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你坚持的原则其实害了你 > 第三章 精准整理,改变财运与生活

第三章 精准整理,改变财运与生活

只要像这样一一思考,就会发现其实很难找到值得买的东西。

如果是因为“讨厌让对方觉得自己一直穿同一件衣服”,或是因为“现在的衣服都已经穿腻了”等理由,就不过只是自我满足罢了,不会为生活带来任何变化。

当然,为了自我满足而买新手机或新衣服并不是坏事,这种生活方式也没错。

又如,“想买新衣服”,如果是为了“要穿去约会”,倘若会影响到能否因此跟对方交往甚至结婚,这个约会就有可能成为改变人生的契机,因此也可以说,买新衣服会为自己带来极大的帮助。

不过,抱持这种“只要自己开心就好”的想法,物欲会毫无限制地不断增加,这种人基本上很难存下钱。

如果是将智能手机便利的使用方式或说明书制作成电子书来贩卖,借此提高收入的话,就能算是一项很好的投资。

②找到花钱的重心

例如,当“想要新的智能型手机”时,如果只是为了“拿新机看起来比较酷”或“感觉比较好用、方便”等理由,买了之后就只会获得“爽快”和“高兴”,除此之外,生活或自己并不会有任何变化。

只要找到最根本的重心来作为判断标准,就能大幅减少许多无谓的浪费。

在花钱之前,先停下来想一想,“买了这个东西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这笔花费可以为自己增加何种价值”。

换言之,就是先决定“钱要怎么花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好让自己离理想状态越来越近,或是得到幸福”。

①把钱花在改变自己上

对我来说,我认为把钱投资在“工作和资产运用”上,可以让自己离成功越来越近,而将钱花在“经验与健康”上,则能让自己变得更幸福。

也就是说,如何使用金钱,会关系到生活环境、经验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因此,如何控制“想要”的欲望以及把钱花在哪些地方,将使人生产生极大的不同。以下将介绍两种控制“想要”等欲望的方法。

基于这种想法,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花好几千万日元买房地产,还经常花二十几万日元到海外视察市场状况。我甚至会每个月付钱请专业人士更新我的个人网站,每个月买书的钱也不会低于五万日元。

花钱是为了获得某种成果,光是有钱只能获得安心,对生活并不会有任何改变。

为了认识朋友或客户,并进一步往来、维持关系,我会经常招待对方吃饭。为了健康,我会特别留意食材的安全,宁愿多花一点儿钱买有机蔬菜。

“因为想要,所以购买”,看似再自然不过的消费行为,实际上这么做只是在花钱而已。这种人很容易成为月光族,却完全不知道自己到底把钱花到哪里去了。

相反,我几乎不太花钱买衣服,顶多就是穿了好几年的衣服破了,或起毛球、无法再穿时,才会买新的,而且也只会买UNIQLO(优衣库)或GU(极优)等平价品牌的衣服。虽然我太太都说我穿得太寒酸了,但我认为衣服就算穿得再好看,对我来说一点儿帮助也没有。

不知不觉就存下钱了。

另一方面,西装我则会定做好一点儿的,因为我有许多演讲和活动等上台的机会。出席这些场合时,良好的服装仪容会让自己显得整洁且可靠。

●成功舍弃的人

也就是说,当产生“物欲”的冲动时,就随时以自己的合理判断去评估,如果理由可以接受,再掏出钱包。这种做法将会让你割舍掉“物欲”,不必勉强自己就能存下钱。而且所有的钱都能花得正正当当、毫不心虚,甚至在生活上也会变得更知足。

完全存不下钱。

16 人生就要丰富而精彩 舍弃节省及储蓄的想法

●无法舍弃的人

●无法舍弃的人

15 精准购买,找到花钱的重心 舍弃物欲

人生变得只求安定而显得狭隘。

不会成功,最主要是因为“不听别人的建议”,这个道理不用说也知道吧。就算想成功,想法和做法也一直没有改变,说到底,这就是“被自己的想法绑住了”。

●成功舍弃的人

你一直用自己的想法去做,最后完全得不到结果,所以才变成现在这样,不是吗?

