生命的色彩和芳香来珍爱。就是这样,曾经的一次遭遇就让这个不幸的心灵对女性如此痛恨!

[56]《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第486页。这是拉马克学派关于发展和进化的观点。该学派认为,事物发展进化是因为欲望和机能在起作用,欲望和机能促进组织结构的发展以及器官的形成。

死亡是可怕的,这千真万确。但如果一个人度过了正常的一生,对死亡的恐惧也就减了大半,只有活得漂亮,才能死得其所。长生不老会让我们快乐吗?亚哈随鲁受到人类所能承受的最重的惩罚——永生,有谁会羡慕他?要不是因为生命如此甜美,死亡怎么还会可怕?拿破仑说,在内心里,不怕死亡的人都是无神论者。我们无须附和他,但我们可以大胆地说,活到七十岁的人肯定已经战胜了悲观。歌德说过,没有人过了三十岁还是悲观主义者。但二十岁以前,几乎人人都是悲观的。对于那些自我意识已经觉醒、妄自尊大的年轻人来说,悲观是一种奢侈。这些年轻人一旦离开共产主义式家庭的温暖怀抱,进入钩心斗角、贪得无厌、冷酷无情的社会,便会马上期盼回到母亲的怀抱;这些年轻人疯狗似的抨击假想的敌人和世间的罪恶,但随着年岁渐长,便会伤心地抛弃乌托邦等各种理想。人类在二十岁以前感受的是肉体的快乐,三十岁以后是思维的快乐;二十岁以前的快乐来自他人的保护和随之而来的安全感,三十岁以后的快乐来自为人父母和家庭的温暖。

[57]《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132页。有可能是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的源泉,但需考证。

快乐是消极的吗?唯有遍体鳞伤、远离世事的灵魂才会如此亵渎生命。快乐是本能的和谐运作,除此之外,快乐还能是什么?除非本能在应该前进的时候反而退缩,快乐怎么可能是消极的?无疑,逃避和休息、服从和自保、孤独和沉默都是消极的,但那是因为驱策我们如此的本能在根本上是消极的,这样的本能是恐惧和逃避的化身。但是,如果积极的本能占了上风,比如获得和占有、好斗和控制、行动和玩耍、交往和恋爱,我们还能说快乐是消极的吗?欢乐的笑声是消极的吗?孩子们的嬉戏玩耍、鸟儿求偶的歌唱、强啼克利尔[185]的啼叫、对艺术创造的痴迷?生命本身是一种积极的力量,生命每一种正常机能都能或多或少地给予人快乐。

[58]《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130—141页;第2卷,第482页。参阅斯宾诺莎《伦理学》,第3部分,命题2。

“谁增加了知识,谁就增加了人类的痛苦”——最痛苦的生物莫过于最高级的有机体,真是如此吗?没错。但是,知识的积累不只增加了人类的痛苦,也带来更多快乐,而且,最细微的快乐、最剧烈的痛苦也只有成熟的心灵才能感受到。伏尔泰是对的,他没有选择农妇般的无知和快乐,而是选择了婆罗门的“痛苦”智慧。我们期盼能够强烈深刻地体验生命,无论付出多少痛苦的代价;我们期盼探索人生最深处的秘密,即使最终幻灭。[184]维吉尔尝尽世间快乐,看遍皇家奢华,最终,“维吉尔厌倦了一切,除了认识的快乐”。当感官快乐不再能满足人类时,他便会不辞辛劳地与艺术家、诗人、哲学家为友,因为唯有成熟的心灵才能理解这些人。智慧是一种苦乐参半的快乐,并由于不断将冲突纳入其和谐中而得以加深。

[59]《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第424页。但是,难道真的没有欲望满足或欲望耗尽这样的情况吗?极度疲劳或病魔缠身之时,即使是生存意志也会减弱。

如果欲望满足后接踵而至的是新的欲望,我们又该怎么办?也许,最好的办法还是永不知足。古训说,快乐不在于占有或满足,而在于创造。健全的人渴望幸福,但他更渴望施展才华的机会,如果为了获得这样的自由和力量而必须忍受痛苦的煎熬,他会欣然接受,毕竟,这点痛苦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需要通过抵御痛苦来提升自我,正如阻力能够令飞机起飞、使鸟儿翱翔;我们需要各种阻碍来砥砺我们的意志、激励我们成长。没有悲剧的人生不值得活。[183]

[60]《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第468页。

拿破仑称帝、卢梭对理性的谴责、康德的理性批判以及叔本华本人的经历和其易怒的性格,使叔本华得出意志第一位和终极性的论断。也许,拿破仑在滑铁卢的战败以及在圣赫勒拿岛的流放也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但我们可以肯定,这种悲观更始自叔本华充满痛苦的生活。叔本华的意志是历史上最具活力的个人意志,它蛮横无理地向世界发号施令,但是,这样的个人意志,其命数就像那出生之日便昭示死亡的昆虫意志,毁灭是不可避免的,且并不光彩。叔本华从来没有想过,与其拒绝战斗,不如先战后败。叔本华不像阳刚、充满活力的黑格尔,他无心卷入斗争,也感受不到斗争的光荣。叔本华渴望安宁,却时时生活在纷争之中,无论走到哪里,他目之所及都是斗争。他不知道,斗争的背后,还有乐善好施的邻里,无忧无虑、快乐生活的孩子,年轻的男子、翩翩起舞的女孩,甘于奉献的父母和爱人,慷慨养育世人的土地,万物复苏时的美丽春天。

[61]《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第463页。

叔本华及其同时代人的悲观可部分归结于他们的浪漫主义姿态和不切实际的期望。年轻人对世界期望过高,但他们不知道,乐极会生悲,正如1815年必须为1789年付出巨大代价一样。浪漫主义者对感觉、直觉和意志的赞美及解放,对理性、束缚和秩序的蔑视,使他们受到自然的惩罚,正如霍拉斯·沃波尔所说:“对那些重思考的人来说,‘世界’是一场喜剧,而对重感觉的人来说,却是一场悲剧。”“可能历史上没有任何思潮能像诉诸情感的浪漫主义那样给人带来如此多的悲伤……当浪漫主义者发现自己的幸福理想在现实中支离破碎时,他们并不归咎于自己,而是简单地认为,这个世界配不上我,我是大自然的完美杰作。”[182]一个变化无常的宇宙何以满足一个变化无常的灵魂?

[62]布达赫(1776—1847),德国生理学家。——译注

当然,悲观主义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唯我主义。唯我主义者觉得,这个世界配不上我们,我们要在哲学上对它嗤之以鼻。他们其实忘记了斯宾诺莎的教训:道德层面的责难或称颂只适用于人类,当我们用这些话语来描述作为整体的宇宙时,大多时候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许,当我们孤傲地说我们厌恶世界这个存在时,其实是在掩盖我们对自己那不可言说的厌恶:我们糟蹋了自己的生活,便责备那不具有抗辩能力的“环境”和“世界”。成熟的人会欣然接受大自然赋予的生命局限性,他们不希冀上天的偏爱,也不想在人生这场游戏中耍滑头、占便宜。和卡莱尔一样,他们懂得,因为太阳不为我们点燃雪茄而去谩骂它是毫无意义的。如果我们足够聪明,太阳在工具的辅助下也许就会点燃我们的雪茄,如果我们奉献自己的一缕阳光帮助宇宙摆脱困境,广袤中立的它也许就会变为一个美好的地方。实际上,这个世界既不与我们为敌,也不与我们为友,它只是我们手中的原材料。它可以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狱,一切取决于我们的内在。

[63]《隽语与箴言》,随笔“论我们与自己的关系”。

涅槃是恰尔德·哈罗德[178]、勒内这些百无聊赖者们的理想。他们怀着无限的渴望踏上征程,孤注一掷地献身自己唯一的爱,但最终,遭到失败的他们不得不在激情泯灭、任性无聊的生活中度过余生。如果理性受到意志的奴役,那么,理性的特殊产物,即我们谈论的叔本华哲学,便很有可能成为对病态懒散的意志的掩饰和辩解。此外,毫无疑问,叔本华早期与异性及同性的交往经历导致了他异常敏感和多疑,正如司汤达、福楼拜和尼采一样。他变得愤世嫉俗、离群索居。他曾写道:“患难之交不是真朋友,这样的朋友最多是个借贷者。”[179]他还说过:“不能让敌人知道的东西,也不能让朋友知道。”[180]叔本华劝诫世人过一种宁静、单调的隐居生活,他惧怕社会,也感受不到人际交往的价值和快乐。[181]但是,如果快乐不与他人分享,快乐也不成其为快乐了。

[64]《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卷,第333页。

叔本华承认,一个人的幸福取决于他的内在,而不是外在环境。我们对叔本华的个人诊断便可从这里开始。悲观主义是悲观主义者的显著特征。患病的身体,神经质的头脑,闲适但空虚、忧郁而又无聊的生活,这一切构成了叔本华哲学的生理学基础。拥有闲暇时间是成为悲观主义者的必要条件,因为活跃的生活态度通常会给身体和心灵带来高涨的情绪。叔本华很羡慕对人生目标的适度追求和生活的稳定带来的宁静,[177]但就他的个人经历而言,他只能对这些三缄其口。确实,“一个人无所事事时,静下来是很难的”。叔本华有足够的钱让自己拥有闲暇时间,但他发现,连续不断的闲暇比连续不断的工作更让人受不了。也许,正是由于长久坐板凳这一违反自然的习惯,导致了哲学家忧郁的性情;过分抨击生活大概正是因为缺乏排遣生活的艺术吧!

[65]《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144页。

东方人有一个显著特点,他们认为,蕴含于大自然的外在意志要比人类意志强大得多,因此他们欣然主张服从和绝望。正如希腊衰落以后,主张禁欲的斯多葛学派和主张享乐的伊壁鸠鲁学派降临希腊大地,因拿破仑发动的战争而陷入混乱的欧洲灵魂变得忧郁哀愁、疲惫不堪,叔本华吹响他的哲学号角,发出了时代的呼唤。1815年,一场剧烈的头痛正折磨着欧洲大陆。[176]

[66]《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142页。

亚历山大时代和恺撒时代结束以后,东方思想如潮水般相继涌入希腊和罗马。我们现在的情况与此类似。

[67]《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153页;第2卷,第418、337页。

面对这样一种哲学,自然的反应便是想对叔本华、对他的时代作一番医学诊断。

[68]《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210页。

八、评论

[69]《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29页。

与女人的接触越少越好。女人甚至不配叫作“必要之恶”(卡莱尔语),没有女人,生活可以更加和谐安定、顺顺利利。男人应该懂得女人的美丽是陷阱,而生殖这场荒唐的闹剧终会落幕。随着人类理性日益成熟,生殖意志或遭削弱或遭挫败,最终,人类种族将走向灭绝,除此以外,恐怕没有更好的结局适合这场由骚动不安的意志主演的疯狂悲剧了。舞台的幕布因失败和死亡的到来而落下时,为何又要为了一场新生、一场新的挣扎和失败的开始重新升起?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拒绝诱惑、拒绝卷入这份以痛苦结尾的毫无意义的苦差?我们什么时候才能鼓足勇气,藐视意志,并告诉它,美好的生活是谎言,死亡才是最大的恩赐?

