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破圈 > 3 摆脱你的情绪体(破圈法则一)

3 摆脱你的情绪体(破圈法则一)

如何找到价值观?

有种说法是,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便是好问题,那么“你的价值观是什么”就是个好问题。“你排前三位的价值观是什么”更是一个极佳问题,因为如果你能精准排列出自己排名前三的价值观,在面对困难的决策时就不会那么纠结了,按照你的价值观来做就好了。

找到自己的价值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会习惯于自己的日常行为,而不去深究背后体现的是什么价值观。另外,我们也可能因为人生中的重大事件而发生价值观的改变。有的人经历了家庭的突然离散之后,家庭就成为他最重要的一个价值观。

如果我们随便问一个人:“你是否有价值观?”回答一般都是肯定的。如果继续问他的价值观是什么,他多半回答不上来。我本人之前也是这样的。

你可以尝试用以下两种方法去找到自己的价值观。

对比结果优先的人,他可能会更在意结果的好坏,而非效率,因此可能愿意等很久来换取一个好结果。而我则在意效率胜过结果,有时甚至愿意放弃潜在的好结果,只想尽快把事情结束。这两种不同行为就是由不同的广义价值观主导的。

第一种是从过往经历中提取。

价值观其实是主导我们决策机制背后的隐性因素。以我而言,效率是我排名前三的价值观,渗透到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平时做事特别讲究方法,就是为了最有效率地做事。我喜欢和聪明人交流,因为不需要花很大力气去反复尝试不一样的沟通模式,沟通效率会比较高。我考试通常都是一次通过,因为我觉得如果不能一次通过就很没有效率。当事情不是以一个有效率的方式进行时,我就很容易失去耐心。

回顾一下你在哪些情景下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情绪,如果排除情绪扳机的影响,那么你之所以产生情绪可能就是因为这事违背了你的价值观,这时你就可以提取出它了。比如我的一个学生,在上中学时因为不遵守课堂纪律被老师罚站,当时他的感受特别不好。在此之后,如果别的同学做了类似上课打闹、上自习说话等违反课堂纪律的事却没有被老师惩罚时,他就会很生气,觉得老师不公正。后来,公正便成为他的核心价值观。虽然一开始他需要的仅仅是别人对自己公正,久而久之推己及人,就变成了希望所有人对所有事都能做到公正。

我的一个学生刚换了一份令外人很羡慕的工作,平台很大,发展很快,老板也比较信任他。可是这份工作需要天天加班,而他是一个很看重自己闲暇时间的人。最后他放弃了这份高薪工作,去做了另一份收入较低但更轻松自在的工作。在一些人眼里,他的这个选择得不偿失,因为他们可能觉得年轻时就应该多赚钱。但在他看来,再多的金钱也比不上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得重要。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因为价值观排序不同而导致决策不同的案例。

回忆你做过的非常困难或纠结的决定,你之所以感到困难和纠结,可能就是因为你的价值观在打架。通过回忆那个情形,你可以辨析出具体是哪些价值观在起冲突,从而发现你更在意的是哪一个。比如之前那个辞去高薪工作的学员,就是通过对“高薪”和“自由时间”的权衡才进一步确定了自己的价值观排序。

很多人会认为自己做的决定是理性的。如果你仔细想一下,理性能做到的只是把做决定的各个因子罗列出来,而真正能给每一个决策因素加上权重的是你的价值观。

第二种方法是提取出普世价值观后,用自己的案例进行验证。

在我的自我突破认知体系里,价值观可以分为广义价值观和狭义价值观两种。传统的价值观定义是狭义的,偏重于强调人们对于好坏、得失、善恶、美丑等具体价值的立场。广义价值观本质上是人们关于价值(什么最重要)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当你的广义价值观被冒犯或违背时,你可能就会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

在后面的表格中,我们提供了49个关于广义价值观的词语,请参考以下价值观词语,梳理出自己排名前十的价值观排序。请你清楚地写出你对所选词语的定义。这是因为每个人对于描述价值观的词语的理解可能不同,比如自由,有的人会认为自由是有权利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人会认为自由是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有的人会认为自由是认定一个目标以后放弃所有跟它不相关的事情而得到的解脱。

通过情绪来分析出你的价值观

注意:下列词汇中有“公平”和“平等”等语义相近的词,在进行排序时请根据自己对这些词语的定义,对这些有微妙区别的词进行区分。如果你的广义价值观词语没有列入下表,那么请自行写出来,无须拘泥于这里所提供的词语。

虽然被情绪操控容易让我们失去自我,但是通过情绪,我们可以挖掘到很多与认知相关的信息,进而改善和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人的关系。接下来,我们会更深度地分析如何通过情绪体来发掘自我认知里的一个核心概念——广义价值观。

另外,由于你最重视的价值观被冒犯时会引起你强烈的情感波动,所以为了确认,请为你排名前三的价值观提供对应的例子进行佐证。

还有一种情绪我也不擅长表达,那就是对父母的爱,部分原因是我接受的家庭教育。当我分析到这一点时,我意识到自己需要做出改变,因为我内心有一个深深的遗憾,就是没能在我爸爸去世之前亲口跟他说我爱他。现在,我会更多地向母亲表达爱意。

举例来说,我最善于表达的是与脆弱无关的情绪。我之所以很容易表达这些,是因为我给自己立了一个坚强或好强的人设,但是脆弱的情绪却会让我的形象和这个人设不符。通过这样的分析,我就可以看到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局限(信念体),以及我潜意识里的人设给我日常行为带来的干扰。

下面是一个学员对自己价值观的剖析。

你最容易表达的情绪是其中的单个情绪还是一类情绪?为什么你很容易表达它?

我的价值观排序及定义如下——

脆弱的:伤害、嫉妒、自卑、被孤立、被推开、悲伤。

公正:公平正直,没有偏私;

负面的:生气、不喜欢、沮丧、恼怒、厌恶;

真诚:真实诚恳;

积极的:亲切、热情、亲密、关心、爱、感激、快乐;

守信:保持诚信,遵守信约;

情绪分为以下三类:

独立:不依靠他人;

如果想对情绪自行进行探索,我们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你最容易表达的是什么情绪?你最难表达的是什么情绪?

善良:和善,心地好,亦指和善而不怀恶意的人;

我的一个学员,当他发现他的下属在上班时间看无关网站时,内心很愤怒。后来他分析了一下自己愤怒的来源,发现愤怒并不是因为这个人的行为。因为如果换了另外一个人这么做,他可能就不会那么愤怒,愤怒背后是他对这个人工作能力的不信任。而当他通过分析得到这个更深层的原因后,跟这个下属进行工作能力方面沟通的必要性就会摆上台面,而不是只是控制自己愤怒的情绪了。

亲情:亲人间的情谊;

对情绪的感知也可以让你拥有更多的选择。如果你发现自己讨厌和一个人见面,其实是因为那个人身上有你厌恶自己的地方,那么你要做的不是以后不跟他见面,而是改变你厌恶自己的这一方面,真诚地面对自己原本不愿意面对的局限,从而建立起足够的信心去面对那些曾经会让你感到羞愧的人。如果你为自己缺乏女性魅力而厌恶一个具备女性魅力的人,也许花更多心思去提升自己的魅力,会比持续不断地厌恶别人更积极一些。

感恩: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如果是厌恶,那你为什么厌恶他呢?很多时候我们厌恶别人,正是因为别人身上有着我们厌恶自己的地方。我认识一个人,他很讨厌别人沟通时带有竞争性,其实是因为他自己在沟通时会无意识地带有竞争性。因为这个特质曾让他在几年前失去了一段很重要的感情。我的另一个学生特别讨厌和一个女生接触,深度分析后才发现,原来这个女生具备的一些女性魅力是她内心羡慕但不具备的。情绪是映照我们内心的一面镜子,可以照见我们很多不曾解决的心结和情绪。

