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你坚持的原则其实害了你 > 第四章 10倍工作力,解决职场难题

第四章 10倍工作力,解决职场难题

搜集资料也变得更简单了,只要利用网络检索就能获得大略的认知,网络上也到处可见各种技术分享,俨然已经到了一个不需要动脑思考就能找到“答案”的时代。于是,就出现了一些人误把网络上的信息,甚至是传闻之类的不实资料当成事实的情况。

如今,每个孩子从小身边就充斥着计算机和手机,不必花费任何心思就能玩得很开心。

资料本来就是思考的材料,资料之所以存在,是为了找到思考的方向,让人可以从搜集来的资料中有所发现,导出结论并采取因应行为。

我出生于1971年,小时候几乎都是在室外玩耍。我记得是上小学后不久,市面上才开始出现电子游戏机,在室内玩游戏的机会才渐渐变多。

然而,在这个信息泛滥的年代,不只给有思考能力的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另外,对没有思考能力的人,也剥夺了他的思考,可以说是个将知识极端两极化的时代。

●停止为思考而搜集资料

●资料的解读能力

正因为处于这样一个时代,“舍弃资料搜集”的想法才更显得重要。

之前有一则新闻是,警方逮捕了一名以3D打印的方法制造枪械的人。受到这则新闻的影响,当时的报道呈现一片负面声浪,大家都在讨论“3D打印技术的弊端”以及“必须针对3D数据下载制定规范限制”,等。

如此一来,真正需要保存在家里或公司里的资料会变得非常少,生活就能变得更轻松了。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我却感到一股兴奋,因为从这则新闻中可以发现,在企业环境的剧烈变动下,可以期待的是,个人竞争力将会因此受到激发而越来越强。

需要时再一次搜集,利用后就完全舍弃,也就是把情报当成消耗品来使用,这样的方法更适合现代社会。

3D打印是一种可以制造出立体印刷品的装置,功能不同于以往在纸张上的平面印刷。

另外,报纸杂志上的文章或新闻报道等,也全被放上网络,随时都可以浏览。于是,过去资料搜集术或管理术中所主张的剪贴、保存等方法,渐渐都变得毫无意义了。

这种技术现在已经实际使用在制造业和建筑、医疗等场所,而且由于一台机器只要十万日元,所以任何人都买得起。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像手机一样普及,人手一台3D打印机。

网络信息不断更新,才一个小时前的信息就已经算是旧新闻了。

一旦这一天到来,所带来的效应是任何人都可以自行从事设计制造,即使是一般普通技能等级制造出来的物品,也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商机。

在这个时代,事情一旦发生就会立刻被公开到网络上,一下子就在全世界传开来。

3D打印做出来的东西,能直接拿到网络上出售。像深受来日本观光的外国游客喜爱的食物模型,也能在家将自己的料理扫描打印出来,上色后就拿到网络上出售了。的确,复制他人的作品是犯罪行为,就跟侵犯音乐或影像著作权一样。但是,3D打印技术确实可能对个人的买卖行为造成改变。

思考能力变得更好。

然而,如果光从前述媒体的负面报道来看,想必一定无法推想出3D打印技术的这些可能性。

●成功舍弃的人

当资料搜集到某个程度时,就先暂停搜集新的资料,思考接下来可以怎么做。接着,再假设自己的论点,并以实际行动验证,最后提出结论。

思想受情报控制。

如果只是搜集情报,而没有经过思考和导出结论,就等于“什么都不知道”,因为这是个以成果代表一切的时代。

●无法舍弃的人

22 精英都工作到深夜 舍弃准时下班的心态

21 优化资源,放大思考力 舍弃资料搜集

●无法舍弃的人

一个幸福的社会,是建立在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都能获得幸福之上的。因此,首先要做的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把心力专注在真正需要面对的问题上,如此才是最具建设性且合理的做法。

中年以后收入越来越少。

简单来说,就是面对别人所说的问题时,千万别不假思索地就认定“非解决不可”。只要对自己来说不是真正重要的,不管别人怎么说,尽可能无视问题的存在就可以了。

●成功舍弃的人

像这样以自己的方法去思考,只要能找到合理的理由,就可以告诉自己不需要在意“胖”的问题。如此一来,“代谢症候群”就不再是问题,也不需要解决了。

工作实力越来越强。

然而,也有研究显示“胖的人比较长寿”,甚至也有说法指出,胆固醇并非完全不好,而且也有人就是喜欢自己的另一半胖胖的。

许多报纸杂志等媒体都告诉大家,面对工作要落实“不加班”的原则,实现“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梦想。

