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武则天 > 第十四章 李弘之死

第十四章 李弘之死

李弘公开替萧淑妃的女儿求情,自然让武则天觉得很不痛快,她觉得自己母亲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她也当然想到了太子不喜欢她的恐怕不只是这一件事,她和太子迟早得分出个高下。但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太子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着一个权力集团。为什么呢?随着太子年龄的增长和监国次数的增多,太子身边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这批追随太子的势力既是太子的属下,又是唐朝的宰相!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样看来,在两位公主的婚姻问题上,武则天的处理虽然确实存在问题,但是也并不像史书描述的那么夸张。事实上,作为一个有头脑的政治家,武则天做事不可能那么不计后果。她知道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做得太绝,因此,在李弘提出让姐姐出嫁的上奏之后,武则天立刻行动起来,马上给公主选定了驸马,而且婚后两位驸马都升了官,一个是袁州刺史,一个是颍州刺史,刺史怎么也是四品官。整件事情办得雷厉风行,尚可做到掩人耳目。

唐朝的太子府其实就是一个小政府,官僚设置完全模仿朝廷。依据制度,如果皇帝亲政,当然由宰相辅佐,而如果太子监国,就应该由太子府的官员辅政。唐高宗时期,因为太子李弘频频监国,为了协调朝廷和太子府的关系,太子府的重要官员往往就由朝廷的宰相兼职。这样,宰相和太子慢慢地就形成一种势力了,宰相既是皇帝的下属,又是太子的下属,宰相就成了太子利益的维护者。太子是唐高宗的法定继承人,如果唐高宗去世,武则天还能够控制政权吗?联想到在公主婚姻等问题上的母子矛盾,武则天觉得没有把握。就是在这种心态下,武则天才在上元元年(674年)的建言十二事中,特别提出在家庭中母亲的权威问题,要求儿女对父母抱同样的尊重。但是,仅仅是这样的礼仪改革真的就能让儿子臣服吗?恐怕连武则天自己也不相信。怎么办呢?

除了公主年龄之外,两位驸马的出身也没有那么卑微。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这两位驸马是随便指派的,其实不是这么回事。这两位驸马并不是普通的卫士,而是翊卫,翊卫是皇帝身边的亲近侍卫,他们的祖上出身也非同一般,至少是父亲或者爷爷当了大官,孩子才能有当翊卫的资格。其中,义阳公主的驸马权毅的祖父是唐太宗秦王府嫡系,封卢国公。宣城公主的驸马王勖的祖父也官至监门将军,封平舒公。论出身,虽然比照其他驸马有些距离,但是匹配两位公主还并不显得太过离谱。

三、李弘死亡疑团

其实,这件事和许许多多对武则天的记载一样,有部分真实性,但是也有相当大的夸张成分。夸张了什么呢?首先是公主的年龄。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两位公主是年逾三十不嫁,而《新唐书》的记载就更夸张了,是近四十不嫁。当时一般贵族女子结婚都在十五岁左右,因此三十多岁甚至四十岁确实显得触目惊心。可是这个年龄实在是太离谱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两个理由:第一,因为咸亨二年(671年)高宗只有四十三岁,他是十六岁当上的太子,萧淑妃也是在高宗当太子期间纳入后宫的,就算当年得子,孩子的年龄也不可能超过二十七岁。第二,两个公主之中,宣城公主的墓碑保留下来了。根据碑文的记载,宣城公主死于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享年六十六岁,倒推到咸亨二年(671年),当时的宣城公主二十三岁。所以说,两位公主当时的年龄应该在二十三岁到二十七岁,这在当时也不算年轻了,可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年逾三十,更不可能到四十岁。

就在武则天焦虑不安的时候,问题忽然解决了。解决的方法很不寻常,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和高宗夫妇一起巡幸洛阳,四月死于洛阳行宫。而且在他死之前,唐高宗刚刚向他口头承诺过,要禅位给他。李弘的死显得相当蹊跷。母子之间正要开始斗法,母亲还没想好怎么办,这时候儿子突然死了,人们一下子就把目光集中在了武则天身上。那么,李弘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跟武则天有没有关系呢?

这多像当年唐高宗去看望王皇后和萧淑妃啊,这不是明显在拆母亲的台吗?武则天看到太子的这个上疏,勃然大怒:这小子居然敢跟老娘叫板!当年老娘要不是把萧淑妃整倒,现在没准儿你早被别人害死了。现在你以为自己羽翼丰满了,居然替别人来求情了。这不是要我好看吗?确实是啊,李弘同情心泛滥,这岂不是在揭露母亲的残酷无情!大怒之下的武则天说,这样吧,既然太子说她们两个该嫁人了,那就嫁吧,这儿不就有两个值班的卫士吗,就他们俩吧,一个娶义阳公主,一个娶宣城公主。于是,两位公主草草完婚。这件事经由史书的渲染,历来被当成武则天残酷而太子仁孝的标志性事件。据说,李弘就是因为这件事“失爱于天后”,直到后来神秘死亡的。事实真的如此吗?

