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十家牌法一样,在他的部队里,“调集各兵,每二十五人编为一伍,伍有小甲;五十人为一队,队有总甲……”就相当于小队长和总队长,“二百人为一哨,哨有长,有协哨二人……”有正职也有副职。“四百人为一营,营有官,有参谋二人……”所谓营官,最早就是从他这儿来的。后来包括戚继光练戚家军,曾国藩练湘军,都有营官制,都是从他这儿来的。“一千二百人为一阵,阵有偏将;二千四百人为一军,军有副将。”
王阳明对他的这支部队怎么进行管理呢?
军队设计自春秋战国以来,军制改革,都是一个大规模的设计。春秋时期,实行战车制。一排战车是多少?我们说一个排,我们以为一个排没多少。其实史料里记载,一排的战车要多达一百辆。有一百辆战车才能叫一排。阳明先生的军队设置,我们看到他单位化越来越小。他把基本作战单位设计得比较小,每二十五人编为一伍;一个基本作战单位只有二十五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除了实行十家牌法,王阳明说过不用狼兵。实地调查过之后,他做出一个决定:自组新军。他到每个部队严格筛选,选拔各地驻军,每支部队只选择七到八个人。调一整支部队,成建制地来?我不要。我就要各部队选拔,每次七到八个人。有愿意来我这儿参战的,也可以自主报名,然后我严格选拔。这不得了,在四省军区里面严格选拔,最后选出两千多人。这两千多人都是各自部队的精英啊,合起来就相当于一支特种部队了。
明承元制,刚开始的时候,军队编制里最小的是什么?百夫长,一百人,百夫长领着。然后千夫长,万夫长。人类早期作战时,人越多越好。但是王阳明的理念已经改变了,就是军队的基本作战单位要越小越好,二十五人为一伍,然后就是一个小队。后来戚继光鸳鸯阵更小,就是十一人为一小队。我们现在军队的最小组织是班,一个班多为九人。一个排三个班,才二十七个人。一个连三个排。越小的单位组合越机动。后来的军事发展不是规模取胜,而是机动取胜。
最后四句是王阳明要行十家牌法的一个目的,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变。就具体实行而言,每十家为一个相互管理、相互监督的组织,这就是后来典型的户籍制的雏形。每家每户有多少人,姓名、年龄、相貌,从事什么行业,什么学校毕业,所有情况调查得一清二楚。这十家日轮一家,大家相互管理。这样的话,彼此之间情况都非常熟悉,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彼此之间相互劝善,使得社会风气呈现一个良性循环。这样的管理方法非常严格,但是非常有效,尤其是在当时那个匪患丛生的动乱地区。
到戚继光的时候,戚家军就是小团队作战,一个小队的十一人还可以根据阵法的组合再往下缩减,缩减到最小的三才阵,即三个人一组。到三个人一组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现代军事化编制的影子了。戚继光那个三人一小队、六人一小队,十一人一小队的设计,就是各国海军陆战队典型的编制设置,适合于城市巷战作战的这种机械化、灵活化要求非常强的作战体制。
十家牌法就是“乃于城中立十家牌法。其法编十家为一牌,开列各户籍贯、姓名、年貌、行业,日轮一家,沿门按牌审察,遇面生可疑人,即行报官究理。或有隐匿,十家连坐。仍告谕父老子弟……”最后的作用是要达到“见善互相劝勉,有恶互相惩戒;务兴礼让之风,以成敦厚之俗”。
王阳明文人治军,却非常清晰地意识到军队单位组织精细化、浓缩化的重要性,包括它的灵活性与战斗性的特点。他说:“务使上下相维,大小相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自然举动齐一,治众如寡,庶几有制之兵矣。”说这样设计,将军指挥士兵会达到怎样的效果?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这样的指挥会十分灵活。在实行的过程中,要保证所有的战略意图能下达到基层,这很重要。如果基层是百夫长,一百个人为一组,怎能保证个个士兵领会整个作战意图呢?很难。
向上要了控制权,向下怎么样呢?王阳明设计了一种非常经典、对后来影响非常深远的制度化管理办法,叫做“十家牌法”。
