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作的理论,有一些是反映了普遍规律的,如观点与材料统一、题文一致、详略得当等等,各种文体可以互相借鉴。可是有一些是带有特殊性的,如公文标题的三要素、公文主题的鲜明性、公文用语的端庄性等,其他文体则不一定能照搬。同理,“中心思想”“基本观点”之说,是对一般文章主题的阐释,这一理论并不错,但是不加分析地原装套用在公文主题上,就产生出问题来。
首先,有不少公文没有什么“中心思想”“基本观点”。如,一篇《关于国庆节放假安排的通知》,其“中心思想”是什么?一篇某计划处关于购买办公桌椅的请示的公文主题,其思想性、理论性体现何处?作为一个概念的定义,须是对其一切处延的本质属性的确切说明。“中心思想”“基本观点”的说法,显然不能囊括所有公文的属性。
其次,公文的主题,与一般文章的主题有着较大区别。公文是用来办理公务的工具,不是宣传材料,不是理论文章,所以、思想性、理论(观点)性不是公文主题的基本属性。公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实用性,拟写一篇公文,首先考虑的是有没有用处,发文的目的明确不明确,若是没有实际需要的公文,就不必写、不能发。应该说,制发公文所强调的行文目的或者意图,必然反映在公文主题的属性中。
细想一下,这个定义用在公文主题上有一些问题。
综上所述,是否可以这样说,公文的主题,其实就是贯穿于全文的行文的主要意图或目的。这样定义有两个优点:
对于主题,目前比较流行的阐述是:主题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思想性、理论性是其基本属性。
一是体现了公文主题的特点。一切公文都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制发的,从公文文种的名称,例如“请示”“批复”“决定”“指示”等等,可以看到这一特点,因此公文的主题带有明显的目的性。所谓“行文的主要意图”,就是指发文机关希望达到某种目的的打算,它对公文主题性质的概括是恰当的。
没有谁对这个说法提出质疑,但不一定都是先提炼好主题才动笔写。就说笔者,写个请示,想好大概意思,铺开纸便写;写个报告,归拢好材料,理出几层意思,内容复杂一些的须列个提纲,然后一气写下来。写前从来没有想一想,这个报告、那个请示的主题该是什么,怎样提炼得深刻些。有人会说,你写前想好的那个意思,便是主题。是吗?主题就是这样简单?笔者没有想到。看来,需要对公文主题的确切含义研究一下。
二是适用于对各类公文主题的阐述。不论是简单得只有一页纸的任免干部通知,还是鸿篇巨制的会议报告,其主题均可用“行文意图”来概括。例如一件关于调整某局领导干部的决定,其主题就是,某机关通过调整领导干部进一步加强该局的工作。一件某机关关于认真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通知,其主题就是通过阐明开展“教育活动”的意义、任务、要求、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来为某机关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作出部署与安排。清代刘熙载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主脑”,意即主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主题,就是能够概括作文用意的一句话。刘熙载这句话讲得很通俗也很深刻。以上对公文主题的阐释,也正是“一言蔽之”之意。
主题的重要,人人皆知。几乎所有的书都这样说,主题是公文的灵魂和统帅,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都受主题的支配。主题深刻,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深刻。所以,主题要先行,在写作之前必须十分明确地把主题定下来,才能写好公文。
近几年,称公文主题为公文主旨的渐渐多起来。汉语词典对主旨的解释为:主要的用意和目的。如此来看,“公文主旨”似乎比“公文主题”的表述更准确些。根据以上对公文主题的阐释,是否可以这样定义:公文主旨,是指公文的全部内容所表达或体现出来的行文用意和目的。
主题,是一个难说清楚的问题。
这样阐释公文主旨,本文开头的问题也就涣然冰释。因为公文主旨就是指行文用意和目的,试想,行文的用意和目的不确定,怎能下笔呢?意在笔先,主旨先行,是不能否定的。至于公文主旨需不需要提炼?需不需要深化?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似文学作品那样要求。内容简单的公文,譬如请示、批复、通知等,其主旨一般无须提炼,可“直据胸臆,信手写出”;内容复杂篇幅又长的公文,譬如调查报告、大会报告以及总结、简报等,则有一个主旨提炼的问题,以达到公文思想的深刻,“阐前人所已发,扩前人所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