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生命之书-365天的静心冥想 > 九月 智能·思想·知识·心智

九月 智能·思想·知识·心智

九月十五日每个当下的理解

如果你和自己深入地交流,就会明白你为什么总想归属于一个对象,把自己奉献出来;进一步地推演则会看到自己的奴性、对自由的否定以及欠缺自尊的事实。若是能在一瞬间立即洞察到这个真相,你就解脱了,你根本不需要努力就解脱了。因此洞见才是最重要的解脱元素。

对自己的了解不需要透过知识或经验的累积,因为这些东西都是记忆。认识自己必须在每个当下进行;如果只是累积对自我的知识,就会阻碍更进一步的了解。知识和经验的累积会变成自我中心的活动,也就是集中焦点的思维活动。

对我而言,直接的洞见是最重要的东西,不是逻辑思考,不是算计,也不是分析。你必须有分析的能力和敏锐的头脑,才能进行逻辑思考;然而一个受制于逻辑分析的心,是无法洞察到真相的。

九月十六日了解你的思考过程

对我而言,存在的只有洞见——立刻看到事情的真假。立刻洞察到真假是最重要的事——不是奠基于知识之上的世智辩聪。我想你一定有过立即洞察到真相的经验,譬如发现自己不能从属于任何对象,就是一种洞见:立刻看到事物中的真相,既不需要分析,也不需要逻辑思考,更没有任何拖延洞见的心智活动。这跟我们不假思索就使用的“直觉”这个词是截然不同的。

假设你从未读过任何一本书——包括宗教经典与心理学的著作,而你必须弄清楚生命的意义是什么,那么该如何着手呢?如果佛陀、基督、所有的大师或宗教组织都不存在,你要怎么开始?首先你必须了解自己的思想过程,对不对?你不能把自己的思想投射到未来,然后创造出一个上帝来解救你,这样的做法有点太幼稚了。因此,首先你必须了解自己的思想,这是唯一能发现新东西的方式。

九月十四日立即的洞见

我们说知识或一般的学习方式会造成障碍,指的并不是技术上的知识——开车或操作机器,等等——也不包括这些知识所带来的效能。我们指的是截然不同的东西:一种非知识所能带来的富创造性的快乐。创造性真正的意思就是不受过往历史的束缚,因为过往的历史会不断地障蔽住当下。累积信息、别人的经验、别人的观点,或是依照别人的观点而行事,这些都是知识障。若想有新的发现,就必须摆脱掉这些知识,赤裸地上路。因为按照知识或信念来经验一些事情实在太简单了,这样的经验只是自我投射的产物罢了,它们不可能是完全真实的。

树上的猴子饿了,它很自然地生起了想要吃水果的冲动。它先有了想要造作的冲动,才产生了储存食物的念头。然而是先有造作,还是先有造作者?有没有一种行动是没有行动者的?你了解我的意思吗?我们时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那个能看的人是谁?那个观者是谁?思想者有别于他的思想吗?观者有别于被观之物吗?经验者有别于他的经验吗?行动者有别于他的行动吗?仔细地观察你就会发现,先产生的永远是造作本身,等造作的活动结束了,才会产生出一个造作者。若是能毫无偏见、毫不屈服,既不想说服任何人,也没有任何结论,在这样的情况下思想者是根本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思想而已。只有在追求结论时,“你”才会变得重要起来。也许你们有的人已经观察到这一点了,弄清楚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我们才知道如何采取正确的行动。如果思想者先出现,那么思想者的重要性就会超过思想——其实所有的哲人、现代文明与风俗习惯,都认为思想者是存在的。但如果先出现的是思想,那么思想的重要性就会超越思想者。

九月十七日知识不是智慧

九月十三日没有思想的思想者

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里丧失了爱,减弱了对美的感受力,也意识不到自己的残忍。我们变得越来越专业,也越来越无法统合。知识是无法取代智慧的,没有任何解说或事实的累积可以解决人类的痛苦。知识是必要的,科学也有它的位置,但如果心和脑全都塞满了知识,而痛苦的根由却没有深入地加以探索,那么生命就会变得肤浅,无意义。信息和陈述事实的知识越来越多,本质上却是受限的;智慧则是无限的,它包含了知识及正确的行动。然而我们总是见树不见林,这种片面的知识根本无法了解整体的喜悦。理智永远无法看到整体,因为它是不完整的。

