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愿望会深深地影响着他的消费观。
每年确立一个“以人为师”计划,把大咖的优点都学到自己身上。她给自己定下的小目标:认识50位各个领域的大咖,向他们请教。有次她在外地出差,得知基辛格要来北京开会,可以约着一起吃饭,她马上买了最近的机票回京赴约。这年头,千万别惹一个一边减少皮肤纹路、一边增加大脑回路的女人,也别惹一个在看脸的时代,还争做最强大脑的女人,你根本就惹不起。
毕业那年,我希望能在打拼的城市,有一个写着自己名字的房产证。所以那时我的核心消费观是:压缩那些行为必要但形式不必要的支出。比如:我知道健身是必要的,但去健身房的花销可以省下来,换成去公园快走或拉伸也挺好;我知道学英语是必要的,但学英语有很多途径可选;我知道获取新知识是必要的,但我不必非要培训或上课,自学也是能够应付的吗。
2.制订“以人为师”计划
几年下来攒下十几万,发现一线城市的房价根本不是我所能承受的,于是我综合发展前景、宜居指数、生活成本等因素,索性换了一个二线沿海城市买房,安居乐业。
去年她又花了近20万的学费,学习基金管理的最新理念。
在生活压力被极大稀释后,我的消费观也水到渠成地升级了。
日常积累的速度赶不上自我期待时,就花钱加速自己的学习。她几年前花了十几万,报名参加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一个历史班。说因为自己是理工女,文史哲不扎实,不想让教育体系割裂自己的知识结构。于是找了以北大史学老师为主的全国历史名家的课程,每个月上4整天课,高密度、高强度地预习、学习、复习,她说那段时间仿佛都能听见自己的“骨节”野蛮生长的声音。
马克思说:“一切节省,都可以归结为时间的节省;一切经济,最后都归结为时间经济。”
1.花钱提速学习力
我固定去理发的工作室,就算每次结账时发现又涨了许多,但我下次依然还乐意去。一是我享受那位理发师带给我的美好氛围,他从来不推销产品,而是抿一口红酒,然后安静专注地帮我理发;二是我觉得被那位坚持跑马拉松的理发师剪过的头发,每根发丝仿佛都沾上了一些积极生活的气息。为了与有人格魅力的人邂逅,就算多付点钱,我也甘之如饴,乐在其中。
有时候不得不感慨世界真奇妙。小女友回国参加的全球青年大会的幕后大老板,是我以前采访过的又忙又美的“开挂”者张萌。我得知此事后,微信跟萌姐说我有个在国外留学的朋友,专程回国来参加她主办的全球青年大会,萌姐听后对她夸赞了一番。萌姐有感而发,谈起自己的消费观,她有两点原则惊到了我。
当然,任何渠道的内容都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我也没觉得亏,毕竟引发好奇和触发思辨,对我来说更加重要。
我对这个“95后”的小女友渐生敬意,她早就不需要家里为她提供经济外援了,年纪轻轻就去接触行业拔尖的大咖,洞察未来的趋势。看着她身上闪耀着的新知,我真切体悟到扩大视野的重要性。视野决定了你到底是不是时代的弄潮儿,我看好她这样的姑娘,对大脑进行着一次次的“扩大再生产”,至少能少奋斗10年。
我没去细算以前那种高性价比的消费让我错过或滞后了什么,但我现在觉得:当我消费升级后,生产升级了,人生也升级了。只说消费升级就能让人生升级的都是大忽悠,我一定要强调生产升级的重要性!
她说:“在20岁出头的日子里,不对自己的头脑投资,就是对未来的投降。”钱花了可以再赚,就算生活稍微节俭一点,她还是坚信视野的开阔、心智的成熟、人脉的累积、生活的体验更加紧急重要。
有次某个发展顺利的年轻才女上台演讲,答疑环节中,台下有个听众问她如何看待“消费决定论”,比如“你买了奢侈品=自己是奢侈品”“你会花钱=你会赚钱”……
我心里迅速拨动着小算盘,她这次花销,保守估计得小两万。我对她的“破费”毫不意外,她历来是一个为了升级自己而出手大方的主。大学期间她就开始创业挣钱,一次她佩服许久的行业大咖,在广州有个分享讲座,她二话不说拎包即走;去年她为自己创业项目的活动,预付了6000元的场地订金,但后来创业活动与全球青年大会时间冲突,冲着现场能听到苹果公司、阿里巴巴、埃森哲、百度等国内外著名企业的高管来分享行业观点和人生经验,6000元打水漂就打吧;她朋友圈里,有她和舞蹈课、插花课师生的合影,有参加“无人车论坛”“面部表情网”等论坛的PPT,她说她花这种钱基本不用过脑。
才女果断指出:“如果缺少中间的‘产出’环节,等式就不成立。你买了奢侈品,产出了‘奢侈品’,你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两年前,在墨尔本大学读研的小女友,为了能在七月份回国,便提前请假、购置机票。我问这个败家小妞,如此折腾为哪般。她说好不容易才争取到全球青年大会名额有限的门票,所以七月份要专程去北京一趟。
你花钱见的世面,学的技能,悟出的智慧,这些产出才会变成你赚钱的能力。在花钱上拎得清轻、重、缓、急,舍得为未来付费,舍得为成长掏钱的姑娘,已经少奋斗1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