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善知恶是良知”又是什么?这是价值观。
世界观是解决我与世界、与天地、与自然、与宇宙的关系。而人生观就是解决我与我的关系,我与我达到了和谐。人生最痛苦的是什么?我与我周旋。魏晋时有个大名士叫殷浩,他说前半生都以为人生最困难的是我与世周旋;到最后才发现,人生其实是我与我周旋。一意念起,然后知道善恶,知道光明黑暗在哪里,那我与我的周旋就成功了,我与我的矛盾就解决了。
知善知恶的良知,这个善恶的标准在哪里?首先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知行合一,来源于事上练,不能躲避,碰到事情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这个姓罗的学生确实是悟到了,王艮是质疑,是故意调侃先生。王阳明就反过来说,满街见你都是圣人。就是因为耍小聪明的,还没有真正到那个境界。因此每个人发现自己是圣人,内心的良知觉醒,这是什么?这是人生观。
阳明心学是很推崇行动力和执行力的。在行动和执行里头,发现自己良知之心。宁王朱宸濠叛乱,当大家都坐山观虎斗、等待形势明朗的时候,王阳明第一个跳出来,冒着不遵圣旨,冒着兵败被杀,冒着族人牵连的种种危险,独撑危局。为什么他会这么做?因为他知善知恶。知道这时候作为一个士大夫、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朝廷重臣,应该为天下黎民百姓扫平危难。
这时候,一个姓罗的学生冲进来,也说,哎呀先生,我刚才在街上看到满街都是圣人。这个学生比较质朴,比较老实,不像王艮脑子反应那么快。王老师笑笑说,本来满街就是圣人,现在你感悟到了而已。
再举一个例子说明问题。后来到了正德十六年,宸濠之乱基本平定了,但是忠泰之难接踵而来。张忠、许泰、江彬,处处刁难王阳明,甚至要陷害他。虽然陷害不成,但在那个危难时刻,别人都觉得王阳明处境困难。更艰难的是什么呢?王阳明的祖母去世了,父亲王华又病重。
王阳明说,你见满街皆圣人,满街人见你王艮亦是圣人。王艮嘿嘿一笑。
这个时候王阳明想回家,学生们都劝他这个时候不能走。王阳明后来“天泉证道”的时候,回忆起了这件事。
他看王阳明说于中是个圣人,第二天上街回来之后,就跟王阳明说,哎呀先生,我刚刚上街,我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啊,我发现满街都是圣人!估计王艮是故意这么说的,王阳明也是一笑,知道王艮心眼子多。
有一次上课时,王阳明说正德十六年,我祖母去世的消息传来,而且父亲又病重,我四次上疏请假,不被应允。说实话,当时我想弃职回家,我不管了,我先回家,我爹、我娘、我奶奶才是最重要的。你们都劝啊,你们都不赞成,你们那时候为什么都不赞成呢?
王艮比较聪明,但是聪明人反而有时候有执见。
有的学生说,疑谤在身,不可走。当时朝廷要诬陷你,对老师您有各种猜忌,有的说你要谋反,有的说你和朱宸濠一党。那个时候你走了,别人就觉得你是畏罪潜逃,不能走,不可走。但也有学生开玩笑说:“先生思归一念,亦是著相。”就是佛家讲的,著了相。你不是讲不动如山吗?不忘其念吗?那个时候非要回家,甚至想辞职回家,不管不顾,是不是太著念了,太著相了。我细想了一下,我的良知告诉我,亲情足以让我放下这一切。我的良知告诉我,我和亲人之间的感情是最基本的人性,是我要追求的最光辉的东西。如果这个东西都没有了,其他东西还有什么必要呢?
