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权刚刚落户南昌没多久,就有人告发他图谋不轨。朱权是很聪明的人,知道这个哥哥不容自己,只好韬光养晦,每天醉心于道教、茶道、音乐、艺术,在文化史、音乐史、文学史、道教养生史上都非常有名。他自己亲自编定过三个谱,古琴曲叫《神奇秘谱》,还编了现存最早的杂剧曲谱《太和正音谱》。研究茶道,还编了一本《茶谱》。陆羽《茶经》之后便是朱权这本《茶谱》最有名。
朱权一看,既然不让我回去,那我去富庶之地总可以吧?我没有野心,哥哥你放心,我没有野心,我去苏州。苏州不行,我去杭州。去杭州也不行,后来朱棣逼着弟弟去了南昌。后代宁王就落户江西南昌了。
朱棣给他关上了一扇门,朱权自己又打开了一扇窗,不过最后还是郁郁而终。最终宁王这一脉到了朱宸濠,不平之气终于发作出来了。
朱棣登基之后,前面说过的话都不作数了。平分天下?不可能。不仅不能平分天下,大宁卫你也不能回去了,那地方是兵家必争之地。弟弟你这么厉害,做哥哥的我不放心你回去。
第一,不甘心。当年我祖先被你祖先害得很惨,现在有机会,我就要找补回来。这是不甘心。
朱棣只身跑到宁王的大宁卫去找这个弟弟哭诉。宁王也很聪明,搞不清局势先旁观。朱棣在这儿住了几天,宁王也陪着他。朱棣要求帮忙,宁王也不表态。最后朱棣要走的时候,朱棣说,我当哥哥的这么可怜,弟弟你再送我一程,再送我一程。宁王心一软就送他出城。结果一出城,朱棣手下伏兵四起,立刻把宁王给绑架了。然后朱棣说,事成之后我跟你平分天下。宁王没办法,只好绑在朱棣的战车上,一起造反。
第二,被忽悠了。被谁忽悠了?被江湖术士忽悠。朱宸濠在南昌那是独大,当地官员也都很怕他。有些江湖术士就来投奔他,其中有一个神棍,名叫李自然。见到宁王,上来就是一句“王爷有天子骨相”。后来又有像刘养正这些人都说他有天子相,朱宸濠被忽悠得心思就活泛起来了。
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他和燕王朱棣两个人是朱元璋众多儿子里最能打仗的。蔡东藩当年就评价说:“燕王善战,宁王善谋。”宁王朱权不仅打仗厉害,而且还善谋略。尤其他驻守的大宁卫,直接面对蒙古前线,招编了很多原来北元的降兵,战斗力非常强。朱棣要造反,靖难之役关键要拉拢谁?就是朱权。
第三,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什么?除了不甘心、被忽悠,最关键的是确实有机会。为什么呢?当朝天子朱厚照,历史上评价他“嗜酒而荒其志,好勇而轻其身”。生活荒淫得很,关键还一直没儿子。没有子嗣,就没有继承人。朱宸濠一看,机会来了。算起辈分来,他应该算是朱厚照的爷爷辈儿的了。
宁王的称号和封藩制有关系。朱元璋当年建立大明王朝后,重新封建,实行封藩制。封藩制其实是封建制的一种发展。我们知道,自公元前221年之后,社会制度进入郡县制之后,封建制其实就已经没落了。我们称之为封建社会,其实从学术的角度上是一种误读,应该是“郡县制社会”。只有西汉初年分封建邦,想恢复西周的封建制,但不得成功。后来进入君主专制时期,封建制就很难,缺乏土壤与基础。到了朱元璋这里,又想实现封建,推行封藩制,就把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封了二十五个藩王。但是后来朱棣靖难之役,起兵造反,便是因为建文帝要削藩。朱宸濠的祖先第一代宁王叫朱权;朱宸濠是朱权的第四代玄孙,也即是宁王第五代继承人了。
