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影响中国文化的十大经典 > 第二章《老子》

第二章《老子》

[2]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与第三个“名”,指概念与名称,“常名”则是“道”之名。第二个“名”,动词,称谓的意思。

[1]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与第三个“道”,名词,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第二个“道”,动词,是言说的意思。

[3]徼:边界。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1]名可名,非常名。[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3]。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4]。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4]玄:深黑色,引申为深远莫测。

附:《老子》精华语段据王弼注本《老子》,并参考新出简帛文献。

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1];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2]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3]。

《老子》道家对于当代科学技术的价值在李约瑟、汤川秀树和卡普拉那里曾经得到过充分的揭示。如李约瑟认为,科学的发展至少有两种途径:机械论的和有机论的。他认为,机械论的科学观已经面临挑战,科学未来的发展应该采取有机论的途径,而这种有机论在东方的道家和道教中有丰富的内容。美国粒子物理学家卡普拉在《物理学之道》一书中称赞道家关于宇宙整体和谐及动态平衡的洞察对于物理学发展的意义。在笔者看来,《老子》道家思想的意义还在于,它很早就依据自然主义的理念,预见到了物质性技艺的过度发展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并通过深刻的反思指示出人与自然协和的生态智慧。这在当代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刍狗:祭祀用的草扎成的狗,祭祀完后即被舍弃,以之比喻天地无所仁爱,听任万物自生自灭。

当代人类价值世界所面临的最大危机实际上是价值的虚无化。当现代西方思想家喊出“上帝死了”的口号时,其背后是对传统价值的深刻怀疑和否定。后现代思潮对传统的理性、同一性进行了解构,其批判实际上是对传统价值作为一种宰制性力量(权力)的批判。但是,即使是后现代理论,在解构之后还是要面临寻找人类价值依归的问题。《老子》道家之“道”作为一种“自己而然”的价值导引,敞开了人类精神的自由空间而又不归于虚无幻灭,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而又不疏离人的现实生活。这种虚而不无、自由活泼的精神品格可以为当代人类价值危机的解决提供新的智慧源泉。

[2]橐龠:风箱。

我们知道,在《老子》道家那里,对于世界具有一种整全性思考。这种思考从自然无为之“道”的超越立场出发,对价值世界、物质世界和生活世界做出整体性的观照,寻求人的精神、客观的物质技术性存在和生活的统一性,以此实现对人以及人所身处的世界的关怀。如《老子》认为道、天、地、人同为域中“四大”,道虽为天、地、人之所法,但道并非一种宰制性的力量,为天、地、人之所法的不过是“自然”,即自己而然。这样一种整全性的智慧关照,可以为现代人类克服与自然的对立以及人与自身存在的疏离提供借鉴。

[3]守中:“中”同“冲”,虚静的意思。

科技的发展和科学理性的昌明大大改变了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基本图景。对于现代人来说,由于科学日益占据人类文化的中心地位,日常的生活世界和传统的价值世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技进步给世界带来繁荣,也带来诸多灾难性后果,如生态危机、资源枯竭、人与自然关系的日益紧张等等。经济发展使人类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却无法解决文化和精神的危机,如不同文化之间的对立加剧,终极价值的失落以及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等等。面对挑战,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把目光投向东方,从《老子》道家中寻求文化对策和解决危机的智慧。

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1]。居善地,心善渊[2],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3]。

在世界文明发展的今天,《老子》的现代价值和意义更值得关注。

[1]几于道:“几”,近的意思。近于道。

《老子》思想很早即影响到日本和韩国。最晚在中国的隋朝时期,《老子》就已经传入日本。奈良朝以前,推古天皇的圣德太子的《御制三经义疏》中,已明确地征引了《老子》。平安朝初期的图书目录中有《老子》注疏着作二十余种。韩国的《老子》研究,有朴世堂的《新注道德经》二卷,着于1680年。法国学者安娜·塞德尔在《西方道教研究史》的“导言”中说:“自从1820年艾贝尔·雷姆塞翻译《道德经》以来,至1977年奥和乐的译本为止,这本书已经被上百次地移译为所有欧洲主要的语言。”我们注意到,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引用的《老子》译文,根据黑格尔自己的注释,正来自雷姆塞的译介,该译本题为《关于老子生平与意见的追述》,英译本《道德经》还不是一个单纯的和完整的《老子》译本。比较可靠的资料表明,西方第一个《老子》译本是1842年巴黎出版的斯坦尼斯拉斯·朱里安的《老子道德经》法文本,第一个德文译本是1870年莱比锡出版的维克多·斯特劳斯的《老子道德经》,最早的英译本是1884年伦敦出版的鲍尔弗的《道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着,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老子也是西方学界最感兴趣的东方哲学家之一。在西方哲学界,17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现代哲学家叔本华、海德格尔等,都曾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