效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

当你产生情绪时,可以应用追问法来对这种情绪进行一些分析,从中挖掘到关于自我的认知。举个例子,如果你不想见一个人,你内在的情绪到底是什么?是恐惧、厌恶,还是羡慕?每种情绪对应的是不一样的心理状态。如果是恐惧,那你恐惧的到底是什么?是自己没有能力跟他聊,是恐惧他想聊的话题,是恐惧被他发现了什么对你不利的事情,还是恐惧被他评判丢了面子?每种可能性背后都揭示了一个潜在的进步方向。

恒心:长久不变的意志;

虽然在很多情况下,情绪体是限制认知的一个重大障碍,但是辩证地看,情绪既能控制一个人,也可以启发一个人。很多人以为情绪是不好的,是负面的,其实情绪是自我认知的一套预警系统。

独特:独有的、特别的。

你的情绪不单单是一种发泄,还是探求内在认知的窗口。

里面有的是我通过深刻的体验和经历总结出来的,有的是我认为我很在意而且做得不错的,有的是我认为很重要并继续予以加强的。

“坏”情绪是认识自我的好机会

我把它们分一下类——

如果你熟悉了上面这些动作技巧,相信下次你就可以更好地处理好对方有情绪的情形了。

1.深刻体验和经历的:公正、真诚。

这个动作技巧也适用于商务谈判。在上述旅行社的案例里,负责人也可以询问游客对各个方面服务的感受和意见,让对方觉得你是真的重视他、关注他,甚至最后如果真的需要退款,也可以根据沟通出来的更多细节对退款的形式做一些调整,比如可以用现金券替代现金。因为有良好的共情基础,那么双方妥协的余地就大很多了。

2.很在意的:独立、亲情、效率、恒心、独特。

在上面的例子中,一开始你可能不太方便问当事人,当初她是如何得出这位同事在背后做小动作这一结论的,但是在共情到这个阶段后,我们就可以适当询问这种细节了。也许从中还能发掘出她自身一些负面的信念体和情绪体,比如从一些行为直接判定对方在做小动作的假设,从而帮助她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

3.很重要的:善良、感恩、守信。

其实,无论是向对方询问细节还是对方向我们透露细节,都需要一定的信任基础进行“预热”。这种信任并非完全建立在双方过往的交情上,还建立在这一段新开启的对话上。我们可以把每一次对话理解为一次重新建立信任和联结的过程,因为即使是相识几年的朋友,我们也不能百分之百地确定所聊的每一个话题都能被对方稳稳接住。

第一类价值观来源于我的经历,我把它们排在价值观序列中比较靠前的位置。第二类和第三类都各有应用场景和侧重点。其中“守信”“真诚”这些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我找到了一些我认为有必要的普世价值观,套用在了自己身上作为行为准则和标准,久而久之对它们有了精神寄托,它们就变成了我的价值观。

第六个动作技巧是“询问更多细节”。在经历上述五个动作技巧之后,双方通常已经聊得比较自在深入了,因此在最后,我们可以适当地询问更多细节。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不在对方一开始分享经历后就询问细节呢?那样不是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对方吗?

比如我工作之前守信观念并不强,但在工作以后因为答应的事没做到,失去了一些朋友或商业机会。我反思后就觉得履行承诺很重要,这也反过来制约了我自己对别人许诺的随意性。当我把守信变成自己的价值观后,它就更多地影响着我。

这个动作技巧在处理与顾客或者合作伙伴的纠纷中,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前面说的那个旅行社的案例,如果旅行社负责人听完游客描述的情形后说:“我很能理解大家的感受。我虽然是做旅游业的,但是当我自己出去游玩游览行程被打乱时,我也会很不开心。”这样能让对方感到自己被理解,原本的对抗局面就可以打破。同时,他可以灵活运用前面四个动作技巧:“您是我们的顾客,让您遇到这样的情况,我的感受也很不好。”先让对方知道你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能够与他共情。然后再说:“我的理解是您现在肯定是希望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能和我说一下您的诉求吗?”因为双方有了共情,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慢慢冷静下来,不再针锋相对,也就能够理解你的立场和不易,从而为寻求最终的解决方法打下一个互相理解的基础。

当你参考上面这个例子时,也请注意以下三个要点。

分享类似的经历通常不会让对方觉得突兀,反而会让对方饶有兴致,因为这是和他的当前处境颇为类似的例子,他也想从中提取值得借鉴的做法。

1.请不要把情绪扳机误认为是你的价值观。

当然,类似的经历不一定非得是自己的经历,也可以是他人的经历。比如在这个例子里,我们可以给好友分享这样的案例:“我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因为我的一个表妹也经历了类似的事情。当一个与她无话不说的朋友突然成为她的领导后,她们的关系就变得有点别扭了。但是,表妹因为这件事情和朋友深度沟通了几次,两人商量出了一些方法,让她们可以公事公办而不影响友谊,现在两人相处起来舒服多了。”

虽然在练习里我要求大家关注曾经令自己产生强烈情绪的事件,但是请你先分析一下这个事件是否造成了情绪扳机,以及你的情绪扳机是否已经消除了,不然你可能会误以为情绪扳机就是你的价值观。

第五个动作技巧是“分享类似经历”。在一次好的沟通中,双方吐露的信息量应该是基本一致的,否则一方一味地输出,另一方一味地接收,就很难让沟通持续下去。在通常情况下,哪怕是作为“被倾诉”的一方,我们也可以适当地分享类似的经历,让倾诉者感到被支持和理解。

有个学员,她在价值观体系里列了“尊重”这个词,但是她平时会把别人随意开玩笑的举动全部认为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即便在旁观者眼里这些玩笑无伤大雅。从她对待这些行为的过激反应中,可以看出“尊重”其实只是她情感扳机的一个面具,她真正需要的是接纳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当年她因为成绩不好而被原生家庭扫地出门,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考上了好的学校。但是当下的她还会因为这段记忆而对周围人的态度过度敏感,形成了记忆体。

有些人平时不太能够感知自己当下的感受,因此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上会有困难,这时可以直接跳到“询问对方的感受”上。即使你不表达自己的感受,你对对方感受的关注也会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关心,从而产生共情。

在我们之前举的例子里,虽然那个学生因为小时候被老师罚站而特别在意公平,但他后来通过努力消除了这个情绪扳机,所以他对于公平评判标准和绝大部分人的评判标准差异并不大,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过激的反应,如此我们才能判定这是他的价值观之一。

待对方表达完感受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对话能够延展下去。比如,如果对方回应道:“跟你讲完之后确实轻松了一些,但心里还是有点担心,不知道以后还怎么在公司里天天见面。”这时你可以借这个话题继续提问:“也许她还是在意你的感受,她有没有来找过你呢?”“现在在公司里遇到你,她是什么反应呢?”提出的问题最好是开放性的,而非用“是或不是”就能够回答的问题。这样一来,对方自然会吐露更多,我们相应地也能得到更多信息。一来一去,共情就不那么困难了。

2.请不要把你理想的自我放到你的价值观里。

“询问对方感受”是指说完了自己的感受之后,进一步问问对方感受如何。比如,“说出来之后你现在感觉怎么样?”“你现在感觉还好吗?说出来会不会稍微轻松一些?”

