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南怀瑾:人生无真相 > 第二章 立身的原则

第二章 立身的原则

穷不失义

换句话说,不能安处于困境,也不能长处于乐境。没有真正修养的人,不但失意忘形,得意也会忘形。到了功名富贵快乐的时候忘形了,这就是没有仁,没有中心思想。假如到了贫穷困苦的环境中就忘了形,也是没有真正达到仁的境界。安贫乐道与富贵不淫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说:“知者利仁。”如真有智慧,修养到达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就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的。

孟子说了两个要点:“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一个真正有学养的人,尽管一辈子不得意,但不离开自己的人生本位,义理所当为则为,就是所谓的“穷不失义”。

孔子说假使没有达到仁的境界,不仁的人,不可以久处约,约不是订一个契约,约的意思和俭一样。就是说,没有达到仁的境界的人,不能长处在简朴的环境中。所以人的学问修养,到了仁的境界,才能像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可以不改其乐,不失其节。

宋朝了不起的名儒范仲淹,在他的《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流传万古。范仲淹出将入相,而且宋代儒家的理学,可以说都是由他一手振兴起来的,许多大儒,也是由他培养成就的。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他当年在西北镇守边疆,张载(横渠)年轻时去西北投军。范仲淹看见他一表人才,相貌堂堂,对他说:你前来投军,报效国家,这是对的;在我,有你这样的青年来投效,我当然欢迎,不过报国的途径有很多,你有更好的前途,可以去努力,何必应募来当兵呢?张横渠还是一腔热血,慷慨激昂,说了一番道理。范仲淹说:年轻人先沉住气,我送你一点路费、一本《中庸》,回去把这本书读好以后,再来找我吧。张横渠听了他的话,就回去读书,后来果然成为一代大儒。

安贫乐道

除张载外,当时由范仲淹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少,如宋代名相寇准、文彦博等,都与他的栽培密切关联。又如宋初山东的名儒孙复,也是范仲淹无意中推崇出来的。

现在有人拿“安贫乐道、知足常乐”来批评中国文化,说中国不进步,就是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这种批评不一定对。安贫乐道与知足常乐是个人的修养,而且也少有人真正修养到。我们当然更不能说中国这个民族,因为这两项修养就不图进取。事实上没这个意思,中国文化里还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鼓舞人向上的名言,我们不可只抓住一点,就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安贫乐道、知足常乐,只是对自己做人做事的一个尺码、一个考验罢了。

范仲淹仕途初期是任知府。当时孙复非常穷困,带了一封介绍信去见他。范仲淹见他是一个有品德的读书人,问他有什么事需要帮忙,孙复说生活困难,范仲淹即送他一年的生活费用和回家的旅费。

“贫而无怨”的“贫”并不一定是经济环境的穷;不得志也是贫;没有知识的人看到有知识的人,就觉得有知识的人富有,才也是财产,有很多人是知识的贫穷。庄子就曾经提到,眼睛看不见的瞎子,耳朵听不见的聋子,只是外在生理的;知识上的瞎子,知识上的聋子,就不可救药。所以贫并不一定指没有钱,各种贫乏都包括在内。人贫了就会有怨,所谓怨天尤人,就牢骚多,人穷气大,所以教人做到安贫乐道,是中国文化中一个知识分子的基本大原则。但是真正的贫而能安,太不容易。

举才、育才这类事范仲淹做过很多,做过了也不会计较于心。第二年孙复又去找他,范仲淹想起他来过,觉得这个人怎么老远地来打秋风,就对他说:“你怎么不在家好好读书?”他说生活没办法,而且还欠了债。范仲淹说:“你这么遥远地跑来跑去也不是办法,这样好了,我写封信给你家乡的县长,请他帮你,我也负担一部分。”这样才彻底解决他的问题。

孔子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不到十年,全国传闻泰山下有一个姓孙的学者,学问、道德非常之好。范仲淹听到这个传闻,就找他来见面,发现原来是自己帮过的那个读书人。后来范仲淹在笔记中感叹地写道:人最怕的是穷,当处身于极度穷困之中时,如果没有人伸手扶一下,就要过不去了;如果有人在此时,纵然是无意中伸出援手扶他一把,让他渡过难关,他就可能成为英雄、豪杰乃至圣贤。他说,平心而论,对孙复的帮忙,只是无意间的事,不像是对张横渠有心培养,却培养了这样一个大儒,所以心里非常高兴。

贫而无怨

其实,范仲淹自己就是孤儿出身,幼年时父亲去世,母亲被贫穷所逼,只好带了他改嫁朱家。他也改姓朱,单名叫说。当然,这种日子不好过,他在稍稍长大后,就拜别母亲和朱家,住到庙里读书。每天煮稀饭后再让稀饭结冻,划成三块,当作一日的三餐之食,勉强解饥。考中功名以后,才复姓归宗,最后出将入相。因为他知道民间的疾苦,生活的艰难,所以我们现代的助学制度,他在那个时候已经创办了。他当了大官以后,用赚的钱买了许多田地,田地的收入所得,他完全不要,都用来兴办义学,帮助清寒子弟读书;并在每个县里兴办义仓,积存余粮,遇到荒年,便开仓放赈。这些社会福利的善举,都是他创导的。

另外一个人还告诉我他的故事:某老还如当年一般风趣。他虽然穷,家里却有一个跟了他几十年的老用人,不拿薪水地侍候他。有一天,他写了一张字条,叫老用人送到一个朋友那里,这个朋友知道他的情况,又是几十年的老交情,他在字条上要钱,他当然照给。这一天,他拿了一千块钱,到一家饭馆,配了几样最喜欢的菜;身上的香烟不大好,又吩咐拿来一听最喜欢抽的英国加立克牌的高级香烟。一个人慢慢享受,享受完了,口袋里掏出那一千元,全部给了茶房。茶房说要不了这许多,要找钱给他,他说不必回找了,多余的给小费。其实连那听外国香烟在内,他所费一共也不过三四百元。茶房说小费太多了,他仍说算了不必找了。他以前本来手面就这么大,赏下人的小费特别多,现在虽穷,还是当年的派头。习惯了,自己忘了有没有钱。所以朋友们当面说他仍不减当年的风趣,他听了笑笑说,我就要做到这一点,两个字只能有一个。穷归穷,绝不愁,如果又穷又愁,这就划不来,变成穷愁潦倒就冤得很。社会上贫病交加的人很多,要想心理上不再添愁,这个修养就相当高了。

他为官一生,从来不摆官架子,奉养母亲终寝。他的四个儿子纯佑、纯仁、纯礼、纯粹和侄子纯诚,后来都做了大官,都是名臣,对国家有相当的贡献。他在边陲带兵的时候,叫他的次子回家收租,一次收了四大船的租谷。在回程的路上,次子遇到范仲淹的朋友石曼卿(延年),上前问候,石曼卿流泪告诉他,母亲死了,连棺材都没有钱买,范纯仁即将收来的租谷全部赠送给了石曼卿。范仲淹正在书房读书,见儿子空手而回,就问路上发生了什么事,范纯仁将经过说明,范仲淹听了,非常高兴,对儿子大为嘉许。

有一个朋友,过去地位很高,部长级的,现在有七八十岁了。前两个月碰面,看他气色很好,相逢便问年,他很风趣地说:“我是望八之年。”他来个谐音答话,自我幽默一番。这位朋友现在蛮穷的,他常说人世上的两个字,自己只准有一个字,绝不许同时拥有两个字。什么字呢?“穷愁”两个字。凡“穷”一定会“愁”,穷加上愁就构成穷愁潦倒。他虽然已到望八之年,因为只许自己穷,绝不再许自己愁,所以能“乐天知命而不忧”。他真的做到了,遇见知己朋友,仍然谈笑风生。

我们看范仲淹的一生,就是“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这两句话的最好证明。

中国文学里,对于人生常有“贫病交加”的悲叹。比如前面说的是一个人的病,后面便要说到一个人的贫。世界上贫病交加的人太多了,这是我们应该用心致力的地方。所谓行仁道,就是要从社会整体的环境来均富。拿现在的政治术语来说,就是要达到全民的富强康乐。

