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破圈 > 总结 升级心智,终身成长

总结 升级心智,终身成长

这个“三观”并没有包括很多人会聊到的事业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因为事业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时间观、金钱观和价值观,而世界观则取决于一个人过往的经历。如果我们能把塑造事业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元素搞清楚,那我们在梳理它们或重塑它们时就会容易很多。

在以下内容里,我们会更深入地探讨自我认知整合里的一些核心问题——你的三观:时间观、金钱观和广义价值观。

自我认知整合第四步:建立属于你的时间观

“量身定制”三观,就能重塑自我

我们要聊的第一个话题就是时间观。其实没有所谓正确的时间观,只要它能帮助你合理分配你最稀缺的资源——时间,并帮助你达到你人生的重要目标,那么它就是适合你的时间观。如果没有形成或者刻意思考自己的时间观,那你很有可能会付出很高昂的时间成本。

这里有一个小练习可以帮助你定义生活的必需品:请你列出你生活中的必备活动和事物。如果是事物,请尽可能量化你的目标和需求,比如,我需要赚100万元,我需要买一套房子。请不要列出超过10条。如果超过了,请你仔细分析一下,你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多。

美国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他的著作《时间的悖论》里提出了七种时间观:两种关于过去,三种关于当下,两种关于未来。这些时间观被命名为——

看清利弊以后,你才能做一个informed decision (明智的决定)。

关注过去的消极时间观。

我换过6个行业,并在短短一两年里就在这些行业里做出了不错的成就,这样快速的成长是其他道路无法比拟的。

关注过去的积极时间观。

这条路的第二个美妙之处是它带来的成就感。

关注当下的宿命主义时间观。

在埃及遇到特别投缘的驴友,干脆两人一起改变行程共行。

关注当下的享乐主义时间观。

在外国小镇里,给我指路的当地人热情地带着我玩了大半天。

关注当下的整体主义时间观。

在墨西哥金字塔旅游时突然下起倾盆大雨,我无处躲藏,拦下了一辆车,里面的老夫妇只会讲西班牙语,却热情地绕了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把我送回了酒店。

关注未来的时间观。

在南非潜水看笼子里的大白鲨时,它2米的大口在距离我0.5米处张开,锋利的牙齿咬得铁笼咔咔作响。

超未来的时间观。

这条路的第一个美妙之处是它带来的惊喜。

具有关注过去的消极时间观的人,每次回忆起过去就会有一种很负面的想法,却又经常沉浸于对过去的痛苦回忆中,无法真正地面对当下。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会沉迷于过去的痛苦回忆里,你可以尝试做一下前面打破过去回忆的一些练习,包括重构过去、图像法、与你的内在小孩和解等。

但是如果重来,我还是会选择这条少有人走的道路。

具有关注过去的积极时间观的人,会觉得过去是非常积极、美好、温暖、充满爱的,但是也因为如此,会觉得当下不是那么令他们满意,而不太愿意去享受现状,反而希望能够保留或者重新恢复过去好的事物和做法。如果你有这样的倾向,可能会妨碍你享受当下、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你可以试试前面“扭转你的记忆体(破圈法则二)”里提到的方法,让自己不要过度沉迷于过去的美好回忆中。

没有固定工作,没有固定的住所,安顿好父母,才能自由地出去探索。

有关注当下的宿命主义时间观的人会认为,一切都已经被命运控制,自己没法改变任何事情。很多人是从以宿命论为中心的宗教信仰中学到了这种时间观。

从15岁起,我几乎每年都会搬一次家,居无定所也不过如此吧。现在在北京也买不起房。所谓自由,很多时候只有在没有牵挂和羁绊时才能达到。

具有关注当下的享乐主义时间观的人,会倾向于享受当下能带来快乐的东西,而回避会引起痛苦的东西。这种人通常会很享受生活,但是可能会在某些方面缺乏一种目的性、使命感和责任感。如果你有这种倾向,可以重点阅读一下与情绪体相关的内容,调整回避或逃避痛苦的东西的心态。

我把钱都花在了旅游、书籍和有趣的经历上,没有买过贵的皮包,也没有贵重的衣服。有一次因为航班被取消后我被换到了公务舱,因为衣着很休闲,美国航空的空姐还查了我的票。

关注当下的整体主义时间观,更像是宗教和冥想的核心概念,指的是要全身心地关注当下发生的事情,而不去思考对过去的悔恨,或对于未来的担忧或渴望。

最后,需要有取舍,要放弃很多别人眼里有价值的东西。

具有关注未来的时间观的人,经常会去积极主动地制定目标、做计划、为未来做打算。通常这种人也会更有行动力,在获得世俗成就这条路上走得更加专注,也更加成功。如果你是这类人,那么本章中关于整合自我的内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确立长期的人生目标。

这样的经历我有过多次,我在为自己感到庆幸的同时,也更感恩当下。

具有超未来的时间观的人,可能是因为对于宗教或神秘学的信仰而相信人的灵魂是永远不灭的,因此他会基于灵魂能跨越好几辈子的理念来思考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当下人生。

在格陵兰岛沿着冰川的岸坡走了5个小时之后折返,因为一念之差没走一条捷径,躲过了因几百米冰川突然崩裂而造成的数十米高的海啸。

在真实生活中,每个人在不同情况下可能会采取不一样的时间观。以上这个分类只能大致概括一些最常见的行为倾向,比如愿意享乐还是沉迷于过去。但是因为类别过多,所以很难让人找到一个着力点去改变,因此我采用了另外一种分类方法,把时间观分为三种。