拥有更具深度且丰富的人生。

畅销励志书《梦象成真》(水野敬也著)中,有以下这么一段话:

存钱只是把钱放着,除了安心以外,一点儿意义都没有。

对于书中的内容,不要只以“有共鸣”或“没感觉”等肤浅的结论为了结,而是应该将书中的内容吸收到大脑里,借此破坏一直以来的既定观念、先入为主的想法和自我局限的框架,接着再进行重组,建立一套输出后更具附加价值的思考模式。换言之,就是必须以“重整”思考的态度去阅读励志书。

“车子只要不开,就可以省下油钱。”这种说法当然没错,不过,不开的车子到底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当然,阅读时难免会产生一时的情绪,这时就必须将后续的思考“化为自己的想法”。

花了好几十万日元买的大衣,如果因为“舍不得”或“怕弄脏”而几乎不曾穿过,拥有也等于没有一样。

也就是说,阅读励志书的必备态度是“把方法套用在自己身上去思考”,以及“建立自己所缺乏的理想思考习惯”。

对待金钱也是同样的道理。2014年,日本政府将消费税增加至百分之八,甚至是百分之十,在全日本掀起了一股守护家计的风潮。

因此,如果只是盲目地看书,没办法在面对现实状况时改变感受和思考模式,就算看了几百几千本书,在现实中所采取的行为还是一样,结果也不会有任何改变。即使花了再多的钱买书,花了再多的时间看书,也是一样。

紧急用的存款当然有其必要性,因为积蓄越多越能安心,也能减轻经济上的不安。或许正因为如此,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有关“省钱”“储蓄”的信息。

就算遇到和作者相同的情况,我们的思考也会受到自己的感情左右,从而影响判断和行为。而这些行为的累积,就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不过,只有“把钱看得很重的人”才会有“存钱”的想法。这种想法是因为不想对钱放手,所以才会选择不花钱而一直放在身边。

阅读励志书的方法,说得明白一点儿,就是将书中的收获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加以实践,再根据状况改变方法,反复实践,最后将具再现性的技术转换为自己的技能。

曾经有个身价一百亿日元的人,在雷曼兄弟事件中损失了九十九亿日元,因此想自杀。明明手边还有一亿日元,却只看到损失太大而感到绝望,这完全是因为把钱看得太重了。

●以思考重整的方式去阅读

节省及储蓄的想法,会让人不太愿意先投资自己,因为与其把钱用来享乐或自我成长,“存下来”才是这种人对钱的最终目标。

的确,这样的书读起来很痛快,可以放心阅读,读完后心情也会很好。不过,如果只是这样,从书中能学到的东西就很有限。

这种人通常会借着“奖励自己”的理由,冲动花钱买不值钱的东西,或是被不合常理的投资欺诈诱惑上当。

借由看书更加确认自己的观点,因为自己的想法和书中论点相同而感到放心,很高兴作者说出了自己所想的事等。只要这样,就算是一本好书,可以卖得很好。这就是当今市场的现象。

因为这种类型的人不太会花钱来丰富自己的人生,对于商品或投资缺乏选择判断的能力,因此只能借由花钱买东西来排解压力。

看书也是一样,如果不用心思考,就会变成“确认性的看书”。

只知道拼命存钱,却不懂得增加收入的方法,所以无法看穿合理投资与欺诈之间的区别。

以旅行为例,参加旅行团到意大利玩时,都会去旅游书上介绍的特莱维喷泉,在喷泉前看一下,拍张纪念照。简单来说,这样的“意大利”,不过是大家相继模仿,自己也跟着大家模仿罢了。实际在当地所看到的意大利,跟出发前的想象完全相同,说到底,只是一趟“确认之行”而已。

●留下三百万日元遗产的日本人

这样的人,书看得越多,脑子越不灵光。叔本华在《读书的艺术》一书中提道:“读书不过是模仿作者的思考而已。”只是单纯用眼睛追着文字跑,并没有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

日本人死后平均会留下三百万日元的遗产,意味着这些人不曾体验过价值三百万日元的各种人生经历,就离开人世了。姑且不论那些想将资产留给后代子孙的人,这样的人生难道不会太可惜了吗?