(选自《论语别裁》《孟子与尽心篇》)

贫而不愁

人生三道坎

如何面对穷困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选自《孟子与万章》《老子他说》《圆觉经略说》《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这些都是我们大家所熟习的。孔子将人生分三个阶段,对人慎戒的名言。我们加上年龄、经验、心理、生理的体验,就愈知这三句话意义之深刻。

释迦牟尼佛后来讲的佛法是什么呢?一切唯心。都是自己,没有上帝,没有阎王,没有天堂,没有地狱;如果说有的话,天堂、地狱,上帝、阎王,一切也都是你变出来的。这是一个问题了。世界上究竟是有他力,还是自力?究竟是唯心还是唯物?佛告诉我们是彻底唯心的。不管唯物、唯心,都是心的本体来的,谁都做不了谁的主,没有个主宰,生命就是这样来的。

少年戒之在色,就是性的问题,男女之间如果过分地贪欲,很多人只到三四十岁,身体就毁坏了。许多中年、老年人的病,就是少年时的性行为没有“戒之在色”,而种下的病因。

他得到了一个结论:“人即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他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说:“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奇怪啊!真奇怪!每一个人都是佛,不只是人,每一个有知觉的生命,都具备了和佛一样的智慧功能,那么,一般众生为什么不是佛呢?只因自己的思想把自己障碍住了,把自己虚妄不实的思想当成真的,紧抓着不放,所以不能证到佛的境界。佛悟道所讲的话,我们简单地说就是:哎呀!修行搞了半天,原来我就是道。

中国人对性这方面的学问研究得很周密,这是在医学方面而言,但很可怜,在道德上对这方面却遮挡得太厉害,反而使这门学问不能发展,以致国民健康受到妨碍。据我所了解,过去中小学里几乎没有一个青少年不犯手淫的,当父母的要当心!当年德国在纳粹时代,青少年都穿短裤,晚上睡觉的时候将手绑起来放在被子外面,这是讲究卫生学,为了日耳曼民族的优越。这样的做法,虽然过分了,但在教育方面却大有益处。

几千年前,这位把一切问题都彻底解决的人,叫释迦牟尼佛。

现在年青一代的思想:女孩子愿意嫁给有钱的老年人,丈夫死了,男人有钱再嫁又何妨;男孩子受某些外国电影的影响,喜欢爱恋中年妇女。这是一般的风气,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由此发现我们的教育问题很多。至于外国,如美国的男女青年,很多人不愿意结婚,怕结婚以后负责任,只是玩玩而已,以致社会一片混乱。这是人类文化的一个大问题,所以孔子说:“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这句话真的要发挥起来,问题很多,尤其关于性心理的教育,要特别注意。

所谓宗教,在于使人的思想、情绪有所依赖,有所寄托,而且这个宗教可以掌握你的思想和情绪。再进一步来探究宗教的哲学,就要问这个我所信赖、依托的对象,究竟存在不存在?这是大问题。一般的宗教都把这个所信赖、依托者人格化以及神格化、超人化,因为人的力量不够,所以信赖一个超越人的神。于是,人放弃了自我、丧失了自我。那么,如果神存在,这个神又从哪里来的呢?探究这个问题同样是宗教哲学的课题。那我们又要问:我为什么要信他?我所信赖的对或不对呢?万一不对,那又怎么办?这些都值得研究。研究到最后,一切问题都清楚了,见到了生命的本来,见到了宇宙的本来,这叫作“佛”或译为“佛陀”,佛陀是觉悟的意思,就是把宇宙、人生等一切问题都弄清楚了。

壮年戒之在斗,这个“斗”的问题也很大,不只是打架而已,一切闹意气的竞争都是斗。这里说戒之在斗,就是事业的竞争,处处想打击人家,让自己能站起来,这种心理是很多中年人的毛病。

人生下来,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会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大的就整个人类文化而言,无论东方或西方,几千年来始终无法解开“人从哪里来”,以及“宇宙如何开始”之谜;现在的太空科学如此发达,其目的就是探求宇宙的起源。小的就每一个人而言,人生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人生下来就是一个有问题的东西,生命本身的问题就很大。当人碰到问题时,到最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如韩愈所讲“人穷极则呼天,痛极则呼父母”。人在走投无路、无可奈何之际,总要找个依赖;人类的依赖性是天生的,这也是人性脆弱的一面,由此自然而然地想寻找一个可以依靠的神,这就是宗教的来源。

老年人戒之在得,这个问题蛮严重的,不到这个年龄不知道。譬如一个人的个性相当慷慨,他自己就要常常警惕,不要老了反而不能做到。曾经看到许多人年轻时仗义疏财,到了老年一毛钱都舍不得花,事业更舍不得放手。早年慷慨好义,到晚年一变,对钱看得像天一样大。不只钱这一点要“戒之在得”,别的方面也一样要“戒之在得”。

师自心

有一本小说《官场现形记》,其中描写一个做官的人做上了瘾,临死时躺在家里的床上,已经进入了弥留状态,这时他的心里只有一个意念:还在做官,还要过官瘾。于是两个副官站在房门口,拿出旧名片来,一个副官念道:“某某大员驾到!”另一个副官念道:“老爷欠安,挡驾!”他听了过瘾。以前觉得这部小说写得太挖苦人,等到年龄大了,才知道写得并不挖苦,这一类人的确有许多。

我们人欲效法大地,就应该如《易经》卦辞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行健”,是天地的运行转动,永远是健在地前进,所以人要效法它勇往直前的精神,一分一秒都不能偷懒,时时刻刻都在向前开创,永远生机蓬勃,永远灵明活泼,这才合乎大地所具有的“德行”。

有人在做事情的时候生龙活虎,退休下来以后,在家就闲得发愁、发烦。此外还有一个人,听人说某一著名大建筑是他盖的,已经很有钱了,一位将军问他,既然这样富有,年纪又这样大了,还拼命去赚钱干什么?这位老先生答说,正因为年纪大了才拼命赚钱,如再不去赚钱,没有多少机会了。这又是什么人生哲学呢?有个朋友说某老先生也很有钱,专门存美钞,每天临睡前,一定要打开保险箱,拿出美钞来数一遍,才睡得着。

再者,我们效法大地,除了上述的道理,还要了解大地自久远以来运动不止的意义。地球永远在转动。地球一天不转动,甚至只稍一分一秒停止,我们人类和其他大地上的生命,都要完结。

看这类故事,越发觉得“戒得”的修养太重要了,岂只是为名为利而已?人生能把这些道理看得开,自己能够体会得到,就蛮舒服,否则到了晚景,自己精神没有安排,是很痛苦的,所以孔子这个人生三戒很值得警惕。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非常强调此精神。《易经》的“坤卦”,形容大地的伟大为“直”、为“方”、为“大”,指出大地永远顺道而行、直道而行,包容一切,不改其德。

人的心理很奇妙。一个资本家不敢把财富交给后代,权位也是这样。我经常跟几位在位的老朋友讲:“你们要注意呀!权位就是魔鬼,没有到手以前,这个人很好,一旦到手了以后,便会着魔的。”有一位朋友听了以后,一拍桌子就跳了起来说:“你这话真对,一点也不错!”他引经据典地指出,有些人权位没有到手以前,还蛮好,还很可爱,一到手便像着魔了一样,六亲不认了。这种地方大家要多做检省和修养。

人活着时,不管三七二十一,将所有不要的东西,大便、小便、口水等乱七八糟地丢给大地,而大地竟无怨言,不但生生不息地滋长着万物,还承载着万物的罪过。人生在世,我们不应当效法大地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不包的伟大精神吗?