到现在,王阳明情况调查清楚了,向上要了控制权,向下又实行了十家牌法以及自组新军,基础已经打得非常牢靠。我们常常只注意到王阳明在做事情中如何发挥他的大智慧,其实功夫在事外。王阳明说事上练,但是他在事前所下的功夫却往往为很多人所忽视。其实,事前的功夫,事前的调查,同样是一种大智慧。
文人治军的智慧
有了坚实的基础,王阳明便展开了心理战。我们前面说过,他迅速收服了身边那个老吏,使他成为一个双面间谍,安排了一场无间道。战前整体的棋局已经布好。这样做,于己怎么样?“收拾人心整固之。”于敌怎么样?“乱其心志疑惧之。”到了这个时候,战略思维高下立判。战争的最高境界叫什么?“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这样。
有了调查研究,又把全面的控制权牢牢地拿在手上之后,王阳明可以开始具体行动了。下面一个行动,既是一个切实的手段,也是一个坚实的基础。
舍近求远见奇功
明代因为中央集权,赏罚的权力全归中央,王阳明要朝廷把赏罚权力给他,可以自定赏罚。赏罚权在手,部队才有强大的凝聚力。后来曾国藩办湘军,大彻大悟的时候就是把这个赏罚权用得非常透彻,使得湘军有了超强的凝聚力。曾国藩因为赏罚权在手,他的军队实行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高薪养廉机制。高薪养廉之后,使得整个湘军的凝聚力当时无出其右。朝廷最后也把赏罚权全都交给了王阳明。
最后还有一个,就是在策略上的考虑。
但仅这样还不行,这道圣旨下了之后,王阳明又提出来说,虽然一应军马钱粮事宜,包括治安、后勤、军务,当地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都交给他了,但还有最关键的一个权力没有给他。什么权力呢?叫“赏不逾时,罚不后事。过时不赏,与无赏同;后事而罚,与不罚同。……诚得以大军诛赏之法,责而行之于平时,假臣等令旗令牌,便宜行事。如是而兵有不精,贼有不灭,臣等亦无以逃其死矣!”这段话是说什么呢?王阳明还要最后一个权力,就是赏罚权力。
当时南、赣、汀、漳一带匪患丛生,已经形成燎原之势,大小土匪数十股,主要的有四股。离王阳明驻军的上杭最近一股土匪的头子叫谢志珊。最远的在闽粤交境的地方,土匪的头子叫詹师富。最弱一支土匪的头子叫卢珂,最强一支土匪的头子叫池仲容。
王阳明趁着刚跟土匪有一些零星接触,得到两次小胜的机会,趁势给朝廷提出了要全权的想法。在王琼的支持下,圣旨就下了,说“特改命尔提督军务”。不光是巡抚了,巡抚只有行政权,现在把军事指挥权也全部交给王阳明了。“抚安军民,修理城池,禁革奸弊。一应军马钱粮事宜,但听便宜区画。”王阳明基本上是大权在握了。
王阳明打下坚实的基础,制定好作战方针之后,究竟要先打哪一股呢?大家都认为,毫无疑问,要么打最近的,要么打最弱的,要么打最强的,都有作用,为什么呢?打最近的,顺手;打最弱的,容易取胜;要么打最强的,可以趁着自组新军的势头,把最难啃的骨头先给啃下来,对其他土匪有震慑作用。这样都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王阳明的认识是,向朝廷要控制权,要全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皇帝没答应你,你就不能这么做,就事事要向皇帝请示,要向兵部请示。这样的话,必然处处掣肘。因为作战情况瞬息万变,事事请示就会贻误战机。我们知道,这个时候的兵部尚书是王琼,王琼可是王阳明的举荐人与知己,特别信任王阳明,因此全力支持他。
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王阳明的选择居然是打最远的詹师富这一支。所有人都不解,打最远的,势必劳师远征。打最远的未必能取胜;不像打最弱的,保证可以致胜。再说,打最远的那股土匪就算胜了,也起不到震慑效果。为什么选择打最远的那一支呢?王阳明自有他的想法。
紧接着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打造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呢?就因为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出乎意料。“兵者,诡道也。”因为最近的、最弱的、最强的那几支都有提防,唯独詹师富这一支因为最远,又不是最强,又不是最弱的,最想不到会被出兵剿灭,因此最没有防备。王阳明定下作战方案,第一个就打最远的詹师富。
