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生命之书-365天的静心冥想 > 十一月 生活·死亡·重生·爱

十一月 生活·死亡·重生·爱

很显然,结束就是一种更新,不是吗?只有死亡才能带来新的事物,我现在不是在安慰你。这不是一种信念或理论,否则你会利用它来慰藉自己,如同你利用轮回转世和来生的观念来安慰自己一样。事实上,凡是会延续下去的东西都不可能更新与再生,因此每天大死一番才能带来更新和再生,而这就是不朽。死亡中自有不朽——不是你所恐惧的那种死亡,而是止息既有的结论和记忆,不再认同所谓的“我”。永恒便是时时刻刻让自我死掉,其中就有不朽的境界——不需要用轮回转世之说来宣扬和臆测。

十一月十六日死亡中自有不朽

当你不再有任何恐惧时,每一刻都会有死亡和再生,然后你就向未知敞开了。实相便是未知,死亡也是未知,但声称死亡有多美好,或是强调死亡会带来新的转世经验,都是一些与实相无关的无稽之谈。真正的实相就是如实看着死亡——一种不会延续下去,能够带来重生的状态。凡是会延续下去的东西都会腐朽,有能力再生的东西才是永恒。

你了解毫不辩驳的死亡是什么意思吗?死亡的降临是不容辩驳的,若想认识死亡,必须每天大死一番:从痛苦、你所执著的关系、你的思想和习性中解脱出来;你必须从妻子的身上解脱出来,才能以清新的眼光去看你的妻子;你必须从社会里解脱出来,才能以焕然一新的角度去看你的社会。如果不能每天大死一番,就无法认识死亡。只有当自我死了,爱才会出现。一个充满恐惧的心是没有爱的,它只有习性和同情,或是强迫自己表现出善意和肤浅的关怀。恐惧会助长痛苦,而痛苦就是时间感。因此止息痛苦就是在活着的时候认识死亡,你必须从名望、财产和各种目标中解脱出来,才能变成一个年轻、新颖而明透的人,能够毫不扭曲地看见事情的真相。如果“你”能死掉,这件事就会发生。在理性上我们都很清楚这个有机体一定会灭亡,因此发明出了目前这种愚蠢而充斥着烦恼的生活,然后又想让所谓的“灵魂”这个东西延续下去。我们说这是最神圣的东西,但它仍旧是思想的一部分,因此和神圣毫无关系。每天都大死一番,才能真的生活。

十一月十七日轮回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想法

十一月十五日死亡不容辩驳

你要我保证轮回转世是存在的,但这样的说法不可能带来快乐和智慧。借由轮回转世来追寻不朽,基本上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态度,因此是虚妄不实的。追求不朽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防卫反应,它所抗拒的对象就是生活和智能。这样的渴望只会导致幻觉。因此重点并不在有没有轮回转世,而是要证悟当下的圆满。若想做到这一点,你的心和脑不能一味地护卫自己来对抗生活。心智在自我防卫上是非常狡猾而隐微的,因此它必须辨别自我防卫的虚幻本质。这意味着你必须有截然不同的思想和行动,你必须从环境强加在你身上的幻网之中解脱出来。如果能毫不矫饰地生活,就能了悟不朽的实相。

当我们谈到神圣的临在时,很显然我们指的是心智领域之外的东西。但“我”是不是一种神圣的临在呢?如果它是一种神圣的临在,就必定是超越时间的,它不可能诞生或延续下去。思想永远在时间的范围之内,它永远来自过去。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活动,也是从过去之中所产生的各种反应,因此思想是无法了解这种境界的。思想就是时间的产物,因此由思想制造出来的“我”,必然属于时间的一部分。因此这个“我”根本无法摆脱时间,它不是属灵的——这是很明显的事。你现在想知道这个有别于身体的“我”或“你”,是否能在另一个身体里转世重生。让我们再深入一点。这个会延续下去的东西,有能力发现超越时间和度量的实相吗?“我”这个存有就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它有可能是新颖的吗?如果不可能,它就必须止息下来。任何一个会延续下去的东西,在本质上都是具有破坏性的,因为能延续下去的东西永远无法更新自己。只要思想借由记忆、欲望或经验而延续下去,便永远无法更新自己,因此会延续下去的东西是无法认识实相的。你也许会重生一千次,但永远也无法认识实相,只有会死亡的东西才能更新自己。

十一月十八日什么是轮回转世?