[70]《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178页。

尊敬女性是基督教和德国伤感主义的产物,它也是促成那场宣扬感觉、直觉和意志高于理性的浪漫主义运动的原因之一。[170]亚洲人要聪明得多,他们坦率地承认,女人不如男人。“当法律赋予女性与男性同等权利时,法律也应赋予她们男人般的理性。”[171]在婚姻制度方面,亚洲人再次展示了他们比我们更为诚实的一面,他们视一夫多妻为正常、合法,并且欣然接受。尽管在我们周围,一夫多妻的现象也广泛存在,但人们总爱用这么一句话来搪塞:“哪有真正遵守一夫一妻原则的人?”[172]此外,赋予女性财产权是一件多么荒唐的事啊!“几乎所有的女人都喜欢铺张浪费”,因为她们只活在今天,购物是她们最主要的户外运动。“她们认为,男人赚钱,女人花钱,天经地义”[173],这就是她们的分工概念。“因此,我认为,永远都不能让女人独自处理她们自己的事情,男人应该对女人进行切实的监督,不论是以父亲的身份,还是以丈夫、儿子或者国家的身份(印度正是如此)。对那些非她们亲力所得的财产,不能让她们全权处理。”[174]也许,正是因为路易十三宫廷里那些女人的奢华和浪费,才导致政府的全面腐败,而这场腐败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达到高潮。[175]

[71]希腊人称男性生殖器为phallus,而印度人则称之为lingam,均象征丰产。——译注

只有那些被性冲动冲昏头脑的男人才会把那些矮小、窄肩、宽臀、短腿的人称为女性,因为女性的一切美好都是伴随着男人的性冲动出现的。我们不说女性美丽,因为我们有更多的理由认为她们其实并不美。不论对音乐、诗歌,还是对艺术,她们都不敏感。如果她们为了取悦他人而假装敏感,那么,她们只会成为他人的笑柄……她们不会对任何事物产生纯粹客观的兴趣……即使是她们中最杰出的知识分子,也从来没有在艺术领域取得过真正具有原创性的成就,也从来没有在任何领域留给世界具有永恒价值的作品。[169]

[72]赫西奥德,希腊最早的诗人之一,活跃于公元前七八世纪,被视为希腊教诲诗之父。——译注

年轻男子们应该想一下,“如果今天赋予他们灵感,使他们写出情诗和十四行诗的对象早十八年出生,那么,他们连瞧都不会瞧上一眼”[168]。毕竟,从身体上来看,男人比女人要完美得多。

[73]弗洛伊德关于“诙谐和无意识”的理论来源之一。

“惊人的效果”是一个戏剧用语,但大自然似乎有意将这种效果加在年轻的女人身上。在女人的人生中,大自然会赋予她们美丽的容貌和迷人的魅力,代价是她们生命中的其余一切。在若干年里,她们能让男人如痴如醉,这些男人会急匆匆地承担起照顾她们的光荣任务……直至她们生命的最后一天——如果当时男人能稍动脑筋,便会发现没有充足的理由迈出这一步……在这里,大自然一如既往地秉承经济原则,正如雌蚂蚁受精后会失去翅膀——因为此时翅膀是多余的,而且会危及后代的繁殖——一般来说,女人在生了一两胎之后便会失去美貌,可能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吧。[167]

[74]《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426、525页;第3卷,第314页。像所有那些因性而痛苦的人一样,叔本华夸大性的作用。一般成年人认为,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可能要比两性关系更为重要。

在这种事上,女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当认识完全摆脱意志的束缚时,女人便会凭着自己轻佻的美色勾引男人再次卷入两性活动。年轻时,男人还没有足够才智,他们看不到女人美色的短暂;而理性成熟时,一切皆已无可挽回。

[75]奥地利哲学家奥托·魏宁格(1880—1903)的思想来源之一。

如果我们现在就来审视一下人生的骚乱,我们便会发现,每个人都深陷于人生的欲望和痛苦中,为了满足无限的欲望,为了逃避各种痛苦,他们耗尽自己的全部力气。他们不敢有别的奢望,除了希望这种苦痛能够短暂一些。在这场不安和骚乱中,我们发现一对恋人,他们如饥似渴地望着对方,但又躲躲闪闪、诚惶诚恐,为什么呢?因为这对恋人是叛徒,他们想使原本可以尽快结束的欲求和痛苦又延续下去……这同时也深刻揭示了人们何以会在关涉传宗接代的事情上感到羞耻。[166]

[76]《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卷,第342、357、347、360、359、352、341页。

很显然,要从根本上征服意志,唯一的办法便是堵塞生命之源——生殖意志。“从本质上来说,生殖欲望的满足应彻底受到谴责,因为它是对生命欲望最强有力的肯定。”[165]孩子们到底造了什么孽,而不得不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呢?

[77]《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卷,第372页。

但是,这一切还远远不够。个体可以通过涅槃进入安宁的无意志境界,走上自我拯救的道路,其他呢?对于个体的死亡,人类总是淡然一笑,因为他们相信,个体会在他的后代或他人的后代身上重获新生,即使他的生命之河干涸,仍有千万条生命的河流会因传宗接代而愈来愈宽、愈来愈深。人类如何被拯救?人类也能像个体一样进入涅槃吗?

[78]《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卷,第371页。

七、死亡的智慧

[79]彼特拉克(1304—1374),意大利诗人,代表作《歌集》,表达了对一个名叫劳拉的女子的爱意。——译注

人生的终级智慧是涅槃,即将一个人的自我降至欲望和意志的最低点。世界的意志比我们的意志强大,所以我们要学会屈服。“意志越低调,我们所受的痛苦就越少。”[161]在大师级画作里,人物的面容“往往透露着毫不针对个别事物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最为彻底、最为全面的……它们能平息一切意志”[162]。“超越理性的平和、无限宁静的精神、深刻幽远的恬静、不可亵渎的信心和安宁……拉斐尔和柯勒乔[163]描绘的这一切就是完完整整、确凿无疑的真理;因为在他们的画作里,唯有知识被保留了下来,意志已经烟消云散。”[164]

[80]《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卷,第370页。

佛教比基督教深奥,因为佛教把意志的寂灭看作宗教的全部,并宣扬涅槃是一切个人发展的目标。印度教教徒比欧洲思想家深刻,因为他们不从个人外在和理性的角度,而是从内在和直觉的角度来解释世界。理性细分一切,而直觉却统筹一切。印度教认为,“我”是幻象,即个人只是现象,唯一的实在是那“无限的一”——“那就是你”。“如果一个人在与任何人交往时都对自己说,‘那就是你’”,他必定拥有明澈的双眸、洁净的心灵,从而能够认识到,我们只是一个有机体的成员,我们只是意志这个汪洋大海中小小的浪花,“他将被赋予一切美德和祝福,并且走的是直接通往救赎的道路”[158]。叔本华认为,在东方,基督教永远代替不了佛教,“它只会像一颗打在悬崖上的子弹那样深深受挫”[159]。但是,印度哲学却如涓涓细流般渗入欧洲,并且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知识和思想。“梵文文学的渗入将不亚于十五世纪希腊文学的复兴。”[160]

[81]科尔苏斯,希腊哲学家,活跃于公元2世纪,早期基督教的反对者。——译注

年轻时,叔本华接受的宗教训练极为有限,而且以他的脾气,他也不会尊重当时的教会组织。叔本华看不起神学家,他说过,“神学家所谓的‘最终的争论’,在许多国家其实就是火刑柱”,他还把宗教称为“大众的形而上学”[153]。但到了晚年,叔本华发现,某些宗教活动和教条其实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当今那些超自然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还在吵得不可开交,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认识到,一切宗教从本质上讲都是寓言。”[154]比如,基督教是一种深刻的悲观主义哲学。“基督教关于原罪(意志的肯定)和救赎(意志的否定)的学说是伟大的真理,是基督教的核心思想。”[155]有一些欲望,它们要么给人带来幻灭感,要么给人带来更多的欲望,但绝不会带来幸福,而禁食则能暂时有效地削弱这些欲望。“基督教能够打败犹太教,继而打败希腊罗马异教的力量就蕴藏在它的悲观主义里,基督教告诉世人,人类是可怜的,并且罪孽深重。而犹太教和希腊罗马的异教却是乐天派。”[156]它们认为,宗教是人们给上天的贿赂,以祈求上天能够协助他们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基督教则认为,宗教能够劝阻人们对世俗幸福徒劳的追求。在那个追求世俗奢华、争权夺利的世界里,基督教将圣徒的理想形象——“傻子”基督推到了最前沿。基督是不主张斗争的,因而完全克服了个人意志。[157]

[82]《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卷,第310页;第1卷,第214页;第3卷,第312、270、267页;第1卷,第206、362页。

到了思想成熟期,叔本华发现,自己的艺术理论——对意志的摆脱以及对永恒性和普遍性的沉思——也适用于宗教。

[83]印度宗教哲学中的词,意译为“幻”。最早出现在《梨俱吠咜》中,是存在于宇宙间的无所不知、无所不包的巨大实体“梵”在世间的显现,它是幻象,非真存在。

4. 宗教

[84]《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357—358页。

这种能够让我们摆脱意志痛苦的艺术力量首先来自音乐。[150]“无论如何,音乐都不像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音乐不是对表象的复制”,或者对事物本质的复制,音乐是“对意志本身的复制”,音乐向我们展示的是不停运动、挣扎、流离的意志,最终回归自身,重新开始新一轮的挣扎。“因此,音乐要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强大、更具感染力,其他艺术只处理事物的影子,而音乐处理的是事物本身。”[151]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还因为音乐能够对我们的感觉产生直接影响,[152]而无须经由表象这个媒介;而且与理性相比,音乐能够触及人类更微妙的东西。节奏之于音乐相当于对称之于造型艺术,所以音乐和建筑互映。根据歌德的说法,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对称是静止的节奏。

[85]《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卷,第227页。

我们可以通过品味诗歌、欣赏绘画获得愉悦感,这种愉悦感在本质上来自我们的思考,一种不掺杂任何个人意志的思考。在艺术家眼里,莱茵河是迷人的,有着种种不同的风光,这些美丽风光不断刺激着艺术家的感官和想象,但在那些专注于个人私事的游人眼里,“莱茵河及其河岸最多只是一根线条,河上的桥梁仅仅是切断这根线条的一些线段”[146]。艺术家使自己超然于个人关切,“从而获得一种艺术感知能力,这样他们在观看日落时,不论是身处监狱,还是皇宫,看到的日落都没有两样”[147]。“有了这种不受意志影响的感知能力,艺术家便会将迷人的魅力赋予那些过去的、遥远的事物,并将它们以最美好的方式展示给我们。”[148]即使是对敌对对象,如果我们能够扑灭意志的火焰,对它们进行客观的审视,它们也会变得崇高。同样,如果悲剧能够带领我们走出苦海,使我们在更高处俯视痛苦,那么,悲剧便拥有审美价值。艺术通过展示瞬间和个体背后的永恒及普遍,减轻人生的痛苦。斯宾诺莎说得对:“如果人的理性能够看到事物永恒的一面,理性也就成了永恒的一部分。”[149]

[86]《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卷,第227、267页;华莱士,《叔本华传》,第97页;参见尼采“永恒的反复”。

艺术能将知识从意志的奴役中解放出来,艺术能使人忘记自我和自己的物质利益,艺术能提升人的理性,使理性在不受意志影响的情况下对真理进行思考。科学的目的是寻得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包含着各种特殊性,而艺术的目的却是创造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正如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所说,即使是一张肖像画,它也应该是理想中的个人形象。”[144]在动物画中,人们会把画中动物最显著的特点认为是最美的地方,因为这一显著特点最能反映该动物所属的物种。那么我们可以说,如果一幅画越能表现事物所属群体的柏拉图理念或者说普遍性,这幅画就越成功。因此,人物肖像画不应以逼真为最终目标,而必须通过一个人物尽可能地表现人类的一些本质特征或者普遍特征。[145]艺术比科学伟大,因为科学发展依靠的是日积月累以及严谨的论证,而艺术可以通过直觉和表现立刻达到目的,科学的发展依靠人才便可实现,而艺术却需要天才。

[87]《人生的智慧》,“前言”。

3. 艺术

[88]《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第164页。

从这些半疯子或者说天才身上散发出来的,是人类真正的高贵气息。“就理性而论,大自然是最高贵的。大自然对人类的区分要比各国按照出身、阶层、财富或社会等级对人的区分要伟大得多。”[142]大自然只把天赋给少数人,因为这种天赋会阻碍人生的正常追求,这种追求需要人们将精力集中在具体的、眼前的事务上。“即使你满腹经纶,大自然也希望你能去耕地;确实,对哲学教授的评估应该依据这样的标准;这样,教授们的成就便能符合所有人的合理期望。”[143]