看了很多书,年收入跟存款却没有因此增加。

大家不妨稍微思考一下,享受人生到底需要花多少钱。

很多书看完都觉得没有收获,浪费钱。

参考下面的列表就会发现,如此大手笔地享受人生,总计才花了一千五百三十五万日元。如果有三千万日元的存款,就算做了这些事,都还剩下一半。

从书上发现新的信息或知识便会感到窃喜。

这笔三百万日元的金额,多到别说是环游日本一周了,连环游世界一周都没问题。但很多人都会延后享受人生,一直延宕到最后离开人世。

买书想学实用技术,却发现书里没有教具体方法而感到生气。

当人生走到尽头、倒卧在病床上时,最令人后悔的通常不是做过什么事,而是那些还没做过的事。

大家不妨想想自己是否有以下几种状况:

金钱不过是一种工具,存钱是因为有想做的事,唯有这样的目的,存钱才会成为一种合理的行为。不过,若是把存钱当兴趣的人就另当别论了。

社会上有非常多的人不具备金融知识,因此即使拥有高学历也赚不到钱,过得很穷。同样的道理,也有很多不懂得看书技巧的“博学笨蛋”。

现在,你要做的是回头检视自己所存的钱,是否真的让你或家人的人生过得丰富而精彩。

●模仿他人的思考,会让自己停止思考

开咖啡店(约十坪[6]大):约七百万日元

一些无法推敲出文字背后意义的人,或是价值观根深蒂固的人,实在没办法想象成功者到底经历过哪些努力。这样的人,最后只会被作者及出版社所贩卖的书籍或讲座利用,花了钱却什么也得不到。

环游日本一周:约四十万日元

不过,我们真正应该做的,并不是模仿那些成功者目前的行为,而是要学习他们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所做的事。

环游世界一周:约三百万日元

任何人都会美化过去,励志书的作者也是一样,所以很容易写出一些漂亮的话或理想论。

到美国留学: 约三百万日元/年

然而,经营者所写的励志书,通常不太会提到以上这些状况。如果完全听信这些书中的“好听话”,成了前述的“好人”,就真的中了聪明人的圈套了。

自费出版: 约一百万日元

●不要被聪明人利用了

主办派对: 约四十万日元/五十人

我自己也开公司,同样站在经营者的立场,我了解扩展事业一定会增加许多与各种人接触往来的机会,包括好人和心存不良的人,因此纠纷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被称为成功经营者的人,必然也都树立了“反对者”。

创建个人网站: 约三十万日元/二十个页面

做生意不能光靠好听话,在与对方交涉时,头脑必须清楚冷静,看穿对方的弱点,有时甚至必须刻意找碴儿。不管是对自己有利还是为了避免利益受损,有时候都需要将对方逼到绝境,甚至扳倒对方。不仅对待客户是如此,对待自家员工也很严厉,不怕解雇员工,于是这些离职的旧员工就会在就业网站上说公司的坏话。也有人会擅自删除网络论坛上针对公司不合理处的抱怨,因此引来网络上的负面评价。

成立公司: 约二十五万日元

事实上,就算是被称为成功经营者的人,其中也有和客户之间有金钱纠纷或是官司缠身,甚至很多都是傲慢无礼、自以为是的,还有一些老板表面上看似温和,做起事来可是既无情又强势。

合计: 一千五百三十五万日元

此外,书也是追求营利的一种“商品”,因此为了广泛地让各读者群都能够接受,且避免遭到批评或谩骂,内容大多是些“好听话”。这样的书并不少,看的时候必须对内容的正确性有所保留,不能全然听信。

17 高手的战略是专注现在 舍弃照片和日程表

为了不受这种表面性的内容所骗,就必须调查作者的来历背景,确认他是否真的在该领域中有实际的成就。

●无法舍弃的人

如果是作者本身的体验,照理说会描写得很详细,读起来也更加“生动写实”,可以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如果不是如此,可能就只是一本截取其他成功哲学书籍的精华拼凑而成的书罢了。

付房租用来堆垃圾。

之后,我读了那个人的书,发现里头几乎全是抽象或教训式的内容,完全没提到作者的任何具体经验。

●成功舍弃的人

我经常有机会在各个活动中遇见其他作家,其中有个写作关于“成功哲学”的人,一直让我觉得他很“清高”。

将过去的事转化为积极的能量。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励志书中也有很多“瑕疵品”。

我几乎把“回忆”全都丢了,包括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这么做,对于当初努力拍照留念的父母实在很抱歉,但看着那些自己毫无印象的照片,我完全没有任何感觉,顶多用来制作结婚典礼上的成长影片而已。

●励志书充斥着许多“好听话”