调查之后,王阳明对于多年来之所以匪患丛生、不能根除的原因已经基本明了。在此基础上,对于是否用广西狼兵,也很快做出决策,并定下了以后南赣平匪的基本作战方针。
坚实的基础、切实的手段,都有了。下面就该忠实地执行了。执行的时候最关键的是什么?是人。
王阳明实地考察之后,拒绝调用广西狼兵。他说狼兵之患胜于匪患。王阳明调查后发现,广西狼兵来了之后,把土匪只是打跑了,土匪往深山里一钻,你就找不到他了。名义上打了一两次胜仗,狼兵就撤了。但是后来广西狼兵逮不到土匪了,逮不到土匪怎么去证明自己打胜了呢?广西狼兵就去杀平民,杀平民以冒领军功,成为当地一患。
不仅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哪个朝代最重要的都是人才。王阳明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虽然他大权在握,可以调各地的部队,却自组新军,绝对不调用原来现成的各部队来打仗。
王阳明刚到南赣巡抚任上,手下就建议说,前任怎么做,咱们就怎么做。前任怎么平匪患?调广西狼兵。因为广西狼兵作战能力非常强。后来胡宗宪平倭的时候,也是不得已要调广西狼兵来。匪患近三十年来,势力越来越大,跟官军作战也越来越有经验。官军这边越来越腐败,土匪这边越来越有战斗力,前任没有办法,都要调广西狼兵来。
这时候,有一个和王阳明有共同志向的人才来投奔他,这个人叫做伍文定。伍文定虽然也是一个文人,但从小习武,臂力过人。《明史》评价他,“忠义自许,遇事敢为,不与时俯仰”。就是说伍文定这个人遇事非常敢作敢为,而且不仰人鼻息;虽然身在官场,从不奴颜媚骨。伍文定原来做常州推官的时候,徐达的后代魏国公徐俌强占民田,强霸民女,伍文定不畏权势,为民伸张正义。结果徐俌后来就勾结大太监刘瑾,诬陷伍文定,把伍文定也下到诏狱。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南、赣、汀、漳四州之间的匪患多年来不时发生,每次剿灭了又重新开始,星星之火最后足以燎原。为什么呢?是因为它是各省边界地区,刚好是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四省交界地区,属于四不管地区。大家都推诿塞责,应付一下上级来剿一下。结果导致这个地方匪患越来越严重,政府军的战斗力也越来越差,后来只好引援军来灭这个地方的匪患。
伍文定和王阳明的经历非常相似,两个人虽然此前不熟,却是同年进士。后来又都是因为刘瑾,被下到过诏狱。伍文定对王阳明是仰慕已久,看他来巡抚南赣选拔人才,便毛遂自荐。王阳明一见,顿时引为知己,认为伍文定是一个不得了的人才。果不其然,伍文定在南赣平匪患,包括后来平宁王之乱的时候都成为王阳明手下一员干将,被朝廷推为平宁王之乱除王阳明之外的首功第一。
为什么近三十年来南、赣、汀、漳匪患越积越重?为什么朝廷越剿,结果匪患越重呢?王阳明分析说,这个地方“壤地相接,山岭相边,其间盗贼不时生发,东追则西窜,南捕则北奔。盖因地方各省,事无统属,彼此推调,难为处置”。(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
伍文定来投,以及自组新军之后,人才问题、队伍问题也得以彻底解决,可以保障作战策略忠实地执行。万事俱备,只等开战了。
到了南赣巡抚任上之后,王阳明就提出一个问题。
但是直到开战前夕,所有人还是想不到王阳明会怎么打的。他居然没有派他的主力核心部队,而只派了一部分兵马和广东当地的部队结合,然后去突袭在象湖山附近的詹师富的一支队伍。
做事情最坚实的基础是什么?一方面是自己的学养,另一方面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后来非常推崇王阳明,他的一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便是源自阳明心学。阳明心学最讲究调查的功夫,王阳明到各个地方去平匪患也好,平宁王之乱也好,一到那儿,对当地的山川地形、人情风俗,敌我双方所有的情况掌握得一清二楚。别人不见他花功夫,谈笑之间却已然把所有的情况都摸清楚了,这是他一个非常坚实的行动基础。
詹师富在象湖山脚下有一个营寨,叫做长富村,官军和詹师富土匪的第一战就是长富村之战。这一战,官军进攻一开始非常顺利,为什么呢?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也可以看出阳明心学中所包含的实学的丰富内涵。王阳明南赣平匪,为什么一路势如破竹,以文官带兵而百战百胜,未有一败?表面看上去非常神奇,实质上和阳明心学所倡导的切实、扎实的工作作风息息相关。
