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当你又忙又美,何惧患得患失 > 控制音量,是最基础的家风

控制音量,是最基础的家风

其实,在家庭中,说话音量降低几个度,幸福感能提升好几倍。大声嚷嚷只会把对方推得更远,小声说话才能拉近彼此的感情。

大S在她的书中写道:“要给婴儿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我会提醒老公不要大声讲话,不要大吼大叫,也会跟家人说不要在婴儿旁边一直碎碎念,如果有什么事情,简单地说就好,不用吵闹,这样婴儿的个性就不会毛毛躁躁的。”毛躁会拉低专注力,容易心浮气躁、冲动。

就像男女吵架的经典套路,男方说话提高音量后,女方拿“你居然吼我”说事,刚刚讨论的事情已经变得不再重要,态度问题反而会成为吵架的主要原因。

她婆婆关起玻璃门在厨房炒菜,同事想起我不吃香菜,便走到玻璃门外告诉婆婆别放香菜,她婆婆听不清,两人就隔着玻璃门大声吼叫。我心想,我宁愿吃香菜,也不愿听你们吼来吼去。在她家待了两个小时,我就觉得心跳加快、喉咙痒、脑仁疼。

很多时候,谁先提高说话音量,谁就相当于先挑起了争端。

同事出月子后,我去探望她,那时她公婆来帮忙照顾孩子,一进她家门,就感受到一股焦躁感:电视声音开得很大,大人说话大声,小孩哭闹大声,一声更比一声高。

一次外出旅游,在餐厅吃饭时,遇到一大家子人,小孩拉着妈妈的衣袖大声说要点菜;妈妈不满地对身边玩手机的老公高声埋怨;小孩把饮料弄洒了,老人把孩子拉到一旁,嚷嚷着叫服务员来收拾。

不知是互相感染,还是习惯使然,感觉他们一家人都能面带微笑地聊天,对电视新闻或家庭事务,即使有不同见解,他们也会从对方的观点先提炼出共识,再表达出自己的不同意见,连反对意见都像是在补充信息。

我忽然想起梁文道在《常识》一书中的自问自答:“是什么让香港人在十年后,在餐桌前将说话的音量降低了下来?答案是富有,是文明,是人均接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是修养。”

以前我很爱去叔叔婶婶家,他们让我对婚姻生活充满了期待。我婶婶是珠海人,她语速很慢,声音很小,大多时候你得凑近一点才能听清她说的话,她说话常以“哦”结束。虽然她大我五六岁,可言谈举止之间却透着年轻可爱。在她身上我发现,女人减龄未必全靠刘海儿和衣着,说话方式也很重要。

我越来越觉得,大声说话不是豪爽,而是对他人感受的漠视。很多时候,一个人说话的音量,透露着他的修养。

我通过观察身边的一些家庭发现,能否控制聊天时的音量,会有截然不同的家庭氛围。

那些能控制说话音量的人,更能掌控全局。电影《穿普拉达的女魔头》里,出场前就能让所有人闻风丧胆的米兰达,无论助理办事不力,还是工作出错,她说话声音都很小。她也从不气急败坏地骂人。她发言时,不急不躁,心平气和,让全场静下来、节奏慢下来。

“意见不合也不要大声说话”,成为改善家风的突破口。

说话音量大也是种能量的消耗,与其把能量用在说话音量上,不如用在正事上。

我爸承认自己脾气急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我妈承认身为老师的她,看到对方没听自己讲就会习惯性地高声强调;我跟亲密的人讨论事情时,总想说服别人,声音越说越大却不自知。

由于写作的关系,我对文字比较敏感,自己或别人说过的话,闲暇时便会拿出来反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我的原生家庭有个坏习惯,一言不合就大声嚷嚷。

后来看到麦拉宾法则:“在我们与他人沟通中,谈话内容的作用只占7%,声音语调占38%,而肢体语言的作用占了55%。”原来我最重视的内容,作用占比最小。

我认为“聊得来”是婚姻的保鲜剂,可每次聊天,音量都越来越高,久而久之,“聊天≈吵架”的概念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强化后,我们就会变得懒得聊。

想想也是,提高的声调、讽刺的语气就可以轻松消除所有正面的内容,更别提动作和表情了。

我平时不爱跟人争辩,唯独和我老公,意见不合是常事。观点碰撞是好事,但争强好胜的我,一旦激动起来,就不自觉地越讲声音越大,给双方都带来压迫感。其实,讨论的话题没有正确答案,沟通只是为了增进彼此共识,更何况有理不在声高。

我观察过自己在说话声音逐渐提高的过程中,经常伴随着怒目圆睁、面红耳赤、手势夸张,而这也是我逐渐忘掉“更好的表达方式”的过程。

而那天因为父母睡了,我心有顾忌,调小音量,反而更能清晰地表达观点、更耐心地听他说话,我们得出分歧的根本点,是罕见而美好的良性讨论。

好多次我和老公吵架后,自我反省时,我才意识到激动起来不受控的说话音量就是导火索。说话音量越大,越容易突破理智的临界点。

这种情况实属罕见,因为按照日常,我俩意见不合,定会从讨论,到争辩,再到冷战。通常我俩说到一半就跑题,他觉得我声音大、着急了,我觉得就事论事,别拿态度说事;他觉得我情绪不好不想讨论,我又非想证明自己的观点,经常吵到不欢而散。

如果我不能愉悦地接纳别人的不同意见,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可能会把更多事情搞砸,尤其是家庭关系。

我越说越来劲,音量逐渐增大,老公边说边对我比了个降低音量的手势,我才意识到爸妈已经睡了。当我以更低的音量继续阐述我的观点时,我发现,语速变慢了,态度变得更温和,表达也更清晰,把观点聊透后,我们继续和谐地看节目。

我花了许多时间来研究说话的内容,结果大多数时候都输在了说话音量上。其荒谬程度不亚于影片《东成西就》里,闭关修炼成绝世神功的武林高手,一出山就被别人乱扔的靴子砸死了。

那期辩题很精彩,各自的偶像都上场了,老公说我的偶像论据不当,我说他的偶像偷换概念。为了维护各自的偶像,我俩都拼了,不停地按下暂停键和回放键,开启1.5倍速的唇枪舌剑。

与其学习如何好好说话,不如先学着控制说话音量,让说话音量、内容、语速、表情和动作都往好的方向发展,家人情感和人际关系也同样能向顺畅的方向发展。

前段时间,爸妈来我这里小住。一天晚上,等爸妈都睡了,我就和老公看辩论综艺节目《奇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