[2]心善渊:“渊”,沉静的样子。心灵善于保持沉静。

《老子》还表现出世界性的文化影响力,展现出独特的现代价值和魅力。

[3]尤:埋怨怪罪。

(《老子》五十章)老子对人生充满了深深的忧患意识,提出了生命关怀之道:效法自然,返璞归真,回归人的真实和自由的本性;贵身防患,治身养性,以保有现实生命的存在。如果说儒家伦理主义的人文关怀表现出积极入世的特征,那幺老子道家从自然主义出发的人文关怀,所表现出的超世而不离世、顺化而不随俗的独特品格,足以成为传统人文精神的另一个基本维度。从文化的历史发展角度看,道家追求个性自由和精神超越的人文关怀,与儒家追求伦理之善和外王事功的人文关怀曾互补而发挥作用,拓展了传统中国人的精神空间,影响到个体的行为方式和深层人格模式的建构。“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儒道兼宗成为一般士人的人格理想和行为指南,构成了传统中国士人最为普遍和稳固的文化心理。《老子》为实现生命与人生关怀而提出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理念与政治活动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十章载[1]营魄[2]抱一[3],能无离乎?专气[4]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5],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知乎?天门[6]开阖,能为雌[7]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其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强烈的关注现实社会和人生的人文精神。道家对人生的认识始于老子。老子认为,人与宇宙、天地一样,都是道的产物,其本性法道之自然无为。老子又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十三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1]载:发语词,犹“夫”。

《老子》的重要贡献,还在于开启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重要维度。

[2]营魄:魂魄。

玄远的形上探求与多元一体的思想体系,为道家哲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学的多方面诠释和发展提供了空间。对道家哲学与构成传统哲学主干的儒家哲学的比较,能够使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哲学的特质和在传统哲学中的主干地位。儒家荀子批评道家“蔽于天而不知人”,其实道家并不是仅仅推阐自然天道而不关心人道。道家是立天道以明人道、以人道来合天道之自然,其哲学关注于宇宙本原和万物本体的探索,具有一定的自然哲学的色彩,道家对社会人生的关怀有着浓厚的自然主义倾向。《老子》标举自然之“道”,提出对宇宙万物生成和运动规律的理性解说,彻底突破了上古三代对宗教神秘主义的迷狂,满足了人们希望对自然、社会的存在与演进做出理性解释的需要。道家的自然主义、理性主义和怀疑主义,作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影响和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发展的基本方向。

[3]抱一:合一。

”秦汉魏晋是儒道二家哲学主干地位确立和巩固的时期,儒学定为一尊和道家黄老之学、玄学蔚为时代思潮是这一期的基本特征。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老子》经典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正是《老子》

[4]专气:集气。

先秦是中国哲学产生和成长期,也是传统哲学主干的形成期,经过百家争鸣,儒道哲学脱颖而出,成为哲学的主干。正如《列子·九流》所说:“道者玄化之本,儒者德教为宗。九流之中,二化为最。

[5]涤除玄鉴:清除杂念,以内心的自在清明观照世界。

《老子》的形上探索与哲学创造,构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与主干之一。

[6]天门:指心灵。

《老子》思想对中国佛教禅学演进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考诸禅宗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老子道家的影响皆留下了清晰的痕迹。达摩禅以“与道冥符,寂然无为”为最高境界,强调安心无为、随缘而行,慧可与僧璨倡身佛不二、自然逍遥,皆表现出中国老庄道家自然无为、任性逍遥的意境。四祖道信之下旁出的法融牛头宗,融庄玄般若与禅为一体,被一些教内外学者称为“玄学化的牛头禅”,其根本思想是“心境本寂、绝观忘守”,并在此基础上强调无心合道,忘情为修。慧能南宗进一步发展了达摩系禅法安心无为、随缘而行的思想与修行方法,将老庄道家的自然主义人生态度融为自己禅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表现出显着的中国化特征。唐、五代以后,以“五家七宗”为主流的后期禅宗,则表现出明显的老庄化倾向。后期禅宗所言“佛性”,主要指恒常遍在之“真心”,此“真心”遍及一切万物,因此主张“无情有性”,“万类之中,个个是佛”,与老庄的“道无所不在”的思想相通;其修行方法上主张无修无证,提倡随缘任运,纯任自然,不加造作,与老子所强调的“自然无为”更是如出一辙。应该说,《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其所推举的自然主义人生态度对中国禅学发展影响深刻,这也是禅宗能够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的原因之一。