因此我们必须认清思想只是一种记忆反应,而记忆永远是机械化的。知识从来是不彻底的,从知识中生起的思想永远是有限的、不自由的。我们可以去探索一下,看看有没有一种自由是跟思想无关的,其中只有单纯的觉知——觉知自己的冲突以及外境带来的冲击。

我们已经把智力和感受力分开了,为了发展智力,我们舍弃了感受力。我们就像一个只有三只脚的生物,其中的一只比其他两只要长得多,故而失去了平衡。我们的教育一直是在培养敏锐的智力、贪得无厌的求知欲和精明狡猾的思辨能力,然而智慧比智力重要多了,只有它才能整合理性与爱。除非你有了自知之明,深入地了解了自我的整个过程,否则不可能有智慧。

你知道吗,先生,所有的思想都是不完整的。思想就是从记忆中生起的反应,而记忆永远是不完整的。记忆就是经验的产物,所以思想乃是受经验制约的一种反应。所有的思想、经验和知识都是不完整的,因此思想根本无法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也许企图以理性逻辑来解决各种问题,但观察一下自己的心智活动就会发现,我们的思想永远受到外境、文化背景、食物、气候、报章杂志、日常的压力等的制约。

九月十八日智力的运作

不知道大家是否清楚我们都活在矛盾中。我们一面倡导和平,一面却准备作战。我们虽然提倡非暴力的理念,骨子里却充满着暴力。我们嘴上说的一切都很善良,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强调爱,却总是野心勃勃、好与人争、不达目的绝不干休。因此我们才会有那么多的矛盾。从矛盾中生起的行动只会带来挫败与进一步的矛盾。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思考过智力的本质。从某个层面来看,智力及其活动都是无妨的,只有当智力干预了纯粹的情感时,我们才会变成平庸之人。因此你必须有清晰敏锐的觉知,能认清智力的运作模式,觉知到纯粹的情感,不让这两者混淆或彼此破坏。

九月十二日思想之中是没有自由的

智力的运作只是在分析和检查,因为我们总想得到内在的安全感,而且对人生有诸多的焦虑和恐惧,所以才竭力想得到一些答案和结论。不断地找寻结论便是我们所谓的智力活动——智力已经沦为结论的奴隶了。我们因此而失去了深入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画者绘出了他短暂的快乐、痛苦及困惑,但是他为什么要创造出这么痛苦的画面?很显然这是必须加以研究、理解及消融的问题。思想者为什么要制造出思想,以及从其中所产生的行动?你一定苦思过这个问题,对不对?思想者如果能转化自己,那么所有的冲突就能止息下来:他必须认识自己,才能得到转化。如果对自己真的有了认识,心就圆满了,这么一来冲突就不会再重复出现了。重复再三的冲突只会令思想者的自我一直延续下去。

九月十九日做个局外人

思想者就是思想本身,造作者就是造作本身,而行动者正是行动本身。思想者借由思想而揭露了自己。思想者借由他的行动制造出了自己的不幸、愚昧和挣扎。

我不知道你们是否观察过理智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性。所有的报章杂志都在助长我们的理性思考。我并不反对理性思考,我认为一个人必须具备清晰而敏锐的推理能力。但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理智总是不停地在分析,譬如我们为什么会属于或不属于某个团体,或者为什么人必须是局外人才能发现实相等问题。

九月十一日思想者就是思想本身

我们对于自我分析已经习以为常了,因此理智就是不断地分析、推理、勘察以及下结论。另外还有一种纯粹的情感,它不断地被理智干扰和着色。理智一旦干预纯粹的情感,我们的心就会变得越来越平庸。我们一方面拥有理智以及奠基于好恶的推理能力,一方面还拥有一种纯粹的情感——早已被社会的集体恐惧所污染。这两者能不能揭露实相?或者只有洞见才能揭露实相?