不过,想法虽然多,也要从实际做起。朱宸濠先恢复了宁王的护卫部队。朱棣后来怕别人学自己靖难之役,于是削藩,所有藩王都取消了护卫部队。宁王的护卫部队也被取消了。朱宸濠在武宗朝初期一看刘瑾权势熏天,就走刘瑾的路子。刘瑾当时权势大,而且贪婪无比,你只要给他钱干什么都行。朱宸濠就贿赂刘瑾。刘瑾才不管什么祖宗成法,大笔一挥,给宁王恢复了卫队。
宁王的野心
恢复了宁王护卫,朱宸濠就相当于有了私人武装了。可是好景不长,后来刘瑾倒台,宁王的卫队权又被剥夺了。然而朱宸濠不甘心啊。他认为有钱不仅能使鬼推磨,甚至有钱能使磨推鬼。因此,“辇白金巨万,遍赂朝贵”。朝廷权贵那里一个一个送钱。主要贿赂的就是兵部尚书陆完,还有一个佞臣钱宁,一个是伶人臧贤。这三人都是武宗朱厚照眼前的红人。
唐伯虎和王阳明这两个“七零后”,在弘治十二年那场会试后便不再有什么交集。可是,命运又在一个关键的节点上,把这两个人重新纠结在了一起。这次扭结源于第三个“七零后”,这就是生于1479年的宁王朱宸濠。
兵部尚书那不用说了,有没有护卫,决定权就在他手里。后来陆完又做了吏部尚书,主管人事权。至于钱宁,好多人以为他是个太监,其实他不是,而且也不姓钱,他原来是大太监钱能收养的一个家奴。钱能在皇帝那儿得宠,后来这个钱宁比较会来事,喜欢射箭、耍枪弄棒。武宗刚好喜欢这一套,两人就玩到一起,武宗对他青眼有加。后来钱宁甚至私自刻章,自称皇庶子,那个伶人臧贤,就是一个戏子,跟武宗也玩儿得特别好。
虽然穷困潦倒,但是依然可以看出唐伯虎那种豪放不羁的境界。所以唐伯虎后来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朱宸濠陆续把武宗身边的红人都贿赂到了。正德九年,朱宸濠再次得到武宗同意,恢复宁王卫队。朱宸濠投其所好,每年往北京送很多钱,他知道武宗喜欢玩,就把江西很多奇巧的灯、各种焰火弄了一大堆送到宫中。结果有一天,焰火爆炸,一下子把乾清宫烧起来了。幸好那时武宗朱厚照在豹房,不在乾清宫。结果看到乾清宫烧起来,最后烧成一片废墟,武宗居然拍着手说:“哇,好大的焰火。”
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史书上评说武宗,“日事般游,不恤国事,一时宵人并起,钱宁以锦衣幸(掌管锦衣卫),臧贤以伶人幸”。后来跟钱宁斗得很厉害的,也是武宗身边的红人。“江彬、许泰以边将幸,马昂以女弟幸。”马昂的妹妹长得很漂亮,就进贡给武宗。武宗很喜欢,马昂也因此成了一个宠臣。武宗的昏庸无能,由此可见一斑。
世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
朱宸濠看到这个机会,又被人忽悠,心中又有不甘,心思就活泛了,谋反之心渐渐确立起来了。最早意识到宁王有谋反之心的人,是谁呢?不是满朝文武,不是升任南赣巡抚的王阳明,反倒是三个“七零后”中的老大,那个纯粹的艺术家唐伯虎。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为什么呢?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因为宁王朱宸濠要谋反,也知道人才最重要。他便四处招揽能人。首先招揽了一个人,叫刘养正,是他主要的谋士。刘养正开始说得天花乱坠,但朱宸濠都不当回事。后来刘养正说了很关键的一句话,说你有我刘养正,就相当于成祖之有姚广孝。姚广孝是个和尚,朱棣在姚广孝的帮助下,靖难之役才能成功,姚广孝是朱棣主要的谋士、智囊。听了这个话,朱宸濠立刻拜刘养正为府中第一谋士。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另外,朱宸濠还招了一个关键人物,李士实。这个人是前刑部侍郎,已经退休,刚好和朱宸濠是儿女亲家。朱宸濠就把李士实招到自己身边。李士实因是儿女亲家,便死心塌地地效忠于他。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朱宸濠然后还招了一帮土匪,凌十一、吴十三、闵廿四,就是闵二十四。听听这名字,就知道这都是土匪的排行,正经名字都没有。因为他的护卫毕竟人不多,就招纳江湖匪类,期待有一天能够举事。