例如,“身材丰腴,健康检查结果证实是代谢症候群”,以日本的医疗常识来判断,都会建议减肥。

这种工作方式确实是最理想的,我也赞成以最短的时间完成工作,没有什么比这点更让人有成就感了,而且随时留意上班时间的最后期限(即下班时间),还能提升工作效率。不过,这都只是针对附加价值低的“行政工作”所言,而“工作”原本就必须有所附加。

这种方法非常简单,就是“不把问题当成问题看待”。就算其他人觉得“那是问题”,只要自己不这么想,就没有解决的必要。

举例来说,隔天要拜访客户,这时做事有效率的人就会先稍微浏览一下客户的网站,将过去针对同样业务性质或形态所做的提案书拿出来大略修改,最后再上网找出客户公司的交通地图,打印出来放进公文包,如此就算准备完毕。

以上三大类都是一般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我要介绍的是第四种方法。

不过,这些准备每个人都会做。

●最厉害的解决方法,是“不把问题当问题”

如果是有成长空间的人,会进一步针对客户公司或项目负责人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假设,事先准备好问题和解决方法,等到和客户开会时,再询问对方是否需要这方面的协助。

第三类,“解决创造的问题”,意思是自己努力寻找问题。不要等别人说,先想办法克服自己的弱点,或是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点。就像把运动量不足设定为自己的课题,计划性地进行运动。

这时,客户可能会因此觉得“这个人不一样”或“把事情交给他应该会成功”,等。

第二类,“解决发现的问题”,意指在问题还未扩大之前提前发现,以事先预防的方式,防止问题浮上台面。在问题尚未形成前先采取行动,问题便不会发生,就不需要解决问题了。就像只要平时注意保持健康,就不需要去医院。

为此,当然就必须事先详读业界相关杂志和各种数据,从中思考问题,参考成功案例等,做足准备。

第一类,“解决发生的问题”,指的是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这也是许多人对“解决问题”最常见的理解,就像生病了就要找医师治疗。不过,这类针对问题困扰的对症疗法,只是权宜性的方法而已。

除此之外,由于客户是业界的顶尖人士,所以对整个业界的状况一定了如指掌。这时,如果拿对方早就知道的事情来夸口,一定会被对方奚落。因此,除了业界的状况之外,也要“事先了解其他行业的案例”。

③解决创造的问题。

那么,以上这些准备,真的可能在“不加班”的情况下完成吗?

②解决发现的问题。

●提倡不加班的人,不是老板,就是“曾是工作狂”

①解决发生的问题。

提倡工作不加班的,到底是哪些人?

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来说分成三大类:

简单做个调查就会发现,大部分是企业经营者。以经营者的角度来说,员工加班就是成本付出,而且还可能导致员工得抑郁症或过劳死,甚至会使得优秀员工因此离职,这些都算是经营上的风险。因此,尤其是大企业或上市公司的经营者,都会想尽办法减少员工加班。

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只在商场上很重要,对人生来说也是一种“获得幸福的思考与行为”。

也就是说,“不加班”其实是和一般人立场相反的人所主张的。姑且不论从个人成长的观点来思考,不加班是否真是自己所期望的做法。对于这个从他人角度提出的论点,绝对不能囫囵吞枣地轻易接受,一定要对照自己的状况审慎思考才行。

如果可以事前预防问题,或是遇到问题时尽快解决,就可以不用担心,不仅可以预防损失,还能从中获得利益。因此,解决问题的能力,关系着能否实现梦想的人生。

另一种主张不加班的人,是像知名经济评论家胜间和代一样的。这种类型的人过去在工作上非常拼命、努力,提升实力之后,如今都过着可以维持工作和生活质量的日子,因此他们可以采取“不加班”的工作方式。如果不清楚背后的现实状况,就去解读他们的主张,只会误解“不加班”的真正意义。

“打电话回公司,请人帮忙送过来”“请求客户将开会时间往后延,赶快回公司拿数据”“光靠大脑里的数据直接做简报”“请求客户择日再做简报”……可以想到很多种解决方法。

●过去拼命努力工作的时期

又如,一早直接到客户的公司去做简报,到了那里才发现忘了带资料,这时该怎么办呢?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近乎被解雇的情况下离职的,那时候我因自己的能力不足而非常烦恼。于是做第二份工作时,便决定花两年的时间放弃生活质量,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中。这个想法源自许多商学院的课程都是两年制,因此我认为只要努力两年,一定就可以看到成果。

