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新的主旨:当前必须从提高山区人口素质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山区农村致富的问题。后来修改稿从这个角度改写,比初稿深刻多了,并受到有关领导同志的重视,引发了贫困山区教育工程的实施。
有关领导对此材料不满意,于是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篇材料里关于山区农村近亲结婚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地方闭塞,生活贫穷,村民虽知近亲结婚不好,但为了省去陪嫁费用,从互嫁发展成近亲结婚,结果越生越傻,越傻越生,再加上教育不发达,造成人口智商普遍低下,这是山区经济难以发展的内在原因之一。所以支援山区给钱给物虽为必要,但是最重要的是投资教育事业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否则,给的钱物再多,由于人的素质低下,不会用钱生钱,钱物用尽,仍然摆脱不了贫困。
由此例可以看出,立意中的角度选择何等重要。
1995年,某市科干局在“支援山区建设”活动中,组织了几十名搞遗传学的专家,去贫困山区开展优生优育咨询活动,并送去一批有关书籍,受到当地农民欢迎。后来,该局将这件事写成信息上报。初稿就事论事,从专家支援山区建设这个角度去写,写成一篇好人好事式的材料。
其次,立好意还要善于挖掘。
对一个事实,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只有找到最佳角度,才能发现事物最有意义的那一面来。下面举个例子来说明选择角度对于立意的重要。
一是纵向挖掘。
首先,立好意就要选好角度。
即向纵深挖掘,直到“掘井及泉”方罢手。立意要靠典型的材料,而典型的材料不会俯拾即是,要下工夫深入挖掘。首先要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典型材料的线索,然后深入实际去搜寻,把有关的情况尽可能全部搜集到手。1992年,国家教委召开的一次工作会议上,一篇关于中学德育状况的调查报告,得到教委领导和与会者高度评价,认为内容十分深刻。这篇材料之所以深刻,在于它对当时中学的德育工作作了十分中肯的分析,并提出很有见地的意见。这些分析和意见当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深入挖掘的结果。据说,为挖掘第一手材料,几名调查人员,召开了中学校长、教师和中学生的座谈会26个,走访学生家长50余人,对近2000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这样,才挖掘到一个个令人深思的典型材料。正是靠了它们,才有了这篇调查报告的深刻立意。
那么,如何达到“意”高之处呢?就要做到基于事实,高于事实。因为多数公文的立意(即主旨),是从事实材料中得出来的,如果就事论事,立意就显得肤浅;只有在深入理解事实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挖掘,才能提炼出新颖、高人一头的主旨来。
二是立体挖掘。
文章平淡、一般化,缘于立意不好。立意,为古今文章之要。古人云,意高则文高,意矮则文矮。郑板桥谈到诗的高下时,对杜甫的诗推崇备至,并分析道:“少陵诗高绝千古,自不必言,即其命题,已早据百尺楼上矣。”所以,写一篇好文章,首先立意要比别人高一头,须想到别人未能想到之处——“一览众山小”“高处不胜寒”之境地。
深刻的主旨来源于对事物深入的认识。目前不少公文看起来很平淡,老生常谈多,似曾相识的观点多,“英雄所见略同”的意见多,这些都是对事物缺乏深入认识造成的。然而,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就事论事地看,难以发现其深刻意义;如果将它放到一个大背景下,放到全局工作中去鸟瞰,就比较容易“以小见大”,发现其深刻意义。这就是立体挖掘。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类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找出某事物所处的位置,从中得出其发展的特点,进而挖掘出它的意义来;还可以分析一个区域的全局性工作,找出某事物所处的位置特点,发现其对全局工作的积极作用,从而挖掘出它的真正意义来。
看文章也如此,平平淡淡无人欢迎。当然,古人说的“不喜平”,是要求文章有波澜起伏。笔者借用此语,来说说平淡无奇、一般化的文章。
有人说,写文章是“七分思,三分写”。那七分思就是绞尽脑汁,思求一个好的立意。正如作家王蒙所说:“没有深思熟虑,没有长期的、认真的思考,就没有主题思想,就没有作品的思想意义。”(《当你拿起笔》)“思”字,从心从田,是心中的耕耘,只有乐此不疲,不倦耕耘,才能立意于“百尺楼上矣”。
记得去安徽齐云山,一路上先是绵延不绝的小丘,一个个馒头似的,看一会儿便厌倦了。临近了才见一翠山突兀而起,山顶云雾蒸腾,雄奇之状令人精神为之一振。此时才算体验到古人所谓“观山不喜平”之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