思想者很怕自己造作出来的东西,但造作的活动与造作者根本是同一个东西,因此思想者怕的就是自己。他即无明与痛苦的肇因。思想者也许会把自己划分成各种类别的思想,但思想与思想者本是同一回事。思想者以及想要变得更好的欲望便是冲突与困惑的肇因。

九月二十日不断学习的心

因为意识到思想所带来的痛苦,所以思想者才会借由模仿和惯性模式来避免思考;因为害怕思考,所以他制造出了不假思索的习惯。思想者的造作活动都是从恐惧出发的,当他认出这一点时,就会想去改变自己所造作出来的一切。

我们所谓的学习到底是什么?累积知识和信息是不是在学习?这是不是学习的方式之一?如果你是学工程的,就必须懂得数学,取得这方面的信息,因此我们累积知识只是为了现实的理由。你的学习方式就是不断地累积知识、对知识上瘾,但是一个不断累积获取的心,真的有能力学习吗?还是学习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状态?我认为我们所谓的学习根本不是在学习,而只是在背诵和死记罢了;一个像机器一样在运作的东西,是不可能学到什么的。机器根本没有能力学习。我所谓的学习是另一种东西。

思想者会透过习惯性的复制和复诵而形成思想。习惯不就是一种不假思索的状态吗?但觉知能创造出秩序,它并不会制造习惯。既定的倾向只会带来不假思索的习惯。人为什么会不假思索?因为深入地思考是一件痛苦的事,它会带来干扰,造成异议,与既定的模式形成对立。仔细地探索、无拣择地觉察会令我们进入深沉的未知领域,而心会抗拒这未知的状态;它会不断地从已知进入已知,从某个习性进入另一个习性,从某种模式进入另一种模式,这样的心无法放弃已知去探索未知。

一个永远在学习的心并不会说“我知道了”。学习是完整的,知识则是片面的。学习并不是带着一堆的观念去学东西,然后在上面添加更多的知识,这纯粹是一种机械化的运作模式。对我而言,学习就是在每个当下去认识自己,因此过程是流畅的、活泼的,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如果我说“我已经认识自己了”,那么学习就在累积的情况下终止了。学习并不是累积知识,学习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的。

九月十日人为什么会不假思索

九月二十一日知识便是权威之见

我们会发现思想永远受制于过往的历史,然后又会投射到未来;若是承认了过去,就必定会承认未来。但根本没有所谓的过去和未来,而只有意识与无意识所组合成的一种状态,其中包括了集体历史和个人历史。集体历史和个人历史面对当下这一刻的情境而产生了反应,于是就创造出了个人意识。因此意识永远是老旧的,而它便是我们存在的整个背景。一旦承认了过去,势必会承认未来,但未来只是修正后的过去延伸而成的,所以仍然是老旧的。我们的问题就在于如何为这个过程带来转化,而又不制造出另一种制约,另一个老旧的东西。

学习的活动跟累积知识是相互矛盾的。学习暗示着心是空的,里面没有过往的经验或知识。知识是累积成的,而学习却是一种不断在进行的活动,里面没有任何欲求,因此学习暗示着一种没有权威的心态。所有的知识都需要权威,一个浸淫在权威中的心是无法学习的。心必须放空才有能力学习。

仔细地观察就会发现,念头与念头之间是有空当的而不是连贯的。虽然空当出现的时间极为短暂,意义却非凡。

大部分的人都无法区分学习与求取知识的不同。心智借由经验、阅读和聆听而累积知识,这是一种贪得无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在已知中添加新的东西,然后又从这些知识背景里产生行动。我所谓的学习是截然不同的状态,它不是那种不断添加知识的活动。只有不执著于过往的知识,才能真的有所学习,换句话说,你只是看着崭新的当下,而不用过往的知识来诠释它。

