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能说,在女生真的谈过恋爱,了解了男人的龌龊、油腻之后,她们就出现了严重的幻灭,就不会那样去爱了。
我认为这或许是一个规律。没有真正谈过恋爱的女生,写恋爱反而写得最好,比如艾米莉·勃朗特。
女性之力不怕泥沙俱下
作为没谈过恋爱的作家,艾米莉创造了一个极具男性魅力和超前性的角色希斯克利夫。
女人的力量太伟大了,女娲补天虽然是个传说,但也让我们知道了女性有非常强大的力量。伤了之后又倔强地再起来,一次一次地跟命运抗争,一次一次地跟自己斗争,一次一次地拖家带口,牵儿携女,走向有希望的未来。这就是女性,这就是伟大的女性之光,这就是泥沙俱下的女性力量。
这样的霸道总裁也是蛮有魅力的,但是爱上我怎么办?不爱我,怎么办?
你恨她好,爱她好,不管如何,不管是爱是恨,你不能否认的就是女性蓬勃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又是人类存在的最大的力量源泉。
希斯克利夫有可能是很多霸道总裁的原型。他小时候吃过很多苦,帅气、有性格、有主见、敢赌、能放下身段、爱拼、有行动力、不择手段,甚至残忍、狡猾、奸诈,但是一往情深、笃定坚决。
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没爱过,爱情写得更好
米切尔的《飘》中的女主人公斯嘉丽,是美国佐治亚州一个富有且颇有地位的种植园园主的女儿。她爸爸是爱尔兰移民,最穷苦的一拨人。刚到佐治亚州的时候,她爸爸杰拉尔德身无分文,靠赌博赢得了塔拉庄园的所有权。
《呼啸山庄》讲了个人英雄,坚韧而不择手段的英雄,看似另类,但充满力量。这种英雄强调了个人驱动,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所有环境。这种人物在东方文学里,包括中国文学里,都很少出现。中国文学里多数人像贾宝玉、像西门庆,基本上被自己的基因以及后天所驱使,你可以算出来他会怎么做。他改变不了世界,他只能被世界改变。
这个庄园也不像《乱世佳人》电影里展现得那么豪华,其实就是一个干活的庄园。从中国的角度来讲,他只是一个中等地主。
在一个充满敌对力量的世界里,没爱是悲惨的,但有挚爱、有激情可能更悲惨,更有破坏性。
在小说的开始,1861年,南北关系已经非常紧张,佐治亚州的男人们都在议论这场无法避免的战争,而16岁正值花样年华的斯嘉丽,对此毫无兴趣,她想的就是舞会、郊游、泡男人。
艾米莉想强调的是激情能毁灭一切,黑暗能毁灭一切,因为不公平而产生的恨能毁灭一切。希斯克利夫是一个人,被抛在这个世界上,被捡回来,除了捡回他的老者,他人都是阴冷的、敌对的、对他不喜的。好在凯瑟琳是爱他的,好在他也是爱凯瑟琳的。但可怕也可怕在他深爱凯瑟琳,凯瑟琳也深爱他。
当她听说她暗暗喜欢的艾希礼宣布和梅兰尼订婚的时候,心中一震。梅兰尼是她的闺密。其实纵观全书,斯嘉丽和梅兰尼的关系,甚至比斯嘉丽和其他任何男性的关系都更重要。
爱产生于激情,但是激情也很容易转成暗黑力量。因爱生恨,因恨致暗,爱也可以是一条通往毁灭的道路。希斯克利夫毁灭周围一切,让自己不好过,让周围人更难过,像这种人、这种安排非常少见。
艾希礼是方圆一百里最有风度、最帅的男人。这样的男人跟自己的闺密好上了,没跟自己好,是可忍,孰不可忍。不能忍受,不能接受,以自己的美貌,以自己的魅力,她应该能说服艾希礼跟她私奔。
激情能毁灭一切
想到哪儿就做到哪儿,行动力超强,这就是斯嘉丽女性能量最重要的一个体现。不管仁义、道德、廉耻,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如果新生的具有超高智商和情商的人不借助暗黑力量,世界有可能一直固化着,但这些出类拔萃的底层人,真的会无动于衷地让自己一辈子就这么过去吗?《呼啸山庄》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如果世界面临黑暗力量的爆发,应该怎么办?
从1861年到1865年,战争持续了四年,南方投降,战争结束,斯嘉丽要保住她的塔拉庄园。
绅士阶层充满了伪善、形式主义和装腔作势。对于草根阶层,对于真的有能力、能量的人来说,绅士阶层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个笑话。在你的心智比你遇上的绅士、淑女都要强悍的时候,你再被绅士和淑女嘲笑、奴役,你会产生冲突,你会想用自己的智商,再加上你不讲绅士精神,这个阶层有可能被你打破,阶级固化有可能被你摧毁。
在保护塔拉庄园的过程中,斯嘉丽无所不用其极,用尽了各种手段,这些手段,有的道德,但多数不道德。她像男人一样经商,甚至比男人更会经商;她像男人一样挣钱,甚至比男人还会挣钱。这在亚特兰大是前所未有的,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她的不法经营令她老公颜面尽失,但斯嘉丽不为所动。
这部小说从另一个侧面讲了阶层固化和阶层矛盾,比如说你生成谁的孩子,就已经决定了你日后的很多事情。这不公平,也不一定全合理。虽有办法去突破,但多数时候没办法突破,至少在19世纪早期的英国没有办法突破,阶层固化变成了强烈的趋势。
经历变故,认知会突飞猛进
社会阶层越固化,草根精神越强
女性在认知上突飞猛进的力量源泉是什么?或许是《飘》里表现出的母性。以一人之力就可以让一个家、一个庄园活下来,乃至让一个部落活下来,让一个国家活下来。我不靠别人,我只靠自己,那种生生不息、那种压抑不了的生长能力,不见得去逐鹿中原,不见得去杀伐占取,但我这一亩三分地我一定能撑起来。
《呼啸山庄》在那个时候叫哥特小说,后来也有恐怖小说,还有一类叫邪典小说。没神、没鬼、没声、没光、没电,没有音乐,文字还是能吓死你。
看上去一个柔弱的、简单的、以跳舞为乐、以有男人追为乐的女生,在巨变之下,可以说我可以做到我之前完全想象不到的事情,我可以保护自己,我可以保护我的周围,我可以保护我的庄园,我可以保护我的村落。支撑她的东西,就是伟大的母性。
小说以一个访问者的角度去开场。第一页,访问者就困在男主角的庄园里,梦见了变成了鬼的女主角,听到了男主角不可抑制地呐喊:“你再回来一趟,进入我的梦中。”第三页,访问者就遇上了男主角。
其实任何一个女性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刚才说的了不起的力量——巨大的母性。读《飘》的时候,我一直跳出男性视角,从女性视角想,或者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想,有些成长跟岁数无关,跟经历有关;如果不经历一些巨大的灾难和变故,有些成长是不可能实现的。并不是说,你在一个稳定的环境里,长到20岁就一定能知道20岁该知道的道理,到了30岁就一定能够而立,到了40岁就一定能不惑,到了50岁就一定能知天命。
我完全不引用具体段落,我想让你带着好奇心去读原文。它的用词不是最简单的,但是语言干净、清澈,而且创造气氛一流,气氛像画一样,像音乐一样。
人需要经历一些故事,经历一些变故,甚至巨大的变故,才可能在认识上、见识上突飞猛进。
