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迅速清除了秦桧的势力,但宋高宗仍然赐予了秦桧“忠献”的谥号,赠其为申王,以此表彰秦桧对于议和的“功绩”。不仅如此,他还为秦桧的神道碑写了“决策元功,精忠全德”的额名。
在打击秦桧祖孙的嚣张气势后,宋高宗赵构又接着将秦桧的党羽或免官、或罢职、或外放,并起用一些曾经被秦桧打击的人来协助统治、树立权威。在逐渐掌控朝中局势后,宋高宗有一次才对自己的亲信杨存中说道:“秦桧已死,朕终于不用在靴子里藏刀了。”
不管怎么说,在宋高宗眼里,他苟且偷安的半壁江山,似乎也有秦桧参与议和的很大功劳。
苦心经营十几年,祖孙四人却同日被皇帝免职。听闻消息后,忧愤交加的秦桧在当晚便一命呜呼。
到了开禧二年(1206),宋宁宗下令追夺秦桧的王爵,并将秦桧改谥为“谬丑”。尽管两年后执政的史弥远又请求给秦桧恢复了王爵和谥号,但天下人心的忠义取向,已经昭然若揭。
隐忍多年的宋高宗,决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进攻。第二天,他下令强迫秦桧、秦熺父子双双致仕(退休),并一起罢免了秦桧的孙子秦埙、秦堪的官职。
到了明代时,人们又在西湖边为岳飞修建的岳王庙内,设置了秦桧及其妻王氏,以及参与陷害岳飞的万俟卨、张俊等四人的跪像。只是这里面,似乎还缺了一个人的跪像。
宋高宗随后拂袖离去。
秦桧,或许也只是替身而已。
在陪着流了几滴眼泪后,宋高宗转身准备离开。秦桧的儿子秦熺以为父亲死后,相位一定非自己莫属,便猴急猴急地假意向宋高宗打听谁来接任宰相,没想到宋高宗却冷冷地回了一句:“这不是你该参与的事!”
岳飞的特种部队:背嵬军
同年八月,66岁的秦桧病重,连字也写不了。为了探清秦桧的虚实,宋高宗则假意上门探望病情。当看到秦桧已经无法开口说话,只是一直流眼泪时,宋高宗这才放下了心。
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
孙子秦埙落选状元的第二年,绍兴二十五年(1155),秦桧病入膏肓,但他仍然惦记着宰相的位置问题。他多次向宋高宗暗示让自己的儿子秦熺接班,但宋高宗就是不为所动,也不表态。
此时距离北宋灭亡刚刚过去十三年,经历北宋末、南宋初的一系列战争后,好不容易停战一会儿的宋金之间战事再起。当时,发动政变掌握金国政权的金兀术(完颜宗弼)废除金宋之间的和议,再次统率十多万大军南下,试图一举歼灭南宋。
通过对科举前三甲的重新排序,宋高宗隐隐向朝野发出了信号——他,宋高宗赵构,才是大宋的最高话事人。
作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第四子,金兀术能征善战,在金国内部更是勇冠三军。由他统率的金国精英骑兵部队“铁浮屠”“拐子马”,在追击辽国天祚帝、灭亡北宋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宋高宗自然清楚个中的猫腻,在取阅几个人的试卷后,宋高宗指出秦埙的考卷全是陈词滥调,并无过人之处,相反张孝祥却文笔极佳、议论正确,于是改而将张孝祥定为当年的状元,曹冠改为第二,秦埙则降为第三。
眼下,金兀术对于灭亡南宋信心十足,志在必得。
到了绍兴二十四年(1154),秦桧的孙子秦埙参加了这一年的科举考试,并进入了最后的殿试环节。当时,主考官是秦桧的亲信——御史中丞魏师逊和礼部侍郎兼大学士汤思退。由于秦桧多次暗示要让孙子考中状元,两人也非常识相,在呈送给宋高宗的名单中,将秦埙定为第一名,张孝祥定为第二名,秦桧门客曹冠定为第三名。
1
宋高宗则在忐忑中,密切注视着民意的动向。
金兀术没想到的是,此时,原本驻军鄂州(今湖北武昌)一带的岳飞部队,竟然在他南下之际向金国发起主动进攻,并且接连收复北宋故地颍昌(今河南许昌)、郑州、西京河南府(今洛阳)等地。
在秦桧的指令下,施全最终被斩于市。此后,秦桧出门必带侍卫。
从靖康二年(1127)北宋被灭以来,南宋敢于大规模主动攻击金国军队并迅速取胜推进,这还是第一次。
又惊又恼的秦桧亲自提审,获悉该名男子叫作施全,本是军队中的殿司小军官。因为愤慨秦桧议和反战、残害岳飞等忠臣良将,施全气愤难平,才独自策划行刺秦桧。在被提审过程中,施全始终大义凛然,并破口大骂秦桧:“举天下皆欲杀虏人,汝独不肯,故我欲杀汝也!”
金兀术怒了。
但忠义之士并未屈服于秦桧的淫威。岳飞被害后八年,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正月,秦桧在乘轿赶往上朝路上,途经临安城内众安桥时,突然,一名男子疾驰而出,手持利刃刺向秦桧所乘坐的轿子。可惜男子行刺不成,反被秦桧的手下擒获。
趁着岳飞分兵进攻中原各地,金兀术以为,岳飞驻扎在河南郾城的指挥中枢必定兵马空虚,如果给予致命一击,岳飞的北伐部队必定崩溃离散。因此,他亲率15000精英“铁浮屠”“拐子马”部队直扑郾城,试图将岳飞的指挥中枢予以歼灭。
鉴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为时人所不齿,秦桧担心自己被载入历史的黑名册中。于是,他与儿子秦熺直接控制史馆,以防止史官留下对他们父子不利的材料。此外,秦桧还下令禁止民间记录修撰私史,并鼓励奸细互相举报告发,以此来防民之口。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驻扎在郾城的,是岳家军中的精英特种部队——背嵬军。
在内外全是秦桧眼线,甚至连枕边人吴皇后都成为秦桧内应的情况下,宋高宗也感到了深深的威胁。他长期在靴筒内藏着匕首以防不测,从1142年岳飞遇害到1155年秦桧去世,十几年间,宋高宗一直过得提心吊胆。
“背嵬”,是党项西夏语的音译,尽管有多种解释,但总意为亲军。
不仅如此,秦桧还极力拉拢宋高宗的宠臣、医官王继先。王继先本是个江湖郎中,靠卖黑虎丸之类的壮阳药为生。宋高宗在苗刘兵变后丧失了生育能力,多方寻医无果,没想到吃了王继先进献的黑虎丸以后竟然有所疗效,王继先由此受到宋高宗宠爱。尽管满朝文武都对王继先的发家感到不齿,但秦桧却竭力勾结王继先,并让妻子王氏与王继先认为兄妹,以此相互提携和打探宫中消息,监控宋高宗的动态。
当初,南宋名将韩世忠的部队首创“背嵬军”。随后,岳飞也建立了自己的亲军部队。作为岳飞手下十几万军队中主力中的主力,“背嵬军”的军士全部都是从岳家军优胜劣汰、精中取锐之选。这支总人数约为16000人的部队,其中8000人为南宋军队中绝少拥有的骑兵部队,另外8000人则为精锐步兵,马步结合勇不可当,是岳家军中的突击队和敢死队。
为了控制宋高宗,秦桧还竭力讨好、买通宋高宗身边的妃嫔和宠臣。此前,宋高宗的元配夫人邢氏在靖康之变中被掳后一直生死不明,因此宋高宗一直没有册立皇后。邢氏死于东北五国城的消息传来后,秦桧为了讨好宋高宗的宠妃吴氏,便多次上表请求册立吴氏为皇后。在秦桧的鼓动下,吴氏最终于绍兴十三年(1143)被立为皇后,这使得吴氏对秦桧充满了感激。此外,秦桧还将自己的孙女嫁给了吴皇后的弟弟吴益,在旧情和姻亲的加持下,吴皇后也成为秦桧在宫中的最佳眼线。
眼下,金人再次来犯、大宋江山岌岌可危、国土沦陷多时,北伐反击的背嵬军将士们个个摩拳擦掌,誓要与金兵决一死战。
为了控制朝政,达到“专权”的目的,秦桧除了大量起用亲信分任要职外,还利用自己的亲信为言官,控制台谏。只要秦桧不满意的人,秦桧就会指使台谏官员交相攻击,一直到不听话的官员去职为止。
绍兴十年(1140)七月初八,郾城大战开始。金兀术命令正面用人马披甲的重装骑兵“铁浮屠”主力进攻,两侧则采用精英骑兵部队“拐子马”夹攻冲击,15000名骑兵气势汹涌而来,后面还跟着数万步兵,试图将岳飞主力全部击溃。
起初,宋高宗原本是将秦桧作为自己的打手和棋子,但随着绍兴八年(1138)秦桧第二次拜相后不断结党营私,其在朝中的党羽不断增加,甚至到了尾大不掉的地步。
然而,面对金军重装骑兵,岳飞却派出背嵬军,以步兵当前,用麻扎刀、大斧等,上砍敌军、下砍马腿,先是大破“拐子马”,然后正面再出动背嵬军铁骑冲击敌阵,一举击破了金兀术赖以起家的精英“铁浮屠”“拐子马”部队,并在此后几日接连破阵,致使金兀术的“铁浮屠”“拐子马”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自古以来,皇权和相权之争,一直是难以均衡的矛盾。宋高宗和秦桧,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对此,金兀术哀叹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结束)矣!”