九月九日老旧的意识活动

真的懂得学习的心是单纯的,累积知识的心却是陈旧的、停滞的、腐化的。纯真的心立刻能产生洞见,它能够在不累积知识的情况下不断地认识一些东西,这样的心才是成熟的。

那么记忆到底是什么?观察一下你自己的记忆,你会发现其中有两种形式,一是累积技术性的信息,譬如数学、物理、工程方面的知识,另一种则是由未完成的经验残渣所累积成的。如果能彻底完成一个经验,那个经验就不会留下心理上的残渣;如果无法彻底了解一个经验,就会留下残渣。我们总是透过以往的记忆来看待眼前的经验,因此从未焕然一新地面对过崭新的经验。很显然地,我们的反应永远是受限的。

九月二十二日头脑与心智

你所谓的思想是什么?什么时候你会产生思想?显然思想只是一种神经系统或心理上的反应,对不对?当感官接触到外境而生起立即反应时,就会产生思想,它也可能是从累积的记忆里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包括种族、团体、家庭、传统或上师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思想的过程就是从记忆里产生的反应,不是吗?如果没有任何记忆,就不会有思想活动了。面对某个经验而产生的记忆反应会促使思维产生作用。

什么是心智?当我提出问题时,请不要期待我给你一个答案,你要亲自去观察自己的思维方式。我所提出的只是一种看法而非事实,事实必须靠你自己去体验。描述、象征或语言并不是那真实的东西,“门”这个字显然不是真实的门,“爱”这个字也显然不是爱的本身,因此不要把名相、象征及文字与事实混淆了。如果你只停留在语言文字的层次来探讨心智,就永远也感受不到这个不可思议的东西了。

九月八日不留下经验的残渣

然而心智到底是什么?很显然,心智就是我们的意识或整个觉知的活动,它是我们存在的整体,思想的整个过程。心智本是头脑的产物,头脑制造出了心智,若是没有头脑,心智就不存在了。因此心智与头脑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如果头脑受到了伤害,心智也会受损。头脑把所有的苦乐记录下来,它的整个组织创造出了我们所谓的心智,但心智和头脑是分开来的。

因此只有在理智不设防的时候,这种自发性才会出现。这件事只能在内心里发生。这份自发性是新鲜的、未知的、不算计的、富有创造力的,而且必须得到你的关心,但是由理智所主导的意志却必须停止运作。观察自己的情绪你就会发现,喜悦或至乐的状态往往是不能预谋的,它们会在出乎意料的情况下发生。

不需要立刻接受我的说法,不妨亲自去观察一下。

如果你的心早已有了准备,那么很显然你是无法认识那未知的。如果你对自己说“我即上帝”或者“我只是一堆社会制约下的反应罢了”,你就无法领略那自发的未知了。

九月二十三日固着的心智

只有当你没有自觉意识的时候才能认识自己。如果你的心不抱持任何想法,完全敞开,没有准备要面对什么,你就会不经意地看到自己的真相。那时你的心中没有任何的防卫、算计、掌控、压抑或想要改变的欲望。

我们每天的例行公事就像机器一样重复再三地运作着。心智非常急于建立起一种存在的模式,并且紧抓着这个模式不放!心智是由一堆的概念所构成的,然后又依照这些概念而生活。它既不自由,又缺乏伸缩性,它总是固着地在自己的范围内重复运作着。它从不敢冒险,只要一冒险,就会迷失在恐惧里。它害怕的并不是未知,而是可能失去所有的已知。

九月七日理智会阻碍自发性

未知并不会诱发恐惧,依赖已知才会令我们产生恐惧。恐惧永远跟欲望有关。不断在改变模式的心智就是时间的制造者,只要有时间,就会有恐惧、希望和死亡。

真相是非常隐微的,它会在黑夜里悄悄地降临。

九月二十四日心智是时间的产物

越是对某个东西感兴趣,越会有意愿去了解它,然后你的心就会变得单纯、清明与自由。那时喋喋不休的念头完全止息了下来。毕竟思想只是一些语言文字,而造成干扰的便是这些语言文字。面对眼前的挑战所产生的反应就是我们所谓的思维作用,因此喋喋不休的心是无法了解真相的——关系中的真相,而非抽象的真理。