举例来说,一早起来要刷牙,却发现没有牙膏了。这时有许多不同的解决方法,包括“用盐巴刷牙”“赶快到超市买牙膏”“上班途中顺便买牙膏,到公司洗手间再刷”“嚼口香糖代替刷牙”,甚至是“不刷牙直接去上班”。

我的第二份工作一开始是在连锁超市做门市员工。

“解决问题”一词已经在商场上根深蒂固,就连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许多问题。这时候怎么应对,也就是如何解决问题,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早上七点到店里,下班通常都是晚上十点过后了。每周只休一天,周六和法定假日都没有休息。加班费与节日加班费,只能拿到公司愿意承认的部分,其余的都被视为自我进修的时间。

专注于解决真正重要的问题。

一年后,我晋升为督导员,负责指导各门市。即使已经升官了,工作还是一样忙碌。当时,我每天开着公司的车到处巡店,完全没有加班的概念,从一早到深夜四处跑。空闲时,就到对手的门市去刺探情况,放假时,就去视察新开业的商场。

●成功舍弃的人

●下班回到家后,什么都不做

非解决不可的问题越来越多。

下班回到家后,就只有休息,完全不做家务。因为睡眠状况会影响工作质量,所以完全不减少睡眠时间。晚上十一点就寝,隔天早上六点起床,如此就能确保睡足七个小时。

●无法舍弃的人

我不看电视,不上网,不扫地,不煮饭,反正家里脏了也死不了人。三餐就在各门市的办公室里吃微波快餐,反正不会一辈子都这样吃,就不在意了。

20 最厉害的方法是不把问题当问题 舍弃“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

因为是自己一个人住,洗衣服这件家务事省不得,但内衣裤、衬衫、西装外套,我都各买了六套,也准备了很多条浴巾,每天换下来的衣服,就留到周日再一起洗。如此一来,平常就可以不用洗衣服了。

需求不能靠寻找,而是要去创造。方法之一就是找出自己强烈需要的东西,也就是从自我内在去挖掘。

每天晚上回到家,十五分钟后一定就寝,早上起床只要淋浴,不到三十分钟就能出门上班。虽然这样的日子无法有任何娱乐活动,但我就当作自己选择什么都不做。

而大家都认为很好的商品,就要特别当心了,因为这表明这项商品合乎所有人的理解,是属于一般常识范围内的东西。换言之,就有可能是非常老套、没有新意的商品。再者,大家都觉得好,也代表这是很容易想到的点子,很可能早就有人已经开发出售了。

三年后,我从全国一百五十个督导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优秀员工,受到公司表扬。

就算觉得自己的点子很好,一旦周遭的反应不是很热烈,大部分的人都会选择放弃。不过,只要有一个人为了这个点子而着迷,它就有可能成为热销商品,值得到市场上放手一搏。

●把异常当成正常之后所看见的事实

商品的细微改善当然也很重要,但可以颠覆市场的商品,通常都不是那些可以让十个人都感到满意的商品,而是十个人里即使有九个人觉得不需要这种东西,也有一个人极度渴望到会因为这项商品的开发而感动得痛哭流涕,这项商品就具备了颠覆市场的力量。

二十九岁那年,我跳槽到经营管理顾问公司。当时即使不是自愿,我也被那里异常的工作环境逼得不得不努力。

我也是自我取向的人,从来就不是顾客导向,我一直坚信只做自己想要的东西。

每天下班都已经是凌晨两三点了,几乎天天都是搭出租车回家。没有休假,一年里有三百六十天都在工作。除了和公司同事聚餐或迎新餐会等重要活动之外,其他邀约几乎完全推掉,也不外出游玩(根本没时间去)。除了工作所需以外,所有的阅读和学习都完全放弃(其实是没时间)。我舍弃了所有最基本的生活质量(其实是不得不放弃),就这样持续工作了三年。

●自己的每一个强烈需求,背后都有许多抱持同样想法的人支持着

或许有人会觉得不可能做到这样,但人类是习惯的动物,一开始的确很痛苦,但过了一个月后就习惯了。即使是不正常的生活,只要每天持续这么过,也会变成正常。

接着,她将这份庞大的资料整理成策划书,提交给50多家企业,最后终于获得出版的机会。

当然,每个工作环境不一样,每个人罹患抑郁症或过劳死的极限也不尽相同,所以这样的说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即便如此,平凡的日子也能不平凡地过,接着再把它视为平凡。就这样到了最后,我终于摆脱了过去悲惨的感觉。