[7]为雌:守静的意思。

中土对佛教般若学的接受肇端于东汉支娄迦谶般若类经典的译介,如《道行般若经》等。由于早期《般若经》的各个译本译理未尽,而系统阐发般若性空思想的“三论”又未译出,因此,人们广泛使用了汉魏以来的“格义”等方法来探究般若空义。所谓“格义”,就是用原本中国的思想和概念,通过比拟来解释佛教教义。这一时期,老庄玄学盛行,在“格义”时就免不了以老庄玄学来比附佛学,常常玄佛互证,以“无”谈“空”,“涅槃”、“本无”,遥相符契,从而使般若学打上了玄学的烙印。魏晋玄学通过注解《老子》而谈无说有,实际上成为接引佛教般若学的理论桥梁。

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1];听之不闻,名曰希[2];抟之不得,名曰微[3]。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4],其下不昧,绳绳[5]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6]。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7]。

《老子》对外来文化的融通作用,生动地体现在魏晋玄学与佛教般若学、老子道家与佛教禅学的交涉之中。

[1]夷:幽微难见。

在先秦时期,《老子》所具有的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辩证开放的理论品格,使得其形上哲学常常被各家学说加以吸收和借鉴,以作为自己的形上智慧的源泉,促进自身理论的提高和完善。以先秦秦汉的黄老道家为例,黄老道家以道论法、道法结合,实际上是以道家之“道”为法家之“术”提供形上根据和理论指导。司马谈概括黄老道家“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准确地把握了黄老道家以老子自然无为的“道”作为根本,因时、因物、因事之变化而运用法家之术的特征。两汉时期黄老道与道教的发展,也无不是以注解《老子》的形式通过向性命炼养与宗教化方向的发展而融合民间方术与信仰。

[2]希:细微难闻。

《老子》在整和传统文化、融通外来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微:隐微难得。

老子说:“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老子》三十四章)又说:“道常无为而不为。”(《老子》三十七章)这个创生万物(无不为)而又不主宰万物(无为)的道即是老子对大自然无私的创生性的体认。“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所谓“道法自然”,是指道以自己的本然为依据,以它内在原因决定自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这实际上是对天道的自然运行变化和大自然长养万物的无目的性的领悟与概括。

[4]皦:明亮。

“道生万物”的观念与母系社会生殖崇拜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高亨先生曾将老子的“道”诠释为“宇宙的母力”,认为“道”是老子对宇宙的创生力量的概括。(参见高亨《老子正诂》之“老子通说”)我们看到,在《老子》中,道为“天地之始”(《老子》一章),“可以为天下母”(《老子》二十五章),道生万物,德畜养万物,万物“遵道而贵德”(《老子》五十一章)。老子还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及“玄牝”象征道所具有的超然的创生力。玄者,深远之义。玄牝象征着深远的、看不见的创生万物的生殖器官。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六章)表现出母系氏族宗教文化的影响。

[5]绳绳:渺茫的样子。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老子》在承继上古文化方面有重要的贡献。《老子》中既有的母系氏族宗教文化的影响,也体现了早熟的农业文明对自然创生伟力与宇宙大化流行的理性体认。

[6]惚恍:即“恍惚”,模糊不明。

一个伟大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既要有来自源头的清流活水,也要吸纳百川,汇聚众流。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老子》作为道家经典,在继承上古文化、整合传统文化、融通外来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7]纪:纲纪。道纪,指道的规律。

三《老子》与中国文化《老子》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与影响,也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1]万物并作,吾以观复[2]。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3]。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4],容乃公,公乃全[5],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地下之新材料”的发现也使学界在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的研究方面获得了突破,改变了疑古心态,使得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的基本面貌逐渐清晰起来。随着研究的展开与深入,《老子》还将焕发出新的思想光辉和文化魅力。

[1]致虚极,守静笃:使心灵保持极度的虚灵,持守安静至专一。

王国维曾将“地下之新材料”补正“纸上材料”的二重证据法作为古史研究的可靠方法。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老子》简帛文献的相继出土,简帛文献的研究以及通过这一研究对传统《老子》研究的补正就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就简帛文献来说,学界在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与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的整理、释读与研究上投入的大量精力也获得了重要成果,我们在前述《老子》版本研究中已经作了介绍。