此外,权位很难交下来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有权位的人,尤其年龄大了的时候,总认为年轻人的经验不够、能力不够、思想不成熟,所以不敢放手、不敢把权位交下来。但是不敢交下来的后果也是很惨的,造成了历史上多少悲剧。

人如何效法的呢?人要跟大地学习很难。且看大地驮载万物,替我们承担了一切:我们生命的成长,全赖大地来维持。吃的是大地长的,穿的是大地生的,所有一切日用所需,无一不得之于大地。可是,我们回报它的是什么?只不过是死后一把又脏又臭的腐烂掉的血肉和败坏了的朽骨头罢了。

清朝有一位名士叫郑板桥,也是一位才子、一位高人,他有两句诗写得很好:“由来百代名天子,不肯将身作上皇。”——自古以来高明的皇帝,宁可死在位子上。历史上有些皇帝不肯把权位交出来,死了以后,尸体臭了,蛆虫乱爬,尸腐水流,抬不出去的也很多。因为儿子们在争权夺位,常常把皇帝的尸体任由蛆虫啮食,可见权位抢夺的可怕。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千古不易的密语,为老子思想的精华所在,懂了这番话的道理,也就差不多掌握了修道、行道的关键。

不但皇帝如此,当董事长、大老板的也是一样。在台湾,有一位华侨很有钱,年纪也大了,一个朋友跟他说:“先生,你的年纪那么大了,钱也那么多了,应该休息休息了,还那么辛苦做什么?”他说:“就是因为我年纪大了,所以更要努力赚钱,不然我死了便不能再赚了。”我那朋友只有苦笑。这也算是一种哲学。但他死后也是落得老婆儿子争财产、打官司,老人的后事无人管。

师造化

“戒得”是个很高境界,很难做到,但若做到了,人生便得大解脱。

清代中兴名臣左宗棠,在未得志前,连吃饭都成问题,但他的书房里挂着一副对联:“读书万卷,神交古人。”这种胸襟,这种抱负,是年轻人应该效法的。

(选自《论语别裁》《易经系传别讲》)

试看历代人物,其气度、政治主张,一看便知,一代有一代的风貌。过去历代都有不同,也是循历史的痕迹,渐渐变易而来的,所以从历史渐变的轨迹中,也就可以看到未来发展的方向,这就是“尚论古之人”,与古人交朋友的道理。

诚恳就是大智慧

我常劝青年多读古书,不要以为自己学问够了,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问经验永远不会够的。古人著书立说,累积了多年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穷毕生精力,到晚年出书,流传下来,我们如果不读古书,那才真是愚蠢,有便宜不知道捡。读古书——历史的经验,是汲取古人付出辛酸血泪的数千年经验,供自己运用,所以何必自己去碰钉子,流血流汗,含辛茹苦地再悟出同样的经验呢?或者说,只是读他的书,而又看不见他的人,可以和他交上朋友吗?当然可以呀!我们从古书中就能看到他的时代背景。例如,读唐诗,就知道唐代为何成其为唐代,其淳厚、朴素、气魄,那是伟大,的确了不起。

做人的道理,是守本分,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会深入去体会这个。

师先贤

什么是本分?

人有三师

做领袖的,做父亲的,做干部的,做儿子的,上下长幼、贵贱亲疏之间,都要守本分,恰到好处。譬如贫穷,穿衣服就穿得朴素,不可摆阔;有钱的人也不必装穷,所以仁爱要得分,施舍要得分,仗义疏财也要得分,智慧的行为也要得分,讲话也要得分,信也要得分。总而言之,做人做事,要晓得自己的本分,要晓得适可而止,这才算成熟了,否则就是幼稚。

(选自《列子臆说》)

我再引用一句清朝才子郑板桥(郑燮)的名言,叫作“难得糊涂”。他是江苏人,出身贫寒,靠自己站起来的,没有考取功名以前,靠卖画、教书过活。那个时候教书待遇很低,我们过去家里请来的老师也是那样,不像现在做老师有很好的待遇。所以古人讲“命薄不如趁早死,家贫无奈做先生”,家里太穷了才出来教书讨生活。

所以孔子也讲到,谁有把握啊!把握就是“巧一也”,巧是智慧,智慧是同样的。你赌泥巴的时候很轻松,没有负担,智慧就高;心里一有负担,智慧就低。心理负担是怎么来的?受外界影响来的。你忘记了一切外界的影响,就是大丈夫,就可以顶天立地了。

郑板桥后来考取功名,做山东潍坊的县令,潍坊是很有名的文化地区。我看过他给家里写的信,对我影响很深,这个就是教育。他叫家里的子弟们不要一心想着多读书求功名,读书读出来,有学问,有功名,又做官,这不一定有什么好处。他是个才子,琴棋诗画无所不能,所以他说:“我们郑家的风水都给我占光了。以后的子弟们要像我这般样样都会,是做不到的啊!你们只要规规矩矩,学个谋生的技术,长大了有口饭吃,平安过一辈子,就是幸福。”所以他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大字。

因此孔子下了一个结论:“凡外重者内拙。”对外界环境太重视,心里就虚。人处理事务也一样,太重视环境,自己就受影响。比如,有个人来到我们这里,看见全堂坐满了,被这个场面吓住了;有些人不在乎这个场面,哪里都可以坐,很自然。被外界环境影响的人成不了大事,成不了大器。常有国外的青年同学夜里打长途电话给我,问婚姻的事,考虑东考虑西。我电话里骂他一顿:“你这个孩子,平常跟我那么久,人生就是赌,婚姻也是赌,赢输谁有把握!”

怎么叫难得糊涂呢?笨一点没有关系啊,但是做人要守规矩。他对自己写的“难得糊涂”四个字有注解,他说“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以瓦抠者巧”。抠,汉唐时期叫射覆,就是猜谜。用一个碗盖住东西,类似现在的掷骰子。瓦抠,像小孩子办家家酒,赌输赢,拿瓦片、泥巴来赌,玩输了,给你几个瓦片,或者打手心,赌着玩的,这就是巧。“以钩抠者惮”,进一步是钩,汉朝用的钩,等于现在的挂钩子,银子做的,拿价值高一点的来赌,输赢影响较大,所以心中不安,输了就不得了。“以黄金抠者殙”,拿黄金来赌就更害怕了,输了通通没有了。虽然是三种赌法,但是“巧一也”,赌钱的巧妙是一样的。心里头害怕,就是怕自己赌钱的本事没有,看对方押的宝太重,赔起来不得了,那个情况影响了心理,所以害怕。

老实讲,哪个父母晓得自己的孩子够不够聪明?像我看我的孩子,跟我相比都马马虎虎,不够聪明。我告诉孩子们,不要学我,充其量读书读到我这样多,事情——文的武的都干过,有什么好处啊?没有好处,只有更多的痛苦与烦恼。知识愈多,烦恼愈深;受的教育愈高,痛苦愈大,我只希望你们平安地过一生。

所以人生啊,能够多做鄙事是一种好的磨炼。如今的青年一代太享受了,理想很高,万事不会,米、面怎么来的也几乎不知道,这是很危险的事,人生要多历练才行。

昨天有个孙子打电话找我,我问:“你是谁啊?”“我是你的孙子啊!”“哦,我知道了,什么事啊?”“我的孩子要考某个中学,分数差一点点,他们告诉我,请爷爷您写一封信就行了……”我说:“你的孩子是男的还是女的啊?”(众笑)我真的不知道,他说是男的。我说:“你叫我爷爷对不对?你是我的孙子,你难道不知道吗?为自己的子孙写信,向地方管教育的首长讨这个人情的事,我是不做的,你怎么头脑不清楚啊?!”“是啦,爷爷!这个道理我懂,可是我被太太逼得没有办法,一定要给你打个电话。”我说:“你告诉你的妻子,随便哪个学校都可以出人才,你看我一辈子都靠自己努力,这事绝不可以做。”

孔子很高明,大徒弟颜回问他操舟驾船、游泳的原理,孔子当然懂,不是只讲理论,他都会。人家问他:“天下的学问,你为何都知道?”他讲过一句话:“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是客气的话,所以他到底是一个哲学家、教育家,很谦虚,不像其他宗教人士。孔子十二岁成孤儿,要管一家人的生活,人生各种经验他都经历过,放牛、牧马、放羊、收账、收税都干过。“鄙事”是最低贱的事,其实是最高的学问。

今天我这个孙子又给我打电话:“昨天爷爷的教训,我都跟家里的人讲了,大家都明白,您是对的。”我说:“我知道你心里也不舒服,但你们去反省,读的学校好不好有什么关系?你看世界上的英雄,像毛泽东、蒋介石,哪个是好学校毕业的啊?你说历代的状元,每个大学考取第一名的,有谁做出了大事啊?那些做大事的人,譬如美国的汽车大王、钢铁大王,都不见得是大学毕业的,为什么要这样注重学历啊?”