我经常会碰到有人把健康、减肥、健身这些词语放到自己的价值观里,但是看一下他用来验证的案例,却发现这些只是他认为重要的、需要去达到的目标,不是价值观。

但是很多偏理性思考的人可能会有一种习惯,就是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是想把事情解释清楚,觉得只有解释清楚才能解决问题。这种习惯在对方没有情绪的情况下是管用的,但是在对方有情绪的情况下,可能只会让对方更加烦躁,觉得自己不被理解。这种人需要练习在感觉到对方有情绪的情况下,抑制自己解释的冲动,表达自己的感受。

价值观是你内在自我体系的一部分,你平时的行为举止和决策都会被它主导。如果健康是你的价值观,你肯定会很注意一些有助于健康的行为,而不是天天熬夜,只是嘴上喊着“我要健康”的口号。如果你选择的词语并没有在你的过往行为和决策中体现出来,那么它就不是你的价值观。

其实我们可以真诚地向对方表达我们的感受,比如“听完你的叙述,我感到有点难过,也替你感到气愤”。这样对方会觉得你和她是站在一边的,而且你关心她。

3.请不要把社会的影响和思潮当成自己的价值观,或者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忽略真实的价值观。

在上面的例子里,当听完对方的话并感到对方有不满情绪时,有些人的第一反应是理性地去安抚说:“职场上本来就没有友谊,这太正常了,有啥想不开的呢?”这样的语句会让对方觉得自己的感受没有被接受,似乎是在说她太天真、太不成熟了。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容易站到你的对立面,这样后续的沟通就可能会有障碍。

有的人在做这个练习时无法排除外部影响,会把一些听起来很高尚,可他自己内心不认同的词语放进去。

表达情绪和感受是共情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当我们向对方坦露情绪后,对方可以直观地体会到你不仅仅是在听她讲,还与她更进一步地有了情感上的联结。

这个练习是为了发现你自己的价值观,所以无论列出的词语是否能被社会观念接受,都请你真实地面对自己,因为你的决策就是被这些价值观影响着。你不能无视那些社会不喜欢但是自己喜欢的部分,你需要看到这些,这样你至少可以从中寻找到一些能被社会接受的表达方式。更多关于这方面的探讨请参考后面“你是听自己的还是听社会的?”的内容。

如果我们不想直接去猜测对方的情绪,我们可以用共情的第三个和第四个动作技巧:“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和“询问对方的感受”。

你会救一个小孩,还是救十个小孩?(价值观的应用)

当对方可能带有情绪时,这个动作技巧还可以延展到更深层次——表达你理解到了对方的感受。这时我们不仅要总结事实和推测观点,还要找到对方在陈述中可能期望表达的感受,就是通过对方的观点推导出对方的感受。我们可以追加一句:“你是否觉得很愤怒呢?”如果对方刚好有这种情绪,就会觉得你与她共情了,这时她可能会说:“是的,我真的是挺生气的。”对方的情绪就可以得到发泄,从而更快地平静下来,甚至会跟你分享和倾诉更多。

一辆火车急速驶来,作为一个路人,你发现火车前方500米的轨道上有十个正在玩耍的孩子,而你已来不及叫他们避开。这时,你发现手边有一个扳道器,只要你使用扳道器,火车就会开到另一条轨道上去,这十个孩子将幸免于难,但那条轨道上有一个孩子在独自玩耍,转轨的火车会将他撞死。

因此在做这个动作时,我们需要说明这个观点是我们推测总结得出的,并非对方直接表达的。一种好的方法是询问对方我们总结的观点是否准确。比如你可以问对方:“你是觉得同事为了这个职务背叛了友谊吗?”如果你是猜测,也可以补充一句“当然,我可能猜得不对”。这样对方也不会觉得被冒犯了,反而可以顺着你的问句说下去。如果你刚好说中了,她会感到被理解了,你们之间就产生了共情。

这时你会怎么选择?是扳动铁轨,牺牲那一个孩子去救那十个孩子,还是什么都不做,让那十个孩子自生自灭?

通过对方的叙述,我们可以推测出她的观点是她的同事为了竞争职务而在背后做了手脚。有的人可能直接会说“这个同事太差劲了”。如果对方还在意和同事的友谊,这样的反馈其实会让她不好受。

我曾经拿这个问题问我的几个同事,结果很有意思。大部分同事选择扳动铁轨,牺牲一个孩子拯救十个孩子。小部分同事觉得他们会选择什么都不做。

以上一个例子来说,我们该如何提取对方的观点呢?

他们的理由大致分为三种:

第二个动作技巧是“表达你理解到对方的观点”。和他人共情时,在“重复”完核心事件后,我们可以进一步表达我们理解了对方想表达的观点。同样一件事情,每个人都会根据个人的过往经历、价值观等产生不同的观点。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观点并非我们自己的观点,而是我们通过倾听从对话中抓取的对方的观点。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对方的表达,尽可能设身处地地去揣测他的观点,哪怕那个观点你并不认同。

1.选择扳道的人认为死一个人比死十个人好,让一个家庭伤心好过让十个家庭伤心。他们选择了更少的伤害,而亲手杀死另一个无辜的孩子。

做“重复”这个动作时,我们可以用“你是说……对吗?”“你的意思是……对吗?”“你刚才想表达的是……对吗?”这类表达。它的目的是让对方感受到他们输出的信息被我们有效地接收到了。与此同时,我们也能通过概括复述来确保我们接收到的信息是正确的,因为概括能让对方发现你理解上的偏差,及时加以纠正。这样一来,便确保了双方的对话是基于同样的事实或观点,这样后续的沟通才能够顺利开展。

2.一部分没有选择扳道的人觉得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认为十个孩子在有火车来的铁轨上玩耍,本身就是他们自己犯下的错误,应该由他们自己承担后果,而不应该让那一个孩子来承担他们犯下错误的后果。

试想,如果这时候你重复的内容是“你们过去关系很好”或“她现在疏远你了”,显然都没有抓住核心内容。你可以说:“你的意思是说,你和这个小丽之前关系很好,但是现在由于某些原因,你猜可能和竞选项目负责人有关,所以你们关系疏远了,对吗?”这段复述是基于对整个事情经过的理解而做的概括,这种抓住核心要点的复述即被称为“重复”。

3.另一部分没有选择扳道的人是不想因自己的行为而承担责任。

比如,你的发小刚加入一家公司不久就和同事出现了一些摩擦,因此来找你倾诉:“我刚进这家公司时,小丽对我特别好,我们经常一起去吃饭,平时也会聊聊天。但是现在有一个项目需要甄选负责人,老板觉得我们两个都挺合适的。之后我就觉得她好像开始疏远我,还天天跑老板办公室,不知道是不是去争取项目了。有人说,我也可以像她那样在背后做些小动作,但我不是这样的人,所以我什么也没有做。果然,她最后做了那个项目的负责人。枉费我之前对她那么好,职场上真是不能相信友谊!”

这个题目的难点就在于,不管怎么选择,都会有人死亡。既然后果相似,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么不同的选择呢?

其实,“重复”这个动作并不难做到,它需要的就是我们小时候语文课上老师经常要我们做的“概括全文”的能力,即用一两句话来总结一下对方说了什么。

我认为这些决定就是由不同的价值观导致的——

第一个动作技巧是“重复”。很多人会以为“重复”是原封不动地复述对方说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词。其实不是。那么,当对方向你倾诉后,你需要重复些什么呢?

有人觉得公平重要,在生命的天平两端,一与十的重量是相等的,不能因为要救十个人就去杀一个人。

如果测试下来,你的共情能力并不高,不要着急。下面是六个帮助你提升共情能力的动作技巧。

有人觉得责任重要,不能不作为、见死不救,需要两害相较取其轻。

0—5分:共情能力低。

有人觉得规则重要,如果救了犯错之人,会导致更多的人无视规则而一再犯错。

6—9分:共情能力中等。

有人觉得服从重要,命运无法改变。

10—12分:共情能力高。

有人认为集体重要,为了多数可以牺牲少数。

计算一下你的得分。

…………

当你对于问题1、3、4、5、11、12的回答为“是”时,每个得1分。当你对于问题2、6、7、8、9、10的回答为“否”时,每个得1分。

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可能没有那么多关于是非对错的判断,更多的选择需要基于价值观去做。在婚姻中是选择财富还是爱情?在工作中是选择公平还是效率?在生活中是选择真诚还是自我?价值观决定了我们在婚姻、工作、生活等各种场景下的重要决定。

得分说明:

在我看来,价值观不一定能帮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但可以帮我们做出对的选择。

12.我经常被人评价说很好相处。

可能有人会觉得,“对”与“正确”没有什么区别,但我觉得两者是不一样的。

11.比起诉说,我更喜欢倾听。

“对”是相对的,是针对某一特定环境下的是非概念。特定环境可以是前后语境、人物设定、世界观架构、宗教环境等,也可以是真诚、公平等价值观体系下的是非。

10.当我与别人的关系变得亲密时,我会感觉不适。

“正确”是绝对的,是在任何环境下只为一个目的而做出的判断。

9.我觉得我更容易向我的宠物表达关心,向人表达关心要困难些。

比如,为了救人,司机把车开上了逆行的道路。这个行为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对的,但逆行这件事肯定不能说是正确的。人们会对司机说“你做得对”,但可能不会说“你是正确的”。

8.我经常被人评价说很固执。

在找寻自我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只需要做“对错”的判断,而不需要做“正确”的判断。

7.我认为我得到的应该比付出的要多。

价值观的迭代

6.我经常觉得我错过了别人的暗示。

很多人反馈,在认知突破的课程中,他们收获最大的就是价值观排序这个环节。因为做完价值观排序,他们会有更清晰的决策标准和更明确的自我定义,也有了区别于他人的一些标签属性,甚至突破了一些信念体和记忆体。

5.我很享受把时间奉献给其他人。

当你能够理性地把这些价值观提炼出来,在困难决策上应用这些价值观就能帮助你减少相关情绪的产生,简化决策过程,减少纠结。而且在做完决策后,你也不会后悔,因为这个决策是基于你独有的价值观做出来的。

4.我不觉得我一定要做正确的事情。

有个学员之前跟朋友约定一起出门旅游,但后来因为他想多陪家人,也想在行业环境不好时多留在公司讨论新的商业机会,于是对于出门旅游就有点犹豫。但是碍于对朋友的承诺,且考虑到朋友为这次出游张罗了很长时间敲定行程、预定餐厅等,他也定了机票,交了钱。但他还是很焦虑,一方面答应了朋友,而且自己也很想出去玩;另一方面,面对公司和家庭的责任,心里会有很多不安。在纠结失眠了几天之后,他突然想起在之前排列出来的价值观中,他最看重真诚,胜于守信。于是他很真诚地跟朋友说了他的想法:“我认为这个时候去旅游是不合适的,我去了可能也会因为过多的压力和责任而玩得不开心。与其如此,不如就不去了。我知道你可能会失望,但希望你能明白我的真实感受。另外,我也不想你因为我的情绪而受到影响,让你也玩得不开心。”

3.当人们谈论情绪问题时,我并没有感觉不舒服。

结果朋友很理解他,对他并没有过多责怪。

2.我帮助别人时,并没有什么感觉。

他后来反思这件事说:“我一直挺看重朋友对我的看法,很不愿意让我认为重要的人对我感到失望或者觉得我不靠谱。但我挺明确地知道,这个时候我其实是不想去旅游的。如果在以前,我可能就自我安慰着然后去了,但这次我尝试着去主动沟通,并把我自己的诉求摆在了优先级,最后取得了还算满意的结果。这应该是我在结课后走出舒适区的收获,对我来说真诚更重要,这件事情会在将来对我有持续的影响。”

1.我能和朋友进行深入交流。

价值观虽然是个性化的,且在很长时间内基本不太会发生变化,但是也可能会随着一些重大事件而发生变化或被重新定义。因此价值观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对下面每道题目,请你选择“是”或者“否”来回答。

有时人生的重大事件会导致价值观发生变化。比如我在抑郁时,善良的排名就被往前提了。因为我觉得身边缺少这种特质的人,所以善良对我的重要性就提高了。而当我从抑郁中走出来,重新建立起我的价值来源体系之后,善良就不在我排名前三的价值观内了。

如果你好奇自己的共情能力有多高,这里有个小测试,你可以自己评估一下。

有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进入新的人生阶段,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比如有的人在年轻时可能觉得自由、独特是很重要的价值观,但有了家庭和稳定的事业后,就会觉得责任、稳定是更重要的价值观。

好在通过一定的训练,共情能力还是可以被培养出来的。它就像肌肉一样,不练会萎缩,但是重新开始练习后又会变得强壮。我以前是个非常理性的人,通过对共情能力运作机制的了解,加上不断练习,在这方面提升了不少。

我们也可以主动出击,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观。

首先,很多人处在压力之下,而压力容易影响人的注意力和情绪,让我们不能准确地理解他人,或没有时间去理解他人。其次,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们会习惯性地以严格要求来表达爱和关怀:我爱你,所以我会对你有要求和期望。因此,当你有情绪时我会习惯性地提供建议和意见,而不是去感同身受,自然也就很难做到共情了。最后,受我们成长环境和后来经历的限制,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常练习共情能力,不练习,共情能力就会慢慢退化。

我并不建议一个人随随便便就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观,除非他有重大的证据证明原先的价值观定义给他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痛苦。这种极大的痛苦通常分两种情形。

为什么很多人都不太会共情呢?

第一种是排名前五的价值观内有互相冲突的价值观。价值观可能来源于先天的认同、后天的经历或社会的影响,因此容易出现排序靠前的价值观之间不兼容的情况。

共情能力也不是简单地对别人说“我能理解”,而是要求你花时间深入了解对方的情况,并帮助对方化解他的感受,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

请你看一下自己排名前五的价值观,是否会有一些价值观在某些情况下起冲突?

共情需要经过一些思考后做出回应。它不是同情心,同情心是指对他人的苦难和不幸产生关怀、理解的情感反应。狭义的同情常常会把“我是弱者”的感受带给对方,这样会有姿态的高低,对方就不太容易接受。

我有一个学员,在她排名前五的价值观里有“和谐”和“自由”,但两者经常起冲突,当她父母希望她留在身边,而她渴望出国时,这种冲突就很明显。

其实共情是否成功是需要对方定义的,只有对方感知到你理解他,你才算共情成功。不少人在和朋友、家人闲聊时,当对方噼里啪啦说了一通后,他们虽然明白对方的观点或情绪,却实在不知该如何回应,这就称不上共情。在沟通中,哪怕你理解了对方,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给予反馈,在对方看来你就是不够理解他。有效沟通其实就是共情的一种体现。

这时你需要做的是反复确定哪个价值观排名更靠前,未来如果有事触发了你两个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你需要舍弃那个排名靠后的价值观,而选择那个排名比较靠前的价值观。

有人可能会觉得,如果我能够感知对方的真实感受,不就共情了吗?

如何确定价值观排序呢?你可以感受一下违背了该价值观后你感到痛苦的强烈程度,排序越靠前的价值观,违背它给你带来的痛苦越大,或者说你内心会越不安宁。这背后的理性逻辑是,大痛不如小痛,长痛不如短痛。

学会共情他人的感受

第二种是有的价值观包含太多道德批判,或者应用范围太狭窄。

如果对方不善于觉察情绪和感受,可以让他参考前面“情绪察觉”的内容。

这种情况会造成当事人极大的痛苦,或者严重妨碍他活出自己的人生。比如,有的人的价值观里可能会有“自尊”,而他对这个词语的定义是:我绝对不能吃任何亏。这种定义很容易让他产生情绪。如果他把自尊定义为“一种自我价值感的来源,且不一定和他人对我的态度相关”,那么他可能就不会这么容易产生情绪了。

比如,你和你的朋友吵架时,他突然不说话了,这时他的情绪可能是愤怒,可能是委屈,可能是压抑,可能是伤心,也可能是憎恨。但是由于过去经历的影响,你可能会把他的这种表现自动关联到某种情绪,并采取对应的解决方式。事实上,对有些人来说,不说话可能是委屈的表现,而对另一些人来说,不说话可能是悲痛的表现。如果你只是基于过去的情形而猜测他是愤怒,却没有感知他真实的情绪,那你的处理方式就会有问题,会让你们的争吵进一步升级。

有的人看重善良,但把它定义为任何时刻帮助别人且不能要求回报。他们从事的也是符合自己价值观定义的职业,比如公益人士、护士和医生等。但是,如果有人常常会因为这个价值观而在遭受不公平的待遇时依然忍气吞声,甚至因为垫钱给病人而造成自己经济上的窘迫,那么就需要调整这个定义了。他可以拓宽善良的定义,比如改为:我不怀着恶意去伤害别人就叫善良。这样,他就不会让自己陷入困境了。

