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了不起 > 六 专心,才对得起美好之物

六 专心,才对得起美好之物

其实我收集古器物十几年之后,东西越来越多,我就想怎么断舍离,就凭感觉:一个古器物,是不是爱不释手,是不是之后要把它用起来,跟它耳鬓厮磨。有这种感觉,再去买它,价钱低、价钱高,我都不会后悔。

这些物品能陪伴你很久,你爱不释手,耳鬓厮磨,这是爱物。爱物不是一种罪,爱物是一条捷径。

如何定制你的“日日100”清单

和自己的爱物面对面凝视,就像追溯维系彼此情感的纽带,偶尔解开那条纠缠着的细线,仿佛隐藏许久的关系得到了确认。

第一步,定出你的物欲单子,把你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喜欢、用得上、离不开的那些物件列下来,10~100件。少于10件你可以直接出家了;不要超过1000件,多过1000件,你可以直接去找我贪得无厌的老妈聊聊了。如果让我妈列,我都要给她多买几个本子,不然写不下。

他使用事物的原则就是要有感情,要爱。产生划痕的时候,就像跟爱人吵架的时候一样,要带着爱去产生划痕,带着爱去吵。

第二步,设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重要性,X轴;另一个维度是可得性,Y轴。重要性是从不重要到重要,可得性是从难到易。

松浦弥太郎建议大家把东西用起来,划痕也是一种你与物品的爱与纠缠。

第三步,把你选出来的日常物品标记到这两个维度上。有些东西有可能重要性很低,可得性很差;有些东西可能重要性很高,可得性还挺好,那你走运了。

3.虽破尤美,把东西用起来

第四步,做出取舍。按照你个人的理解,不重要、可得性又差,舍掉;很重要又容易得,要珍视它们;容易得但是重要性不高,无所谓;很重要但是难得到,你自己取舍,有精力、有能量你就取一些,没有你就舍掉。

并不是说一定要砍掉自己的欲望,而是把最能带给自己快乐的欲望留着,这样一天就过得挺好。留着让你快乐的欲望,过一辈子。

如果你能搞明白这四步,说明你不仅有脱离苦海的慧根,而且有做管理咨询的慧根。

用松浦弥太郎母亲的话说:“周末摆一枝花在屋子里,周一就会盛开。有漂亮的鲜花庆祝一周的开始,能让人心情愉快起来。”

恋物是把生命变美的过程

松浦弥太郎会纵容自己一些小的、美好的想法。举个例子,逛花店是松浦弥太郎很喜欢的日常活动。他说每个周末出去购物的时候,一定会绕到花店。如果有钱,买一大束;如果没钱,买一枝小花。

粗读《日日100》可能会有两个误解:第一个是误以为讲的是富人如何美好地生活。不是的,没钱也一样。

2.跟这100件东西产生爱与纠缠

第二个误解是《日日100》提到那么多品牌,是不是一本广告书?我觉得不是。请你列10个你日日离不开的东西,你能告诉我你喜欢的品牌吗?有意思的是,多数人说不出品牌来。

松浦弥太郎爱物的观念,让他十分重视清洁。东西不管新老,不管是完整还是残缺,他希望它们是干净的。干净也可以给他人带来快乐,不麻烦别人。

选品牌的好处,一是质量有保证;二是多数能保证供给,不用太担心这个东西忽然就没了,特别是一些消耗品。

松浦弥太郎介绍了100件他反复思量后选出的心爱物品,比如漆碗、古董、直尺、橄榄油、眼镜等。贵和不贵,没有太大的差别,重要的是你喜欢这些物品,这些物品也让你欢喜。

你确定一个品类之后,要给自己足够的思考:希望它有什么样的品质。然后挑一个品牌,这是保证你生活质量的捷径。

1.明确100件东西

“日日100”和“断舍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两者是对立的。“断舍离”合成一个字就是“扔”,但是“日日100”强调的是爱不释手、耳鬓厮磨、日久生情。

怎么做到“日日100”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两者又是一回事。“断舍离”并不是说让人去“裸奔”,而是扔下所有能扔的东西,和剩下的东西好好过;“日日100”的道理也是一样,没必要的东西不用太管,把你最喜欢、你觉得最重要的东西选出来。

这三招多数时候还是管用的。但是,在看了松浦弥太郎的《日日100》后,我彻底顿悟:划痕是你和你的爱物之间的故事,是你跟它之间产生的时间关联、爱恨情仇。划痕越多,说明你们接触越多,你们之间的关系越深。我就这样克服了我的“划痕症”。

“断舍离”和“日日100”实际上讲的是一件事。从“日日100”选品这个角度出发,你可以达到你的目的;从“断舍离”的角度去做,你也有可能达到你的目的。

第三,如果前两招都不好使,我实在又爱这东西,那就再买一个。

在恋物这件事上,我们要做减法。

第二,所谓的时间治愈。一个东西出现划痕、破损,我就把这个东西搁到看不见的地方,一段时间后再去看它,心里就会舒服一点。这招我是跟金圣叹学的。金圣叹买古董碟子,如果不小心磕碰了,他就把碟子放到柜子最深的角落,当它不存在,心里就舒服一点了。

第一,物欲的增加不能让人幸福。有时候人会期望,如果有了这个就好了。你好好想想,你最快活的时候是获得的时候吗?不,你最大的快乐来自于期待。

第一,“觉”,说服自己。告诉自己“天地皆残,万物必失”,天地间的一切东西都是残缺的,天地之间所有的东西都会消失。

第二,物欲的增加还能让人不幸。乐高最大的缺点是什么?没地方放。你要伺候它,收拾它,不用的时候,它会占地儿。

我曾用三个方法试图克服:

第三,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在真能给你欢喜、你真喜欢的事情上。钱的数量固定,但如果我们只关心10~100件事物,那我们在每件事物上可以花的钱就多很多,可以跟它花的时间和感情就要多很多。

我是重度“划痕症”患者。买全新的东西,我最担心的不是花多少钱,不是能不能给我带来快乐,而是怎样避免划痕。

东西在生命中的意义,就是你生命的意义。大家一定要有审美的意识,用物、用情、用时间,实际上也是把自己的生命变美的过程。

《日日100》还帮我克服了“划痕症”这个心魔。

从爱物到惜物

在普通人的世界里,如何脱离苦海?松浦弥太郎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明路,就是通过你每天的恋物,爱该爱的东西,常常爱,久久爱。日常生活中的100件东西,小到笔记本、铁壶,大到一个屏幕,都可以是你快乐的源泉。所以,物欲不一定永远是痛苦的,如果你能管理好自己的物欲,它有可能是你脱离苦海的一条捷径。

越是不会示人的东西越要用好的,这会令我们的心灵更加丰富。

人生都是苦海,生下来“哇”一声哭,死的时候“啊”一闭眼。一生一死的过程中,我想没有人会完全没有体会过任何一点苦。哪怕你生在蜜罐子中,哪怕你富有全宇宙,没用的,你一定体会过苦。

别人越看不到的东西,你越该用好的。因为东西不是给别人看的,还是要自己感到舒服,这是真正的“贵族”。也就是说,贴身衣物要穿好的;茶酒喝到肚子里,特别是一人喝酒时,要喝点好的。不要光想面子,面子有可能是最没用的。我自己撅着屁股写稿子换的钱都换酒喝了,喝到肚子里的有可能是最值的。

体会生活之美

一周买一次花。我很重视在生活中摆放有生命而美丽的东西,并且爱惜它们。

松浦弥太郎,1965年出生在东京,他是日本最具个性的书店Cow Books的创始人,多本畅销书的作者,日本殿堂级城市生活杂志《生活手贴》的总编辑。他其实不是出身名门,也没有出身名校,后天也是一路“晃荡”,过的是我希望有的那类生活。

就我个人来说,可能做不到一周买一次花,但一周跑两三次公园还是有的。去公园看花草树木,非常治愈。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们多数人过的是浑浑噩噩的生活,没有仔细看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没有仔细想生活应该什么样。松浦弥太郎可能不是最聪明的人,可能不是审美最好的人,但他是最认真生活的人之一。因为这一点,他才会被人说是“全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