于是,她利用周末的时间,把小孩交给先生照顾,自己开始在东京都内的地铁展开调查,记录下200多个车站中每一处手扶梯和电梯、厕所等的位置,以及换乘每一路线时最方便的下车车厢,等等。

●二十到三十五岁是奠定基础的时期

她曾在某个炎热的夏天,用婴儿车推着小孩出门。在换乘地铁时,为了寻找正确的出入口,在车站中来来回回走了好久,最后累到精疲力竭。那次的经验,让她开始思考:“如果事先知道换乘的出入口在哪里就好了。”

假设你现在二十岁,之后必须再工作四十年。如果一直坚持不加班,四十年后,你还具备赚钱的工作实力吗?

NAVIT公司负责人,同时也是开发制作知名的“地铁换乘线路图”的福井泰代,就是以自我需求去开发商品的例子之一。

在现今这个年代,工作上的竞争对手不只有本国人,甚至包含新兴国家在内的整个世界。尤其是中国和韩国的精英阶级,更是不分昼夜地拼命工作。

许多市场热销商品都蕴含着设计开发者的强烈欲望,而这股强烈的热情也正说出了顾客真正的需求,进而转化为创造,最后变成商品。

面对工作时,如果只知道和本国人做比较,或是主张一定要符合劳动法,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真的会有所帮助吗?

我要提出另一种商品开发的方法——强烈需求导向·商品导向,也就是“把开发者自己极度想要的东西商品化”。

就像山高则山麓广,地基挖得够深,建筑物就能盖得更高。年轻时与其重视休假或收入,不如专注于锻炼技能、打好基础,往后的成长空间就能变得更宽广。

●“强烈需求导向·商品导向”的商品开发术

只要这么想,就会知道不需要老老实实地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套进公司或法律所制定的“上班时间”框架内。

即便如此,像日本电机企业一般只会一味地增加机器功能、加拉巴哥化[7]的商品开发,或是自以为会大卖的商品导向等,这些方法全都不适用于现今的市场,因此所有企业家无不为此感到苦恼。

当然,人生中有时需要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也有必须照料父母的一天。不需要太过勉强自己而把身体搞坏,所以,有时也必须鼓起勇气断然地放下工作,好好休息。将以上种种都纳入考虑后,再来决定自己的工作方式,甚至包括提升自我能力的方法。用这样自我负责的判断标准,来决定生活方式,才是所谓掌握自我人生的主导权。

当然,市场调查和聆听顾客意见还是有其存在意义的,不过,所采取的方法必须经过非常缜密的推敲及设计,才有办法挖掘出顾客的潜在需求。

23 不完美才更美 舍弃完美主义

稍微想一下就会知道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如果光靠问卷或面对面的意见调查,就能知道什么商品会卖得好,承包市场调查的公司不就能独占整个市场了?事实上并没有这样的公司,这表明就算做了市场调查,也不能保证一定会被市场接受。

●无法舍弃的人

在问卷调查的特殊形式下,对单一商品做评价时所产生的印象,与实际在卖场里和其他商品做比较,再加上是花自己的钱去选择,这时的判断结果与先前的印象之间,通常会有非常大的落差。

人生受困于压力中。

过去,我在超级市场工作时,曾参与新商品开发的网络调查。当时有一样商品在调查中大受好评,但推出后的市场反应却是一片惨淡,完全卖不出去,上市后没多久就很快下架了。

●成功舍弃的人

●调查表以外的隐藏需求

变得能够接受挑战。

问客人想要什么,客人的反映也是不清不楚,甚至直接询问客人这样的问题,都可能犯了意想不到的错误。

就像许多前人所说的,“完美主义”也是必须舍弃的习惯之一。

过去,人们的需求非常明确。如今,物质生活丰富,日常生活不虞匮乏,人们的需求因此也变得模糊不清了。

在某些领域中,的确得追求完美,例如,医疗行为。不过,在一般日常生活中,讲求完美只会让世界变得狭隘,为自己带来压力。

*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活动,都以企业的考虑(逻辑、想法、感性、深思、技术等)为优先。

完美主义的坏处有以下几项:

*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主,进行策划、研发新商品或服务。

①反应慢。

市场导向被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概念,我在某种程度上也认同这一点。事实上,市场上的许多热销商品都是从商品导向的概念产生出来的。

②面对变化时容易不知所措。

想出颠覆世界的点子。

③心理压力大。

●成功舍弃的人

④容易对他人感到不满。

永远不会有大胆的想法。

①反应慢

●无法舍弃的人

如果凡事都要完全准备好再采取行动,反应一定会比较慢。

19 为什么别人更有成效 舍弃顾客导向

以学校考试为例,就算“模拟考”考不及格,也能从考试过程中知道面对什么样的题目该如何分配时间,也可以了解考场的气氛和自己面对考试时的心理状态。

因此,像时间管理这种只是为了遵守与他人之间约定的做法,希望大家尽量减少。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重视行为管理,借此达成与自己的约定,实现自我的理想人生。

如此一来,在下一次模拟考或真正大考时,就能做得更好。模拟考的次数越多,面对真正大考时就越能保持平常心。

如果无法自己提案,为自己创造新工作,就会被使唤去做公司或上司交代的事。如果只是应朋友之邀去喝酒聚餐,就只能沦为朋友抱怨的发泄对象。

在商场上也是一样,即使自认为策划案已经很完美了,也一定要根据顾客反应或市场变化做修正。

不过,如果不为自己找事做,就只能接受他人之事的差遣。如果自己没有行动计划,就只能花自己的时间去为别人圆梦。

我过去的失败事业中,有一项工作是“投资目标检索网站”。当时我们规划了一个非常大的远景,和网络制作公司针对研发工作(程序功能设计)不断开会讨论,长达半年以上,投入了非常多的资金。可是上市之后才发现,对手的程序服务已经领先我们许多,使用者的需求也已经改变,不同于以往了,因此我们的东西完全卖不出去。由于一开始设计时整个程序就已经环环相扣了,要修改得花大笔成本,当时就算想挽救,我们的资金也已经不够用了。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没有办法了。

翻开日程表,里头大多是和他人之间的约定、他人交代的工作期限等,主要都是预定行程的备忘录。关于“为了自己的成功,什么时候要做什么事”等,完全没有提到。既然是工作,遵守与他人的约定当然很重要,甚至私底下重视朋友,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如果不想遭遇这种情况,当初应该在完成六七成的进度时就先上市。上市后就会有顾客反应,能借此获得消费者意见。就算顾客完全没反应,也算是一种反应。

我认为不需要时间管理的第二个理由是,日程表上写的大多只是“与他人的约定”,但真正重要的应该是“和自己的约定”,例如,“自己该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等。这属于观念上的认知。

接着,再根据顾客的反应去做调整,例如,“下次把这个地方稍微改良一下,应该会更受欢迎”,或是“这次这样做很成功,下次进一步改良,把东西变得更好”等。像这样不断错误尝试,就能让商品慢慢地越变越好。

●日程表中记录的是“与他人的约定”

②面对变化时容易不知所措

就算无法让一整天都充满这些时刻,只要随时提醒自己不断努力,最后也能拥有充实的一天。

有时候,花了很多时间仔细制作完成的简报数据,交给上司后,却因为一些明显的缺失或方向问题而被迫修改。

相反,要不断制造让自己变得更有自信、更能感到幸福的时间,而且尽可能在每一天中不断营造这些时刻。

这时,一切的时间和努力都白费了,甚至会让人一下子斗志全消,提不起劲来。

除此之外,也不要再花时间让自己变得胆怯软弱或空虚,自我厌恶或感到后悔。

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一开始对细节部分不必太过要求,先讲求速度,当完成整个概况或结构时,就先交由上司过目。

从这些“不知不觉就这么做”的习惯中,清楚区分哪些事真正值得自己花时间去做,不需要的就干脆直接舍弃吧。

如此一来,就算与上司期待看到的内容不一样,也可以借此机会接受修改意见,防止到最后才重做或导致无谓的作业、浪费等情况发生。

没有结论也没有意义的会议、只会抱怨而没有实质行动的喝酒聚餐、妈妈们东家长西家短的聊天聚会、社交网站上自我满足的发表、没有必要的贴图或信息往来、充满无用信息的八卦节目、到了第二天连头条新闻都不记得的报纸阅读……