史书中有两种记载。第一种说,李弘是因病去世,属于自然死亡。第二种则认为,李弘是被武则天毒死的。

李弘不是一个仁慈而敏感的孩子吗?看到姐姐年纪这么大了还没有出嫁,孤苦伶仃,独守空房,他受不了了,立即奏请让两位姐姐出嫁,让她们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认为李弘是自然死亡的最早记录,是李弘死后唐高宗发布的制书《赐谥皇太子弘孝敬皇帝制》:

义阳、宣城二公主,萧淑妃之女也,坐母得罪,幽于掖庭,年逾三十不嫁。太子见之惊恻,遽奏请出降,上许之。天后怒,即日以公主配当上翊卫权毅、王遂古。

……皇太子弘,生知诞质,惟几毓性,直城趋驾。肃敬著于三朝,仁孝闻于四海。若使负荷宗庙,宁济邦家,必能永保昌图,克延景历。岂谓遽婴雾露,遂至弥留。顾惟辉掌之珍,特切钟心之念,庶其痊复,以禅鸿名,及腠理微和,将逊于位。而弘天资仁厚,孝心纯确。既承朕命,掩欷不言,因兹感结,旧疾增甚。亿兆攸系,方崇下武之基;五福无徵,俄速上宾之驾。

太子李弘和武则天之间冲突的表面化是在咸亨二年(671年),冲突的引子就是萧淑妃留下的两个女儿的婚姻问题。这也是被史学家大书特书的一件事。当时,武则天和唐高宗一起巡游东都洛阳,留太子监国。李弘有病,不能上朝,只在宫里静养。有一天,李弘静极思动,到处游逛,不料却见到了长期幽禁在掖庭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姐,也就是萧淑妃的两个女儿。一个是义阳公主,一个是宣城公主,这两个老姐姐已经给关了十几年了,见人都不会说话了,在那儿看着李弘,傻乎乎的,瑟瑟发抖。李弘可是一个很慈悲的人啊,他哪儿受得了这场面?关于这件事,在《资治通鉴》里有一段精彩的描写:

这是以唐高宗的名义发布的一道制书,这份制书赐皇太子李弘一个谥号,什么谥号呢?叫孝敬皇帝。在这篇制书里,唐高宗说,我这个儿子仁孝英果,孝顺父母,礼敬大臣,将来一定会是个好皇帝,可惜天不假年,得了重病。我告诉他,只要他的病稍微好一点,就禅位给他,让他当皇帝。谁知他太孝顺了,一听到这个消息,又伤心又感动,病情加重,不幸去世了。我很悲痛,现在我想实现自己的夙愿,让他当皇帝,所以赐予他一个谥号,叫孝敬皇帝。后来的《唐实录》《旧唐书》的记载大体也是如此。按照这样的记载,李弘应当是长期生病,医治无效,最后自然死亡。

二、母子冲突

而认为李弘是被毒死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唐中期。成书在肃宗时期的《唐历》写道:

李弘这种柔弱的性格和多病的身体状况,本来容易养成依赖性的人格,和武则天的强毅正好互补,如果相处得宜的话,母子间本不至于引发太大的冲突。但是,冲突还是发生了。

弘仁孝英果,深为上所钟爱,自升为太子,敬礼大臣鸿儒之士,未尝居有过之地。以请嫁二公主,失爱于天后,不以寿终。

再看身体。李弘的身体比高宗还差。高宗好歹是成年之后才得了风疾的,而李弘从小就体弱多病。他的病,根据《旧唐书·孝敬皇帝传》的说法是“痨瘵”,就是今天我们说的肺结核,这是一种消耗性疾病,在古代无药可治。李弘曾经有一次对大臣讲,这病是因为他小时候学习过于用功,不知道爱惜身体造成的。抛开用功过度是否容易引起肺结核这个医学问题不谈,李弘很小就体弱多病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多病,李弘成年以后,接见自己太子府属下的机会越来越少,他的属下因此非常有意见。负责他饮食起居的典膳丞,甚至上书说要制裁他,减少他的饮食供给。正因为身体欠佳,李弘虽然聪明儒雅,又频频受命监国,却无法真正亲理朝政,甚至有时他监国都不能到朝廷里来,经常要委政宰相,这当然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说这太子是一个好人,深得皇帝和大臣的喜爱。但是因为请求让两个公主出嫁,天后就不高兴了,最后他没得好死,是他的母亲让他不得寿终。同样是唐肃宗时期的大臣李泌还明确说,是“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孝敬”,直接说是武则天把李弘毒死的。此后,《唐会要》《新唐书》都持这种看法。

