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秦王仗着势力强大,说久闻赵王喜好音乐,自己很有兴趣,请赵王鼓瑟听听。赵王不得已,鼓了一曲。秦王马上让史官记下来:某年月日,赵王为秦王鼓瑟。赵王气得脸色煞白,随从们也个个义愤填膺。蔺相如上前,说两位大王身份相当,我王鼓瑟,也请秦王击缶,击缶就是敲瓦罐子,这是根本不入流的器乐。秦王大怒,坚决不肯。蔺相如上前说:“如果您这样无礼,我们也不是好欺负的,秦国虽然强大,我却只要五步就能与您同归于尽。”秦王见他按剑上前,心下害怕,忍气吞声敲了几下瓦罐。蔺相如也让赵国史官记下来: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酒喝到一半,秦国大臣又挑衅说:“今天这么高兴,赵王送十五座城池给秦王祝酒罢?”蔺相如回答:“的确是宾主尽欢,不知道秦王愿不愿意用咸阳给赵王祝酒?”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希望和秦议和,约在渑池会盟。廉颇体现了军事家的远见,他与赵王诀别说:“国内臣民等您三十日,不回来,我们就自立太子为王。免得秦王以您来要挟赵国。”楚国就是前车之鉴,楚怀王被扣在秦国,楚国为了避免被秦国勒索,立了新君。
秦王倒也没有翻脸,相比两国之间的利益关联,这只是小小波澜。赵王回来后,想到廉颇差点把自己推翻的危险,再想到蔺相如保驾保面子的大功,立刻把蔺相如升为上卿。
蔺相如完璧归赵不辱使命,赵王拜他为上大夫。
廉颇觉得蔺相如不过是逞口舌之能,怎么能和自己的赫赫战功相提并论?于是存心要刁难蔺相如,蔺相如处处避开,放话出来:“我秦王都不怕,岂会怕廉将军?顾全大局,文武大臣之间不宜争斗,要是争起来,得利的是秦人,损失的是赵国。”别人都觉得蔺相如识大体,讲大局,廉颇不识大体,不讲大局。廉颇也很羞愧,脱下衣服,背起荆条,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成语“负荆请罪”出自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将相和”。
蔺相如出道的时候,廉颇已经是名震天下的大将军。蔺相如只是太监总管缪贤(宦者令)的门客,因为赵国得到了楚国的至宝和氏璧,秦昭王觊觎多时,下书给赵王,愿意以十五座城池交换这块玉璧。这就像俄罗斯所说:我愿意以海参崴和库页岛来交换贵国的四羊方尊。赵王并不笨,明白这显然是有去无回的买卖,和氏璧是一定要送过去的,城池是绝对拿不回来的。但就这样送给秦王,赵国尊严何存?不给秦王,为一块璧挑起战火也愧对国民。缪总管推荐了智勇双全的蔺相如出使秦国,秦王不愿意兑现十五座城池,蔺相如找借口再次把玉璧骗到手上,派人悄悄送回赵国。秦王舍不得城池,又不愿意为玉璧杀使者,更不愿意失信于天下,便放了蔺相如。
多年后秦赵大战,赵王废弃沉着应战的廉颇,启用纸上谈兵的赵括,重病中蔺相如苦谏说赵括胶柱鼓瑟不堪其用,但未被采纳,导致赵国长平惨败。
主饮:蔺相如;主陪:秦王,赵王;主宾:廉颇;地点:渑池
将相失和,本质上是尊崇武力与尊崇智慧的冲突、是血性与理性的冲突、是追逐短期利害与谋求长远得失的冲突;我们是文明古国,其表象之一就在于几千年来,政治上重文轻武,军事上由文官节制武官。范仲淹、辛弃疾、王阳明,都是文臣率兵。传统认为,冲锋陷阵不如折冲樽俎;杀人掠地不如攻心服民。历史上不缺少像屈完退楚师、烛之武劝秦师、鲁仲连降燕师的故事,片言之间息兵止战:这不是文人的自我美化,这是真实的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