[89]《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147页。

但如此性情的结果却是,天才们不得不陷入与世隔绝的境地,有时甚至神经错乱。极端的敏感给他们带来痛苦、幻觉和强烈的直觉,这种敏感、孤独以及种种不适应结合在一起,足以切断心灵和现实之间的纽带。亚里士多德再次言中:“哲学家、政治家、诗人、艺术家似乎都有着忧郁的性情。”[138]癫狂与天才之间的直接联系要“归功于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物,如卢梭、拜伦、阿尔菲耶里[139]等”[140]。“经过在疯人院的一番努力调查后,我发现,许多病人都无可争议地拥有伟大的天赋,透过癫狂,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天分。”[141]

[90]《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253页。

正因为完全摒弃了个人因素,天才们才如此不适应这个务实、自私、充满意志的世界。天才们习惯于登高望远,所以看不到脚下,他们是轻率的、“古怪的”,他们总是抬头仰望星空,以至于会不小心掉入井中。天才们不爱交际,因为他们总是想着那些本质的、普遍的、永恒的东西,而其他人想的却是短暂的、具体的、眼前的东西,他们在思想上缺乏共同点,因此无法交流。“一般来说,一个人喜爱社交的程度与其理性能力的贫乏程度及总体庸俗程度不相上下。”[136]天才们会自我补偿,他们不像那些长期依赖外物的人需要他人的陪伴。“天才从所有美的东西中、艺术的慰藉中以及艺术家的激情中寻得乐趣……这些乐趣让他们忘怀生活的种种忧虑”,“补偿他们因意识清醒而日益增长的痛苦以及身处陌生人间的寂寞孤独”。[137]

[91]《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卷,第368页。

摆脱意志束缚的理性能够看到事物的真实面目。“天才给我们展示了一面魔镜:一切重要的、本质的东西集中在最明亮的地方,一切偶然的、无关的东西均被排除在外。”[135]思想就像透过云层洒向大地的阳光,它冲破欲望的牢笼,揭示事物的核心;思想会对个体和细节进行深入的探究,并找出“柏拉图理念”或者万物的普遍本质,而思想只是这种“柏拉图理念”的一种形式。在这方面,思想跟画家有共同之处。画家画画时,在模特身上看到的不仅仅是模特的个人性格和特点,还能看到所有模特的普遍特点和永恒实在。对于这些普遍特点和永恒实在,模特个体只是象征和手段。所以,天才的秘密在于,他们能够清清楚楚、不偏不倚地感知到一切客观的、本质的以及普遍的东西。

[92]《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201页。

天才是纯粹客观的,也就是说,他们的头脑倾向于客观性……天才就是要将个人爱好、个人愿望、个人目标抛到九霄云外,在一段时间里完全摒弃自己的个性,从而使自己成为纯粹的认识主体,使自己能够用明澈的眼睛观察世界……因此,在天才脸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知识对意志的支配;但在普通人脸上,看到的却是占支配地位的意志。而且,对于普通人,唯有在意志的推动下,他们的知识才会进入活跃状态,而且仅仅从个人兴趣和个人优势出发。[134]

[9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409页。

天才便是这种无意志的知识的最高形式。最低等的生命没有知识,完全由意志构成;对于普通人来说,意志占大部分,知识只占极小的一部分;而天才正好相反,他们的大部分是知识,极小部分是意志。“天才是这样的:他们对认识能力的提升远远大于意志的需求。”[131]但人要达到这一点,必须能够将自己的部分生殖能力转化为理性能力。“天才需要拥有能够支配生殖能力的超常敏感性和感受力,这是成为天才的基本条件。”[132]正因如此,天才与女人之间总是充满敌意,因为女人代表生殖,代表理性对生存意志和谋生意志的服从。“女人中有人才,但没有天才,因为她们总是很主观”[133],她们认为,一切都是个人的,一切都是为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另一方面:

[94]《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411页;《隽语与箴言》,第5页。

2. 天才

[95]《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404页。

如果出于某些外在原因或个人性格等内在因素,双脚突然跨出了意志这条奔流不息的河流,知识挣脱了意志的奴役,那么,我们的注意力便会转向,不再专注于意志的动机,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再受到意志的干扰。我们会抛弃个人兴趣和主观性,完全客观地对事物进行观察;只要观察的对象是表象,不是意志的动机,我们的注意力便会完全服从。接着,我们一直追寻的安宁便会主动出现,而且会与我们和谐相处。如果心中充满了欲望,安宁只会逃离。伊壁鸠鲁把毫无痛苦的状态称为至善,至善是众神的境界。我们只是暂时从意志那痛苦的挣扎中解脱,正如我们在安息日暂时从意志的苦役中解脱,伊克西翁的旋轮[130]停止了无休止的转动。

[96]《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402页。

要摆脱无止境的痛苦,就要对人生进行理性的思考,与各时代、各国家的伟大人物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因为伟人的一生就是追求理性的一生。“无私的理性就像香水,散发的香气能够超越那些意志世界的愚蠢错误。”[129]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无法达到如此境界,他们把事物看成欲望的对象,于是,他们痛苦。如果要把事物看作纯粹的认识对象,需达到自由的境界。

[97]《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404页。

别人对你怎么看并不重要,因为说到底,人人都是孤独的。重要的是,孤独的我们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相比于外界,我们从自身获得的幸福要多得多……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怎么样,主要取决于我们怎么看它……对一个人来说,由于一切存在物、一切发生的事情只存在于他的意识中,一切事情只为他发生,所以,最重要的莫过于意识的构成……因此,亚里士多德的话其实道出了伟大的真理,他说:“幸福就是自给自足。”[128]

[98]《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400页。

如果能够遵循这两条箴言,那么,对教养的追求,即使是通过书本,也是相当有价值的。因为我们是否幸福,不取决于我们口袋里有什么宝贝,而是取决于我们脑袋里有什么东西。轻信权威是愚蠢的:“别人的脑袋是龌龊之所,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别人那糟糕的脑袋里。”[127]

[99]乌戈利诺(1220—1289),意大利贵族、政治家,因被指控“叛国”而囚于塔楼中。——译注

所以,我们的第一条箴言是,生活先于书籍;第二条是,文本先于评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阅读原始文本,而不是阅读对文本的解说和评论。“只有在原作者那里,我们才能得到哲学思想,因此,真正喜爱哲学的人必须走进原作这个静谧的圣殿,在那里寻求不朽的导师。”[126]一部天才之作胜过上千部评论著述。

[100]《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419、413页。

如果我们不断被输入别人的思想,自己的思想便会被束缚、被压抑,长此以往,我们的思维便会麻痹……由于头脑空空,大多数学者倾向于采用真空吸引法,即强迫自己吸取别人的思想……在对一个主题进行独立思考之前,便阅读与该主题相关的文章,这是相当危险的……在我们阅读时,另一个人会帮助我们思考,我们仅仅重复了他的思维过程……因此,如果一个人花一整天来读书……渐渐地,他会失去思考的能力……我们可以把生活经验看作一种文本,那么,思考和知识便是对该文本的注释。如果我们对有限的生活经验进行了大量的思考、积累了大量的理性知识,那么,人生这本书的每一页上,就会每两行字后面跟随着四十行注释。[125]

[101]《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415页。

哲学能够净化我们的意志,不能简单地认为哲学就是读书或是被动的学习,哲学是体验,是思考。

[102]《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卷,第389、395页。

理性这种凌驾于意志之上的力量能够从容不迫地发展。知识可以使欲望变得温和、平静,此外,认为一切事情都是先发事件的必然结果的决定论哲学在驯服人类欲望方面也再添砝码。“假设有十件事情令我们烦恼,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它们产生的原因,并进而了解它们的必要性和真实本质,我们便可以避免其中九件……理性之于人类意志相当于马笼头和马嚼子之于难以驾驭的烈马。”[121]“不论是对内在,还是对外在,理性都是必要的,能使我们完全满足的莫过于明晰的知识。”[122]我们对自己的欲望认识越多,我们就越不受欲望的控制,“最能保护我们免受外在压力影响的是自我克制”[123]。塞内加[124]说,如果想让万物臣服于你,请先臣服于你的理性。世上所有奇才中,最伟大的不是世界征服者,而是自我征服者。

[10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420页。

人生的出路在哪里?不是财富,而是智慧。“人类是冲动的、不断挣扎的意志(意志的中心位于生殖系统),但同时也是纯粹知识的永恒、自由、宁静的主体(知识的中心位于大脑)。”[118]不可思议的是,知识虽然因意志而生,但仍可将意志制服。如果理性对欲望的蛮横要求漠然处之,知识便可能独立存在。“有时候,理性拒绝服从意志,比如,当我们试图将注意力集中于某物,或者当我们试图回忆起本该想起的事物却均遭失败的时候。在这些情况下,意志对理性的愤怒会淡化两者的关系以及两者的差异。但是,被勃然大怒的意志困扰的理性,有时也会在数小时后殷勤地奉上意志所求,有时甚至在第二天早上,出其不意或不合时宜地满足意志。”[119]通过这种不完美的屈从,理性便有可能夺取支配地位。“根据先前的一些思考,或根据公认的必然性,一个人会容忍或者以残忍的方式完成那些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但往往很可怕的事情,比如自杀、死刑、决斗等各种危及生命的举动;概括地说,是人的全部动物本能所抗拒的举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理性对其动物本性的制服已经达到何种程度。”[120]

[104]《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卷,第394页。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追求物质财富的荒谬。傻子们都以为,只要获得了财富,意志便可得到完全满足,有了钱,便有了实现各种愿望的万能钥匙。“渴望金钱、热爱金钱胜过万物的金钱至上主义者往往为人们唾骂,但是,如果一样东西真的能够像永不疲倦的普罗特斯[112]那样任意变形,可以随时变成人们那漂泊不定的愿望或各种欲望所追求的东西,那么,人们自然会爱上这样东西,甚至可以说必然会爱上它。别的东西只能满足人的一个愿望,唯有金钱是绝对的好东西……因为金钱意味着可以实现一切愿望,尽管这种实现是抽象的、不可见的。”[113]不过,为聚财而活的人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除非我们知道如何将财富化为快乐。这是一种需要教养和智慧的艺术。对感官的追求不会给人长久的满足,所以,一个人必须像懂得生财之道那样懂得人生的目的。“人们对财富的渴望是对教养的渴望的一千倍,尽管人们都知道,要想获得幸福,一个人的内在比他的外在重要得多。”[114]“对一个没有精神需求的人,我们可称之为庸俗者。”[115]庸俗者不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对他来说,静静地享用闲暇简直是勉为其难,[116]于是,他贪婪地四处寻求新的感官刺激,最后败给了那有闲富翁及享乐人士的克星——无聊。[117]

[105]《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卷,第383页。

1. 哲学

[106]《隽语与箴言》,第124—139页。

六、人生的智慧

[107]《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第454页;第3卷,第269页。

自杀是人类最后的避难所。说来奇怪,自杀竟是人类的思想和想象对本能的征服。据说,第欧根尼因为拒绝呼吸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第欧根尼战胜了求生意志,这是一场多么伟大的胜利!但这样的胜利只属于个人,在物种内部,意志依旧存在。世人嘲笑自杀,而对死亡一笑了之,因为一个个体自杀的同时,又有数以千计的婴儿出生。“自杀是对个体存在的故意毁灭,自杀是徒劳的,是愚蠢的,因为自在之物,即物种、生命以及普遍的意志,不会因此受到任何影响。自在之物就像雨后彩虹,无论支撑彩虹的水滴以多快的速度滴落,彩虹灿烂依旧。”[111]只要意志仍主宰着人类,那么,个体的死亡就无法阻止悲惨和斗争的脚步,悲惨和斗争必须继续进行。除非意志完全服从于认识和理性,否则,人生的痛苦便不可战胜。