[2]观复:观照万物循环往复的运动。

从20世纪初开始,关于《老子》的哲学研究就成为《老子》研究的中心。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学术体系中并无哲学的门类,因此构建中国哲学学科就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开展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老子》思想最富形上意味,也最方便拿来作哲学的分析与重构。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曾对东方哲学作出判断,认为所谓的东方哲学只是一种东方人的宗教思想方式——一种宗教的世界观。在他看来,儒家的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孔子那里思辨的哲学一点没有,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而道家这派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对于中国学者来说,虽然他们不会坚持黑格尔式的西方哲学中心主义,但是从胡适、冯友兰开始,他们的确是将《老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代表加以解读的。如作为哲学史家和哲学家,冯友兰在早期的论着中,即以西方哲学的新实在论为背景,将老子之“道”视为现象背后的形上学本体,是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道的存在是“逻辑上的最先”。张岱年虽然赞同在西方哲学的本体论框架下对道做出规定,但更以中国传统的“本根”观念来对道做同情的理解。20世纪50年代以后,牟宗三通过与西方哲学的比较,以“境界形态形上学”规定老子道论,对老子道论所代表的实践的心灵的境界做出了深入揭示。20世纪80年代之后,老子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想的比较与融通成为研究的热点,如张祥龙将传统的天道观与西方现象学以来的否定形而上学的传统的比较,对海德格尔与《老子》的因缘际会的介绍,以及彼此思想上的“道缘”的探讨等。当然,中国大陆20世纪50年代以后关于老子哲学的性质,特别是属于唯物论还是唯心论的讨论,也可以视为这一哲学研究潮流中的一脉。事实上,从哲学的视角了解和解读《老子》,还是当前《老子》研究的主流。当然,从其他学科对《老子》展开的研究也是不断展开的,如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对老子道家的历史唯物论分析、钱穆先生的历史考证、肖兵等文化学者的文化溯源,乃至董光璧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对老子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的揭示等等。

[3]复命:复归本性。

现代学术研究的特征是学术分科下的多元开展。关于《老子》,在20世纪就有历史学、哲学、语言学、考古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这里我们从哲学研究的领域来略窥一斑。

[4]容:宽容。

现代学术的首要目标是求真。20世纪以来,关于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的辨疑与考证就成为学界热点。20世纪20年代,随着疑古思潮的兴起,梁启超、胡适、顾颉刚、冯友兰、钱穆、郭沫若等学者纷纷着文,大多数学者对老子其人与《老子》传统判定都加以怀疑,纷纷提出自己的主断。虽然,相当多的怀疑推断在20世纪后期出土的《老子》简帛文献的印证下得到了澄清,但关于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的争论,无疑推动了现代学术意义上的《老子》研究。

[5]全:周遍。

现代意义的学术研究是指20世纪以来,以现代学术方法为指导,在现代学科分类中对《老子》所展开的新的研究。由于《老子》简帛文献的出土,现代的《老子》研究获得了大量新材料,也获得了新的动力。

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2]:见素抱朴[3],少思寡欲。

上述这些方面,构成了《老子》传统研究的主要内容。

[1]此三句在郭店楚墓竹简的《老子》甲组节抄本中为:“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诈,民复孝慈”,没有对儒家圣人仁义的直接批判。

传统的《老子》研究,还体现在历代学者对《老子》源流的辨查、版本的考订、文句的注释等方面,清代以来学者所做的工作颇有成绩。

[2]属:归属。

传统的《老子》研究,还体现在道家之外的其他各家包括道教对《老子》的借鉴与改造。战国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通过解《老》而援道入法为法术势理论提供形上论证。两汉的黄老道以及早期道教教派如五斗米道通过注《老》而开始对《老子》展开的宗教化改造,体现在《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旨归》与《老子想尔注》之中。魏晋南北朝以后道教学者对老子《道德经》的注释与发挥,如唐代道教学者成玄英、李荣等通过《道德经》的注解阐发道教的重玄之学。唐末道教学者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的序中列举了六十余家《道德经》笺注诠疏,约有一半作于唐代,而其中大部分出自道士之手。杜光庭还专门解说了“老君事迹、氏族、降生年代”,称“老子即太上老君也”,全面叙述了道教关于老子神奇的来历、伟大的神力、尊神的位统、世代的国师、异凡的降生等各种神话,使老子作为道教道、神、人三位一体的信仰对象更加充实和确定。他还以道教的传说为前提,明确推断《道德经》为老君在黄帝时所说,将《道德经》出现的年代大大提前,以配合对老子的神化。在该书卷一《叙经大意解疏序引》中,杜光庭对《道德经》教的主要内容加以概括,他说:“夫此道德二字者,宣道德生畜之源,经国理身之妙。莫不尽此。”他还更进一步列出《道德经》教的38条内容,分别引经为证。在卷五《释书题明道德义》中称:“此经以自然为体,道德为用,修之者,于国则无为无事,自致太平;于身则抱一守中,自登道果;得之者,排空驾景,久视长生。于国失道德则必败亡,于身失道德则致沦灭,故在乎上士勤行抱之以为式也。”十分强调奉行《道德经》教的重要性。唐宋以后儒佛两家学者如王安石、释德清等,通过解《老》或阐发自己的思想,或融摄道家而入佛教。