在古巴船潜,结果下潜到10米处时眼镜带松了,海水一下子涌了进来,我睁不开眼,但又不敢立刻往上浮,因为怕撞到船的螺旋桨,在打手势后感到有同伴拉住了我,在他的引导下我才安全上船。

第一种:节约性。在某些事情上能节约时间就节约时间,能提高效率就提高效率,能少花时间就少花时间。

其次,风险很高。很多时候一个决定就会夺走我的一切。

第二种:乐意性。在某些事物上,我愿意花多久就花多久,我愿意浪费多少时间就浪费多少时间。

很多事无法找人倾诉,需要自己默默扛下。

第三种:中立性。不设限不评价,不抗拒时间的流逝。

以投行背景从零开始,转去硅谷最“硬核”的游戏公司做产品经理。

每个人会归到这三种时间观里的活动和事物都不一样,比如,对于一个爱好学习的工作狂,他对自己的一些活动分类如下——

放弃硅谷舒服的生活和绿卡申请,拿原先工资的20%回国创业。

节约性:家务,吃饭,娱乐时间,兴趣爱好。

在贝莱德最有技术含量的一个组里做到管理者时去念书。

乐意性:学习,工作。

自己争取到去新加坡念高中的奖学金,从而小小年纪就一人在外生活。

中立性:和他人交流沟通,家庭,健康。

但这一切都是有代价的。首先,我会不被理解、不被接受。我的很多决定甚至我母亲都不理解——

而对于一个喜爱动漫的初中生,他对自己的一些活动分类是——

我喜欢闲云野鹤的状态,因此,有着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能读书和旅游,做着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还能赚着生活费,是一种在我自己听起来似乎都非常不可思议的生活方式。

节约性:上课,写作业,课外辅导。

我在想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之后的经历,让我在一部分人眼里成了“少数人”。

乐意性:动漫,游戏,和他人交流动漫,看动漫相关知识。

过去8年去了五大洲的65个国家游玩,过去3年每年阅读超过100本书,还做着自己认为很有意思的事情——教人如何提高自我认知。

中立性:其他类型的交流,吃饭,锻炼,其他活动。

任何选择都有利弊,包括你选择活出的自己。以下就是我对自己选择的利弊分析:

请你列出平时会做的事情和行为,至少列出20种,然后按以上类别进行归类。

当你定义完生活的方式以后,你还需要做一件事,分析利弊。

归类以后,你就能看到你生活的重心在哪里,你是否认同这种时间观。

我这辈子要做的事情并不多,所以我可以自己掌控生活的节奏。身后的虚名太遥远了,我过好这辈子就行了。

我个人在做完这个练习以后,对自己的时间观产生了新的认知,甚至发现了自己的一个盲区。

保持一颗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对简单和美好事物的欣赏力,以及对生活的感恩之心。

下面还有两个练习,帮助你分析自己是否把时间都安排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上。

身外之物只留自己真正喜欢的,保持一个优雅大方的自我形象;

练习一:请在下面四个象限的每个象限里,填满你平时符合这个要求的活动、事物或行为。这里所指的活动或行为并不局限于你的兴趣爱好,而是指任何你会做的任务和事情。有的人会具体到工种,比如销售、运营、商务;有的人可能会把它分为任务,比如会议、记录汇报;有的人可能会填写做饭、吃饭、睡觉、散步;有的人可能会填写很多兴趣爱好。这四个象限是按照自信程度和兴趣程度来区分的,其中的自信程度代表的是你在这方面的能力和满意度。

控制饮食和睡眠,定期锻炼;

当你填完了,请思考以下问题:

每年读100本书,保持写作的习惯,出一本书(就是你目前看的这本了);

1.你可以做什么来把左上角的活动拉到右上角去?

去至少95个国家,继续参观有意思的博物馆和艺术展览,体验有创意的表演和活动;

2.你为何还需要在左下角浪费时间?你需要做什么来减少这部分的时间投入?

保持对他人的善意,但只在我关心的人身上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尤其是父母和那几个长辈和好朋友;

3.你为什么对右下角不感兴趣?

工作上做对他人有帮助的事,比如咨询和教书;

少是为了更好地专注和精进,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率。那么,所谓的“少”到底是多少呢?我列出了以下几点:

练习二:虽然时间是有限的,但是通过掌控专注度,其实我们可以把有限的时间更好地应用起来。专注度分为聚焦程度和专心程度。聚焦程度是指你在一段时间内是喜欢做一件事还是做很多事。专心程度是指你在做一件事时,头脑和身体是否会经常开小差。

而在上大学时,我是非常聚焦的,一切都是为了父亲,所以做的事情不用很多,但每件事情我都非常投入,做到让自己满意。这种状态是后来我在受外界影响和信念体操控时很难达到的。

请思考一下你平时一天内的状态是属于四个象限里的哪个象限,各自占比多少。

我越是没有自信和安全感,就越会对很多事物抓着不放。我后续遇到的人生重大打击和这一心态不无关系。每个都想要,但不会去思考这些对我是否真的都那么重要,因此没有完全投入,反而顾此失彼。

填写完之后,请思考:

但父亲的突然去世让我失去了信心和对人生的期待,记得我后来着急申请商学院的一个理由是,我觉得大学这段经历和成就是我这辈子都不可能复制的,也就形成了似乎只有这些老本可吃的信念体,从而变得很怕输,什么都想要。

1.你可以做什么来把左上角的活动拉到右上角去?