十一月十四日有死亡,才有重生

让我们来研究一下你所谓的轮回转世是什么——不是你的老师说了什么或别人说了什么,而是真相是什么。很显然能够让你解脱的只有真相而不是你的结论或意见。当你说“我会再转世投胎”时,你必须先弄清楚这个“我”是什么。这个“我”是一个灵性存有,一个会延续下去的东西,还是跟记忆、经验或知识都无关的东西?“我”如果不是一个灵性存有,便只是一堆的妄念罢了。它要不是一个超越时间的东西,就是在时间领域之内的记忆或思想,它不可能是别的东西。让我们来探索一下它是不是超越时间的一个东西。我不知道你是否了解我的意思。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我”是不是一个属灵的东西,我所谓的“属灵”指的是不受制约的、不是人心投射出来的、不会死亡的、不在时间之内的东西。当我们谈到灵性存有时,我们指的是一个不在心智领域之内的东西。然而“我”真的是一个灵性存有吗?如果它是灵性存有,就一定是超越时间的,因此不可能再生或延续下去……凡是会延续下去的东西,都不可能更新自己。只要思想仍然借由欲望、记忆、经验来延续自己,就永远无法更新;凡是会延续下去的东西,不可能了悟实相。

另外还有一种对痛苦的恐惧。生理上的痛苦是一种紧张的反应,心理上的痛苦则是因执著于能带来满足的事物而产生的,因为我害怕有人会夺走这些东西。心理上所累积的一切会阻止我们去感受痛苦,换句话说,“我”就是由经验累积成的东西,而这些经验会帮助我免于受到严重的干扰,因此我很怕有人会干扰到我的内心。但我所恐惧的其实就是这些累积下来的东西,包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经验,而我竟然还利用这些累积之物来防堵痛苦……知识也能帮助我防堵痛苦,譬如医学上的知识能帮我防止生理上的痛苦,而信仰则能帮我防止心理上的痛苦。这便是我们害怕失去信仰的原因,虽然我们并没有足够的知识能证明这些信仰的真实性。

十一月十九日真有灵魂这个东西吗?

我现在要探索的是如何从对已知的恐惧中解脱出来,譬如害怕失去我的家人、我的名誉、我的性格、我的银行存款、我的嗜好,等等。你也许会说恐惧是从自觉意识中产生的,但你的自觉意识就是由你的局限所构成的,因此自觉意识仍然是已知的产物。认知就是拥有一堆的概念,对事情有许多意见,从已知中产生一种延续不断的自我感。

若想了解死亡这个议题,我们必须去除恐惧。所有的轮回转世之说都是基于恐惧而发明出来的理论,东方人都相信一世又一世的轮回是存在的——亦即有所谓的灵魂这个东西。现在请仔细地听我说下去。

十一月十三日我的恐惧

真有灵魂这个东西吗?我们喜欢灵魂这个观念,是因为这个东西超越了思想及语言;它永远不会消灭,因此思想执著于它。但真的有一个超越时间、思想、语言、人性、非人脑发明出来的“灵魂”这个东西吗?因为心发现人生是如此的不确定,如此的无常,几乎没有一件事是永恒的,譬如你跟妻子、丈夫或工作的关系,没有一个是永恒的,因此心智就发明了所谓灵魂这个东西。但是一个仍然在思想范围之内的东西,显然是受制于时间的,而且是局限在思想范围之内的。我的思想就是时间、经验和知识的产物,因此灵魂这个东西仍然在时间的领域之内。