每当我们看到新闻里战争和恐怖袭击之类的消息,就会很感慨,觉得很悲哀。人一方面因其思想、情怀、追求以及文明而成为万物之灵长,是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生灵;但另一方面,因其杀戮、仇恨、私欲、贪婪、极端,人也是这个星球上最被异化的物种。这也就是王阳明说的被遮蔽了良知。因此,只要你找到内心的良知,在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历程中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你就是人类中的圣人了。这就是人生观。
王阳明就真的辞职不干了。这说明他自己内心中的良知是最高的指引,而不是外在世俗的标准。这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听从内心的指引。
为什么呢?就是良知的发现。良知的本质,不是简单的良心和道德自律,而是人类文明积淀下来的智慧、道德与灵性的自觉。这种自觉一旦发现,内心的光明就会引导你走上一条圣人之路。
我们刚才讲世界观就是我与宇宙、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人生观是我与我的相处方式;价值观就是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族群的相处智慧。我对亲人、朋友和社会,能做出什么样的贡献来?在大是大非之中,在价值冲突中如何取舍?这叫什么?这就叫价值判断。
王阳明有一次上课,讲着讲着,突然对一个叫于中的学生说,于中你原来是个圣人啊。于中吓一跳,忙说不敢、不敢、不敢。王阳明又说,这个圣人原是众人皆有的,不独你于中有,人人胸中都有圣人。于中终于恍然大悟,笑而受之。
因此,“知善知恶是良知”,实际就是经过一种价值判断后,在价值观指导下的人生智慧,当然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智慧。“致良知”放在这个价值观里的,对于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人心的影响,起到根本的作用。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指的又是什么?这是人生观。还有一个例子,我们此前提到过。
从古到今,中国社会是最崇尚核心价值观的,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心学的“致良知”,都属于核心的价值观。每个时代都应该有每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对于社会的良性运作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什么是世界观啊?世界观就是人与天地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我们带着执念去看那种关系,就始终处在矛盾之中。因此东方哲学里的世界观,叫天人合一、阴阳合一,王阳明就说知行合一,都是合一的。是取消矛盾性和独立性的,讲究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这叫世界观。因此“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因此,心外可以无物,可以包容一切。
“为善去恶是格物”,又是什么呢?这是方法论。这就是行动层面、实践层面了,也就是王阳明讲的要知行合一,要事上练。
王阳明总结道,善和恶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凡事你不能喜欢就说它是好的,你不喜欢就说它是恶的;不能简单以自己的标准去看待万事万物。你要真的能盛下万事万物,应该怎么做?先排除自己的执见,把那些固执的东西,要先抽空。你不把你自己固有的东西排空,怎么能接受新的东西进来呢?
我们前面也讲过一个例子,王阳明在贵阳书院的时候,当地官员经常来听他的课,听他讲知行合一。就提问说,我学习修身修心,每次在课上都做得很好,但是公务繁忙啊,想要修心总觉得有心无力。王阳明就跟他说,知行合一不是让你什么事都不干的时候去修行,而是让你在做事的过程中去修行。
王阳明再问他,那你说粪便是好的还是坏的?你喜欢还是讨厌?薛侃说,当然是讨厌的了,大便多臭啊!王阳明说,但是老农要浇肥,要往田里施肥,粪便是好还是坏呢?哦,薛侃想想说,那当然好。
因此,不经历困难、挫折得出来的“致良知”,不经过烦琐事务磨练出来的“致良知”,不是真正的“致良知”。也就是说,不经过红尘的历练,不经过知行合一的锤炼,你得到的那些东西都不是真东西,都是浮于表面的。所以事上练叫“为善去恶是格物”,就处处格物,处处反省。到这一个层面就和儒家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完全吻合起来了,这就叫修身,可以处处反省。