[108]《隽语与箴言》,第28页,注释。

对那些严重危害我们的利益、伤害我们的自尊、阻碍我们实现愿望的事情,我们是绝不愿意想起的;要我们下定决心去理性地、认真仔细地对它们进行调查研究,更是一件困难的事……当一个人试图理性地调查分析与他的意志相对立的事物时,如果意志加以抵抗,疯狂便会侵入大脑……如果一个人在理解某些知识时,意志加以抵抗,使得知识无法被完全理解,那么,对于理性来说,某些因素或情形便会被完全压抑,因为意志是绝不允许自己看到它们的。接下来,为了实现必然联系,沟壑会被随意地填满。疯狂便也因此产生。理性为了讨好意志,放弃了自己的本性。于是,这个人便开始想象一些本不存在的事物。疯狂是对无法忍受的痛苦的遗忘,是“烦恼的本性”的最后杀手锏,这个“烦恼的本性”就是意志。[110]

[109]《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119页。

正如神学是逃避死亡的避难所一样,疯狂便是逃避痛苦的避难所。“疯狂是人类忘掉痛苦记忆的一种途径”,是一种挽救生命的意识中断。某些经历,我们唯有忘记它们,才能从中解脱,继续活下去。

[110]《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卷,第167—169页。弗洛伊德的思想来源之一。

最后,我们与死神相遇。当一个人开始从经验中获取智慧时,他的大脑和身体也开始衰退。“一切只是昙花一现,一切都在匆匆地奔向死亡。”[107]如果死神迟迟不下判书,说明它在玩弄我们,像一只猫玩弄着一只绝望的老鼠。“显然,人类的行走是一个不断防止跌倒的过程,与之相类,我们的生命便是一个不断抗拒死亡的过程,生命就是不断被推迟的死亡。”[108]“在东方,暴君总会在华丽的衣饰里放上一小瓶昂贵的毒药。”[109]看来,东方哲学早就认识到了死亡的无所不在,而且,东方哲学还教导学生如何使自己的行为稳重、威严。对死亡的恐惧是哲学的开端,是宗教产生的最终原因。普通人由于不知道如何与死亡妥协,因此创造了数不清的哲学和神学,而对永生的普遍信仰象征了人类对死亡的极度恐惧。

[111]《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515页。

我们的青春是快乐的。为什么这么说?部分原因在于,青年时期的我们在攀向人生高峰,还看不到死亡。死亡栖息在另一边的山脚下……在临近死亡的最后岁月里,我们每天都活得像死囚一样,一步一步地走向绞刑台……一个人只有在世上活得久了,才会懂得人生的短暂……从生命力消耗的角度看;三十六岁以前,我们就像靠利息生活的人,今天花的钱明天可以靠利息挣回来;但过了三十六岁,我们的处境会变得和动用血本的投资人一样……正是这种对灾难的恐惧使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渴望拥有财富……因此,如果说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那么,柏拉图在《理想国》开篇中所说的话更有道理,他说,应该把奖励献给老年人,因为人类遭受兽欲的困扰这么久,到了老年终于解脱了……但是,还有一点不能忘记,当这种欲望消失时,人生的精髓也就没有了,剩下的仅是一个空空的外壳。或者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生从此就变成了一出喜剧,真正的演员已经退场,在台上继续表演的,是穿着同样服装的机器人。[106]

[112]普罗特斯,希腊神话中的海神。——译注

要想快乐,我们就要像年轻人那样天真无知。在年轻人眼里,不论是按个人意志行事,还是自我拼搏,都是快乐的。那时的他们还没有发现贪得无厌、令人疲倦的欲望,他们还不知道,愿望的满足其实一点好处也没有,而且,失败是必然的。

[113]《散文集》,“人生的智慧”,第47页。

在这一出出悲剧面前,“乐观主义只是对人类灾难的嘲弄,尖酸而又刻薄”[103],“在《神义论》里,莱布尼茨气势宏大、有条不紊地对乐观主义进行了论述,但这部书除了触发伟大的伏尔泰写出不朽著作《老实人》之外,毫无价值。书中,莱布尼茨反复强调,‘坏事时而也会带来好事’,这一站不住脚的对世界苦难的开脱之词竟会在伏尔泰那里得以证实,这是莱布尼茨做梦也想不到的”[104]。简而言之,“自始至终,人生都在将自己的本质展示给我们,试图告诉我们,世上没有什么事值得挣扎、努力、奋斗,一切好事都是虚幻,世界终归要毁灭,人生永远是投入多于收获”[105]

[114]《散文集》,第11页。

一个人从五岁进入棉纺厂(或其他工厂)开始,天天坐着,一开始坐十小时,后来延长到十二个小时,最后,他每天十四个小时,天天坐在板凳上做着终日不变、机械死板的活儿。而他所做的这一切,付出如此高的代价,仅仅是为了生存。但这就是世上数百万人的命运,而且,有着类似命运的还有数百万人……在地球坚硬的地壳下,聚集的是大自然强大的力量,这些力量一旦释放,必将毁灭地壳以及地球上繁衍生息的一切生灵。这种毁灭性的破坏在地球上至少发生过三次,而将来,发生的频率也许还会增加。里斯本大地震、海地大地震、庞培的毁灭,归根究底,地球是在调皮地告诉我们:一切皆有可能。[102]

[115]《散文集》,第41页。

不论婚前还是婚后,我们都不幸福;不论独处还是群居,我们都不快乐。我们就像一群为了抵御严寒而聚在一起的刺猬,靠得近了,不舒服,离得远了,又冷得刺骨。人生真是有趣!“如果我们纵观整个人生……而且把焦点放在人生那些最显著的特征上,我们会发现人生其实就是一场悲剧,但如果我们细细观察,人生又充满了喜剧的种种特征。”[101]试想一下:

[116]《散文集》,第39页。

如果我们把一个人时时刻刻经历的人生痛苦真真切切地展示在那个人面前,他肯定会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如果我们带着一位坚定的乐观主义者去看医院、手术室、监狱、刑房,去看奴隶们生活的狗窝,去看战场、刑场,如果我们带他去看充满苦难的黑暗之地——一双好奇冷峻的眼睛无法看到的地方,最后,再让他看看饿死乌戈利诺[99]的地牢,乐观的他也许会发现这个“最美好世界”的真正本质。但丁描写地狱的素材,除了来自我们的现实世界,还能来自哪儿?但丁正是根据我们的世界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地狱。但另一方面,当但丁试图描写天堂和天堂的幸福时,却遇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因为我们的世界根本无法提供相应的素材……一切叙事诗或戏剧诗,都无法描绘永恒、完美的幸福,它们能描绘的只有人类为了幸福所做的挣扎、努力、奋斗。诗歌里,英雄们为了实现目标,上刀山、下火海,而目标一旦实现,幕布也会匆匆落下——既然目标已经实现,一切便应结束,否则,观众看到的只有失落的英雄。他原本以为,自己可以从目标的实现中得到幸福,而现实并非如此,目标实现以后,他还是以前的他。[100]

[117]《散文集》,第22页。

如此痛苦的人生图景,我们如何还能忍心思考人生?我们的人生依赖于我们对人生不完全的认识。

[118]《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262页。

水螅幼体会像植物的芽一样附着在母体体外生长,直到最后与母体脱离。但脱离母体前,它会为了食物与母体展开殊死争斗,以从其口中夺回自投罗网的猎物。在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其实是澳大利亚的“斗牛犬”蚁。这种蚂蚁一旦被截为两半,它的头和尾便会大打一场,蚂蚁的头会用牙齿死死地咬住尾巴,而作为反击,尾巴会猛扎蚂蚁的头。这场搏斗会持续半小时之久,直至头和尾一一死去,或者被别的蚂蚁拖走。每一次试验,这种斗争都会发生……云汉说,他在爪哇岛看到一片平原,目之所及,都是尸骨,他以为那是一个战场,而实际上,覆盖平原的是大海龟的尸骨……海龟爬上海滩来下蛋,却被一群野狗攻击,野狗合力把海龟掀翻,撕去它们腹部的小甲壳,最后将它们活生生地吃掉,但这时,偏偏又有老虎突然向野狗群袭来……这就是海龟的命运……因此,生存意志四处捕食,但最终都是在向自己开刀,不同形式的意志互相蚕食。直到最后,当人类降服了其他所有物种,人类便把自然视为工厂,为己所用。但是,即使在人类内部,斗争也相当明显,人类的斗争发生在意志的各种变体之间。我们发现,人是吃人的狼。

[119]《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第439页。

最后,人生之所以不幸,是因为人生就是一场战争,这点至为重要。在大自然中,争端、竞争、冲突,甚至不是今天你死就是明天我亡的现象随处可见。每一个物种“都会为了占有其他物种的物资、空间和时间而战斗”。

[120]《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112页。

因此,我们可以说,谁增加了知识,谁就增加了人类的痛苦。此外,人类的记忆能力和预测未来的能力也能加深人类的苦难,因为我们的大部分痛苦来自对过去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预见,痛苦本身其实很短暂。与死亡相比,人类因为想象死亡所受的痛苦要多得多!

[121]《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第426页。

有着完整神经系统的脊椎动物能够感受到强烈的痛苦,而且痛苦会随着智力的发展逐渐加深。因此,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意识逐渐强烈,痛苦也会相应地加深,到了人这里,痛苦便是最为深重的。而且,一个人对世事越是清楚,也就是说,一个人越是理智,他就越痛苦。天才是最痛苦的。[98]

[122]《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396页。

意志现象越是完整,痛苦就越是明显。至今,人类仍未发现植物拥有感觉能力,因此,植物没有痛苦。最低等的动物,比如纤毛虫和放射虫,它们能够感到极为轻微的痛苦。即使是昆虫,它们的感觉能力和感受痛苦的能力也非常有限。

[123]《隽语与箴言》,第51页。

人生是不幸的,因为有机体越是高级,痛苦就越多。对此,认识能力的提高也无济于事。

[124]塞内加(约前4—65),古罗马哲学家、政治家和剧作家。——译注

人生之所以不幸,是因为“欲求和痛苦一旦容人休息,无聊便随之而来,彼时,他将必然渴望娱乐消遣”[95],也就是说,他将面临更多的痛苦。即使我们的社会达到乌托邦境界,无数的不幸仍将继续存在,因为有一些不幸,比如说冲突,对人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所有的不幸都化为乌有,所有的冲突都烟消云散,那么,无聊便会变得像痛苦一样难以忍受。因此,“人生就像一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左右摆动……当人类把所有的痛苦和煎熬化为地狱这个概念时,留给天堂的就只有无聊了”[96]。我们的人生越是成功,我们就越是无聊。“欲求是普通大众无休止的痛苦之源,而无聊则是上流社会的痛苦之源。对于中产阶级,休息日代表着无聊,工作日则代表着欲求。”[97]

[125]《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第254页;《散文集》,“论书籍与读书”;《隽语与箴言》,第21页。

一切满足,或俗话说的幸福,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消极的……我们并未完全意识到我们已经拥有的幸福或优势,我们对它们也不甚珍惜,我们将它们视为理所当然,因为它们仅仅是通过抑制痛苦消极地满足我们。唯有失去它们时,我们才懂得它们的价值;而欲求、穷困、苦痛,都是积极的东西,能与我们直接交流……如果不是因为痛苦跟愉悦息息相关,犬儒主义者为何会极力反对任何形式的愉悦?……法国一句谚语也道出了同样的真理:“更好”是“好”的敌人——见好就收。[94]

[126]《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27页。

其次,人生是不幸的,因为痛苦是人生最基本的刺激和实在,而愉悦只是痛苦中的片断,其作用是消极的。亚里士多德说得对,智者不寻求愉悦,他们在忧虑和痛苦中寻找自由。

[127]《人生的智慧》,第117页。

人生中,有些痛苦是必须承受的,而每个人都有一个容纳这些痛苦的容器。容器的容量由人的本性决定,一旦决定,便不可改变。这个容器既不能空无一物,也不能过于充盈……严重的焦虑一旦从我们心中散去……新的焦虑便立刻到来。其实,它早就存在了,只不过它无法以焦虑的身份进入我们的意识而已,因为痛苦的容器没有多余的空间给它……现在,既然先前的焦虑已经烟消云散,容器的空间又已充足,新的焦虑便挺身而出,登上王位。[93]