你为什么恐惧死亡?也许是因为你不知道如何生活,如果你知道如何完整地生活,还会怕死亡吗?如果你爱树木、落日、鸟儿和落叶,如果你能觉知那些流泪的男人、女人及穷人,并且真的有爱的感觉,你还会怕死亡吗?不要立刻被我说服,让我们一起来思考这件事。你的生活里没有喜悦,你不快乐,你对事物没有高度的感受力,所以才会问死亡来临时会怎么样。因为你的人生很痛苦,所以才会对死亡感兴趣——你觉得死后也许会快乐一些。但死亡是一个巨大无比的问题,我不知道你想不想深入地探索它。其实埋藏在它底端的就是恐惧——对生活、痛苦及死亡的恐惧。如果你不了解恐惧的原因,并且从其中解脱出来,那么不论活着或死亡都没有多大的意义。

灵魂会一世又一世地重生,根本是毫无意义的想法,因为这是充满着恐惧、想追求永恒和确定感的心所捏造出来的,其目的只是为了获得希望。

十一月十二日恐惧死亡

十一月二十日所谓的“业力”是什么?

我们对死亡都很恐惧,若想止息对死亡的恐惧,就必须面对死亡,不是面对死亡的意象,而是去感觉死亡。否则我们对死亡的恐惧不可能止息下来。“死亡”这个字眼会引发恐惧,而我们通常连提都不敢提它。身为一个健康的人,我们应该有能力清晰而客观地思考,同时有能力观察,看看自己有没有可能彻底面对死亡这个事实。我们这个不断在消耗、不断在生病的有机体,终有一天会死亡。如果我们是身心健全的人,自然会想去探索死亡的意义是什么。这份渴望不是一种病态,因为了解了死亡才能了解什么是活着。活着是一件充满着折磨、骚乱、冲突和困惑的状态。我们所谓的生活就是每天上办公室,重复再三地经验一些快感,以及其中的痛苦、焦虑、不确定感和摸索的过程。我们已经对这样的生活方式习以为常了。我们接受了它,然后就在其中老死。若想了解什么是活着,什么是死亡,就必须面对死亡,换句话说,你每天都得大死一番。你对家人、关系、快感以及和社会互动的印象,必须止息下来。这正是死亡的时刻会发生的事。

业力是不是暗示着因果?——奠基于因的行动制造出了一个果,受制的行动制造出了进一步的结果。因此业力暗示着因果律。然而因和果是固定不变的吗?果会不会变成因呢?并没有固定的因和固定的果。今天便是昨天的果,对不对?就外在的时间和心理上的时间感而言,今天就是昨天的果,今天也是明天的因。所以因即是果,果即是因——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活动,里面没有固定不变的因和固定不变的果。如果有固定的因和固定的果,现象就会特殊化,特殊化不就是一种僵死的状态吗?任何一个物种一旦特殊化之后,很显然就要消失了。人类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无法被特殊化,他也许懂得专门的技术,但是在结构上他无法被特殊化。譬如橡实就是一个特殊的东西,它永远是它自己。但人类是没有止境的,他可以不断地更新,他不受特殊化的局限,只要我们把受限的因和果分开,思想与其背景就会产生冲突。因此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远远超过轮回转世的信念,但重点在于如何行动,而不是你信不信转世或业力之说。这些理论都是无关紧要的。

十一月十一日感觉死亡的状态

十一月二十一日奠基于概念的行动

让心老化的就是传统、累积的经验和记忆的余烬。心每天都必须大死一番,彻底洗刷掉过往的痛苦和快乐——只有这样的心才是清新纯真的。缺少了这份纯真,不管你现在是十岁或六十岁,都不可能发现上帝。

行动能不能帮助我们超越因果?在过去世里我做了一些事,我过去的一些经验很显然限制了我今日的反应,我今日的反应又会为明日带来局限,这就是整个因果业力的过程。虽然因果业力之说能带来短暂的快感和希望,但终将会导致痛苦。

什么是年龄?是不是你活了多少年的总数?譬如你是在某年诞生的,你现在是十五岁、四十岁、六十岁。你的身体逐渐在老化中,而承载着各种经验、不幸和疲惫的心,也同样在老化中,这样的心不可能发现实相。心必须保持年轻、纯真及清新,才能有所发现,但纯真跟年龄无关。孩子的心不一定是纯真的,一个饱经世故却不累积经验残渣的心才是纯真的。心必须经验一些事情,这是无法避免的事,它必须对眼前的流水、生病的动物、即将被火化的尸体、扛重物的穷苦村民以及人生的折磨与不幸有所感受,否则它就僵死了。它必须有能力从经验中抽离出来。