5
2
最终,通过杀岳飞,以及剥夺韩世忠、张浚等人的兵权,宋高宗自认为控制了军事,而秦桧则在宋高宗的默许和纵容支持下,势力一步步膨胀,甚至开始威胁到了宋高宗的个人安危。
郾城大捷,背嵬军功不可没。
秦桧对韩世忠也是恨之入骨,但是由于韩世忠曾在苗刘兵变中奋不顾身营救过宋高宗,因此得保平安。此后,韩世忠奏请告老退休,并闭门谢客,口不言兵。临死前几年,他时常骑驴携酒,带一两名仆人游览西湖,即使是昔日的部下,他也经常故意推托不见,以免被猜疑见忌。
在岳飞历经多年整合、训练而成的岳家军中,含有十二统制“军”:背嵬军、前军、右军、中军、左军、后军、游奕军、踏白军、选锋军、胜捷军、破敌军以及水军。而背嵬军作为其中的特种部队,更是精锐勇悍。
韩世忠愤怒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作为岳飞的亲兵卫队和特种部队,背嵬军总统制是岳云,其中细分下来步兵由岳云统制,骑兵由王刚统制。以背嵬骑兵为例,他们主要装备有长、短刀,约十支短弩,二十支硬弓弓箭、围盔,铁叶片革甲等。
岳飞遇害后,当时也已被革去兵权的大将韩世忠挺身而出,他当面质问秦桧,岳飞究竟何罪?秦桧不知如何回答,只好说:“莫须有。”
在战斗时,背嵬军战术多变,常常分成多个独立战斗小组紧密配合。与敌人作战时,他们往往在距离敌人一百多步时就放箭,然后用短弩射马,再用长刀对劈,迅速冲锋、集结、再冲锋,这种马步结合的战术,使得军队战术灵活,杀伤力巨大。
而作为议和的附带条件,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岳飞被宋高宗和秦桧下令杀害于临安大理寺内。
岳飞对于背嵬军的治理很是严酷。
为了屈从金人,宋高宗决定自毁长城,以十二道金牌下令岳飞从前线班师回朝。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宋金双方议和达成,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此后宋还向金每年进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并将淮河和大散关以北的土地永久割让给予金国。
岳飞的孙子岳珂在《鄂国金佗稡编》中记载,岳飞训练岳家军尤其是背嵬军,要求平时训练必须身着重铠,模仿实战冲击,苦练冲陡坡、跳壕沟等战斗动作。
于是,为了苟且偷生、委曲求生,宋高宗和秦桧在北方抗金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主动停战,并与金国媾和。而金国主政的金兀术提出的议和附带条件之一,就是必须杀死他的死敌、南宋名将岳飞,然后“和议乃成”。
有一次岳云驾战马在训练中跌倒,岳云解释说是因为很少练习,岳飞大怒,说如果是实战,也是这样吗?盛怒之下就要将岳云推出斩首,幸亏众将苦苦哀求,才改而重责一百军棍。
在靖康之变后,宋朝的北方主力军几乎被金兵打垮,在此情况下,成长起来的岳飞、韩世忠、张浚、刘光世、吴玠、吴璘等人迅速带出了自己的亲军,甚至还被民间冠以“岳家军”“张家军”“刘家军”等名号。面对军人私有化的可能性,以崇文抑武作为国策的宋高宗,在相继平定南方的乱匪和北方的金兵后,开始筹划剥夺各位统兵大将的兵权。
南宋初期,天下大乱,各路将领军队往往掳掠抢夺,但岳飞治军酷严。有一次,有个士兵因为拿了乡民一缕麻草绑草鞋,就被岳飞追查后斩首。在极端严格的军纪下,整个岳家军的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岳家军有一个士兵去买柴,百姓主动少收了二文钱,这个士兵竟然坚决拒绝说:“你是想用二文钱,买我的脑袋吗?”
另一方面,鉴于宋朝开国是以赵匡胤作为武将政变所得,因此有宋一代,对于自从唐朝安史之乱后的武人专政局面一直非常忌讳。整个宋代,崇文抑武都是基本国策。而宋高宗自从南渡以来,更是一度遭遇苗刘兵变,以致自己唯一的儿子夭折,本人也被吓得失去了生育能力。
由于训练严格、军纪严明,作为岳家军的特种部队,背嵬军勇不可当。南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记载:“韩(世忠)、岳(飞)兵尤精,常时于军中角其勇健者,别置亲随军,谓之背嵬,一入背嵬,诸军统制而下,与之亢礼,犒赏异常,勇健无比,凡有坚敌,遣背嵬军,无有不破者。”
前线战士抗金取得辉煌战绩,宋高宗和秦桧却忧虑不已,担心自己议和委曲求全的无耻心思,被将士们的抗金功绩所冲毁。
意思是说,岳飞所精心挑选的背嵬军士,其士兵地位较高,犒赏也多,因而兵士“勇健无比”,加上岳飞的严酷训练和军纪管理,背嵬军几乎是“无坚不摧”。
绍兴十年(1140)五月,金人撕毁和议再次南下,试图攻灭南宋。在宋将刘锜、岳飞、邵隆、王德等人的奋战下,宋军先后击败金军主力。其中刘锜、张浚、杨沂中在顺昌之战和柘皋之战中大破金军主力;岳飞则率军在郾城、颍昌大破金兀术主力,并进军至距离东京(开封)仅有四十五里远的朱仙镇,一时金人震动,甚至准备撤离开封,北方恢复形势一片大好。
3
尽管宋高宗和秦桧竭力讨好金人,但金人并不满足。
尽管郾城惨败,但金兀术并不甘心。败给岳飞,他心里不服。
4
绍兴十年(1140)七月中下旬,金兀术再次组织十万步兵和三万骑兵,猛攻颍昌(今河南许昌)。在他看来,郾城战败只是一时倒霉。这一次,他集结更多兵马,势要在颍昌城下,将岳家军主力歼灭方休。
为了维持议和局面,秦桧无所不用其极。而他和宋高宗接下来的目标,则是一干为大宋抛头颅洒热血的抗金名将。
然而,他根本不知道的是,背嵬军已驰援颍昌,将再次给予金军迎头痛击。
尽管如此,宇文虚中在金朝时,仍然时时以蜡丸向南宋密告金人的动向。为了报效祖国,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他联合七十多名有志之士试图劫杀金熙宗,并在事前密书通告南宋朝廷,希望南宋进行策应。没想到秦桧不仅扣下密书不报,相反还向金人告密,以致宇文虚中全家一百多口人惨遭金人屠杀灭门。
颍昌之战开始后,岳飞的特种部队背嵬军再次作为前锋出击,岳飞长子、背嵬军统制岳云亲自率领八百背嵬骑兵正面冲击,背嵬步兵则从左右两翼同时出击。颍昌之战,背嵬军跟其他岳家军一起,“无一人肯回顾”,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
为了杜绝宇文虚中的念想,金人又向南宋提出索取宇文虚中的家属。宇文虚中于是托人转告秦桧,让他拒绝金人的要求,还说只要谎称自己全家在乱世中被贼人所掳就可以了。但秦桧为了不得罪金人,还是坚持将宇文虚中全家遣送到金国。当时,宇文虚中家人恳求秦桧允许为宇文家族在南宋留一个火种,让宇文虚中的儿子宇文师瑗留在南宋,秦桧都无情拒绝。
背嵬主将岳云在战斗中身受数十创,盔甲、衣裳全部被鲜血染红(“甲裳尽赤”),仍然奋勇杀敌、不下火线。这场战斗,背嵬军跟其他岳家军一起,共斩杀金军五千多人,俘虏士卒二千余人、将官七十八人,获马三千多匹。金兀术的女婿夏金吾、金军副统军粘罕索孛堇也被背嵬军等所杀,金兀术仓皇逃窜。
当时,南宋使节宇文虚中出使金国,试图请回宋徽宗和宋钦宗。金人当然不肯,宇文虚中说,自己奉命来迎回二圣,如今二帝既然不能南归,他也不能回去。金人于是将他扣留不回,此后,金人看重宇文虚中的气节和才华,将其升迁至礼部尚书、封河内郡开国公。但宇文虚中始终心怀故国,一直不断向南宋通风报信。
随后,背嵬军作为前锋部队挺进距离北宋首都东京仅有二十多公里远的朱仙镇,并在朱仙镇再次大破金军,致使金军震怖,一度试图放弃开封北遁。金兀术哀叹道:“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屡见挫衄!”