《呼啸山庄》的独特魅力是正面直接地描写了暗黑力量,看到了人性的无尽光明之中有黑暗,无尽的黑暗中有光明,也挑战了维多利亚时期日积月累的宗教的、道德的伪善,社会阶级和两性的不公平等。了不起!你可以说它是魔鬼之书,但又不能否认它也是现实之书。
在所谓见识上,每个人的天赋可能不一样,但是真要达到某些见识水平,需要一些突发的大事件。比如,对于斯嘉丽来说,南北战争,国破家亡,没有这些,她可能还是一个小女生,还是一个40多岁、50多岁甚至60多岁的小女孩。但一旦出现了这些变动,她反求诸己,激发了内心的能量,她就变得充满了力量,变得无敌,甚至她一些看上去并不符合道德的,看上去有些值得诟病的地方,都变成了能量的一部分。
《呼啸山庄》的暴力与热情使维多利亚时代的读者和评论家认为是男作者写的。“对两性热情与力量的生动刻画,还有其语言与想象力所令人难以企及的震撼,同时困惑、震惊了评论家。”英国也是历史太长,评论家都不太正经说人话,只会用形容词来描述。
比如她作为女生的掠夺性:我就是有点“婊”,我就是喜欢闺密喜欢的人,我就是喜欢闺密的未婚夫,我甚至会拎着一个包,带着我的现金跟闺密的未婚夫说“咱俩私奔,其实我比她好”。
在这种感觉里,人会呼唤英雄,会畅想英雄。《呼啸山庄》里的男主人公就是带着黑暗力量的英雄。他出生于底层,出生于无名,通过自己的奋斗上升到另一个阶层,无论过程多么阴暗、痛苦,无论他的爱多么无望,他一直在坚持。在英国北部多山的、阴冷多雨的环境下,在一个个漫长的冬夜里,希斯克利夫呈现出暗黑之光,呈现出一股强大的吸引力。
这是多么真实的欲望啊!这是人性之暗,但没有人性之暗,怎么能有人性之光?怎么能有那种守信、坚韧、磅礴的人性之光呢?在这种人性之暗和人性之光的对比之下,斯嘉丽的作,也显得那么可爱。
英国当时的社会是相对固化的,人固化在社会阶层中,就像固化在雾蒙蒙的街道上,固化在漫长的冬天里,固化在荒野之中。身处其中,人会有一种浓重的压抑感和无力感。这种压抑感、无力感来自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无法在阶层上有所改变。
有多少能量,就有多少成就
固化的社会阶层召唤英雄
值得一提的是,《飘》里讲了文学里很少涉及的一种关系,闺密之间天长地久的不可言说的友谊,那种友谊甚至不会因为两个人喜欢上同一个男人而改变,这种友谊可以携子之手,与子同袍,共渡难关。这种女生和女生关系的主题,在有些时候比男女关系的主题要更有力量。
艾米莉有一句诗“不懦弱的灵魂是我(的)”(No coward soul is mine),我想这是艾米莉自己对于外界总体的态度吧。
在很多时候,男女之爱不是第一位的。什么是第一位的?生存下去,繁衍下去,在荒原上开出农场,在土地上播下种子,在花朵里结出果实,无中生有,其实是母性伟大力量的重要部分。
有一段评论艾米莉的话:“她本来该是一个男人——一个伟大的航行者。以她内心强而有力的逻辑思维,从古老智慧中发掘出全新领域。而她内在的傲慢、专横也不会因为对手和困难而退却,以一种不留后路的姿态,拥抱生命。”这段话里有男权社会的偏见,但也突出了艾米莉的脑力、思维能力和内在性格的强悍。
所以,虽然包法利夫人很可爱,很爱美,但斯嘉丽这种作看上去更酷——我不会被任何外界的力量所摧毁,我就是我,我就是Scarlett。今天我被打成碎片,明天我还是斯嘉丽,打不死的Scarlett。生命之树常青,不是好坏所能够衡量的,不是好坏能定义的,不是道德能定义的,甚至不是法律能定义的。我就是这样能量级超大的女性,我就是不为外界所动的强悍的女主。
经常有人问我如何培养想象力,特别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我借着艾米莉的逸事说,培养想象力最好的工具,可以像艾米莉一样找一盒玩偶,让你自己或小孩放手去想,构建世界、地点、人物、事情,让人物关系从简单变复杂,构想人物的性格乃至人物小传。这些人物开始自己说话行动,产生矛盾冲突,这个世界就有了自己的运转逻辑。你会发现,你不仅是创造者,你也会被创造着。我小时候用的是一盒军棋,这也可以。第二个工具,用一张白纸、几支笔去写、去画,不要给自己设限,没有规则,就去表达。所以一盒军棋、一张白纸,都可以是培养想象力的好工具,前提是自由。自由表达,天马才能行空,否则想象力是培养不出来的。
据我观察,最终一个人到50岁左右的成就,其实跟智商、情商、教育、经历,甚至跟家庭背景,都不直接相关,最直接的要素反而是什么?能量。如果这个人有没使出来的劲儿,如果这个人一直想成事,很有可能最后最有成就的就是这个人。
在艾米莉13岁的时候,她和安妮退出了安格利亚的创作,开始虚构新的岛屿贡代尔的神话和传奇,这占据了两姐妹的时间和生命。一些日记保存了艾米莉描述贡代尔发生的事件。
你想即使斯嘉丽算计那么多,尝试那么多,败的地方还是比胜的地方多。她一直不让别人替她做决策,一直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凭着这股邪劲,就凭着这股邪火,一直从小说的开始活到小说的最后,充满了希望。
艾米莉·勃朗特在早年的时候,她哥哥收到一小箱玩具士兵,和姐妹们一起玩。姐妹们开始围绕士兵虚构故事,并创造了一系列幻想的世界,包括了安格利亚、贡代尔等。根据夏洛特的描述,她们给玩具士兵起名字,让它们在这些世界里冒险——有台词、故事、行动以及归宿。
不得不说,女性之光照耀我们人类前进。
在小时候,如何激发创造力
有品位地生活与花钱
一些人认为生活面很窄的人当不了小说家,生活丰富的人写出来的文字比小说还好看,这是典型的误解。生活不存在宽窄,如果你有足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哪怕在一间屋子里,或者在监狱里,你都可能生活得丰富;如果你不会观察,就算你一天飞三个地方,一年换十份工作,你依旧是苍白的、没有养料的,是写不出东西来的。所以,生活面的宽窄跟作家有没有宽阔的视野,能不能表达在当下、理解在高处,完完全全是两回事。
《长物志》是讲生活方式与器物的书。
除了去教堂和到丘陵散步,她几乎很少踏出家门口。除了少数的例外,就算她感觉到周遭的人是亲切、和蔼的,她不会想要与他们交流,也不会想要经历与他们的相处过程。但是她很了解那些人:她知道他们处理事情的方式、他们的语言和他们的家庭故事。她也可以很有兴趣地聆听他们的事迹,甚至她自己也可以很钜细靡遗、很有画面又很准确地叙述他们的故事。但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她就会变得沉默寡言。
哪怕在古代的盛世,多数人不卖儿卖女,能保证基本的温饱就不错了。那古代的好日子什么样?文震亨的《长物志》给了真实的、有品位的好日子的范本。
夏洛特在1850年《呼啸山庄》第二个版本的序言中写道:“我妹妹生性离群索居,环境条件也助长了她孤僻的倾向。”艾米莉不爱跟人来往。她所处的环境条件,冬天早上九十点钟天才亮,下午三四点钟天就黑了,有个壁炉看着点火,看着星空,哪儿也去不了,也改变不了命运,只能观察周围和沉浸于自己的想象。
一生锦衣玉食,却绝食而亡
勃朗特三姐妹中年岁最大的夏洛特,是艾米莉的第一个庇护者。我甚至怀疑《呼啸山庄》光明的尾巴,夏洛特上手过。当然我没有任何的证据,只是有一点怀疑。我要是艾米莉,我就直面黑暗力量直到结尾,不留光明的尾巴。这么做似乎更符合艾米莉的状态,自由地、决绝地如烟花一样绽放,如烟花一样坠落。但现在呈现的版本一定有它的道理。
