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奇石 > 突袭美国

突袭美国

《突袭美国》不时冒出好莱坞的电影画面。画面通常十分短暂,根本看不出剪切自何处。但效果却使人坐立不安: 介于事实和虚构之间的摇摆不定。双子塔坍塌之后接着是电影《哥斯拉》的画面,只见怪物哥斯拉把整个曼哈顿夷为平地;场景突然切换为神情郁闷的布什总统参加新闻发布会,随即融入电影《珍珠港》的爆破场面。接着,解说员一一详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恐怖袭击事件,上至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塞尔维亚遇刺,下至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系列活动。“恐怖分子们很不满意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解说员这样说道。“他们的不满有诸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这些超级大国把自己的准则强加于别国之上。”碟片继续讲述了美国驻非洲国家使馆在1998年遭遇袭击的后续影响。与美国的报复行动——在阿富汗并不成功的轰炸行动——配套的画面来自影片《勇闯夺命岛》,嘶嘶作响的导弹在旧金山湾的上空一闪而过。

《突袭美国》的制作者一开始采用的手法更像是在拍纪录片。影片一开始是纽约市的日常生活场景——有人在过马路,有人在坐办公室——解说员同时讲述曼哈顿和世贸大厦的背景信息。办公室的一个场景引起我的注意,我回放了一下——一个仅有五秒钟的镜头——一位银行职员抱着一摞材料从一张办公桌走到另一张办公桌跟前。这个人看上去很面熟,我顿时琢磨,他是不是我读大学时的某个熟人。我又回放一遍之后才明白过来,那个画面剪切自电影《华尔街》。

我来到街上,问大家对9月11日的袭击事件有什么感想。有人把世贸大厦和五角大楼遇袭事件,与北约在1999年对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实施的造成三人死亡的轰炸事件相提并论。他们说,美国想做“世界警察”,在这件事情上罪有应得。说来奇怪,他们对纽约和华盛顿的受害者所表达的同情听起来冷酷无情。“恐怖分子为什么非要夺去那些无辜者的生命?”一个人说道。“如果他们对美国政府不满,应该直接飞向白宫嘛。”

我把有关世贸大厦遭受攻击的几张碟片都看了一遍。DVD由政府主办的新华出版社在北京草草制作而成,封面上印着奥萨马·本·拉登和乔治·W·布什的照片,以及双子塔燃烧的画面。一如中国的诸多盗版产品,碟片背面试图摆出非常权威的架势,煞有介事地印着好莱坞演员和制片厂的名字: 汤姆·汉克斯、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杰瑞·布鲁克海默、文·瑞姆斯、试金石影片公司。上面有一个小方格,标注该影碟的级别为“R”,意即其中充满了暴力和污言秽语。画面主要是美国广播公司拍摄的新闻片,外带中文解说,以及在关键时刻混录进去的美国电影配音。第二架飞机撞向世贸大厦的时候,响起一阵阵枪声和爆炸声。《大白鲨》的主题曲响起,北塔呈慢动作缓缓坍塌。

我跟在温州一所私立学校当英语老师的中国朋友谈起了人们的这种反应。他说很多人在电视上看到袭击场面的时候都哈哈大笑。“其中一个人告诉我,他当天晚上整夜睡不着觉,太兴奋太高兴了,”我的朋友说道。

谁是凶手?尚不知晓。

我们谈论了中国媒体在这样的反应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数十年来,中国政府对美国的文化和帝国主义大肆批评,但这样的批判在“9·11事件”后明显地少了下来。中国政府表达了与华盛顿团结一心的意愿,不仅在于他们视这次袭击事件为良机,有助于改善与美国的关系,还在于他们担心国内的恐怖活动。