[128]《人生的智慧》,第4—9、27页。

究其原因,首先,意志本身意味着欲求,而且它总是眼高手低。一个已经实现的愿望总是伴生着十个没有实现的愿望。欲望是无限的,而欲望的满足是有限的。“欲望就像扔给乞丐的施舍,今天把他喂饱,是为了让他明天继续痛苦……如果我们的意识被意志填埋,如果我们怀着无限的希望和无尽的恐惧,在种种欲望面前屈服,如果我们心甘情愿地服从意志,那么,我们就永远得不到持久的快乐与和平。”[90]如愿以偿永远不会有满足的时候,而至于理想,最为致命的莫过于理想的实现。“那些如愿以偿的人,不快乐的总比快乐的多。欲望时常和人们的个人幸福产生激烈的冲突,因为他们害怕欲望破坏自己的幸福。”[91]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永恒的矛盾拂乱我们的身心;欲望被实现,意味着新的欲望出现,如此下去,无休无止。“根本原因在于,意志必须依靠自身存活,因为除了意志,一切都不存在,而意志又是饥渴的。”[92]

[129]《人生的智慧》,第34、108页。

如果世界就是意志,那么,这个世界必将痛苦。

[130]出自希腊神话。伊克西翁因大胆追求天后赫拉,被宙斯缚在地狱中永不停止旋转的车轮上接受惩罚。——译注

五、作为不幸的世界

[131]《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卷,第139页。

人们都先验地认为,自己是绝对自由的,甚至在行动过程中。他们认为,自己可以随时开始另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他随时可以成为另一个人。但是,通过经验,他们惊奇地发现,自己并不自由,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必须如此的。对人类来说,一个人无论下多大的决心,无论进行多少反思,他的行为举止依然不会改变;从出生到死亡,他必须做一个连自己都厌恶的人,就好像在舞台上扮演一个角色,直至落幕。[89]

[132]《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卷,第159页。

现在,我们对决定论中那个无法逃避的实体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尽管这一认识让我们不寒而栗。“斯宾诺莎说(《书信集》,第62封),一块石头被扔到空中,然后落地,如果这块石头有意识的话,它便会认为,它是在追随自己的自由意志而动。对此,我只想说,这块石头有可能是对的。石头所获得的驱动力和我所获得的动力其实是一回事,从内在性质看,它表现出来的内聚力、万有引力、刚性也能够在我身上找到。如果这块石头也有认识能力,那么,它会把自己所表现出来的内聚力、万有引力和刚性看作意志。”[88]但是,不论是石头,还是哲学家,他们的意志都不是“自由”的。唯有作为整体的意志才是自由的,因为除了自己,别的意志都无法束缚它,而一般意志的各个部分——每一个物种、每一个有机体、每一个器官——都由整体意志决定,一旦决定,便不可扭转。

[13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卷,第159页。

我们喜欢相信,一切历史都是有瑕疵的,一切历史都是今天这个荣耀时代的准备,而我们是这个时代的中坚和顶峰。这种关于历史演进的观点恰恰反映了我们的自负和愚蠢。“一般来说,每个时代的智者说的东西其实是一样的,而构成人类大多数的愚者也有他们的一套相似的行为举止,做着与智者相反的事。正如伏尔泰所说,我们将任由这个世界愚蠢下去、邪恶下去,正如我们当初见到它那样。”[87]

[134]《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240、243页。

面对世上的人和事,如果一个人不能做到时时刻刻只将之视为幻象,他就没有从事哲学工作的潜力……真正的历史哲学是这样的:在一切无休止的变化中,在一切纷繁复杂的事件中,能够认识到,我们唯一面对的只是那永恒不变的存在,该存在所追求的目标永远不会改变,不论现在,过去,抑或是将来。因此,历史哲学家必须能够看到所有事件的相同特征……无论出现什么样的特殊情况,无论是什么样的外表、规矩、习惯,无论在何处,历史哲学家都必须能够看到那不变的人性……从哲学的角度看,只要读过希罗多德的《历史》,你就已经学习了足够的历史……古往今来,东西南北,“圆”才是大自然的真正象征,因为圆代表着循环往复。[86]

[135]《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321页。

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中,我们看起来才是独立的存在,这种独立存在构成了“个性化原则”。根据该原则,生命被分割成不同的有机体,出现在不同的地点和时间段。空间和时间就像“摩耶[83]之幕”,遮盖着事物的一体性。实际上,存在的只有物种、生命和意志。“清楚地认识到,个体只是现象,而非自在之物;在物质的无穷变化中看出持久不变的形式”,这就是哲学的本质。[84]“关于历史,我们应该这样总结:相同的物,但不同的方式。”[85]事物越是变化,它就越是保持不变。

[136]《人生的智慧》,第24页,“生命之歌”。

我们把性冲动比作一棵树(物种)的内在生命,个体生命依靠这棵树而壮大,它像一片树叶,不仅从树上吸取养分,还给树提供营养。这就是为什么性冲动会如此强烈,会从我们本性深处一跃而起。阉割个体就等于把他从其赖以生存的树上砍下来,然后任其像落叶一样枯萎,他的智力和体力会随之衰退。对各种动物个体来说,受精过后便是短暂的疲惫以及各种能力的衰退,大多数昆虫受精后便会迅速死亡。对此,科尔苏斯[81]曾说,“射精意味着部分精力的丧失”;对于人类,个体生殖能力的丧失意味着走向死亡,无论在哪个年龄段,过度使用生殖能力都会折寿,而节制性欲却能提高人的种种能力,尤其是肌肉的力量。也因此,性爱的节制被纳入希腊运动员的训练内容中。限制性爱同样能够延长昆虫的生命,甚至能使它们活到来年的春天。这一切都表明,从根本上说,个体的生命其实是属于物种的,个体只是向物种借用生命罢了……生育是整个过程的最高点。生育完成以后,该个体的生命将迅速或者缓慢地衰亡,而新的生命则确保了物种的延续。将来,这个新生命也将经历同样的生育、衰亡的命运……因此,死亡和繁殖的交替就像物种的脉搏……死亡之于物种犹如睡眠之于个体……这就是大自然生生不息之道……整个世界以及世界的所有现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意志的客观化,即表象,它与其他所有表象的关系相当于和弦和单音的关系……在艾克曼的《歌德谈话录》(第1卷,第161页)中,歌德说:“我们的精神是这样一种存在,从本质上说,它是坚不可摧的,它的活动从永恒出发,绵延到永恒。它像天上的太阳,从世俗的眼光看,太阳似乎是落山了,但实际上,太阳永不落山,它依旧光芒四射。”歌德的这个比喻其实是我的,而不是我借用他的。[82]

[137]《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345页。

个体是物种延续的工具,这种个人相对于物种的附属关系还体现在个体生命力对生殖细胞的依赖上。

[138]《人生的智慧》,第19页。

有这样一样东西,它只对整个物种有价值,但如果该物种的一个个体认为这样东西对其个人也有价值,这样东西便会成为他的幻想。人的激情便依赖于这种幻想,没有幻想,就没有激情。所以,物种在达到自己的目的以后,大自然设下的骗局也就消失了。此时,这个个体会发现自己上当了。如果彼特拉克[79]的渴望得以实现,我们便读不到他的诗歌了。[80]

[139]阿尔菲耶里(1749—1803),意大利剧作家,被认为是“意大利悲剧的创始人”。——译注

爱情是大自然设下的骗局。在婚姻中,爱情会慢慢消逝,人类对爱情的幻想也会随之烟消云散。唯有哲学家才能在婚姻中感到快乐,但哲学家是不结婚的。

[140]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1835—1909)的思想来源之一。龙勃罗梭曾将叔本华纳入他所列的疯癫人员名单。

不过,在一切两性结合中,那些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最令人沮丧的,因为婚姻的目的不是愉悦个人,而是延续物种。[77]一句西班牙谚语如是说:“因爱而结婚,悲叹度一生。”在各种以婚姻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中,有一半都相当荒谬,因为作者只把婚姻当作爱的结果,却不知道人类结婚其实是为了物种延续。一旦达到生殖目的,大自然才不管父母是否“永浴爱河”,即是永远幸福,还是短暂快乐后不欢而散。因此,由父母包办的婚姻往往比基于爱情的自主婚姻更为幸福,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反对父母意愿、为爱情而结婚的女子也是令人赞赏的,因为“她选择了最重要的东西,她的行为符合大自然的精神(更确切地说,符合人类物种的精神),而包办婚姻完全出于父母自私自利的目的”[78]。爱情是最佳的优生基础。

[141]《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247页。

一方在寻找配偶时,总会选择那些能够弥补自身缺陷的人,因为他们怕自己的缺陷遗传给后代……因此,体弱的男人会寻找强壮的女人作为自己的配偶……如果对方的优点是自己所没有的,该方就会把这种优点视为美;如果对方的缺点也是自己所没有的,该方甚至也会视之为美。[75]在体格方面,为了尽可能地延续自己的物种类型,一方会完善自身,并与另一方保持互补,如此,一方就会渴望与其独一无二的另一方结合在一起……我们会带着强烈的意识思考人体的各个部分……一位女士让我们感到愉快,我们便会带着挑剔的眼光细细打量她……在这些情况下,决定我们行为的是一种超越个人的东西,尽管作为当事人,我们对此一无所知……当一个人过了最适合生育的年龄,他(她)对异性的吸引力便会慢慢减弱……青春总是令人向往的,即使这个人其貌不扬;随着年华老去,美丽也会荡然无存……每一对恋人……他们唯一重视的只是生育一个拥有特定性格的孩子,因为对于恋爱,占有最为重要,情感交流则无足轻重。[76]

[142]《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第342页。

父亲服从母亲、父母服从孩子、个体服从物种,这一切都是“爱的形而上学”在起作用。首先,配偶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是否适合生育,尽管该选择过程神不知鬼不觉地发生了。这就是性吸引法则。

[14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卷,第20页。哲学教授可能会反驳说,就本性而言,我们似乎应该属于猎人,而不是耕者,农业是人类的发明,而不是人的天性。

在这里,意志独立于认识,它总是盲目行事,似乎其本性就是无意识的……意志把焦点集中在生殖器官上,与代表认识的大脑针锋相对……生殖器官以延续生命为己任,确保生命生生不息。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希腊人和印度人都崇拜男性生殖器[71]……赫西奥德[72]和巴门尼德曾意味深长地说,爱神厄洛斯居第一位,他是造物主,一切事物皆由他而来。两性关系是一切行为举止的中心,它虽然不可见,被重重遮掩,却处处显示自己的力量。它是战争的根源、和平的末日,是正经事的基础,是戏谑打趣的目标,是诙谐不可穷尽的源泉,是识破一切幻觉的钥匙,是一切神秘暗示的意义所在……[73]它像一个竭尽全力登上祖传宝座、一统天下的世袭君主,我们时时刻刻都能看到它居高临下,带着讥讽和轻蔑俯看着人类的低劣行径:人类总是试图限制它、束缚它、禁锢它,无论走到哪里,都对它遮遮掩掩,有的甚至已经学会控制它,告诉自己它只是生命中的次要之物。[74]

[144]《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290页。

一切正常的有机体在成熟以后都会为了完成繁殖后代的任务而加速死亡,从蜘蛛、黄蜂到人类,皆是如此。雌蜘蛛受精后,雄蜘蛛会主动让雌蜘蛛吃掉自己,而黄蜂会全身心地为后代搜集食物,尽管自己一辈子都没机会看到它们;人类为了孩子的温饱,为了孩子的教育,含辛茹苦,不辞辛劳。生殖是一切有机体的终极目标,也是一切有机体最强烈的本能。因为唯有通过生殖,意志才能征服死亡;而且,为了确保成功地征服死亡,生殖意志几乎是完全不受认识或反思的控制。即使是哲学家,也偶尔生育孩子。

[145]因此,在文学中,如果性格鲜明的人物能够代表一种普遍的人物类型,比如说浮士德和玛格丽特、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那么,这个人物的塑造将是非常成功的。

答案是肯定的:意志能够战胜死亡。意志能够通过牺牲自己、繁殖后代战胜死亡。

[146]《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卷,第145页。

2. 生殖意志

[147]《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265页。

那么,意志能够战胜死亡吗?