[3]见素抱朴:素为素丝,朴为原木,意为表现与持守本真之性。

传统的《老子》研究,首先表现在道家内部对《老子》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如庄子对老子道论的继承和发挥,战国秦汉黄老道家对老子政治理论的扭转和改造,魏晋新道家通过注解《老子》而阐发玄学思想等。

二十一章孔德之容[1],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2];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3];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4]。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关于《老子》的研究,实际上从先秦时期即已开始,我们通过将其区分为传统研究与现代意义的学术研究两个阶段与两种类型加以考察。

[1]孔德:大德。孔德之容:大德的样态。

历代着名的《老子》注本还有:唐代傅奕《校订古本老子》、成玄英《道德经义疏》、李荣《老子注》、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等,宋代范应元《道德经古本集注》、苏辙《老子解》、王安石《老子注》、吴澄《道德真经注》等,明代释德清《老子道德经解》、焦竑《老子翼》等,清及近现代姚鼐《老子章义》、奚桐《老子集解》、朱谦之《老子校释》、马叙伦《老子校诂》、蒋锡昌《老子校诂》、高亨《老子正诂》、任继愈《老子今译》、严灵峰《老子章句新编》、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等。

[2]象:形象。

王弼注本《道德经》

[3]精:细微的存在。

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的《老子》经文版本,通常被称为王弼本《老子》。该本文笔晓畅,与古本老子相远,对后世影响很大,为最着名的一种通行本。王弼(公元226年—公元249年),字辅嗣,魏晋玄学的重要代表。王弼倡“本无”说,通过本末体用之辩为“名教本于自然”作论证,《老子道德经注》乃王弼阐发玄学思想特别是“贵无”理论的重要着述。王弼本《老子》文笔晓畅,其形式与内容,颇合司马迁描述的“着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的记载,是一个经过整理加工而流传广泛的版本。版本有《诸子集成》明张子象本,今人楼宇烈的《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收有经过校订的王弼《老子道德经注》。

[4]众甫:万物的开始。

5.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本

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1],逝曰远,远曰反[2]。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3]。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

《隋书·经籍志》着录:“《老子旨归》十一卷,严遵着。”严遵,字君平,西汉末成都人,隐居不仕,精于易学,常以卜筮为业,兼授《老子》。所着《老子旨归》,共十三卷,七十二篇,前七卷注《老子》“德经”,后六卷注《老子》“道经”,宋代以后只存前七卷。今存《老子旨归》有两个版本。一是六卷本,题为《道德旨归论》,收于《秘册汇函》、《逮津秘书》、《学津讨原》、《丛书集成初编》中,六卷本不引《老子》经文,每编前以所注《老子》章首几字为题,如“上德不德篇”等。一是七卷本,题为《道德真经旨归》,收于《道藏》、《怡兰堂丛书》中,每篇前引用所注《老子》经文,没有篇题。《旨归》所据《老子》版本与诸本不同,“德经”四十章,“道经”三十二章,共七十二章。关于《旨归》的佚失部分,今人蒙文通着有《严君平〈道德指归论〉佚文》,收入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巴蜀书社,2001年)。王德有着有《老子旨归辑佚》,收入王德有点校《老子旨归》(中华书局,1994年)。

[1]逝:流行不息。

4.汉严遵《老子旨归》本

[2]反:返本复初。

历代注释,据唐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着录,唐道士王玄辩有《老子河上公释义》十卷。近代则有清王用之《重校老子河上公注》二卷,湖南学库山房校刻《河上公章句》。今人注释有蒙文通蒙氏校本(四川图书馆藏石印本)、郑海成《老子河上公斠理》(台湾中华书局,1971年)、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等。

[3]王亦大:也有版本为“人亦大”。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版本,据王卡先生的归纳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唐代抄本,如敦煌遗书有唐抄《河上章句三种》。二是日本旧抄本和刻本,如大阪图书馆藏天文旧抄本等。三是宋刻本,如《四部丛刊》影印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建安虞氏刻本、《天禄琳琅丛书》影印宋刘氏麻沙本。四是纂图互助本,多为清人所着录,如孙星衍《平津馆鉴藏书籍记》等。五是道藏诸本,如明《正统道藏》所收《老子河上注》一种以及全录或节录《河上注》的其他《老子》注本七八种。六是明清刻本,如明世德堂刊《六子本》、清《四库全书》本等。