文震亨活在明末,清军入关的第二年就去世了。他生在苏州——鱼米之乡,富庶之地,生在非常富裕的文化世家——曾祖父是书画家文征明。这一家出了很多文官,但文震亨自己没做过大官,主要工作就是生活,提高品位,是真的有学问、有品位、有生活、有实践、爱生活、爱实践的一类人。
观察生活比群居生活重要
文震亨非常爱明朝。北京被攻占,明朝宗室就在南方成立了南明朝廷。文震亨继续为南明服务。到了1645年,也就是清顺治二年,清军攻占了苏州,文震亨躲到了阳澄湖。后来清兵要推行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文震亨就投水了,很可惜,没死成,被家人救了起来。但他死意已决,最后绝食六天而亡,非常令人感动。
所以文章不等人,去写可能就写出来了,不写,人和肚里的文章可能就一起去另外的世界了。最好不要这样。如果你有特别想表达的,年龄又在30岁上下,努力狂写两个星期、两个月,差不多就能写出一二十万字的长篇了。
他最重要的作品就是《长物志》。身无长物,就是身上没有什么值钱的、好的东西。《长物志》记载的就是好东西,不见得真值钱,但一定是好东西。
艾米莉在二十七八岁时写了《呼啸山庄》,29岁发表,30岁离开地球。她还创作了近200首诗,被认为是天才型的女作家。
古人如何生活与花钱
艾米莉·勃朗特出生在约克郡,靠近布拉德福的索顿。除了勃朗特三姐妹,她还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这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都死得比较早。父亲原本是个牧师,后因其长期在哈沃斯担任副牧师,于是全家搬到了哈沃斯,勃朗特三姐妹的文学天分就在这样简单、有灵魂、有书读、有经验的环境下熏陶了起来。
序是文震亨的朋友沈春泽写的,写得挺好。
艾米莉·勃朗特,1818年生人,狮子座,1848年12月19日去世,享年30岁。
夫标榜林壑,品题酒茗,收藏位置图史、杯铛之属,于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而品人者,于此观韵焉,才与情焉,何也?
文学基因不遗传,好习惯可以
整天说山林、园林、酒、茶、画、杯、碗、瓢、盆……这些以世界的标准看就是闲事,但放在身边就是所谓的“长物”,是值得珍惜的值钱玩意儿。
如果你没意识到暗黑力量,恭喜你,你是幸福的。但是,当你体会到人世间有暗黑力量,在别人身上看到暗黑力量时,不要大惊小怪,它是存在的,在平衡着世间的其他一些力量。
看人品,为什么要从这些地方看他的秉性、审美、韵味、才情?
如何对待内心的黑暗?我觉得有两点可以做:第一点,不要全面否认暗黑力量创造性的一面,有些腐朽的、充满矛盾的、僵化的事物,不用暗黑之力,怎么打破它们?暗黑力量也有它的积极意义。第二点,个人要追求一种平衡,找到适合自己的比例。比如光明、希望、愉悦、小确幸占内心的80%,暗黑力量、破坏力量占20%。
挹古今清华美妙之气于耳目之前,供我呼吸;罗天地琐杂碎细之物于几席之上,听我指挥;挟日用寒不可衣、饥不可食之器,尊逾拱璧,享轻千金,以寄我之慷慨不平,非有真韵、真才与真情以胜之,其调弗同也。
暗能量在任何人的心中都有,只是多数人没有表现出来,或是不面对、不谈论、不承认。《呼啸山庄》提起了我们不愿意去探究的事物,好像人心中的黑森林,既然我们不愿意走进去,那就绕着黑森林转一转。
很美好的东西就放在眼前,在你的书斋、案头。虽然挡不了寒、充不了饥,其实也挣不了什么钱,还可能费钱,为什么会以它们为重?就是因为古今中外的美好,能陪我这么长时间,就已经很开心了。没有真才情、真韵味、真性情,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
我每次读《呼啸山庄》,都会想到阴郁的天气,泡在阴郁天气里的阴郁的人。
丰俭不同,总不碍道,其韵致才情,政自不可掩耳!
小说背景是18世纪英格兰北部的约克郡,来自城市的年轻富二代洛克伍德租下了沼泽地的画眉山庄,有一次拜访房东希斯克利夫,发现了隐藏在呼啸山庄里的一段漫长的、伤心的、黑暗的过往。
有没有钱,不是高品质生活、高质量生命的必然因素。当然有钱挺好,孔子都说“君子爱财”。但是,没钱就不能活得潇洒、有品有韵吗?不是。司马相如跟卓文君弄个酒馆,喝酒写诗,卓文君在旁边一站,就挺好。陶渊明不干破活了,找一块山地,盖几间小房,有菊花,有松树,有酒便喝,有饭便吃,没酒就不喝,没饭就饿着,也挺好。如果有钱,带几个朋友,泛舟湖上,看着天光慢慢暗下去。如果有雨落下来,有雪落下来,那多么美好。
因为黑暗,得见光明
这篇序讲的就是一种态度:会生活,会花钱,会理解钱和享受的关系,是生命质量提升的一个很重要的角度。
《呼啸山庄》设计的人物、语言、行动、景色描写、节奏等,都很好地烘托了暗黑的气氛。之后一百多年里出现了很多恐怖小说、恐怖电影、吸血鬼故事、“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故事,其中隐隐约约能看到《呼啸山庄》的影子。这些都归功于艾米莉·勃朗特这个天才宅女开创的先河。
在这篇序的最后,沈春泽问文震亨:你为什么要写这么一本小书?
“勃朗特三姐妹”之一的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长篇《呼啸山庄》是少见的描写黑暗力量的杰作。多数小说讴歌光明,正义历尽曲折战胜邪恶,讲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很遗憾,世界存在暗黑物质、暗黑力量,人性也是一样的,破坏是人性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许因为有了黑暗,光明才得以显现,破坏不一定都是错误的,或许有了破坏才有改变,才有革命。
文震亨说得非常坦诚、精确、不夸张:
体会黑暗的力量
吾正惧吴人心手日变,如子所云,小小闲事长物,将来有滥觞而不可知者,聊以是编堤防之。
尼克跟盖茨比道别的时候说,虽然盖茨比是个私酒贩子,打扮俗气,但是他周围那些白喝他的酒、白吃他的菜的人都是烂人,这帮浑蛋加起来都没有他高贵。尼克没说的话是,盖茨比虽然俗气、偏执,但是有“真”的地方,他还有“真”的幻想——黛茜能够带给他生活意义这一点不油腻的幻想。
我就怕我们家乡人,心和手都改变了。虽然我谈的只是一些闲事、一些多余的事物,但如果将来有人想知道这些闲事是怎么开始的、事物什么样,这本书就可以防止大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在财富高速增长的时代,很多所谓的富人生活是飘在面上的,是没法真正体会衣食住行简单的小美好的。因为没有理想、没有信念,从而没有底线。
这一万余字,已经特别好地达到了文震亨的目的。
他们出轨、乱搞、酗酒、开飞车、撞人,自私自利到让盖茨比去顶雷。他们似乎躲过了法律的制裁,但是我不认为他们可以一辈子坦然面对,能够踏踏实实地睡好每一觉。他们只是自己高档生活的奴隶而已。
从长物投入生活
这两个人虽然生活衣食无忧,但内心没有任何追求。他们所谓的精神支柱就是维持高档的生活方式一天一天地过下去。他们是不是真的幸福?