实际上,这个故事是说人生的境界,我们人生的危险,比在海上坐船还严重。

所以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亦难”,真做个笨的人,也不容易,就怕孩子不笨,真笨了倒是真规矩、真老实,不敢做坏事。聪明的人容易做坏事,反而有危险,所以“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注意第三句话,很聪明,却要学糊涂,这就更难了,一切听其自然,好好努力,这是郑板桥“难得糊涂”的精要。

“‘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这句话是用比喻来解释,我们在世界上做人,其实也像坐在船上一样,随时会失败翻船,掉下水去。所以人的修养要达到一定程度,虽然面对翻车、翻船,乃至山崩地裂,心里却没有害怕。舍就是内心,外面的危险进不到心里,没有动过念头,也不害怕。‘恶往而不暇’,随便你到哪里去都是优哉游哉,不会有危险,下水也一样。”

几十年前曾经有些同学问,用什么方法、什么手段,毕业后可以在社会上站住?我说只有一个方法:笨。也就是做人诚恳、老实,除了这个以外没有其他方法。这话听起来很古老,但里面有个大道理。人类历史发展到现在,今天的青年,几乎个个聪明绝顶,不但知识方面先进,玩聪明、玩手段、刁钻古怪的主意,比我们当年高明得太多了。但是,玩聪明、玩手段最后没有一个不失败的。真正唯一的手段只有老实、规矩、诚恳;假使你把这个当作手段,那最后的成功是归于你这个老实人的了。这是我几十年人生经历得出的结论。历史上玩聪明的人,像花开一样,一时非常荣耀,光明灿烂,很快便凋萎了,变成了尘埃。

孔子答复说:“我跟你两个人书读多了,玩弄文字,道理说得太多了,做到的少,‘而固且道与’,自己还认为学识好、有思想。游泳惯了的人,把水看得很轻易,不在乎,随便就跳下去了,因此可以去当海军,学驾船。比会游还高明的人,对于水性的认识就更高明,因为虽然下水了,却不觉得是在水中,就像鱼在水里生活,却忘记了水是一样的。有人下水就会沉下去,像蛙人一样,这种人不需要船,也没有看过船,因为他没有害怕,忘记了一切,平常练习多,操练得有数了。这种人水性高到‘彼视渊若陵’,他看到深渊,不但心里没有恐惧,还会放松、自然地跟着水转,他看深渊等于看山坡一样。为什么新店碧潭经常有人沉下去上不来呢?因为这个海岛水下面的地不平,一深一浅,水一流过就旋转起来,形成深潭,一般人沉下去就慌了,如果不慌,顺着水一转一转就转出来了。旱鸭子不会游泳,看到船翻了,吓死了,没有掉下水已经没有命了。但是善游的人练习有数,船翻了无所谓,没有害怕,等于我们在陆地下车一样。

这个世界上人人都在玩聪明,聪明已经没有用了,所以未来的时代,成功的人一定是诚恳的、规矩老实的。当然你也可以说,规矩老实也是一种手段,在理论上可以这么讲,毕竟古今中外的人都喜欢诚恳老实的人。就拿我们自己来比,你交一个朋友,他办法多,有智巧,很聪明,你一定非常喜欢,但是你也非常害怕。所以你最爱的朋友一定是那个老实诚恳的。所以《列子》也说“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智巧再高,也只能高到这个程度了。

“渡船的说当然可以学,天下事没有哪一件不能学的。游泳技术高明的人,熟识水的性能,就会驾船。会潜水的人,虽然没看过船,也会驾船。”他只讲这个原理给颜渊听,颜渊再问他怎样驾船,他也不答复了。于是颜渊回来问孔子:“这是什么道理?”

青年同学们,个个都自认聪明,谁肯承认自己是笨蛋啊?但是这个聪明就是大问题。我常常提到,苏东坡一生受的打击很大,他有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他后悔自己聪明;下面两句更妙了,“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希望笨儿子一辈子平平安安有福气,功名富贵都有。

颜渊问孔子:“我曾经渡一个水流很急的深渊,下面有深潭,很危险。津人是渡船的人,驾船技术高明。我向渡船的请教:‘在这个大风浪那么危险的地方,你怎么把船驾得那么好啊?可不可以学呢?’

苏东坡的前两句诗蛮好的,后两句诗他又用聪明了,希望自己的儿子又笨又有福气,不必辛苦就做到大官,一辈子又有钱又有富贵。天下有那么便宜的事吗?他不是又用聪明了吗?这个聪明就不对了。

忘记一切外界影响,就可以顶天立地

实际上,苏东坡这个思想啊,就是他的人生哲学。再仔细一想,苏东坡这个愿望,也都是我们世俗的希望,我们个个都想这样,最好钞票源源滚进来,车子送来给我坐,你们盖高楼,分几层给我就好了。每个人都想要这样,都误于聪明。

(选自《列子臆说》《老子他说》《漫谈中国文化》《孟子与万章》《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孟子》中的文章看起来那么美、那么平实,好像话都告诉你了,可是,他有很多东西都在文字的后面。譬如他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就是说,聪明没有用。这句话让我们想到老子说的“大智若愚”。真有大智慧的人,不会暴露自己的聪明;不是故意不暴露,而是最诚恳才是最有大智慧的人。“大智若愚”这个观念,不是同《孟子》的观念一样吗?但是《孟子》同《老子》也有他们反面的意义,读《老子》这本书要注意哦,大智若愚反过来,就是大愚若智。大笨蛋有时候看起来很聪明,他还处处表示自己聪明;越表现自己聪明的人,一定是笨蛋,暴露了自己。所以大智若愚,老子只说了正面,反面那是老子的密宗,不传之密,你要磕了头,拿了供养,他才传给你。

大家晓得我的孩子有在外国读书的,有一个还是学军事的,西点军校毕业。不是我鼓励他,也不是我培养他,他十二岁连ABC也不认得就到美国去了,最后进入军事学校。他告诉我:“我不是读军事学校啊,我是下地狱啊!”我就问他:“那你为什么要考进去呢?”他说:“爸爸啊,我离开家里时向祖宗磕了头,你不是说最好学军事吗?我就听进去了。街上的西点面包很好吃,我就想到读西点军校。但是好受罪啊!”没有办法,他也是自立的啊!是靠自己努力出来的。

(选自《历史的经验》《列子臆说》《孟子与离娄)

并不是不要爱孩子,哪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孩子啊!我也子孙一大堆啊!我让他们自己站起来。

五个人生原则

我也是十八九岁自己混出来的,我不是伟人,伟人都是自己站起来的,没有什么教育,都是自学出来的。我再一次跟你们讲,不要只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中国古文里有一句话——“恩里生害”,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恩情,爱孩子爱得太多了,反过来是害他不能自立的,站不起来了。

《易经·系辞传》说:“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

安徽人十三四岁就去做学徒,跟着学商,到外地发展;长到十七八岁或二十岁回来,家里给他订婚了(旧时订婚男女不必见面的)。讨了老婆,过个一两年又出来了,出来七八年,甚至十来年才回去一趟。所以安徽的男人对他们的太太都非常感激,老了会为她们修个贞节牌坊。

这五点是卜卦时用的,也包括了人生哲学的大原则。

我们当年也是这样。像我十九岁离开家,十年后抗战胜利才短期回家,之后再没有回去过!也没有靠兄弟、父母、朋友的帮忙,都是自己站起来的。一个孩子要自立,只希望他有一口饭吃,不要做坏事,出来做什么事业是他的本事与命运。