这整件事最重要的关键就是如何能彻底止息思想。自由的思想或行动既不会制造痛苦,也不会带来制约,这才是关键所在。因此有没有一种行动是跟过去无关的?有没有一种行动是跟概念无关的?概念就是过去的一切延续下来再稍加修正的一种思维形式,这样的延续性又会为明日带来制约,这意味着奠基于概念的行动不可能是自由的。只要行动是从概念出发的,就不可避免地会制造出冲突。那么有没有一种行动是跟过去无关的?有没有一种行动是不受制于昨日的知识和经验的?行动如果奠基于过去,就永远无法解脱,而只有解脱才能帮助你发现实相。不自由的心是无法行动的,它只有反应,反应正是我们所有行动的基础。我们的行动并不是真正的行动,它只是由过去的记忆、经验所产生的反应罢了,因此问题在于心智有没有可能从各种局限中解脱出来?

十一月十日每天都大死一番

十一月二十二日爱不是一种快感

如果只有一小时可活,你会做什么?你会不会安排好外在所有的事宜,譬如你的遗嘱?你会不会把家人和朋友都找来,请求他们宽恕你在他们身上所造成的伤害,同时也原谅他们在你身上所造成的伤害?你会不会彻底止息所有的心念活动以及对这个世界的欲望?如果这些事可以在一小时内完成,那么你的余生也应该可以办到这些事。试试看你就明白了。

若是不了解快感,你就无法了解爱。爱不是快感,它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东西。如果想了解快感,你必须学着去认识它。对大部分的人而言,性都是一个问题,为什么?请仔细地听我说,因为你无法消解掉性欲,所以只能逃避它,苦行僧就是借由禁欲的誓言来逃避它和否认它。请务必认清这样的心念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如果否定了你整个结构的一部分——腺体之类的东西——你的心会不断地交战,你的生命会因此而干枯。

十一月九日只有一小时可活

我们早先曾经说过,面对一个问题我们只有两种反应,要不是压抑它,就是逃避它,压抑和逃避其实是同一回事。我们的日常活动就是我们所发展出来的逃避网络——里面充满着错综复杂的情绪。这些逃避的方式我们暂且不谈,但我们确实有性方面的问题。苦行僧试图以某种方式来逃避它,可是并没有解决它;他们只是借由禁欲的誓言来压抑它,故而造成了性欲的沸腾。他们表面上也许过着俭朴的生活,但性欲已经变成他们无法解决的心理议题了。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整个世界都崇尚成就,你一定听过某个贫穷的孩子如何熬夜苦读,最后变成一名法官,或者一个人如何从卖报纸起家,最后变成了百万富翁。你从小就是被这种对成就的崇拜喂养大的,但是伟大的成就也会带来巨大的伤痛。然而大部分的人都耽溺在成就欲里面,因此成就的重要性才会超过对痛苦的了解与消融。

十一月二十三日爱是无法培养的

我们有没有可能毫无野心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是单纯地做自己?如果你能开始了解自己的真相而不企图改变它,你的状态就会得到转化。我认为人可以大隐于世,完全不为人所知,也没有任何野心或残忍的倾向。在毫无重要性的情况之下,还是可以快乐地活着,这也是正确教育的一部分。

爱是无法培养的。爱不能被划分成神圣和世俗,爱是完整的,它没有多寡之分。“你爱不爱众生?”是个很荒谬的问题,一朵芬芳的小花根本不会去考虑谁来闻它、谁不闻它的问题,爱也是如此。爱不是一种记忆。爱跟心智或智力无关。如果我们了解透和解决了存在的问题——恐惧、贪婪、羡慕、绝望和希望,爱和慈悲自然会降临。一个野心勃勃的人是不可能有爱的,执著于家庭的人也没有爱。忌妒与爱更是无关。你说:“我爱我的妻子。”你其实是言不由衷的,因为下一刻你已经在忌妒她了。