住处
黛茜和汤姆有好的生活,得到了钱财,他们就幸福吗?
《长物志》共十二卷,基本上不重不漏。卷一《室庐》讲的是建筑,住处。
一点“真”让盖茨比了不起
庭际沃以饭瀋,雨渍苔生,绿褥可爱。
盖茨比的死法不是最好的,但不会是最坏的。他至少还是带着没有完全破灭的梦想进入坟墓的。
在院子里找块空地,拿一些米汁饭汤,别太脏的,稍稍浇一浇。再下些雨,这些地方有了养料就会长出青苔来,就像小褥子一样可爱。
比如盖茨比挣了花不完的钱,从某种程度上得到了黛茜,但是他幸福吗?盖茨比在隐约察觉到黛茜的空虚和庸俗之后,还没来得及彻底厌倦、幻灭,就出了事情。黛茜开着盖茨比的车撞死了汤姆的情妇,汤姆跟黛茜商量,设一个套,让情妇的丈夫认为是盖茨比干的,因为盖茨比跟他老婆有一腿。情妇的丈夫开枪打死了盖茨比,然后自杀。这多角关系就不再存在了。
在你遇上急事难事,心浮气躁的时候,找个凉快地儿,坐下,数100个数,就跟你管教狂躁的小男生一样,情绪好了再去处理事情,这就是静坐的作用。《严华经》里说,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兴盛繁荣。美国梦就是挣钱,只要艰苦奋斗,只要勤劳勇敢,就可以得到美好的生活。社会不固化,有相当的流动性,底层的人能走到上层,本分的人可以过上之前想象不到的生活。这种财富的增加是不是能让每个人都感到幸福?答案是否定的。真的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
花木
菲茨杰拉德有一种自省的视角,能跳出来冷静地审视特别热闹的时代:镶着金边的泡沫注定会幻灭。好的小说家不能随波逐流,不能完全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
卷二是《花木》,讲了江南常见的、好养好活好看的花木。
每个人都有特点,不是完全脸谱化的,他们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平衡的人,其特点是有根基的、有背景的、有经历的。
弄花一岁,看花十日。
盖茨比执着、偏执、寂寞,被幻象所迷惑,坚持做自己认为不得不做的事情;黛茜虚荣、自私;讲述人尼克谨慎、自省、冷静、旁观;黛茜的老公汤姆·布坎南傲慢、吝啬、自私自利;喜欢尼克的乔丹·贝克高傲、冷淡,以自我为中心。
为这十天的花期也值得了。这十天,花从露出小花苞,到慢慢开放,到花残花落。这十来天,你天天在花下支一张桌子,冰两瓶好酒,请三五个朋友在花下吃喝聊天。哪怕只有这十天,这一年你都觉得没白过。这就是为什么投入产出不值得的事还有很多人愿意干。
《了不起的盖茨比》刻画了一群“爵士时代”的最佳代言人。
水石
了不起的人物
卷三是《水石》。如果你去看水和石,应该看哪些门道?
小说家周围的人不容易,包括泽尔达。我能体会两个人的相爱相杀,在生活的海浪中有欢喜有忧愁,起起伏伏,不容易。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
海明威评价说,泽尔达毁了菲茨杰拉德。我不这么认为。没有人可以毁掉另一个人,除非后者从小就被前者控制,否则都是互成互毁的过程。没人拦着菲茨杰拉德走,也没人拦着他做自己愿意做的事。
石头的好处是让人有怀古之心,让人有古意。我喜欢高古玉。玉有千种,那石头可能不止万种。石头无论是有没有人工的雕琢,器型、纹饰、雕工,都已经存在了很久。
1930年泽尔达患上了精神病,经常需要住院治疗,医疗费用高昂。菲茨杰拉德就借酒消愁,终于嗜酒成癖。1940年他因心脏病发作去世,年仅44岁。泽尔达最后的命运也很惨。在菲茨杰拉德死后七年,泽尔达所在的精神病院意外失火,她被困在顶楼活活烧死。
看水你会想到很遥远的事情。人在水边望着水,慢慢就能融进去。
人不太走运的时候,文运比较好。在生活简单朴实、没那么多派对的地方,菲茨杰拉德集中精力创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但是平静生活没有维持多久,泽尔达和一个法国飞行员走到了一起,让他们的生活又产生了波澜,这段经历又有点像《了不起的盖茨比》。
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为了维持富裕生活,菲茨杰拉德开始拼命瞎写,赚取稿酬,于是写了一大堆内容肤浅的短篇小说。因为经济所迫,夫妇俩前往法国南部熟人比较少、花销比较小的地方生活。
竖一座小山,就能有华山的气势;搁一勺小水,就能有江湖万里的气势。这是造园者的厉害。作为观看者要有心胸,要能从一峰看到华山,从一勺看到江湖,以少胜多。
他毁了她,她毁了他
宋代有个祸国的皇帝叫宋徽宗,美感很好,艺术功底很深。他特别喜欢好看的石头,就出了花石纲这个遗臭万年的例子。他为了网罗南方的石头,并搬到北方来,耗费了大量的人工物力。北宋之所以丢掉了半壁江山,跟他这个爱好也有一定的关系。后来北宋这些天下奇石被金兵挪到了更北方,也有很多散落在民间。
这种放荡生活不仅损害了他的才华,还很快让他入不敷出。
书画
菲茨杰拉德和泽尔达结婚之后,就过上了挥金如土、放荡不羁的富裕生活。很快他们就发现钱不够花了。菲茨杰拉德描述这段生活时说:“我真不知道我和泽尔达究竟是生活在现实中,还是生活在我的某篇小说中的人。我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想知道自己是谁。”
养鸟养鱼,对日常现代家居不是必需,但是现代家居有书画艺术在周围是非常必要的。
多么成功的故事,写一本书,然后获得了金钱、名誉和“爱情”。
卷五是《书画》,墙不能完全是白的,时间长了,肯定是有点别扭的。我就写了一个“佛”字挂墙上,让我有点佛心。弄幅字、弄幅画给它挂上去,你常看到,它就能给你力量。
穷小子爱上富家女,基本上是一条曲折坎坷之路。菲茨杰拉德产生了另外一种动力,他靠写作成功赢得了婚姻,赢得了爱情。
所藏必有晋、唐、宋、元名迹,乃称博古;若徒取近代纸墨,较量真伪。心无真赏,以耳为目,手执卷轴,口论贵贱,真恶道也。
泽尔达取消了和菲茨杰拉德的婚约,但是菲茨杰拉德没有放弃,他化悲痛为动力,写成了《人间天堂》。这本书一问世就轰动了文坛,给菲茨杰拉德带来了金钱和荣誉,也挽回了险些破产的爱情。三个月后,两人步入婚姻殿堂。
你一定要有晋、唐、宋、元的名迹,才能说你懂艺术。现在来看,不一定的,西方有好的,近代也有好的。还有就是,古画造假,从唐宋就开始了。
菲茨杰拉德于1918年,他22岁的时候,在一次乡村俱乐部的舞会上,邂逅了来自上流社会的泽尔达。她举止优雅,声音甜美,让他一见倾心。当时才华满腹的菲茨杰拉德也打动了泽尔达,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并订婚。但是一订婚,泽尔达发现菲茨杰拉德收入太少,前途渺茫。
