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当你又忙又美,何惧患得患失 > 过有准备的人生,才是不焦虑的活法

过有准备的人生,才是不焦虑的活法

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人非常不简单,你可以想象他们在此之前练习了多长时间,他们懂得合理分配精力,且执行力强,效率惊人。

目标分解后,便开始执行,无论三九天还是三伏天,她每天早晨5点起床,读3~5个小时英语。由于起得早,教学楼还没开门,她只能去小树林里朗读。完成当天计划后打钩,并对每天的效能进行评估改进。三个月后,英语考试成绩她全班第一,读大三时获得“APEC未来之声”英语演讲比赛全国第一。

张萌就是为喜欢的人生而主动做准备的人,她也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小伙伴。

书里描述了她的演算步骤。英文好是外交官的标配,外交官一般在读大四时应聘,所以她只有3年的准备时间。3年搞定一万小时,减去读大一到大三时学校为英文专业的学生提供的约5000个小时的英语学时,所以她得在3年里额外准备5000个小时,就是每天需要自学3~5个小时。

34岁“老来得子”,勾起我们对生育年限的焦虑;35岁月薪才2400,引发我们对安身立命的焦虑。

当时她从浙江大学退学后,复读一年便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我能想象她那时的焦虑。她在浙江大学退学后,亲友的不理解、孤注一掷地追求外交官梦、一直引以为傲的英语在摸底考试中垫底,重重压力,让她有些喘不过气。她冷静下来,根据一万小时定律,以及自己的现状和目标,做了个“1000天小树林”计划。

读杨澜的书,让我获得了许多启发。她在书里说,自己是采访的“功课主义者”。她觉得自己并不算特别聪明,幸好有自知之明,知道要提前做功课、下功夫。

在我心中,张萌一直过着有准备的人生。之前就听过她学习英语“1000天小树林”的事迹。

有次她要采访索罗斯,在有限的时间内,她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知识范围从对冲基金到金融准则,从经济理论到政治哲学。做好准备工作后心里有底,采访也就得心应手,采访后宾主尽欢。索罗斯夸她:“你对我的理论总结,比我自己表达得更为清晰。”

我一直认为,准备是缓解焦虑的良药。

“每次采访功课量以平均10万字计,策划、采访、编辑等时间加在一起,上万个小时也应该是有的。”杨澜还放了句狠话,“我敢说,只要给我足够时间准备,采访任何人都是可能的。”

对待焦虑,大家一般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焦虑后置型,把焦虑拖延成定时炸弹;一种是焦虑分解型,用日常准备拆解焦虑。

在一本记录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的书中,麦基分享了如何避免陈词滥调的方法——“决定写任何一个故事之前,要找10种方式来写这个故事”。

这两件事告诉我,准备和焦虑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比如讲一个爱情故事,关于男女主角相遇,最好写15到20种相遇的方式,罗列下这些方式,看哪一种方式最接近人物的生活。如果聚会是最合适的认识方式,那就把其他方式撕掉,再写10种聚会上认识的场景,然后再去聚会上了解情况和细节。”

文章推送后,庆哥顿感轻松,她说:“以后做事一定要有计划、有准备,不然真的会焦虑到折寿。”

麦基说:“如果你不认为自己是主题的权威,你怎么敢写呢?”采访或编剧都是让人焦虑的工作。从容不迫的采访者,背后做了大量功课;教父级别的编剧,私底下撕毁了多少备选。他们懂得用准备来抵消焦虑。

不巧庆哥那几天事情很多,要陪着老公答辩,还要参加朋友的婚礼,玩也玩不痛快,吃也吃不踏实,文章选题一换再换,发文日期一推再推。她发来的语音都夹杂着咆哮声,打出的文字也附加了感叹号,让我隔着屏幕都被她的焦虑传染了。

我最焦虑的时候,是对自己的准备最不自信的时候。在生活中我总会下意识地不让自己落入“准备不好—焦虑—更准备不好—更焦虑”的恶性循环中。以下是我对抗焦虑的一些方法。

第二件是我的写作搭档庆哥,上次我俩沟通有点误会,当得知第二天轮到她更新文章,但她还没动笔时,她就一头扎进了焦虑之中。

为了减少出差前的焦虑,我会提前两天把旅行箱敞开,在家想到什么东西便顺手放进去,出行前检查证件,买完票后核对日期;为了减少检查工作时的焦虑,只有平时做好电子归档和纸质存档,索引明晰,才不会在检查时出错;为了减少上台做汇报时的焦虑,提前在家就把材料记熟,对着镜子多演练几遍,预料可能发生的事并备好应急预案;为了减少等体检报告的焦虑,平日里就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坚持运动,保持心情愉悦。

于是他整天泡在图书馆里,临时抱佛脚。掐着时间做套真题,答完题时,题目和选项不在一页上这种小事都会让他心烦意乱。做完核对答案,正确率不足三分之一,这更是加剧了他的焦虑。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个准备都算数。这些年,我逐渐理清两点:为自己难以掌控的部分焦虑毫无意义,有意义的是,关注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在能控制的部分里,阶段性地确立目标,再将其分解到每个更小的阶段里,过有准备的人生。

第一件是有个大三男生发私信给我,说马上要考英语四级了,而他一直把大一大二当作过周末,看漫画、打游戏、谈恋爱。室友已经开始联系实习公司,同学刚刚考过了上海高级口译。他浏览求职网站,发现英语四级是很多企业招聘的最低要求,他开始慌神了,毕竟留给他考四级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我深深赞同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脱不花写过的一句话:“能把人的潜力彻底区分开的,是他的准备度。自己在密室里的准备,会把焦虑最小化、潜力最大化。”

缺乏准备会让人陷入焦虑,比如最近发生在我身边的两件事。

看到手机电量不足10%,焦虑也没用,你得一格一格地充电,人生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