白宫国会山爆炸声响成一片。

不过,这些事情不在官方媒体的报道之列,普通民众并未意识到来自边疆地区的不满情绪有多严重。与阿富汗接壤的新疆居住着维吾尔人,自中国政府于1949年在这一地区强化统治之后,住在这里的伊斯兰少数民族便对共产党的统治心怀不满。维吾尔分裂分子在近年间转向暴力,有报道指出他们有人接受过塔利班的训练。与我交谈过的温州人几乎没人把美国所遭受的袭击当做一种警示。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多数时间里中国人都在忍受战争和政治动荡,现代的恐怖主义对他们来说非常抽象。当我和那个朋友谈起人们在看到美国遭受痛苦时所持的幸灾乐祸态度时,他这样说道:“这跟鲁迅的描述一模一样。”他所提及的这位20世纪的伟大作家,经常批判国人不具同情心。在名为《阿Q正传》的中篇小说和其他作品中,鲁迅把中国人冷漠围观和恃强凌弱的习惯定性为严重的国民劣根性。

五角大楼和国会山遭遇多架飞机撞击。

不过,我感觉到还有一股力量在发挥作用。过去十年间,政府的反美宣传达到了新的高度,这要归功于好莱坞影碟的大行其道。一向以来,中国媒体对美国的描述大而化之,要么是极贫极穷,要么是持证卖淫和暴力泛滥,现在的刻画一下子前所未有地生动起来。对普通中国人而言,“9·11事件”不过是迄今为止最为暴力恐怖的美国电影场景而已。在《美国的灾难》中,一位名叫陈晓楠的解说员说道:“我们深感震惊,但与此同时我们又毫不震惊。”陈晓楠是鲁珀特·默多克所属的新闻集团旗下的凤凰卫视的播音员。该电视台的基地设在香港,一直渴望成为中国的CNN,并针对大陆的卫星用户提供服务。恐怖袭击成了凤凰卫视的得力助手,它向中国观众提供的报道远比国有新闻网来得更加广泛——甚至更加耸人听闻。在陈晓楠和其他人员的播报中,他们不遗余力地把“9·11事件”与《珍珠港》和《空军一号》里的相关电影场景做对比,给人的印象是,如果没有这样的对比,中国观众就无法感知袭击场面的真实性。

世贸中心完全摧毁。

与此同时,随着布什总统在向美国公众所做的报告中借用电影海报的行话——誓言“无论死活”也要抓获本·拉登,并引用好莱坞电影的片名比如《无限正义》,中国的电影制作人很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位全世界头号通缉的恐怖分子所具有的潜在商业价值。DVD盒套的脊背处印上了本·拉登的头像,以往这个位置一直由阿诺德·施瓦辛格或汤姆·克鲁斯所占据。“我听别人说,现在本·拉登甚至比毛泽东还要有名,”那位英语老师这样对我说道。

数架飞机攻击美国!

在温州期间,我前往大虎打火机公司看望在外销部门工作的一位朋友。她叫雪莉,以温州的标准看,她算得上是一位年轻的成功人士。她二十八岁,月薪二百五十美元,主要利用自身的英语技能与国外买家进行业务联系。

一如中国的所有城市,温州的大街小巷充斥着私自刻录的美国电影碟片,这些廉价的碟片多由位于广东的翻录工厂加工而成。除了各种时令大片,温州的影碟店所出售的很多美国电影我闻所未闻,演职人员没什么名气,封面简介耸人听闻,大肆宣扬性和暴力。在一家影碟店沿着货架浏览的过程中,我取出了一张《真情难舍》。封面简介极尽诱惑之能事:“他凭着多位迷人女郎,找到了挣大钱的法子。”边上还有一张《受雇英雄》,写着这么几句话:“她: 一个心地善良、迷人而可爱的天生尤物;他: 一位充满威胁的变态杀手。”《哥斯拉复活》(又名《爬虫大战》)的提示语是“小小爬虫引发人类暴行”。有关世贸大厦遭受攻击的一张影碟上,一个大大的橘色星形符号中央印着这么几句话:

她领着我参观了大虎打火机有限公司。男性员工正在使用冲切机将锌合金板冲压成点火按钮,女性员工则在用塑料焊接台浇铸小型缸体。这是一家管理规范的工厂,偌大的办公室摆放着许多陈列着高端产品的展柜。陈列品里有镶嵌着仿钻的金色打火机,也有可以伸进犄角旮旯的烧烤专用打火机。一面墙壁上挂着一幅世界地图,图上显示的是公司从温州走向世界各地的辐射状出口地点,有美国、英国、巴西、印度,以及其他数十个国家。图上还有一句用英语写成的大幅标语:“让‘虎’牌创世界名牌。让世界更了解‘虎’牌。”

任何人无需离开大陆,便能在温州发现其与传统计划经济相去十万八千里的诸多东西。当地经济的私有化超过百分之九十,失业率非常低(据官方数据,约为百分之一)。在国家没有大规模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当地人自豪地发展着自己的经济,他们与生俱来的商业头脑远近闻名——文化程度不高,但心灵手巧,吃苦耐劳。我不禁好奇,在这座充满朝气的城市,人们不光有务实而国际化的眼光,还带着诸多美国文化的影子,他们会对“9·11事件”有什么样的反应。

那天下午晚些时候,我和雪莉以及她为温州一家计算机公司开发软件的丈夫共进晚餐。他们俩都说,他们的朋友和同事对恐怖袭击的受害者很少有认同感。雪莉自己承认,她最初在观看电视报道时并没有感到特别被触动。“我并不感觉悲伤,”她说道。“我得承认,我一直对美国存有偏见,因为它过于强大,总喜欢在其他地方使用自己的武力。不过,我越琢磨整件事情,就越对那些无辜的人感到同情。”

温州人都懂生意经。温州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因为靠山面海,所以这里的人们一直眼光向外。全世界的唐人街都能找到出门在外的温州人——或开餐馆、或经营店铺。留在家乡的温州人则生产出口商品。附近一个叫做白石的卫星城镇专做塑料鞋底,另一个城镇白象做的是男装。丽水以生产低压电子产品小有名气。1988年,随着中国加速推进经济改革,温州开始生产打火机,现在负责向全世界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市场供货。温州人对自己生产的打火机非常自豪。住在这里的一个朋友曾经送我一只豪华的防风打火机,附带瑞士军刀、剪子和指甲钳。

美国的全球化政策一直基于一种前提,即美国文化和美国产品的扩张,连同各国之间日益增加的贸易联系,必将增进国与国之间的认识和了解。雪莉的英语很熟练,收入不断增加,所在公司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她似乎可以成为这一前提的佐证。不过,她似乎也并不担心,美国所发生的事情会对她在温州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尽管经济衰退的迹象已经无处不在。中国的股市在“9·11事件”之后急转直下,我离开温州那天,市政府对防空警报系统进行了测试——这样的情形通常只发生在台海关系紧张期间。“我并不认为这样的恐怖袭击会对我们的公司造成多大的影响,因为我们目前面向美国的出口数量不算太大,”雪莉说道。“实际上,大家一直在说,美元贬值有利于我们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在温州的多家影碟店,我先后找到了三张有关美国遭到攻击的碟片。其中一张是DVD,片名叫做《世纪大灾难》,另两张是普通影碟,分别取名为《突袭美国》和《美国的灾难: 21世纪的珍珠港》。世贸中心大厦双子塔和国防部遇袭后三天,这两张影碟在市场上出现。差不多两个星期后,那张DVD问世,我只在一家影碟店找到了它,摆放在《侏罗纪公园》和《决战猩球》之间。店员说,《世纪大灾难》卖得相当好。

她的丈夫补充说,即便可能遭遇经济衰退,他们或他们的邻居也不会感到害怕。“一切都是相对的,”他说道。“中国人经常说,只有当你和不穷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你才会感到自己有多穷。如果全世界都在走下坡路,我们不过是跟着走下坡路而已,那么事情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种思路跟美国及其贸易伙伴所大力倡导的背道而驰,不禁让我大吃一惊。不过,我想,如果大家所做的不过是用打火机换回好莱坞影片,那么世界为什么要变得更小、更能让人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