在此情况下,秦桧越发肆无忌惮,甚至不惜出卖忠臣良将以求讨好金人。
金兀术没有想到,岳飞的背嵬军竟然在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以步兵多次大破他引以为傲的“铁浮屠”和“拐子马”。几十年来,金兵“满万不可敌”的神话,也被背嵬军一而再,再而三地无情击破,以至于金军内部竟然传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对于秦桧打击主战派的种种作为,宋高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议和,正是他所要的结果,在历经靖康之变后的颠沛流离,他内心怀着深深的恐惧,对于光复故土早已抛到脑后,只希望能早日议和安生、偷度余年。他需要秦桧这么一个打手和挡箭牌。
4
为了不连累家人,赵鼎决定绝食,临终前他对家人说:“秦桧一定要杀我。我死了,你们没有忧患,不然,祸及一家。”最终绝食而死。
然而,就在收复开封、光复故土指日可待之际,宋高宗催令退兵的十二道金牌接踵而至了。
与胡铨幸运善终相比,力主抗战、曾经担任宰相的赵鼎则被秦桧迫害致死。由于主张抗战,赵鼎先被秦桧下令贬放到福建漳州,然后再贬至广东潮州,最后又被贬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尽管屡遭贬黜,赵鼎还是向宋高宗上表说,自己光复故土的决心始终不改,“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看到后恨恨地说:“这老头还是这么倔强。”
想当初,宋高宗也曾对岳飞面授机宜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然而就在北伐胜利在望之际,宋高宗却打起了小算盘,强令岳飞退兵,以致岳飞流泪扬天长啸:“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但即使历经磨难,胡铨仍然不改初心。秦桧死后,胡铨有幸得到宋孝宗启用。临死前,他跟子孙们嘱咐说,抗金大业不可遗忘,他即使死了,也将化身“为厉鬼以杀贼,死亦不忘”!
无奈回到临安后,有所感悟的岳飞提交辞呈,恳请朝廷解除他的军职,让他返乡务农。
由于对胡铨恨之入骨,此后,秦桧又下令将胡铨贬放到新州(今广东新兴),接着又贬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州)。即便如此,秦桧仍不解恨,他在家中的一德格天阁中,特地写上了赵鼎、李光、胡铨三名主战派官员的名字,必欲除之而后快。
宋高宗却说:“未有息戈之期。”
对于胡铨的勇敢,当时举朝为之震动,这不仅让宋高宗下不了台,也深深得罪了秦桧。碍于宋朝不杀文臣的祖训,秦桧以胡铨“狂妄凶悖,鼓众劫持”的罪名将其除名,并下令将胡铨贬黜押送到昭州(今广西平乐)管制。在户部尚书李弥逊、侍御史郑刚中等大臣的多方劝阻和营救下,秦桧迫于公论,不得已才将胡铨贬放到广州去监管盐仓。
他厌恶岳飞的自主北伐,担心迎回宋钦宗后会使他的帝位动摇,但金兀术也有可能卷土重来,因此,他还需要利用岳飞和他的背嵬军、岳家军。
宋金议和的消息传出后,南宋举国哗动。枢密院编修胡铨不顾安危,直接上疏请求宋高宗下令处斩负责议和的秦桧、孙近等人以谢天下。由于胡铨不是主政官员和台谏官员,这种直接的上疏也将胡铨置于险地。为了光复大业,胡铨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将文章副本散发到民间,以博取广泛支持。
几个月后,绍兴十一年(1141)正月,金兀术果然再度领兵南下。二月,岳飞再次领兵驰援淮西前线。当听说背嵬军的8000骑兵主力再次前来时,金兀术识相得很,又且战且退了。
根据这次宋金双方的议和条件,南宋向金朝称臣,并且每年要向金朝进贡银50万两、绢50万匹。作为交换,金朝则将自己扶持的伪齐政权原来治下的河南、陕西等地划还给南宋。
这也是岳飞和背嵬军最后一次的抗金之战。
虽然宋高宗和秦桧试图委曲求和,但金人并不客气。秦桧第二次拜相后几个月,绍兴八年十二月,金国使臣张通古抵达临安。趾高气扬的张通古将南宋贬称为“江南”,并要求宋高宗拜接金熙宗的谕旨。畏金如虎的宋高宗放不下脸面,又担心激起国内众怒,无奈之下,只得假称刚刚接到宋徽宗死讯,正在守孝,让秦桧出面代替自己拜接了金熙宗的谕旨。
想当初,在郾城大战之后、颍昌之战前,背嵬军悍将杨再兴率领300背嵬骑兵,在战争前线哨探,不料猝然遭遇数万金军主力。杨再兴率领300背嵬将士奋勇杀敌,誓死不退。当时箭如雨下,杨再兴每中一箭,都折断箭杆继续冲杀,最后不幸马陷小商河,被金军射成“刺猬”而亡。
此后,秦桧牢牢占据着宰相之位,并排挤掉了其他政治对手,以“独相”的身份,荼毒南宋政坛整整十八年时间。
杨再兴死后,岳家军追得他的尸体并将其火化。火化前,将士们从他身上拔下来的箭镞,竟然达“二升”之多。而与斯巴达300勇士力战波斯帝国十几万大军一样,杨再兴和他的300背嵬军勇士,也最终全部力战殉国。
在此情况下,绍兴八年(1138)三月,一直力主议和的秦桧被任命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第二次拜相。
杨再兴的死,也提前揭示了岳飞和背嵬军、岳家军的命运。
此时,宋朝仰赖着岳飞、韩世忠、吴玠、吴璘等诸多能臣名将,逐渐构建起一条抗御金人的稳固防线。有了军事局面的支撑,宋高宗也有了与金人谈判的底气。另外,当时完颜昌一派执掌金国政权,采用“以和议佐攻战”的政策进行诱降,遂开始同意议和。
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金两国达成和议,两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宋割让此前被岳飞收复的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进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而金兀术则要求:“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