心智永远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在思考。以往人类的心智是被宗教组织所塑造的,现在政府机构负起了这项任务,它们一直想控制和塑造你的心。表面上看来心智好像在抗拒这些操控的力量,但是在深层的潜意识里,它仍然受制于时间和传统。有意识的心可以主导自己到某个程度,但是在潜意识里你仍然充满着野心、冲动、迷信和未解决的问题。

当心非常安静的时候,即使是一刹那,都可能产生一些了悟。实验一下你就会发现,当心非常安静的时候,便可能在一瞬间产生不凡的洞见——洞察到一幅画、你的妻小、你的邻居或是眼前的真相——只有当心非常安静时,这种情况才会出现。这种安静的状态是无法培养的,刻意静心只会让心变得僵固。

心智的整个领域都是时间的产物,它不假思索地接受了各种讯息,因而造成了冲突和不断想要调整的欲望,所以我们才会有无尽的挣扎与矛盾。我们都渴望活得快乐,但其实都不怎么快乐。因为心中有暴力,所以才创造了非暴力的理念。我们的心就是一个战场,里面不断地有冲突产生。我们追求安全感,但内心深处又似乎知道安全这个东西是不存在的。我们不想面对这个事实,因此永远在追求安全感,害怕自己得不到保障。

九月六日刹那的了悟

九月二十五日活在当下便是最伟大的革命

理智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理智也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滋养,它或许能推理、探讨、分析、作结论,等等,但它毕竟是有限的。我们的感受力却没有任何限制,它能够使你从恐惧和焦虑中立刻解脱出来。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培养智力和辩证的能力,我们不断地挣扎、探讨,想要变成某种理想的状态,却忽略了眼前这个美妙的世界及丰盈的大地。这个属于你我的大地,跟那些心智上的荒谬言论是截然不同的,它就是眼前活生生的事实。不幸的是,我们一直用琐碎的思想和狭隘的地域观念来划分它。我们基于安全的理由,譬如想得到更好的工作或更多的机会,而将它划分成了不同的区域。这便是世界各地都在玩弄的一场政治游戏。因此我们已经忘了如何快乐地活在这块大地上。

心智总是在一个模式中运作。这个模式不外乎是过去或未来、绝望或希望、混乱或乌托邦、曾经怎么样或应该怎么样。这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一些东西。我们总想以新的模式来替换旧的模式,而这个所谓的新模式,也不过是旧模式的修正罢了。除非彻底破除旧有的模式,否则不可能有根本上的转化。你也许渴望建立一个新的世界,但你并不是这个世界的希望所在。把旧的模式和所谓新的模式都破除掉,才能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里建立起秩序。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心智的运作方式。

大部分的人对这不可思议的宇宙都漠不关心:我们对风吹叶动视若无睹,我们看不到地上的小草,也不会去触摸它们的质感。不要以为我是在滥情,我要强调的是,我们必须拥有深刻的感受力而不受制于各种流派的思想、检验和探讨。

心智有没有可能完全去除所有的模式?从摇摆不定的欲望中解脱出来绝对有可能,但前提是你必须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就是不抱持希望,不挂虑明天——这并不是绝望或漠视一切。我们从不活在当下,我们总是想着过去和未来。活在当下便是最伟大的革命,它是没有任何模式的,但死亡总有固定的模式:不断地想着过去和未来,或是在心中编织出一个乌托邦的世界。你总是活在乌托邦的梦想里,所以才会死气沉沉。

九月五日理智无法解决我们的问题

九月二十六日内心的革命

我们有理智,我们也有纯粹的情感——纯粹的爱和丰富的情感。理智只会推理、算计、衡量和对照,它总是在问:“这值不值得?它能不能带给我利益?”另外还有一种纯粹的情感——对天空、对邻居、对自己的妻小、对树木的美、对整个世界的一种强烈的感受。当这两者结为一体时,自我的活动就熄灭了。你了解我的意思吗?只要纯粹的情感被理智所败坏,人就会变得平庸,而这正是大部分人的情况。我们不断地算计,问自己值不值得,能得到什么利益。我们不但对金钱抱持这样的态度,对精神层面的事也是如此——这样的修持方式到底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实相只有在每个当下才能被发现,它不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东西。由时间制造出来的心智虽然想发现实相,但总是受制于时间,所以没有能力看到实相。