因此,如果要提升你对情绪的感知力,当你观察到对方的情绪时,最好是诚恳地向对方求证一下,他是否具有你猜测的情绪,这样有助于提升你对情绪辨识的准确性。

如果他自己不觉得有问题,只是别人觉得他吃亏,那他就不用为了满足别人的需求而改变自己的价值观。毕竟这是自己过日子的标准,不是别人的。

受到外在刺激时,大脑为了节约能耗会自动选择最熟悉的表现模式,时间一久,这就成为人们最习惯的情绪表达模式。

在每一条法则里,我会介绍一两个深度咨询案例,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法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里介绍的是一个关于内在价值观和外部环境打架的案例。

比如,如果一个人成长的环境允许他哭泣,但是不允许他有任何愤怒的行为表现,那么很有可能即便内心很愤怒,他也只会用哭泣来表达。如果有人从小被允许去表达愤怒但不被允许哭泣,那当他悲伤时很有可能依然会以一种非常愤怒的方式表现出来。还有的人可能从小被管教说不能有任何极端的情绪,那么即便他很悲伤或者难受,也可能表现得很平静。这三个人如果在一起,因为情绪表达跟内在真实感受不一致,他们在解读彼此真实感受时就会很困难。

28岁就升到互联网大厂总监,他为何那么不快乐?(深度案例1)

情绪是内在状态的外在表现,如一个人的表情、话语、肢体动作等。有些内在状态的变化不一定会以某种情绪外露出来,比如紧张可能导致心跳加快,但不一定会反应在表情上。有些人可能内在的感受是一种,表达出来的情绪却是另一种。

这个案例的主人公从世界顶尖的名校毕业后,在全世界最好的金融机构里工作,然后加入一家创业公司,做了两三年,在公司发展得不错时,他又跳槽到一家互联网大厂做总监。

感受指的是人因为外在刺激而出现的一些内在状态上的变化,其中包括一些生物性的变化,比如血压升高、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等。

听起来似乎是一段让人羡慕的职业旅程,但是他却显得特别不开心。不开心的点在于,他觉得自己连一个螺丝钉都不如:一方面他觉得公司的企业文化和他的价值观不合,公司里很多人为了升职不择手段,而他虽然也有这方面的野心,却不愿意用这样的方式来实现;另一方面,原先很赏识他的领导调走了,现在的领导和他很合不来。他觉得自己每天都是被工作逼着,每时每刻都要回复各种钉钉消息。

感知他人的情绪和感知他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一个人外露的情绪不一定就是他内在真实的感受。

于是他经常想到离职,但又害怕去另一家大公司还是会碰到同样的情况。另外,换家新公司,他还需要重新证明自己的能力,重新获取团队的信任,而且新公司的文化也未必跟他的价值观匹配。这样的话,那还不如在现有情形下继续工作,至少危险是已知的。

学会感知他人的感受

望着那些在公司里似乎活得很自洽的人,他就会很懊恼:为什么我无法做到像他们那样?为什么我的价值观会和这样的企业文化打架?我到底适不适合大公司?

怎么做到这一点呢?我把它分成两个步骤:学会感知他人的感受,学会共情他人的感受。

我们来一个个解答这三个问题,先从最简单的入手: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大公司?

如果你是个无法感知他人情绪的直男,你在处理情绪化的场景或危机时就存在局限。如果你具备了共情能力,无论是解决同事间的纠纷、安抚生气的客户,还是安慰伤心的朋友,你都可以得心应手,从而变成人际交往高手。

要考虑自己适不适合大公司,或者任何公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很多男性处理情绪的方式是理性地去解决问题,但是人在情绪激动时根本无法接受理性的处理方式,需要的是被倾听、被理解、被共情,或者说需要感性的互动。很多人因为不知道如何去真正地倾听和共情,就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情绪处理方式,一味地忍让或一味地讲道理,结果收效甚微。

一是能力的匹配度。我这个朋友的能力与那份工作毫无疑问是高度匹配的。他过去在顶尖金融机构的从业经历,与他现在所从事的投资总监的工作内容高度重合。而他在创业公司的经历则能帮助他加深对创业者的理解,发现更好的投资项目,因此他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放在今天来看,这个负责人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钢铁直男”,只知道一味地跟人讲道理,却无法感知和共情他人的情绪。

二是奖惩机制的匹配。很多人会因为自己没有得到合适的奖励觉得自己不适合当下的公司。这里的奖励不单指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比如周围人和老板给你的正向反馈。我这个朋友提到,虽然他老板也会经常鼓励他,称赞他项目做得不错,但是他对自己仍没有很强的认同感,所以也不是这个方面的原因了。

很多年前,一艘大船滞留在江中四个多小时,打乱了船上游客的游览计划,于是愤怒的游客们找到旅行社的负责人,要求退回所有费用。旅行社的负责人拒绝了他们的要求,理由是大船滞留在江中的主要原因其实是在等候搁浅在礁石上的小船上的游客,这个责任不应该由旅行社来负,而应由拖船公司来承担。很可惜的是,这个负责人没能很好地处理游客的愤怒情绪,只是反复强调公平性和不可抗力,这在游客看来就是黑心商家的托词。愤怒的游客又向报社投诉,后来这起纠纷还上诉到了法庭。虽然这家旅行社最后胜诉了,但是因为打官司而元气大伤,不久就倒闭了。

三是文化价值观的匹配。当一和二都没有问题时,这第三点通常就是人们很讨厌自己所处环境的核心原因。

这是一个真实案例。

每个人都有他特别在意的东西,这些东西形成了他的价值观,而价值观是一个人做出重要决策的决定性因素。如果能够发掘出自己最在意的三个广义价值观,通常就能明白为什么你做的事会让自己不开心了。那么,如何发掘你的三大价值观呢?

理性解决不了的问题,共情的技巧可以

在和这个朋友的谈话中,我发现他似乎特别在意和人的深度互动,有很多相关的线索——

让我们对自己的情绪体多点耐心。

他会重复提到现在的公司人情淡薄,同事之间没有很深刻的关怀。

接纳是无条件的接受,带着自我批判是无法做到真正接纳的。

他会不断回忆之前在做创业项目时,团队间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

第三个阶段:试图接纳它,从而获得心境的平和。这个接纳的过程其实不是那么顺利,我基本上重塑了自己的人生观,也尝试通过禅修、冥想等方法来辅助。有时候我似乎接纳了情绪,有时候似乎又不能接纳,反而可能出现更多的情绪。最后我发现,如果我能看到学会控制情绪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就能减少很多对自己的批评和谴责,产生不必要的情绪,这样反而让我更容易掌控情绪了。

他不太看重老板给他的正向反馈,因为他想要的反馈是深刻有效的,而不是流于表面的、机械的。

第二个阶段:试图短期控制抵抗。初期也许有用,但后来发现一些短期的手段再也不起作用了。

他的这些表现呈现出他对与人深度互动的在意和重视,而这很有可能就是他的一个核心价值观。

第一个阶段:不控制,不加分析地发泄。这样做的结果很糟糕,我只能自己承担。

我抛出这一点后,他非常认同。而挖掘出这一点后,他的不开心也得到了更好的解释:深度的团队互动和亲密的关系,在很多大平台或者大公司里确实不一定能获得。

控制情绪通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你可能会经历很多的反复。我对情绪的控制经历了好几个阶段。

那是什么让他选择了去这家大公司呢?