[148]《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256页。

当然,这种意志是一种追求生存的意志、一种追求完满生命的意志。因为对于芸芸众生来说,生命是最为宝贵的。生命能够沉心静气地等待时机的到来。“直流电在铜和锌里沉睡了数千年;铜和锌曾静静地卧在银的身边,一旦条件成熟,三者便被放在一起,等待被火焰吞没的命运。在有机生物世界里,我们曾发现一粒干燥的种子,它将自己的生命力维持了三千年,当有利的环境最终出现时,它便长成一株植物。”此外,石灰石里活蛤蟆的发现让我们知道,即使是动物也能够不吃不喝、纹丝不动地活上几千年。[70]这就是生命意志,而死亡是其永恒的敌人。

[149]《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230页。参考歌德:“唯有通过艺术,人类才能摆脱世间的痛苦。”(《亲和力》,第336页;纽约,1902。)

亚里士多德说得对:在植物和星体体内、在动物和人类体内,有一种力量能够塑造出各种外形。“动物本能是自然界依然保留着目的论的最佳明证。动物本能虽与那些被目的概念引导的行动很相似,但本能没有任何目的概念;以此类推,大自然中一切构造虽然类似于那些在目的概念引导下形成的构造,但大自然的构造不抱任何目的。”[68]想一下动物那惊人的技巧,虽然机械,但我们不得不感叹:意志如此优于理性!一头大象在人类的带领下走过欧洲数百座大桥,但遇到一座危桥时,它绝对不登上一步,即使看到众多马匹和人从上面走过;一只小狗不敢从桌上跳下来,它对跳下的后果的预测不是通过推理(因为它以前从没这样跳过),而是通过本能;猩猩会用它们找到的火堆取暖,但它们不会把火吃下。很显然,这些行为都是动物的本能,而不是推理的结果,是意志的表现,不是理性的表现。[69]

[150]叔本华是历史上第一位将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比较,并从哲学角度确立音乐的地位的人。(瓦格纳,《贝多芬》,第23页;波士顿,1872。)

有这样一物,它寓于我们体内,在认识的指引下追求长远目标,但在这里……它却以片面静止的方式,盲目而笨拙地奋发向上。在两种情况下,该物都可以叫作意志……无意识是所有事物的原始自然状态。当某些生物物种进化至极致而产生意识时,无意识仍是其意识形成的基础。这就是无意识总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大多数存在物是没有意识的,但它们会根据各自的自然法则行事,即根据各自的意志规律。植物最多拥有一种极为微弱的近似意识的能力,最低等的动物的意识仍处于萌芽状态。但是,即使经过无数的岁月进化到人,并且拥有理性,它最初的植物无意识依旧是一切的基础,这一点可以通过对人类睡眠必要性的追根溯源来验证。[67]

[151]《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333页。

至于地球上的生命,生命形式越是低等,我们就越难发现理性的作用,但意志并非如此。

[152]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第23页;伦敦,1891)反对这个观点,他认为,音乐只能直接影响人的想象力。当然,严格来说,音乐只能直接影响人的感官。

让我们试着从意志的角度对外部世界进行解读,从最底部开始。有人说,意志是自然力的一种形式,但我们说,自然力是意志的一种形式。[65]面对休谟“什么是因果关系”的追问,我们的答案是:意志。在我们的身上以及其他事物上面,意志这一原因可普遍适用。除非我们归因于意志,否则因果关系就永远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神秘公式。如果不晓得这个秘密,我们只能诉诸那些神秘的术语,如“自然力”“引力”“亲和力”等等。我们不知道这些力究竟为何物,但我们知道意志是什么,至少是略微清楚地知道。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排斥和吸引、化合和分解、磁和电,都是意志。[66]歌德一部小说的标题就表达了这一思想,他把恋人之间无法抗拒的吸引力称为“亲和力”。其实,恋人间的相吸和星体间相吸的力量是一回事。

[153]《散文集》,“论宗教”,第2页。

意志是人的本质。那么,假如意志同时也是包括“无生命”物质的一切生命形式的本质,又会如何?假如意志就是人类踏破铁鞋一直在找寻的东西,假如意志就是人类绝望的源泉,假如意志就是那“自在之物”——一切事物的终极内在和神秘本质,又会如何?

[154]《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第369页。

理性会疲劳,而意志永远不会;理性需要睡眠,而意志即使在睡眠中依然在不停地工作。疲劳像疼痛一样,在大脑中有其一席之地;但是,独立于大脑的肌肉(比如心脏)是永远不会疲劳的。[59]在睡眠中,大脑吸收养分,但意志不需要,因此,脑力劳动者对睡眠的需求是最大的。(但我们“万万不能因此而过度地延长睡眠时间,因为这样的睡眠不仅质量低下,而且纯粹是浪费时间”[60]。)睡眠时,人的生命会降至植物人水平,这时,“意志就可以完全依着自己的本性运转了,不受任何外界影响,也不会有大脑活动和认知活动来削弱它的力量。大脑活动和认知活动是人体最为繁重的机体功能……睡眠时,意志的全部力量集中于机体的保养和改进。因此,人体的一切修复以及所有对人体有利的转折点,比如病人身体的好转,都是在睡眠中发生的”[61]。看来,布达赫[62]提出的“睡眠是人体的最初状态”一点都没错。人体胚胎几乎处于不间断的睡眠之中,婴儿也是如此,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睡觉。生命是“一场与睡眠的抗争,第一回合,我们获胜,但很快,睡眠又占了上风。睡眠就像我们借来的片断的死亡,用于维护、更新白天消耗的那部分生命”[63]。“我们和睡眠永远是对手,即使在清醒的时候,我们也部分地被睡眠占据。总之,人别想指望自己的脑袋。即使是最聪明的人,每天晚上不也做一些离奇而又荒谬的梦?从梦中醒来,他们又得马上投入到思考中去。”[64]

[155]《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524页。

意志行为和身体活动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是由因果关系连接的两个不同事物。意志行为和身体活动之间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而是一个整体。但是,两者的表现方式完全不同:前者是直接表现,而后者需要通过人的感知……身体的动作不过是客观化的意志行为,身体的一切动作都是如此……整个身体也只不过是客观化的意志……因此,身体的各个部分必须完全符合人的首要欲望,意志通过这些欲望表现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必须以可见的方式表达人的欲望:牙齿、喉咙、肚肠是客观化的饥饿,传宗接代的生殖器官是客观化的性欲……整个神经系统构成意志的触角,向内向外伸展……正如人类的一般肉体符合人类的一般意志,个人的身体结构也符合个人特定的意志,这种特定的个人意志就是人的性格。[58]

[156]《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第372页。

人的肉体也是意志的产物。比如,血液能够独立制造血管。在意志的推动下,血液在胚胎体内流动,冲刷出一道道凹痕,这些凹痕越来越深,最终封闭,形成动脉和静脉。这种意志我们含糊地称之为生命。[55]类似的还有,认识的意志形成大脑,抓握的意志形成双手,进食的意志形成人体的消化道。[56]这样的对应——意志的各种形式和肉体的各种形式——只是同一过程、同一实在的两个方面,而这两者关系在人类情绪方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当人出现一定情绪时,感觉和身体的内在变化会形成一个复杂的整体。[57]

[157]《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493页。

性格寓于人的意志中,而非理性中。人的性格也是一种不间断的目的和态度,这种目的和态度就是意志。在通俗语言里,“心灵”比“头脑”更受人们青睐,这是正确的。使用者们知道(说他们“知道”是因为他们在判断时不作任何理性分析),“善良的意志”比清醒的头脑更深刻、更可靠。如果在流行语中说一个人“精明”“世故”“狡猾”,说明这个人不被信任、不被喜欢。“高智商的人会赢得别人的钦羡,但永远不会被别人爱慕”,而且,“所有宗教都承诺要奖励那些拥有卓越意志或内心的人,而从未说过要奖励那些拥有聪明头脑或超强悟性的人”[54]

[158]《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483页。

想一下人类为了食物、配偶、孩子而卷入的激烈纷争,这些纷争难道是反思的结果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究其原因,它们其实是半自觉的生存意志以及追求完满生命的意志的结果。“表面上看,人往前走是因为某种东西在前面拉着,而实际上,是因为某种东西在后面推着”;[51]他们以为自己是被自己所见牵引,而实际上,他们是被自己所感驱使;也就是说,他们被本能驱使。而对本能的作用力,他们在一半的时间里是无法意识到的。理性只是相当于一国的外交部部长。“大自然创造理性是想让它为个人意志服务。因此,理性只能被动地认识事物,且前提是,该事物已经赋予意志以动机。理性无法看透事物,无法把握事物的真正本质。”[52]“意志是人的心灵中唯一永恒不变的东西……通过不间断的目的或者说对既定目标的执着”,“意志统一意识,将意识的所有表象和思想凝聚在一起,并与它们形成一个连续的和谐整体”[53]。意志是一个人思想绵延的源泉。

[159]《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460页。

几乎所有哲学家都认为,心灵的本质在人的思想和意识之中,人是一种知性、理性的动物。“这是一个古老而普遍的根本错误,是人类捏造的第一个谎言……我们必须首先将之摈弃。”[42]“意识只是我们心灵的表面。正如我们只了解地球的地壳,而不了解它的内部,我们对自己的心灵也知之甚少。”[43]其实,潜藏在自觉理性之下的是自觉或不自觉的意志——一种孜孜不怠、锲而不舍的生命力,一种自发的活动,一种专横地表达欲望的意志。有时候,意志似乎被理性引领,但这仅仅像主人被其向导引领;意志其实是“一个瞎子,但他身强力壮,肩上背负着能给他指路的目光炯炯的瘸子”[44]。我们并不是因为发现欲求某个事物的种种理由才去想得到它,而是因为欲求某物才去寻找得到它的种种理由。就像这样,我们甚至通过这样的哲学、神学思辨来掩盖自己的欲望。[45]因此,叔本华把人类称作“形而上学的动物”——其他动物拥有欲望时是不会来一番形而上学的空头理论的。“最令人生气的是,当我们与一个善于推理阐释的人争辩,绞尽脑汁想说服他时,最后竟然发现我们需要对付的恰恰是他的意志,因为这个人根本不想知道我们在说什么。”[46]所以,逻辑是毫无用处的,从来没有人单纯利用逻辑来说服别人。即使是逻辑学家,逻辑也只是他们的生财之道。如果想说服一个人,必须诉诸他的兴趣、他的欲望、他的意志。大家想一下,我们对胜利会终生难忘,而对失败,我们一转眼就把它忘了,因为记忆只是意志的仆人。[47]还有,“我们算账时所犯的错误,对我们有利的往往多于对我们不利的。当然,这还是在我们内心没有丝毫私心杂念的时候”[48]。“另一方面,即使是最愚笨的人,当谈论的事物与他所想息息相关时,他的悟性也会立刻灵敏起来。”[49]一般来说,理性会在危急关头出现,比如狐狸;理性也会因欲望而产生,比如罪犯。但是,理性似乎总是服从于欲望,充当欲望的工具。当理性试图顶替意志时,困惑随之而来。最容易犯错误的人莫过于仅凭反思行事的人。[50]

[160]《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13页。随着神智学及其他类似学说的发展,我们也许还能目睹这个预言的实现。

1. 生命意志

[161]《隽语与箴言》,第19页。

四、作为意志的世界

[162]《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300页。

可以肯定的是,只通过观察物质,继而考察思想的方法是无法解开形而上学谜团的,也无法发现现实那隐秘的本质,我们必须从我们熟悉的、能够直接认识的地方开始,即我们自己。“如果从外在出发,我们永远都掌握不了事物的真正本质。无论付出多大努力,我们得到的只是一些图像和名称。有时候,我们像一个勾画城堡草图的人绕着城堡寻找入口但一无所获。”[41]让我们深入内部吧。如果我们发现了心灵的终极本质,那么,我们可能就拥有了认识外部世界的金钥匙。

[163]柯勒乔(1494—153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画家。——译注

如果我们能够在学习唯物论的过程中保持头脑清醒,那么,学到它的高潮部分时,我们便会像奥林匹斯山诸神那样,突然爆发出一阵难以抑制的笑声,就像从梦中醒来,忽然发现了唯物论的致命伤——唯物论煞费苦心努力获得的知识,竟是唯物论的必要前提。唯物论以物质为上,但让我们想象一下,比如思考一种物质,其实我们思考的只是我们感知物质的主体:看到物质的眼睛、感受物质的手以及认识物质的理解力。因此,唯物论犯了循环论证[36]的毛病,并在无意中暴露了自己的弱点。现在最后一环又突然变为起点,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环。唯物论者就像吹牛大王明希豪森男爵,吹嘘他在骑着马游泳的时候,曾凭借自己的两条腿把马夹起,还拽着自己的辫子把自己拉到空中……[37]即使在十九世纪中叶的今天,粗鄙的唯物论仍然有它的追捧者,他们无知地以为唯物论是独创的……[38]愚蠢的人否定生命力,他们首先从物理力和化学力的角度来解释生命现象,也有人从物质的力学效应角度出发进行解释……[39]有人说,即使是最简单的化合,也可以通过力学来解释,我是永远都不会相信的,更不用说解释光、热、电的属性。这些现象需要从动态的角度来给出解释。[40]

[164]《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531页。

全书的第一节,最充满活力的部分当属对唯物论的批判。当我们只能通过精神认识物质时,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精神解释为物质?