“列贵贱者存乎位”,高贵与下贱,用现代语来说,即有无价值。存乎位的问题,“位”以现代语解释就是空间。人生亦如此,到了某一位置就“贵”,没有到某一位置就“贱”。所以卜卦时哪一卦是好,哪一卦是坏?是没有一定的。甲卦,就某一事、某一空间、某一时间而言,是了不起的好卦,如果换了一个空间,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安徽朋友告诉我,安徽人很辛苦,对自己的出身很感慨。他们常常念叨“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古代的孩子是这样,父母对孩子用心培养,忍心把十三四岁的孩子送出去当学徒,绝没有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溺爱。

我们到庙里去看神像,就有很大的感想,也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一堆泥巴,或一块石头、一根木头,雕成了菩萨像,成了“像”,然后在大庙里一摆,人人都去跪拜。它为什么那么贵?“存乎位”,在那个位置就贵了。很多事情都是如此,人也是如此。所以研究《易经》,当知卦的本身没有好坏,好坏只是两个因素,时间对、位置对就好。

举一个小例子。中国商业发展到今天,历史上有名的大商帮,一个是晋商,山西的票号很有名;另一个是徽商,扬州是安徽徽商的天下。从古代到现在,徽商对文化、工商业发展的贡献,可说是第一位的。

同算命一样,有的人八字好,贵命,可是一辈子没有遇到好运,不遇时,贵不起来,好像一件东西,的确是好东西,有价值,可是放在那里几十年都卖不出去,又有什么办法呢?有的人学问很好,可是一辈子不出名。反过来说,如大家称颂的胡适之先生,不知道他的学问到底好在哪里?说他哲学史好吗?写了半部还不到,写不下去,碰到佛学问题,只好搁笔。其他如研究《红楼梦》《聊斋志异》、“红学”“妖学”,有什么用?可是将来中国文化史上胡适之先生一定有名。看历史尤其如此,历代以来,有多少和诸葛亮一样有学问的人!如果没有像《三国演义》这样的小说,能够出名吗?根本就没有孙悟空这样一个人,可是被小说一写,就如此走运。天下的事,对于名与利,把这个哲理一看通,就觉得没有什么,就淡泊了,非其时也就能居而安之,心安理得。中国人的古语“福至心灵”很有道理。一个人到了某一位置——福气来了,头脑真是灵光,特别聪明。

处事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千万不能说我只想做大事,小事就一概不管。假如小事都做不好,还能做大事吗?连一锅稀饭都煮不好,却说要救天下,那不是吹大牛吗?

“齐小大者存乎卦”,齐就是平等。乾、坤、坎、离四个卦是大卦,其余六十卦都是大卦变出来的,那是小卦。卦就是现象,也就是大的现象、小的现象。现象有大小,一个人的成功失败也有大小。有如发财,甲发得多,乙发得少,这有大小,但立脚点是平等的,不管大小卦都是卦,都是一个现象。庄子的书中有《齐物论》,何以名“齐物”?万物不能齐,没有平的。人的智慧、学问、体能都是不平等的。即使有两人体能一样,其中一人生病了,另一人为了平等也生病吗?物是不能齐的,但是庄子提出来有一项是齐的——本体的平等。如太空是平等的,太空中万物的现象是不平等的。所以庄子有一句话很妙,他说“吹万不同”。孔子研究《易经》讲究“玩”,庄子讲究“吹”。吹万即万有。他以风来比方,他说大风吹起来,碰到各种的阻力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意思是说,风吹来是平等地吹,而万象遇到风以后,自己发出的声音不同。

现代教育,的确要注重职业教育,因为普通教育在大学毕业以后,连谋生技能都没有,吹牛的本事却很大。今日的青年应该知道,时代不同了,职业重于一切,去解决自己生活的问题,必须自己先站得起来,能够独立谋生。学问与职业是两回事,不管从事任何职业,都可以做自己的学问,不然,大学毕业以后,“眼高于顶,命薄如纸”八个字,就注定了命运。自认为是大学毕业生,什么事都看不上眼,命运还不如乞丐;没有谋生的技能,就如此眼高手低,那是很糟的,时代已经不允许这样了。

“辨吉凶者存乎辞。”什么是吉凶悔吝?要看文字的记载。换句话说,这文字代表人的思想,吉凶悔吝在于各人的观念、各人的看法。

人生要建立自己谋生的职业,不要随便求人。自己会谋生了,就可以建立起独立人格了。

“忧悔吝者存乎介”,这是说卜到悔吝卦的时候,忧虞到悔吝,就要独立而不移,下定决心,绝对要站得稳,端端正正。人倒霉的时候,自己能站得正,行得正,一切现象都可以改变。

大家都说我在推广读经、读古书,不是的,是中、英、算(中文、英文经典,珠心算)一起来。其实,学问是学问,知识是知识,要学会文化。什么叫作礼?这是文化。第一,不要傲慢,不要看不起人;第二,每个人要学会谋生的技能,做个水电工,乃至做个建筑工人都可以。学问归学问,职业归职业,人品归人品,千万不要傲慢。

“震无咎者存乎悔”,无咎就是善补过也。人生没有绝对不犯错的,只要知道忏悔,忏悔的结果就是补过。

人要自立,自己先要站起来,己立而后立人。一个人要学谋生的技能,先要看自己的所长,学个专长。最可怜的是无专长,像年轻时前辈老师们骂我们的“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读书人最可怜了,不能做劳工,只会用嘴巴吹牛混生活。古人说,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这是非常重要的观念。

(选自《易经杂说》)

自立的前提

人生不可无所畏

(选自《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一个人有所怕才能有所成。

如何才能做到“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呢?最重要的就是要能“知止”,真正认知一个能使它安静下来的作用,才能做到所谓的大静、大定,那就要牵涉哲学上的本体论,现在只能大略带过。所以《大学》之道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须从知、止、定、静、安、虑、得的内圣的静养开始,这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教化传统。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定而后能静”,什么叫静?这里面牵涉物理科学。世界上万物的生命没有真正的静止,生理、物理的世界都在动。轻度地动、慢慢地动,看起来是安静的,这是假的静,不是真的静。譬如地震,本来地球内部都在变动,不过现在因为地球内部的物理变化,地和风(气)、水、火中间起大冲突,有大的震动,我们才明显感觉到震动。其实有很多的震动我们是感觉不到的,而有些其他的生物反而比我们更能感受得到。

这里所谓的畏就是敬,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只有两种人可以无畏,一种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种是最笨的人。这是哲学问题,和宗教信仰一样。我常劝朋友,有个宗教信仰也不错,不管信哪一教,到晚年可以找一个精神依靠。但是谈宗教信仰,第一等智慧的人有,最笨的人也有,中间的人就很难有宗教的信仰。

换句话说,我们这个生命,思想像陀螺一样在转,佛法告诉我们,一个人一弹指之间,思想有九百六十转,这是生命中认知的大科学。比方我们写一篇文章或写一个字,那里面不知有多少思想在转动啊!你给情人写一封信,“亲爱的,我爱你……”这一念之间的思想情绪已经从国外转起,转到中国了。像人们谈情也好,讲话也好,思想转动得很厉害,极不稳定。注意哦!比如我们说一个“现在”,这句话是一个思想,是一个念头在动,这是“想”不是“思”。当说个“现在”,里头早已经想到下面要说的另一句话,不止几百转了,这是很微细的“思”的作用。因此要随时知止,把它定在那里,像陀螺一样虽在转动,其实陀螺中心点都在本位。所以说“知止而后有定”,这是第一步!