[4]自然:自己的本然。道法自然:意为道效法自己的本然。

《老子河上公章句》本是指《老子河上公章句》的经文本。《老子河上公章句》是托名战国河上公撰而约成书于西汉末或东汉时期的《老子》注本,是流传较为久远且影响很大的《老子》注本。《老子河上公章句》共四卷八十一章,其经文以及分章与王弼本大体相同而略有差异。各章之前,不少版本标有章名,以概括标注者理解的大意。《老子河上公章句》注文有其特点,侧重从理国养生方面加以注释。如解《老子》一章“道可道”,谓“经术政教之道也”;解“非常道”,为“非自然长生之道也”。其谈理国,实受汉代黄老思潮影响;其落脚在养生,为后世道教所推崇。据饶宗颐先生考证,道教中的《老子想尔注》本对该本有所袭取。

三十八章上德不德[1],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2],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3];下德为之而有以为[4]。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3.《老子河上公章句》本

[1]上德不德:意为最高的德不在于表现为形式上德,因此才有德。

《帛书老子校注析》(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尹振环《帛书老子释析》(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等。

[2]下德不失德:意为世俗的德拘守形式上的德,因此才无德。

1980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载有帛书《老子》甲本和乙本释文。此后校释研究帛书本《老子》的重要论着有许杭生《帛书老子注释与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黄钊

[3]无以为:无心而为。

写在刘邦称帝之前,似为秦汉之际的抄本,乙本抄写在刘邦称帝之后,为西汉初年的抄本。甲、乙本各有特点,诸如经文句型、虚词以及所用古今字、假借字等均有差别,说明甲、乙本来源不同,代表汉初两种不同古本。无论是甲本还是乙本,其编排次序与通行本不同,都是今本的《德经》在前而《道经》在后。通行本《老子》分八十一章,帛书《老子》乙本不分章,甲本有些段落前有圆点标志,但是否是分章标志并不能确定。虽然郭店竹简《老子》节抄本的出现,将帛书《老子》曾保持的《老子》抄本的最早记录又提前了一百多年,但帛书《老子》仍然是目前年代最早的较完整的古抄本。帛书《老子》为我们了解战国晚期、秦汉之际《老子》着作及其思想的基本面貌提供了文献依据,对了解今本《老子》对古本《老子》的改造以及今本《老子》的形成和定型也有重要的价值。

[4]有以为:有心作为。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了《老子》两种帛书写本。其中一种用篆书抄写,名为甲本;另一种用隶书抄写,名为乙本。甲本无避讳,乙本避“邦”字讳,说明两本抄写时代不同。甲本抄

四十章反[1]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2],有生于无[3]。

2.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

[1]反:有二意,一为相反相成,一为返本归根。

马王堆帛书《老子》

[2]有:落于形质。

郭店楚墓竹简本《老子》节抄本出土后,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物出版社1998年出版《郭店楚墓竹简》,公布了“老子释文注释”,学术界展开了释读、校释和研究。主要成果有彭浩《楚简老子校读》(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丁原植《郭店老子释析与研究》(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崔仁义《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刘信芳《荆门郭店楚简老子解诂》(中文出版社,1999年)、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邢文编译《郭店老子——东西方学者的对话》(学苑出版社,2002年)等。

[3]无:无形之“道”。

共有竹简十八枚,简长30.6厘米,编线两道,编距13厘米,简端平齐。丙组共存竹简十四枚,简长26.5厘米,编线两道,编距10.8厘米,简端平齐。这三组简所保留的《老子》,全部加起来只相当于今本的三分之一左右,章序与今本有较大差异,文字也有不少出入,三组内容基本无重复。郭店竹简本老子是目前能够看到的最早的《老子》古本,其下葬年代基本断定为公元前四世纪晚期至公元前三世纪早期,说明《老子》在此前相当长的时间内已经流行。从思想内容看,由于竹简本《老子》为节抄本,无法反映当时流行的古本《老子》全貌,但从思想内容看,还是有其特点。首先,竹简本《老子》除甲组的个别篇章有关于道的形上描述外,大多为治国修道的内容,显然编选者的志趣是在后者。其次,在竹简本《老子》中,对应通行本《老子》中严厉批判儒家思想的内容有不同的表述。如王弼本《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在竹简本《老子》甲组中为:“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诈,民复孝慈。”没有对儒家圣人仁义的批判。这反映竹简本《老子》产生和流行的时候,儒道两家的对立并不明显与激烈。此外,在郭店楚墓中还发现了一篇新文献,整理者根据其首句内容名之为《太一生水》。《太一生水》写于与《老子》丙组形制相同的十四枚竹简上,整理者认为可能原来与《老子》丙组合编一册。《太一生水》描述了与《老子》所言不同的另一种宇宙生成模式,研究者均肯定其为先秦道家的一篇重要文献。

四十二章道生一[1],一生二[2],二生三[3],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993年,在湖北荆门市郭店战国楚墓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竹简《老子》的三组节抄本,此为郭店楚墓竹简本《老子》。甲组共有竹简三十九枚,简长32.3厘米,编线两道,编距13厘米,简端梯形。乙组

