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象说粮仓的屋顶漏水了,让舜上去修。然后这爹和这个弟弟就在底下把梯子撤了,并且放把火,想把舜给烧死。舜很聪明,胳膊上绑着两只斗笠,然后从上面跳了下来。
三个人就合起伙来,要谋害舜。古书上就说,“父之凶,母之蝎,象之弟之戾”。可是舜怎么样呢?他用仁爱之心、用孝心感化他们。以至于尧后来知道这件事,并发现,舜搬到某个地方,那里的人在他的影响下就安居乐业。尧觉得舜真是不错,就把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舜。这一下象更是恼火得不得了,要害他这个哥哥。
一计不成,象又想了一个办法,让舜去挖井。挖井的时候,舜在底下,瞎了眼的老爹和狠心的弟弟就在上头填土。结果舜很聪明,从旁边挖了一个暗道,钻了出来。弟弟以为哥哥肯定死了,鸠占鹊巢,要住到舜的家里。这时候舜回来了。象大惊失色。舜也不点破,还是继续感化弟弟。最终,狠心的老爹、狠心的弟弟和狠心的后妈,都被他感动了。
象是舜的弟弟。舜是三代贤王之一,非常贤明。但他后妈所生的弟弟却是十分糟糕的一个人。舜的父亲叫瞽叟,我估计后人这样骂他,说他是瞎眼的老头,是因为他一味偏心,不喜欢大儿子舜,只喜欢小儿子象。象的母亲,也就是舜的后妈,也非常不喜欢舜这个继子。
后来,尧禅让位置给了舜。
为什么可以有这种教化之功呢?王阳明认为,前提是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关键是你怎么引导、启发它的出现。他当年在贵州的时候写过一篇有名的文章叫《象祠记》,也被收入《古文观止》。
贵州当地苗人祭祀象,给舜的这个弟弟设了一个祭祀的祠堂。王阳明在贵州时,当地人重修了象祠,请王阳明去写一篇祭文——《象祠记》。王阳明一开始就很纳闷,象不是什么好人啊?苗民怎么会祭祀他呢?后来经过考察,王阳明终于明白了。一则,苗民是通过祭祀象来表达对舜的敬意。二则,在舜的感化下,象后来的人生发生了巨大转变,成为一个值得大家纪念的好人。史料记载,象后来被封为诸侯,请了贤人来治理这个地方,使得百姓安居乐业,过上了好生活。
王阳明讲学当然是用官话讲的,因此官话一时形成风气,全城都学王阳明。再加上北方的一些驻军后来留在那个地方,赣州城内的语言渐渐就形成了北方官话,形成了一个语言孤岛现象。王阳明的教化之功可见达到了什么地步。
王阳明就感慨说,连象这样凶狠、恶劣到那个地步的人,良知发现之后,人生也有一个巨大的转变。因此,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关键就是要启发、引导它出现。而社会文明要推进,就要进行制度设计,要引导,要影响。
王阳明最擅长的就是讲学。平匪患之后,兴书院,兴教化,赣州城里重修了濂溪书院,也修建了阳明书院。据当地的地方志记载,王阳明讲学的盛况到什么地步?万人空巷,大家都跑来听。说是那个阳明书院里、濂溪书院里,只要王阳明一讲学,人山人海,甚至连墙头、树上都坐满了人。
在这样的理念下,王阳明建县抚辑,讲学教化,制订规章制度,更关键的是替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甚至他还最早关心到了当时社会名义上最底层的一类人。
讲学。
我们知道,古代有士、农、工、商之说。王阳明最早清醒地意识到商人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及社会上对商人的歧视、盘剥,使得社会的良性发展受到阻碍。所以他在南赣巡抚任上,曾经颁布过一条法令,叫《禁约榷商官吏》,就是充分认识到商人对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作用,要保护商业、保护商人。商人也不容易,也是通过自己辛苦来赚钱,并使得大家可以安居乐业。如果政府歧视他们、盘剥他们的话,对社会来讲就是一个重要的不良因素。这一认识非常深刻。
王阳明是怎么启发老百姓良知的呢?