站在画前面,心里想的不是喜不喜欢,而是拿耳朵当眼睛,听别人、所谓的专家怎么说;拿着画,说的都是画贵或画便宜。这些真是有辱斯文,无趣至极。
菲茨杰拉德的经历跟盖茨比有点像,也是一个爱上白富美的穷小子。他的父亲是一个潦倒的商人,母亲来自爱尔兰的富人移民家庭。母亲强势,父亲善良,与世无争。在恋爱对象的选择上,菲茨杰拉德显示出想要跻身上流社会的愿望。初恋情人和妻子的社会地位都比他高,她们都是来自上流阶层的靓丽名人,善于交际,在各种豪华派对上游刃有余,受众人追捧。
论画,文震亨有一个说法:
菲茨杰拉德,1896年生在美国中西部的明尼苏达州——一个相对“新钱”的地方。《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于1925年,就是他29岁的时候。
山水第一,竹、树、兰、石次之,人物、鸟兽、楼殿、屋木,小者次之,大者又次之。人物顾盻语言,花果迎风带露,鸟兽虫鱼,精神逼真。
菲茨杰拉德:当穷小子爱上白富美
这个次序我是不同意的。画只有我们觉得好看和不好看、感动和不感动之分。
所以老天也挺有意思的,得到是一种安排,得不到也是一种安排。
看书画如对美人。
盖茨比这类人推动社会靠的就是这种用力过猛的心结。这些人喜欢全部付出,用200%的力气去干一件事。他们只想争第一,目的性非常强,非常想出人头地。他会把其他事的重要性降得非常低,一门心思往一个目标去走。这类人容易成功,但是不容易幸福,也容易出事。他的大问题就是用力过猛。
好句。希望我们都能够享受书画艺术品带来的力量。
菲茨杰拉德选择了人类普遍的困境。有些男性,特别是一些事事争先、好胜的“阿尔法”男性,往往会有一种情结,可能对特定女性,也可能对一件事、一个所谓的事业,会有莫名其妙的、无法自拔的、挥之不去的迷恋。这辈子就围绕着这个念念不忘的心结。这个心结甚至是社会进步的某种核心动力之一。
几榻
心结容易让人成功,但不容易幸福
卷六《几榻》讲的是家具。
对于故事发生的背景,菲茨杰拉德没有选旧金山、芝加哥,而是选了典型的纽约。具体地说,是纽约的两座岛:西卵和东卵。纽约在那个时候蓬勃向上,是美国的第一经济重镇。从造富的能力和造富的趋势来说,是从东海岸一点点扩张到西海岸。芝加哥在那个时候的美国算是“新钱”;“老钱”是新英格兰、波士顿、纽约。黛茜和汤姆·布坎南曾生活在芝加哥,在“新钱”多的地方挣了钱,然后到“老钱”的地方来吃喝玩乐。
明朝审美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审美中的精华。今天仍留存的宋代大件家具艺术品已经不容易看到,明朝家具在宋朝家具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审美对今天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明朝家具突出体现了明朝的审美。
这个故事强在它在情理之中,在意料之外,讲得轻松、简洁、圆满。
《长物志》的明式审美,有四个关键词:简素、自然、功能、接受。
黛茜的丈夫汤姆·布坎南也没闲着,经常在外边乱睡,而黛茜又不愿意离开他,因为他有钱。黛茜外表依旧纯洁、优雅、魅力非凡,又有活力,但是内心浅薄、空虚、庸俗不堪。其实不少人就这么过一辈子,做个小富婆,浅薄又快活,也没有什么本质的错误。但是黛茜的过去、兵哥哥盖茨比回来了。
简素:简单素雅,能少则少,能不多就不要去多。
盖茨比用了一些接近变态的追求方式。黛茜在纽约北边小岛东卵有个别墅,盖茨比就在东卵对面的西卵、黛茜家的对面买了一座豪宅,天天办大派对。盖茨比一直看黛茜家的码头,总有一盏通宵不灭的灯发着绿光。盖茨比想让黛茜看到他这边也有光。
自然:符合自然规律,用自然的材料、自然的色彩、自然的空间结构呈现。
盖茨比和黛茜原来是青梅竹马,但是盖茨比穷,黛茜富。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盖茨比去参军,黛茜嫁给了芝加哥一个叫汤姆·布坎南的富家子。盖茨比打仗回来后,异常伤心,但是他此刻还是穷小子,穷得退伍之后只能继续穿军装,因为买不起便服,而且吃不上饭了。盖茨比认为:不就是钱吗?我挣了钱,黛茜就还是我的。然后他奋发图强,在他用某种不法渠道挣到钱之后,开始了追随黛茜的旅程。他对黛茜的念念不忘,就是推动《了不起的盖茨比》故事发展的源动力。
功能:要好用,要舒适,要能够满足人的空间功能需求。
故事的发生、发展主要是通过一个叙事者的视角展开的。这个叙事者叫尼克,他是黛茜的远房亲戚,又是盖茨比的邻居。“无巧不成书”,就这么巧。
接受:接受一切是空的,纯生活,纯投入生活。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个年轻人疯狂地爱着一个有夫之妇,然后因奸情出人命的故事。
把闲情用好也是很好的一生
好胜男性的迷恋和困境
李渔不仅有才,其想问题的方式也充满了街头的智慧,也就是从街头老百姓的角度来判断。李渔作为文学家,他的人生在某种程度上要大于他的作品,因为他这辈子过得太丰富了。
这个故事是关于阶层跨越的,是人们爱看的上流社会和城市成功的故事,是人们爱看的跟奸情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写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写的不是即将消失的一群人,而是野心勃勃地去实现梦想的年轻人。
忙挣钱的闲人李渔
直教她叫:“亲,戴着金灿灿的帽子的亲,蹦得很高的亲,我要好好要要你!”
李渔这辈子有几个特点。
如果你能蹦得很高,那就为她蹦得很高,
第一个,他不走寻常路,“躺平”。他没有走科举仕途寻常的窄道,或者说寻常的大道。在中国文人的心中,只有做官才是正经事。但是李渔选择不走这高度竞争的道路,选择“躺平”,用自己的闲情养活自己,这样过一辈子。
那就戴顶金灿灿的帽子,如果那能让她心跳;
李渔是活跃在明末清初的文人,1611年生,1680年去世,活了70岁。
这句话我认为充分总结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的精髓。
李渔小时候就很聪明,去金华参加童子试首战告捷,成为五经童子,此后读书更加刻苦。但是四年之后,也就是1639年,李渔赴省城杭州参加乡试,却名落孙山。又过了三年,也就是1642年,大明王朝举行最后一次乡试,李渔再度赴杭州应试。李渔在途中听到大兵杀来,跑回兰溪故乡。不久社会局面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清军的铁骑横扫江南,大明王朝已经风雨飘摇。国难当头,李渔求取功名利禄的道路化为泡影。
Till she cry "Lover, gold-hatted, high-bouncing lover, I must have you!"