我对自己最满意的一段经历是在大学里:成绩是系里第一;在课外活动中担任过主席和副主席,负责近10万美金学生活动经费的分配;每周打工20个小时,参加过6个国际、国内的高端学生会议;谈了恋爱,也加入了兄弟会;拿到了四家投行的录取信,而且都是在提前一年半毕业的情况下拿到的。在充分活出自己潜力的同时,我还承担着父亲癌症晚期的压力。

2.你为何还需要在左下角浪费时间?你需要做什么来提升专注度?

在明确生活中想要做的事情时有一个原则,叫少即是多。我是过去几年才慢慢意识到少即是多的重要性的。

对我来说,我特别在意的是自由,所以在明确了创造和帮助他人会给我带来意义感和价值感后,我会寻找既有更大自由度又符合我意义感和价值感的活动和事物。因此,我基本放弃了创业或是给大公司工作这类责任很大的选择,而是更倾向于自由职业者、外部咨询师这种在时间安排上很灵活的工作,以及写文章、讲课、录视频这种自由度比较高的活动。

自我认知整合第五步:建立属于你的金钱观

在这里,你可以借助自己的广义价值观来排列不同事物的优先级。如果和职业相关的价值观排名比较靠前,比如成就、成功、财富等,那么在定义生活时就可以多添加点这方面的目标;如果和家庭或人际关系相关的价值观排名比较靠前,比如和谐、亲情、爱情等,那么在定义生活时就可以多放些有助于维护这些关系的活动和事物。

金钱观指的是人们对于金钱的看法和态度。通常这是大家不太愿意提起的一个话题,但是在我看来它却极其重要,因为除了时间,金钱是我们生活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但是很多人对它的认知是不全面甚至是带有偏见的。而在这种金钱观的引导下,人的一些价值观也会被扭曲,从而会走很多弯路,即便有很多的金钱,也依然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或为了一点点小钱就做出极其冲动的行为。

当你定义了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后,就可以选择出与其相关的活动和事物了。在这个基础上,你可以定义你的生活,或者说明确你在生活中想要做的事。你可以把生活分成几个方面,职业、家庭、人际关系、兴趣爱好、身心健康等,分别进行定义。

我们先看一下什么会影响一个人的金钱观(1)

自我认知整合第三步:定义生活

1.通常上一代,尤其是父母长辈的花钱方式会影响下一代的金钱观。

创造一些东西,无论是写文章、写书,还是教课,都是我能控制并且能从中感受到满足的。而对团队和业务等问题的解决和优化、咨询和帮他人分析人生中重要选择的利弊等对他人的帮助,也能因为立刻得到反馈而让我感觉良好。这些就是我意义感和价值感的来源。

2.外在社会的发展变化,尤其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发生变化时,金钱观也会发生变化。过去50年中国的经济有了高速发展,你会发现很多60后、70后的金钱观,和很多90后、00后的金钱观有很大的差异。前者可能更希望不断地节约存钱,而后者可能会以更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个人的负债。

当然,每个人对人生会有不一样的定义,比如精神上的不断超越、品德上的不断提升、给社会不断带来价值、做到最好的自己等,但是我觉得自我价值的定义是件很私人的事情。哥白尼在中世纪被认为是异端,而后来则被认为是捍卫科学的先锋。众口难调,历史又通常是迷雾重重的,对一个人的评价永远不会绝对客观。因此,与其去介意外人的评价,不如在有生之年享受自己所做的事情。

3.一个人因为过往经历而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影响他的金钱观。但要注意的是,三观是可以互相影响的。也就是说,一个扭曲的金钱观也可能会扭曲一个人的其他观念。

我对这句话很满意。

很多人因为周边因素的影响,对于金钱会有很多负面的自我暗示,或是不确信的地方。比如:

于是,我定义自己的价值为:创造和对他人深度的帮助。

钱是肮脏的。

但是我不希望只把自己定义为这些,我还有一些好的习惯和希望拥有的品质,比如对写作等创造性活动的喜爱,比如乐观,我也想把这些包括进去。

有钱就有一切。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里提到一个观点:人的拯救是通过爱和被爱实现的。当我有能力去爱别人时,我也就有能力拯救自己了,而爱别人不需要做很多,愿意为别人无条件付出就可以了。

我只有赚到很多钱才能快乐、自由、幸福。

我一直拥有的是作为人的一些光辉品质,也因为这些,我有能力给世界带来一些善意和美好,而这些就是最基本的作为人的意义。

我不可能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又赚到钱。

原来那些我原本很依赖的东西,比如聪明才智、别人的关心,都不是那么重要。

有钱的人都是通过不当手段才获得财富的。

写完后我有一种非常释怀的感觉,好像在黑暗中不断下落,最后落到了一块柔软的草地上——我是安全的。

钱是节约出来的,不是赚回来的。

我最后写下了这么一段话:我是一个正直、坦诚、善良、坚持的人。因为这些,我就值得好好活着。

有钱的人都很小气。

为了父亲的病打了无数电话请求别人卖药给我。

如果你有上面的情况,可以通过认知破圈法则三来改变这些负面的自我暗示。

在被问到是否需要更多奖学金时坦诚地说够了,可以把钱让给更需要的人,虽然自己也很缺钱。

人们对金钱观的态度通常可以分成三个方面:

很多时候全心全意信任别人并愿意自己吃亏去帮助别人。

一、对金钱代表什么及其意义的理解。

看到电影里正直的人为了自己的信念而牺牲就忍不住哭。

二、怎样可以赚到钱?方式手段有哪些?