薛侃有点纳闷儿。王阳明又问他,你说金子是好的还是坏的?薛侃说,金子当然是好的,大家都喜欢金子嘛。王阳明说,但是如果金子在你的胃里呢?薛侃说,那就完蛋了,吞金那就死亡了。
还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有一次,一个人说家里比较困难,急等钱用,要卖块地给王阳明。王阳明笑笑说,钱可以先借给你,但我现在没有购地的打算,我不想买。
但是王阳明说,你现在看它是恶草,但如果是一个荒山秃岭,我们要去绿化,那这个草是好的还是坏的呢?薛侃一听,那当然是好的了。王阳明就说,那这个草就没有绝对的好或是坏啊。
后来有一天,王阳明带着学生出来游学,到城外见到一片田地,觉得这个地方漂亮极了,风水也特别好。王阳明很高兴,说要在这儿建一个书院。这时候旁边一个学生凑上来说,上次那个老朋友说是要卖一块地给您,就是这片地,当时您不要,现在已经卖给别人了。
王阳明就问薛侃,你觉得这个草是好的还是坏的呢?薛侃说,这当然是坏的,这都是恶草。香花美草我们要留,这都是恶草,一定要除掉。要不然我为什么会除掉它呢?它干扰了花的生长。
王阳明一听,眉头一皱,一看就是后悔了。他立刻不管不顾,自己盘腿就静坐。坐了好半天,王阳明才展眉一笑,对学生说,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内心也很后悔,这是什么?这就是内在的贪婪和私欲泛滥。我觉得自己境界太低了,我追求致良知,难道因为这一点点利益的得失就动心了?我静坐一下,反思一下,把这私念格去。
有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王阳明有一个学生叫薛侃,薛侃有一次在园子里头除草,杂草比较多,除不尽,薛侃就比较恼火。王阳明在旁边看了,觉得这是一个教育的好机会。
因此,即使如王阳明,人在情绪上的波动也是难免的。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点地反思,不放弃终极的光明追求,人才走上了一条光明的成长之路,这是儒家文化在修身层面,帮助个人走向最终极的目标。
“无善无恶心之体”,这说的是一种世界观。
因此,我们看这四句话,“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是世界观,“有善有恶是意之动”是人生观,“知善知恶是良知”是价值观,最后“为善去恶是格物”是方法论。从世界观、人生观到价值观、方法论,心学一个庞大、严谨的完善体系就呈现出来了。要上升到哲学的层次,不仅是有观念上的超凡脱俗,更要有一定的体系性。因此,我们才能称心学是五百年来影响人类文明的思想体系和哲学体系。
王阳明“天泉证道”四句总结出来的四句教,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地方?心学到此作为一个哲学上大的思想体系,它的精华、精髓到底是什么呢?
王阳明“天泉证道”悟出四句教之后,虽然身体越来越差,虽然仕途不得意,但这时候人反倒越来越快活,上课也越来越无拘无束。
王阳明认为这四句教具有极朴实性的一种价值。因为不论是对聪明的人还是比较愚笨的人,不论是对初学者还是已经到了圣人境界的,不论是在哪个阶段,这四句教都适用。这样看来,这四句教就深刻了,就是一个普遍性的东西。
他经常讲一句口头语,叫“常快活是真功夫”。
有些学者认为,王阳明这“四句教”其实也没有多少新鲜的东西,“致良知”已经到顶了。但我比较赞同另外一些学者的观点,就是王阳明这四句教是一个大总结、大升华,非常关键。
王阳明上课形式不拘一格,甚至天热的时候,王阳明会扇扇子,而学生遵守师生之礼仪,都不扇扇子。王阳明就说,天热嘛,大家都扇扇子,没有问题。大家不好意思扇,王阳明就每人送一把扇子。天热扇扇子这是人性的需求,和良知无妨,没必要为了表面的、虚的一些东西去遮掩这种良知。看了王阳明,我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有时就说如果你们没来得及吃早饭,你也可以带着早饭,带着水,带着茶边吃边听。身心俱愉悦,这样更容易进入学习的那种至妙的环境,更容易开悟。
王畿当时就有疑问,无善无恶既然是心之体,那后来怎么又有善有恶了?怎么会知善知恶了?怎么又要为善去恶?王阳明解答了之后,跟他强调说:“此是彻上彻下语,自初学以至圣人,只此功夫。初学用此,循循有入;虽至圣人,穷究无尽。尧舜精一功夫,亦只如此。”而且嘱咐钱德洪和王畿说,“以后再不可更此四句宗旨”。就是说,这四句宗旨是纲领性的东西,不能更改,最终定型了。
人生到此境界,就是孔子讲的“随心所欲不逾矩”了。孔子讲,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讲不动心,王阳明则是把孔子和孟子的说法全都综合起来,既可以做到随心所欲,又可以做到内心不动如山。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此自修,直跻圣位;以此接人,更无差失。
在王阳明广西平叛的前一年,全国会试考试,朝廷主考官出了道题,指桑骂槐,说的就是王阳明。说现在有人所谓自创学问,非议程朱理学,大逆不道。对于他的学问,我们应该怎么看?