到了清朝,毕竟是满人的天下,李渔便决定彻底不读书、不做官了。
If you can bounce high, bounce for her too,
第二个,李渔靠爱好养家糊口。李渔是剧作家,还是很红的草根出版家。他不刻什么经史,刻小说,什么好卖刻什么。他就是一个有钱就挣的书商,但他出了很多好书,包括他自己的书。
Then wear the gold hat, if that will move her;
第三个,李渔是一个戏班经理。他的小老婆、子女多,据说他家有四五十口人,花销很大。当时人们的娱乐在很大程度上靠听戏,以及跟戏班演员玩。所以李渔弄戏班,既是当时的一种时尚,也是他挣钱的一种方式。
小说最开始的诗:
第四个,李渔的核心词——文章。李渔自己写作、出版了500万字左右的文章。我买过一套《李渔全集》,20本,有戏剧、小说,还有历史书籍。即使在印刷术先进的现在,能有20本书的作者也不多,这说明李渔是爱写东西的。
痴情、野心、奢靡、奸情、劣根,在这本小说里应有尽有。
我人生中有些缺憾,既想立言,又想立功,还琢磨着怎么立德,结果没了生活。人来到地球只有一次,我不想当“卧底”。无论酸甜苦辣,都挺有意思的。当我终于有了时间,怎么用时间,怎么闲下来?李渔教会了我生活。
《了不起的盖茨比》讲述了普通但是普世的故事:在一个让年轻人凭自己的积极和原力就能干事、成事的伟大时代,一个小镇青年明快决断又小心翼翼地爬到社会顶层。他还没老到忘记爱情,还没老到忘记那些见识过的美好和没实现的愿望。他一直纯洁,一直记得小时候没得到的那根冰棍、那盆花、那个女生,然后处心积虑、不计成本地找到欲望的源泉,找到动力的源泉——那个女生、那个夜晚、那种无奈、那句话、那个躲不开的分开。然后他再次遇到那个女生,然后被社会、被自己的欲望和执念毫无意外地毁掉。
躺着挣钱的神书《闲情偶寄》
野心、成功、奸情的故事
李渔写《闲情偶寄》的初心,他自己是这样写的:“庙堂智虑,百无一能;泉石经纶,则绰有余裕。惜乎不得自展,而人又不能用之。他年赍志以没,俾造物虚生此人,亦古今一大恨事!故不得已而著为《闲情偶寄》一书,托之空言,稍舒蓄积。”(《与龚芝麓大宗伯》)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于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写的,讲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纸醉金迷的“爵士时代”,也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快的造富时期之一。所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不仅是非常漂亮的故事,读它还能帮我们了解在造富的背景下,人性什么样、钱能不能带来幸福、财富增长带来的是不是都是快感。
李渔的确写过一些史论,实在一般般,到现在一句都没剩下。李渔承认“庙堂智虑,百无一能”,这个铺垫是为了先抑后扬。扬的是“泉石经纶,则绰有余裕”,讲讲如何美好悠闲地生活,是绰绰有余的。可惜我没能充分发挥这方面的才华,如果出门被车撞了,那我最懂的东西没有说出来,也是古今一大恨事。不得已,我把这本书写了出来,这就是《闲情偶寄》。
心结容易让人成功但不幸福
另外,李渔在该书卷首的《凡例七则》中说道:“风俗之靡,犹于人心之坏,正俗必先正心。然近日人情喜读闲书,畏听庄论。有心劝世者,正告则不足,旁引曲譬则有余。是集也,纯以劝惩为心,而又不标劝惩之目。名曰《闲情偶寄》者,虑人目为庄论而避之也。”
所以,如果你真想了解管理,我建议没必要读IPO介绍、年报。只要多读读小说,读读《红楼梦》,你对这个市场,对构成市场的活生生的人,对他们的现在、过去和未来都会有更好的了解。
李渔这么说就拧巴了。他说,大家都喜欢看闲书,不喜欢看庄严的宏篇大论。但是《闲情偶寄》其实不算闲书,里边有好多劝诫之语。为了不让人认为这书是宏篇大论,将之命名为《闲情偶寄》。李渔的目的其实就是迎合世人,想多卖书。书中真的没劝诫之心,就是想让你好好过日子,你别听他瞎说。
改革昙花一现,探春也没有受过严格的管理训练,她锐意进取的改革政策也遭到了相当强烈的反对。贾母看不明白探春在做什么,所以没有给她撑腰。探春改革失败的最大根源是最高决策者不理解改革,不认可改革。
李渔的好朋友余怀也是个大才子,在《闲情偶寄》的序中写:“而世之腐儒,犹谓李子不为经国之大业,而为破道之小言者。”现在这些腐儒、死读书的,就认为李渔先生没有以国为怀,就是写这点小事。李渔和朋友都认为李渔还有信念,有理想,但实际上他写的的确是闲情。
在王熙凤小产期间,以探春为主的三人决策委员会替王熙凤管了一阵子大观园,三人决策委员会的另外两名成员是李纨、宝钗。她们锐意进取实施的改革,主要是包产到户。比如她们把大观园里的水、田、花、草、果树、树木分包给相关的仆人,但一是要求他们保证供给,二是减少甚至不要成本,如此满足供给后富余的就归仆人及其家庭。改革得很好,当然也会出现一些矛盾,引起一些人的不舒服。包产到户意味着仆人比原来要负责更多,当姑奶奶、少爷们开始糟蹋果树的时候,就有矛盾了。
我认为闲情就是大事,事无大小,本一不二,衣食住行也有生命的真谛在。以国为怀,逐鹿中原,是有些人能干并且乐于干的事。这不矛盾,两边都好。李渔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虽是小道,但有真理在。”
贾母是一把手,但她对家族没有长远规划,狂宠贾宝玉这个孙子,只管自己开心。例子是贾家的世交甄家败了,被抄家。贾母的原话是“咱们别管人家的事,且商量咱们八月十五赏月是正经”。甄家怎么抄的家,贾家也可能这样被抄家。她没有兔死狐悲的感觉,没有危机意识,没有管理的基本素质。
余怀的序为李渔做了一些辩护:“‘王道本乎人情。’然王莽一用之于汉而败,王安石再用之于宋而又败者,其故何哉?盖以莽与安石皆不近人情之人,用《周礼》固败,不用《周礼》亦败。”
王熙凤是关键的管理人物,但她缺乏严格训练,更可怕的是,她缺乏一颗公心。她要留私房钱,要满足自己颐指气使的气势,要满足主事人的威风。有私心,没有良好训练,没有明确的管理目标,怎么可能做好管理?