要说“仁孝”这个词,本来是个褒义词,但是用在李弘身上,就和唐太宗当年评价李治“仁懦”一样,让人觉得暗含着窝囊的意思。事实上,李弘的仁孝确实和父亲唐高宗当年很相似。麟德元年(664年),因为上官仪的案子,曾经当过太子的李忠以谋反的罪名被杀,尸体暴露荒野,无人敢管。李弘听说之后,心里老大不忍,上表请求收葬这个异母哥哥。这和当年李治要求父亲善待两个被废的哥哥简直是异曲同工。

那么这两种记载中,哪一个是真的呢?我想,虽然武则天此刻和李弘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武则天也绝不缺少狠心,但是她还不至于杀李弘,李弘应该是病死的。为什么呢?三个理由:

李弘不仅对现实生活中这种离别和苦难承受不了,对书本里描写的丑恶事情也都无法接受。他跟着老师学习《春秋》,《春秋》里记录了楚国的世子芈商臣杀国君的事情。世子就是春秋时期诸侯国国君的王位继承人,相当于后来的皇太子。商臣是楚王的儿子,但他为了早日夺权,就杀了自己的父王。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臣弑君、子弑父的事情简直太多了。李弘读到这段历史,大惊失色,问老师说:“圣人怎么会把这样的事情写进书里啊?”老师对他说:“孔子作《春秋》,当然是好事和坏事都要写呀,只有这样才能惩恶扬善呀。”可是李弘仍然接受不了,不愿意再看这本书了,非要老师换教材,结果把老师感动了,老师认为这个孩子天生仁孝,以后必定会是个圣君贤主,于是把他的教材换成了只讲正面规范的《礼记》。

第一,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记载李弘因病医治无效自然死亡的制书,是在李弘刚死就发布的,从时间上讲远远早于肃宗时期的《唐历》。越是原始的材料可信度越高,这是处理史料的一个基本原则。

先说性格。李弘的性格敏感纤弱,和少年时代的高宗有的一比。当年,长孙皇后去世时,九岁的李治哀哀无告,一副小可怜的样儿,把舅舅长孙无忌的心都哭碎了。李弘八岁时,父亲唐高宗李治和母亲武则天一块儿巡游东都洛阳,把他留在长安,让他跟着一帮大臣临朝听政,借此锻炼他治国的能力。可是李弘对父母思念不已,终日哭哭啼啼,把朝臣们搞得手足无措,最后唐高宗和武则天只好把他接到身边。

第二,李弘此前有长期生病的记录。我们说过,李弘从小就得了肺结核。咸亨元年(670年)以后,他的病情加重,甚至在监国的情况下,连接见属下都办不到,以至于他的典膳丞都对他下了最后通牒,说,您要是再不见我们,我就要减少您的饮食。李弘答复说,我最近病情加重,皇帝要我加强休养,所以我一直待在内宫养病。不是我不愿意见你们,是我不能见你们。从咸亨元年(670年)到上元二年(675年)又过去了五年时间,肺结核作为一种消耗性疾病,会越来越重,这是不难想象的。

太子既然聪明能干,高宗和武则天就一直对他寄予厚望。特别是从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得病以后,他对于培养接班人的愿望就更加急迫了。正因为如此,李弘一生虽然只活了短短的二十四年,却有七次监国的经历。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子弘仁孝谦谨,上甚爱之;礼接士大夫,中外属心。”除了监国以外,高宗还特地赐予他一本《政典》,这本书记载了古往今来的一些政治传统,希望他好好读书,尽快熟悉政治运作的规则。但是,把儿子当皇帝培养,未必儿子以后就真能成为皇帝。无论身体还是性格,李弘都像极了父亲唐高宗,不大具备当皇帝的素质。

第三,武则天当时并没有杀死儿子的必要。我们说过,李弘是一个心灵敏感、身体脆弱的人,很像他的父亲唐高宗,既然武则天能够以一个妻子的身份驾驭唐高宗,未必不能够以一个母亲的身份驾驭李弘。况且,李弘缠绵病榻,是否能活得比唐高宗长还是问题,武则天何必要冒这样大的风险杀死他呢?试想,李弘可不像当年毫无行动能力的小公主,他是一个成年人,周围有一班人马保护他,如果武则天杀人不成,或者是杀人的事实败露,她将失去丈夫的信任,失去天下的人心,想要谋取更多的权力就无从谈起了。作为一名清醒的政治家,她怎么能够这样莽撞行事呢?