《阳明先生年谱》里记载,王阳明对钱德洪和王畿说:“二君已后与学者言,务要依我四句宗旨……”哪四句宗旨呢?
这一年王阳明的几个学生也都参加科举考试,其中有一个学生叫做徐珊。徐珊看了考题之后,长叹一声,我怎能违逆我的内心去说圣学的是非呢?先生教的心学就是圣学,圣人之学嘛,当即弃考而去。自古华山一条道,我们知道在古代,科举考试是知识分子的重要出路,但徐珊却为了真理主动放弃了。
王畿比较聪明,寻求修身的超越之法。钱德洪的本质比较质朴,讲究的就是循序渐进之法。两个学生经常课后讨论,辩论学术问题,谁都说服不了谁,就去见王阳明。王阳明家的庭院里有座小桥,题名叫天泉桥。王阳明就在这个天泉桥上,解答他们的疑问。王阳明说了四句话,被称为“四句教”,这件事后来就被称为“天泉证道”。
另外两个学生,欧阳德和魏良弼没有当场弃考,而是写文章批判这种观点,魏良弼居然高中,后来也很有名。还有一个学生,就是钱德洪,那一年也去考,也是批判这种观点,结果落榜了。
有一天晚上,上课讨论之后,他留下两个特别重要的学生,一个叫钱德洪,另一个学生叫王畿。南大吉的功业在于刊行了《传习录》,而钱德洪更不得了,《阳明先生年谱》就是他编撰的。
钱德洪黯然回来,跟老师说了这个情况,以为王阳明会很忧虑,现在官学把他当做靶子进行批判。王阳明却非常高兴,说这是好事啊!全国会试都出这道题,都以我的学说为靶子,如果我的学说是错误的,可以激发真正光明的圣学出现;如果我的学说是正确的,他们的批判反而为我做了宣传。好事啊,圣学可明啊!钱德洪直摇头,说先生的境界太高了,我们达不到。
王阳明毕生热爱讲学,打仗的时候刚把匪窝打下来,就立刻带着学生去上课。因此即使要出征之前,也给学生们上课。
王阳明到了这个境界,随心所欲不逾矩了。但当朝廷下旨让他去平广西之乱,他也没有办法,只好启程。
四句彻上彻下语
光不止在烛上
王阳明开始不愿意,自己在老家讲学讲得好好的,正好养养身体。王阳明就给嘉靖皇帝上表,说身体真的不行了。他确实有很严重的肺病,到晚年身体越来越不好。但是嘉靖以为他不愿意去,是因为姚镆在那儿占着坑,就让姚镆自动辞职,把位置让出来。胳膊拧不过大腿,姚镆没办法,只好自动辞职,然后嘉靖下旨,命王阳明总督两广及江西、湖广军务,到广西平叛。王阳明最后不得不走,跟学生告别。
这一路去广西,经过江西,然后一路向南向西。这一路上,因为王阳明身体不够好,乘轿而行。虽然赶路,也走了很长时间。听说王阳明要去广西,一路之上,前来拜师的、求学的可谓盛况空前,蔚为壮观。
桂萼、张璁此前一直打压王阳明,这时候没人能解决这广西的烫手山芋,就找到王阳明的学生方献夫,说能不能让你的先生出来解决一下这个问题。方献夫特别鄙夷桂萼,认为桂萼没事的时候打压先生,有事却又要请先生出来,是真小人。
走到富春江边,王阳明先去钓台瞻仰严子陵。严子陵是余姚四大圣贤,最爱做老师的,被范仲淹称为“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拜谒严子陵之后,王阳明一路向南。
广西因为田州岑猛之乱,开始先派两广的姚镆去征伐。姚镆确实把岑猛给杀了,但因使用暴政,反而激起民变。再加上广西原来的匪患,局势一下子不可收拾。姚镆本来是桂萼的人,桂萼一看压不住了,怎么办呢?事情越闹越大,朝廷也开始重视这件事。
到了江西,不得了了。江西百姓听说王阳明来了,纷纷沿途感谢、迎拜,还有很多人来向王阳明求学。当时王阳明身体不好,不能一一接见,就说等他从广西回来再见。还有不少弟子从贵州、从广西、从湖南远道而来。