所以,他还是需要秦桧。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廿九日(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最终下令杀死岳飞。同时被处死的,还有背嵬军的领兵统制、岳飞长子岳云,以及岳飞的大将张宪。
父亲宋徽宗虽然死了,但作为法统象征的哥哥宋钦宗还没死,宋高宗内心未免忐忑不安。起初,他最担心的就是主战派们声称的“迎回二圣”,现在父亲宋徽宗虽死,但如果哥哥宋钦宗突然哪天回来,那他赵构又将置身何处?从内心深处,赵构最忌讳的,就是主战派们“还我山河,迎回二圣”的北伐主张。
临死前,岳飞在供状上只留下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绍兴五年(1135),在靖康之变中被金兵掳掠北上的宋徽宗,死在了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境内)。这个消息一直到两年后的1137年,才传到了临安城。
此后,包括背嵬军在内的岳家军,被参与宋高宗、秦桧密谋的张俊,派遣心腹田师中接管,背嵬军等岳家军也被逐渐裁减、撤并,最终消失。
但宋高宗需要一枚议和的棋子。
5
3
岳飞死后19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再次统率数十万大军南下,试图征灭南宋。
被金人吓破胆的宋高宗,最想要的就是议和,而第一次拜相的秦桧还无法做到这一点,不得不惶恐辞职,结束了自己历时仅仅一年的拜相生涯。
而当时,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名将已被杀的杀,死的死,宋高宗手下已无可用之兵、可用之将。就在这时,他才想起来岳飞和当年那勇悍无比的背嵬军来。
由于议和一直没有进展,于是在秦桧拜相一年后,绍兴二年(1132)八月,当秦桧再次在宋高宗面前提出“南自南,北自北”的方针时,将秦桧拿来做议和棋子和挡箭牌的宋高宗终于发了火,他怒斥说:“朕是北人,将归哪儿?还有秦桧说为相数月,就可耸动天下(议和),朕至今也没看到。”
无比幸运的是,金军军心不一、战力衰弱,在采石(今安徽马鞍山)之战中,竟然被一个书生虞允文临时指挥一帮散军游勇击败。此后不久金军内讧,金主完颜亮被杀,金军主动退兵,才使得吓出一身冷汗的宋高宗得以续保了皇位。
而对于秦桧一厢情愿地献媚求和,金人在当时也不领情。在金人看来,南宋唾手可得,因此他们的志向是彻底消灭南宋,而不是与南宋停战议和。面对不断南下的金兵,宋高宗内心焦虑,而此时不断结党营私的秦桧也引起了宋高宗的注意。为了均衡秦桧作为右相的势力,宋高宗又拜主张抗战的吕颐浩为左相。
但,南宋不过是苟延残喘。
为了回归祖国,当时金人所任命的宿州知州赵荣、寿州知州王威献城归宋,但秦桧不念两人献土回归祖国的忠义,相反还强行将两人遣返回金国送死。对此韩世忠极为气愤,写信责骂秦桧说,赵荣和王威为了归顺祖国,以致父母妻儿都遭到金人杀害,而秦桧竟然还忍心驱赶两位大宋的旧臣,实在让人寒心。
1279年,随着崖山之战的溃败,宋王朝最后的血脉宋帝赵昺,被陆秀夫背着一起跳海殉国。至此,南宋延续152年的江山也宣告结束。
对于自己提出的这一南北分治、委曲求和政策,秦桧颇为得意。为此,他不惜强行驱赶追随宋室南迁的子民。当时,郑著、赵彬和杨宪等三十多户大臣后裔追随宋室南下,但秦桧却残酷地驱赶他们回到沦陷区。郑著一行人不愿返北,边走边哭,连路人都为之动容。
只是不知道宋帝昺的在天之灵,是否会想起他的祖先在1141年,连下十二道金牌,迫令岳飞从朱仙镇退兵的那些往事?
秦桧的“耸动天下”之计,其实就是向金人委曲求和。秦桧向宋高宗提出“南自南,北自北”的议和方针,内容就是让那些原籍在河北、河东、山东、陕西等地,为避战乱和不甘屈服金人南下的原北宋子民,必须返回原地(金人的控制区);而在北方的南人则回到原籍。
本来,胜利的曙光在即。最终,却幻化成了一个王朝毁灭的悲叹。
秦桧南归后的第二年,绍兴元年(1131)二月,深得宋高宗“心神”的秦桧被火速提拔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在附和宋高宗挤走宰相范宗尹后,秦桧便大肆扬言说:“我有二策,可耸动天下。”有人问秦桧是什么高招,秦桧故意卖弄说:“现在没有宰相,我说了也没法执行。”心领神会的宋高宗于是将秦桧提拔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这也是秦桧第一次拜相。
没有这对兄弟,南宋或许早就亡了
在靖康之变继位后,历经金兵三年多的追杀,一直到建炎四年(1130)金兵北撤,宋高宗赵构才算稍稍喘了口气。所以,当秦桧来到他的面前,力主停战议和时,满心欢喜的赵构觉得,他的“知音”来了。
王夫之《宋论》曰:“当建炎之三年,宋之不亡如缕,民命之死生,人心之向背,岌岌乎求苟安而不得矣。”
2
建炎是宋高宗的第一个年号。可见靖康之变后,刚建立的南宋朝廷处境不容乐观,一个操作不当,土崩瓦解那是分分钟的事。
停战议和。
1
在一片力主恢复、北上抗敌的主战声中,赵构终于听到了他最想听到的声音:
当时,宋金交战的主要战场是中原和陕西,西北战场对牵制东南战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陕西战场上,负责经营川陕的张浚就来了一波骚操作,他不顾部下反对,转守为攻,兵分五路发起了反攻金军的富平之战。
君臣二人在议和一事上一拍即合,宋高宗非常高兴,说我不仅得到了父兄(宋徽宗和宋钦宗)和母后韦氏的消息,还得到了一位能臣。为此,他竟然欢喜得睡不着觉。
怕就怕长官瞎指挥。结果,宋军大败,丢失16州之地,陕西大部分地区为金军所占。
在当时就有所质疑的南宋官兵,将这位自称是前朝御史中丞的男子送到了临安。一见到宋高宗,秦桧就迫不及待地提出,应该立即与金人讲和,“南自南,北自北”。在靖康之变中颠沛流离,同样被金兵吓破了胆的宋高宗赵构非常高兴,立即将秦桧任命为礼部尚书——因为秦桧的建议,正是他内心一直所想却不敢表明的。