王阳明曾经说:“求以宽民,反以困商,商独非吾民乎?”虽然士农工商中,商人排在最底下,但是既然说爱民,难道商人不是民的一部分吗?难道政府不应该帮助他们、关爱他们吗?这不也是一种爱民吗?王阳明从爱民、呵护百姓、真正关心百姓的层面,从制度建设到具体细节,考虑得非常全面。他的政绩不光是平匪患,他是真正把惠民做到实处,然后通过具体的惠民政策、惠民措施改变当地的社会风貌、社会土壤,然后再通过教化引导,把施政方针落到实处,真正地泽被苍生。
使百姓安居乐业,这叫什么?这叫治县安居。因为阳明先生的遗爱,导致赣州现在还有一个语言学上的奇迹。我们知道,赣州周围都是客家人居住,属于客家方言区。但是赣州城里现在还有几十万人,说的都是北方方言。这叫做方言孤岛现象,在语言学上是非常典型的。史学家、语言学家都分析,之所以导致这个现象,就是因为阳明先生在那个地方,重新规划、重新教化所致。
王阳明经常实地调查,有一次去到一个乡下,发现有户人家很穷。乡里乡亲不仅不帮助这户人家,还嘲笑他很穷,真是活该。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家本来不该穷的。这户人家姓龙,叫龙韬。龙韬原来是县丞,退休了。县丞虽然官不大,也是八品官啊。县政府里除了县令,县丞就是二把手,相当于县政府秘书长。但因为龙韬向来清贫,廉洁自律,退休之后没有多少家财,反而成了村子里头最穷的一个。大家都笑他,哪个官不贪啊?别人怎么都过得那么富裕啊?你没本事,贪不到钱吧?乡民不仅嘲笑他,还诬蔑他。
平了匪患之后,还得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啊。老百姓都在流离失所,今天他是流民,明天你走了他又变成土匪了。怎么让老百姓安居呢?就是政府应该做的,要规划,要设计,要倾注心力。王阳明在平南赣匪患之后,向朝廷申请新设了好几个县。一个叫崇义县,一个叫和平县,一个叫平和县。你看这三个县的名字,体现的都是儒家的情怀。这三个新设的县,使流民聚集,使百姓得以安居。老百姓所有的问题,王阳明也都亲自去解决。
王阳明知道这件事情后,很愤慨,立刻移文乡里,还专门为龙韬设了一个碑,叫“优奖致仕县丞”。致仕县丞就是指退了休的县丞。
首先,建县抚辑。进攻三浰山贼战事结束,经实地踏勘后,王阳明在正德十三年(1518年)五月初一上疏朝廷,说三浰“实系山林深险之所,盗贼屯聚之乡;当四县交界之隙,乃三省闰余之地;是以政教不及,人迹罕到。……据而守之,真足以控诸贼之往来,杜奸宄之潜匿;弃而不守,断为狐鼠之窟穴,终萃逋逃之渊薮”。请“于和平地方设建县治,以控制瑶洞;兴起学校,以移风易俗”。他说:“盖盗贼之患,譬诸病人。兴师征讨者,针药攻治之方;建县抚辑者,饮食调摄之道。徒恃攻治,而不务调摄,则病不旋踵,后虽扁鹊、仓公,无所施其术矣。”(《添设和平县治疏》)
在这块碑上,王阳明亲撰碑文说,“夫贪污者乘肥马衣轻裘,扬扬自以为得志,而愚民竞相歆羡”。对于肥马轻裘、贪污腐败的官员,大家反而羡慕。只要有钱,不管他是不是贪污来的钱,居然都羡慕。“清谨之士,至无以为生。”像龙韬这样有节操、有底线、有操守的清官,“乡党邻里,不知周恤,反而讥笑”,可见社会风气差到什么地步。“风俗恶薄如此!有司岂能辞其责?”这是老百姓的责任吗?王阳明说,不是!社会风气败坏到这种地步,是政府的责任,是朝廷的责任,是官员的责任。嘲笑清廉的官员,而对那些贪污的官员,只要有钱大家就羡慕得很。这说明什么?社会的底线被突破了。
如果治标不治本的话,时间久了,这个地方的乱就很难治了。哪怕名医扁鹊、仓公这样的人,悬壶济世也难解救这样的病人。作为一方父母官,光治标不行,关键要治本。那么,怎么治本呢?