不要养成根据价格来判断价值的习惯,贵的东西自有贵的理由,便宜的也有便宜的道理。

最懂生活的男人

便宜有便宜的价值。我举个例子,我爸一辈子不积累任何东西,他走的那天,料理完后事,我想留个东西做纪念。我知道他喜欢做饭,他这辈子一直给我做吃的,我就去厨房看。他剩了十几把刀,我就拿了一把刀,跟哥哥、姐姐、妈妈说,我只拿这把刀,这是我爸给我的一个纪念。这把刀并不贵,但是在我心中很重要。

松浦弥太郎被誉为“全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他用非常朴素的语言写了100件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东西,每件东西都配了一张他自己拍的照片和两三百字文字,合在一起就是《日日100》。

对自己身边的东西,都要当作是自己重要的朋友,认真对待。

恋物是把生命变美的过程

这是从爱物到惜物。爱一个东西,无论它贵贱,对你重要与否,你爱它就要认真对待它,把它保存好,不要故意拿它撒气。

这句话揭露了艺术的本质。和谐,是形状、颜色、构图、光线等这些主要因素的平衡。可能无法表达,但是有些作品就能呈现,这种和谐就是“金线”。

任何东西都有坏的一天,我会选择修缮后继续使用,丰富而专注的人生会就此展开。

搭配一束花时,要掺杂、调换颜色,这里添一些,那里去一点儿,凡是做过这种事的人,都会有一种斟酌形状和颜色的奇妙感受,但又无法准确地讲述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样的和谐。

就像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待长了、待近了,难免会有磕磕绊绊,但是我的建议是不要绝交。大家再坦诚地聊一聊,求同存异,就着酒,牵着手,彼此相望,再过余生。

认为艺术跟科技一样是进步的,一代比一代强,这是可笑的误区。艺术像座山,自古以来就在那儿,只有极少数的艺术家爬到山尖儿,跟古往今来的伟大艺术家并肩,就已经不错了,不可能再大范围地超越。他爬上去之后,能做的是在山尖种下一棵自己的“草”。从山下到山上的过程,他可以走一条不寻常的路,也就到此了。

越是年轻越应该花钱,不然到四五十岁时买到劣质品会被笑话。

把艺术的不断变化天真地误解为持续不断的进步。每一个艺术家都确然觉得自己已经超越了上一代人,而且在他看来,他所取得的进展前所未有。

你年轻的时候多花点钱,不要到老的时候再被笑话。

如果艺术家只是重复他人要表达的主题、内容以及表达方式,甚至重复自己年轻的时候,那为什么还要创作?

放下执念,寻求解脱

渴望独出心裁也许不是艺术家的最高贵或最本质的要素,但是完全没有这种要求的艺术家却是绝无仅有。

了解一个事物有效率的方式,是从“极端例子入手法”。了解人类的一条捷径,是了解变态的人类。

但实际上,如果这些人不能把复杂的事说清楚,说明他自己不懂。你不应该难受,应该责备所谓的专家没有吃透。如果他吃透了,还不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那说明他的文字表达能力有限。

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就是讲述某种变态的人类的。三岛由纪夫属于天才型作家,而且很真诚。他让我明白,虽然小说都很夸张,所有的天才作品都必然更夸张,但夸张折射出了生而为人难受的、真实的一面。

我特别同意。好多专家写所谓的专著,心里在想:看不懂吧?费劲吧?你看不懂说明:一、你傻;二、我是专家,你要对我肃然起敬。

美是让人欲罢不能的恶之花

有些人滥用“科学的”语言,不是意在启发读者,而是要读者对他们肃然起敬。难道不正是他们高高在上、坐在云端向我们“垂教”吗?

《金阁寺》是一个年轻和尚以金阁寺为至美,心中被金阁寺的美所震撼、所纠结拧巴,最后不得不自己寻找解脱,烧掉这座金阁寺,想自杀最后又没自杀的故事。更简洁地概括,就是年轻和尚爱上金阁寺,最后试图解脱的故事。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第一版是在1950年出的,他坚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这里我解读几句。

这个主人公叫沟口,他爸是个偏僻地方的寺庙的住持。他自己生来体弱多病、口吃、性格内向。他爸说:瞧你那样,你也干不了什么,你妈又是一个好色之人,你就一辈子当和尚去吧。沟口未成年的时候,就通过他爸的安排进入了金阁寺。金阁寺的寺主是他爸的同学。

在艺术的山尖种自己的草

进入金阁寺之后,金阁寺的美时起时伏,一直纠缠着小沟口,让他欲罢不能。

我们可以把艺术和钱分开。你可以用别的、非艺术的方式去挣钱,同时追求艺术,不让艺术跟钱发生必然联系。分开有分开的好处,你在追求艺术、滋养灵魂的时候可以不用考虑钱。当然也有分开的不好,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中去。所以穷孩子可以做艺术,但是不一定用100%的时间去做艺术。

地面上再没有比金阁更美的东西了。……每次看到遥远的田野里阳光闪耀,我就认为是未曾见过的金阁的投影。

学艺术跟成为艺术家又是两回事。艺术家很少,但是艺术工作者很多。你可以做设计,可以做服装。学了艺术之后,你可以做很多跟艺术相关的事。如果你观察日本、英国日常生活里的橱窗、街道、标志、包装等,到处是对艺术的需求,到处都需要从事艺术工作的专业人士。

…………

有没有钱是一回事,能不能当个好艺术家,又是另外一回事,两者都不可控。有钱并不等于能当好艺术家,好艺术家也并不等于有钱。

我觉得金阁本身就是一艘渡过时间的大海驶来的美丽的航船。……

钱和艺术是两码事

…………

多买、多看、多让它们沉浸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你的生活也就沉浸在艺术里了。

夏天里我即使发现一朵小小的野花,看到那浥满朝露、放出迷离光彩的样子,就认为如金阁一般美丽。还有,当我看到山对面浓云攒聚,雷声滚滚,晦暗的边缘金色闪亮的当儿,这种壮大的景象也使我联想到金阁。到头来,哪怕望一眼美人儿的姣好容颜,心中也会立时泛起“美如金阁”这样的形容词来。

第四,如果是艺术的门外汉,最简捷进入艺术的方法是四个“10”:10个必看的博物馆,10本必看的艺术书,10个必须了解的艺术家,10个需要了解的艺术专业词汇。

金阁已经是力量、美、性,是世界所有最重要的事情,已经在沟口心中变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象征。

第三,买有眼缘的、买得起的原作。原作承载了太多复制品没有的原始信息和质地。买得起就是,如果有余钱,你可以把余钱的10%~100%去买艺术品。能买成名艺术家的成名作,当然好;如果买不起成名艺术家的成名作,就买成名艺术家的小幅作品,或买不成名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买有眼缘的,就是买能够看对眼的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快结束的时候,东京被空袭,京都被空袭似乎也不可避免。小沟口很快乐,他感到自己同金阁同时面临战火的威胁,但这个时候也是他和金阁最亲密的时候,他最切实地在金阁面前感到了它无比的美。

第二,多看画册。买几本好的画册,经常翻翻,文字都不用细看。

但是一年之后,日本战败了。小沟口和金阁的密切关系也随之结束了。金阁又恢复到它以前超然于尘世之外的姿态,似乎永远存在于人世间,不为时间所动。它对“我”来说,成为一个“异己”的存在,冷漠而绝对。

第一,忍受麻烦,去博物馆。去任何一个城市,一件必须做的事就是看它的博物馆。管理完善的博物馆,人也不多,逛起来舒服,你可能跟凡·高的《向日葵》、鲁本斯的画作就隔着一米,为什么不去?几百年的时间立刻缩短,你和美就相隔在一米之间,你那边就是美。

这期间,沟口被金阁寺主人送到大谷大学预科学习。在这里,他和另外一个天生有缺陷(内翻足)的柏木相识。在柏木的诱导下,沟口萌发了“行恶之习”,渴望进入世俗关系。

有四个方法,可以让艺术品进入我们的生活。

对于年轻男生来说,进入世俗生活最简单的就是跟女人发生关系。沟口对金阁迷恋到在他即将得到宇宙大和谐、人生大圆满的一瞬间,金阁出现了。金阁一出现,他就失败了。

普通人如何跟艺术发生关系

金阁总是横在女人和“我”(指代沟口)以及人生和“我”之间。

第四,最上品的艺术品,就是上天把艺术家当成媒介,传递上天之意。

金阁让“我”不能接触女生,不能实际地生活。总有这么一个带着美、真理、力量的巨大的东西挡在“我”和世界之间,连坏事都干不了。你说沟口有多惨。

第三,是不是达到了打动人心的目的?