开战前,军中就有人针对金兵多为骑兵的特点,劝谏张浚不应该在富平一带的平原与金兵决战。他说:“兵以利动。如今地势不利,不可交战。应该在高处布阵,避免敌军的冲锋,才可获胜。”
但秦桧早已不是当初的秦桧,在靖康之变中他早已吓破了胆。就在楚州军民与金兵做殊死战斗之时,他对外宣称他杀死了看守他的金兵,然后夺船南逃,中途被南宋水兵所截。
此人正是吴玠。
在靖康之变后绵延的战火中,当时楚州军民不愿投降,在城破后仍然与金兵进行巷战,连妇女都参与到战斗中,有的甚至拖住金兵投水而死。满城军民与金兵战斗到了最后一兵一卒。
与岳飞、韩世忠一样,吴玠、吴璘兄弟起初也不过是无名小卒,后来才在川陕战场上崭露头角,南宋初年把守着四川大门,几度力挽狂澜。兄弟俩这一守,就是将近四十年。史称,“微玠身当其冲,无蜀久矣”。
从后世流传的史料中,我们只大概知道,秦桧在被金兵俘虏的三年间,深得金人赏识。金军主将完颜宗翰甚至曾赐予他钱万贯、绢万匹,而另一位金军主将完颜宗弼(金兀术)也曾在金国宴请过秦桧,当时与会的也都是金朝显贵。此外,作为女真贵族的座上宾,秦桧在被俘虏期间,还曾经代替金人向被金兵围困的楚州(今江苏淮安)军民写过劝降书。
吴玠年纪轻轻就在军中摸爬滚打,早年成名于西夏战场。有一次,宋军兵营被西夏军围困,吴玠亲自率领所辖的十几人作为先锋,发动奇袭,斩首146名敌兵,着实是个猛人。吴玠并非目不识丁的大老粗,粗通文墨的他时常给自己充电,每天必读《武经七书》,研习兵法。这一点在他此后的用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秦桧在被金人俘虏的三年间究竟做了什么,对于这段只有他自己才知晓的经历,秦桧自然讳莫如深。后来,曾经出使金朝被囚禁达十五年之久的洪皓归来,秦桧很快就将他贬官外放,以防洪皓可能泄露对其不利的消息。
吴玠还以治军严明著称。宋金开战后,他来到饱受战火摧残的凤翔,一边安定民心,号召难民返乡,一边招兵买马,训练士卒。当两年前在青谿岭逃跑的牙兵也前来应招时,吴玠秉公执法,下令凡是前年当过逃兵的,全都拉出去处死。从此之后,其帐下将士都拼死作战,再也无人敢逃跑。
秦桧被金兵俘虏三年,为何能够顺利南归,以及如何南归的细节,一直是史学界的公案。后世普遍认为,秦桧应该不是像他自述的所谓杀死看守的金兵后南逃,而是金兵有意将其放归南宋的,否则他不可能带着妻子王氏和众多财物一起顺利南下。
有道是打虎亲兄弟,吴玠的弟弟吴璘,少年时就追随哥哥的脚步,投身行伍。
三年后,秦桧自称杀死了看守他的金兵,夺船南逃归顺南宋。对此,当时就有很多人颇为怀疑,在秦桧担任宰相期间,民间已有“秦桧是细作”的说法。
兄弟俩出身卑微,他们的父亲吴扆很可能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低级军官,在吴玠从军之前就已去世,以至于几十年后四川官员为吴玠撰写墓碑时,完全找不到溢美之词来吹嘘他的家世,只好一笔带过。后来,洪迈的《夷坚志》倒是有吴扆“立功至指挥使”“二子延恩得官”的事迹,但史学家认为这些记载荒诞不经,不过是后人编造。
对靖康之变的恐惧,三年的俘虏生涯,让秦桧彻底转换了人生。他从一个力主抗金的主战派,变成了一个摇尾乞怜的主和派,且为此不惜迫害岳飞、赵鼎等武将文臣。
主战派的张浚入陕主持大局后,经得力助手刘子羽引荐,重用才识过人的吴玠,又让吴璘担任自己的卫队队长。这个有志于收复失地的文臣,关键时刻却不听吴玠之言,铸成大错。富平之败后,张浚手足无措,几乎痛失全陕。
1127年,38岁的秦桧,仍然为大宋尽心尽力。这年三月,张邦昌被立为伪楚皇帝,定都金陵。四月,秦桧随宋徽宗和宋钦宗等一万多人的宗室俘虏一起,被金兵押解前往北方。此后的三年,是秦桧人生剧烈转折的开始。
危难之际,吴玠受命担任陕西都统制,与弟弟吴璘带领残兵败将数千人,驻守在大散关以东的和尚原(位于陕西宝鸡市西南),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到了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破汴京,并将宋徽宗、宋钦宗废为庶人,还提出要立异姓为帝,好作为傀儡代表金人统治北宋的故土。于是,留守王时雍召集百官,商议决定立张邦昌为帝。在此存亡之际,监察御史马伸提出共进议状,尽量保存赵氏江山。仍然心存赵氏的秦桧此时已担任御史中丞,也参与进书金人,希望能在乱世中尽量保存赵氏。
2
考上进士后,秦桧辗转担任太学学正(正九品)。在青年学生聚集、爱国情怀热烈的太学,北宋面临的危亡境地,时时警醒、激励着这些年轻人,这也影响着青年时期的秦桧。因此当靖康元年(1126)金军兵临汴京(开封)城下,提出要宋廷割让河北三镇时,宋廷明显分成了两派,以文官范宗尹等为首的70人强烈主张割地求和,已经升任左司谏的秦桧等36人则坚决反对,力主应该抗战到底。
吴玠不仅能打胜仗,还擅长打“漂亮仗”,其赖以成名的几场战役,无一不充满了战争的艺术。
虽然秦桧的父亲秦敏学做过玉山县令、静江府古县(今广西永福县)县令,但秦桧在年轻时候,生活并不容易。为了养家糊口,他一度做过私塾先生,面对吵吵嚷嚷的学生,他曾经写诗说“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表达他对生活现状的不满。但那时候,他还没有远大的志向。
秦岭山脉横贯东西,有几条连接巴蜀与关中的古道,其中又以陈仓道地势较为平缓,可为用兵之地,楚汉相争时,就有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历史故事。
假如不是靖康之变的来临,秦桧或许终其一生,都将只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和北宋官员而已,然而南下的金兵,即将剧烈改写两宋之际每个人的命运。
陆游有诗曰:“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陈仓道上的大散关堪称其第一险关,为秦、蜀往来要道,出可以攻,入可以守。关前的和尚原四面陡峭,顶上宽平,利于屯兵,与大散关形成一道易守难攻的防御工事。吴玠最先发现和尚原的军事价值,当有人提出退到汉中以捍蔽四川时,他辩驳道:“我保此,敌决不敢越我而进,坚壁临之,彼惧吾蹑其后,是所以保蜀也!”