人生如果没有可怕的、无所畏惧的就完了。譬如在座的各位,有没有可怕的?一定有,如怕老了怎么办?前途怎么样?没有钱怎么办?没车子坐怎么办?都怕,一天到晚都在怕。人生要找一个所怕的。孔子教我们要找畏惧,没有畏惧不行。

这个“虑”的意思,不是思想考虑的虑,是在定静、安适的境界里自性产生的智慧功能,不同于平常散乱、昏昧的思想。它是上面所说的“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智慧境界,这两句名言出自曾子的学生子思所著的《中庸》,就是对于“安而后能虑”的诠释。我们现在借用佛学的名词来说明这个“虑”字的内涵,就是“般若”的境界,中文可翻译为“慧智”。它不同于一般的聪明,我们现在用的思想学问都是聪明所生,不是慧智,慧智跟聪明大有差别。透过这个慧智,然后彻底明白生命自性的根源,在《大学》就叫作“虑而后能得”。得个什么?得个生命本有智慧功能的大机大用,这才叫作“明明德”。

第一个“畏天命”,等于宗教信仰,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的形态,但有宗教哲学。有一位大学校长说:“一句非常简单的话,越说越使人不懂,就是哲学。”这虽是笑话,也蛮有道理,由此可见哲学之难懂。中国的乡下人往往是大哲学家,很懂得哲学,因为他们相信命。至于命又是什么?他们不知道,反正事好事坏,都认为是命,这就是哲学。天命也是这样,这“畏天命”三个字,包括了一切宗教信仰,信上帝、主宰、佛。一个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个人到了无所怕,是不会成功的。

这个“知止而后有定”的境界,渐渐会进入一种安详、静谧的状态,这叫作“静”。到了静的境界以后,再复进入非常安宁、舒适、轻灵的境界,这叫作“安”,借用佛学特别的名词,叫它“轻安”。再由轻安、清明、不散乱、不昏昧,非常接近洁净的境界,就会发起“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慧力,这叫作“虑”。

第二个“畏大人”,这个大人并不一定指官做得大。对父母、长辈、有道德学问的人有所怕,才能有成就。

再说我们的思想、身体要怎么定呢?平常人的知性,是跳跃、散乱、昏昧不定的,但是又必须要以知性的宁静、清明把散乱、昏昧去掉,专一在清明的境界上,这才叫作“知止”。知止了以后再进一层才是定。佛教传进中国以后,把大小乘修行的一个要点叫“禅定”。“禅”是梵文的翻音,“定”是借用《大学》“知止而后有定”这个“定”字来的。

第三个“畏圣人之言”,像我们看四书五经,基督教徒看《圣经》,佛教徒看佛经,这些都是圣人之言,怕违反了圣人的话。

你看“知止而后有定”,第一个是知性的问题。知,就是每个人生来能知之自性的功用,学佛学道,成仙成佛,第一步也都要知道“知止而后有定”。譬如,我们大家现在坐在这里,都知道自己坐在这里吗?这个能知之自性是什么呢?这个能知之自性不在脑中,也不在身上,是与身心内外都相通的。但现在西方医学与科学都认为能知之自性是生理的、唯物的,归之于脑的作用,其实脑不过是身识的一个总汇。中国文化讲本体是心物一元的,知性不在脑,是通过脑而起作用。

研究历史上的成功人物会发现,他们在心理上一定有个东西,以通俗的哲学来讲,就是有一个信仰的东西,一个主义或一个目的,假使没有这个,那就完了。孔子说,相反地,小人不知天命,所以不怕。“狎大人”,玩弄别人,一切都不信任,也不怕圣人的话,结果一无所成。这中间的道理也很多,与历史、政治、哲学都有关系,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凡是有所创造的人,总要找一个帽子戴着。

那么怎么修养呢?有七个程序:“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有一个故事:大小两条蛇要过街,大蛇想大摇大摆地过去,小蛇不敢过去,叫住大蛇说:“这样过街你我两个都会被打死。”大蛇问该怎么办,小蛇说:“有一个办法可以过去,不但不会被人打死,还有人替我们修龙王庙。”大蛇问什么办法,小蛇说:“你仍然昂起头来大摇大摆地过去,但让我站在你头上一起过去。这样一来,我们不但不会被打死,人们看了觉得稀奇,一定认为是龙王出来了,会摆起香案拜我们,还会把我们送到一个地方,盖一座龙王庙来供奉。”结果照这个办法过街,果然当地人看后盖了一座龙王庙。

儒家所谓的圣人,在道家老庄的讲法叫真人,你听这个名称就可以知道,一个人成年以后没有真正修养心性,都是不够成熟的,就不足以称为成年人。以“真人”这个名称来说,必须要有真正心性的修养,认得那个生命的根本。道家所说的真人就是神仙,超乎一般平庸的人了。换句话说,没有明白自己生命根源的心性以前,都是行尸走肉的凡人,也就是假象的人而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在说明“内圣”以后,才可以起大机大用之“外王”。这个“王”字,“王者用也”,上至帝王,下至贩夫走卒,不过是职务的不同,其实都是启动心性外用的行为。所以“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样才是一个完成圆满人格的人,也可以叫他圣人或真人了。

这个故事分析起来很有道理,所以一个人事业要成功,常在上面顶一个所畏的。所以有朋友去做生意,我劝他随便顶一个“小蛇”去当董事长,也不要当总经理,做一个副总经理就行了。慢慢过街,成功以后,反正有个大龙王庙,自有乘凉的地方,没有成功也可以少一点事。

《大学》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就是大原则。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六岁入小学,十八岁已成为成年人了,便进入大学。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所谓大人,就是成年人的意思,成年人的第一课,先要认知生命心性的基本修养。所谓“明明德”,就是明白心性问题。这个“德”字,“德者,得也”,得到生命本有的学问,这属于内学,也叫内圣之学。

还有一个故事:古时有一位太子,声望已经很高了,还要去周游列国,培养自己的声望。这时突然来了一个乡下老头儿,腋下夹把破雨伞,言不压众,貌不惊人,自称王者之师,说可以做皇帝的老师,帮助平天下,求见太子。

中国文化中儒、释、道三家,各有三句话需要了解,就是佛家讲“明心见性”,儒家叫“存心养性”,道家说“修心炼性”。实际上,这就是生命的大科学。

通报以后太子延见,这老头儿说:“听说你要出国,但这样去不行,你要拜我为师,处处要捧我,在各国宴请你的时候,大位要让我坐,你这样才能成功。”太子问他这是什么道理,老头儿说:“我以为你很聪明,一提就懂,你还不懂,可见你笨。现在告诉你,你生下来就是太子了,绝对不会坐第二个位置,而你在国际上的声望也已经这样高了,再去访问一番,也不会更增加多少。可是你这次出去不同,带了我这样一个糟老头子,还处处恭维我,大家对你的观感不同了,认为你了不起。第一,你礼贤下士,非常谦虚。第二,这糟老头子的肚里究竟有多大学问,人家搞不清楚,对你就畏惧了。各国对你有了这两种观感,你就成功了。”

成年人的第一课

这位太子照他说的做,果然成功了。这不只是一个笑话,由此可懂人生。懂了这个窍,历史的钥匙也拿到了,乃至个人成功的道理也就懂了。

(选自《孟子与滕文公、告子》《维摩诘的花雨满天》《孟子与离娄》《列子臆说》)

有时候把好位子让给别人坐,自己在旁边帮着抬轿,舒服得很。

一个人做一件事、讲一句话,就像是自己的第二生命,因为大家都看到他的影像了。事情做错了,中国的社会习惯,不大喜欢当面说穿,背后一定批评,这就是你的影子。所以我们做任何事都要顾到后影如何,所谓历史上万世留名,名就是个影子,这个影子究竟好不好,在你做的时候就要先考虑,这也就是“持身”。

这就是君子三畏的道理,一定要自己找一个怕的,诚敬地去做,是一种道德。没有可怕的,就去信一个宗教,再没有可怕的,回家去装着怕太太。这真是一个哲学,我发现一个有思想信仰的人,他的成就绝对不同,一个人没有什么能管到自己的时候,就是失败的开始,不然,还是回家拜观音菩萨得好。

壶丘子林告诉列子“知持后”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告诉他,一个人讲一句话、做一件事,都要晓得后果。譬如买股票,也许赚大钱,也许蚀本,后果是非好坏,事先已经很清楚,这叫作知道“持后”。有这样高度智慧的人,才可以言“持身”,才懂得人生,然后就可以了解“立身处世”了。

(选自《论语别裁》)

有事业的人才叫作站起来的人,叫作“立身”,顶天立地,站在天地之间,不枉做一个人。“处世”就是怎么活得有价值,受人重视爱护。“立身处世”就包含了《列子》的“持身”观念。

不着急,不求满

壶丘子林是列子的老师,道家的一个高士。他告诉列子一个原则:“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持身”就是如何保持身心,如何建立和爱惜你的生命,同时有第三个意义,就是“立身处世”。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如何站起来,在社会上有所建树。