看见路边的老奶奶摆摊卖东西心里就很受触动,觉得她特别不容易。

三、如何消费?如何花钱?

小时候我为受欺负的女生出头,结果被小恶霸打,但还是会继续打抱不平。

因为这是一个关于态度的讨论,所以我不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大家,只想在这里提示几个常见的认知盲区。

我回想起一些事情——

盲区一:钱代表了我的存在价值。

去除成就和光环后就到了第二层保护区,也就是我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是我一直依赖的支柱,让我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如果去除了这个,我还有什么能让我的人生有意义呢?

金钱应该是一种工具和手段,不能代表你所有的自我价值,也不应该是你所有自我价值的来源。如果你有较强的赚钱能力或很多的财富,对于你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肯定是有好处的,可是金钱并不能决定你人生价值的有无大小。

我是一个不把成就和光环当回事的人,这让我一直很谦虚,但同时也让我失去了一些可以让自己引以为傲的凭据,从而不是那么自信。

大家是否记得,在自我整合的那17个问题里,有一个是:如果你身无分文,你会怎么办?我在这里再追问一个问题:如果你身无分文,你会怎么看待自己?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钱就没有底气、没有价值,请你参考之前关于如何建立自己价值感来源的内容,努力建立起除金钱之外其他价值感的来源。

我做过一个练习,思考我除了过去取得的成就,各种名校名企光环,甚至自己的聪明才智、外貌、健康等各种特质,还剩下什么。这个问题我一开始居然回答不上来。

盲区二:钱是肮脏的或钱是万能的。

当你可以放下过去的负担时,你就可以真实地定义自己了。定义自己包括定义自我意义感和价值感的来源,可以参考“手把手教你重建自我价值体系”的内容。以下是对我定义自己的过程的描述。

就像我们之前对于优缺点的描述一样,我们也会尽可能地用中性的词语来描述金钱。金钱是一种工具,取决于你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以及你如何获得它,它才会被赋予一个正确或错误、肮脏或高尚的定义。比尔·盖茨赚了很多钱,他把90%以上的财富都捐给了基金会用于做慈善。从他花钱的方式上来说,我们不能说钱是肮脏的。

未来是不可知又令人惊喜的,放下过去,我们才能看到未来。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金钱其实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我们不需要过分夸大它作为工具的重要性,也不需要人为地给它加一个标签或定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金钱的标签到底是什么取决于你。

于是我做了个决定,我告诉自己,过去的一切失败已经被浓缩在我腿上那条蜈蚣状的伤疤上。它只是一个印记,会伴随着我,但是对我的未来没有任何影响。它会提醒我去珍惜我还拥有的东西:还能自如行走、环游世界的双腿,可以欣赏艺术和书籍的完美视力,能够独立养活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能完全理解我但爱我的母亲,几个在我最无助时不离不弃的好朋友,旅途中遇到的陌生而好心的人们,未来我能帮助到的人。

盲区三:远高于或远低于自己经济能力的花钱方式。

阿德勒说:“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不必畏惧他人的视线,不必在意他人的评价,也不需要寻求他人的认可,尽管去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路。

我曾经听朋友说,他一个亲戚在北京二环有两三套房,身价有几个亿,但每天只吃最朴素的面条和排骨,舍不得花钱买任何东西或改善他的生活质量。他也不在其他方面花钱,就喜欢看他存折里九位数的数字。虽然我不知道他本人是怎么想的,但是光从其行为上来看,有一种可能性是,这个人没有意识到金钱是改善生活、实现人生目标的工具,而把金钱当成了最终的目标,从而成了金钱的奴隶。与其相反的是,有些人为了买一些奢侈品会刷爆好几张信用卡,甚至为此不得已借高利贷,被列入失信名单。

之前的抑郁,也是因为沉溺于对过去的纠缠和情绪之中,拒绝自己失败的可能性,拒绝接受现实。再深挖一下,我在和自己过不去的纠结中有自傲的成分,有太在意别人想法和看法的成分,也有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和对不确定性的害怕。

这两种情况都是远高于或低于自己经济能力的花钱方式。有些人可能事实上很有钱,但在心理上却是个穷人。有的人可能在事实上是个穷人,但是花钱的方式却好像是永远不需要担忧未来。这两种方式都有一些过于极端了,背后驱动的原因有可能是比较深层的不安全感,以及基于这个不安全感而产生的对于物质享受和炫耀的需求。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会建议通过打破认知限制的三个步骤来进行深度的挖掘。