王阳明痛心疾首啊。我们为什么讲历史?唐太宗说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比之如今之毒钙奶、毒大米、毒疫苗,社会价值的底线被突破之后所造成的恶果,难道我们不该反思吗?王阳明就提出来,这个责任不在百姓,要去引导,要去教化,要去改变社会的土壤。官员做不到,说明你心中贼难破。不敢面对,就是破心中贼难嘛。王阳明能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而且去解决,为龙韬这样的清官树立丰碑,这就是破心中贼的历程。甚至是作为一个官员,替整个朝廷去破心中贼的历程。
我们说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公仆就应该一切为人民服务,不是只做表面的政绩。要真正地惠民,解决老百姓的问题,这才叫正确的政绩观。王阳明讲了,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他五十岁之后,阳明心学主要就提致良知了。但是怎么去启发老百姓的良知,这才是真正的政绩观。
因此,不仅是一个人要破心中贼,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一个政党,也要破心中贼。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心中的致良知。
虽然那种尸位素餐、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员更让人讨厌,但王阳明曾经说过有一类人他特别讨厌,就是“虽挟爱民之心,未有爱民之政”者。这种官员,也不值得推荐,也让他觉得讨厌。为什么呢?就是净做了一些表面的文章,没有落到真正的实处,没有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这不是好官,不能彻底、根本地解决问题,就不是好官。
除了组织、团体、政党,体制内也有心中贼。当王阳明大败詹师富,初战大捷之后,体制内的贼立刻冒出来了,这个家伙名字叫毕真,当时浙江的镇守太监。
政绩观
我们知道,明代最大的问题就是宦官乱政。宦官一看哪里有油水,立刻就要往哪儿钻。毕真一看王阳明巡抚南赣初战告捷,大获全胜,就开始琢磨:看来应该到那儿去捞点油水啊。他打仗一胜,我跟着去做监军,那不是朝廷封赏先都要落到我身上吗?监军在明代,权力可是大得不得了。于是毕真就跟朝廷申请,要去王阳明军中做监军。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说戒多言,后来带湘军、主持洋务运动的时候,又主张学生要“五到”,官员要“五勤”。这里面有一个,就叫口到、口勤,就是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在你的事业中该说的一定要说,不能保持沉默。这叫什么?这叫听从自己的内心。
这事儿要是成了,王阳明就麻烦了。
好朋友湛若水喜欢批判他“喜多言”,结果怎么样?他自己分析沉默的危险,听从自己的内心。这就是心学的可贵精神。
一个太监在旁边掣肘,而且这种太监唯利是图,还怎么施展?王阳明之前和太监斗争斗得差点把小命给送了,差点死在诏狱里头。幸亏有知己王琼。王琼在朝廷内得知毕真要去做监军,坚决不答应。皇帝本来是同意的,宦官就像他身边人嘛。但是王琼坚决不答应。
唐太宗李世民最喜欢读史书,有一天朝会之上就给大家说了这件事。说昨晚我读《晋书》,读到何曾这件事,大家讨论一下。大家都说,何曾这个人有眼光如何如何。李世民听了却摇摇头,说这个何曾就是“默之贼”,他既然能看到朝廷的危险、国家的危局,他不在朝廷之上给皇帝提出来,却回家说给自己儿子听。该说的时候不说,保持沉默,在其他的地方玩弄小聪明。说着,唐太宗话锋一转,你们有些人议论魏徵当面给我提意见是作秀,其实都是小家子气,没眼光。魏徵这叫大智慧,看到我的缺点、我的问题,从来不保持沉默,给我提出来,这是对国家有益,这是真正的大智慧。
王琼说,我认定王阳明此人可以彻底平复南赣匪患,现在弄个人去掣肘他,怎么行呢?最后王琼愤慨地说:“国家有此等人,不予以权柄,还将有谁可用?”就是说王阳明就是不世出的奇才,几百年才出一个,我们大明王朝幸亏有他。不完全信任王阳明,还弄个监军去监视他,掣肘他,大明王朝就完了,还有谁可用啊?