后来他遇上了更惨的事,他发现老师就是寺院主人,有不光彩的嫖妓行为,因此他跟老师的关系变得紧张。在极度压抑之下,沟口私自出走,去了一趟中学修学旅行过的地方。承蒙大自然的启发,他突然萌生一个念头:既然我还想活,那我就烧掉金阁寺。他带着这邪念走进了妓女一条街,这次他得到了宇宙大圆满,金阁寺没有出现。

第二,技术是否能让人产生愉悦或冲击?

于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他终于点燃了烧毁金阁寺的木柴。在行动前,金阁寺通过某种奇异的方式显示了他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完美而细致的姿态”,但是沟口还是烧了金阁寺。

第一,是不是真实生动?

最后一个转折是沟口并没有去自杀。沟口站在左大文字山顶,望着夜空下翻滚的烟雾与冲天的火光,决定:“我还是要活下去。”

植物皆美,人不是。人创造出的艺术品有没有高下之分?我的答案:有高下之分。我自己的划分是四品:金线之上的艺术品、基本及格的艺术品、不及格的艺术品以及自娱自乐的游戏。判断依据有四点:

世间最繁复、最阴沉、最消耗的纠缠

有一个著名的公案说,有个艺术家看到雪地里的一泡狗尿,说太美了,这个黄色实在太美了。这个艺术家是傻吗?不是。这个艺术家这么说没有犯任何错,但并不是说对于所有人来说,雪地里的一泡狗尿就一定是艺术品。艺术是颇为个体、主观的活动。

金阁在男主角沟口心中代表了很多东西,层次非常丰富,像世间最繁复、最阴沉、最消耗的某种纠缠。

我创造出一个我觉得美的东西,我可以叫它艺术;我看到一个东西,别人不觉得美,但是我觉得美,我也是在欣赏艺术。

金阁不仅是历史文物,还象征着历史传下来的精神和美。它本身象征着一种标准、一条金线。它又涉及精神生活,也涉及非精神的物质生活,因为你肉身可以到金阁旁边。

艺术是人类对美的呈现,这是我总结的定义。呈现美的这个过程就是创造艺术;看到一个东西形成审美,产生愉悦,就是欣赏艺术。

这本小说的主题,你可以简单概括为对美的病态执着和病态解脱。更简单地说,就是美和解脱。

你和美就相隔在一米之间

小说不长,纠缠、拧巴、伤感,循环往复。我怀疑三岛精神上有问题。

跨越5000年,人类在艺术上越来越感性,越来越宽容。

审美对象、美的附着点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三岛选了金阁寺,选了金阁寺上的凤凰,没有活过的凤凰就不会死。

现在更多的绘画、艺术想表达的是你如何感觉,所感占据了主流,比如说莫奈的《睡莲》、罗斯科的《无题》,就是大块的色彩放在一起。有人看到伤心,有人看到不舍,有人甚至能够看到一时的抑郁。

“南泉斩猫”与金阁之火

所见(what you see)这个阶段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典型是生动、精准、完美的雕塑,比如说《大卫》《掷铁饼者》《米洛斯的维纳斯》等。

《金阁寺》里有个重要的意象——猫。小说里出现几次“南泉斩猫”的公案。

所知阶段,是你画的、描述的是你认为的知识,something you know(你知道的东西)。在古代,世界太复杂,人类太渺小。巫师、王认为世界是什么样,就怎么去刻画。

金阁寺这么美,你实在想不到应该如何对待它。敬畏它?珍惜它?观看它?萦绕它?但到最后似乎总差了一层东西。人心中多多少少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黑暗力量,希望能够破坏,就此了断,一别两宽,各自欢喜。

作者贡布里希从古代讲到现在,大脉络是从人的视角出发——所知、所见、所感三个阶段。

“南泉斩猫”里的南泉和尚是东西两堂更上一层的主管。看东西两堂争一只可爱的猫,南泉和尚看他们争得厉害,就拎起猫说:“大众,道得即救,道不得即斩却也!”

《艺术的故事》是以绘画为主、以欧洲为中心的美学入门书。如果你喜欢艺术,喜欢看画、雕塑,跟着这些艺术来了解整个欧洲的历史,这本书会是一条兴趣盎然的小径。

虽然拈花微笑,禅宗不说,但是我逼你们说,你们说清楚,猫就得救;不说清楚,猫在我手,我一刀杀了它。东西堂都傻了,都没说什么话,南泉就把猫杀了。

作者贡布里希出生在维也纳,一直从事艺术史领域的工作。

晚,赵州外归,泉举示州,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泉云:“子若在,即救得猫儿。”

2000年,英美几家杂志用民意测验的方式推选出影响人类思想的20世纪百部著作,艺术类的只入选了一部,是《艺术的故事》。英文版据说卖了700万册。这是世界范围内评价非常高的美术通史著作。

晚上,赵州和尚回来了。赵州是南泉和尚的高徒,南泉把杀猫这件事告诉赵州和尚,说: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赵州和尚把鞋戴到头上,就出去了。南泉就说:你如果在,猫就能活了。

通往艺术的小径

赵州和尚其实是不同意南泉的做法,南泉问赵州,是他心有不安。

我们非常缺乏美学教育。我们的理科、工科教育很强,文科教育相对弱一点,差的是常识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三观教育更差的,是美学教育,让你直接就明白一个东西是美的还是丑的。

我想说的是,你们几个臭和尚,为了明白人性,干吗杀猫呢?一样的道理,沟口这个变态为什么要烧掉金阁寺呢?

从艺术品中还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这种抚慰让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得到适度舒缓。

金阁寺让你心里产生了巨大的波澜,这并不是金阁寺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金阁寺的美是所有人的美,不是你一个人的美,你为什么因为自己烧掉所有人的美?不要总想着自己,要想想自己之外的其他地球人。

审美是容易被低估、被忽视的价值。我们在美的事物中生活一辈子,是一辈子;在丑的事物中生活一辈子,也是一辈子。为什么不在美的事物中生活一辈子呢?如果你熟读《唐诗三百首》,如果去十家好的博物馆,你自己的家、自己的生活,也会变得更美好一点。

在现实中毁于一旦的金阁寺

现代人也有住房,也想看能让眼睛开心的东西,也希望有心灵的触动。所以把艺术放到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不只局限于知识分子的书房。

这部小说并不是纯虚构的,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跟三岛由纪夫本人的心结产生了巨大的共鸣,让他觉得这可能是个很好的小说内核。

西方画家在早期有明确的工作:装饰教堂,通过艺术的力量捕获人心;装饰宫殿,通过艺术的力量让皇权得到巩固;为贵族有钱人画像,把他们房间里空白的墙壁补上。

从小说创作上讲,第一是要有一个心结。也就是说,你有什么困扰、狂喜、悲哀,有什么挥之不去的东西。第二是要有一个核心人物。比如在金阁寺被烧毁这件事中,小和尚突然出现。第三是人物还需要一个活动地点,这个地点就是京都的金阁寺。

在古代的中国,普通人是这么生活的——文人四件雅事:焚香、泡茶、挂画、插花。

1950年7月2日,天色未明,日本千年古都京都北区金阁寺方向,一柱火光直冲云霄,瞬间位于鹿苑寺(金阁寺)内的金阁化为灰烬,一座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国宝级文物荡然无存。

想要自己的眼睛更舒服、内心更愉悦,就去欣赏艺术。在人生的真、善、美中,艺术占了很重要的比重。温饱之后,艺术就跟你相关了。因为艺术,人间值得。

纵火者系金阁寺僧徒,大谷大学的学生林养贤。林养贤纵火之后逃到金阁寺后山自杀,经护林员发现,带到京都特别搜查总部进行盘问,林对纵火事实供认不讳,但并不认为自己纵火是一种罪恶。

为什么普通人需要艺术?因为人生苦短,我要赏心悦目。

林养贤平时对寺庙和社会不满,口吃内向,性格孤僻。他被收监之后,因患肺结核病和精神障碍被转移到监狱医院治疗,后转押京都监狱,1955年获释,进入京都府立医院继续治疗。1956年3月7日病死,时年27岁。

艺术不应该是一小拨人在书房和美术馆里研究的东西,而应该跟红酒、花一样,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金阁寺》问世在1956年,就是金阁寺被焚事件中真实人物林养贤去世的那一年。