情绪是一种工具,过去的故事也是一种工具,都是用来解释我想要解释的,至于这些解释是否符合真正的现实,完全是由我自己的思维局限和想象空间而定的。

盲区四:忽略对于孩子金钱观的培养。

所谓以史为鉴,需要有个当下的事件去参照学习,而在没有当下的情况下一味复盘过去,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于是,我不再去分析过去的失败,也不再去分析为何自己当时那么自卑、那么孤独、那么抑郁,毕竟我已经分析了这么多次。

虽然我教导的主要是成年人,却也经常遇到他们面临的关于管教小孩的一些问题。

一个朋友告诉我:“你去读一下阿德勒的书吧。”他说完的第二天,我凑巧看到了一篇关于其理论的述说。我突然明白自己为何走不出来了。对过去的回忆引发了更多情绪,我慢慢习惯于那种绝望、后悔、悲伤的情绪,如同进入了一个舒适区,不想走出来。它成为一种不做任何事的借口,让我可以获得他人的关心和同情而自己不需努力。

有些人会习惯富养小孩,小孩想要什么伸手就来,时间长了,孩子的金钱观就会比较薄弱,而且也不一定能体会到赚钱可能会面临的挑战。等到这些小孩成年,发现自己不具备足够的经济能力支撑自己固有的消费方式时,就可能慢慢变成依赖父母的啃老族。

当我重新写完前面两点后,还是觉得没用,我只是回顾了遥远的过去,抽象地面对了最痛苦时学到的一些经验,依然没有狠狠地剖析自己的痛苦和失败。

还有的孩子会因为父母教导说金钱是邪恶的,不要钱是高尚的,长大后可能在一些应该坚持自己利益的情况下也不会为自己争取利益,从而被不公平地对待。

学会自我关爱。

各个地方都有适合当地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金钱观,在这里我就简单列一下犹太人的金钱观。之所以以犹太人为例,是因为他们不仅重视教育,还非常重视对孩子金钱观的培养。(2)

学会活在当下;

犹太人认为,让孩子尽早就接触金钱,对其财商的培养很有益处。在家庭中,孩子帮忙做家务,父母是要付费的,而且采取同工同酬,孩子所得薪酬标准视工作的难易程度而定,与年龄大小无关。

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从3岁起,犹太人就开始为孩子制订金钱意识的培养计划:

把事和感情分开;

3—4岁,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会辨认钱币种类,认识币值多少;

学会认同自我价值;

4—5岁,孩子在父母的监护下,学会用钱购买一些简单的小商品;

学会不盲目相信别人;

5—6岁,父母应教育孩子知道钱来得不容易,要得到它必须付出艰辛劳动;

学会接受帮助;

6—7岁,孩子会数5000美元以内的钱,能用储蓄罐等东西储钱,培养“这是我的钱”的意识;

学会接受孤独;

7—8岁,孩子可以看懂商品价格标签,能判断自己有无购买此商品的能力;

但是写着写着就觉得我是在敷衍自己,明明对自己来说最痛苦的是过去近一年的日子,我却想逃避梳理这些痛苦,想用这些表象来回避真正的问题。于是我又重新整理,把自己的经验提炼为以下几点:

8—9岁,孩子可以自主在银行开户存钱,能自己工作挣零花钱,如卖报、擦皮鞋、做家务等;

第一次是按照人生主线写的,分解出9件对我来说特别重要的事情:读书、学习、工作、教书、咨询、旅游、博物馆、理解爱、接受自己。

10—12岁,亲身体验到挣钱绝非易事,树立节约观念,不忽视一分钱的价值;

他的话勾起了我的回忆。几年前,在经历了一连串打击后,我给自己布置了一个复盘的作业,主题是“定义自己”。我写了很久很久。

12岁以后,可以像成人一样参与任何商业活动。

有一次我和一个认识很久的朋友吃饭,他说:“你曾经有好几年看上去都不快乐。”

看了上面这些不同的观点和常见盲区,请你列出你自己的金钱观。

要学会定义自己,第一步是放下过去。

1.金钱代表什么?对你来说有哪些意义?

自我认知整合第二步:定义自己

2.怎样可以赚到钱?手段有哪些?

你可以做被人羡慕的“少数人”

3.如何消费?如何花钱?什么东西应该花钱?什么东西不应该花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定义一件事物的性价比?怎样是合算的,怎样是不合算的?

17.这辈子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自我整合)

5.在花钱时,你是否考虑非金钱事物的价值?比如,花100元打车而不用晒太阳,请保洁阿姨而不用自己花时间做清洁,等等。你如何衡量这些东西的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是否会在小钱上斤斤计较,反而在大钱上随随便便?或者,在某一特定方面特别计较,而在另一些方面特别大方?

16.哪个人对你影响最深?为什么?(价值观、社会认同)

自我认知整合第六步:重塑你的核心价值观

15.你的家人或朋友曾因为你的所作所为而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自我整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通过情绪来分析出你的价值观”里,我们已经对广义价值观做了较多阐述。在这里,我想聊一聊,当你发现你的核心价值观与你想要活出的自我发生矛盾时,你应该怎么办?

