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品味公文 > 第8章 角度的选择

第8章 角度的选择

找亮点。即选择一个事物最有意义的侧面来写。任何事物都有不同的侧面,而每个侧面所反映的思想意义是不同的。譬如一块宝石,每一面折射出的光线都不相同,要找出最炫耀夺目的那一面来。例如,有一篇材料反映某市组织银行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注入部分资金后,使企业亏损面半年内下降了65%,停工半停工企业数量下降了50%。这个材料既可以从银行积极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一工作报道的角度写;也可以从适时适量地向国有企业注入资金这一当前搞活企业的经验作法角度写;还可以从如何解决好企业资金紧缺问题这一研究问题的角度写。该市有关部门从材料的现实意义以及当时的中心工作考虑,选择了第二个角度。材料上报后得到有关领导同志的重视。

第二个因素是公文阅读者的需求。这种需求根据公文的走向(上行或下行)不同而有区别。上报的公文往往选择这样一种角度:它能更加突现材料的参谋(参政)或请示作用;下发的公文则选择这种角度:它能更加突现材料的指示和指导作用。譬如,同样是工作总结材料,报给上级机关时,应该从领导的角度来阐述工作的体会和心得作为侧重点;下发所属单位时,则应从全局的角度以阐述基层工作成绩和成功做法为侧重点。选择角度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找焦点。即选择一个事物最有特色的局部为侧重点来写。搞摄影的人都知道,在拍特写镜头时,被摄的景物只有一部分能够落在焦点上,而这一部分正是摄影者精心选择的,使之在一帧画面中最清晰地呈现出来。公文写作也有个“对焦”问题。反映工作动态、总结新鲜经验、研究现实问题,有时需要从整体上、全貌上去写;有时需要缩小角度,从一个局部或一点上来展开,集中一点,易于深入。后者就有个找准焦点的问题,一般来说,要选择最有特色的工作、最有新意的经验、最有现实性的问题,作为写作的切入点。

第一个因素是材料所反映的事物的特点。任何材料都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而这些部分就形成了材料所反映事物的不同侧面。选择角度时往往是选择这样一个侧面:它能使事物的特点突现出来。就像那些在游览胜地为游人剪影的艺人,总是选择头部的侧面来剪,就是因为侧面的特点最突出。

找新点。即选择新的观察点来认识事物、研究问题。调研报告、信息、简报中,很多是研究问题的,而现实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问题往往又很集中,这就造成了同一个问题许多人研究、长年研究的现象。为了防止雷同,对同一问题或别人已研究过的问题,就需要寻找一个新的观察点,从新的角度来研究。譬如,对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别人已经从企业结构调整、体制创新等方面作了研究,你就可以避开这个角度,从企业基础管理或者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方面入手,联系企业的改革去研究。只要观察点新,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公文材料的角度选择,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

找视点。即从上级领导的注视点来选择材料的写作角度。上报的公文材料,往往要从党政领导需求的角度来选择材料,特别是业务性较强的材料,如金融信息、税务简报等,其中有不少具体的业务情况,报给党政领导同志,一是价值不大,二是难以看懂。对这类材料就要考虑党政领导的关注点,确定材料的侧重点,使之既简明扼要,又有参改价值。

“刚才去散步,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的《复活》不合适,开端写错了。不该从爷儿们,而应该从囚徒、从牢狱、从卡秋莎写起,应该把她,把爷儿们纵欲的牺牲者放在中心地位。”于是,托尔斯泰调整了写作角度,作品一开始就从卡秋莎的悲惨故事写起,以她为人物的中心,构思了她被无辜地判了四年苦役的情节。这样,作品主题转向社会政治方面,深刻地批判了沙皇的专制制度,从而使作品具有十分深广的社会意义,作品一问世,便震撼了整个社会。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写作角度的选择对于主题的深化具有决定性作用。

以上介绍的是角度选择的比较常用的方法。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角度选择的方法,下面试举一实例。囿于篇幅,选择一篇比较短的简报。这篇简报写的是某饭店治理噪声的工作,初稿的角度没有选好,材料的价值不大。后来经过调整角度,简报所反映的事物的意义就显现出来。这篇简报最初是这样写的:

最初,托尔斯泰从那个年轻陪审员的角度去写,把作品的主题放在道德心理方面,写成了一个青年人悔罪的故事,缺乏深刻的社会意义,托尔斯泰对作品很不满意,未予发表。经过苦苦的思索,托尔斯泰终于找到了答案,他在日记中写道:

××饭店噪声治理工程通过市政府验收

《复活》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写出来的,故事原型是,一个青年人在陪审员席上,见到了自己过去认识的一名女犯人(即书中的卡秋莎),这女犯人曾是他的一个亲戚家的佣人。他寄居亲戚家时,诱奸了这个当时只有16岁的女佣人,然后便离去了。女佣怀孕后被主人赶出家门,生活无着而沦为妓女。一次因为偷了嫖客一百卢布而被判了罪。这个青年陪审员得知女佣人的这些遭遇很后悔,为了悔罪,多次提出要和女犯人结婚,女犯人最后表示同意,可是后来因暴病死去,婚礼才没有举行。