十一月八日做个无名氏

爱意味着无比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自由。只有当心安静下来,不再有自我中心的活动,凡事都淡然处之时,爱才会降临。这不是一种理想化的说辞。如果你没有爱,那么不论你做什么——求神拜佛、行善布施、写书、写诗——你仍然是个了无生机的人。缺少了爱,你的问题只会不断地增加;有了爱,无论你做什么都不会有冲突或危险,因此美德的本质就是爱。心若是没有爱,根本称不上是道心。只有道心才能解脱烦恼,体悟爱与实相中的美。

因此重点不是在问:“人生的目的是什么?”而是要厘清内心的困惑,这就像是一个盲人在问:“什么是光明?”如果我告诉他光明是什么,他一定会根据自己的眼盲经验来聆听这个答案;如果他能够见到光,就不会问什么是光明了。同样地,如果你能厘清内心的困惑,自然会明白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你不需要再问什么,也不需要再寻找它,只要从造成困惑的原因中解脱出来就对了。

十一月二十四日没有动机的爱

有许多人都会告诉你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他们会拿经典里的话来指导你,聪明的人甚至会发明新的人生目的,譬如政治团体有他们的人生目的,宗教组织也有他们的人生目的,云云。但是当你自己处在困惑的状态时,你的人生目的又是什么?当我在困惑时,我会问:你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因为我希望借由这份困惑来找到答案,但是一个充满困惑的人如何能找到答案,你了解吗?如果我有困惑,我得到的答案一定是不清楚的。如果我的心智有困扰,它不是美好而安详的,那么我的答案势必是透过困惑、焦虑和恐惧的屏障而产生的,答案一定会被扭曲。

什么是没有动机的爱?爱有没有可能不带着任何动机,或是不想为自己获取什么?有没有一种爱是在得不到回馈时也不感觉受伤的?譬如我释出善意而你掉头就走,那么我会不会受伤?友谊、慷慨或同情之类的观念,会不会制造出受伤的感觉?只要我有受伤的感觉,只要我还有恐惧,只要我帮助你是因为想得到回馈——所谓的服务——就不可能有爱。

十一月七日人生的目的

了解了这些事之后,你自然会知道什么是没有动机的爱。

人要不是在社会模式里反叛,就是在社会范围之外带来彻底的革命。社会之外的彻底革命便是我所谓的心灵革命。凡是心灵之外的革命都仍然在社会的范围里,因此根本不是真正的革命,而只是把老旧的模式稍微修正一下罢了。我认为现在世界各地发生的现象,只是在社会之内的反叛,而这种反叛经常以犯罪的模式呈现出来。只要我们的教育仍然在训练年轻人适应社会——谋职、赚钱、贪得无厌、拥有更多的财物、向社会妥协——这种反叛的现象一定会发生。我们所谓的教育就是在做这些事——教导年轻人如何妥协,包括宗教上、道德上、经济上的妥协,很显然他们的反叛并不具有任何意义,虽然他们一直受到压抑、改造或控制。这样的反叛仍然局限在社会的框架里面,因此并没有什么创造性。但是借由正确的教育也许可以带来截然不同的理解,帮助我们从所有的制约中解脱出来——鼓励年轻人去觉察心智所受到的局限。

十一月二十五日爱是危险的

十一月六日人为什么会犯罪

人怎么能活在没有爱的状态里呢?存在之中若是没有爱,一定会出现掌控性、困惑和痛苦——大部分的人都在制造这样的问题。我们为生存而设立了各种组织,并且接受冲突是无法避免的事,因为我们最渴望的就是权力。如果心中有爱,组织自然会有它正确的位置;缺少了爱,组织很可能变成噩梦,譬如像军队这类机械化的高效率组织;现代社会就是奠基于效率之上的,所以我们必须拥有军队——军队的目的只是在制造战争罢了。

除非人能了解心智运作的模式,否则那些改革者——包括政治、社会或宗教——只会为人类带来痛苦。在了解心智运作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根本的内在革命,从这种内在革命里就会生起真正的合作行动,但不是跟某个榜样、权威或声称自己已经“知道”的人合作。因为你的内心已经产生了突变,所以自然懂得如何合作,同时也知道何时不该合作。后者可能更重要一些。现在任何一个提供改革方案的人都能赢得我们的合作,这样只会助长冲突和不幸,但如果我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合作——因为了解心智运作的整个过程而从自我中解脱出来——就可能创造出一个文明,一个不再有贪婪、羡慕和较量之心的新世界。这不是一种乌托邦的理论,而是当人类的心智能够不断地探索和追求真相时,恩宠自然会降临世间。