王阳明的能力终究是放在那儿的。朝廷没事的时候、用不着他的时候打压他,真到遇见解决不了的难题,碰到没人解决得了的事,就想到王阳明了。
其中有一个弟子叫徐樾。徐樾学心学还在入门,事上练,先练静坐。但是对于每件事,穷究其理,反倒迷惑。那天晚上,王阳明把他叫到自己在江上的座船之中,听他讲了他的求学经历,就发现徐樾的问题,是太执于事理了。王阳明就指着船中蜡烛上的光芒说:“这是光,对吧?”
现在龙泉寺上还有一联,是写王阳明的,叫“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横批“真三不朽”。王阳明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开辟的讲学之路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别开生面。
徐樾点点头,这当然是光了。
王畿本身不是特别有名,但是他后来收了一个有名的学生,就是徐渭徐文长。收了徐文长这个学生之后,开辟了绍兴此后在明清两朝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绍兴师爷。我们知道,徐文长后来到胡宗宪府上做幕僚,胡宗宪之所以能发现戚继光,也是徐文长的眼光。明清两朝有句话叫“无绍不成衙”,衙门里、各大幕府里都有绍兴人。为什么呢?就是阳明心学有一个重要的功夫叫做事上练,处理事物的智慧和能力不可小觑。曾国藩、左宗棠、甚至袁世凯,幕下最核心的关键人物都是绍兴师爷。
然后阳明又指着船舱中空白的地方:“这也是光。”
王阳明来稽山书院的尊经阁讲学,专门写了一篇《尊经阁记》。并不讲尊经阁什么事,主要讲他的心学思想。这篇文章也被收入《古文观止》。在这个讲学过程中,王阳明收了南大吉这样重要的学生外,还收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学生,王畿。
当然了,徐樾也点点头,如果不是光的话,哪来那么亮呢?
在绍兴讲学就更有意思了。王阳明在绍兴讲学,收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弟子,叫南大吉。南大吉是当时的绍兴知府,重修了稽山书院,请王阳明来讲学,然后也拜入王阳明门下。在这个过程中,南大吉干了一件对阳明心学影响深远的事,就是刊行《传习录》。王阳明行世最有名的思想学说,集中见于《传习录》。可以说南大吉功德无量。南大吉还修葺了绍兴大禹陵,大禹陵三个字也是南大吉的手书。
然后,王阳明又指着舱外,江面上被烛火照映的地方说:“这也是光。”
古代书院教育最大的两个特点,就是“会讲”和“讲会”。四方学子云响而影从,纷纷赶来听,拜师王学门下。王阳明还专门写了《中天阁勉诸生》,就像朱熹写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一样。现在你去到龙泉寺,中天阁上还刻着余姚四大先贤的画像。最早的是东汉严光严子陵,然后就是王阳明,还有明末的民族英雄朱舜水和大思想家黄宗羲。黄宗羲也是王阳明的信徒,他那本《明儒学案》主要是按照心学的发展历程来综述的。
哦,徐樾突然眉头紧蹙,有所顿悟。王阳明看他有所顿悟,笑说:“你明白了吧?光不止在烛上!”