九月四日理智会败坏情感

若想认识心智这个东西,就必须认清并没有一个有别于心智的“我”,没有一种独立于心智之外的质量,就像钻石的质量和钻石本身其实是同一个东西。若想了解心智,你就不能按照别人的概念来诠释它,你必须观察自己的心念活动。一旦认清它的整个过程——思考方式、欲望、动机、野心、诉求、恐惧、忌妒和贪婪——就可以超越自己,去发现那个崭新的东西。那个崭新的东西会带来不可思议的热情,这股巨大的热情又会促成内心的革命,而这种内心的革命所带来的转化绝非政治或经济体制能够办到的。

现代教育一直在拓展人们的智能,它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解释和理论,却无法带来情感与理智的平衡。我们发展出了各种逃避冲突的世智辩聪,我们对科学家与哲人提供给我们的解释已经心满意足,我们的头脑对这些东西已经很满意了。但若想了解什么是智慧,我们的理智和情感就必须在行动中完整结合。

九月二十七日意识只有一种

智能的训练不会带来智慧,只有在理智与情感达到和谐时,智慧才会产生。智能与智慧有很大的差别。智能是独立于情感之外的一种活动。头脑只要受到特定的训练就可能变得十分聪明,但不一定有智慧,因为智慧是理智与情感的结合,这两种能力在智慧中都能平衡地呈现出来。

并没有所谓的显意识或潜意识之分,存在的只有一种意识状态。你所能意识到的永远是过往的东西,当下这一刻你是意识不到的。你只能在我讲完话的这一刻意识到我在说什么,你不可能在我讲话的那个当下就觉知到我在说什么。观察自己的心念活动你就会发现,意识只能在过去和未来之间运作,当下只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通道罢了。

九月三日理性与情感的结合

你会看到你的心总是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摆荡,它永远不存在于当下。过去心就是逃避不愉快的当下的一种手段,未来心则是脱离当下的一种希望,因此心总是充满着过去和未来的念头。它要不是拒绝和谴责眼前的事实,再不然就是认同和接纳这个事实,这样的心很显然没有能力如实见到眼前的真相。受制于过往的历史和妄念的意识活动,会因为真相所带来的挑战而产生受限的反应;你越是按照过往的信念来迎接这份挑战,就越会强化这些信念。

若是无法了解思想和感受的整个过程,我们就很难让分心的活动停止下来。不完整的思想和感觉虽然有好奇的倾向和形成概念的能力,却会制造出幻觉和阻碍,使我们无法觉知到真相。因此它就是自己的敌人和造成分心的原因。既然心智会制造幻觉,我们就必须彻底了解它,才能从各种分心的活动中解脱出来。心智必须彻底安静下来,因为所有的思想都会使我们分心。

被强化的信念延续下去便是所谓的未来。因此我们的意识总是在过去和未来之间不停地摆荡。

这样的自我揭露可以使我们从贪得无厌之中解脱出来,进而摆脱掉复杂的智力活动。造成我们上瘾的便是这些复杂的智力活动,其中充满着好奇、揣测、肤浅的知识和闲言闲语,这些障碍会使我们的生命变得过度复杂。心智的上瘾活动虽然能磨砺我们的头脑,使它变成一个专注的工具,却不能帮我们发展出见到真相的智慧。

九月二十八日超越时间的境界

总是在竞争、想要变得更好的心,是没有能力揭露真相的。只有全神贯注的心才能不断地自我揭露——因为能不断地揭露自己的真相,所以是富有创造性和解放能力的。

受限的心智无法发现那超越时间的境界。先生,我们的心智永远受到过往历史的制约,过去经由当下而延伸到未来,这种时间感就是心智的局限。受制的心总是充满着冲突、烦恼、恐惧、不确定感,因此才会去追求那个超越时间的境界。我们都在用各种方式追求这个境界,对不对?然而由时间制造出来的心智,如何能发现超越时间的境界呢?