《老子》中说:“安以动之徐生。”

——《列子》

此处的“动”,不是盲从乱动,不是浊世中人随波逐流的动,不是“举世多从忙里错”的乱动。世上许多人钻营忙碌了一辈子,究竟为谁辛苦为谁忙?到头来自己都搞不清楚。真正的动,是明明白白而又充满意义的“动之徐生”,心平气和,生生不息。

子列子学于壶丘子林。壶丘子林曰:“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列子曰:“愿闻持后。”曰:“顾若影,则知之。”

这就是老子的秘密法宝吧!老子把做功夫的方法、修养的程序与层次都说了,说在静到极点后,要能起用、起动。动以后,则是生生不息,永远长生。佛家说“无生”,道家标榜“长生”,耶稣基督则用“永生”,但都是形容生命另一重意义的生生不已。只是在老子,他却用了一个“徐生”来表达。

“守身”这件事,如果发挥起来,包含的意义有很多。尤其是青年们,在今天这个思想纷杂、人伦规范混乱的时代,交朋友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一步错了,这一生就掉下去了,殊不上算。所以做人、做事、交友,都要谨慎。一个人只要立身正,事业失败没有关系,可以再站起来;立身不正,倒下去了,就是万丈深渊,万劫难复,这就是古人说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徐生”的含义,也可说是生生不息的长生妙用,它是慢慢地用。这个观念很重要。像能源一样,慢慢地用,俭省地用,虽说能源充满宇宙,永远存在,若是不加节制,乱用一通,那只是自我糟蹋而已。“动之徐生”,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法则。道家要人做一切事不暴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悠然“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怡然自得,千万不要气急败坏,自乱阵脚。这也是修道的秘诀,不一定只说盘腿打坐才是。做人做事,且慢一拍,就是这个道理。不过,太懒散的人不可以慢,应快两拍,否则本来已是拖拖拉拉要死不活,为了修道,再慢一拍,那就完了,永远赶不上时代,和社会脱了节。

例如,汉代的名臣杨震,有人在半夜送红包给他,对他说,你老人家尽可以收下来,这事没有人知道的。杨震说:“怎么没有人知道呢?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起码有四方面都知道了。”这便是大家所熟知的堂名号“四知堂”的来由,美誉流传千年,迄今人人皆知。

“徐生”是针对一般人而言,尤其这个时代,更为需要。社会上,几乎每个人都是天天分秒必争,忙忙碌碌,事事穷紧张,不知是为了什么,好像疯狂大赛车一样,在拼命、玩命,所以更要“动之徐生”。如果做生意的话,便是“动之徐赚”。慢慢地赚,细水长流,钱永远有你的份;一下赚饱了,成了暴发户,下次没的赚,这个生意就不好玩了。“动之徐生”,所可阐述的意义很多,可以多方面去运用。浅显而言,什么是“动之徐生”的修道功夫?“从容”便是。

假如今天早上有人找上门来,要给你一个立即可以发财的机会,或者一个名利双收的工作、职务,千万不可因一时的近利而骤然答应下来,一定要仔细谨慎地考虑,利愈近、愈大,就更应该愈慎重地考虑。这也是关键性的第一步,踏不踏出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生的是非、善恶、祸福很可能就在这一步之间。

生命的原则若是合乎“动之徐生”,那将很好。任何事情、任何行为,能慢一步蛮好的。我们的寿命、欲想保持长久,在年纪大的人来说,就不能过“盈”、过“满”。对那些年老的朋友,我常告诉他们,应该少讲究一点营养,“保此道者不欲盈”,凡事做到九分半就已差不多了。该适可而止,非要百分之百,或者过了头,那肯定会适得其反。

一个人到社会上立足的第一步,会关系到一生的成败,或幸或不幸。所谓立身出处,就是第一步跨出来到社会上时,要非常慎重,而且不只是人生的第一步重要,每天、每事的第一步同样重要。

比方年轻人谈恋爱,应该懂得恋爱的哲学。凡是最可爱的,就是爱得死去活来爱不到的。且看古今中外那些缠绵悱恻的恋爱小说,描写到感情深切处,可以为他殉情自杀,可以为他痛哭流涕。但是,真在一起了,算算你侬我侬的美满时间,又能有多久?即便是《红楼梦》,也不到几年就完了,比较长一点的《浮生六记》,也难逃先甜后惨的结局。

所谓出处,等于走出大门,第一步跨出去的时候,就要好好选择方向,往什么地方走,怎样走。例如,现在社会上很喜欢谈到青少年的出路问题。也许有的人抱持一个“有路就出”的态度,俗语所谓“有奶便是娘”,只要有钱可赚,叫别人爷爷都可以,甚至寡廉鲜耻、违背良心的事都去做。有的人则不计较待遇,只求有学习的机会,增加人生的历练,能进德修业的事才做,这就是出处的问题。

所以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不欲盈”。虽然有那永远追求不到的事,却同李商隐的名诗所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岂非值得永远闭上眼睛,在虚无缥缈的境界中,回味那似有若无之间,该多有余味呢!不然,睁着一双大眼睛,气得死去活来,这两句诗所说的人生情味,就没啥味道了。

所谓立身,就是长大成人以后,在世间做怎样的人?站在一个什么立场上?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人格?用现在的话来说,是要把自己的立场搞清楚。在家是在家的立场,出家是出家的立场,做生意就有做生意的立场,学生有学生的立场,都要搞清楚。

中国文化同一根源,儒家道理也一样。《书经》也说:“谦受益,满招损。”“谦”字亦可解释为“欠”。万事欠一点,如喝酒一样,欠一杯就蛮好,不醉了,还能惺惺寂寂,脑子清醒。如果再加一杯,那就非丑态毕露,丢人现眼不可——“满招损”。又如一杯茶,八分满就差不多了,再加满十分,一定非溢出来不可。

孟子指出,一个知识分子,受教育的目的是人格的养成,尤其对于立身出处的认识,更为重要。

关于吉事怎样方得长久?有财富如何保持财富?有权力如何保持权力?这就要做到老子所说的“不欲盈”。曾有一位朋友谈到人之求名,他说有名有姓就好了,不要再求了,再求也不过一个名,总共两个字或三个字,没有什么道理。

人生要如何起步

有一次,从台北坐火车旅行,与我坐在同一个双人座上的旅客,正在看我写的一本书,差不多快到台南站,见他一直看得津津有味。后来我们交谈起来,谈话中他告诉我:“这本书是南某人作的。”我说:“你认识他吗?”他答:“不认识啊,这个人写了很多书,都写得很好。”我说:“你既然这样介绍,下了车我也去买一本来看。”我们的谈话到此打住,这蛮好。当时我如果说:“我就是南某人。”他一定回答:“久仰,久仰。”然后来一番当然的恭维,这一俗套,就没有意思了。

(选自《论语别裁》)

名利如此,权势也如此。即使是家庭父子、兄弟、夫妻之间,也要留一点缺陷,才会有美感。例如,就文艺作品的爱情小说而言,情节中留一点缺陷,如前面所说的《红楼梦》《浮生六记》等,总是美的。又如一件古董,有了一丝裂痕,摆在那里,绝对心痛得很。若是完好无缺的东西摆在那里,那也只是看看而已,绝不心痛。可是人们总觉得心痛才有价值,意味才更深长,你说是吗?