这个道理很简单,当我跟这个学生讲完以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也有跟他类似的情绪模式。但是当我碰到类似的事情时,却没有这么思考过,可见一个人身上的惯性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多么根深蒂固。

这要从挖掘出来的他的第二个价值观说起。对他而言,另一个重要的事物是主流的认可。(虽然这看上去可能是个情绪扳机,但我通过反复挖掘排除了这种可能性。)

他现在的新模式是,有情绪后先数1、2、3……等情绪平息后做效果分析,然后再表达。这就是一个提前的预防机制,与其在事情结束后自责,不如在事情开始之前把用于自责的内耗变为对自己情绪的梳理、分析和接纳。

一家大公司能够给予他主流认可的来源:大平台的背书、不错的工资、比较高的社会地位、管理团队的权力。这是他从创业公司跳槽去大公司的原因。不过很可惜,这一点似乎和他在意的团队亲密互动是有冲突的,或者至少和当下他所处的这个环境是不相容的。有时候,人的内在挣扎就缘于内在几个核心价值观间的冲突。

他以前的模式是,在表达完情绪后会陷入自责,怪自己怎么没有控制好情绪,担心这种情绪宣泄会伤害他和对方的关系,伤害关心自己的人。这个过程就有很大的内耗。

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

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可是对我那个学生来说,这是他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思考过的问题,他很兴奋自己能打破一个习惯性的模式。

首先,他需要对这两个价值观进行一个排序,看看哪个更重要。如果他个人觉得深度的团队互动对他来说更重要,那么他就要对排序第二的价值观(主流的认可)重新进行定义。重塑价值观的概念是一种解决冲突的好办法。对此可以分两步来进行:第一步是重新定义主流,第二步是重新定义认可。

我当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结论是,与其在表达完情绪之后陷入深深的自责,不如在表达前就去做一个分析:对方的意图是什么?我这么做会产生什么后果?如果对方并没有伤害你的意图,那么这个情绪是否需要以这种方式表达出来?如果你的意图是伤害别人,那你可以用道德标准衡量一下是否应该这么做。如果只是为了发泄,那么除了直接表达情绪这个方式,你还可以告诉对方其行为对你的影响,让对方知道你情绪的来源,从而找到化解情绪的方法。

我问他:“什么是主流?”

我有一个学生,常常会陷入极度的自责。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把一件他不想很多人知道的事情泄露了出去,于是他就带着情绪联系了这个朋友。他的朋友较好地接纳了他的愤怒。在表达完自己的愤怒之后,他却陷入了深深的自责,觉得这个朋友一直特别关心他,也帮助过他,他不应该因为这件事情就对这个朋友发火,同时也担心自己的情绪让对方受到伤害,影响彼此的友谊。

他回答:“钱、权力、地位。”

5.找他人疏导。你需要有几段比较值得信任的关系,可以让你放心地去抒发个人情绪而不用担心后果。你也可以请他们帮你发掘你的情绪体,或者帮你改正这些习惯性的情绪模式。具体的方法可以参考“把认知内化为能力的高手会做这样的实践”里关于他人反馈的内容。

我进一步问他:“这些真的是主流吗?在‘主流的认可’这句话里,‘主流’更像是对一类人的指代。‘钱、权力、地位’听起来像是被这个人群所认可的东西,所以这些不是主流本身。每个人所需要得到的认可是来自他自己认可的人群,所以对你来说,你认可的主流人群是什么呢?”

这个方法体现了包含定义、反驳、重塑等步骤的切分法在摆脱情绪体上的重要应用。

他想了想说:“我认可的主流人群是那些位于金字塔顶端的人。”

然后你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提醒自己这些反驳的理由。比如,每天早上把写下的这些正向话语朗读一遍。当下次碰到情绪扳机时,努力回忆这些正向的话语。慢慢地,你会发现你对情绪扳机的反应越来越趋于正常,这是因为这些正向话语会随着刻意的重复提醒(持续的实践)深入你的潜意识,切断了情绪扳机造成连锁负面情绪的机制。

“那么,你认为那些位于金字塔顶端的人在意的是什么呢?”

反驳:我的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我喜欢帮助别人。

他想了想说:“我不认识那些处在国内金字塔顶端的人,但是我认识美国一些处在金字塔顶端的人,他们在意的好像不是钱或者权力,而是对他人的帮助、社会影响力、意义等。”

想法:我的人生没有价值。

说到这里,他也有点迟疑了,发现自己认为的主流人群会在意的那些东西,其实他认识的主流人群并不在意。

反驳:迟到就只是迟到,并不表示我没有能力做好这份工作。

也就是说,他即便获得金钱、权力、地位,也不一定能保证得到他在意的人群的认可。

想法:迟到很糟糕。

有趣的是,我这个朋友虽然没有实现财富自由,但是他会反复强调自己并不需要为了这些钱来工作。这说明金钱并不是他最看重的东西。抛开对主流认可的需求,他也不是那么在意地位和权力。那么,即便他得到大量金钱,得到地位和权力,他依然不一定能得到价值感上的满足,因为这些并不在他排名前三的价值观里。

拆解的方式是,当你找到这些情绪扳机和它背后反映的特质之后,列出若干反驳这些关联性的理由——

让我们梳理一下现在的分析:我这个朋友为了获得主流的认可而去大平台,但是大平台给他的东西却不一定是他认可的主流所在意的,也不是他的价值观所在意的。促使他去大平台的是一个假设:我需要获得金钱、权力和地位才能得到主流人群的认可。

接着,你可以用切分法来分析一下这些观点是否成立。迟到并不能证明我工作能力有问题。同样地,没有工作也不能证明那个离异母亲没有价值,我们需要把人为建立的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给拆解掉。

于是我问他:“主流人群在意的是金钱、权力和地位,这种概念是你从哪里得来的呢?”

接下来,请你分析一下这些情绪扳机背后展现的是哪些你受到创伤的特质或不愿意接纳的自己。对那个离异母亲来说,她不愿意接纳的是关于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的评价。对我来说,不愿意接纳的是我迟到后给人留下的不好印象。

他想了想说:“我天天读的东西,比如各种微信公众号文章、各类媒体的渲染。”

请你回忆一下,自己过去在什么情况下会无缘无故地产生情绪或反应过激。请把这些情形全都记录下来,然后梳理一下这些记录,看一下里面有没有重复出现的关键词、关键动作或关键场景。我曾经有一个情绪扳机是关于连续迟到的。当我由于某些原因在参加一个会议时迟到后,通常在第二次会议上我也会迟到,然后我就会陷入一种极其负面的自我谴责状态。这种连续迟到的情形,就是我的一个情绪扳机。

“这些能代表你定义的主流人群吗?”

你首先需要做的是发现你的情绪扳机。

他摇了摇头。

情绪扳机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去慢慢化解。

我总结:“对于在意外部认可的人,他接触到的信息会严重影响他对世界和社会的判断。也就是说,你阅读和接触的这些信息潜移默化地让你戴上了各种滤镜。这些滤镜导致你形成了一个自动的思考模式:主流的认可等同于金钱、权力和地位。至于这个结论是不是真实的,是否符合你期待获得认可的人群的情况,你却没有做过验证。”

你发现自己的情绪扳机时,正是你调整自我认知的好机会。

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定义的主流人群,把这个定义弄清楚,我们就能看到其中是否掺杂了假设和盲目的信念。在对话中,我们又发现了影响他决策的记忆体和信念体。打破一些假设和盲从的信念(信念体),他就可以放下一部分对于认可的执着了。

情绪扳机背后,是你的内在自我对某一创伤的反抗,是它不愿意接纳这个创伤所暗示的你的特质。就好像那个离异母亲,她不愿意接纳自己因为没有工作而受到别人的冷落和鄙视,因此对“工作”这个词语会有强烈的反抗情绪。

接下来是第二步,重新定义认可。

我教过一个学生,她是一个离异的母亲。在一次课上,当别人分享自己工作上的成就时,她突然愤怒了。后来我们才知道,因为她当年在家做全职太太时受尽了白眼,时间长了,“工作”这个词就成为她的一个情绪扳机。

我接着说:“即便你把主流人群定义为普罗大众或你接触到的媒体所针对的主流人群,认可的来源也可以是多元化的,而不只局限于金钱、权力和地位。梳理出其他认可的来源,也会有助于解决价值观上的冲突。”