14.很多年后,你觉得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有什么不同?(自我整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我定义出的自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核心原则:少即是多;

13.如果你身无分文,你会怎么办?(金钱观、价值观)

2.品格定义:我是一个正直、坦诚、善良、坚持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生追求:探索宇宙和人类存在的奥秘和真理;

12.如果你有一个亿,你会做什么?(金钱观、价值观)

4.价值体现:创造,帮助他人解决人生中的重要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效率、有趣。

11.你希望你的墓志铭上写什么?(自我整合)

我们需要检验每一条是否会和其他条款发生冲突,是否存在会导致不好结果的情形。不然,你按照这个模式去活出自我肯定会遇到很多挑战。而提前推演出潜在的不好结果,就可以对这些定义的利弊有更好的觉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些条款里,“少即是多”符合我对“自由”的定义。我的品格定义和我的价值观没有冲突,我的人生追求和其他项也没有明显冲突,但是我对“平等”的执着会让我对某些教条感到反感。“效率”这个价值观可能会阻碍我长期价值的体现,比如我可能在待人接物上因为过分追求当时的效率而变得没耐心,那就会妨碍我帮助他人的意图,所以我需要提醒自己,注重长期效率而不是短期效率。

10.你最难表达的一种情绪是什么?(情绪体)

我的自我定义整体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大问题。这是因为在核心价值观里我故意忽略了一点:公平。这是我一直以来非常看重的一个价值观,但是在我想要活出的自我中,这个价值观不是那么相关,而且在现实生活中还经常给我带来各种内在的挣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如,我以前特别不喜欢会撒娇的女孩子,觉得动动嘴皮子就可以让别人为其付出很多,凭什么?我觉得不公平。

9.你最容易表达的一种情绪是什么?(情绪体)

后来才发现,自己对于公平的定义过于狭窄了。如果对方潜意识里有通过展现自己的强大从而获得自我价值感的需求,而会撒娇的女生刚好满足了他这种需求,那么就可以说这种“交易”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公平的。我只是看不到除了聪明才智之外,其他事物对于别人的价值而已。但是,我却会因为自己之前比较狭窄的公平定义,而本能地讨厌会撒娇的女生,甚至过于极端地不太愿意和女生打交道,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特别女性化的女生好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平的另一个问题是它的主观性,我可能认为我的咨询服务值3000元,你可能认为它值1000元,而另一个人愿意花5000元,那么谁的意见可以代表公平的标准呢?这么分析下来,我大量应用的“公平”是个谬论,因为它永远会受到主观的限制而无法做到客观公平,而在我看来,主观公平不是真正的公平。

8.你最担心发生的事情是什么?(情绪体、人生脚本、负面暗示)

因此,如果你的价值观经常会给你带来一些问题,那你可以重新定义这个价值观的内涵,或扩充它的内在维度来让它更好地符合你当下的需求。我在“不要让过去的标签困住当下的自我(深度案例4)”里,有对这种方法的应用。对于公平这个价值观,我一方面刻意选择不同的公平定义,比如世俗约定的公平,而不是绝对数量上的公平来减少其主观性。另外,我也会努力拓宽视野去看到事物其他方面的价值。比如,我花好几天免费去给一个学校做分享,收获的是他人的善意和感激,而这些感情是不可以直接用金钱去衡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有一种方式是通过长期的刻意练习来弱化这个价值观。其原理和我们在“把认知内化为能力的高手会做这样的实践”和“反编码你的思维记忆,提升自信”等章节里描述的过程类似。如果我想弱化“公平”这个价值观,我需要做一个简单总结,概括我通过透彻思考“公平”后得出来的结论——没有客观的公平,只有主观的公平,而且有不同维度的公平。当我发现自己的潜意识依然按照“公平”这种标准行事或产生情绪时,我就会重复告诉自己:公平没有客观性。这个总结就会调动起我对之前分析的回忆,从而打消我按照“公平”行事的念头,重新思考其他合适的模式。

7.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个人特质、思维盲区)

换句话说,我需要通过刻意的练习来把我原先的价值观做一个降级,让它不再主导我的判断标准。只有这样,我才能突破这一不合理信念的束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妙用情绪驱动改变

6.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个人特质、思维盲区)

自我认知整合第七步:创造崭新的行为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位学员原先非常讨厌自己的工作,在我帮他梳理过后,他才发现,这份工作其实是符合他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的,只不过他因为过去的情绪扳机和局限性的信念体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情绪。之后他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态度,一段时间后,他问我:“我早上起床时,时常有对现在这份工作的不确定和厌恶感。但白天工作起来,完成一些事情时,还是会有满足感,觉得还不错。这是怎么回事?”

5.你最讨厌什么样的人?(情绪扳机、记忆体)

当我们重新制定自我的三观和对于生活的定义之后,我们就需要相关的行为模式来巩固它们。但是,就像上面这位学员遇到的情况,他旧有的情绪会干扰他新的行为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在“把认知内化为能力的高手会做这样的实践”和全书众多案例里探讨过如何改变你的惯性行为模式。在这里再补充一个重塑情绪记忆的方法,通过整合情绪体和记忆体的特质来帮助大家巩固新的行为模式。

4.你最喜欢什么样的人?(社会认同)

心理学家南希·曼恩做过一个研究,选取三组实验对象来对比不同的戒毒方法。(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组实验对象用的是强制戒毒,也就是说,基于外部压力帮助他们不接触毒品。但是外部压力的影响持续性不够强,在这些吸毒者结束实验以后,通常很多人没过多久毒瘾又犯了。这是因为外部的压力一旦消失,内在又没有建立起相对应的驱动力,人就会很容易屈服于固有的习惯。

3.最让你感到痛苦的一件事是什么?(情绪体、记忆体、价值观)