你和美就在一米之间

三岛由纪夫在动笔之前,特地前往京都做了十分详尽的采访和实地体验。从纵火者的经历到金阁寺、警察局、法院的各种记录,再到禅寺建筑和宗教细节,他一概都不放过,调查了个遍。他甚至专程跑到林养贤的故乡舞鹤,体验海岸边荒凉的风景,以便感知引发肇事者纵火的早年心象。

即使没有多少钱财,你一个人的努力也能够挽留一点失去的美好,甚至把失去的美好,这点阴翳、暗淡、懒惰,变成你生活中很舒适的、很美的一部分。比如买一个茶盏喝茶,买一小块古玉摸着,住几年老宅子;比如放弃现代工艺,去拥抱一些民间传统的、缓慢的、不完美的、有很多缺陷的艺术,去享受生活的不变,享受四季的变化;比如不要总是抱怨生活中的不便,停电了可以和爱的人点个蜡烛,看着月亮,就月亮分一瓶酒,也是一个非常值得记忆的夜晚。

在三岛的创作中,他还不曾有过如此精密细致的采访经历。如他本人所述:“凡能看到的地方都看了,凡能找到的东西都做了笔记,凡能去的地方都去了,就像采集植物和昆虫标本一样。”

历史车轮不可逆,现代方便的大趋势很难因为个人的意志而扭转,但消失的东西并不一定不好。阴翳的、不方便的、黑暗的、暗淡的、隐私的、低效的、缓慢的、不正能量的、懒的等,有美的、好的、值得留下的东西在。

采风不只是吹吹风就好。如果真心要写跟自己生活环境有一段距离的故事,充分地调查、阅读、分析资料,甚至实地居住,对一个严肃的小说家来说都是必要的。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阴翳之美?

不自恋很难成为好作家

厕所虽然空间窄小,但是能给个人一个舒适的、独处的小空间。这个空间小到只有我们自己,舒适到把门一锁谁也进不来。隐秘的、阴翳的、不为人知的一段时间、一个环境,想起来就挺美好。

一些专家对三岛由纪夫的评价很高,甚至高于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

我觉得厕所是个很神奇的地方,现代人花很多时间在里面。我想起我很爱的另一个作家菲利普·罗斯,他写过一篇很长的小说叫Portnoy's Complaint(《波特诺的抱怨》),讲的就是一家人争夺厕所,他爸在里边老是不出来。

我的理解是,大众可能喜欢那种彻底失控、入戏的作家,但是川端康成不是,大江健三郎更不是。川端康成自己控制节奏,包括自杀。

真实,这种经历我也有过。有一次从四川进西藏,路过一处实在是没洗手间,吃了一碗面之后我也内急。后边有一个厕所,实际上就是田地的一角,有几块长长的木板。我那个时候还年轻,趁着身手矫健,完成了非凡的大便。下边几丈之内,只有空气,我想我要掉下去,就不知道怎么能从屎里爬上来了。

一个好小说家不能失控,失控就散了,就没了魂儿了。好作家其实蛮难当的,又要体会最世俗的苦,又要控制某种的局。当然这里有平衡,但是完全失控一定不是好作家。三岛在后期就完全失控了。

我至今仍常常想起我在厕所里所获得的最难忘的印象。……由于内逼,求人带领来到一家内庭面临吉野川河滩的厕所。那种沿河而居的人家,一到内宅,一般都是两层楼高,下面还有一个地下室。面条馆也是这样的建筑,厕所设在二楼,跨临之际向下窥伺,遥远的下方令人目眩。可以清楚地看到土地、杂草,田里盛开着菜花,蝴蝶飞舞,行人往来不绝。……我脚踩的木板下面,除了空气再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我肛门排泄的固体由几丈高的空中降下来,掠过蝴蝶的翅膀和行人的脑袋,坠落在粪坑里。从上面虽然可以看到坠落的情景,但既听不到青蛙跳水的响声,也没有臭气浮升上来。从高处俯视那块溷浊不堪的粪坑,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不洁之处。我想,在飞机上使用厕所也就是这种感觉吧?秽物降落之际,群蝶上下飞舞,下边是一片油菜花田。再没有比这更为风流潇洒的厕所了。

早期三岛由纪夫有多个标签:贵族出身,被奶奶控制,有阴郁的童年,没见过什么好看的女生。所以,三岛由纪夫对女性有些天然的抵触,更倾向于独自阅读和沉浸在幻想中。

谷崎润一郎从讲厕所开始,第一篇叫《阴翳礼赞》,最后一篇叫《厕所种种》,对厕所念念不忘。

他早年多病,壮年他爱健身,一身肌肉,也是神奇。等他长到能体会到人的肉体之美的时候,就开始肉体崇拜,开始追求极致,最后他切腹自杀。他的一辈子是自己不断给自己加戏的一辈子。

5.回到厕所

三岛在小时候,沉迷于王尔德和安徒生童话中那些唯美的死亡情节,他经常篡改和模仿这些死亡情节。他不能接受童话中的王子被毒虫蜇,被溺水、火烧、刀砍、石头砸之后还能活,就私自把结局改成王子被龙咬死。他总是期望有一个结局。

由此可见:一、懒惰不见得对所有人都不适用;二、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很好地懒惰。三、懒惰的第一要义是不给别人添麻烦。不让别人因为你的懒惰而变得更勤奋,你要懒惰,就自己懒惰,这种懒汉其实是懒汉中的好汉。

他自己是这么说自己的:作家如果不自恋很难成为一个好的作家。

其实,我哥跟我说过一句坦诚的话:我40岁退休,这二十年虽然没挣什么钱,但是,一、我没给别人添麻烦;二、我没有浪费钱。我觉得我哥是有大智慧的人。

三岛由纪夫认为自己是“薄命的天才”“日本美的最后一个年轻人”“颓唐期的最后的皇帝”,以及“美的特工队”。

懒惰在很多时候,都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但是,如果人特别想犯懒的时候,一定要顶上,身体出意外的可能性会大很多。如果整个社会所有人都那么勤奋,你本来是个懒人,非有人逼你去干事,你干不成的可能性是很大的。那投入的一切,就都浪费了。

他自己考虑到30岁就战死,悄悄地把自己的每一部作品都当成遗作来写,这样可以非常真实、坦诚。王朔早期作品也是那样的,后来发现自己死不了,就没有这种态度了。这是另外一件事了。

第二篇《懒惰之说》,我只举他引的一句诗,“借得小窗容吾懒,五更高枕听春雷”。

三岛拍了很多个人照片,要显示出自己作为一个男人的身体有多美。

4.懒惰

在1970年11月25日,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三岛由纪夫决定在这一天开始实施自己酝酿已久的计划。当天他交付了《丰饶之海》的最后一部《天人五衰》的最终章原稿,然后按照日本传统仪式切腹自杀。

西方喜欢的是宝石、半宝石,是能闪烁的、有耀眼颜色的。中国人爱玉石,爱那种不发光的、柔柔的、内敛的、暗淡的、收起来的、不激昂的。其实,看日常生活,看普通的人和周围的事物,如果你一半的日子过得像玉石一般,那也是很好的日子。

三岛就这样,带着他一生的拧巴、执着,留下已经写完的文字,走了。

阴翳之美除了厕所,还体现在其他一切东西上,比如餐具,比如玉石。中国一万年用玉的历史,比文字还要长一倍。在各个朝代,用玉的习惯没有断绝。

浪费时间,玩耍一生

我们一旦见到闪闪发光的东西就心神不安。西洋人的餐具也用银制、钢制和镍制,打磨得锃亮耀眼,但我们讨厌那种亮光。我们这里,水壶、茶杯、酒铫,有的也用银制,但不怎么研磨。相反,我们喜爱那种光亮消失、有时代感、变得沉滞黯淡的东西。……中国人也爱玉石,那种经过几百年古老空气凝聚的石块,温润莹洁,深奥幽邃,魅力无限。这样的感觉不正是我们东方人才有吗?这种玉石既没有红宝石、绿宝石那样的色彩,也没有金刚石那样的光辉,究竟爱的是什么呢?我们也弄不清楚。