所谓情绪扳机,就是指一些会让你莫名其妙地产生情绪的敏感词语、句子或者行为。这些情绪是由这些敏感的话语或者行为引起的,实际上和做出这些行为、说出这些话的人没有很大的相关性。一个人之所以会产生那么大的情绪,与过往的一些记忆深刻的负面经历和这些话语或者行为有关,于是这些话语或行为就成为负面经历的代名词,我们把它叫作情绪扳机,就好像你的手枪上了子弹,别人一扣动扳机,这个子弹就会直接出膛。

于是我请他做一个关于认可来源的列表。

4.发现并处理自己的情绪扳机。这是一种更加彻底的调控情绪的方式,因为它能从情绪产生的深层原因来解决情绪问题,对调整情绪体或者是惯性情绪模式尤其有效。

这个列表会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目前他认知到的认可来源,比如名校光环,赚了多少钱,得到什么样的职务,进入了什么样的大平台等;另一部分是其他认可的来源,比如他帮助下属后得到的感激,家人对他的爱,朋友对他能力的欣赏,陌生人对他热心助人的赞扬,他因厨艺出色而得到的认可等。

一个研究表明,没有单一的情绪可以在人体内停留超过90秒。但是为什么很多人一生气就停不下来呢?这是因为他会不断地去回忆更多让自己更生气的经历,这些经历又促成更多的情绪,就好像一个连环爆炸的炸弹一样,一环扣一环。而杜绝评判,就可以杜绝负面思想一再产生,从而结束这个负面循环。

后面这些正向反馈其实也是一种认可,只不过很多时候因为自动思维模式所添加的一层滤镜,使他看不到这些认可,只关注之前那些被自动思维模式所承认的认可。过去二十多年通过滤镜获取的信息,已经让他习得了从金钱、权力和地位这个角度去权衡事物的模式。既然我们之前的分析已经证明这个角度对他来说不是最重要的,那么下一步就是打破这个自动的验证模式。否则即便他换一份工作,在潜意识里他可能还是会按照原有的思考模式,选择赚钱多或职位高的工作,而忽略团队氛围。

这些重复的语句看似简单,却能有效地防止更多负面思想进入你的大脑,从而停止诱发更多的负面情绪。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加批判地接纳的过程中,你可能会觉得时间极其漫长。但是当你坚持做下去时,你会发现在某一刹那,那个让你十分难受的负面情绪会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时你会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奇妙轻松感。

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改变这个思维模式。每天早晨,他需要把新的认可来源重复给自己听,告诫自己去关注自己的每一个想法。如果这个想法中又浮现出旧有的认可模式,那么提醒一下自己:这并不是唯一的认可来源,还有很多其他的认可来源。时间久了,他的思考路径就可以被调整过来。

我接纳我现在的愤怒。

他点点头,表示很认同这个方法。他说:“除了要注意资讯的来源,我还怀疑我是否处在一个错误的圈子里,好像周围的人都和我一样,特别在意这些。我跟他们聊天时,聊的都是类似的内容,那我是不是也需要换一下圈子?”(这明显是一个由外界影响而形成的滤镜,它进一步强化了原有信念。)

我感到愤怒,这很正常。

我说:“那倒不必。很多时候其实是你自己主导了对话走向才造成了这个结果。你看,你跟我聊了四个小时,但我们没有讨论如何赚到更多的钱或获得更多的权力,其实是你的自动模式让你把话题引导到这些东西上。”

我现在感到愤怒,这很正常。

“下次和其他人聊天,如果你能够调整你的注意力,看到其他方面,同时引导一下对话的走向,也许你会发现话题就不再是这些了。”我补充道。

如何不带批判性呢?你可以反复告诉自己:

“有道理。那我回去就做两件事:一是把我最重要的三个价值观再梳理一下,排个序;二是调整我的自动思考模式。”他有点小兴奋地说。

旁观者视角的高阶技巧叫不加评判地接纳。当你用第三方的视角去观察自己内在强烈的情绪时,不要给自己贴任何带有批判性的标签或说任何带有评价性的话语。

“是的,”我也挺替他高兴,“当你做完这些后,你也许会发现,你不需要在一个大平台工作。或者,当你不局限于狭隘的认可定义,可以接收到不同形式的正向反馈时,你会发现大平台也可以有深度团队交流的机会。那样,你的价值观就不再打架,你也就不会这么不开心了。”

当以第三方视角去看待在情绪中的自己时,每个人的发现都不太一样:有的人会看到自己愤怒时就像是一个小火球,不但烧伤了别人,也烧伤了自己;有的人会发现自己就像一个喋喋不休的老太婆,不断产生负面想法,停不下来。无论是哪一类发现,都有助于你从情绪中抽离出来,更快地进入一个平静的状态。

手把手教你深度剖析情绪

3.旁观者视角。这个方法的前提是刻意给自己灌输从情绪中抽离出来的能力。比如每天对自己做一些正向的自我暗示和提醒,告诉自己“如果我有情绪,就用另一个人的视角来看待我,这时我会看到什么”。重复做这种自我暗示后,当你有情绪时,你形成的思维模式就会提示你去采用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待在情绪中的自己。

这个模板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剖析你的一种特定情绪。在这里我也附上了一个学员的案例,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2.情景转移。很多人在有情绪时会让自己做些转移注意力的事情,比如看视频、打游戏等。你可以列一个清单,写下能让你开心的事情,比如看搞笑的电视剧、看有趣的图片和阅读文章等。为此你可以在手机或电脑里建个收藏夹,存一些这方面的资源,当你心情不好时就直接打开这个收藏夹选些东西看看,你会发现原先的那些负面情绪慢慢就消失了。这是通过情景转移来完成对情绪的控制,其好处是和数数一样起效快,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如果有重复的情绪模式(情绪体)在其中,情景转移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情绪问题。

发生了什么?

1.数数。这个方法对平息愤怒特别有效。人一旦愤怒起来,可能就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进而导致极其不好的事情发生。当你感到愤怒时,可以在心中默默地从一数到十,任凭再强烈的怒火在数数这段时间里都基本上能够平息。如果数完你还是很生气,你可以先离开那个场合,等心情平静下来再说。

一件事情,由于我着急完成,而男朋友想慢慢做,所以他生闷气了。

这本质上是情绪调控的不足。对待痛苦,人们通常有三种办法:麻木、逃避和对抗。但这些做法对调控情绪不一定能起到好的效果,你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来调控情绪。

我的感受是什么?

有一次我乘坐出租车,发现车内的导航仪屏幕碎了。司机告诉我说是他生气的时候自己砸碎的,他经常会因为一些事情生气,但因为不能对别人发泄,所以就拿车出气。

愤怒,委屈。

情绪调控

具体哪些行为和语言引发了我的感受?

当你针对以上五种原因一一分析并练习后,你会发现表达情绪不是那么困难了。

行为:他戴上耳机,开始打游戏。我和他沟通时,他问我是否还有事情。他的这种回应让我觉得自己很不受待见。

我教过一个学生,她总以为父亲期望她出人头地,于是长年在外面打拼,直到父亲得了重病她才回去探望。父亲在临终时才说,他其实一直希望女儿可以陪在他身边,而不是长期在外面打拼,但是为了支持女儿的梦想所以一直忍着。她这才发现是自己误解了父亲,以致错过了很多次可以陪伴父亲的机会。

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受?

5.很多人希望自己表现得理性、冷静、清醒。这背后承载的是我们给自己立的人设,甚至有时候还有他人对我们的期望。要打破这种人设,你需要对自己的人设做一个分析,甚至破除自己一些不合适的信念体,可以参考第5章“你是为自己而活,还是为人设而活?”里的内容;对于他人对你的期望,你可以直接去找他们,了解他们的期望到底是什么,也许有很多期望只是你自己假设出来的。

我愤怒是因为他在逃避我,委屈是因为我觉得很快把事情做完是为了大家好,而他没有体谅我。

4.表达情绪会让人觉得自己很脆弱。这其实是很多人经常会有的一个认知误区。在《活出感性》这本书里,作者讲述了脆弱的力量,也提到脆弱能帮助大家减轻表达情绪时可能产生的心理压力。在我的课上,很多人会哭泣,包括年纪较大的男性,这些人往往会发现,他们哭泣后反而能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因为他们有勇气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而这和脆弱没有关系。

我是否想到了过去的一些经历?如果有,这些经历是否真的和当下有相关性?如果没有相关性,那么我因此产生的情绪是否合理?