第二组实验对象是用非常强大的决心去戒毒。为了戒毒,他们愿意竭尽全力,所以这些人戒毒的时间比第一组要长不少,差不多要超过两年。但是,如果外在情况给予他们过大压力时,他们就又会靠吸毒来逃避压力。他们戒毒失败,是因为没有找到替代旧有习惯性模式的新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实验对象找到了很好的替代毒品的模式。他们发现在家庭生活中、在工作中或在社会交往中有些行为给他们带来的感觉会比吸毒的行为更好,所以其中绝大部分人从此再也没有犯过毒瘾,即便有少数人复吸,也维持了至少八年没有复吸的记录。

2.最让你感到开心的一件事是什么?(自我特质、能力、价值观)

如果你没有建立起一个自我整合的体系,那么你在生活中就可能会像第一组的吸毒者一样,很快就会恢复到固有的行为模式。而通过之前我们讲述的六个步骤,你确定了真正的自我信念、价值感和三观,以及你希望达到的生活目标,就发掘了自己更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但是,如果要像第三组这样不再回到旧有的模式,你还可以重塑你的情绪记忆,用强烈的情绪帮助你去创造新的行为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可以把之前制定的那些目标和我们希望改变的行为模式一一列出来,针对每一个模式,我们需要进行下面的操作。

1.最让你感到骄傲的一件事是什么?(自我特质、能力、价值观)

首先消除内心潜在的纠结。很多人知道自己需要改变,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没有办法采取实际行动。究其原因,可能是我们内心对改变充满了矛盾的想法。比如对于一些肥胖的人来说,肥胖其实给他提供了绝佳的理由,让他把生活中很多不好的事情归结于自己的肥胖,尤其是人际交往上的挫折;而一旦他减肥成功,他在人际交往上真实的弱点就会暴露在他面前,没有任何借口可以让他逃避应对自己身上的这些不足,以及由这些不足带来的深刻自卑感。这种潜意识的想法,就足以让一个肥胖的人拒绝减肥。

第二天再仔细回顾一下你的答案,对于每个答案都问一下自己:真的是这样子的吗?看看哪些答案会保持不变,哪些会因为深度思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我在每个问题后面备注了相关知识点,你可以看看哪些知识点是你目前没有考虑到的,哪些你已经有了既成的答案。如果还有想得不够透彻的地方,你可以回顾一下相关的内容。

一种有效消除这种纠结的办法就是让你所经历的痛苦到达临界点,这样你就会逼着自己意识到,如果不立刻行动就会遭受极其巨大的痛苦,与之相比,改变所带来的痛苦就变得无足轻重了。我个人曾经有三年半没有锻炼,虽然下了无数次决心,依然没有实践。直到后来我有一天睡觉时手脚完全麻木,感到血液不畅通、胸闷气短,这才意识到锻炼对身体的重要性,第二天就立刻开始锻炼了。可见生理上的痛苦能有效地帮助人产生改变的动力,当然我并不希望大家在生理上虐待自己。你也可以问一些能够引发你极其强烈负面情绪的问题,比如如果你不做这种改变会产生怎样糟糕的后果。如果这种后果带来的痛苦会强烈到你不敢也不愿意再拖延下去,那你就会做出改变了。

请你花一点时间把下面这17个问题的答案写出来。请相信你的第一直觉,如果其中有些问题你很难一下子回答出来,那说明在这方面你还需要更多的探索。

有时尽管我们愿意改变,但还是会有一些过去的记忆体困扰着我们。虽然这些记忆体还没有强大到产生情绪扳机,但是也会造成我们内心不断涌起的一些负面情绪。这时候你可以用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神经语言程序学)专家安东尼·罗宾提到的一种简单技巧来帮助你改变。方法如下:

首先请做一下我在认知课程里经常用到的这个练习,虽然从表面上看很简单,但它却能由浅到深地把自我深层的一些逻辑挖掘出来。

1.观察一下脑海中那件让你很困惑的事情。你需要注意里面的每一个细节和过程,就像看一部电影一样。

当你了解到自己的主要盲点和误区,并且不再受到情绪体、记忆体和信念体对你的掌控时,你就可以来做后面几步了。

2.把这一幕转化为一部卡通片。想象你坐在一张椅子上,脸上带着笑容。你尽可能快速地倒放这部卡通片,所有的事情就反了过来,说话的人仿佛把话吞了回去。之后你再把整件事情倒放回去,以更快的速度播放一遍。完成这一过程之后,你再去改变里面人物的色彩,你可以把里面的人变成各种颜色,越稀奇古怪越好。尤其是那些让你看着特别不顺眼的人,你可以把他的耳朵弄得像米老鼠的耳朵那样,或者把他的身体变成一个气球。就这样来回反复十几遍,你可以不断地变化其中人物的形象,同时在脑海里配上你喜欢的音乐。尽量把这个音乐和之前让你不快乐的图像联系在一起,这样就会改变你之前的感受。整个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是倒放的速度和改变这些人和事的扭曲或夸张程度。现在再想想之前让你不快乐的场景,你的感受是什么?