即使在所谓的承平时代,只要智力越来越高,我们就会变得越来越残忍、无情、无感,这就是世界会充满着困惑的原因,这也是官僚体制会越来越有权力的原因,其实政府已经变成了一种极权组织。我们把这些都视为不可避免的现象,因为我们都活在头脑而非情感里。爱是最危险而不确定的生命元素,因为我们不想处在危险之中,也不想活在不确定的状态里,所以才会紧抱着思想不放。一个有爱的人是危险的,而我们都不想活在危险中,我们只想有效率地活,只想活在组织的框架里,因为我们以为组织能为世界带来秩序与和平。但组织从未带来过和平。只有爱、善意、慈悲能为这个世界带来真正的秩序与和平。

十一月五日知道何时不该合作

十一月二十六日你的反应是什么?

因此,心中没有了歌,才会去追随歌者。我们从歌者那里学到了歌唱的技术,但歌却不见了;我认为歌才是最重要的,享受唱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有了喜悦,技术就可以慢慢地发展出来;你会发明自己的技术,因此不必去学习发声法或任何一种风格。有了喜悦,你自然懂得如何去看。能够看得到美,就是一种艺术。

你看着那些贫苦的妇人背着重担进入市场,看着乡下孩子在泥巴地里玩耍,他们不像你一样可以接受教育。他们没有一个像样的家,也没有整洁的衣物或充足的营养——当你看到这些情况时,你的反应是什么?去发觉自己的反应是非常重要的事,我会告诉你我的反应是什么。

不要把创造性和技术视为等同。你弹钢琴的技术也许已经臻于完美,可是不一定有创造性;你的钢琴技术也许非常杰出,但并不一定能成为真正的音乐家。你也许很能掌握色彩,并且知道怎么把颜料巧妙地涂在画布上,但不一定是真正具有创意的画家。你或许可以从大理石中雕出人像来,因为你已经学会了其中的技术,但不一定能成为真正的大师。创造性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如此不幸的原因。我们都有一些技术——如何造房子、造桥、组装马达,或是透过某个体系来教育我们孩子——这些技术我们都学会了,但是我们的心和脑却是空乏的。我们是第一流的机器,我们知道如何完美地操作这具机器,却不知道如何去爱一个生命。你可能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工程师或钢琴师,你可能善于用英文或其他文字来写作,但是你的技术之中并没有创造性。如果你有某些话想说,自然会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如果你根本没有想法,那么即使有美妙的风格,写出来的东西仍然是老调重弹。

那些孩子没有一个可以安心睡觉的地方;他们的父母成天忙着操作,没有任何假日,因此那些孩子从未尝过被关爱的滋味,他们的父母从未告诉过他们天地有多么美好。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制造出了这样的情境——富有的人可以拥有地球上任何一样东西,而这些小孩却一无所有?这是什么样的社会,它是怎么产生的?你也许可以透过革命来打破这种社会模式,但革命之后所产生的现象仍然是换汤不换药——人民委员照样变成了住豪宅的特权阶级,以及其他种种腐化的现象。那么人有没有可能建立一个完全脱离腐败和不幸的社会?只有当你我从集体意识中解脱出来,不再野心勃勃,并且了解了爱的意涵之后,才可能建立起这样的社会。这就是我在一瞬间所生起的思维反应。

十一月四日技术不等于创造性

十一月二十七日慈悲不是名词

你知道,收敛你的光芒,让自己变成一个无名氏,爱你所做的事而不炫耀,是非常美好的事。匿名行善也是美好的事。你不会因此而成名,你的照片不会出现在报纸上,政客也不会来造访你。你只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无名氏,这种创造性才是丰富而美好的。