3.很多人会认为既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再将其翻出来没有必要。其实在人际交往中,你并不能真实而准确地了解对方的状态到底如何,他的情绪是否真的过去了。另外,压抑你的情绪无助于维持或增进彼此的关系,更不用说对你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了。时间长了,压抑情绪反而会慢慢破坏你们的关系。所以,如果有一些过去了的事情依然重复地在你脑海里浮现,那就是时候去认真面对并解决它了。

有的。比如之前我们吵架时他总是不和我说话,而去做其他事情,但可能在生气。这些经历可能和他的反应有关联,但是我并不知道他当下是否在生气。

第三种情况则需要更好地掌握情绪的表达,可以参考后面“理性解决不了的问题,共情的技巧可以”里的一些共情技巧。

我是否有关于对方或者这件事情的假设?如果有,这样的假设是否得到验证?如果没有得到验证,我的情绪是否有必要?我应该如何验证?

第二种可能性则源自我们之前讨论的“情绪的三座山峰”,读者可以参考这部分内容。

有的,我假定他在生气。但是我问他时,他说他没有生气,但是的确觉得我给了他过大的压力,这让他很焦虑:一方面,他担心我急着把事情做完而累到自己,影响健康;另一方面,他由人及己,觉得如果他来帮我,他可能也会陷入同样糟糕的状态,他很抗拒。

第一种可能性的解决方式是仔细分析你的社会角色和你的社会认同,通过剔除一些不必要的期望而减轻你的压力,可以参考后面“你是听自己的还是听社会的?”的内容。

我是否触发了情绪扳机?如果有,源自哪里?

2.认为表达情绪会犯错。这种情况包含三种可能性:一是因为社会文化或是外在的一些压力,从而觉得表达感受是错误的、不被允许的;二是当你表达感受后,会担忧引起对方更加不好的反应,觉得自己做错了;三是你可能会错误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造成不好的后果。

有。我不喜欢被冷漠对待,或者被忽视。这和我之前亲密关系里一些不愉快的经历相关。

1.不太了解当下的感受是什么,或者没有办法命名它。如果是这种情况,你可以通过外部反馈来学习觉察,找到身边一些对感知比较敏锐的人,和他们分享一些让你产生情绪的事件,然后请他们帮你命名当时出现的情绪,时间久了你会慢慢学习到内在感受的名称。

我是否开始自我否定,或者开始重复过去的错误信念?

每个人都具备体会自己情绪的能力,但是为什么很多人不去察觉自己的情绪呢?通常有以下几种原因。

有。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被排挤的人,这源自小时候被同学排挤的经历。

情绪察觉

小结

要解决情绪体对你的掌控,你首先要能注意到它的存在,这就是情绪察觉的能力。

1.情绪体并不是单一的情绪爆发,而是有规律可循的重复性情绪模式。

掌控不了情绪是因为你不懂察觉

2.要做到不被情绪体所操控,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提升——

如果我们辩证地去看待情绪体,会发现情绪体其实是探求内在认知的一个窗口:情绪体揭露了我们在意的东西是什么,我们恐惧、担忧、焦虑的来源在哪里。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情绪体的分析,引出自我认知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在前面“如何找到自己终身的职业方向?(应用1)”里提到的广义价值观。

情绪察觉:时刻观察情绪的变化,能够识别某种情绪的出现。

虽然我们之前讲的都是情绪体不好的方面,但情绪其实也是一种强大驱动力的来源,在它的驱动下,我们会做出一些平时在理性状态下做不到的事情。有的人在失恋后很痛苦,于是把这种痛苦转化为工作上的动力;有的人遇到与金钱相关的问题就特别容易焦虑,结果就更有动力去努力赚钱。

情绪调控:调控自己的情绪,使它能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程度表现出来。

情绪体也很容易被误用,导致和他人关系上的问题。比如,有的人认为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和亲近的人才能没有顾虑地发泄情绪,结果让周围的人压力极大。这背后是对于好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信念在作怪,等大家阅读完“击穿你的信念体(破圈法则三)”后,就可以找到解决方法了。

情绪感知:能够通过细微的信号敏感地感受他人的需求、欲望和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

真正好的关系是当这份关系变坏后,你有充分的自信和能力把它修复好。因此,当你学会情绪感知和情绪处理后,你就能顺利地处理棘手的人际关系,从而培养出对这些关系的自信。

情绪处理:处理他人情绪反应的技巧。

沟通永远是双向的,除了发掘自己的情绪扳机,我们可能也会受到他人情绪体的不良影响。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细微的信号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欲望和情绪(情绪感知),我们就具备了和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另外,当我们了解他人情绪的状态后,也需要学会处理他人情绪反应的技巧(情绪处理)。在“理性解决不了的问题,共情的技巧可以”里,我会讲述这两方面的技巧。

3.大家不表达情绪,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时刻观察情绪的变化,及时识别某种熟悉情绪的出现(情绪察觉,熟悉的情绪说明它可能是一种惯性的情绪模式),并调控自己的情绪,使它能在恰当时以恰当的程度表现出来。这方面的内容,我会在“掌控不了情绪是因为你不懂察觉”里进行深入探讨。

不太了解当下的感受是什么,或者没有办法命名它。

在这两个案例里,我们可以看到老张和小王的情绪爆发是有迹可循的。老张似乎在遇到看似反复无常的情况时就容易产生情绪,而小王则是当自己在乎的对象遇到问题时容易爆发情绪。如果我们能在平时就发掘并摆脱情绪体,就可以避免在关键时刻因为这些惯性的情绪模式导致的恶性结果。

认为表达情绪是错误的。

比如,小王着急带着母亲去医院看预约好的一位专家,由于车速过快而被交警拦下,他担心错过预约和交警争执起来,最后被开了罚单。还有一次,小王出门遛狗时,邻居的狗把他的狗咬了,虽然对方愿意赔款,但小王太心疼小狗了,要求对方必须公开在小区的群里道歉,结果邻居生气了,扔下钱后走了,原本不错的邻里关系也断绝了。

认为如果事情已经过去了,就没必要再翻出来。

比如,老张一怒之下不再续签几千万的合同,因为客户反复提出在他看来过于挑剔的条件,他盛怒之下的决定严重影响了公司的收入。而老张在年轻时,曾经因老板一直要求加班但做的工作却是来回反复而无法忍受,在没有和任何人沟通的情况下提出了离职,然后发现工作并不好找,花了近一年才再次上班。

表达情绪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很软弱。

情绪体并不是单一的情绪爆发,而是有规律可循的重复性情绪模式。

希望表现得理性、冷静、清醒。

这些让人唏嘘的新闻背后是情绪体的作用,当事人无法从习惯性的情绪模式中走出来,使情绪日积月累,最后导致悲剧。

4.情绪调控的方法:数数,情景转移,旁观者视角,发现并处理自己的情绪扳机,找他人疏导。

游族董事长疑被同事毒死,为何从合作到投毒?

5.共情的五个动作技巧:重复,表达你理解对方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感受,询问对方的感受,分享类似经历。

华信信托董事长“锤击”女总经理,究竟是何仇何怨?

6.情绪体是探求内在认知的一个窗口:它揭露了我们在意的东西是什么,我们恐惧、担忧、焦虑的来源在哪里。通过对情绪体的分析,我们能够发掘自己的广义价值观。

聊到情绪和情绪体,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一些负面事件,甚至是极端事件。比如:

7.很多人会认为自己做的决定是理性的,但理性能做到的只是把做决定的各个因子罗列出来,而真正给每一个决策因素加上权重的是我们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主导我们决策机制背后的隐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