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宁王还要怎样做?还要谋划自己的好名声,四处访贤求士,将一些有名的文人纳入招募的视野里。于是,他就重金聘请当时虽然落魄江湖载酒行,但是名声已然不得了的唐伯虎。他还去找过文徵明,但文徵明很聪明,一上来就拒绝了。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那么,唐伯虎为什么一开始没拒绝呢?唐伯虎以为自己人生的转机来了。从那首《桃花庵歌》里就可以看出来,唐伯虎虽然狂放不羁,但是他的生活境遇是非常窘迫、非常潦倒的。朱宸濠是宁王,是皇亲国戚,尤其在南昌一带,朱宸濠声名很大,现在重金拜请,以师礼聘之,唐伯虎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人生不能一直倒霉啊。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朱宸濠开始是聘唐伯虎到府中教娄妃学画,这个娄妃不简单,就是王阳明的老师娄谅的孙女。娄妃才学很高,喜欢画画,朱宸濠便聘唐伯虎为娄妃的老师。唐伯虎很高兴地去了。朱宸濠看到唐伯虎很有才,就还要给他官做,想把他拉到自己的队伍里头来。这个时候是正德九年,也就是公元1514年。离朱宸濠正德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519年造反,还有整整五年。此时的朱宸濠还在韬光养晦之中,别人都没有看出丝毫端倪。但唐伯虎到朱宸濠这儿一看,发现宁王府中都是些江湖术士,还有土匪地痞,他突然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唐伯虎很聪明。这个时候,唐伯虎已然身陷其中,如果简简单单地说不干了,一定会让朱宸濠怀疑,那就可能惹来杀身之祸。唐伯虎就使劲儿喝酒,喝完酒就装疯,甚至把行为艺术搞到什么地步?酒后裸奔!这一下舆论哗然啊。朱宸濠一看,这太丢人了,算了算了,早点赶他走。就这样,唐伯虎离开是非之地,藏身避祸去了。后来,朱宸濠谋反被灭之后,唐伯虎也一度惴惴不安。唐伯虎毕竟在他府中待了半年左右,因此,怕影响到自己。到了晚年,唐伯虎的思想日趋消沉,最后转而信佛,自号“六如居士”。“六如”,显然取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之意,最后,唐伯虎还自己做了一方印章,叫“逃禅仙吏”,流露出非常消极的思想。朱宸濠被平乱之后没几年,唐伯虎也离世了。他的一生让人着实非常感慨。
唐伯虎后来作了一首《桃花庵歌》,这首《桃花庵歌》非常有名,流行于世不少于五六个版本。原版是这么写的:
就在唐伯虎发现宁王朱宸濠有谋反野心的时候,王阳明在干什么?王阳明还没到江西来呢!在唐伯虎聪明地逃离之后两年,王阳明来了江西平匪。平匪的过程中,王阳明不仅用大智慧平了江西匪患,还一边平匪一边治学,提出古本《大学》和今本《大学》之别,提出中年朱子和晚年朱子之别,学术上又再次精进。此时,他不仅一只眼在平匪,一只眼在治学,还有一只眼就盯向了南昌的宁王朱宸濠。
我们在《红楼梦》里读到黛玉葬花,其实这个最有名的行为艺术最早源自唐伯虎。把桃花花瓣收起来,做一个花冢,这种行为艺术都出自唐伯虎。