我艾丹老哥是一个很独特的人,他的《宋金茶盏》是一本很独特的书。

3.旧物

我选的书分三大类:第一类是生活美学,美有救赎的功能。第二类历史管理,说的是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善;不犯傻,不动刀动枪,是善;好好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未来能避免重蹈覆辙,也是善。第三类是文学艺术,文学讲的是真,我们要面对自己,面对我们自己的人性,面对自己的黑暗和光明,面对自己的渣贱,面对我们的文过饰非和不坦诚,面对我们的消极和脆弱,面对我们的变态和冲动等,正是这些优缺点在一起,形成了人性。

厕所,脱了裤子,往下一蹲,阴暗;离房子挺远,我也上过类似的厕所,不方便是肯定的。从另一个方面讲,能闻见花香,能看见青草,你能感觉人其实有动物的一面,闻见自己排泄物的气味和自然的气味混在一起,其实挺美好。

这三大类就构成了美、善、真。人类如果没有真、善、美支撑,很难一代一代地四季轮回,可能一季就没了。

我每次到京都、奈良的寺院,看到那些扫除洁净的古老而微暗的厕所,便深切感到日本建筑的难能可贵。……这种地方必定远离堂屋,建筑在绿叶飘香、苔藓流芳的林荫深处。沿着廊子走去,蹲伏于薄暗的光线里,承受着微茫的障子门窗的反射,沉浸在冥想之中。

美是一个相对主观的概念,但是相对主观不意味着没有共识,共识在很多时候相对客观。比如很多人会认为宋代审美胜过明代,雍正审美强过乾隆,这几乎是个共识。

2.厕所

我们从茶盏这一项来揭示宋代之美,理解一个似乎虚无缥缈但实际上有某种共识的东西——美,理解中国文化审美的终极——宋代审美。

有时候我想起那两周的院子、两周的花开,我认了。花开的时候,呼朋唤友在院子里坐一下午,胜却人间无数。这是不方便之美。

难得的是能玩一辈子

但是,这总有一个“但是”,花期最多持续俩礼拜,北京的风“咣叽”一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然后它会结果,引来一群莫名其妙的鸟,你六点之前就会被鸟叫起来。秋天了,果子、叶子开始掉了,你都要扫。到了冬天你还要剪枝。你看两周的花开,有可能要扫半年的院子,这就是不方便的实例。

作者艾丹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玩。我写过一篇文章《难得的是当一辈子流氓》,小时候谁都有过当“流氓”的心,拿板砖去拍个什么东西,离家出走,笑傲江湖。偶尔“流氓”,年轻的时候当一阵“流氓”,没什么了不起。难得的是当一辈子“流氓”,难得的是能玩一辈子,玩得酸甜苦辣乐在其中,这样的人非常少,艾丹就是玩得最精彩的一个。

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海棠,一棵是西府海棠,另一棵也是西府海棠。每年清明节前后会开花,小院子就变成一个花盆儿。你看着风来,花叶摇动,有些花瓣慢慢地飘落下来,落在地上,落在身上,落在心上。在花下,支张桌子,打一瓶冰好的酒,干白、香槟都好。找俩仨,最多不要超过五个莫名其妙地跟自己结交了大半辈子的朋友瞎聊聊。不见得要聊什么,有的没的,东一句西一句,一个下午晚上连吃带喝过去,极其美好。

我带着某些演绎成分讲讲艾丹这个人。艾家出了几个名人。诗人艾青,写《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那个。艾端午,中国著名的玄学大师。艾轩,画大油画的。然后是艾丹。艾丹是这几个里最小的一个。艾丹在贪玩好色的表面,隐隐地一直有一抹淡淡的忧伤和不安,甚至一抹淡淡的不自信。

《阴翳礼赞》告诉你:老式的生活有它好的一面。

我总跟艾丹说,这股不自信要除掉,好文字很冷静,不见得在现世能热闹。

所谓的“古代模式”,有可能电不充足,甚至会跳闸断电;声音屏蔽也没那么好,你听着父母的唠叨慢慢入睡,听着小孩子或隔壁邻居的吵闹声自然醒;甚至更惨的是,想烧饭时,发现煤气、燃气不足了。这是一种体会,也是一种生活。

每次艾丹请客,他都早到。他说:“我每天最大的事儿就是晚上跟大家喝这顿酒,我就提前点来,看看场子里有什么需要照应的,把菜点了,把酒点了,大家来就可以喝起来。”

谷崎写这本书所处的年代,是日本走向西化的过程中,是不是西化都是好的?是不是方便的是最好呢?谷崎实际上在纠结。

我说:“您没觉得浪费时间吗?”

如今,讲究家居的人,要建造纯日本式的房子住,总是为安装水电、煤气而煞费苦心,想尽办法使得这些设施能和日式房间互相适应起来。这种风气,使得没有盖过房子的人,也时常留心去过的饭馆和旅店等场所。……实际上,电灯之类,我们的眼睛早已适应,何必如此勉强,外头加上一个老式的浅浅的乳白色的玻璃罩,使灯泡露出来,反而显得自然、素朴。晚上,从火车车窗眺望田园景色,民间茅屋的格子门里,看到里头吊着一盏落后于时代的戴着浅灯罩的电灯,感到实在风流得很。

艾丹说:“时间都是用来浪费的,有些浪费,效率很高,有些浪费,效率不高。我觉得我踏踏实实地坐在酒桌旁,看着夕阳,等着朋友们慢慢到来,喝着一杯凉啤酒,这是效率非常高、非常值得的浪费时间的一种方式。”

1.不方便之美

艾丹一辈子似乎只做过一份工作,就是他爸爸的秘书。他一直在玩,一直玩得挺潇洒。他生在新疆,回到北京,去过纽约,在纽约还演过歌剧,饰演《图兰朵》里边的屠夫。他在纽约街头卖过报纸,也待过伯克利,在伯克利学过英文;又回到北京,在草场地、东单、东城这一带混。高中毕业,他自己主动选择不高考,不上大学。他有过正经的报社工作,辞掉了,去远方流浪。他非常能喝,三里屯十八条喝酒厉害的好汉,艾丹排第一。

《阴翳礼赞》是散点式的,我也用一种散点式的方式去解读。

艾丹是个极其聪明的人,聪明到接近智慧。很多事他都能想明白,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但是又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守着自己的风骨,不用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去挣些钱和名。就是这样,自己爽自己的,自己按照自己的智慧过日子。

挽留一点失去的美好

《宋金茶盏》就是一本小而美的书。

其他几篇内容不总结了,大家自己去读。从头到尾都是具体的衣食住行小事情,其实花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完,然后请想想古与今、东与西、人与我的生活态度的不同,以及如何去对待才是好的平衡。

这本书里选的东西不见得是所谓最贵最“好”的大名品,但一定是经典的、开门的、对的东西。

第二篇《懒惰之说》,懒惰的生活也是美好的生活。你不用整天唱着《满江红》去街上逛荡,不用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去做事。

茶事和茶人

所以直接用一句话说,三点阴翳之大美:隐私之美,阴影之美,缓慢、求不得之美。

茶事,茶人和茶物彼此纠缠,彼此发生关系,产生的那些事情。

第三种,缓慢之美。一些喜欢的事情,慢慢做;一些时光,慢慢消磨;一些求不得的东西,慢慢等待;有些不能抓住的手,如果不能轻轻碰一下,就用眼睛慢慢看一下;不方便快行,那就坐一条慢船去。不以效率为原则,有时候内心是欢喜的。

艾丹提到茶圣陆羽。唐代皎然和尚与茶圣陆羽饮茶之后,皎然写了一首诗: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就是说秋天了,菊花黄了,多数人只懂得喝酒,谁明白喝茶其实也不错。皎然、陆羽、颜真卿是好朋友,常在一起喝茶赋诗。颜真卿出任湖州刺史之后,怀念这一君子之交,在湖州建了“三癸亭”。

第二,阴影之美。阴影是美的,就像阴天、雨天、雪天是美的;时间的痕迹是美的,旧的、保存得好的衣服是美的;器物长期被使用,手、岁月留下的痕迹、皮壳、包浆是美的。阴影本身也是美的。

唐之后是五代,虽然一片乱象,但是饮茶之风逆乱象而涨,大家喝酒反而喝得没那么多了。五代的瓷器,特别是茶器,烧得挺漂亮的,包括南方的越窑、北方的邢窑,这时候的制瓷工艺直接影响了北宋。

第一,隐私之美。隐私是美的,因为我们都是人,尊重、保护别人和自己的隐私,不能用阳光之名剥夺人类的隐私之美。

宋人追求安逸,崇尚雅趣,讲究吃喝。茶事有了升级版,第一次有了皇家茶园,命名为“北苑”。

什么是阴翳之美?

