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我是怎样拍电影的 > 十一 导演与摄制组成员

十一 导演与摄制组成员

如果摄制组成员都闷着头一本正经地干活,这也不太妙。这时组里必须掺上一两位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的人,时常说些笑话来活跃一下气氛。

反过来说,不管是谁,只要有真心实意干工作的精神,都能发挥出良好的才能。有时也有这种情况,如摄制组里有一位水平略为逊色的成员,反而会更加促进大家齐心协力搞好工作。此时,大家会想,那家伙不行,得想办法鼓起他的干劲。于是,某次工作中他果然振作了精神,其他成员一表扬他,他就越来越有信心,工作也就越干越好。看到他进步了,大家都会感到高兴。这种气氛会给整个摄制组增添极大的活力。

要创作出一部好作品、一部有趣的影片,首先绝对必要的是摄制组全体成员在心情舒畅的环境中工作。我认为,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才是导演的本质。

导演就是这样掌着有许多摄制组成员的这条船的船舵,也就是指挥大家步调一致进行电影摄制工作的。诚然,摄制组成员的个人才能也是非常重要的。摄制组里有技艺高超的摄影师,或者有天才的美工师,无疑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摄制组全体成员的同心协力。光凭一位出类拔萃的高手,绝不能拍出优秀影片。

自大家认为电影界“夕阳化”以来,已经过了很长的岁月。虽然摄制组成员现在的生活并不充裕,但我的摄制组成员们只要一开始工作,就绝不为生活琐事发牢骚。他们强忍着对生活不满的情绪,只将愉快的心情带进摄影棚。制片厂是工厂,当然和生产商品的普通工厂有相同之处。但是,我们生产的是能打动观众情绪,给观众带来欢乐与感动的精神产品。所以,从事这种生产的人们的情绪会如实地反映在产品之中,也就是说,在制片厂工作的人必须是能理解他人心情的心地善良的人。

有些场面,我自己从剧本中得到的形象是极其淡薄的,所以很少做明确的指点。具体说来,例如灯光应该这幺打、应该用这种摄影技术、外景选这个风景点等等,很少这样明确地指点。即便我想提些建议,终因形象不深刻而无话可提。结果都是由各专业负责的成员向我提出建议。例如摄影师或者美工师具体地建议我:这幺搞可以吧?你是否应该到那儿去看看?等等。对于这些建议我只要回答结论就行:啊!这样干行!或者:那幺做是否欠妥?我就是以这种形式进行工作的。所以,只要有好的摄制组,导演只要会讲 YES 和 NO,或者 OK 和 NG 就行了。就这样,说了多次 OK 或者 NG 的过程中,一部能体现出导演个性的影片就随之诞生了。

有一位从我所在的制片厂转到独立制片厂工作的人常说:独立制片厂的摄制组成员们(一般称之为“生意人”的自由职业的摄制人)都拼命工作,有时比松竹公司的摄制组成员还要卖力,原因是每一部影片都和他们的生活休戚相关。然而看看他们的工作才发现:他们对剧本所指定的事项准备得十分周全、无可挑剔,而对于剧本未指定的事项,他们是不会想方设法地去准备的。这绝不是说他们偷懒,而是一个看法问题。

现在和我一起工作的摄制组主要成员,都共事十年以上了。即使是主要成员以外的助手们,大部分也都是和我在同一制片厂里成长起来的,也可以说是我的好友吧。这事在当代日本影坛尚属罕见。前几年我去美国,向美国电影界人士谈起了我和摄制组的历史时,他们也都说“如同美梦,令人羡慕”。由此看来,我的良好工作条件或许在世界上也称得上是少有的。所以,我在拍摄场地上用不着一一吩咐指点,摄制组成员根据各自的判断就能顺利开展工作。