其实在37岁以前,秦桧算是一个标准爱国青年。
绍兴元年(1131)三月,金军大举南下,从凤翔直扑和尚原。吴玠坚守和尚原,先是指挥若定,成功击退金军的两次进攻,一扫富平之战后宋军士气低落的阴霾。凤翔一带的百姓,出于民族大义,不顾金人制定的连坐法,冒着生命危险为镇守和尚原的吴玠军队运送粮草。金军将抓到的百姓处死,可运粮的人仍接连不断。
1
金军在和尚原占不到便宜,于是改派完颜宗弼的主力部队前往川陕战场,计划攻取四川。
他日夜提防的人,是秦桧。
吴玠的对手完颜宗弼是完颜阿骨打的第四子,也就是岳飞的故事中那位著名的金兀术,他是金军中一员杰出的猛将,善于用兵,作战勇猛,常在战场上脱去头盔,露出秃发长辫。但在历史上,最先让他吃了不少苦头的不是岳飞,而是吴玠。
尽管杀死了岳飞,剥夺了韩世忠、张浚等大将的兵权,但宋高宗还是很没有安全感,他总觉得有人要害他。
金兀术率领数万大军来到和尚原后,吴玠和吴璘兄弟针对金军密集进攻的特点,以“驻队矢”战术御敌。他们精选强弓劲弩,将弓箭手分成三排,列队于阵地前沿,当金兵冲锋,第一队弓箭手瞄准放箭,随后迅速蹲下,第二队、第三队接连放箭,如此轮番射击,箭如雨下,击退了金兵多次猛攻,杀伤甚众。
宋高宗赵构,经常在靴筒里藏着一把匕首。
金军大败而归,吴玠兄弟一鼓作气,不给对手喘息的机会。一天夜里,金军收兵回营,烧火做饭,吴玠命神射手持强弓对准火光射击,吓得金兵不敢点火,啃着干粮坐等天亮。夜半三更,吴玠组织奇袭,向金兀术的大营发起攻击,金军人困马乏,本来就经不起折腾,又是被痛打了一顿。
秦桧的真面目
次日凌晨,金兀术下令向宝鸡北撤,意欲重整旗鼓。吴玠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早已在沿途的山涧埋下伏兵,等到金军后撤,宋军迅速转守为攻,下令追击。宋军从和尚原到神岔峪一路掩杀,金军中了埋伏,沿途损失惨重,弃尸累累,粮草辎重为宋军所得,直到金人援兵赶到,才得以溃围而逃。
25年后,1187年,他以81岁高龄去世,这在古代皇帝中是罕见的高寿。
此战是宋金战争中金军遭遇的第一次惨败,20余名金军将领被生擒,数以千计的金兵被俘,就连金兀术自己也中箭负伤,死里逃生。
1162年,赵构退位。他没有留恋皇权,而是评价自己“以澹泊为心,颐神养志,岂不乐哉”。他也坦承自己在位时“失德甚多”。
和尚原大捷的消息传到朝廷,就连热衷于逃跑的宋高宗也为之兴奋,遣使慰劳前线将士,任命吴玠为镇西军节度使,吴璘为康州团练使。吴玠也因此成为南宋第一个因军功而拜为节度使的大将。
明鉴里,縠纹生,白鹭飞来空外声。
3
水涵微雨湛虚明,小笠轻蓑未要晴。
和尚原之战虽然成就了吴玠的威名,但没有阻止金军大举进攻四川的步伐,宋军在宋金战争中仍然处于劣势。不久之后,金人卷土重来,派大军绕过和尚原,攻略防守较为薄弱的饶风关(今陕西石泉西北)。
在他所作的《渔父词》中,水不再是苦难与失落的载体,而是幽隐与超脱之所。南方偏居变成了庄子所言的“南面王乐”:
饶风关之战时,吴玠已经转移到祁山道上的仙人关(今甘肃徽县东南)驻防,他得到金军进攻的情报后,迅速率领数千精锐疾驰300里,增援饶风关。
赵构一生与水有关。渡过黄河是他的臣子们的心愿。留在河的南边成了他的耻辱。而他被金兵追逐时,经历了在汪洋大海中的逃亡岁月。但赵构本质上不是一个权力爱好者。和父亲一样,他信奉道教,艺术造诣颇深,也相对不嗜杀。他有众多减免税负、赦免罪人的敕令。
到了饶风关后,吴玠一边修筑防御工事,一边派人给金军大将撒离喝送去一个柑橘,并写上一张字条:“大军远来,聊奉止渴。今日决战,各忠所事。”撒离喝接到这礼物,大惊失色。
当初他父亲宋徽宗被掳后,在一首词中哀叹:“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艺术家皇帝无法回到他的故宫了。赵构有这个条件,但他却没有动力去实现南宋众多臣民还都的愿望。尽管祖先的陵寝都在中原,但赵构显然已满足于临安建都的政治生活,无意北返。只是他后来得知祖坟被挖,潸然泪下。但他也只是泪下而已。泪干了,及时行乐的生活照旧。
撒离喝认为吴玠善用强弓硬弩,就不再采取此前密集进攻的战术,而是改派一批精心挑选的精兵,身披重铠,登山攻险。每名重甲金兵身后都有两名士兵助推登山,前面的士兵战死,后面的士兵就穿上重铠,前仆后继。
但赵构无法挽回的,是金人加在自己头上的耻辱。除了家族的奇耻大辱,金人在外交场合也不忘时时羞辱这位占据半壁江山的皇帝。
前文说到,吴玠最擅长打漂亮仗。他在战场上随机应变,一改之前的“驻队矢”战术,而是在山上滚落巨石碾轧金兵,用弓弩射杀助推重铠甲士的金兵,阻挡了对方的先锋部队。双方激战六昼夜,金兵死伤惨重,再加上陷入缺粮的危机,只好屯兵关下,杀马为食,战后在饶风关下遗弃的死马皮就多达17000余张。恼羞成怒的撒离喝亲自督战,还当场斩首了几个怯战的金军千户。
不过,在赵构与金朝的很多政治交易中,双方都取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金朝是个落后的奴隶制王朝。他们要钱。而赵构要地,要农业生产。因此双方在谈判桌上容易达成一致。
不过,撒离喝不是省油的灯,强攻不成,只能智取,之后还是以一场“皮洛士式的胜利”拿下了饶风关。吴玠退回仙人关,另一场大战即将到来。
时人将赵构的政策评价为一切取决于金朝,金朝要和就和,金朝要地就给地。
4
然而金朝兵力和作战能力并无压倒性优势,加上内部政局动荡,此次战争并未对南宋构成致命威胁。但靖康恐惧症始终折磨着赵构。他一面派兵北上作战,一面又准备好海上逃亡的船只。可见他惶恐的心态和对大局认识不清醒的状态。
李白《蜀道难》中有一句,“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宋人说,“大抵蜀道之难,自昔青泥岭称首”。这个青泥岭,就在吴玠兄弟镇守的仙人关以北,当时已为金军占据。从青泥岭上俯瞰,控扼陈仓道与祁山道的仙人关成为金军向南进军蜀道的必经之路。吴玠在仙人关东北修筑了“杀金坪”和一座关隘,组成两道防线,充分做好了战前准备。
此前赵构在致金元帅府的国书中,自贬为“康王”。有次,金朝派使者南下,携带诏书,竟要赵构“奉表称臣”,跪在使者足下。这个明显的具有贬低意味的外交行动让南宋朝廷群情激愤。后来在外交斡旋下,南宋找人替代赵构下跪了事。
绍兴四年(1134),伤愈复出的金兀术亲率10万精兵攻打仙人关。吴玠麾下的兵力不过才3万,而金军一旦击败吴氏兄弟,就可乘势攻入四川,顺流而下直逼江南。
王全向赵构通报了宋钦宗的死讯。赵构听闻后是哭着离开的。
金军气焰嚣张,先锋彀英不听命令,营寨还没搭好,就向杀金坪发起进攻,妄想立头功。金兀术得知后,追上前去,抽出佩刀,用刀背猛击彀英的头盔:那吴玠什么人啊,轮得到你带头冲锋。彀英见金兀术动怒,只好悻悻然退兵。面对吴玠,金兀术不敢轻敌。
在赵构执政多年,金朝海陵王上台后,再启战端。海陵王派遣使者王全传达金朝索地的要求。王全见到这个老皇帝,竟然开口骂他。可见赵构执政多年,在金人眼里始终是摇尾乞怜的一个形象。
双方剑拔弩张,可毕竟实力悬殊,起初宗弼还特意派人到阵前劝降吴玠:“赵氏已衰,吴公如能前来大金,我们会选一块方圆百里的富庶之地,为你加官晋爵。”
3
吴玠派人回话:“已奉事赵氏,怎敢有二心?”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都要拼死一战,这就是军人的骨气。
但秦桧执政时的不少重大冤狱,比如岳飞之死,赵构就坚决没有平反。
金兀术先礼后兵,休整数日后开始向杀金坪发起猛攻。
赵构对秦桧也不放心,甚至有些恐惧。在众多臣民反对议和的浪潮中,临安街头甚至出现了“秦相公是细作”的标语,可见秦桧名誉之差。在秦桧执政后期,他权倾一时,钳制舆论,打压异己。在很长时间内,赵构见秦桧,身上都带着一把匕首以防不测。但只要秦桧不政变,就不威胁赵构的皇位。当秦桧病危时,想推养子继任他的相位,赵构始终没有点头。
两军交战时,吴玠的弟弟吴璘身先士卒,带兵夺回丢失的营寨,向将士们高喊:“金人倾巢而出,正是我们杀敌报国的机会!”吴玠手握长刀,站在城头指挥作战,下令:“我等将士,死要死在城上!后退者,立斩!”