况且,王阳明最爱的是讲学。他就在浙江老家开讲,教育子弟。余姚有一个龙泉寺,王阳明年轻的时候曾在这个地方主办过龙泉诗社。如果按照那条路子走下来,明朝不过多了一个词章之学的文人而已。王阳明的人生之路,绕了一大圈,重新回到龙泉寺,再在龙泉寺的中天阁上办讲会。
光不止在蜡烛上。人生就是光明与黑暗的一场抉择和追求,但是光到底在哪儿呢?格局够大,眼光够大,你见到的光明才够多,才有真正的光明。王阳明讲心外无物,致良知是他的终极光明,其实是无所不包的。
我们说过,王阳明空有凌云之志,手缚苍龙之才,但是从内阁再到皇帝本人,都不用他,武宗朝不用他,嘉靖朝还是不用他。究其原因,一个是视他的心学为异端邪说;另一个关键则是封建专制王朝嫉贤妒能的本质决定的。但王阳明自己并不因此沮丧,心学已到不动如山之境。
后来王阳明到了南浦,现在也属于南昌一带。当时的盛况,到了什么地步?“明日至南浦,父老军民俱顶香林立,填途塞巷,至不能行。”把路全都堵住了,都要来见王阳明。“父老顶舆传递入都司。先生命父老军民就谒,东入西出,有不舍者,出且复入,自辰至未而散,始举有司常仪。”江西的老百姓对王阳明崇拜至极,人人争睹圣人之容,非要见一面。
天泉证道是怎么来的呢?
进了都察院的衙门之后,老百姓都拥在门口看,人山人海的。王阳明也很有趣,既然老百姓喜欢看我,我就坐在门口,让每个人来看。
三大事功主要就是平江西匪患、平宁王之乱,还有就是后面要说到的平广西匪患。三次证道呢?第一次当然是龙场悟道,得出“心即理,心外无物”之学。第二次呢,就是宁王之乱与忠泰之难后悟出的“致良知”之教,使得心学有了归宿,得到升华。此后还有一次证道,叫做天泉证道。当然,天泉证道和王阳明平广西匪患这个事件是紧密相连的。
王阳明坐在大堂之上,人们鱼贯而过,点点头,打声招呼。大家就像看神仙一样。然后有的看得不过瘾的,排了队已经出去了,再排一次队,再要来看一遍。整整一天,老百姓才肯散去。你看,王阳明得人心到了什么地步,又到了怎样的境界!
王阳明一生有三大事功,还有三次证道。
去广西路上的盛况,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虽然当时的官学不认可王阳明,甚至批判、打压他,但在社会上,对于社会中坚力量的知识分子阶层以及社会底层的平民而言,阳明心学已经成为他们心灵的寄托和希望所在。阳明心学最适合去改变一个社会的土壤,它直接开启了晚明的人性觉醒。
第三次悟道
阳明心学最光辉的地方、最光明的地方到底是什么呢?我想来想去,它应该是教会我们尊重自我、尊重生命、尊重人性的价值;教会我们不去做俗世的奴隶,不去做专制的奴隶,不去做人生境遇的奴隶,不去做坎坷命运的奴隶。阳明心学可以给我们一种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人类文明史有史以来一以贯之的光明力量。
在社会上,对中坚力量的知识分子阶层以及社会底层的平民而言,阳明心学已经成为他们心灵的寄托和希望所在。阳明心学最适合去改变一个社会的土壤,直接开启了晚明的人性觉醒。
那么,这种光明力量落实在王阳明人生最后的岁月中,又会产生怎样的奇迹呢?他的广西之行,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