九月二日所有的思想都会分心

你的信念、你的财物、你所执著的东西以及能带来慰藉的想法不断地遭到破坏,所以你的心才会追求安全保障。你想要的东西跟人生带给你的挑战总是起冲突,这就是每天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我不知道你们对这个问题是否感兴趣,但我们每天的生活似乎都充满着烦恼。我们真正感兴趣的就是立刻找到问题的解答,但迟早这些解答也不能再满足我们,因为没有一个烦恼能靠着答案来解决。如果我们能了解烦恼的所有内涵,烦恼就会消失。

大部分的人都发展出了一些智能——我们读过许多书,心中充满着别人的观念、理论和想法,并且有能力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将它们诠释出来,但很少有人具备原创的想法。就因为我们一直在培养智能,所以才丧失了对事物的感受力。我们最高的智慧,亦即如实观察真相的那份能力——不是提出一堆的理论、准则或意见,而是亲自去发现真假——已经消失了。这似乎就是我们最大的困难:如何看见内心与外境里的真相。

九月二十九日认真的心

九月一日如实观察真相

我们必须问自己一个重要的问题:探索内心能够到达什么程度。这个问题跟心智是否认真有关,因为它暗示着对整个心理结构的觉知,包括所有的冲动、渴望、挫折、压力、焦虑、挣扎、痛苦以及各式各样的烦恼。一个充满着烦恼的心是不可能认真的,只有愿意了解烦恼,能立即消融烦恼的心才是认真的。

选自《九月十七日:知识不是智慧》

大部分的人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如果已经有足够的钱财,我们就会去追求所谓的灵性活动,或者去追求智力上的满足,譬如谈论艺术或是透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没有足够的钱,我们就会日复一日地努力赚钱,于是就陷入了永无止境的例行公事和乏味的生活里。大部分的人都受过某种专业训练,过着千篇一律的例行生活,我们要负担各种的责任,为妻小提供日常所需。因为被困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所以想透过宗教来解决问题;我们上教堂,加入某个宗教组织——我们听说有某些聚会,于是就利用假期去参加那些聚会,但这一切都不可能为心智带来真正的转化。

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里丧失了爱,减弱了对美的感受力,也意识不到自己的残忍。我们变得越来越专业,也越来越无法统合。知识是必要的,科学也有它的位置,但如果心和脑全都塞满了知识,而痛苦的根由却没有深入地加以探索,那么生命就会变得肤浅,无意义。我们总是见树不见林,这种片面的知识根本无法了解整体的喜悦。理智永远无法看到整体,因为它是不完整的。

九月三十日道心之中包含着科学精神

选自《九月六日:刹那的了悟》

道心是不受任何权威所制约的,不受权威制约是极为困难的事——包括别人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权威之见,以及过去的经验或传统所累积成的权威之见。道心是没有任何信念的,它不相信任何教条,只看每个当下的事实,因此道心之中包含着一种科学精神。但是有科学倾向的心,却不一定有道心。道心包含了科学精神,但受过科学训练的心智却不一定有道心。

当心非常安静的时候,即使是一刹那,都可能产生一些了悟。实验一下你就会发现,当心非常安静的时候,便可能在一瞬间产生不凡的洞见——洞察到一幅画、你的妻小、你的邻居或是眼前的真相——只有当心非常安静时,这种情况才会出现。这种安静的状态是无法培养的,刻意静心只会让心变得僵固。

道心所考虑的是整体——不是某个特定的职务,而是人类存在的整体活动。头脑受专业训练就能变成科学家、医师、工程师、音乐家、艺术家或作家,等等,但是造成分裂的正是这些狭窄的专业知识或技术。科学家可能是目前社会最被重视的人物,医生也一样,因此职务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一切,随之而至的则是地位和名望。专业技术必定是狭窄而相互冲突的,这便是头脑的作用所造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