闽粤边境上,当时都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詹师富这帮土匪他们居住的寨子都是土楼。土楼是一种堡垒性的建筑,可以聚居,又可以抵御外敌,非常坚固。但是王阳明自有办法,他让官军四面攻击,攻击的同时选定一个方向作为主攻方向强攻,一定要突入土楼。此前官军往往都不愿意冲进土楼,怕进去之后被围歼,来个瓮里捉鳖。
听了王阳明的这一番话,周莹一时间大彻大悟,非常高兴,拜过师之后转头就回永康了,后来也成为一代名儒。
开战前,王阳明交代了锦囊妙计,要官军突入进去之后,不要拼杀,而是趁乱放火,放完火就往外跑。这一招非常关键。那个土楼家家户户都连在一起,只要一把火点起来,火势就难以控制了。
最后,最关键的一点是忠实的执行,你对你内心追求的一种忠实的执行。没有这种忠实的执行,你能到滁州来吗?你能千里迢迢克服那么多困难,终于来到我身边吗?你有了这一切,这就叫知行合一,这就是事上练。事上练的结果,知行合一,你已经练出来了。你已经完全掌握了心学的智慧。
文官带兵,儒将作战,特别喜欢用的一招就是火攻。你看诸葛亮就是典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火烧赤壁、火烧藤甲军。王阳明也非常擅长此道,一开始就用火攻。
第二,你也有切实的手段。这一路上,你逢水路就坐船,逢陆路就坐车,最后实在没办法的时候,靠自己两条腿也可以走到这里来,这是对自己的坚守,这是对自己完全的信任。其实我们的手脚,就是我们最切实的手段。盛夏季节,仆人病了,你劝仆人回家,然后自己坚持来。这说明你的聪明智慧在临到事情上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
詹师富的这帮土匪在土楼里待不住了,纷纷往外跑。官军围在外面,出来一个逮一个,出来一双灭一双。长富村之战,以詹师富这股土匪大败而告终。败了之后,土匪也不是没有办法,他们聚集的地方靠近象湖山,大败之后詹师富带着残部就躲进了象湖山。象湖山山深林茂,土匪往山里面一躲,官军没有办法了。但好歹已经赢了第一仗,于是就回来了向王阳明交令。
第一,你其实已经掌握了心学的精髓。你一路之上能够走到这里来,说明你有坚实的基础,就是你的学养、你的操守都已经过关了。没有一定的学养作基础,没有一定的身体素质、精神素质作为基础,你不可能做出这样一个选择,也没有这样的一种坚持,这就叫坚实的基础。
结果带队将官回到王阳明的大帐里头,报告如何初遇詹师富,长富村之战如何大获全胜。带队将官心里头美滋滋的,心想如果论功行赏,自己肯定首功一件。结果刚汇报完,看到王阳明面沉似水,不由心里一惊。
王阳明解释说,你千里迢迢从永康到滁州,一路上历尽艰辛,自己生病,仆人又生病,在这种情况下别人都劝你放弃,你却没有放弃。甚至让仆人回去,自己又坚持走到滁州来,这不就是知行合一吗?这就是心学最大的方法,这就是事上练,这就是知行合一啊。
王阳明突然缓缓地问了一句:“既然初战已胜,谁让你们回来的?贻误战机,该当何罪?”
王阳明听了一笑说,周莹啊,你这个学生我收了。但是,你不用学了,你可以回家了。周莹一听大惊失色,我千里迢迢才来到先生身边,先生怎么拒我于门外?既然说收我做学生,又要让我回家。王阳明说,你不用学了。为什么呢?你已经学到了。周莹还是一脸茫然,我才刚到,还没有向先生请教,如何就学到了呢?
带队的将官吓坏了,说:“大人啊,詹师富带着残部退到象湖山里头了,我们怎么打?那个地盘他们熟啊。实在没有办法。”
永康到滁州这一路,直线距离大概四百多公里,算上曲折回绕,那是将近千里之路了。周莹一路上辛苦跋涉,坐船、坐车,后来车也坏了,徒步而行。当时正好是盛夏季节,他自己生病,仆人也生病,结果仆人的病比他还重,劝他不如回家。后来仆人实在病得太重,周莹就让他回家了,然后一个人只身上路,历尽了坎坷磨难。要知道周莹家中比较富裕,相当于一个富二代,从来没吃过这样的苦,好不容易才到了滁州。周莹说,可见我要拜您为师的志向是多么坚定,我一定要好好跟您学心学,学知行合一。
结果王阳明一拍桌案喝道:“休得狡辩!本应乘胜追击,谁让你们回来的?虽然初战胜利,詹师富人呢?土匪大部已撤入山中,你们没有完成任务,谁让你们回来交令的?”
为了体现自己拜师之志之坚定,周莹向阳明先生袒露心扉说,先生,弟子这一路真是不容易啊!
