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与萧何、刘邦是沛县老乡,军功出身,一直在齐国做丞相。在那里,他先学儒术,后来向高人学习道家无为而治,其实也就是“休养生息”。国家初定,不能过度扰民,在此政策指导下,齐国一直稳定和谐。
《汉书》里说,萧何刚死,远在齐国做郡丞的曹参就让属下赶快整理行李,称马上就要任丞相了。不久,果然得到了委任令。这也看出来曹参是朝廷的内定人选,更看出来萧何临死前和惠帝一番人事讨论的虚伪之处。
曹参任丞相后,成天无所事事,一切按照萧何既定的条文办。选择到各分封国及朝廷的官员都忠厚老实。那些精细、图名、求发展的一概不用。每天的大事就是饮酒,士大夫、各级官员看到曹参这个样子,都来劝谏。每次来人,曹参就安排美酒招待,来客要发言,就劝酒,一直喝到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才罢休。
这一段往往被解读为君臣知遇之明,但从对话而言,萧何其实全未做主。这是被誉为有远见的、经历九死一生的两朝丞相的圆滑之处。汉初连坐制度十分残酷,举荐继任并不见得是一个好差事,一有不慎便会遭受牵连以至灭族。
丞相府的后院就挨着政府公务员宿舍,这些汉朝的公务员们,受曹参不理政事的影响,成天喝酒唱歌。相府工作人员不堪其扰,就安排曹参到后院参观,果然看到那帮人在酗酒,工作人员大喜,希望曹丞相马上下令把他们抓起来。结果曹参不怒反乐,安排酒宴,把隔壁那些公务员叫过来一起狂饮高歌。
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追随流氓天子刘邦举大事、成大业,最终被任命为丞相。萧何擅长管理调度,为国家平定立功甚多,但也几次下狱,差点杀头,全凭谨慎小心,得以自保。惠帝听政时,萧何年事已高,卧病不起。惠帝问他:“万一有事,举谁继任丞相?”萧何保持着最后一刻的清醒,并没有摆托孤老臣的谱,而是说:“知臣莫如主。”把皮球踢了回去。惠帝便说:“曹参怎么样?”萧何马上认同,磕头谢恩:“这是极佳人选,我就算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
惠帝不高兴了,认为曹参倚老卖老欺负自己。就让人问曹参:“高祖刚死,惠帝又年轻。您是丞相,每天喝酒不干事,这哪是忧国忧民的榜样呢?”曹参大怒,把提问的大臣打了二百棍,骂道:“天下事,你小子不配过问。”惠帝上朝时责备曹参,说这话是我让人问您的。曹参反问道:“您觉得您比高祖怎么样?”汉代以孝治国,惠帝当然不敢狂言,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我哪里比得上高祖。”曹参又问:“那您看我比萧何丞相怎么样?”惠帝不客气地说:“好像也有点比不上哦。”曹参总结说:“您说的对。高祖和萧何平定天下,制定的条款都还在,咱俩遵守着他们的教诲做事,那是肯定不会出错的,您说对不对?”惠帝听了,没办法,只好说:“好吧,就按您说的办。”
主饮:曹参;主陪:萧何;主宾:高祖刘邦,惠帝刘盈;地点:丞相府
曹参就这样,无功无过,活了三年,病死任上。成语“萧规曹随”即出于此。曹参是聪明人,在这个严刑峻法,臣吏朝不保夕的大汉初年,用一套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谬论,堵住了图新思变的年轻皇帝的口。休养生息也好,萧规曹随也好,都只是明哲保身的借口。“日饮酒”、“不视事”,让他没有更多的把柄和过失。灭族的名士、抄家的故友、弃市的大臣、逼反的将军,萧何看得太多,曹参也看得太多,萧何鞠躬尽瘁,也不过如此,何况曹参?在皇权生杀予夺的年代,活着是最充足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