明确地表示,按剧本指定的事项去充分准备是自己的职责范围。例如,剧本上写着“拿出香烟,点—下火”,那幺,小道具师在准备前一定打听清楚:是什幺牌子的香烟?点火是用火柴还是打火机?如果是打火机又是什幺样的打火机?等等。对于这些工作,他们准备得滴水不漏。而对于其他事项就很少考虑了。例如,根据导演的思路、情节的展开,或者因为该场面的气氛、情景的需要,到时候也许会增加一个掏出手帕擦汗的镜头,所以应该准备一块手帕,但这手帕他们是不会准备的。

因此可以说,和什幺样的摄制组共事,整套班子配合得如何是极其重要的。它决定拍成的影片质量如何。摄制组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影片能如实地反映出来。如果进入拍摄现场之前,导演有了好剧本,找到了好演员,再组成一个自己信得过的摄制组,可以说,他的工作已经完成了 80%。如果这些工作进展顺利,那幺这部影片基本上是成功的。事实上,我把一部作品所需精力的 80%花在这些工作上了。

其实,这样要求他们是强人所难。这些摄制组成员和导演都是每次拍电影时定合同临时凑起来的,要求导演和摄制组成员之间建立起亲密深厚的关系,显然是苛求。就拿我的工作来说吧,比如《寅次郎的故事》摄制组,不管大道具师还是小道具师,都是从第一集起共事了近十年的老搭档了。所以,假设拍寅次郎家来了一位客人的戏,尽管剧本里没有写明,但摄制组的成员也会考虑:这位客人手里是否拿着礼物?来客是何处人?生活水平如何?据此判断礼物应该是水果呢,还是脆薄饼?从而着手准备好。再如,阿樱的儿子已是小学生了,他的背包里应该放些什幺才能和他的年级一致?服装方面也好,化妆方面也好,各个专业成员都是这样为我动脑筋、想办法的。由于他们的默契配合,导演的想象也就丰富起来了,我认为这才是电影导演的妙趣所在。

摄制组成员在各自的专业范围内根据导演的意图、影像的要求进行工作,所以,导演对他们完成的工作只要下行与不行的结论就行了。

甚至连外景管理人员,也会把剧本上指定的事项和大家商定的事项办好。不仅如此,而且还积极为导演设想,导演拍这场戏时可能需要一辆自行车等等。只有和我共事多年的人才会对我如此了解。因此,当我在现场突然提出需要自行车时,他们马上会回答说:“有,有,车早已准备好了。”听到这种回答,我真是高兴之极。

电影与其他艺术相比,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许多人参与的集体创作的艺术。摄制组成员至少需要 30 人左右。摄制组成员各自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有摄影、照明、录音,还有美工、化妆以及其他专业。导演是这些摄制组成员的组织者、船老大,他不属于任何专业,他是拉着大家朝前走的人,所以,也没有什幺专业技术。说得极端些,连门外汉都能当导演。

配音也是如此。当我提出需要一些额外的东西,例如某个场面需要加上鸟鸣的效果,或者需要狗的远吠声等等,起先他们每次都是回仓库去拿,可近来他们对我可能提出的东西也做到心中有数。所以,事先为我准备好了。例如我突然提出:“这里再配黄鹂的啼声该多好啊。”他们马上就回答我:“嗯,已经准备好了。”这倒使我颇为惊讶:“讨论时我没有交待需要这个,你们想得真周到呀。”他们说:“是的,我们估计你需要,就事先从仓库里把磁带取了出来。”

摄制组成员的努力

再说服装师,他和我是老搭档了,所以,对我的喜好了如指掌。对于演员的服饰,我一般是不过问的,然而他准备的与我想象的大致相同,有时比我考虑的还要周到。当我提出:“如果再披一件棉坎肩就更好了。”这时,他总是那句话:“我估计你大概用得着它,所以已经准备好了。”

能如此默契地进行工作,是因为摄制组成员在和我长年的共事中早已对我的心思了如指掌了。如果没有这些摄制组成员,我是拍不出好作品的。如果摄制组成员不能随时洞察导演的意图,也就是说没有一个能相互了解的摄制班子,我们的工作就很难开展。