[165]华莱士,《叔本华传》,第29页。

但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一句话里,叔本华毫不谦逊。此书开门见山地写道:“世界是我的表象。”当费希特提出类似论断时,即使是熟谙形而上学的德国人也质疑——“他的妻子对此怎么说?”而叔本华没有妻子。叔本华的意思其实很简单:他希望开宗明义地接受康德的立场,即外部世界只有通过我们的感觉和表象才能被认识。紧接着,叔本华对唯心主义进行了清晰而有力的阐释,不过,这些都不是叔本华最具原创性的内容,如果放在书的末尾,可能会更好。人类用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才发现叔本华,就因为他没有把最精彩的部分放在书的前面,在花了两百页的篇幅介绍完别人的唯心主义后,才把自己的思想呈示出来。[35]

[166]《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卷,第374页;第1卷,第423页。

最后几句话说得颇为崇高,其中也不免掺杂着自我安慰,因为在渴望时代认可方面,叔本华是无人能及的。此外,叔本华要是能不诋毁黑格尔,他的言辞会显得更为崇高,因为对于生者,除了赞美,我们还是保持缄默为好。谈及谦虚地等待认可,叔本华说:“我发现,从康德到我这个时代,哲学领域毫无建树。”[30]“关于‘世界就是意志’这个论断,我认为,人们以哲学的名义已经找寻它很久了,因此,精通历史的人把这个论断比作点金石的发现。”[31]“我只是想让大家知道我的想法,尽管作了许多尝试,我仍然找不到比写书更为快捷的方法……把这本书读两遍,读第一遍时要保持极大的耐心。”[32]这就是叔本华的谦虚。关于谦虚,叔本华曾说过:“所谓的谦虚只是虚伪的谦卑,在一个妒贤嫉能的世界里,圣贤不得不谦虚谨慎,请求那些庸人宽恕自己的杰出和卓越。”[33]“无疑,当谦虚被当成美德时,世上的傻瓜就占了很大的便宜。因为那时候,人人都应该如傻瓜一般,在提及自己时抱着谦虚的态度。”[34]

[167]《论女人》,第73页。

对哲学最为不利的,莫过于一个时代不顾廉耻地把哲学当作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当作谋生的手段……难道“生活在先,哲学在后”这句话真的是金科玉律、无可辩驳?这些绅士们渴望生活,渴望以哲学为生,他们像是受到指派,带着妻子儿女来投靠哲学……“吃人嘴软,拿人手短”的法则至今仍然行之有效;古人认为,利用哲学赚钱是诡辩学家的专长……人如果想赚钱,那他不需要别的,只需平庸即可……一个时代,如果二十年来一直把黑格尔那样的卡利班[29]式知识分子捧为最伟大的哲学家……那么,如果想让目睹过真相的人钦羡这种时代认可,那将是不可能的……但是,真理永远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所以真理必须安静耐心地等待,直到那些拥有独特思维的极少数人来发现自己、欣赏自己……生命是短暂的,但真理的影响力是广大的,真理的生命力是强大的,让我们说出真理吧。

[168]《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卷,第339页。

但为什么这部书会遭到排斥?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它攻击了原本可以推广此书的大学教师。1818年,黑格尔哲学在德国高居垄断地位,叔本华却对黑格尔展开了猛烈攻击。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序言里,叔本华写道:

[169]《论女人》,第79页。

打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者便会对它的文字风格留下深刻的印象。书中没有康德式错综复杂的术语,没有黑格尔式的扑朔迷离,也没有斯宾诺莎式的数学几何,全书的展开清清楚楚、井井有条,一切围绕着“作为意志的世界”这个中心概念,也可以说,全书围绕着人类的斗争、人类的苦痛展开。叔本华那坦诚的个性、令人振奋的活力、绝不妥协的率直,着实令人仰慕!他的前人擅长抽象,针对不可见性的问题抽象的地方,搭建的理论大厦没有朝向现实世界的窗户;而叔本华,作为一个商人的孩子,他重具体、重应用,善于旁征博引,而且极富幽默感[28]。自康德以后,幽默在哲学领域成为一项惊人的创新。

[170]《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卷,第209—214页。

三、作为表象的世界

[171]《论女人》,第84页。

时日不算太晚,但离叔本华辞世也仅剩两年时间。1860年9月21日早晨,他独自进餐,身体还相当硬朗。一小时后,女房东发现他还坐在桌边,但已经去世了。

[172]《论女人》,第86页。

尽管年事已高,叔本华却尽情享受着成名的乐趣:他贪婪地阅读关于他的所有文章,而且告诉朋友,所有评论,无论大小,只要能找到,都要寄给他,邮资由他支付。1854年,瓦格纳把自己的作品《尼伯龙根的指环》寄给叔本华,并附信表达了对叔本华音乐哲学的欣赏。就这样,这位伟大的悲观主义者在晚年几乎成了一名乐观主义者。吃过晚饭,他总会忘情地吹起长笛,感谢时间让他从青春的火焰中解脱出来。人们不辞万里从世界各地赶来拜访他。1858年,叔本华七十岁生日那天,贺寿的声音从五湖四海的各个角落传向他的住所。

[173]《论女人》,第75页。

大学没有理睬叔本华和他的书,它们似乎在替叔本华验证他自己说过的话——所有哲学领域的进步都来自大学校园之外。“没什么能比叔本华的特异更能激怒德国学究了”,尼采如是说。这时的叔本华已经懂得忍耐,他相信,无论多晚,他都会得到承认。终于,这个时刻来了,虽然来得有点慢。律师、医生、商人这些中产阶级人士发现,叔本华不像那些自命不凡的哲学家,只会说些形而上学、不切实际的话,叔本华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而这正是这帮中产阶级人士想要的。对1848年革命的理想以及人们为之付出的努力,欧洲人民已经不抱幻想,他们开始热烈欢呼叔本华的到来,因为叔本华的哲学表达了1815年欧洲的绝望。叔本华利用科学对神学展开攻击,从社会主义的角度对贫穷和战争提起控诉,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人类的生存竞争。这一切为他的最终成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74]华莱士,《叔本华传》,第80页。反映了叔本华对其母亲铺张浪费的不满。

作为一个理性的悲观主义者,叔本华没有掉入乐观主义者以写作为生的陷阱。他继承了父亲的财产,凭着这笔钱,他的生活虽说不上奢华,但也还算舒坦。后来,他明智地把钱用在投资上,这种智慧与其哲学家的身份有点不相称。有一次,他入股的一家公司倒闭了,其他债主商定要求公司退还七成欠款,叔本华却竭力争取全额退还,并取得成功。叔本华有足够的钱在公寓里租用两个房间,就在这里,他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三十年,没有伴侣,只有一条狗陪伴。他把这条小卷毛狗叫作“阿特玛”[26],但镇上爱开玩笑的人喜欢叫它“小叔本华”。叔本华通常在一家名叫“英伦花园”的餐馆吃饭,每次吃饭前,他总会把一枚金币放在桌上,吃完后再放回口袋。最后,也在意料之中,一位愤愤不平的服务员上前问他这个日日不变的仪式到底是什么意思。叔本华告诉他,这枚金币是他的一个无声的赌注——如果英国官员在吃饭时能够谈点马、女人或者狗以外的话题,他就把这枚金币投进慈善箱。[27]

[175]《论女人》,第89页。

离开魏玛以后,唯有一件事情打破了叔本华离群索居、埋头苦学的单调生活的平静。他一直希望有机会在德国的一所知名学府中介绍自己的哲学思想。1822年,机会来了,叔本华受邀前往柏林担任编外讲师[25]。在那里,叔本华故意把自己的课安排在黑格尔上课的时间——当时的黑格尔在学界正如日中天。叔本华相信,学生们会用后世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和黑格尔,但学生们其实根本没有如此远见。最后,叔本华发现自己上课的教室空无一人,他辞职了,并猛烈抨击黑格尔来为自己报仇——这也玷污了他的代表作的后来版本。1831年,柏林爆发流行性霍乱,黑格尔和叔本华逃离柏林。黑格尔因为过早回来而被疫情感染,几天后就去世了;而叔本华马不停蹄地赶往法兰克福,在那里度过了他的余生。

[176]试与当今(1924年)欧洲的冷漠和沮丧、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这类书的流行进行一下比较。

叔本华全身心地投入到《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以至于他后来的作品仅仅是对此书的评论性文字。他像一个犹太人编著着自己的托拉[24],像一个评注家为自己的哀歌做注脚。1836年,叔本华发表随笔《论自然意志》,后收录在1844年出版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1841年和1851年,他分别发表《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和两大卷本《附录与补遗》,后者被译为英文,名为“随笔集”。在叔本华所有的著作中,这本最具可读性,充满了诙谐和智慧,而作为全部报酬,作者仅仅免费得到十册自己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让人如何能乐观?

[177]《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第422页。

但是,叔本华的书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关注。世人早已贫苦不堪、精疲力尽,谁还会去阅读书中描写的贫穷和疲惫?《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十六年后,叔本华得知,他的大部分著作已被作为废纸变卖。在《论名誉》(收录在《人生的智慧》里)这篇随笔中,叔本华援引了利希滕伯格的两句话:“这样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如果是一头蠢驴往里面看,你绝不能期望从镜子里看到的是一位天使。”“如果人的头和书相撞,有一样东西听起来中空,中空的会总是书吗?”显然,叔本华暗指自己写的是一部大作。他继续说——听来就像虚荣心受挫:“一个人越是属于后世——换句话说,越是属于整个人类——他就越会与他同时代的人格格不入;因为他的作品不是写给这些人看的,而这些人唯有把自己看作整个人类家族的一员,才不会被作品里熟悉的乡土色彩吸引。”然后,他开始变得像寓言里的狐狸那样说得娓娓动听:“如果台下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但音乐家得知他的听众几乎都是聋子,或者看到其中一两位听众其实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而鼓掌,他还会高兴吗?而且,要是他发现那一两位听众其实是被收买来为糟糕的艺人制造最热烈的掌声的托儿,他会说什么?”得不到名望的人总是用自负来填补缺憾,而有名望的人善于用自负来壮大自己。

[178]恰尔德·哈罗德,拜伦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主人公,他是忧郁而孤独的漂泊者,“世纪病”家族的一员,反映了欧洲一代知识分子的失重情绪。——译注

写完这篇题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1813)[21]的论文后,叔本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他那部日后成为旷世杰作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他踌躇满志地把初稿寄给出版商时说,这部书绝不是对旧有思想的重复,书里都是独创的想法,全书结构紧凑、条理清楚,“明白易懂,充满了活力和美感”,而且,“将来,会有一百本书因我的书而面世”[22]。这一蛮横的宣言充满了自负,但说得也千真万确。多年以后,叔本华深信自己已经解决了哲学的主要问题,他想到把纵身跳下深渊的斯芬克斯[23]形象刻在自己的图章戒指上,因为斯芬克斯曾经承诺,如果自己的谜语被解开,她将跳崖而死。

