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爱记仇:我妈边批评我边表扬别的孩子,我爸曾经把我鼻血都打出来了。这些我都记得一清二楚。直到某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只记得父母对我的不好,却忘记了我对父母的伤害。
1.对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要有记好不记坏的钝感力
我在心里默默地做了个等价交换,我忘掉父母对我的伤害,父母也忘掉我对他们的伤害。这还不够,我要记得他们的好,他们也记得我的好。
我对自己原生家庭的评分高,有我的两点功劳:
对父母,我不想记仇,只想感恩。
她还曾对我说,羡慕我是独生子女,羡慕我阳光的性格,羡慕我隔着电话和父母说笑撒娇的样子。
2.通过学习,越长大越有能力改善原生家庭的状况
从此,那个自卑的女生,开始看到自己的美好;那个唯唯诺诺的自卑者,慢慢蜕变成谈吐从容的自信女青年。
小时候亲朋好友来串门,父母便夸做客的小朋友成绩比我好,等客人离开,我就对他俩说:“喜欢别人家的小朋友,就去给他当爸妈好了!”爸妈说表扬别人家小孩是客套话。此后我爸妈虽然还是会称赞别人家孩子的优点,但不会再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
我劝她看书“自救”,于是她从图书馆借来了心理学书籍和人物传记,决定不被父母的封建思想所影响,努力赚钱争取经济独立,并鼓起勇气告诉父母,爱弟弟和爱她根本不冲突。
小学时学校教珠算,爸妈得知我一句口诀都不会背,气得发抖,骂我在学校不好好听课,我拿出课本告诉他们,十进制不需要口诀,调查清楚后再骂也不迟。在那之后我爸妈骂我之前都会先调查清楚状况,不会再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我。
男友提分手,她哭了很久,她觉得自己的性格有问题,不仅男友不喜欢,有时连自己都讨厌。
高中选文理科,大学挑专业,毕业找工作,我都选择爸妈所希望的反面。他们对我软硬兼施,我说这是我自己的人生,我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对自己负责。他们放手让我去尝试,结果每次我都超出他们的预期,于是他们对我也越来越有信心。
她对人习惯性地讨好,遇事习惯性地无助,敏感多疑爱瞎想,不懂拒绝,是个爱和稀泥的老好人。追她的男生很多,但她觉得自己配不上那些男生。
长大后,父母对我的作用力越来越弱,而我对他们的作用力则越来越强。
在她姣好的容貌和身材里,却藏着一颗低到尘埃里的心。
他们第一次当爸妈,我也第一次做孩子,大家都没经验,得多担待,和父母多沟通,使他们成为更好的爸妈,使自己成为更好的孩子。
她爸妈重男轻女,偏爱弟弟。小时候姐弟俩一有矛盾,父母只会打骂她。后来她想考研,可家人希望她能早点工作,攒钱给弟弟买房娶妻。
听过一个说法,每个人都有三次诞生的时刻。第一次诞生,是爸妈的精卵结合,在妈妈子宫里着床的时刻;第二次诞生,是从妈妈肚子里出生,进入原生家庭的时刻;第三次诞生,是通过学习,长大后,在自己的世界里宣誓就职的时刻,即把从原生家庭里被动接受的错误观念、不当言行、不良习惯给予纠正,明辨是非、三观端正的时刻。
我见过一个漂亮却自卑的女生,她是我大学同学。每次看她挂完电话黯然神伤或暗自啜泣,我就知道她是刚跟家人通完电话。
世上确实有不配为人父母的人,但对大多数人而言,父母都是爱我们的,但他们受限于观念、知识、技能和背景的差异,不大会表达对子女的爱。无论父母如何悉心地照顾,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也难免会与其磕磕碰碰,留下或小或大的心理阴影,可我们要记着家人对自己的伤害到什么时候呢?年轻时埋怨两句还无伤大雅,步入中年和老年后,还整天拿童年阴影和原生家庭的问题说事,就没意义了。
在我看来,原生家庭是会影响你的过去,但不至于决定你的未来。
去年我妈患病后,我非常害怕。这让我想起一个高中同学,她看不起她工作卑微、爱唠叨的妈妈,常对她妈恶语相向。读大一时,她妈妈因车祸去世。十多年过去了,她还悔恨自己当时的态度太差。
朋友误会了我荐书的初衷。这本书的作者的原生家庭原本有很多问题,这使他从小敏感多疑,自卑不安,甚至患上了精神方面的疾病。但他竭力自救,并通过学习成了心理学界的泰斗,做自己的临床医生,治愈了自己。正如书中后记作者所说:“即使生于不幸的环境,也要思考如何活得幸福。”这才是我推荐那本书给朋友的原因。
毕淑敏说:“从我们明白人生的韵律,到与父母还能明晰地谈论以往,并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数。”
我曾推荐给朋友一本心理学书,她看完后,拎出书里“原生信任感”的概念,说自己正是因为小时候母亲没能给她心理成长所需的信任和保护,导致她一直没有安全感。
留给我们和原生家庭和解的时间不多了,父母日渐老去,你还要计较到什么时候?
看过不少心理学书籍后,我认识到,有心智成熟的父母,孩子可能会在心智、情绪、人际、感情等方面表现得更出色。
原生家庭可能会影响你一阵子,但未必决定你一辈子。
讨好型人格,都怪父母从小教育自己要乖;内心自卑,都怪父母批评太多;焦虑不安,都怪父母对自己要求太严格;过于自我,都怪父母的溺爱。
心理学家说:“人会花一生的时间来整理童年,但此生,你是要不停向父母追责、整理童年,还是懂得内心缺憾,自行补上,然后弹个响指,朝着星辰大海继续前行?”
这些年,“原生家庭”的概念和影响逐渐被大众所熟知,我感到很欣慰,但也遗憾“原生家庭”成为许多年轻人生活不顺的背锅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