北苑在现在的福建建瓯,离武夷山不远,帮皇家养茶、收茶,包括采茶、蒸茶、研茶、焙茶……工序越来越精细,讲究越来越多。比如要选清明时节的嫩叶,要让女生而不是男生,用洗净之后的指甲来摘取,以免受到体温的影响。

第一篇《阴翳礼赞》。“阴”,并不见得是阴暗、阴邪,而是指光、声音,偏安静的、昏暗的、角落的。“翳”,它是遮遮掩掩的、不透明的,是虚虚实实的、有很多层次的。

我想人类因为承平已久,已经把享受、爱好推到了一个极端。指尖收的茶,跟用舌尖收的茶、指腹捻的茶,多少人能喝出区别?喝出这种区别,又能给人多大的享受?人真是让他过好日子,就容易出精神病。

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是散的、没头没尾的写法,代表了另外一种好处:每个地方都是点,每个地方都有一些有意思的细节,就好像一树树的花开。

宋仁宗的时候有一个茶人叫蔡襄,蔡襄就是宋代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中的“蔡”。还有一种说法说这个“蔡”指蔡京。蔡襄撰写《茶录》一文,曾长期在北苑为皇家看茶。

阴影本身也是美的

蔡襄之后的伟大茶人就是苏东坡。苏东坡的茶偏市井,偏日常,反而让他的文字跟我们有了更多的关系。

很多受推崇的文章,都是结构化很好的文章,就是你能知道要说什么,主要论点、论据是什么,不用自己再费力去思考、归纳、总结。我自己的杂文也呈现类似的特点,千字文,也是结构化思考和结构化表达。

苏东坡这首《水调歌头》,“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旗枪”指茶叶。

《阴翳礼赞》是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的随笔集,收了六篇随笔:《阴翳礼赞》《懒惰之说》《恋爱及色情》《厌客》《旅行杂话》《厕所种种》。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就是说取枝头的像雀舌一样的嫩芽嫩叶,和着露水,和早上的烟尘给它弄碎,弄成一堆。

《阴翳礼赞》是一本从马桶讲起、以马桶结束的神奇的小书。它讲述了一种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涉及古今、中西、人我的矛盾和统一。

“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用碾子,不要带那么多尘土,只是让茶叶末起来就好,弄成老龙团,弄成真凤髓,将来我们可以点茶。

有太多的书歌颂太阳、歌颂月亮,但是很少有书歌颂黑暗。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真相,所有的光明都有黑暗,有些尘世间的负面其实有正面的一面。这里的黑暗并不是有破坏力的黑暗力量,不是那种破坏力,不是那种妒忌、恐惧等负能量。

“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用兔毫盏把茶点起来,不是烧火,是点茶,不是点火,是点茶。在一瞬间,舌头尖都要回转。

不以效率为原则,反而欢喜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说的就是想起贬谪青州时浑浑噩噩的时日。

所以,文艺青年们醒醒,早工作,早挣钱,早达到财务自由。

茶事里涉及的最后一个茶人是陆游,这就已经到了南宋。陆游曾任福建常平茶盐公事,“常平”,维护物价平稳。柴米油盐酱醋茶,茶、盐都是日常的公用之物。陆游有首关于茶的诗,古龙在他的武侠小说里也多次引用,很有意境的一首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我纸剩得不多了,拿点纸头,拿点纸边,写点字,写点草书。天不下雨了,晴了,阳光下来,做碗茶喝,大家分一分也是好的。江南雨后喝杯茶,一生似乎挺圆满。

财务自由不是说有很多钱,而是能够量入为出,过上自己能够接受的水平的生活,降低自己的欲望,增加自己的收入,让支出和收入能够达到某种平衡。

从茶盏到集盏的“不归路”

我如果有机会跟沈复、陈芸两人聊天喝酒,我可能憋不住要说,请二位天才在吃喝玩乐的同时,稍稍用5%~10%的时间和精力想想如何挣钱。只有自己能养活自己,才能让爱情不受外界风霜的打扰;只有自己养活自己,哪怕挣得不多,才能持续地享受清风朗月。

沿着艾丹的思路,从茶事、茶人、茶具过渡到茶具里最重要的东西——茶盏。

沈复、陈芸是真正的生活家。可惜他们还是文艺青年,而文艺青年往往不能抗击风险,往往不能长期自己养活自己。作为生活家,需要一些天赋,但前提是要能自己养活自己。

艾丹对茶盏的定义是口径10~15厘米的盏。口径10厘米以下的可能是喝酒的,口径15厘米以上的可能是吃饭的,口径10~15厘米的是喝茶的。

难得的是会花钱,更难得的是少花钱也能找乐,极为难得的是不花钱都能有乐子。

茶盏制艺的高峰当数建窑茶盏——建盏。最被宋代皇帝贵族推崇的是兔毫盏,之后被日本形成了另外一套体系——兔毫之上有油滴,油滴之上有曜变。被日本认可的曜变只有三只,中国没有一只完整的。静嘉堂一只,藤田美术馆一只,龙光寺一只。在中国,有半个曜变,是由二十多个残片组成的。有这半个曜变的老哥,也是我好朋友。

我见过很多会挣钱的人,但是没见过能快乐地挣钱的人。人到中年,除了长肉,没有什么其他容易的事了。我也很少见到会花钱的人。花钱是门功夫,甚至需要某种天赋,并不是随便走进一家商店看最贵的就买就叫会花钱。花钱更深层的意思是会享受,会乐。

日本对这么小众的品类认真地建立了体系,坚持了500年。

沈复、陈芸这俩奇葩玩的,不见得百分之百对,不见得没有拉肚子风险,所以模仿须谨慎。

艾丹从茶事讲到茶盏,最后到集盏,就是他如何走上收藏茶盏这条不归路的。

第一,好茶还是坏茶,第一决定因素是茶叶本身,不是你放不放在荷花里。第二,荷花不是香味浓的花,一晚上能不能进味很成问题。第三,茶叶可能会受到微生物的污染。

艾丹是怎么喜欢上古物的?我想他是家传,艾青就喜欢收集老东西,各式各样的,不怕杂、不怕差、不怕残。

夏天荷花初开的时候,晚上花苞是含着的,白天花苞是开放的。芸娘用小的纱囊撮了一些茶叶包好,搁到荷花的花心里,晚上花苞一合,早上再打开的时候取出来,然后煮天然矿泉水泡它,说:“太香了!真是好茶啊!”

艾丹说,其实就是想看看审美。通过这些器物,你知道古人把什么东西当成美,它的趣味在哪儿。从这个角度,我们神交古人。

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艾丹在第三篇《集盏》导言的最后是这么说的:

比如荷花茶的故事:

人们说宋瓷的品级很高,这与宋人的生活方式有关。南宋文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一书中描写宋人有“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市井的茶肆里,用瓷盏漆托,陈列奇松异桧,楼上又是曲艺、清唱之所。盛会时,有排办局、茶酒司、香药局等专业人士铺排布置。

沈复和陈芸是苦中作乐的一流选手。

我所仰慕的几位宋代文人,比如苏东坡、陆游、范仲淹均好饮茶赞茶,收集那个时代茶盏子会有一种亲切感。

生活家要能自己养活自己

收藏不仅仅是拥有古物,还收到了一份情感和寄托。

你不能说沈复是一个好男人,但他体会到了爱情。很多所谓的好男人一辈子都没有体会到爱情。沈复体会到了爱情,但是没能让爱情更甜一点。有了爱情不一定就有了幸福,也不一定能过好一生。

专心,才对得起美好之物

沈复在一穷二白的状态下,游天下,嫖天下,真是天下“渣男”中的“渣男”。“渣”成沈复这样,是有性情的“渣”,也是可爱的“渣”。

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捷径”是什么?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的捷径,“捷径”是说,你应该把功夫更多地花在什么方式和途径上。

他妈还真听他的,所以沈复至少是被他妈疼爱的人。

学习新的学科或学问,涉足新的行业,一个捷径是掌握几十个核心词。我对于葡萄酒是外行,但我的确认识一些专业人士。我进入葡萄酒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投机取巧”走“捷径”的过程。用20个左右的核心知识点,用最少的时间最快地进入美妙的葡萄酒世界,只需要葡萄酒界非常经典的一本书《世界葡萄酒地图》。