[179]《隽语与箴言》,第86页。

叔本华没有母亲、没有妻子、没有孩子、没有家庭,甚至没有自己的祖国。“他是一个纯粹的孤独者,没有任何朋友,但一和零之间存在无穷。”[19]在叔本华生活的时代,国家主义盛行,对此,叔本华却无动于衷,在这点上,连歌德都难望其项背。1813年,费希特因反对拿破仑而掀起自由战争的热情感染了叔本华,他打算自告奋勇地加入其中,还购买了一套武器。但叔本华终归是个谨慎行事的人,他及时悬崖勒马。叔本华认为:“说到底,拿破仑只是大胆地表达了他对自己的信任以及对生命的贪求,这些,正是柔弱的凡人内心向往,但竭力掩饰的。”[20]叔本华没有上战场,他来到乡下,完成了自己的哲学博士论文。

[180]《隽语与箴言》,第96页。

与此同时,叔本华读完了预科[16]和大学,并自学了许多。他全身心地投向爱情、投入世界,其结果深刻影响了他的性格和思想。[17]叔本华变得忧郁多疑、愤世嫉俗,内心充满了恐惧,幻想着种种不幸。他从不上理发店,从不忘把自己的烟斗牢牢锁好,睡觉时还要在床边放一把上膛的手枪——大概是为了防备盗贼。叔本华忍受不了噪音,他曾写道:“很久以来我一直坚信,一个人所能承受的噪音量和他的智力是成反比的。看来,对噪音的承受能力可以公平地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对于智力超群的人来说,噪音是一种折磨……敲门声、锤子的敲打声、乱摔东西的声音,这些精力过旺的表现使我终日苦不堪言。”[18]他变得妄想偏执,孤芳自赏。错过成功和名望以后,他开始转向内心,啃噬自己的灵魂。

[181]《隽语与箴言》,第24、37页。

叔本华说:“人的性格、意志遗传自父亲,智慧遗传自母亲。”[13]叔本华的母亲是个很有智慧的人,后来成了一名小说家,名噪一时。她是个性情中人,但脾气暴躁,而叔本华的父亲却枯燥乏味,所以两人的生活并不愉快。叔本华的父亲一离世,母亲便开始追求自由性爱,搬到魏玛,因为魏玛的社会氛围正好契合她的这种生活方式。对此,叔本华就像听说母亲再婚的哈姆雷特,反应异常激烈,他跟母亲大吵了一场,但也正是这场争吵,让叔本华学到了许多关于女人的片面真理,叔本华甚至还将这些“真理”用于他的哲学思辨。在母亲给叔本华的一封信中,我们可以一窥当时两人的关系:“你很让人受不了,很烦人,跟你生活在一起很难。你的自负遮蔽了你所有的优点,而且,正因为你改不了对别人吹毛求疵的恶习,你的优点变得毫无用处。”[14]最后两人决定分开居住,叔本华只在母亲举办家庭招待会时才前往她的住所,而且仅以客人的身份出现。其实,叔本华和母亲在当时并不相互仇视,两人都能做到彼此像陌生人一样,彬彬有礼。叔本华的母亲因为允许歌德来她家时带上妻子克里斯汀娜[15]而赢得歌德的好感。有一次歌德告诉她,她的儿子将成为赫赫有名的人物。这句话反而使事态急剧恶化,叔本华的母亲从未听说过一个家庭能容得下两位天才。最后,两人的争吵白热化,母亲毅然将自己的儿子兼对手推下楼梯。叔本华充满了怨恨,他告诉母亲,唯有通过我,你才能为后人所知。这件事以后,叔本华很快离开魏玛,在他母亲人生的最后二十四年里,两人一直没有见面。在母子关系上,有着类似命运的还有出生于1788年的拜伦。在这种家庭环境下,他们注定悲观。一个得不到母爱甚至被母亲憎恨的人是没有理由迷恋这个世界的。

[182]白璧德,《卢梭与浪漫主义》,第208页。

1788年2月22日,叔本华生于但泽,父亲是有名的商人,脾气暴躁,但精明能干,个性独立,热爱自由。1793年,叔本华五岁,因为当时但泽被波兰吞并,当地人失去自由,于是举家迁往汉堡。叔本华是在浓郁的商业氛围里长大的,在父亲的要求下,他选择了经商,但很快便放弃了。尽管如此,这一短暂经历却在叔本华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印记:率直的性格、思维的现实主义倾向以及对世界和人类的深入了解。这一切使叔本华不同于学院派哲学家——这些哲学家也正是他所瞧不起的。1805年,叔本华的父亲自杀身亡。他的祖母已在他父亲去世之前死于疯癫。

[183]参阅叔本华语:“没有固定的工作、固定的活动圈子——这是多么可悲啊!……对于人类来说,竭智尽力、艰苦奋斗就像鼹鼠刨地一样自然。一切欲望的满足只会让人难以忍受,因为长时间的快感之后,欲望的满足会让人感觉一切都在瞬间停滞。困难的克服能让人感受到活着的全部快乐。”(《隽语与箴言》,第53页)处于思想成熟期的叔本华对自己年轻时的哲思到底作何看法?对此,我们很是好奇。

二、生平

[184]阿纳托尔·法朗士(伏尔泰最后的化身)著《人类悲剧》,试图告诉世人,尽管“认识的快乐是一种悲伤的快乐”,但“尝过这种快乐的人绝不会用它来交换庸人、随大溜者那些轻浮的快乐和空洞的希望”。(参阅《伊壁鸠鲁的花园》,第120页;纽约,1908。)

关于邪恶的存在问题很少能如此生动而执着地进入哲学和宗教领域。从布洛涅[12]到莫斯科的每一座烈士墓、每一座纪念碑都对漠然的星辰发出了无声的质问。上帝啊!还要多久才能结束?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这场规模空前的灾难难道是正义的上帝对人类理性和信仰缺失的复仇?是上帝对悔罪智者的召唤,召唤他们在古老的美德——信仰、希望和仁慈面前屈膝?施莱格尔沉思了,还有诺瓦利斯、夏多布里昂、缪塞、骚塞、华兹华斯、果戈理,他们一个个像归家的浪子,兴高采烈地重新皈依古老的信仰。但也有一批人发出刺耳的声音——他们认为,欧洲的混乱恰恰体现了宇宙的混乱,神圣的秩序、天国的希望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上帝——即使真有上帝——是个睁眼瞎,笼罩整个地球的其实是邪恶。于是,拜伦、海涅、莱蒙托夫、莱奥帕尔迪走来了,还有我们伟大的哲学家——叔本华。

[185]强啼克利尔,寓言《雄鸡和狐狸》中一只公鸡的名字,这只公鸡因为听信狐狸对它歌声的奉承而差点丧命。——译注

在那些理想破灭的苦难日子里,许多穷人寄希望于宗教,倚着宗教的肩膀舔舐自己的伤口,大部分上层阶级已信心尽失,望着满目疮痍的世界,无法相信生活的天空其实可以更广阔。殊不知,在这广阔的天空里,即使病入膏肓,只要沐浴在仅剩的正义和美丽中,也会痊愈。更令人难堪的是,1818年,人们视野之内的这个可悲星球竟掌握在仁慈而又智慧的上帝手中,真是难以置信。靡菲斯特[11]胜利了,浮士德们陷入了绝望。伏尔泰播下的种子鼓动了这场席卷整个欧洲的龙卷风,该由叔本华来收获果实了。

[186]费诺特,《幸福的科学》,第70页;纽约,1914。

毋庸置疑,革命失败了。欧洲的灵魂似乎一下子失去了朝气。那个被称作“乌托邦”的新天堂曾经耀眼夺目,甚至让人们忘记了诸神的黄昏[7],但现在,乌托邦渐渐远去,隐退至黯淡的未来,唯有年轻人的眼睛仍可看见;老人们追随了它这么久,如今眼见人类希望破灭,深感自己被命运捉弄,不得不放弃。年轻人可以放眼未来,年长者可以缅怀过去,但多数人却迫于当下的生活,而当下已是一片废墟。为了这场革命,多少英雄、多少信徒拼死奋战!全欧洲的青年人都对年轻的共和国心向往之,把对共和国的希望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直到“革命之子”见异思迁,做了反对势力的女婿[8]。贝多芬愤然撕去题有献词的作品扉页,重新为其取名为“英雄”[9],有多少人曾经为了那伟大的希望战斗!又有多少人,虽然将信将疑,但仍充满激情地坚持到底!现在,结局竟然如此:滑铁卢的失败、圣赫勒拿岛的流放,还有维也纳会议的召开[10];波旁家族在衰颓的法国登上王位,而这位新国王既不曾学到一点,也不曾忘记一些。一代人光荣地退出了舞台,他们怀有的希望和付出的努力是亘古未有的。对于那些笑看风云但也不得不心酸落泪的人来说,这真是一出充满喜剧效果的悲剧啊!

[187]参阅叔本华语:“正是这种不为己谋的精神(无论何处,这种精神都象征着伟大)赋予热烈的爱情以一种崇高感。”(第3卷,第368页)

1804年,叔本华走遍法国、奥地利,目睹了混乱肮脏的农村、贫穷困苦的农民、动荡悲惨的小镇,他震惊了。只要是拿破仑军队或反拿破仑军队曾经过的国家,都遭到重创。莫斯科成为废墟,战胜国英国虽然扬扬自得,但其国内农民却因小麦价格下跌变得一贫如洗,工人因为尚未成熟的工厂体系失去控制,尽尝恐惧的滋味。此外,遣散军队使失业问题变本加厉。卡莱尔曾写道:“我听我父亲说,在燕麦价格高达每英石十先令的那些年里,他发现劳工们经常一个人去到溪边,不是去用餐,而是去喝水,人人都怕别人看到自己的惨状。”[6]生活似乎从来没有如此残忍,如此毫无意义。

[188]《论女人》,第79页。

整个欧洲轰然倒地。无数壮丁死去,大量土地荒废;战争摧毁了欧洲大陆的经济,人民不得不从头开始,走上痛苦而漫长的复兴之路。

[189]参阅叔本华语:“最为强大的理性能力伴随的是充满激情的意志。”(第2卷,第413页)

1818年,那部宣扬人生痛苦的伟大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完稿。当时正值“神圣同盟”[3]时代,滑铁卢战役结束,法国大革命失败,“革命之子”拿破仑被留在茫茫大海中的一块礁石上,在那里苦度余生。叔本华神化“意志”有几分是由于这种“意志”魁伟而嗜血的幽灵在这科西嘉小子[4]身上茁壮成长。至于他对生命的绝望,则源于圣赫勒拿岛那令人备感凄苦的遥远距离[5]——意志最后失败,邪恶的死神成了所有战争的唯一胜者。波旁王朝复辟,封建贵族重返家园,夺回自己的土地,俄皇亚历山大的和平理想主义在不经意中孕育了一个四处压制进步力量的联盟。伟大的时代寿终正寝。“感谢上帝,世界穷途末路之时,我已不再年轻。”歌德说。

[190]斯温伯恩(1837—1909),英国诗人、批评家,代表作《阿塔兰忒在卡吕冬》。——译注

为什么十九世纪上半叶涌现出那么一大批为时代代言的悲观主义人物?他们中有诗人——英国的拜伦、法国的缪塞、德国的海涅、意大利的莱奥帕尔迪[1]、俄国的普希金和莱蒙托夫[2],有作曲家——舒伯特、舒曼、肖邦,甚至包括后来的贝多芬,尽管实为悲观主义者的他总是试图证明自己是个乐观主义者;最重要的是,那个时代诞生了一名影响深远的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

[191]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剧作家、小说家,现代戏剧创始人之一。——译注

一、时代背景

[192]巴克尔(1821—1861),英国历史学家,著有《英国文明史》。——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