当时的江西被分为两块,一个是江西巡抚孙燧主管的地区,一个就是江西南部的南、赣、汀、漳,包括广东的一部分地区,属于王阳明的管辖范围,叫南赣巡抚。王阳明在平匪的过程中,在治学的过程中,敏锐地感知到宁王朱宸濠的不臣之心,也就是造反之心。
唐伯虎倾尽所有,用平生积蓄买了苏州章庄简在城北桃花坞的别墅,更名为桃花庵,自号桃花庵主。这个旧居当时已经早成一片废墟了,是很荒僻的一个地方。在这个桃花庵里,唐伯虎开始是和沈九娘在一起生活,唐伯虎与沈九娘相濡以沫,只是没过多久,沈九娘也病逝了,他就一个人住在其中。
王阳明多聪明啊。我们以前反复说他的心学也是心理学。王阳明一看,对眼前的形势便已了如指掌。王阳明就秘密地去见了孙燧。
幸运的是,唐伯虎就在这个时候遇到了人生知己,娶了第三任妻子沈九娘。沈九娘和唐伯虎在滚滚红尘中相聚,对他而言,真是不幸之中的大幸,唯一心灵上的慰藉。就因为第三任妻子叫沈九娘,后来大家演绎说他前面有八任妻妾。其实不然。
巧的是,孙燧也是浙江余姚人。这两个余姚人,一个在做江西巡抚,一个在做南赣巡抚。王阳明见到孙燧,说有机密之事相见。孙燧也很喜欢阳明心学,对王阳明向来钦佩,大家又是同乡,便引为知己。两个人一见面,王阳明说宁王朱宸濠有不臣之心,以为孙燧会大惊失色。
不过,这时候的唐伯虎,已经完全形成了狂狷孤愤的心态,可看他最著名的一首自言其志的诗《言志》:“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十年之后,唐伯虎又回到苏州,家道中落,穷困潦倒。好在这时候他的画越来越值钱,一众朋友也接济他。祝允明、文徵明都是他好朋友。尤其文徵明,跟他同年,又是他同学,关系特别好,经常资助他。
没想到孙燧面色不改,说这还是秘密吗?这在江西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啊。我来江西巡抚任上几年,连续多次向朝廷秘密告发宁王朱宸濠有不臣之心,但是却石沉大海。朝廷权贵全被宁王买通,现在江西局势就像在火药桶上,不知道这颗炸弹什么时候就会引爆。
夫人何氏跟他闹翻,俩人离婚。何氏是他的第二任夫人,他第一任夫人徐氏跟他感情很好,但是早年病逝。弟媳也跟他闹翻,要跟他分家。唐伯虎这个时候真是叫穷困潦倒,众叛亲离。“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孤愤出诗人,唐伯虎后来用了十年时间游历名山大川,把胸中孤愤之气发于笔端。十年经历,他的诗词和绘画所达到的境界让他在中国文化史上大放异彩。
两个人相互约定,同为仁人志士,要在这场大风暴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唐伯虎身陷科考案之后,被终身褫夺科举考试权。虽然最后也没有明说判他个什么罪名,但罚他终身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只能在衙署中为吏。唐伯虎满腹才学,遭此一击,人生观是彻底改变了,他也不会去一个衙署做一个小吏。最后,唐伯虎灰头土脸回到老家苏州,可谓名声扫地。
三人好做事
史学家经过反复考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唐伯虎实属冤枉。程敏政也不可能向两人泄题。徐经是江宁富豪,徐霞客的高祖,与唐伯虎是很好的朋友。两人结识后,一路上车马费用、食宿费用全是徐经提供。后来徐经走门道拜会了程敏政,这样唐伯虎就被莫名其妙牵连在其中了。这场会试科考案中,两个人最后都被下狱。不过话说回来,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这两个人太张扬了。唐伯虎太有才,徐经太有钱。一个有才,一个有钱,为人趾高气扬,又不知道低调,大庭广众之中夸夸其谈,锋芒太露。