何曾摇摇头说,皇上在国家朝议之时不谈国家政事,谈的都是张家长、李家短,最近有什么菜很好吃,最近又出了一套什么时尚的服装。“此非国家兴旺之相”,这不是国家兴旺之势啊。这样下去,朝廷危矣。你这一代还能够勉强过去,到你孩子那一代就危险了。后来,何曾的判断果然应验了。
在王琼的一再坚持下,朝廷就没有派宦官去监军,毕真想去做监军的想法就没成功。体制内的这个心中贼,最后是王琼帮王阳明克服的。
他儿子很奇怪,说父亲今天情绪不高,为什么说这样可怕的话?现在不是朝廷兴旺吗?国家兴旺,家族兴旺,都蛮好的,怎么会这样?
剿灭匪患之后,如何使当地长治久安,才是王阳明思考的关键问题,也是他心学的大智慧所在。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王阳明自己心中虽然坚定,却也波澜起伏。
有一天,何曾在朝堂之上默默不语,回家之后吃饭的时候就跟儿子说,你们这一代啊,还能收得全尸,估计到你孩子那一代就危险了。
他最大的爱好其实不是打仗,不是当官,而是上课,而是当老师。他即便平了匪患,便立刻在贼窝里召集学生上课。每到一个地方,“出入贼垒,未暇宁居,亦讲聚不散”。王阳明在南赣平匪患,很多学生跟着他。他每天日理万机,但还是要给官员上课,给老百姓上课,给自己的学生上课。
比如说西晋时有一个大臣叫何曾。何曾很聪明,晋武帝司马炎当政的时候,已经做到太尉,位列三公。
有很多学生跟着他。但他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徐爱没跟着他,而是在浙江老家替他管理书院。王阳明说,南赣平匪没多长时间,解决好问题我还是要回老家来办书院。徐爱既是王阳明的妹夫,也是他的首徒,更是他最心爱的学生。徐爱对王阳明的作用就像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作用。苏格拉底当年述而不作,只讲不写,柏拉图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把老师的思想进行编辑,然后成书出版,苏格拉底的思想才得以绵延千年,传播下来。王阳明最重要的《传习录》最早便是徐爱进行编辑的。
第四种最严重,他总结为“默之贼”。沉默中的贼,是什么呢?是深知内情,却装糊涂。甚至反过来还布置陷阱,默受其奸。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徐爱在做学生的过程中,自正德七年(1512年)开始,陆续记录下王阳明论学的谈话,把王阳明的言行编辑起来,编成了这本书,这是王阳明心学智慧的核心读本。徐爱后来死得早,再由其他学生继续加以增录。
第三种,叫做欺骗的沉默。故作高深,骗别人。其实最后也把自己骗了。
就在王阳明南赣平匪的时候,老家传来消息,徐爱病逝,刚刚过了三十岁。经历徐爱离世,王阳明不胜哀叹,哀伤之至。但这个时候他的责任是什么?他的责任是作为南赣巡抚,要平匪患,要保一方长治久安。他必须收拾起悲伤的心情,完成他的职责,还一方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
第二种,就是狡猾的沉默。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当中,通过不说话、沉默的方式去讨好别人,装老好人。
此时此刻,失去徐爱之痛让王阳明内心情绪起伏,悲痛难抑,然而还有千头万绪要落实,还要把所有的智慧落到实处,让当地长治久安。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挑战啊!况且王阳明自己身体也不好,徐爱死于正德十三年(1518年),徐爱死后十年,王阳明也病逝了。
第一种,叫做愚蠢的沉默。有疑问,却不去学习,却不去探索,却不去提出问题,叫疑而不问,闭而不辩。这叫什么?自己骗自己,自己哄自己,使得自己不能进步。
檄文胜情书
王阳明认为,沉默有四种危险:
我们说,人不是铁打的,但偏偏有人能做到有如钢铁一般的意志。为什么?因为有内心潜在的价值、思想以及潜能的开发,这就是心学最大的作用。王阳明当年庐陵任上那不过是小试牛刀,现在到了南赣巡抚任上,立刻把心学大智慧璀璨耀目的光芒完全释放了出来。