当然,岳飞之死的直接原因,是秦桧。
金兀术的大军费尽心力,血战数日,才拿下了杀金坪。这个由吴玠修筑的第一道防线如同它的名字一般,让金兵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宋军已经在吴氏兄弟的带领下有序地退至第二道防线。有人认为这道关隘不稳固,劝吴玠兄弟再往后撤,退守仙人关。吴璘当即反驳道:“刚一交兵就退走,是不战而退。我认为敌人损失惨重,不久就要撤退了。诸军还需继续忍耐。”
岳飞在前期是很受赵构赏识的,赋予了他很大兵权。朝中重臣张浚等人对岳飞不满,但这些不是岳飞后来引来杀身之祸的根本原因。岳飞之死是赵构最重要的历史公债之一。《宋史》竭力淡化赵构在岳飞遇害中扮演的角色。岳飞不满足赵构议和的大国策,以及赵构王朝对武将的天然不信任,才是他身死的根本政治背景。在求和背景下,赵构下旨让岳飞班师回朝,岳飞强烈反对。在一个内部政治经济形态极不稳定的王朝,一个手握重兵的武将是可以威胁到王朝生命的。
吴玠下令死守,还是用老办法,在第二道防线布置了熟悉的“驻队矢”,以神臂弓猛击金兵。神臂弓是北宋神宗年间发明的一种弓弩,射程可达240余步,可穿透榆木,射穿铠甲。
让赵构维持历史知名度的,还有岳飞。
宋军箭如飞蝗,金兵身披重铠,以铁钩相连,鱼贯而上。双方死伤无数,阵地上尸体堆积如山,宋军人数虽少,却众志成城,当防线上的西北楼因不堪重负而倾斜时,宋军将士甚至用绢帛结成长绳,硬是将楼拽了回来。金兵一日三战,反复冲锋,都未能突破吴玠的防线,携带的军粮也所剩无几,许多士兵心生退意。
秦桧一时被罢相。等他再次复出时,就逐渐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吴玠兄弟的反击此时才刚刚开始。宋军苦守数日后,一天夜里,吴玠派出一支奇兵,手持长刀、大斧,擂鼓呐喊,从左右两翼杀入金兵大营。仙人关久攻不下,金兵早已疲惫不堪,遭遇夜袭后更成了惊弓之鸟。顷刻之间,金兀术的营寨被攻破,金兵在大营丢失的连锁反应下全线溃败,丢盔弃甲逃回凤翔,历史再度重演。
但秦桧公开提出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还是惹怒了赵构。赵构说“朕北人,将安归”,他需要对天下臣民作出一个态度。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此战过后,宗弼或许对这首诗深有体会。仙人关大捷后,金兀术再也没有踏上蜀道,而此后宋金战争的重心也由川陕转移到了两淮。
秦桧在后来能稳定地居于南宋权力的中枢,还在于他是个议和主义者,或者按照后世主流的评价,是个稳定的“投降派”。这种稳定性也满足了赵构的需要。因为这要好过一个主张时战时和的骑墙派。
吴玠兄弟牢牢守住四川大门,实际上为脆弱的南宋政权挽回了一线生机。学者王曾瑜认为:“自绍兴元年至四年三月,川陕战场是宋金战争的主要战场,甚至是唯一战场。吴玠军近乎独立地支撑南宋半壁江山,在此期间的抗金战功是独一无二的。”
站在大的历史视野来看,秦桧的政策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因为金人频繁南侵,会扰乱南宋不稳定的政治经济结构。金人作战抓人当奴隶贩卖,也会影响人口结构。而且南宋内部农民起义不断,靠招安制度也解决不了。连年战乱,有的地区十室九空,形同鬼域。在这种惨状下,战争需要的兵饷也无法充分地筹措。
5
当初两人一见面,秦桧的施政纲领“南自南,北自北”深深打动了赵构。这个政策就是和金朝议和,双方南北分治,互不侵犯。这个政策击中了赵构的内心需求。他高度评价秦桧为“朴忠过人”。他甚至说自己得到秦桧,高兴得睡不着觉。
吴玠善守,在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战役上,他或许不如岳飞,但在官场上他是一个深谙规则、城府很深的人,这也是吴氏兄弟能够躲过南宋朝廷屠刀的原因之一。
出身官宦世家的秦桧,是赵构后半生主要的政治助手和盟友。毫不夸张地说,秦桧的作为、政策直接影响着后世对赵构的评价。但秦桧并非一开始就稳固了在赵构王朝的地位。
此前,张浚入陕时,吴玠与老上司曲端不和,经常闹矛盾。张浚也想除掉曲端,正好曲端写过一句诗,“不去关中兴帝业,却来江上泛扁舟”,被人诬陷为不敬皇帝的证据。最终,曲端被诬告谋反,冤死狱中。吴玠在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成为他一生的污点,可也让他更为张浚所信任。
本质上,赵构是厌战的。战争给他的皇族带来了耻辱。从个人角度来说,战争压力让他得了不育症,这对皇族来讲是个大问题。官员张戒评价他“居危思安”,颇为切中实质。
宋金绍兴议和期间,主战派遭到清洗,张浚失势下台,吴玠不忘昔日伯乐之恩,力保张浚一党,奏请辞去一切军务,赎减张浚、刘子羽的罪过。宋高宗尽管含蓄地斥责了吴玠,说:“你从小官做到大将,都是朝廷的恩典,不要自以为是张浚的提携。”之后也不允许吴玠辞官。
赵构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南宋和金朝打打停停,双方在中间地带呈现出拉锯战状态。
宋高宗需要吴玠主持川陕抗金,但更希望他是一只温顺的绵羊。吴玠深知君臣之道,作为一个领兵在外的武将,为了不让皇帝担忧自己犯上作乱,在为张浚等人求情的同时,他也向高宗请求在防秋之后入朝觐见,一睹天颜,第二年立马就派了儿子专程到临安,禀报边防要务。这些行为都是向宋高宗表示恭顺,减轻皇帝的猜疑。
汲取靖康之耻的教训,赵构怎样也不想再被敌人活捉。在这种心态影响下,他变得过度警惕。其实,金人不习水战,在海上战场并不占优势。
宋高宗也很吃吴玠这一套,当着众臣的面夸奖他:“玠比尝请入觐,今又遣子来奏事,可谓得事君之体。玠握兵在外累年,乃能周慎委曲如此,良可嘉也。”
赵构初临帝位,就经历了一次金人南侵,被迫在海上度过了一段逃亡岁月。
同为南宋大将,吴玠与岳飞也有一定交情。岳飞率军收复襄阳时,南宋朝廷命吴玠与其配合,牵制陕西的金军,为此,吴玠派了一个使者与岳飞商议军务。这个使者到了鄂州大营,发现岳飞生活简朴,身边也没人伺候,回去就跟自己老板吴玠汇报。
2
吴玠喜好美女,在渔猎美色方面很在行,于是花两千贯钱买了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送到鄂州给岳飞。岳飞没有接受吴玠的好意,“谢而不纳”。由此可见两位名将在为人处世上迥然不同的原则。
当宋徽宗在金朝去世的消息传到赵构那里时,他难过到几天吃不下饭。
吴玠就是这样一个官僚气十足的将领,却偏偏爱兵爱民,无论驻守在哪里,他都致力于让百姓安居乐业,还为了减轻民众负担,多次裁汰冗员。
但韦氏的回归体现了赵构的孝道,也替他卸掉了心头一个包袱。
有一次,他到利州巡视,一群饥饿的老弱妇孺拥到他马前向他诉苦,说家中没有粮食可吃。吴玠得知后大怒,说:“我要先杀了钩光祖(利州路转运副使),然后自己去向朝廷请罪。”后来粮食问题在四川制置使胡世将的帮助下得到解决,吴玠还是不解恨,等胡世将离开利州后,就杀了那几个失职的漕运官吏。吴玠还在当地大兴屯田之政,每当军队缺粮时,他会拿出自己家中的钱向百姓买粮救急,却从不强取豪夺。
当听说韦氏要南归时,宋钦宗拉着她的车轮哭泣,但无可奈何。后世有诸多言论,认为赵构不肯要回宋钦宗,因为他会威胁到自己的帝位,当属不公言论。金人始终不肯放回宋徽宗和宋钦宗,因为他们拥有宋家王朝的法统,而法统意味着文化感召力。两人甚至被耻辱地封为“昏德公”和“重昏侯”。
史书记载,戎马半生的吴玠因贪恋美色,又长期服食丹药,中年以后身体每况愈下,最终咳血而死,去世时年仅47岁。吴玠临终前,宋高宗还专门派了御医为他医病,可惜御医走到半路就得知了吴玠去世的消息。吴玠死后,宋高宗为他辍朝两日。
后来赵构派使节和金国谈判许久,要求释放亲人,最后只要回来母亲韦氏一人。
但从吴玠病逝时,绍兴和议即将签订的历史背景来看,他的死,或许也堪称一个主战派将领壮志难酬的谢幕。