史籍里记载,孙燧当时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费宏,宁王朱宸濠要恢复卫队,费宏坚决不许,结果朱宸濠就派了土匪去暗杀费宏,费宏幸得脱身,弟弟等人却都被土匪抓住,后来甚至被肢解。还有一个浙江人胡世宁,是当年同届的考生,也是因为秘密揭发宁王朱宸濠,被下到诏狱之中,最后虽然免死刑,却流放辽东戍边。
结果,不仅名落孙山,因涉及给事中华昶弹劾主考官程敏政泄题,唐伯虎和好友徐经两人还双双陷入会试泄题一案。这是明代历史上一个著名的疑案。
说到这个胡世宁,再加上孙燧、王阳明,就有意思了。史料记载,这三个人都是浙江人,尤其孙燧和王阳明还都是余姚人。三个人当年一起去参加浙江的乡试,就是考同届的举人。据说在考试前一天,发生了一件很神奇的事情。说是在考场里突然出现了一副震惊世人的景观,好多人都说看到了。考场里突然竖起来两个巨人,身穿绯绿的衣服,巨人半天只说了一句话,然后就消失不见了。说了一句什么话呢?说了一句“三人好做事”。就是三个人合起来,能够把一件事情做成。《阳明先生年谱》记载说:“已而先生与孙忠烈燧、胡尚书世宁同举。”这三个人这一年都中了举人。虽然后来会试考试各有不同,但是举人考试是同年的。“其后宸濠之乱,胡发其奸……”最早是胡世宁向朝廷举报朱宸濠有造反野心。“孙死其难”,孙燧后来就是第一个在平定宁王之乱时牺牲的忠臣义士。“先生平之”,就是说王阳明彻底平掉了宁王之乱。“咸以为奇验。”大家回头看历史,就觉得弘治五年那场浙江乡试太神奇了。绿巨人的故事,恰说明了后来在整个平宁王之乱里三个重要的人物。
有人就不服气说,那你这个题目是怎么做的?唐伯虎侃侃而谈,大家一听最后都服气了,都认为唐伯虎那是实至名归,这文章写得漂亮极了,就应该他第一。
王阳明首先是在平匪过程中发现了端倪。为什么呢?平匪之后,重建崇义县、和平县、平和县,这都是王阳明的惠民举措。那些胁从的土匪都彻底改变过来了。但是也有一些流寇,有一些土匪头子,最后都潜行逃亡。都逃到哪儿去了呢?王阳明根据蛛丝马迹,发现很多土匪都逃到宁王那里去了,逃到宁王的私人卫队里寻求庇护。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了。
发榜之前,会试考生们在一起就聊,都说今年这题目太难了。唐伯虎却放言,这有什么难的?对我来说就如探囊取物啊!
不仅王阳明关注到了宁王朱宸濠,朱宸濠也关注到了王阳明。毕竟王阳明是在江西平匪,而且用兵如神。几十年之巨寇,都被王阳明荡平。当时朱宸濠最不放心的两个人,一个是孙燧,一个就是王阳明。江西南北两大巡抚,都是掌握实权的。
唐伯虎号称神童,十六岁的时候考秀才就考了当地第一名,后来考乡试,又是当地第一。凭他的水平,不要说一个解元,接下来会元、状元,连中三元岂不也是易如反掌。唐伯虎自己信心满满。果然,到了会试考试中,题目虽难,却没有难倒他。
孙燧是个硬骨头,而王阳明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尤其他手握重兵,并且用兵如神。宁王朱宸濠就想结交王阳明,派手下第一谋士刘养正来请王阳明。王阳明说,我军务繁忙,没时间去啊。刘养正说,宁王仰慕您的才学,听说心学很厉害、很伟大,宁王也想学啊。后来王阳明采用缓兵之计,派他的学生冀元亨去见宁王。冀元亨是王阳明的忠实信徒,而且是狂热的信徒,为了王阳明,后来放弃了进士考试。
唐伯虎的命运也是一样,他的厄运比王阳明来得要早一些,因为那一场会试就是他最大的厄运。