[1]一:浑沌之气。

1.郭店楚墓竹简本《老子》节抄本

[2]二:阴气与阳气。

郭店竹简本《老子》《老子》的版本,从时间顺序看,在竹简《老子》和帛书《老子》之后,传本数量虽多,溯本求源,主要有托名汉河上公的《老子河上公章句》本、汉严遵《老子旨归》本、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等。下面介绍这些版本的基本特点以及历代的注疏情况。

[3]三:阴气与阳气的和气。

二《老子》源流

四十八章为学日益[1],为道日损[2]。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3]。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正是以“道”为本根,通过“自然无为”这一理论主干,建构出天人一体同源的理论体系,以之推演出丰富的社会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益:增加知识。

老子从自然主义出发,又表现出对人的现实感性生命的关怀。老子认为“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遵道而行才能保有生命,不入死地:“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老子》五十章)老子还把得道之人喻为“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的“赤子”(《老子》五十五章)。在老子眼里,“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七十六章)要求人们柔弱处下,贵身防患,保全生命。老子人生关怀中这一向度,成为杨朱乃至后世道教加以发挥与改造的内容。

[2]损:减损情欲。

老子通过对人类文明本质的深层思考和对伴随文明进化而来的某些弊端的深刻揭露,提醒人们“人”和“人的生活”的本来面目及重要意义,指出了人类自由和超越的可能性和方向——效法自然,返璞归真。老子反对人为物役,“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三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老子》十五章),老子追求的是自然、玄通与朴真的得道与体道的理想人格。老子人生关怀中这一基本向度,后来被庄子所继承和发展。

[3]无为而无不为:意为不妄为因而没有什幺做不到的。

老子的人生关怀有两个基本向度:一是效法自然,返璞归真,以回归人的真实和自由的本性;一是贵身防患,治身养性,以保有现实生命的存在。

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1]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2];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提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的社会政治主张,要求统治者像圣人一样“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老子》二章),以达到“为无为,而无不治”(《老子》三章)的政治理想。在新发现的郭店竹简《老子》甲组中,通行本《老子》十九章中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分别作“绝智弃辩”、“绝伪弃诈”,表明早期道家的政治思想并非专门针对儒家的政治主张而发,但竹简《老子》丙组中,也有“大道废,安有仁义”的话,说明老子对强调仁义的有为政治还是反对的。老子的政治理想是返回小国寡民的自然状态,所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

[1]势:自然之势。

“道”的最根本特性是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由于天地人同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因此,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也应该效法天道,无为而自然。老子提出了绝圣弃智、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理论,对儒家的有为政治进行了批判。通行本《老子》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十八章)

[2]亭之毒之:亭,定也;毒,安也。此句或作“成之熟之”。

老子思想并非纯粹的哲学思辨。老子通过道论所开启的终极视域,以独特的眼光和特殊的视角观照宇宙人生,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深切关怀。

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1]。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2],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3]。

老子还从道本根的超越性出发,对人的语言和认识的局限进行了反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一章),道超越于人的经验把握和语言规定。老子主张通过彻底排除感觉经验,抛弃语言概念,“塞其兑,闭其门”(《老子》五十二章),“不行而知,不见而名”(《老子》四十七章),以“致虚极,守静笃”的虚静冥想来观照万物,回归于道。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一是事物的运动发展总要返回到原来的始基,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老子》十六章)老子道的这种相反相成、返本复初的辩证特性是中国传统哲学辩证思维的源泉。

[1]不肖:不像(任何具体事物)。

由本根意义生发,《老子》之道又有规律性的意义。老子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老子又说:“反者道之动。”(《老子》四十章)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反”。这一规律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2]俭:有而不尽用。

《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五十一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对这些规定无论作何解释,其中“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意义都很明确。应该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老子之“道”之所以能取代商、周的上帝和天的信仰,与老子道论明确提出宇宙生成的系统解说,从而对自然、社会的存在与演进获得更强的解释力不无关系。其次,《老子》之“道”又有万物存在之本的形上意义。“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一章),“道常无名朴”(《老子》三十二章),“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老子》三十五章),道非感官所能觉知,超乎感觉经验和名言规定。“道者,万物之奥也”(《老子》六十二章),“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老子》三十四章)“道”是万物存在的最终依据和究竟所持,“道”具有超越经验世界的形上学本体色彩。作为对自然和人类生化之源与存在之本的总概括,道是一种最根本的存在,它无始无终,无名无象,先于一切事物存在而又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就其超越性而言,道是“无”,就其实在性而言,道是“有”。“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一章)老子之“道”由此而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

