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将进酒:中国历史上一百个酒局 > 第二十五局:屈子行吟

第二十五局:屈子行吟

香草美人的背后,相思愁苦的背后,那种忠臣孽子的孤愤呼之欲出。

解放前,孙次舟教授提出屈原是同性恋,是楚怀王的男宠,是文学弄臣。这一见解石破天惊,引发了学术界的震动。朱自清认同这一观念,楚辞专家闻一多也撰文支持。文学之士一向被君主们以弄臣蓄养,屈原的弟子宋玉、后世的东方朔,都属此列。屈原的诗章里,的确最多的就是阴柔形象,用鲜花、香草、美人来自喻,并且很多诗句可以作出女性闺怨、失恋、孤独的解读。孙次舟、闻一多结合战国时期男风盛行,得出此推断,但毕竟只是一家之言。解放后,新派学者又将屈原推举为第一位浪漫主义和自由派的诗人,认为屈原的诗歌充满了神秘奇诡的想象和充沛的爱情宣言。

在《渔父》诗中,泽畔的渔父问他为何愁苦至此。他说出了让所有人内心深处为之一颤的话,这句话其重如山,其尖如刺,直指众生的灵魂:“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屈原因此也被人们奉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在诗篇里,感慨国家的艰辛,黎民的苦难,以及自己忠而见谤的忧愤。司马迁说读到《离骚》等篇,感同身受,至于落泪。

渔父劝他沧浪之水清可濯缨,浊可濯足,何不顺应自然?

秦国因侵掠而更加强大,为了对楚一举成擒,设下圈套,约楚怀王到武关赴会。屈原再次劝谏,但被怀王之子及秦国结交的权臣一力撮合,最后怀王被扣,客死他乡。力主父亲会盟的王子顺利登基,再次将屈原流放到更远的荆棘荒寒的湘巴之地。数年后,秦大破楚,占领国都,“烧先王之墓”,屈原于五月初五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以身殉国。

他拒绝了。他宁赴湘流,葬身鱼腹,也不愿意使自己皓白的节操蒙尘。

当时的楚国,在鲸吞蚕食后的诸侯版图里,是唯一能与秦国争逐天下的。但楚偏安于南方,放任秦对中原诸侯的侵凌。秦希望与楚国结盟,这一示好背后,不难看出其目的,是便于腾出手去先侵略其他小国。屈原是楚王同姓宗亲,劝阻楚秦媾和,但秦强楚弱,楚王昏庸,以为藉此可以保有太平,于是接受了结盟。为表诚意,还将反对秦国的屈原流放到汉水一带。

他是一个孤独的人,没有人理解他。渔父,是他自己虚构出来的一个对话者。这是两种处世哲学的冲突,屈原选择的那一种明澈纯净而且脆得如同瓷器。他用死来殉道理想、拒绝苟且。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署名权的诗人,在此之前,要么是集体创作,要么是作者不可考。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和《九歌》,用楚辞体写成,这种诗长短交错,多用语助词,经过南方独特巫风民俗的浸染,与中原《诗经》文学四字一句、平正厚重的风格大相异趣。

没有宾主,没有杯盏,没有醉和醒,甚至也没有酒,他在这场漫长而苦涩的酒局里诗意地行走。

屈子行吟,是一个孤独者的酒局,仿佛一幕荒诞剧,屈原戴着高耸的帽子,穿着宽大的衣裳。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一边走,一边吟诵,带着浓厚的楚国口音。

在众人眼里,他是如此孤独、如此固执。所有孤独者的结局都会是惨烈的。

主饮:屈原;主陪:渔父;主宾:楚怀王;地点:汩罗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