沈复13岁(虚岁)的时候,跟他妈回娘家,看到了芸娘,看到她写的字、诗,觉得这女生有意思。虽然很怕这个女生因为太有意思,可能福分不大,但还是喜欢,心里放不下。他就跟母亲说:“如果您想帮我挑个媳妇,我就要她了。”

葡萄酒的历史

余年十三,随母归宁,两小无嫌,得见所作。虽叹其才思隽秀,窃恐其福泽不深,然心注不能释,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

人类饮用葡萄酒的历史可能比使用文字的历史更长。在山洞里、石板上、草纸上、墓室墙壁上,你都能看到古人饮酒的蛛丝马迹。落到具体的考古发现,人们在美索不达米亚发现了明确的饮用葡萄酒的证据,距今8000年。

也正因为他写的是真情实感,所以我们现在读来才感觉跟自己相关。如果他装,我们为什么要看一个清朝乾隆年间的人装呢?街面上装的人不是比比皆是吗?我何必呢?因为他真性情、真“渣”,真好玩,那我真的要看一看。

到了5000年前,腓尼基人开始有明确的喝葡萄酒的记录。到了4000年前,希腊人开始有饮用葡萄酒的记录,这都围着地中海。3000年前,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也出现了关于葡萄酒的记录。

人世间最重要的还是情色和饮食,说白了就是男女和玩乐。他把夫妇搁在第一卷《闺房记乐》里,他说自己写作最重要的原则,“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实事、实情、真情实感。也就是说,那是他的角度,大家不要苛责,可能你会觉得他有偏颇,但那是他自己的想法。

在公元5世纪,也就是大致在1500年前,罗马人就在欧洲完成了葡萄酒的基本布局,这个布局跟今天欧洲葡萄酒酒庄的布局大差不差。

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

在17世纪之前,葡萄酒是唯一可存的饮料。那个时候水被认为是不安全的,你要烧开了喝,啤酒容易坏,基本没有其他的饮料。17世纪之后,开始有了大家现在耳熟能详的饮料,比如咖啡、来自中国的茶。这些饮料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流行,都是17世纪之后的事情。

“余生乾隆癸未年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居苏州沧浪亭畔”,你看这句写得坦诚精练,又抓住了重点。太平盛世,天时;地利,苏州沧浪亭畔;人和,衣冠之家。所以他自己也承认,“天之厚我,可谓至矣”。

第一款有记录的高质量酒,英文叫reserve wine,可以长时间储存的酒,来自奥比昂庄园。奥比昂庄园1660年在伦敦开了一家餐厅,目的是推广他们的高档酒。酒不再是抓起来就喝的东西,不再是table wine,而成为要认真对待的、精心制作的东西。

人生要事:情色与饮食

葡萄酒的历史就来到了现代,工业化和科学化让葡萄酒“飞入寻常百姓家”。

沈复和他太太陈芸,芸娘,是表姐弟关系,两小无猜,遂得订婚,一往情深。有人说这是他婚姻的开始,也是他人生悲喜的主因。我不这么认为。人生悲喜的主因,从来都是自己。因为你自己选择了跟你搭帮结伙过日子的另一个人,赖不得别人,赖不得婚姻,到最后还是得从你自己身上找原因。

现代还有一个里程碑,20世纪60年代有一个神奇的发现,就是用法国橡木桶来储存葡萄酒,对其口味有决定作用。

“真爱不得好死”,因为这个世间就不是靠真爱运转的。在油腻的世界,文艺青年往往“不靠谱”,虽然歌颂、向往真爱,但是真爱往往不融于世间。

还有一个微妙的变化,就是在一个主观的饮酒行业,市场营销人员变得比造酒的人更重要。原来都是小农生产酒庄,造酒的说了算,他做什么你就喝什么,爱喝不喝。现在除非是小众的、太高端的、太少见的酒,大多数供给大众喝的酒,是市场营销人员说了算,他们会给葡萄酒生产厂家建议,说哪些酒更好卖,就去生产哪些酒。

真爱自古以来就少,形成婚姻又走得长久的,少而又少。过去的一些关于爱情的诗本来就不多,而且绝大多数是写给情人的,写给妻子、妾的都不多。大环境是不讲爱情的,特别是婚内爱情。

不要去买酒庄

《浮生六记》如果让我来总结,就是:爱情,玩乐,不靠谱。

现代人装腔的重大举措之一,就是买一个酒庄。

沈复的文风很好,会用字少的形容词,短句子,特别会利用对仗。对仗用得好是一条捷径,能够显得文章生动有文采。但是学坏了就会变得浮于表面,浮于形容,不知所云,流为甜腻的“民国体”。

但是,哪怕你有很多钱,我都建议你不要买。一是因为酒是很难卖的东西,世界上有那么多酒庄,有那么多种酒。二是因为总是喝自己酒庄的酒,劝朋友喝自己酒庄的酒,很乏味,亲妈、亲生孩子你换不了,老婆/老公换起来很麻烦,为什么还要买酒庄,让自己喝酒的选择变得固定起来?

第四卷是《浪游记快》,记叙了沈复遍历风景名胜,记下了各地的美丽风光,在他老婆还在的时候四处嫖娼,反映了当时的世态人情。这卷非常有史料价值。如果第四卷没有留下,很难想象在康雍乾盛世,江南、广东一带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酒庄什么样,无论是什么建筑大师设计的,跟喝酒的关系并不密切。但是,酒庄最好好看一点,特别是名气不那么大的,和能不能照出漂亮照片关系很大。

第三卷《坎坷记愁》,讲述了沈复和陈芸天性浪漫,也就是天性“二货”,不容于封建大家庭,两次遭逐。很奇葩的两个人,做事都不是用心眼在想,非常性情,但是这种遭遇也是不可避免的。漂泊无依,穷困潦倒,颠沛流离中,他老婆死于他乡。后来他儿子也死了,他自己只能到处流浪。

一个酒庄会有几个功能区,葡萄进来、输出会有几个工作区域,存储区、展示区、喝酒区等。

第二卷《闲情记趣》。沈复和他老婆都是苦中作乐的一把好手。生活在穷困之中,还能流连往返于文艺乐事之间,玩花、玩虫、玩鱼、玩家具、玩石头、玩日月,能够凭着一颗玩耍之心、爱美之心,领略无处不在的天真乐趣。这种没钱也穷造、没钱也能爽的精神、能力,其实是值得现在的我们深思的。

如果你跟酒庄庄主很熟,还可以带点吃的;如果跟庄主没那么熟,他会给你拿出几款酒,同时还会配点芝士、面包。有些酒庄漂亮,有些酒庄古朴,有些酒庄现代化,去逛逛是好事。

第一卷《闺房记乐》,记叙了沈复和他太太陈芸寄居沧浪亭畔,不理世俗。每当花开月上,夫妻对着吟诗,菜不好吃,喝酒;酒不好喝,多喝,总能喝好,总能爽,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当然老婆死得比他早,他陷入了对亡妻的深深怀念。

时间可以讲故事

《浮生六记》现存四卷,原来六卷。

酒喝什么年份的合适?答案并不绝对。时间当然重要,时间可以讲故事。最简单的故事是生日酒,比如你有喜欢的女生,1991年的,你就买一瓶1991年的酒带着,去跟她喝一口,比给她买一个莫名其妙的包更有心,她会更感动。

爱情、玩乐、不靠谱

酒能存多长时间是因酒而异的,没有一定的规则。一瓶好酒存较长的时间,口味可能变得更好,也可能变差,但一瓶差酒,搁再长时间,也是一瓶差酒。通常的规律是:越是大牌、越复杂的酒越经搁,时间是它们的朋友;越是便宜的酒就越应该尽快喝,20欧元、20美元以下的,商业化、工业化的酒就尽快喝掉,别超过3年。

所以,有些事就是天成。只要时间足够长,地球足够大,人口足够多,有些小概率事件也会发生,这就是沈复的《浮生六记》。一个二百年前文青悲摧的爱情故事,一个在封建社会自由恋爱、最后留下不朽文字的艰难故事。