[3]成器长:器,万物。长,官长。意为成为万物的主宰者。

概而言之,《老子》的道论是内涵宇宙生化之源与万物存在之本双重意义规定的本根论。具体言之,首先,《老子》所言之“道”具有明确的宇宙生成意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八十章小国寡民[1]。使有什伯之器[2]而不用;使民重死[3]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赵孟頫书《老子》

[1]小国寡民:老子理想中的原始质朴的国家社会形态。

道论是《老子》形上探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哲学形上智慧的源泉。

[2]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

《老子》的思想玄妙精微,包蕴丰富,义理深邃,突破了上古三代对鬼神、上帝、天的信仰,以理性的精神贯注于对天地人之道的认识和分析,其思想体系以道论为核心,包括形上探求、社会政治理论和人生关怀三个方面。

[3]重死:看重死,意为珍惜生命。

《老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原创性和影响力的经典。

延伸阅读书目1.高亨:《老子正诂》,中国书店,1988年。

王弼本《老子》文笔晓畅,其形式与内容,颇合司马迁描述的“着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的记载,是一个经过整理加工而流传广泛的版本。

2.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

王弼本《老子》分为八十一章。首章言“道”,第三十八章言“德”,前三十七章通常被称作“道经”,后面部分通常被称为“德经”,实际关于“道”、“德”的讨论在两部分是交错互见的。就分章而言,值得指出的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无论是甲本还是乙本,其编排次序与王弼本不同,都是今本的《德经》在前而《道经》在后,帛书《老子》乙本不分章,甲本有些段落前有圆点标志,但是否是分章标志并不能确定。帛书《老子》的发现,使我们能够了解《老子》古本的一些基本面貌,也很好地解释了韩非子《解老》和《喻老》两篇文献先说“德经”而后解“道经”的原因。

3.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在流传的《老子》中,以王弼注本和河上公本最为盛行,又以王弼本影响最着。这里我们首先根据王弼注本,并结合其他版本,来了解和认识《老子》书的结构和内容。

4.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

晁补之·老子骑牛图吴道子·老子像赵孟頫·老子像于广胜·老子画像河南省西陕县老君洞太上老君铸像20世纪,关于老子及《老子》书的年代、老子与《老子》书的关系曾引起广泛的争论。《老子》成书的时代,就有孟子庄子之后说、战国末期说以及秦汉之际说和汉初说等推断。《老子》作者的问题,也有詹何、杨朱、太史儋等猜测。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新的材料和证据能够推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关于老子与《老子》书的基本叙述。相反,新的考古发现,特别是《老子》简帛文献的出土,可以帮助我们推证司马迁的记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了《老子》的两种帛书写本,其抄写年代在秦汉之际或西汉初年。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战国楚墓出土了大批竹简,其中有三种《老子》节抄本。根据考古学家断定,该墓约下葬于公元前4世纪末期,至迟不晚于公元前3世纪早期,也就是孟子和庄子还活着的时候。这表明《老子》在此前已经流行,怀疑《老子》为晚出的判断是错误的。我们认为,在没有新的证据表明《老子》作者另有其人之前,春秋末年的周守藏室史老聃应被视为《老子》书的作者。

5.孙以楷:《老子注释三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着书。’于是老子乃着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在叙述老子生平事迹之后,太史公又记录了与孔子同时的楚人老莱子曾着书言道家之用的传言,同时也记录了孔子死后一百余年的周太史儋被认为就是老子的传说。司马迁的记述,有含混游移之处,曾引起后世的争论,但老子长于孔子,《老子》一书是老子亲手撰着,共五千言,分上下篇,言道德之意等叙述却是清楚明白的。

6.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据司马迁记载,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曾当过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图书馆的史官),孔子曾向他请教过有关古礼的问题。老子“

7.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关于老子其人和着作,最重要的依据来自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8.安乐哲,郝大维:《道不远人——比较哲学视域中的〈老子〉》,学苑出版社,2004年。

一《老子》题解

9.邢文编译:《郭店老子——东西方学者的对话》,学苑出版社,2002年。

从学派史的角度看,先秦是道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春秋末年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则是道家学派的奠基性着作。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地下简帛文献的出土以及道家研究的新开展,曾经笼罩在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上的疑问逐渐澄清,我们可以进一步把握《老子》玄妙精微、内蕴丰富的思想体系,观照其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10.董光璧:《当代新道家》,华夏出版社,1992年。

如果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喻为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道家不但是汇聚文化河流的源头活水,也是这条历史时空中奔腾不息的长河的主流之一。道家之名始于汉代,在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中,道家最初被称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改称“道家”,列为先秦诸子“九流”之一。秦汉以降,在形成传统思想文化源头的九流十家中,只有儒家和道家真正能够保有显着地位并成为传统文化的主干。

11.张智彦:《老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