宋徽宗在金朝让人偷偷带回一件背心,写着“来救父母”。赵构的母亲韦氏也带信回来说,“深致我血泪之痛”。赵构面对这些生死之语,也曾公开号召臣民“为朕报北辕之耻”。但表态只是表态。骨子里靖康恐惧症还在作祟。
6
北方的宋徽宗得知赵构登基的消息后,当即寻来往日的嫔妃庆祝,极为高兴。从中不难想象一个亡国之君的心态。
吴玠英年早逝后,吴璘继承兄志,继续把守着四川大门,二十多年没让金兵插足蜀地一步。吴璘胆略不下其兄,又在“驻队矢”的基础上开创了“叠阵法”,在与金军的作战中不落下风。
在躲避金兵南下逃亡的生涯中,建炎三年(1129),逃亡到临安(今杭州)的宋高宗又遭遇苗刘兵变。当时,禁军将领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兵变,一度废掉了宋高宗,改立赵构3岁的皇子赵旉为帝,幸亏韩世忠等大将领兵回救,赵构才转危为安。但在此次事变中,赵构唯一的儿子赵旉受到惊吓而死,赵构本人则被吓得失去了生育能力,这也为后来宋孝宗的上位、宋朝皇位回归赵匡胤一系埋下了伏笔。
吴璘还不忘收复失地的壮志,尽管这个机会一等就是二十多年。曾经的吴家小帅渐渐成了吴家老帅,他一生的军事才能最终还是被南宋王朝错误的军事路线辜负。
21岁就登基为帝的康王赵构,接手的是一个山河破碎、四分五裂的国家。当时,宋朝在北方的主力军被金兵大量歼灭,南北方在乱世中又都滋生了大量流贼和乱匪,而在听说赵构称帝后,金兵也立即掉转南下,试图将赵构也一并解决。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领六十万大军南下征宋,南宋朝廷再次陷入一片恐慌。东线战场上,幸亏文臣虞允文临危受命,指挥采石之战阻止了金兵的进攻。对完颜亮不满的女真贵族也在后方发动政变,推翻了这个野心家的统治,迫使金军退兵,南宋再次幸免于难。
赵构不是特别眷恋皇权。甚至说服他登上大位也花费了大臣们很大的心力。根本原因是,大位在那时并不是特别大的诱惑,相反还是一个烫手山芋。
西线战场上,年过花甲的吴璘率领宋军出征,疾病缠身的老将由士卒抬着上了前线,再次指挥仙人关的防御,来到了当年与金兀术鏖战的杀金坪。
两代皇帝成为亡国奴,一万多俘虏漫长残酷的战俘行军,大量男人被虐杀,大量女人被奸杀。这是靖康之年的奇耻大辱。它像寒气一样渗入赵构的心里,影响了他的大半生。由此不难解释,当他听到父兄成为阶下囚时,方寸大乱。
值得一提的是,吴璘在西线战场上不仅击退了金兵,还乘胜追击,接连收复了秦州、陇州、洮州等十多个州。吴璘终于和将士们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宋军入城后,市场井然有序,乡亲父老围住吴璘,迎拜不绝,都希望宋军借此机会收复失地。
北宋亡国更严重的后果,并非一个王朝的湮没,而是靖康恐惧症。
可当西线宋军连战连捷时,主和派再次兴风作浪,朝廷下令吴璘班师。吴璘见北伐无望,只好无奈接受诏书,率领将士们撤退,放弃了新收复的十多个州。这一战,吴璘的军队牺牲了几十名部将,三万多名将士。撤兵时,不甘撤退的宋军将士连营痛哭,声音响彻原野。
当宋徽宗把艺术的多个门类发展到史无前例的高度时,金朝还实行大范围的奴隶制度。他们通过战争掠夺的人口,拿到西夏的市场上去交易。但战争就是战争。金军狂暴的战斗力,往往让宋朝的斯文扫地。或者往更极端说,让斯文死无葬身之地。
几年后,66岁的吴璘病逝,临终前他在遗表中只是劝南宋朝廷不要放弃四川,也不要轻易出兵。仅此两件事为吴璘心中挂念,他没有一句话提及私事。
开封失守当然不能归因于赵构。金朝的兵锋造成的恐怖气息,事实上影响了几代人。避难、逃荒才是那几代人的常态。这是一支低级文明的部队,对发展程度更高的文明的入侵。双方的文明发展程度,相差何止一个量级。
南宋初年的大将中,像吴玠、吴璘这样镇守一方又能全身而退的名将少之又少。吴氏兄弟四十年如一日的守护,守住了巴蜀之地,也捍卫了风雨飘零的南宋。
开封被围困时,赵构在东北方的相州担任兵马大元帅,手握重兵。宋钦宗派人送信求救,赵构边读信,边痛哭流涕。但他并未出兵,而是行军到了大名府。他一路经历了住茅舍的生活,但比起当了亡国奴的父辈兄辈,可以说幸福太多了。他仍然有逃跑的自由,但他们没有了。
本章参考文献
赵构亲身体验了金朝的傲慢。在金朝营寨,他们一行面对的是对方不逊的言语和倨傲的礼节。人质其实就是软禁。近一个月的软禁在赵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但文辞干瘪的《宋史》在记录赵构这段经历时一再美化赵构,烘托他在敌营的勇敢,其实有些言过其实。他有其镇定的一面,但也有惊慌失措的时候。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在与金朝的冲突中,孱弱的宋朝为了达成议和,往往满足金朝要求,遣送亲王、宰相级别的人物去当人质。赵构就自告奋勇当了一回人质。当时,皇帝是赵构的哥哥宋钦宗。
[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北宋末年,一只狐狸坐在了皇位上。这个正史中记录的诡异事件,被当时的人看作一个不祥之兆。金兵的频繁入侵更是宋人头顶挥之不去的阴云。赵构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
[元]脱脱等:《金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皇族教育除了给他一个诗人的内核外,还赋予他超群武功。博闻强记,天生神力,这些用来描述雄才大略之人的词汇,在赵构身上均有体现。
[清]王夫之:《宋论》,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赵构,还是康王时并非一个模板化的庸碌亲王。
[清]厉鹗:《宋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
余蔚:《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开封的记忆已经被尘封。
游彪:《宋史十五讲》,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
金国的上京囚禁着宋徽宗。而赵构逃到了反方向的临安。
游彪:《靖康之变:北宋衰亡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
与父亲不同,赵构被历史牢记,除了在危难中承接大器,成为南宋的开国皇帝外,还因为他的武将,比如岳飞、宗泽。宗泽死前的三声“渡河”,成为赵构苟且一生的背景板之一。
王曾瑜:《宋高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
明星皇帝、父亲宋徽宗,带着耻辱的印记北上。赵构则带着他的小朝廷南下。两人都离黄河越来越远。从文明的承接来说,两人都离中原文化中心越来越远。
杨倩描:《吴家将:吴玠吴璘吴挺吴曦合传》,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这年,也是赵构人生的分水岭。
[美]伊沛霞:《宋徽宗》,韩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
1127年的这个春天,不但是宋氏王朝的分水岭,从族裔影响嬗变来讲,也是整个古代中国的分水岭。
潘耀:《背嵬军——一段被历史湮没的辉煌》,《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3期
宋高宗赵构(1107—1187)一生笼罩在靖康恐惧症中无法自拔。
董春林:《南宋吴家将弓弩战术再探》,《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南宋病人赵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