关于第一点,我们在三个认知破圈法则里已经做过很多阐述。如果想深度了解如何化解原生家庭问题和心理创伤,可以参考《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与自我和解:超越强迫、成瘾和自毁行为的治愈之旅》和范德考克的《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这几本书。当然,我也会推荐你去看一下阿德勒的书籍,以避免对原生家庭影响的执拗。

3.如果第二步有效的话,你就已经打破了之前习惯性的情绪模式。你会发现,你想回到先前消极和低落的状态就没那么容易了。如此反复加以调整和练习,那些情绪就很难出现了。

自我认知整合第一步:找到主要的盲点和误区

当你能够消除所有的纠结和内心的负面情绪之后,还需要清晰定义那些可以替代你固有模式的新行为。比如,如果你想戒烟,就可以在短期内先找一些烟草的替代品,或其他可以让你感到放松、缓解压力的行为。不断调整和练习这些新的行为,直到它们成为习惯。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中,你需要不停地给自己添加一些正向的激励。比如,如果三天不吸烟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你也可以把自己希望改变的模式告诉周围的人,请他们在你完成这种改变时给予你奖励。

7.创造崭新的行为模式:用积极的情绪帮助你去创造新的行为模式。

通过上面这些步骤,你就可以重塑情绪记忆,用这种强大的驱动力来创造出一些新的行为模式来取代你固有的行为模式。

6.重塑你的核心价值观:理解你决策背后的深层判断标准。

生活是由一个个行为组成的,当你用符合你的自我定义的行为来生活时,也就活出了想要成为的自我。

5.建立属于你的金钱观:了解你与世界交互的物质货币。

什么才是生而为人的真正自由

4.建立属于你的时间观:时间观可以改变你对事物的态度。

作为结语,我想聊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生而为人的真正自由?

3.定义生活:定义在人生中自我真实的需求,并设定相关的目标。

这似乎是一个很庞大的问题,但是大道至简,庞大的问题通常只需要一个很简单的回答。

2.定义自己:定义关于自己的所有信念。

我的回答是:明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放下无关事物,活出自我。

1.找到主要的盲点和误区:摆脱惯性模式对自我的操控,排除原生家庭负面的影响、心理创伤和自我限定的暗示。

这个答案基于一个信念:一个人实际上能掌握的东西很少,所以能知道什么是自己可以改变的,什么是自己不能改变的,并且能区分这两者,就已经是莫大的智慧了。

我是几年前才开始思考这个议题的,之前也是懵懵懂懂地被外界影响和惯性模式绑架着。当我经历了一段深刻的抑郁体验之后,这个议题变得越发重要。我阅读了很多书,一点点写下一些会让我自己有感觉的话。在飞往布拉格的飞机上,空姐给我送上一本《时代》杂志,里面有十页讲的是在各个领域打破天花板的女性先锋。我看着她们各自的经历,望着窗外山峰上的皑皑白雪,此刻它们和满天的白云都在我的脚下,突然灵感来了,我写下了四个如何定义活着的步骤。在后面几年的不断实践中,我把它扩充成如下几点。

人有三个掌控圈层:

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自己一直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和大目标,或者不太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活着是为了什么。其实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在出生时,还处于无意识无能力的状态,后来我们慢慢地获得了各种能力、成就、认可,但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各种情绪体、记忆体和信念体。在这些惯性模式、其他心结和盲区的操控下,我们的内心好像被蜘蛛网包裹着一样,看不到最底层的诉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完成认知破圈的第一部分——不被非我掌握,我们才能剥去外面的蜘蛛网,让内在的自我显现出来。这时我们才能确认这些人生目标是我们有意识想要的,而不是无意识被外部影响或是在惯性模式指示下去做的。

第一个圈层是你完全无法掌握的,比如明天的天气。

自我认知整合听起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话题,但通俗地说,其实指的是定义你想如何活着。

第二个圈层是你以为你可以掌握,其实并不能完全掌握的,比如你无法控制自己的心跳,你无法预测伴侣的想法和行为。

答案是:自我认知整合。

第三个圈层是你完全能够掌握的,那就是你对待事物的态度和信念。

而接下来,你就要面对一个问题:当你破除一些认知的限制之后,还能做什么?

其实我所谓的认知破圈,只是帮助你意识到哪些是第二个圈层的事物,哪些是第三个圈层的事物,并且教你如何掌控第三个圈层的事物。

二是升级心智,勇于活出自我——当你摆脱之前的局限性后,可能还是会对自己到底要什么感到迷茫,或发现之前想要的已经因为认知盲区和限制的突破而变得无所谓了。这时候,你就需要通过认知整合来找到你真正想活出的自我,让这个自我成为你的定海神针,从而稳定你突破的境界,成功地完成认知破圈。

有限制的自由,才是生而为人的自由。

一是极度诚实,不被非我掌控——你在这里学会的是通过深刻的体验、透彻的思考和持续的实践来打破情绪体、记忆体和信念体对你的掌控,摆脱之前自我认知的局限。

(1) 部分总结参考了张明星主编的《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里的一些观点。

认知破圈包括两部分:

(2) 张明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综观整本书的思路:我先从我个人的认知突破的故事讲起,然后引出认知破圈的基本原理和突破认知限制的三个步骤,并在后面的三个法则里不断重复这三个步骤的应用,辅助以一些真实案例和应用。相信大家现在对于认知破圈的方法论、原理和法则都有了清晰的认识。

(3) (美)安东尼·罗宾著.唤醒心中的巨人.王平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1.

认知边界突破后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