李弘在文学方面相当早慧。龙朔元年(661年),李弘刚刚十岁的时候,就命令自己太子府的下属许敬宗、上官仪等文人博采古今文集,分门别类地摘抄其中的清辞丽句,编成了一本五百卷的大部头文集,起名叫《瑶山玉彩》,献给了唐高宗。这书虽然不是原创,但是唐高宗看到儿子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志向和领导才能,心里着实高兴,马上赐了三万段丝绸给他。许敬宗等一干捉刀代笔的也跟着没少沾光。

有人要问了,虽然如此,可是李弘怎么会死得那么巧呢?他的父亲刚刚放出话来,说他病一好,就把皇帝的位置传给他,他一听,立马就死了,这不太蹊跷了吗?我想,这就看怎么理解唐高宗的禅位了。我们知道,唐高宗是在李弘病重的时候对他说要传位的,这种做法,恐怕有点类似于民间的冲喜。李弘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长子,从小深受宠爱,高宗夫妇也对他寄予厚望。现在,孩子眼看就要不行了,唐高宗万般无奈,向他提起传位的事情,希望他一高兴,病情能够好转;或者,哪怕不能好转,能多活几天,这对父母来讲心里也有一丝安慰。结果事与愿违,冲喜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效果,李弘一激动,反倒死得更快了。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这个所谓的疑点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我们说,李弘应该是肺结核晚期后的自然死亡。

李弘天姿聪颖,高宗为了培养他,在早期教育上抓得很紧,首先当然要他学习儒家经典,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代圣君贤王。但李弘在儒家经典之外,对文学也很感兴趣。这一点并不奇怪,唐高宗年轻的时候就热爱文艺,此后终身保持着对文学的兴趣和对文人的好感。而武则天从小爱好文史书籍,自己也能够写诗写文章,所以李弘无论遗传父母哪一方的基因,都应该表现出文学方面的天分。

李弘死了,武则天是什么感觉呢?我想,她应该是在悲痛之中又松了一口气。先说悲痛。平心而论,李弘没有给她带来过太多的麻烦,相反,倒帮了她不少忙。当年,如果没有李弘的诞生,她也就没有争夺后位的资本;即便在当了皇后之后,太子李弘的存在,对她坐稳位置也是大有益处的。试想,当年上官仪事件中,唐高宗最终没有废黜武则天,除了武则天反应迅速,处理得当之外,未尝没有顾及李弘的因素。如果废黜了武则天,李弘的太子之位必然不保,那样就会引起政治上的连锁反应。考虑到方方面面,唐高宗最终还是妥协了,而且武则天的地位因此又上了一个台阶。这样看来,李弘虽然因为请求让姐姐出嫁而令武则天感到难堪,但是总的说来,他对武则天还是功大于过。他死后,武则天悲痛不已,亲自撰写了《一切道经序》,说自己每次回想起养育之情,就难以自持。这份母亲对儿子的感情是真实的。正因为如此,她和唐高宗才追认李弘为孝敬皇帝。追认太子为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我们曾经讲过,李弘的名字是道教的一个谶语,是太上老君的化身。他的出生刺激了母亲的野心,也成为母亲争夺皇后之位的重要筹码。随着母亲成为皇后,李弘也子以母贵,当上了太子,母子二人,互相依存,李弘从小就备受高宗和武则天的宠爱和重视,八岁就开始监国听政,积累行政经验。

但是为什么我又说武则天在悲痛之中松了一口气?我们也要看到,李弘的死对于武则天真是太及时了。李弘从八岁开始监国,是唐高宗培养了十几年的继承人,又拥有来自宰相集团的鼎力支持,这是李唐王室抗衡武则天力量的重心所在,和武则天之间的矛盾也在发展之中。如果他不死,日后他和母亲之间必定会有一场恶仗要打。但是,现在不需要武则天再费心了。太子的死解决了一切矛盾,为武则天势力的发展又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一、有其父必有其子

纵观李弘短暂的一生,因为母亲的强大,他成为太子;也因为母亲的强大,他注定要成为一个悲剧角色。李弘没有子嗣,两个月之后,他的弟弟李贤被立为太子。李贤只比哥哥小两岁,他容貌俊朗,身体健康,从小熟读经史,还擅长骑马打猎,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孩子。面对野心勃勃的母后,李贤这个阳光男孩又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呢?

武则天的一生,和后宫斗,和大臣斗,和皇帝,也就是自己的丈夫斗,越战越勇,权力也越来越大。上一章讲到,武则天晋升天后以后,威望持续走高。随着势力的增强,武则天心中的目标也越来越明确,皇冠已经在她眼前闪耀。而此时唐高宗的病情越来越重。他们的儿子太子李弘已经长大成人,并且在咸亨四年(673年)完婚,一旦高宗身体有变,太子就要继承大统。那么,武则天的权力还能延续下去吗?她是否还要和儿子斗呢?母子斗法,是怎样一番情境?李弘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呢?要想说清楚这几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李弘是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