余怀说的是,你要懂人情,就要读《闲情偶寄》这样的生活佳作。
贾家还有一个问题是没有懂管理的人。懂管理的人分两类:一类是受过严格的管理训练,通过管理教育和历练,变成职业的管理人;还有一类是天生的生意人,知道如何寻找商业机会,如何量入为出。比如胡雪岩,没有上过商学院,但他天生有生意头脑。《红楼梦》里描写贾家这么多人,没有哪个有真正的经营管理头脑。
会生活也能安身立命
贾家面临的一个管理问题就是如何管理好现金流。有个英文词叫“burning rate”,就是一天、一个月、一年消耗多少钱。量入为出是管理的重要原则。贾家没有做到,所以贾家败掉了。
如果你有资格“躺平”,如果大势也希望你偶尔“躺平”,那么“躺平”有可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财务上入不敷出,元妃省亲要有个地方,造了大观园。造园子和维护园子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之后大家开始没钱花了,典当东西换现金回来。按现在的话讲叫融资,就是现金来自融资,钱来自银行类的机构,而不是来自运营。
我习惯用X轴、Y轴来分析:想想你有什么闲情逸致,你最不能忘怀的东西,就是你的闲情所在。X轴是你的“闲情肿胀度”,闲情旺盛的在右,闲情一般的在左。Y轴,是闲情挣钱机会的多寡,少的靠下,多的靠上。比如你喜欢葬花,像林黛玉那样的,你不见得能挣钱;但如果你喜欢养花,那钱路就宽一点。
贾家衰败的一个很大原因,是管理差。
然后,你把闲情放进X轴、Y轴考察。一个区间,你的闲情浓度不高,挣钱能力又偏低,就算了。另一个区间,你闲情浓度很高,挣钱的可能性也很高,那你挑一两个,别超过三个,好好培养。这种闲情才是真“躺平”。
贾家衰败的原因是管理问题
这样你就可以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方式,一边创造美好生活,一边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一点。
曹雪芹伟大的地方是,认同、赞赏贾宝玉对于女生的热爱,但是依然揭示了世界并不是一方净土,世界就是存在油腻,这两三千年来都没有变过。
李渔自称生平有俩绝技:“一则辨审音乐,一则置造园亭。”也就是说,他挑了几个他“躺平”的方式,连他最能打败时间的写作,都没放在其中。
贾宝玉到秦可卿的卧房睡觉之前,看到一副对联,立刻说不在这块待,要去别处待。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就是这个世界什么样,是怎么运行的,怎么生存甚至繁荣的。这个是袭人想让贾宝玉读书、历事、行路知道的。
他置造的园林,包括北京弓弦胡同的半亩园,占地三百多平方米;金陵,也就是南京的芥子园;早年在家乡建造的伊园;晚年在杭州建造的层园。
袭人劝贾宝玉读书、上进,这不是贾宝玉想听的。
他说:“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就像身体不能没有衣服,没了房子,你相当于在天地之间裸睡。在六朝,如果你是竹林七贤可能还好,但是你在明清的时候,就够呛。
但是古往今来,没有一个比贾宝玉更纯粹、更坦诚地热爱妇女的文学形象。在礼教大防的时候,能够写出这个形象,我觉得特别了不起。
他又说:“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当崇俭朴,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兴土木不要太奢侈,不只小老百姓,连王公贵族也要节俭:
贾宝玉热爱女生,袭人觉得他泛爱,将来会给他和女生都惹出各种各样的麻烦。的确如此。
一、要实事求是,自己知道好的地方再去花钱。很多大富大贵的人,对好的东西是没有鉴赏力的,那何必浪费呢?
这点真,是袭人规劝贾宝玉要改的。
二、大富大贵也是有限的,福德和资源有限。
不知忌讳乱说话,说明了《红楼梦》的字里行间都是真。它不管好的坏的,吃喝嫖赌、坑蒙拐骗,都生动真切地描写,没有忌讳。哪怕是在清朝,哪怕在兴文字狱,还是要保持真实。哪怕是最开始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小圈子里流传,也不能阻挡它的真实表达。
三、人要聚气。一个宴会大厅,假如你天天摆十桌,实际上并没有时间去顾及这么多人。
袭人说,你要改了这三个毛病,都依了我,我再也不出去了。
享受生活并不等于要花很多钱,这是李渔带给我们的重要认识。哪怕在明末清初这种战乱不断的时候,在流离失所之时,在没有钱的状态下,你还能享受生活。
第三件,再不可毁僧谤道,尤其不要去调脂弄粉,不要去跟姑娘鬼混。
享受生活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日用之美。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冬天的第一场雪、春天的第一束花、夏天的第一阵凉风、秋天的第一片落叶,都是不用钱买的。你都可以去体会,去看,去发呆。找一个湖边,倒一杯酒,抽一根烟,就是很好的半小时。找本书,找个路边,带上啤酒,念十页书,又是很好的半小时。
第二件,你要装出爱读书的样子,也教老爷少生些气,在人前也好说嘴。你不要老讽刺、挖苦、嘲笑、打击所谓的读书人。你觉得他们是腐儒也好,竖子也好,二货也好,别嘲笑人家,只做出个喜读书的样子。
李渔这部书我喜欢,它有三个优点。第一个,平民视角,日用不贵,人皆可用。第二个,有智慧。李渔很聪明,什么做、什么不做,都是有些道理的。第三个,文字好。李渔的文字有一点被戏剧写作带偏,相对难懂,但不是没有好的,你可以用吃辣子鸡的方式去读。
第一件,别乱说话,不要心里想啥就说啥,不要说真话。
让历史经验进入日常
其实袭人打心底里是不想离开的,但贾宝玉不知道。他认为在贾府里是当奴才,出去可以当自由人,为什么不愿意出去?所以他很担心袭人会出去。袭人就跟他讲,你要答应我三件事,我就不出去。
天时地利人和,人说到底还是长在土地上的动物。不管挪到哪儿去,总会在一个地方落下来吃饭睡觉。每一个有历史的城市都像一口火锅,我们都是在这口火锅里上蹿下跳,发生各种故事,被岁月煎熬、吞没。
这三点有个背景:袭人陪着贾宝玉的时间挺长了,可能会被家里人赎出去。贾宝玉生气着急,希望袭人能留下,因为袭人能帮他协调各种事、各种关系。另外,他第一次做“宇宙的大和谐”就是和袭人。
任何一个有历史的城市,都像一座坛城,创造、保护、毁灭,在循环中往复,在轮回中挣扎,一切慢慢发生,万物生长,呈现丰美的样子。突然间,一切又雨打风吹去,隔了一段,又慢慢地长出来,如此循环往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红楼梦》最有价值的三件事,我们可以从第十九回里,袭人给贾宝玉提的三点要求看出来。我认为《红楼梦》最该看的,就是这三点。
谢和耐的《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选择了由小见大的小历史写法。宋代,对于很多学者来说可能是中国式生活、艺术的顶峰,谢和耐从一个特别的时间点——1276年杭州被蒙元攻占前,外患临头、文明鼎盛又无比脆弱的时候,来讲述宋朝和中国文化,给我的感觉就像《清明上河图》,聚焦于吃喝玩乐,聚焦于日常琐碎的生活。
《红楼梦》有价值的三件事
第一章城市,第二章社会,第三章衣·食·住,第四章生命周期,第五章四时节令与天地万象,第六章消闲时光,第七章总结性描绘。不重复,合在一起就是基本的日常生活。
希望能看懂《红楼梦》的,也能成为多情又真实的人,还能在这个油腻的世界上生存。
目录体现的就是学养、专业度、结构化思维和表达。
他能从中跳出来,能看到无常是常,能看到贪嗔痴都是苦,能看到诸法无我,世界不会因为自己的个人意志而转变。他也能看到涅槃寂静,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为什么是杭州
可以说,曹雪芹从出生到去世,具备了极其优秀的小说家应该具备的条件:生活在边缘,表达在当下,理解在高处。曹雪芹经历过大富大贵,也经历过穷困潦倒,人生可谓大起大落。这种生活,是老天给他的境遇。
为什么南宋皇帝选择临安(杭州),而不是更有历史底蕴的南京作为临时首都?临安,临时安定一下,意思是我还会打回汴梁(开封),我还要拿回北中国。南宋几个皇帝都心存这种奢望和念想。还有一个词叫“行在”,就是我只是暂时在这个地方待待。因此其宫殿都没有修得那么宏伟,但是这一待就待到了灭亡。当然也待出了乐子,待出了中国文明璀璨的一页。
曹雪芹写这本书的时候30岁左右,青春期已过。但《红楼梦》写的主要是青春期,这本身又有一种边缘感和反差。
第一点原因,宋朝被辽国、金国打怕了,打烦了,逃得太频繁,索性选择骑兵不容易发挥功用的地方——水道、沼泽、湖泊多的江南,躲到比南京更远一点的杭州。这个决策从后来的效果看是对的——南宋从1127年延续到1279年。
曹雪芹童年时期从南京迁到北京,这种不同的环境形成的反差,往往会造就出复合型的人以及特别有意思的文章。
第二点原因,宋朝海运、海上贸易发达,当时的明州(宁波)、泉州都是世界著名的大贸易港。宋朝的文化先进、审美高级,全世界有钱人都希望得到宋朝的好东西,瓷器、茶叶等各种产品在大宋的南方腹地江西、福建、浙江南部等大量聚集。如果首都离港口太远,货物的运输成本就太高了。
曹雪芹就在这么一个大富大贵、掌握实权的家庭中出生、长大。
第三个原因,杭州实在太美了。“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美啊!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夜湖。你背着白居易的诗,背着苏东坡的词,下着小雨或下着小雪,走在断桥,走在苏堤,吹着小风,美啊!