如果你就是爱喝老酒的味道,放20年甚至25年之后再喝,也不是没有道理。就好像写文章,少年的时候不一定很成熟,但是他有少年气、少年血,年轻的酒有那种青涩的劲、青涩的猛,挺好。老了,烟火气消了,可能你会觉得荷尔蒙不够,但是有温润的宝光,和酒一样,少年、成熟期、老年都有不同的味道。

这是很小概率事件——在封建时代一个男生对人生充满乐趣、充满爱意,遇上一个女生,女生也不靠谱,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对玩乐的激情。这俩能遇上,还能对上眼,双方父母竟然同意了两人结婚,这又是很小概率事件。天生少见的“渣男”和天生少见的“渣女”,少见地遇到了而且少见地彼此相爱。再往后,他们俩竟然能够恩恩爱爱、起起伏伏共度了二十几年,非常长了,这又是极小概率事件。“渣男”在“渣女”去世之后,还能写下相关的文字,竟然还写得非常好,竟然还能留下一部分,这又是极小概率事件。

我自己是喜欢老酒的,个人的体验,葡萄酒的少年状态就是放四五年,成熟期是放10~15年,老年是放20~25年。但是中间5~10年,有一段无趣的中年期,跟人有点像,无趣的中年期,这也是我个人的观点。

《浮生六记》可以说是二百年前的文青的悲惨爱情故事。

葡萄酒装腔指南

二百年前的文青的悲惨爱情故事

酒窖。第一,酒窖的大小要跟你的酒量相关,一天喝两瓶,跟一年喝两瓶,你需要存的酒的数量肯定是不一样的。咱们就从普通酒量的人出发,自己的酒窖和商用的酒窖要分开。你可能买一些量比较大的酒,屋子里搁不下,你可以放在外边,由专业人士帮你打理,把自己最近几年要喝的酒搁到家里来。第二,酒窖最好是地下室,楼房带地下室最好,别墅的话自己挖地下室,如果是山里的别墅,那就更好,山里相当于地下酒窖,潮湿,温度不高,避光。如果山里的别墅没有地下室,你可以把不朝阳的房子留一间给酒,室温控制在7~18℃,酒没那么挑。如果特别讲究,你可以把室温设在10~13℃,把酒平着放,这样酒塞就不会干,不会出现漏气的可能。

《浮生六记》是沈复46岁的时候写的,在清朝的时候,46岁差不多已经活得七七八八了,剩下的基本是等死的日子了。

喝酒。第一要点,专心。一杯酒摆在你面前,你要喝了,最重要的是专心。别吵,安静,放空,别太想喝酒之外的事情,最好不要说话。专心,你才能够喝出酒中的好处;专心,你才对得起这杯酒。并不是说你不能说笑,而是在喝的那一瞬间,看、闻、喝之后体会,给这口酒一两分钟的专有时间,它值得这一两分钟的专有时间。

这个爱情对象陈芸,不仅不阻止他嫖娼,还帮他筹划纳妾,很少见;两人恩恩爱爱二十几年,又很少见。然而,两人结局很惨。沈复后来连儿子、闺女也养不起,儿子很早就死了。他去过琉球、看过钓鱼岛,走南闯北,各方游历,这番经历在当时也算是少见了。

第二要点,分享。如果是一瓶特别好的酒,一个人喝,这种孤独和沮丧的程度要高于一个人去做手术。喝酒一个很大的乐趣是和谁喝。

他过着吃喝嫖赌抽的一生,竟然还找到了爱情。

第三要点,如果有四五瓶酒,你用什么顺序喝?渐入佳境——由一般到好,由淡一点的到浓一点的,由白葡萄酒到红葡萄酒。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他生逢盛世,生在江南富庶之地,中产人家,天时地利人和。但是沈复这个“二货”未参加过科举考试,他19岁入幕,就是当某些大官的幕僚。他不走寻常路,曾经靠卖画维持生计,做过一些不靠谱的小生意。

喝酒喝多少合适?有一个基本规则,中饭少喝一点,晚饭可以多喝一点,节假日可以更多一点。依着各位的酒量来。750毫升一瓶酒,倒6~8杯,中饭通常一个人1~2杯合适,微醺。中饭喝一喝聊点事,对得起酒,对得起事,对得起人。晚饭,平均一人半瓶到一瓶,合适。

两个“奇葩”的一生

我跟朋友喝小酒,大致就是人头减一,四个人喝带三瓶,五个人喝带四瓶。如果有酒量非常好的,一种办法是让他先喝一顿再来。还有一种办法是,找点餐酒,让他先多喝一点,酒量大容易费钱。

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真实,真情实感,有感而发。如果你没有真情实感,无病呻吟,你写不出好东西。真是好东西,哪怕通过手抄本的形式写出来,传播出去,也不会被埋没。

品酒。动用你的四个感觉:视觉、嗅觉、味觉和总体的感觉。

沈复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但是他提供了思路、经验、教训,而《浮生六记》就是现在文艺青年过好一生的养料和教科书。这本书是一部手抄本。我说过半部文学史都是靠手抄本支撑的,比如《红楼梦》《金瓶梅》,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两部小说都是手抄本。《浮生六记》本来不长,开始出版的时候已经只剩“四记”了,缺了三分之一。倒霉孩子。

先看颜色,看气泡,有时候可以从颜色看出酒存了多长时间。接着闻一闻,深吸一口气,让味道充满鼻腔。在葡萄酒品鉴上,鼻腔、鼻黏膜比口腔、口黏膜、舌头的作用要大。然后喝一口,先在嘴里咕嘟一阵,可以发一些小声,还算礼貌。最后喝下去,安静一阵,想想美事,而不是想烦心事,想想躺在花园里,想想最想想的人。

我坚定地认为,一个世道变坏,是从看不起文艺青年开始的。文艺青年如何在这惨淡的世界里过好一生,独自厉害,独自快乐,独自文艺,挺难的。

品酒的诀窍,是争取用自己的语言系统来描述酒。我有点投机取巧,引用了三类词汇来描述酒,一类是关于植物的,一类是关于动物的,一类是关于人类的,我都尽量用诗的语言。

“浮生”典出于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沈复想过理想的文艺生活,就像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里描述的,喝酒、聊天、逗趣、写诗。很可惜,他命不够好,成事能力差,以及家境不够富,没能过上李白的日子。所以,沈复叹浮生若梦,追古思今,泪如泉涌。

哪怕你具备了描述酒的语言,矜持一点,不管你描述酒的语言有多么丰富和准确,毕竟是在比喻,比喻就意味着扭曲和偏差。让别人先说,让更专业的人先说,让更爱装腔的人先说。

《浮生六记》成书于嘉庆十三年,是清朝长洲人沈复撰写的自传体散文集。“浮生”这个词,沈复不是第一个用的,却是第一个打动我的。

好酒的标准,简单地说,三个核心词——平衡、复杂、持久:越平衡的酒越是好酒,酸度、力量、香气都非常平衡;越复杂的酒越是好酒,能让你闻到动物、植物、男人、女人;在你鼻腔、口腔留存得越持久的越是好酒。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我建议你建立个人的评分体系。比如我,对于有些酒,评分标准就比较简单,只有0~3分:不能喝、能喝、好喝、特别好喝;对有些酒,评分标准就复杂一些,可以从0~20分。0~100分是某种形式,我真切地认为正常人分不出92分和93分的区别,这是非常主观的事。百分制评酒是个笑话,虽然它非常流行。

我总体上是个悲观主义者,如果你问人生有没有终极意义,我觉得没有。但是我又是局部乐观主义者,既然被一脚踢到地球上来,那就过好这一生。生而为人真苦,如何在这一生里过得有点人样,活得开心一点,在苦中作乐,是个大问题。

喝酒要当自己的主人。你花钱喝酒,你是主人,你别骗别人,更重要的是别骗自己。放空,专心,认真喝,让酒在头上开花、在口腔和鼻腔里绽放,扪心自问:这个酒是好还是差?你想不想再喝?

生活家需要能养活自己

《世界葡萄酒地图》还讲了不同地方的不同酒类。我强烈建议反复看导言、介绍,不必看全。你更喜欢喝哪些产地的酒,比如法国、澳大利亚,或我国的葡萄酒产区宁夏,你就着重看哪部分。一边看一边喝,你会更好地享受葡萄酒。

有钱可以让你享受有品位的人生,但有没有品位与钱不直接相关。如果能从日常的普通物件一本书、一支笔、一块石头的品鉴里,悟出为人处世之道,这便是读书对于人的最大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