我们看王阳明的心学,听从自我的内心是最重要的。当他在北京和滁州讲学的时候,好朋友湛若水曾经批评过他,批评他什么呢?说他“喜多言”,就是话特别多。王阳明特别善于讲学、上课,喜欢说话。我们现在流行一句话叫“沉默是金”,像王阳明的信徒曾国藩都说,要“戒多言”。但王阳明听从自己的内心,他在给学生的一封信里就说,沉默虽然是金,但是在追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沉默有可能也是险。
这个时候,还剩下很多土匪没有剿,最难啃的骨头都没啃呢。大家都以为王阳明会继续出兵,结果他出人意料,按兵不动,休养生息。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落实当地百姓的安居乐业,以及长治久安的制度建设,王阳明写了一封信给各地的土匪。这是非常有名的一篇文章,叫《告谕浰头巢贼书》(也简称《告谕巢贼书》),就是写给土匪的一封信。
王阳明主政南赣的时候,军事上获得胜利之后,他认为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出了一小步。最重要的是如何使得当地的百姓能够致良知,当地的官员能够致良知,使得当地真正长治久安,首先要破心中贼。
前面说过,王阳明是文章大家,尤擅写信。在龙场悟道的过程中,写了几封信,难题迎刃而解。这时候,王阳明又写了一封给土匪的信。按道理写给土匪的信应该是檄文,是征战的檄文,但这封信却写得如同情书一般,可见他的文章功夫。
老教练跟他说,你要想跳过去,必须让你的心先过去;你的心过去了,你的人才能跳过去。如果你的心没有过去,就算你的人偶尔过去了,那也不是真正的过去。心贼不破,就算一时得胜,也不算真正解决问题。
这封信第一层写的是理解与同情。王阳明落笔说:“人情之所共耻者,莫过于身被为盗贼之名;人心之所共愤者莫甚于身遭劫掠之苦。今使有人骂尔等为盗,尔必怫然而怒……又使有人焚尔室庐,劫尔财货,掠尔妻女,尔必怀恨切骨……”人家骂你,你肯定恨。人家不但骂你,烧你的房子,劫你的财,掠夺你的妻女,这叫不共戴天之仇。你必仇恨切骨,“宁死必报”。但问题是,“尔等以是加人”,你们现在这样对别人,“人其有不怨者乎?”别人不一样这样痛恨你们吗?“人同此心,尔宁独不知?乃必欲为此,其间想亦有不得已者。”你们肯定也理解这个道理,但是走上这条路肯定有不得已的原因。“或是为官府所迫,或是为大户所侵,一时错起念头,误入其中,后遂不敢出。此等苦情,亦甚可悯!”
撑杆跳高运动员布勃卡有很高的跳高天赋,曾经破过十八次世界纪录。但是,他头两次破了世界纪录之后,很长时间里再难超越自己的极限,怎么练都过不去。布勃卡后来回忆说,一个临时调到他队里的老教练在他耳边说了一段话,使他受益终身,后来就屡屡超越了自己。
这段话啊,真是温情中又潜藏着鄙薄。王阳明说,你们肯定讨厌别人骂你们是贼,但你们现在自己做的就是这样的事。这里就把这个土匪定性了。
这就是阳明心学的实学精神,不只是做表面文章,而是要解决根本问题。但要解决根本问题,你首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不能随大流,不能人云亦云,最重要的是,要让自己能够做到心安理得,那才是破了心中贼。
为什么说王阳明是平匪患呢?这些人不仅针对官府,对平民百姓也同样劫掠。劫掠百姓、祸害百姓,这就是盗匪,这就是天理不容啊。因此,王阳明并不是站在朝廷的名义上说话,而是站在普遍的真理上、人性的层面上说话。
我们很多人都以为,王阳明最大的战功是平了宁王之乱。然后前有平南赣匪患,后有平广西匪患,可惜都不是什么大的战役。但其实不要小看这次平南赣匪患,正是王阳明具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思想和要使此地长治久安的观点,才使得南赣匪患后来彻底得到解决。试想南赣匪患如果不是彻底在他手中解决,再发展下去,必将民不聊生,后果不堪设想。
王阳明说,我也理解你们谁都不愿意走这条路,但你们既然走上了这条路,说明是什么?说明为暴政所逼,为官府所迫,为大户所侵,一时错起念头,这个我都理解。这里,王阳明不是以一个官员的身份说话,而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说话。
不能让官员的良知呈现,不能让百姓们的良知呈现,就不是真正的长治久安。山中贼虽然破了,若心中贼不破,那不算真正的能耐。最后,要达到“致良知”境界的不仅是王阳明自己,也不仅是他的学生,还要包括当地的百姓。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得地方长治久安,彻底去除匪患。这就叫破心中贼。这个思想很深刻,唯王阳明有这种眼光,大明王朝实得益于此。