曹雪芹爷爷的妈妈是康熙的保姆,跟康熙的关系非常好。他的爷爷曹寅本人是康熙的好伙伴,一块儿念书,一块儿工作。曹家曾经管过当时绝大多数富人的穿衣问题。曹寅虽是家奴出身,却是皇帝最亲信的人。
商人阶层的两条路
第三,还原了真实的清中期。康雍乾三朝史称清代最辉煌的时候,如果你想知道那时候清朝的样子,读《红楼梦》要远远好于你读《清史稿》。如果没有《红楼梦》,我们不知道康乾盛世时社会各个阶层都是如何去生活、工作的,如何尔虞我诈、各自心怀鬼胎的。
谢和耐作为西方学者,用他旁观的第三者的眼睛来看中国,来看南宋,探讨的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南宋为什么败亡?
第二个层面,这种喜爱、这种扑倒、这种吃嘴上的胭脂,并没有沾染社会上的功名利禄,他只是简简单单地喜欢。正是因为这种简简单单的喜欢,就是这种纯纯的爱,带肉欲的、两性的,实际上跟最原始的本能、最终极的快乐是密切相关的。
在南宋社会,商人阶层崛起,物质生活比前代大为丰富。作为新兴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商人本来用财富可以换到更多的权力,但是为什么没有发生?
第一个层面,这种喜爱涉及人类最根本的基因编码,就是生存。男生爱女生,春天让花开,男生想把女生扑倒,女生想把男生扑倒。这是自然界最美好、最本真、最基础的一件事。
在欧洲,当社会分化出商人阶层,商人越来越有钱之后,他们就开始争取自己的权力,从文化层面开始衍生出权力观念,进而发展出新的社会秩序和规范,从而最终走向了市民社会。而中国却依然维持原有的文化观念。
贾宝玉对女生的喜爱,表现在两个层面:
为什么中国一直陷于宗法亲缘关系,而无法在文化层面衍生出新的要素?因为衍生不出新的要素。商人阶层拥有足够的财富积累后,出现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就是权钱交易。你有钱你并不高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因为读书可以当官拿权。有钱的可能比有权的过得好,但是有权的看不起有钱的。南宋跟西欧类似的时候产生的社会演变是不一样的。虽有了财富积累,但没有名正言顺地因钱产生权,怎么办?于是另一个极端出现:及时行乐,吃喝嫖赌抽,这是走油腻一路;也有走高尚一路,什么美好就去追求什么,酒色财气,山清水绿,那就喝最好的酒,坐最好的船,带最漂亮的姑娘上西湖,看最好的风月。
第二,多情。《红楼梦》里最可爱、最吸引人、最让我心驰神往的,还是贾宝玉作为一个情窦初开的“官四代”,专为女生、毫不为自己的热爱。
虽然谢和耐没有直接指出南宋国家政权崩溃的原因,但是他指出了在那个环境、体制、机制下,老百姓、士绅、官员、武将生活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导致了文化灿烂,但同时也导致了无法应对外来严重的挑战。
贾宝玉不想知道,不意味着社会就不是那个样子。
谢和耐和《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都受过西方史学观念转变的影响,都试图关注、再现那些早已消失了的历史中的社会生活,都不想直接给出结论,都试图从一个侧面对中国古代某个时间点上的日常生活做出全景式的绘画,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时代特征。他们把材料摆出来,让你自己去判断、思考、得出结论。
第一,真实。《红楼梦》用非常生动真实的方式讲了真实的世界什么样,包括四大家族及其周围的利益相关方,以及四大家族下边一层、二层、三层,直到最底层的耕田种地等阶层。
重文轻武,最重要的管理变革
《红楼梦》,我认为有三点好处。
为什么宋代会成为“文修之巅峰,武备之谷底”?我有简单的答案。如果看唐朝历史,甚至汉代历史,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刀下出政权,武将地位非常高。这种重视军功、分封武将,给武将足够的自主权和决策权的做法,看上去省事,但是一旦“将军拔剑起”,就是“苍生十年劫”。
第三条线,是围绕着四大家族涉及的皇宫贵族、贩夫走卒、各个阶层和各行各业,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狗咬狗的真实故事。
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清楚地看到了从汉到唐边镇割据,武将乱朝乱国的趋势,所以咬紧牙关,杯酒释兵权。崇文抑武,文官比武官大,武官没有足够的权力来谋反。文官治国,文官官僚机构是政府统治最核心的运转机器,这一直持续到之后的朝代。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暴乱是“安史之乱”,那么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管理制度的改变,就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在宋代初年建立了文官管理机制。
第二条线,是以贾、史、王、薛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故事。
让历史经验进入我们的日常
第一条线,是正值青春期的“官四代”贾宝玉,及其亲属在大观园虚度时光的故事。
如果你想了解古人的生活,少读大历史,多读小历史。如果有时间,可以像谢和耐那样,多读点稗官野史、文人笔记。但是这些资料也有问题,不实事求是,喜欢夸大和伪饰,喜欢矫情。如果你想去伪存真,可以从物质史、器物上了解古人的生活。
《红楼梦》枝叶繁多,我归纳总结了三条线:一是意淫的故事,二是衰败的故事,三是狗咬狗的故事。
我认为,除非人类基因在未来有重大的调整,否则人类长期生存在一起,很难都开心。人不是佛,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有不平,有明争暗斗、冷战热战。我对于基因没有彻底改变之前的人类,总体是悲观的。但是黑夜中不是没有星星月亮,夜晚虽然漫长,但是黎明终将会到来。
做个多情、真实又会生存的人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大数据、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日益普遍的现在,一个文明一旦形成,稳定性要远远好于八九百年前,远远好于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
所以,鲁迅认为《红楼梦》最好的地方是真。我非常同意。
另外,在很多国家都有原子武器之后,更高一个级别的杀伤性武器还没有出现之前,外患也很难出现。谁也不愿面对两败俱伤的后果,谁也不会丧心病狂到这个程度。文明的延续性可能会更长。
鲁迅评价《红楼梦》:“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破坏—创造—保护的轮回或许还存在,只是轮回的周期要漫长很多。这算不算悲观中的一点乐观?
衰败总是因为管理问题
更乐观一点,在相对安稳的现在,普通人“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读谢和耐的《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你可以看到,哪怕在毁灭之前,人们都可以生活丰富、高品质地打发时间。在相对平稳和平的如今,我们也可以在窗前月下,关起门来诗、酒、茶。
真正的幸福不是“一定要怎么样”。
说到最后,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在乐观还是在悲观。
有一类人,推动这个社会靠的是一种用力过猛的心结。这类人容易成功,但是不容易幸福;容易成功,但是也容易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