××饭店为解决噪声污染问题,投资16万元对饭店设备进行改造,全部治理工程已于12月16日通过市政府验收。该饭店地处××小区南端,与××厂宿舍相邻。饭店设备产生的噪声,夜间高达56.5至58.2分贝,影响了居民职工的正常生活,居民反映强烈。四年来,虽然饭店采取了不少措施,但噪声扰民问题仍未能彻底解决,引起一百多名职工联名向市领导写信,要求尽快给以解决。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求饭店今年底完成噪声治理。饭店投资16万5千余元,对厨房进、排风机,空调冷却塔,锅炉房等进行了治理。经市、区环保部门和劳动保护研究所联合检验,夜间在锅炉、排风机工作状态下噪声级为44分贝,低于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标准。市政府验收组对该项治理工程的完成给予了肯定。

材料的用法不同,可以表现不同的主旨或主题,因此,确定用材的角度,要和确定文章的主题联系起来考虑。角度选择得好,不仅能充分显示材料本身的意义,还能使文章的主题集中、深入,引出新颖的见解。大家熟知的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复活》,就是经过改变材料的写作角度,而使主题更加深刻的。

这篇简报所写的一项治理饭店噪音工程,无论是工程的规模还是技术水平,放到全市来看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仅仅把它当作一般工程验收来写,从治理工作的角度来展开,意义不大。那么,这篇简报的角度怎样选择更好一些呢?市里有关部门研究了简报的内容后,发现简报反映的不是一般的噪声治理工作,而是一个严重扰民的治理工程。饭店噪音扰民已达四年之久,正是由于居民不断提出批评,治理噪声工程才被列入市政府工作日程。因此,这项工程的意义,主要在于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政府与群众的关系。简报就应从群众的角度来写,突出为群众办实事这个意义,这一点也就是治理噪声工程这一事物的闪光点。

写作角度的选择,实质是对使用材料的角度选择。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提炼,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思想意义。譬如这样一个材料,“某市2010年私人轿车已达275.9万辆,近五年每年以36%的速度递增,比2005年末增长1.8倍”,宣传部门可以从中得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结论;交通部门却用它作为“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刻不容缓”的根据。

下面是从维护群众利益的角度改写后的简报:

写文章更有个角度选择问题,角度新,出奇章;角度旧,成俗文。高手能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去思索,挖掘出事物“不易显露”的一面,所以能“常写常新”。不善于选择角度,大家都那么想,你也那么想;大家都那么写,你也那么写,写出来的肯定是一般化、大路货的东西。

扰民四年之久的饭店噪声得到治理

观察事物也是如此。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说得够独到了。横看、侧看、远看、近看、俯看、仰看,庐山的状貌各有不同,正是移步换形,气象万千。

地处××小区的××饭店,与××厂宿舍相邻,饭店设备产生的噪声,夜间高达58.2分贝,影响了邻近居民的正常生活。虽然饭店采取了措施,但四年来始终未能彻底解决问题,居民对此意见很大,联名向市政府写信反映。市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群众的意见,要求饭店把这项噪声扰民治理工程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今年底必须完成噪声治理。××饭店立即投资16万元,先后对厨房进、排风机,空调冷却塔和锅炉房进行治理,终于把噪音降了下来。年底前经市有关部门检验,夜间噪音只有44分贝,低于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标准。周围居民睡上“安稳觉”,都称赞市政府为群众办了一件实事。

其实庄子的这个谜,就是今天常说的“换位思考”的结果。以庄子为观察的主体,客体便是庄子做的一个梦境;以蝴蝶为主体,现实便成为蝴蝶的梦境。这是思考问题时角度变换的一个例子。

这篇简报转化角度后,从噪声扰民——居民联名上告——市政府决定——饭店治理——到居民满意,这样一个思路来展开,从而突出了治理噪声的积极意义——保护群众的利益。这样,就比初稿的思想意义重要了。

庄子在《齐物论》中,讲了一个“蝴蝶梦”的故事。一日,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栩栩然”于花丛之中。醒来后,他朦朦胧胧忽发奇想:“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欤?”意思是说,究竟刚才是自己做的变成蝴蝶的梦呢?还是现在是蝴蝶做的变成庄周的梦呢?人生是梦抑或梦是人生?睿智的庄子卖了个关子,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留下千古之谜。

最后,步苏轼《题西林壁》诗韵,诌一小诗以刹此文:

角度,就是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方位。我们看事情、想问题,角度不同,结论就不一样。

行文妙在转笔锋,侧写横描各不同。角度选佳出精义,思想光彩入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