思想无论如何也培养不出慈悲,我所谓的“慈悲”指的并不是憎恨和暴力的反面。除非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深刻的慈悲,否则只会变得越来越残忍,或是用不人道的手段对待彼此。我们将会拥有一个如计算机般的机械化头脑,只懂得某种特定的运作模式;我们将继续追求生理及心理上的安全保障,而错失了生命的完整意义及不可思议的美。

我们都想变成著名的作家、诗人、画家、政治家、歌唱家等,可是为什么?因为我们对自己眼前所做的事都不喜欢。如果你真的爱唱歌、画画、写诗,你就不会去考虑出不出名的问题。想要出名是俗气、愚蠢而不足取的念头,它没有任何意义;就因为我们不喜欢自己所做的事,才会渴望名声所带来的满足。我们目前的教育所以会如此腐败,就是因为它只教导我们如何功成名就,而没有教我们如何去爱我们的工作,因此结果就变得比工作本身还重要了。

我所谓的慈悲不是一个可以获取的东西。慈悲不是一种观念,它跟过去无关,它就是当下这一刻所发生的某种状态。它是动词而非名词,动词和名词是不一样的,动词属于当下这一刻,名词则永远属于过去,而且是静止不动的。你也许能赋予名词一些活力,但毕竟和动词是不同的。

十一月三日不具名的创造性

慈悲不是一种情感,它不是奔放的同情心或神入式的感受。慈悲不是可以透过思想的锻炼、控制、压抑而培养出来的,它也不是友善、礼貌、温柔之类的品质,只有当思想的活动完全止息时,慈悲才会出现。

当某个经验出现时,你要彻底而深刻地去完成它;你要思考它,深入地感觉它,觉知其中的苦乐,以及你对它的批判和认同。只有当经验彻底完成了,心智才能更新。我们必须在一天中过完四季:你要敏锐地去觉知,去经验,去了解,从每一天的因缘聚合中解脱出来。

十一月二十八日慈悲与良善

如果你充分而彻底地完成了一个经验,还会发现任何残留的痕迹吗?只有当经验尚未彻底完成时,才会留下痕迹,令自我认同的记忆延续下去。我们把当下视为通往某个结果的工具,于是当下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当下即永恒,但是一个被虚构出来的心智,如何能了解那个超越价值及虚构的永恒呢?

我们曾经谈到慈悲、良善和一种神圣的感觉——这样的感觉能不能透过强制的方式而培养出来?很显然只要有强制、宣传或道德劝说,慈悲就不见了。知道人不能因为科技的发展而变成一具机器,人毕竟还是人,这样的认知也不能带来慈悲,因此真正的转变是没有动机的。透过某种动机而造成的改变不可能带来慈悲,它只会制造出一种在市场里贩卖的东西。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心若想了解当下的真相,就不能比较或谴责;想要改变或谴责当下的真相而不试图去理解,就会使问题延续到未来。只有透过当下这面镜子去反映过去的记忆,又没有任何曲解,才会带来真正的更新。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我转变了,这份转变会不会影响社会?也许我根本没想过这件事?社会上大部分的人对我们所探讨的这个议题是毫无兴趣的,如果你是基于好奇或某种冲动来听我说话,你也会跟这个议题擦身而过。科技的进展如此迅猛,大部分的人都被这股洪流所驱迫,而无法领略生命之中的爱、慈悲与深刻的意涵。如果我真的转变了,这份转变会如何影响社会,也就是你我的关系?社会并不是什么神秘的存有;它就是你我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之中有两三个人真的产生了转变,那么这份转变会不会影响整个世界?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影响整体人类的心智?

不断地更新和重生是非常重要的事。如果当下必须承担过往的经验,就不可能更新。更新跟生死无关,它是超越两极的;只有从累积的记忆里解脱出来才能重生,而又不留下对当下的记忆。

换句话说,个人如果有了转变,会不会影响人类的集体潜意识?