最难的是认识自己,然后征服自己,把自己变过来。但要注意并不是完全变过来,否则就没有个性,没有我了,每个人要有超然独立的我。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一个人的长处也是他的短处,短处也是长处,长处与短处是一个东西,用之不当就是短处,用之中和就是长处,这是要特别注意的。

(选自《老子他说》)

这六点也可看作人的个性分类。这六种个性都不是坏事,但没有真正内涵的修养,就都会变成坏事。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或仁、或知、或信、或直、或勇、或刚,但不管哪种个性,重要的是自己要有内涵,有真正的修养。

享受的原则

每个人都可以把《论语》这六点写在笔记本上,或写在案头,作为一面镜子,随时用来反省自己。

不被物质绑架

第六点,“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就是直话直说,胸襟开阔,同第四点有一致之处。刚的人一动脸就红了,刚正就不阿,好刚的人不转弯的,绝不转变主见。个性很刚的人,若不好学,就会变得狂妄自大,满不在乎。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第五点,“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脾气大,动辄打人,干了再说,杀了再说,这是好勇,没有真正修养,就容易出乱子。

孔子说生活不要太奢侈,“食无求饱”,尤其在艰难困苦中,不要有过分的、满足奢侈的要求。与《乡党篇》中孔子自己的生活态度、做人的标准是相通的。“居无求安”,住的地方,只要适当,能安贫乐道,不要贪求过分的安逸,贪求过分的享受。这两句话的意义,是不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要重视精神生命的升华。

第四点,“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一个人太直了,像绳子绞起来一样,就是不好学,没有修养,迟早要绷断的,要偾事。脾气急躁的人会偾事,个性疏懒散漫的人会误事,严格说来,误事还比偾事好一点,偾事是一下子就把事弄砸了。所以个性直的人,自己要反省到另一面,如果不在另一面修养上下功夫,就很容易偾事。

第二句是说,一个人如果志于这个道,而讨厌物质环境艰苦的话,怕自己穿坏衣服,怕自己没有好东西吃,换句话说,立志于修道的人而贪图享受,就没有什么可谈的了。因为他的心志已经被物质的欲望分占了。这个“修道”不是出家当和尚、当神仙的道,而是儒家那个“道”,也就是说,以出世离尘的精神做入世救人的事业。

第三点,“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这个“信”到底指哪个“信”?假使指信用的信,对人言而有信,这还不好?假如好信不好学就是贼——鬼头鬼脑,这怎样解释呢?对人对事,处处守信,怎么会鬼头鬼脑?这里的“信”,至少在《论语》里有两层意义:自信和信人。过分地自信,有时候会出事,因为过分自信,就会喜欢去用手段,觉得自己有办法,这个办法的结果害了自己,这就是“其蔽也贼”。

不要到极点

第二点,孔子说许多人知识非常渊博,而不好学(这就是我们强调的,学问并不是知识,而是个人做事、做人的修养),它的流弊是荡。知识渊博了,就非常放荡、任性,譬如“名士风流大不拘”,就是荡。知识太渊博,看不起人,样样比人能干,才能很高,却没有真正的内在修养,这种就是荡,对自己不够检束。这一类人也不少。

常听人说某人有福,但福为“祸之所伏”,看来有福时,可能祸就快要来了。我们中国有句谚语,“人怕出名猪怕肥”,猪肥了算是有福,可快要被杀了。人发财以后出了名,大家都知道,同时麻烦也就来了。一个人官大、名大、钱多,只要三者有其一,也就麻烦大,痛苦多了。

善良的人不一定能做事;好心仁慈的人,可能学问不够、才能不够;流弊就是愚蠢,加上愚而好自用便更坏了,所以对自己的学问、修养要注意,对朋友、对部下要观察清楚,有时候表面上看起来是对某人不仁慈,实际上是对这人有帮助。做人做事,越老越看越惧怕,究竟怎样做才好呢?有时自己都不知道,这就需要智慧、需要学问,这是第一点。

所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思想,就是从道家老子这句话来的。祸害到了极点,福便来了;福到了极点,跟着便是祸了。这两件事是互为因果,循环交替而来的。但是“孰知其极”,谁知道什么是祸的极点,什么又是福的极点?人的一生中,万事都要留一步,不要做到极点,享受也不要到极点,到了极点就完了。

儒家讲仁,一如佛家讲慈悲。盲目地慈悲也是不对的,所谓“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仁慈很重要,但是从人生经验中得知,有时我们出于仁慈帮助了一个人,结果反而害了被帮助的人。这就是教育的道理,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真难啊。

例如,今天有好的菜肴,因为好吃,便拼命地吃,吃得饱到十分,甚至饱到十二分;吃过了头一定要吃帮助消化的药,否则明天要看医生。这就是口福好了,享受极了,反而害了肠胃。如果省一点口福,少吃一点,或者肠胃受一点饿,受点委屈,可是身体会更健康,反而有福了。

第一点,仁虽然好,好到成为一个滥好人,没有真正的学问涵养,是非善恶分不清,这种好人就成了一个大傻瓜。

少妨碍他人

孔子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只要活着,一定烦恼了别人,这是必然的。譬如我们大家在这里研究《论语》,蛮轻松的,等会儿回家一看:“太太,你怎么搞的?饭没做好!”我们在这里享受,那个烦恼是加在太太身上的。人活在世上,都是把自己的痛苦加在别人身上,然后自己得到一点所谓的“享受”,所谓的“幸福”。

这四点——恭、慎、勇、直,都是人的美德,很好的四种个性。但必须经过文化教育来中和,不得中和就成为偏激了,这四点也成了大毛病,并不一定对。太恭敬了,变成劳。我们中国人说“礼多必诈”,像王莽就很多礼。太谨慎了变得窝囊。太勇敢了,容易决断,变得冲动,有时会误了事情。太直了,有时不但不能成事,反而偾事。项羽的个性就是太勇、太直了。清代诗人王昙说他“误读兵书负项梁”,很有道理。所以教育文化非常重要,自己要晓得中和。

人活在世上是互助的,我们的幸福享受,一定有赖于他人,甚至妨碍了别人。不过,如能常生警觉,想到妨碍了别人时,尽量少妨碍一点,已经是最好的道德了。所以说,绝对无私,绝对无欲,是做不到的。

“直而无礼则绞”,有些人个性直率、坦白,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当长官的或当长辈的,有时候遇到这种人,实在难受,常叫你下不了台。老实说,这种阳性人心地非常好,很坦诚。但是学问上要经过磨炼、修养,否则就绞,绞得太过分了就断,误了事情。

老子也认为绝对无私是不可能的,做到“清心寡欲”“少私寡欲”,已经很了不起了。少私就公了;绝对无私行不通;绝对无欲做不到;少欲就是了不起。所以替自己想时也能替别人想,就是很了不起的公德。譬如当我想到要拿扇子的时候,也问问他:“你要不要?”那就更了不起了。

“勇而无礼则乱”,有些人有勇气、有冲劲,容易下决心,有事情就做了,这就是勇。如果内在没有好的修养,就容易出乱子,把事情搞坏。

懂得分享

“慎而无礼则葸”,有些人做事很谨慎,非常小心。小心固然好,过分地小心就变得无能、窝囊,什么都不敢动手了。我们土话说“树叶掉下来怕打破头”,确有这种人。

有一天,颜渊和子路站在孔子旁边闲谈,孔子就说:“盍各言尔志。”你们年青的一代,把你们的愿望、志向讲出来听听。

恭就是恭敬。有些人天生态度拘谨,对人对事很恭敬;有些人生来昂头翘首,蛮不服气的样子。有的长官对这种人印象很坏,其实大可不必,这种态度是他的禀赋,他内心并不一定这样。所以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不要随便被外在的态度所左右,尽量要客观。孔子所说的“恭而无礼”,这个礼不是指礼貌,是指礼的精神、思想文化的内涵。所以不要认为态度上恭敬就是道德,要看内在的涵养。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子路是很有侠气的一个人,胸襟很开阔。他说,我要发大财,家里有几百部小轿车,冬天有好的皮袍、大衣穿,还有其他很多富贵豪华的享受。但不是为我一个人,希望所有认识我的人,没有钱问我要;没饭吃我请客;没房子,我给他住。

这一节我们要深入研究,意义包括很多。大而言之,就是政治领导哲学;小而言之,是个人的人生修养。

唐代诗人杜甫也有两句名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子路这个志愿的翻版。他说修了千万栋宽敞的国民住宅,所有天下的穷读书人都来找我,这是杜甫文人的感叹。而子路的是侠义思想,气魄很大,凡是我的朋友,衣、食、住、行都给予上等的供应。“与朋友共”的道义思想,绝不是个人享受。“敝之而无憾”,用完了,拉倒!

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选自《论语别裁》《老子他说》)

如何理解自我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