取得了这个共同的立场之后,王阳明笔锋一转,披肝沥胆地进行告白。他说:“我每为尔等思念及此,辄至于终夜不能安寝,亦无非欲为尔寻一生路。”我理解你们的苦难,我站在你们的立场上为你们想这些的时候,自己终夜不能安寝。我一直在想,作为父母官替你们思考一个解决的办法和出路。那么,解决办法是什么呢?合作,谈判,合作。你们走上了歧途,我救你们回来。
你解决了一批土匪,还有新的匪患出现,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土匪灭了又生,生了又灭,地方不能真正长治久安。换言之,就是百姓的心中贼不破,官员的心中贼不破,山中贼就永远也灭不完。这其实已经涉及阳明心学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致良知。
紧接着,王阳明分析利害说:“闻尔等为贼,所得苦亦不多,其间尚有衣食不充者。”做土匪是高风险行业,也得不到多少利益,常常也是饥一顿饱一顿。“何不以尔为贼之勤苦精力,而用之于耕农,运之于商贾,可以坐致饶富,而安享逸乐,放心纵意,游观城市之中,优游田野之内。岂如今日,担惊受怕,出则畏官避仇,入则防诛惧剿,潜形遁迹,忧苦终身。卒之身灭家破,妻子戮辱,亦有何好乎?”做土匪的结果是什么,可能到最后身死家灭,亲人都不能保。你用心去耕种,做商贾,一样可以致富。然后带着家人去城里逛逛,去郊外游游,那是多么幸福的生活啊!以前不可实现,是因为执政者没有致良知,现在我来了,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许多便民、惠民的措施。你们现在可以勤劳致富啊,有地可以耕种,没有地可以做生意,不用过那些提心吊胆的生活了。
按道理仗打赢了,王阳明应该很高兴。但是他这时候却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警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个人,和外在世界周旋,和社会周旋,碰到麻烦去战胜它,其实并不难。难的是什么呢?难的是和自己周旋,和自己的内心周旋,战胜自己。王阳明是说,这个地方的匪患三十余年,一直很难平叛。不是说官军没胜过,官军有胜有负,但为什么匪患却渐成燎原之势呢?是因为前面的人只把平匪当做任务,打胜一仗就向朝廷表功。任务完成了,就走人了。并没有真正解决当地百姓的问题。
到了这里,王阳明告之于经营、生活环境之改善,这是什么?以前景诱之。
王阳明文官带兵,平南赣匪患初战告捷,四大股土匪中,詹师富一支被全歼。这一下朝廷轰动,圣旨表彰,他的友人、学生都纷纷来恭贺。你看,强大的心学怎么样,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虽是文臣带兵,却竟然旗开得胜。
最后,王阳明谈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他说,我们都是一个族群里的人,我们可以做朋友的。以理服人之外,最后以情动人,说:“呜呼!民吾同胞,尔等皆吾赤子,吾终不能抚恤尔等,而至于杀尔,痛哉!痛哉!兴言至此,不觉泪下。”你们要不听我的良言相劝,最后兵戎相见,说实话你们是打不过我的。但我最后兵戎相见,不得已要去剿灭你们的时候,我心里也很难过。我们本来可以做同胞兄弟的,不必要走上这条绝路,你们一定要好好想一想啊!
破贼与长治久安
这封信,可以说是一封写给土匪的情谊之书。回视全篇,不仅有理、有据、有节,而且有情、有意。最后真是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封信一写,立刻收到奇效。就这简简单单的一封信,导致的结果是:招卢,乱谢,疑池。南赣匪患一举而定。
山中贼虽然破了,若心中贼不破,那不算真正的能耐。最后,要达到“致良知”境界的不仅是王阳明自己,也不仅是他的学生,还要包括当地的百姓。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得地方长治久安,彻底去除匪患。这就叫破心中贼。
那么,南赣匪患是怎样一举鼓荡而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