十一月二日在一天中过完四季

十一月二十九日传递慈悲的能量

人如何能了解习性的形成及突破,譬如抽烟这件事,不妨亲自做个实验,看看这个习惯要如何突破。只有当我想放弃抽烟这个习惯时,它才会变成一个问题;只要我对这个习惯仍然有满足感,就不会变成一个问题。只有当我想对治它的时候才会变成一种困扰。我想停止抽烟,我想去掉这个习惯,因此我的对治方式就是排斥它和谴责它。因为我不想再抽烟了,而我采取的方式就是压抑它、谴责它或找到一个可以咀嚼的东西来代替它。但是我能不能不带着谴责或压抑来看这个问题?我能不能观察自己抽烟的习惯而不带着任何排斥的感觉?对一个东西既不排斥也不接纳,是很困难的事。因为我们的传统和整个背景都在驱动我们去排斥或合理化某个东西,所以很难保持单纯的好奇。我们的心无法被动地观察,它永远想对治问题。

如果我很关怀慈悲、爱和那种神圣的感觉能否出现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那么我要如何将这份关怀传递出来?如果我是透过麦克风把它传递出来,透过一具机器来宣说和说服别人,那么听者的心仍然是空洞的。意识形态的火焰虽然会被点燃,但仍然是在复诵别人的说辞。当我们说人要善良或解脱时,其实都是在复诵别人的话语——包括政客、社会学者或其他人说过的一些废话。如果已经认清任何一种形式的压制,不论多么微细,都不可能带来美、良善和慈悲,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十一月一日突破习性

一个浸淫于集体意识和传统思想的人跟一个真正拥有慈悲心的人,会建立什么样的关系?这两者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不是理论上的,而是实质的关系?

选自《十一月十日:每天都大死一番》

臣服于他人不可能带来真正的良善,你的心必须是自由的才行。只有当你了解了自己的忌妒、贪婪、野心和权力欲之后,自由才会降临。只有从这些心态之中解脱出来,才能拥有自己的特色,这样的人才会了解什么是爱和慈悲,而不是那些把道德挂在嘴上的人。

心必须保持年轻、纯真及清新,才能有所发现,但纯真跟年龄无关。孩子的心不一定是纯真的,一个饱经世故却不累积经验残渣的心才是纯真的。心必须经验一些事情,这是无法避免的事,它必须对眼前的流水、生病的动物、即将被火化的尸体、扛重物的穷苦村民以及人生的折磨与不幸有所感受,否则它就僵死了。它必须有能力从经验中抽离出来。让心老化的就是传统、累积的经验和记忆的余烬。心每天都必须大死一番,彻底洗刷掉过往的痛苦和快乐——只有这样的心才是清新纯真的。

良善不可能在社会的局限内完全绽放出来,因为社会本身永远是腐败的。只有当一个人了解了社会的整个结构及运作时,它才能从其中解脱出来,并且拥有自己的特色,让良善的品质充分绽放出来。

选自《十一月三日:不具名的创造性》

十一月三十日空手才能接上源头

我们目前的教育所以会如此腐败,就是因为它只教导我们如何功成名就,而没有教我们如何去爱我们的工作,因此结果就变得比工作本身还重要了。收敛你的光芒,让自己变成一个无名氏,爱你所做的事而不炫耀,是非常美好的事。匿名行善也是美好的事。你不会因此而成名,你的照片不会出现在报纸上,政客也不会来造访你。你只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无名氏,这种创造性才是丰富而美好的。

如果心不充斥着各种狡猾的念头,慈悲就不难降临。摧毁爱的正是心中的需求、恐惧、执著、否认、冲动和判决。直截了当地看到这些东西是非常困难的事!做个温柔善良的人是不需要哲学和教条的。有权有势的人往往会动员起来,去协助那些无家可归或需要医疗的人,提供给他们粮食和衣物。在一个快速制造及生产的社会里,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这也是一个平衡的社会和上轨道的政府运作的模式,但组织并不能提供真正的爱与帮助。宽大的胸襟来自于截然不同的源头,这个源头是超越度量的。野心和羡慕只会摧毁它。你必须接上这个源头,可是手上不能拿任何东西,也不能借由祷告或牺牲奉献来联结它。经典或上师都无法引领你进入这个源头。培养美德也没用,美德是必要的,但透过臣服或才干无法进入。只有当心念活动完全静止下来的时候,它才会出现。宁静的心是没有动机,也没有渴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