冀元亨到了朱宸濠府上,朱宸濠确实以礼待之,经常向他讨教这个,讨教那个。冀元亨也看出朱宸濠图谋不轨。冀元亨的个人传记附在《明史·王守仁传》后面,他的传记里就提到,“宸濠怀不轨,而外务名高,贻书守仁问学,守仁使元亨往”。就是派冀元亨去。“宸濠语挑之,佯不喻……”朱宸濠用隐晦的语言挑唆,冀元亨就装作不明白。“独与之论学”,你不是喜欢学问吗?就天天给他谈学问,“宸濠目为痴”,朱宸濠以为他就是个书呆子。“他日讲《西铭》,反覆君臣义甚悉。”《西铭》在古代是很重要的一篇文章,宋儒张载编录《西铭》《东铭》,主要讲儒家的家国同构思想。家国同构就是要忠孝两全,叫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忠臣必须忠心耿耿。冀元亨就给朱宸濠反复讲《西铭》,最后把朱宸濠都说服了。“宸濠亦服,厚赠遣之,元亨反其赠于官。”
经过三次会试,王阳明终于在弘治十二年高中二甲第七名,也就是全国第十名,但接下来就卷入官场是非,在和宦官集团面对面的斗争中,先是被关进诏狱,然后又被锦衣卫追杀;逃出生天之后,又被流放到瘴疠之地龙场,九死一生。在人生最极端的困境里,王阳明龙场悟道,从此心外无物,天地为之一宽,从此人生境遇大不相同。庐陵赴任,滁州讲学,南赣平匪,人生境界又不断上升。
《明史》上这样写其实夸大其词,其实朱宸濠根本不放在心里,觉得这个冀元亨就是一个死板的学究,拉拢不成,但是也装模作样赠了他一些礼物。冀元亨很有文人气节,朱宸濠给的东西一样不要,所有礼物主动交给官府,撇清关系。
他们两人在同一场会试中相遇,虽然此后方向不一样,一个在中国文化史、艺术史上大放异彩,一个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绽放光华,但是他们的人生启迪却是有殊途同归之处。什么启迪呢?就是坎坷造就人生,不经历风雨难以见彩虹。
但是历史就这么悲哀,就因为他到宁王府上给朱宸濠讲过课,最后竟被宦官诬陷,说他勾结宁王朱宸濠,最后下到狱中折磨了很长时间。好不容易平反,但已被折磨得元气尽失,出狱之后五日就去世了。
巧的是,他们俩还都是“七零后”。唐寅生于1470年,王阳明生于1472年,比他晚两年不到。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两个人都是“七零后”,当然是15世纪的“七零后”。
朱宸濠一看拉拢不了冀元亨,但是王阳明又不能不拉拢啊。学生拉拢不了,还是直接找老师吧,于是又派刘养正去见王阳明。刘养正说,宁王非要见您,不仅要向您请教,还要拜您为师。至少请您吃顿饭,您总得去见见吧?这个时候,王阳明去还是不去?就是一个选择。
前面我们提到过,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一场会试,迎来了明朝历史上两个非常独特的人物,一个是唐伯虎,一个就是王阳明。
这时已到了1518年底、1519年初,离朱宸濠图谋造反只有不到几个月的时间了。朱宸濠已然图穷匕首现。孙燧那边已经多次向朝廷告发,朝廷却都不闻不问。去,毫无疑问,恐怕就是一场鸿门宴。但是朱宸濠作为宁王,作为皇亲国戚,除非公然举兵造反,否则不能拿他怎么着。不去,于理于情都说不通。
两位才子的交集
这时候就要考验王阳明了。以他的大智慧,去还是不去?见还是不见呢?
唐伯虎和王阳明这两个15世纪的“七零后”,在弘治十二年那场会试后便不再有什么交集。可是,命运又在一个关键的节点上,把这两个人重新纠结在了一起。这次扭结源于第三个“七零后”,这就是生于1479年的宁王朱宸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