旅行时,我也很少拍照,最多就是为了用来放在个人网站或脸书上,或是作为讲座等活动时所用,再者就是为了让没有同住的父母看看我目前的样子。

各位必须知道,光是看完本书并没有任何意义,只有真正做到“舍弃”,你在本书所投入的金钱与时间,才有办法获得回收。

就连贺年卡和信件之类的,我也全都丢了。

本书虽然也是一本励志书,却没办法满足所有不同需求的读者。

这些东西当然也会让我感到“怀念”和“青春年华”,但这种感受无法让我现在的行为变得更有意义,光看这些东西也没办法让人产生积极的能量。

如果逛书店时,看到励志书会想买来看,就表示对于自己应该发挥的价值和方向还不清楚,因此,这时候要做的,应该是选择能够具体提升技术或能力的“实用书”,借此找出自己应该专注的事物。

●保存回忆成了一件麻烦事

换句话说,确切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该做什么的人,就没有理由再看励志书了。以“改变自己”为主题的励志书非常多,但真正产生自我转变的时机,通常都是在丢掉手上的励志书、“实际采取行动”的时候。

日程表等过去的东西,我也全部丢了,因为就算浏览这些过去的行程,也不会让我变得特别高兴。

例如,若想从事网络事业,应该去看相关主题的实用书;如果真心想提升沟通能力,最好选择这方面的专业书籍。但励志书很少讲得这么深入。

有些人在工作上或许需要靠着过去的日程表,来回忆与每个人会面的确切日期,但我的工作并不需要面对这种状况,因此也不必保留过去的日程表。

然而,励志书大多只会激励大家付诸行动,关于之后的“实际做法”却丝毫不提。

收到的名片,我都会保存在盒子里,差不多每年整理一次。只要是看着名字想不起长相的人,我就会把他的名片扔了。

●有行动才会有自我转变

真正有往来需要的人,在交换过名片之后,通常都会立刻用电子邮件联系,平时也会在脸书上有互动,完全不必担心会忘了对方的联络方式。

在人生中,“想做些什么,却不知道该怎么做”的阶段,的确需要励志书来激励自己。如果可以借由这些书获得激发,让自己付诸行动,当然可以尽量阅读。

唯独电子邮箱,由于使用的是没有容量限制的网络邮箱,就没有整理,保留了所有的信件。

后来,我独自创业开了公司,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除了写作或演讲的事前准备时,会稍微翻一下励志书之外,平日里可以说已经完全不看了。

电子信件具备存证的功能,当工作上产生纠纷时,可以作为保护自己的依据。基本上,我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纠纷,就没有回顾的必要了。

我在创业之前,也看了许多励志书。那一阵子,励志书对我来说就像是斗志的来源,我如饥似渴地读了又读。

●与其怀念过去,不如专注于现在和未来

变得更有活力、更有冲劲。

舍弃回忆当然只能算是我个人的价值观,并不会因此就否定保存回忆的做法,毕竟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和各位的看法有所不同也是理所当然。

获得新的想法或看待事情的角度。

不过,至少从实际来看,我认为回忆过去、沉浸在往事中或是怀念过去的行为,都是逃避现实的举动,丝毫不具备任何生产力。

打破自己的刻板印象或既定观念。

或许有人会觉得我这种想法有点儿消极,但舍弃过去有两个好处,一是“变得很轻松”,二是“可以专注于现在和未来”。

在有关自我投资的各类书籍中,所谓的“励志书”有以下几个好处:

减少保存的东西,就物理上来说,所需要的空间就会变小。转成数字数据虽然不会占太多空间,但光盘过了几年也会坏,USB或SD卡有可能受磁的影响而遗失数据。

找到真正对自己有帮助的实用书。

云端空间也可能因为提供服务的公司而中止,这时就必须做数据备份或转移。不过,假使数据不多,就不用花那么多时间来做这些事,也不会因此感到费心了。另外,“专注于现在和未来”指的则是与其回顾过去,不如努力让现在和未来变得更好,因而能让过去变得更美好。

●成功舍弃的人

就算过去做了再多好事,一旦晚节不保,大家也会认为“你一定以前就做尽恶毒之事”,一切都毁于一旦。

受人利用。

相反,就算过去吃尽苦头,只要之后获得好名声,大家对你的评价都会变得正面,认为“正因为以前那些苦头,才造就了现在的你”。

●无法舍弃的人

从现在开始到未来所做的努力,甚至可以改变过去所代表的意义。只要有这种认知,你就会知道自己没有时间可以缅怀过去。

14 有行动才会有自我转变 舍弃励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