本来要按令处罚,旁边众将求情,王阳明方允其戴罪立功,命其现在回去把詹师富灭了。将令一下,将官没有办法,只好带队重新杀回来。再说官军走了之后,詹师富这帮土匪又从山里头出来,重新收拾一下又住下来。长富村是他们的地盘嘛。
王阳明听说他是应元忠的学生,就问周莹,难道应元忠没有教你吗?周莹就说,元忠先生当然是教过我了,理论我都知道,但是如何去实践,如何知行合一,我心中还是有困惑的。因此,我不远千里要来拜先生为师,亲自向您求问。
结果官兵又回来了。本来詹师富又准备带着队伍跑,但一看这次官兵队伍不像上次杀气腾腾,斗志昂扬,这一次官军都跟打了蔫的茄子一样,毫无斗志。结果这次一打,官军一触即溃。也难怪啊,官军本来打了一场胜仗,回去想要领赏的,结果被主帅骂了一顿,回来逼着又打,所有人都没斗志,但是又不能回去,只好扎下营来。每天像模像样地打一打,装装样子打一打。
周莹跟应元忠学了心学的理论之后,对什么叫真正的知行合一,以及如何去实践知行合一,心中总是有疑惑。听说王阳明在滁州广开学路,很多人都去拜阳明先生为师,他也不远千里,从永康一路跋涉,来到滁州要拜王阳明为师。
詹师富一看,哎呀,第一次被官兵打败了看来是自己不小心啊。这帮人还是老样子,完全没有战斗力。看来不用往山里头跑了,就在这儿慢慢跟官军耗吧。双方就在这里相持着,每天装模作样地你打打我,我打打你。詹师富很开心,这些官军看起来没什么战斗力,时间久了也就撤了。实在不行,我们还可以往山里头撤。
王阳明在滁州的时候,形成了一个文化中心。当时有一个年轻人千里迢迢来拜师。年轻人叫什么名字呢?叫周莹。周莹是浙江永康人,原来拜了一个老师叫应元忠。应元忠是王阳明的忠实信徒,因此,说起来周莹应该算是王阳明的徒孙了。
相持了大概一月之久,突然有一天早晨,官军正式开战,又来攻击。詹师富发现这批官军的面貌全变,又像第一次一样斗志昂扬,开始猛烈攻击。詹师富一看不行,又准备往象湖山跑。结果突然发现,象湖山进不去了。为什么呢?侧后方向被两支官军堵住了后路,已经完成了一个包围圈。
要说阳明心学中的实学成分,我们可以先举一个小例子。从教学上,就可以看出王阳明对坚实基础、切实手段、忠实执行的高度重视,这也是他知行合一的核心内容。
原来,王阳明熟知兵者诡道也。他知道一战之下很难吃掉詹师富,土匪毕竟长期在这个地方聚集。因此,第一场战斗之后,让手下部队再来反复攻击。这支攻击部队已经产生情绪,知道打不过詹师富,就是摆摆样子。但是在这个消磨的过程中,詹师富的警惕心也完全放下来了。在这个过程中,王阳明用他组建的核心部队新军,然后配合调动的广东和福建的部队,在象湖山周围完成了合围,彻底一下子把詹师富装进口袋里头了。
有了心学的不动如山,有了心学也是心理学的强大洞察力,王阳明并不因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所有的成功与胜利都最终来源于坚实的基础、切实的手段与忠实的执行。这种规律,在王阳明南赣平匪患的历程中体现得尤其为典型。
假如一上来就这样,詹师富肯定有提防,便很难围住他,说不定他就跑掉了。长富村之战,包括后来一个月的僵持,其实都是在麻痹詹师富。到最后,官军形成合围,彻底全歼这股土匪,活捉了詹师富。后人说,从象湖山之战的整个过程看来,王阳明打仗完全就是“弄贼于股掌之间”。这其实是操控之法,掌握全局之法。
一道圣旨任命文官出身的王阳明为南赣巡抚,王阳明就只身上任去南赣平匪患了。
四大股土匪里,最远的一支詹师富一下子就被王阳明给剿灭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初战告捷。王阳明巡抚南赣,战果辉煌,然后奖赏三军,向朝廷报功。朝廷颁圣旨以示表彰,很多朋友和他的学生也都开始向王阳明表示祝贺。
心学的精髓
但是,王阳明在这个时候却殊无喜色,根本没有高兴的样子。他给学生杨仕德的信中,反倒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就是“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为何这样说呢?为何大胜之后,他却殊无喜色呢?
有了心学的不动如山,有了心学也是心理学的强大洞察力,王阳明并不因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所有的成功与胜利都最终来源于坚实的基础、切实的手段与忠实的执行。这种规律,在王阳明南赣平匪患的历程中体现得尤其为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