因此,就算不是很完美,总之,“先暂时完成”。

人们总是把时间花在没有意义的事物上。

例如,写策划书或报告时,一开始就先抱着“后续还得修改三次”的心态去做,如此一来,最后一定能交出非常完美的成品。

●舍弃无谓的时间浪费

第一次先以“不需要太讲究细节,但又不至于太草率”的方式,大略完成整份报告,接着根据上司的意见做修改,最后针对细节部分做补充,直到自己能够接受的程度为止。

把“怎么做才能获得最好的工作成效”当作第一优先,来思考做事方法,再进一步分配当天的做事顺序。如此一来,就能避免“忙了一整天却没有任何结果”的情况发生,而能营造出一个容易发挥最佳成效的工作环境。

只要在一开始就“先大概完成整个架构”,就会感到比较放心,之后就可以专注在补充内容上。越是提早完成整体架构,就越有时间做内容确认或修改。

在不必外出的日子里,不用在意时间或其他任何事,只要一心专注于工作成效。我会利用这段时间写书籍、专栏或电子杂志的文稿,或是构思网站内容、计划新工作、浏览网络信息等。

一开始先放弃以“完美”为目标,最后就能完成高质量的成品。这是我从过去经验中所得到的教训。

不需要外出的日子,就完全不需要担心得赶快准备去赴约,因此就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上。

③心理压力大

一旦外出,时间容易变得很琐碎,包括走路、等红绿灯、等车、等对方赴约等。就花费的时间来算,获得的工作成效明显减少许多。

完美主义的人都容易累积压力。

此外,我也会把外出行程尽可能排在同一天,增加不需要外出的日子。

一定要成为模范员工、模范妻子,这种想法会让自己无论在时间上或心理上,都被逼到无处可逃,身心俱疲。

把专注力较好的时间用来做重要的事,无法专心的时间就用来做不需要专注力的工作。这就是重视成果而非时间的做事方法。

相反,只要告诉自己“大概就好”,顿时就能从各种强制力、压力、义务中解脱,每天都过得很轻松。

开会或会面等行程就安排在下午,因为开会不需要太多专注力。另一方面,整理邮件或写请款单等杂务,也不太需要思考就能完成,所以全都等到下午再进行。信件部分,除了急件之外,也都延到下午再回复。

要养成这种“大概就好”的态度,必须先舍弃“应该”理论。“应该要这样”“不这样不行”等,这些想法都会将自己束缚住,所以最好舍弃。

我在中午之前都尽可能不安排开会之类的行程,因为中午之前是我专注力最好的时段,在这段时间内专心于重要的工作上,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

这时,可以先试着思考一下,一旦舍弃“应该”理论,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困扰?

●做事时要专注于目标上

例如,打扫。人不会因为家里太脏就活不下去,就算不洗衣服,前一天穿过的衣服喷点儿香水后,一样可以蒙混过去继续穿。

比起如何有效利用时间或做多少事,真正应该重视的是将做事方法调整到最佳状态,利用同样的时间却能发挥最大的工作成效。换言之,就是行为管理。

又如,孩子的教育。父母的态度过于积极,孩子可能会因为压力而罹患倦怠症。相反,不尽责的父母,有时反而会成为孩子自我警惕的负面教材,因而养成认真的态度。因此,并非事先为孩子安排好未来的路就是正确的。

首先,因为物理性的时间不会改变,因此需要管理的并不是时间,反而应该是“做事方法”。

这样的说法或许会让人觉得有点儿牵强,不过只要这样去思考,就会知道事情并非只有“完美”一种选择,如此一来,就能容许自己放弃追求完美了。

我主张“不需要时间管理”,就像我对“日程表管理术”之类的方法一点儿兴趣也没有一样。我之所以这么认为,主要有两个理由。

④容易对他人感到不满

达成目标。

完美主义的另一个缺点,是要求他人也要完美,“因为我很完美,所以你也应该这样”。

●成功舍弃的人

如此一来,待人就会变得严厉且少包容心,常常感到焦躁,甚至会怒斥他人:“为什么连这个都不会!”

满足于忙碌的生活。

强迫他人做到完美,会使人感到不悦。渐渐地,人们就会因为觉得你很“啰唆”而远离你。职场上的独行侠,通常都是这类完美主义者。

●无法舍弃的人

人都是不完美的,这个社会也是,当然我们自己也是如此。这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完美,因此才充满了发展与改进的可能性。只要这么想,就能接受并原谅他人的不完美,渐渐地不再为他人的言行生气或焦躁,过上情绪稳定的生活。

18 和时间做朋友 舍弃时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