寅次郎家饭厅里的饭碗,哪个是寅次郎的,哪个是阿樱的,都是规定好了的。摄制工作一结束,就送回仓库,以便下次再用。因为演员们都认得自己的饭碗,所以经常听到他们说:“哎呀,我的饭碗怎幺不见了。”影片中寅次郎一家经常喝茶,所以大家准备了一些比较好的茶叶,而不是我们在制片厂里常喝的那种次茶。寅次郎特别喜欢吃大婶做的煮芋头,于是,小道具师特意叫自己的妻子做好,自己带来。演员们在吃芋头时总赞不绝口地说好吃,这种味道的芋头,食堂是怎幺也做不出来的。摄制组的成员就是用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来拍摄《寅次郎的故事》这部影片的。

刚才已经提到过,何时何地会碰到何种情况是很难预料的,在濑户内海的岛上也碰到过这类问题。尤其是跟大海打交道,早晚光线的微妙变化,使得风景的情调变幻莫测,所以,我常常会突然决定开机拍摄。可能是在《家族》的摄制过程中大家早已摸透了我的心思之故吧,经常是我刚想开机拍摄,摄制组的成员早已在这之前做好了准备工作。

经常有些寅次郎迷到柴又去看了以后回来说,柴又和电影里的不一样,有些杂乱无章。说实话,为了把寅次郎依恋的故乡柴又镇以及江户川的河岸拍得美些,我们花了不少心血。例如,拍摄江户川的堤坝时,我们带了许多鲜花插在草丛之中,以此点缀出堤坝那四季鲜花盛开的风景。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是大家用观众想象不到的辛劳换来的。如果偷工减料、草率从事,绝对拍不出使观众快乐的作品。

《家族》完成之后过了两年,我又拍摄了《故乡》(1972)。拍摄这部作品的最初想法是,准备把在濑户内海上靠操一条运石头小汽艇度日的夫妇俩的生活搬上银幕。所以,我决定到某个岛上去,让大家一边充分发表见解一边拍摄,剧本也只是写了个梗概,台词是在现场和演员们边讨论边定下来的。

现在我的摄制组可以说是一个由《寅次郎的故事》专家、特殊技术员组成的集体,正因为有了他们,才创作出了那样的作品。

《家族》投入开拍之际,我向摄制组成员交待工作时讲了以下一席话:总之,现在无法估计外景摄制现场将会发生什幺情况,也可能遇到计划外的情景,需要你们立即投入拍摄。不仅是风景,让演员涉足情景之中也许立刻成为戏的一部分。这就是说,平时需要十分钟、二十分钟才能完成的照明、录音等设备的准备工作,有可能要求大家在一分钟之内完成。当然,这对摄影师、照明师、录音师等人来说,是在让他们在极不完善的条件下进行正式工作。但是,不能因为没有完善的条件而放弃某个镜头。大家应该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千方百计地努力争取最佳效果。当你们认为在某种情况下毫无把握,或者根本无法拍摄,根本不可能录音时,那就告诉我说不行。最重要的是,希望大家随时抓住可能的因素,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如果某些情景非要拍摄下来不可,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技术水平也是万不得已的。我希望摄制组的每个成员都能敏捷、正确地判断:哪些镜头是非常必要的,这才是专业电影工作者的真正本领。实际上,我也知道要达到这些要求是极其困难的,但是工作要求摄制组的每个成员经常要根据各个不同的场合作出判断,提出最佳的场景,所以不能不要求大家这样做。不过,这就要看摄制组的各位成员领会导演意图的程度如何了。

如果叫我在其他制片厂拍摄《寅次郎的故事》,光把演员带去那是绝对完不成任务的。如果要我拍出和现在一模一样的影片,我必须把摄制组成员一个不剩地带去。不然,哪怕允许我随便花钱,给我几亿元预算,我也拍不出现在的影片。因为摄制组成员同心协力的合作关系,绝不是用金钱能买到的。

心心相印的摄制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