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
与此同时,宋徽、钦二帝已经被金兵俘虏,金国立张邦昌为伪楚傀儡政权首领,据守开封。北方的十余个州郡皆被金人占领。时势板荡,李清照与赵明诚必定要通盘考量情势,为未来做出打算,而他们必先考虑的是文物字画的去处。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对此有详尽的记载:
根据这一段记载,我们可大体推断出李清照与赵明诚当时所做的安排:
世事总是如此巧合,正在两人运筹盘算之时,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三月,赵明诚的母亲郭氏在江宁(今江苏南京)去世。赵明诚兄弟在蔡京失势后都离开青州重新走入仕途,他的两位兄长存诚、思诚当时皆在东京开封朝中任职,并且官职不低,母亲郭氏势必也已随长子居住于东京。后来应是因为时局不安,于是在东京遭受战火波及之前,母亲郭氏被送往江宁躲避战乱。如今,母亲去世,依循古礼,赵明诚兄弟必须离任赴江宁奔丧。
第一,赵明诚携带一批文物字画先行至江宁府。根据之前所叙,赵明诚在淄州任内,一直积极从事文物金石之搜集与整理,淄州距青州甚近,赵明诚极有可能已陆续将收藏在青州老家的一些文物精品运来淄州,以供他们夫妻品鉴。由此可知,在淄州的金石文物字画数量必定不少,以至于需要殚精竭虑地苦心安排运送的先后次序。因体积、面积过大者不易载送,因此先排除书籍当中过重过大的刻印本;接着排除多图幅的字画,因为数量依然太巨大;再对那些未有标识、落款的古器、朝廷国子监刻印的易得书籍、无特别价值的普通字画以及过重过大的器皿,一一筛拣、排除,如此严苛剔选,居然还装满十五车,可见赵明诚夫妻在淄州收藏之丰富!无论文中之“车”所指为何种车,十五车之数也非同小可。这虽是一次奔丧,但却也是他们夫妻逃难避难生活的开始。如果此时再不运走,以后的运送将会倍加困难,而这么大量贵重的文物,放置于烽烟四起的北方,自是岌岌可危。这满满十五车文物先由陆路运到东海,即现在的连云港市附近,然后再通过前后相连的多艘大船运送渡过淮水、长江,最终到达江宁府。
虽说只能顺天应命,但总得做出一些安排。
第二,李清照为何不随之同行呢?她放心赵明诚吗?而将李清照孤身留在北方,赵明诚放心李清照吗?那自是因为李清照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即暂留于淄州或是青州,准备将遗留在青州“用屋十余间”的大量文物金石字画在第二年的春天再运往江宁。此外,赵明诚生性孝悌,接获噩耗,必在最短的时间内南下奔丧。考虑到北方战事紧急,他想就此机会将家中最珍贵的文物运往江宁,但留置于青州的文物也让他牵挂。两人深思苦虑后,为了保全文物,做出让李清照冒着遭遇战乱的危险,独留于青州的决定,同时整理文物并一应家务,等第二年春天再预备船只运往江宁。幸好,到了四五月间,据守开封的伪楚政权张邦昌迫于巨大的压力,不得不将开封交还宋王朝,由抗金名将宗泽担任东京留守,负责开封的防务。整个河北、山东、河东地区的形势因而得以缓解。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听闻金兵已经攻灭东京,环睹四下,心中一片茫然,不知如何是好。直至此时,他们才真正意识到,国家这个大家庭对他们这个小家庭有着莫大的影响,战端一起,天下之大,竟已无法放置一张平静的书桌,更何况他们两人几十年来收集整理的盈箱溢箧的文物金石字画。他们痴望、把玩着这些文物,心中无比留恋,但又怅然若失,暗自揣思:这些珍品将再也不可能为自己所有了,将会流落何方,最后是什么遭遇,惟有天知道了!
国破流离文物历劫
恋恋怅怅四顾茫然
然而谁又能想到,即便他们夫妻做了如此大胆而且周密的安排,青州的文物最终仍未能保全!
战火已是迫在眉睫,他们即将陷入这个时代大灾祸的洪流之中。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十二月,距离第二年开春不远的时候,处在动荡局势中的青州忽然发生兵变,青州郡守曾孝序派遣手下将官王定去平定兵变,结果兵败而归。曾孝序严厉督责他再次出战,否则以军法处置。王定狗急跳墙,发动手下败兵倒戈反击曾孝序,曾孝序父子惨遭叛军杀戮。在这样危急的形势下,收藏在青州的文物“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金石录〉后序》),即十余屋的文物都在战火中化为灰烬了。李清照虽无力保全这些文物,但值得庆幸的是,她还是尽其全力地保护了部分最珍贵的文物。赵明诚曾在《蔡襄〈赵氏神妙帖〉跋》中对这件事有清晰的记载:“此帖章氏子售之京师,余以二百千得之。去年秋西兵之变,余家所资,荡无遗余。老妻独携此而逃。未几,江外之盗再掠镇江,此帖独存。信其神工妙翰,有物护持也。”赵明诚说这本《神妙帖》本是自己花费了二十万钱从东京章氏人家购买来的,兵变发生之后,青州家中所有的贵重物品全都荡然无存,老妻逃出时,惟独携带着此帖。后来李清照乘船南下,经过镇江之时,又遭遇强盗的抢掠,只有这幅字帖保存完好无损,赵明诚不禁感慨,这定是有神明护佑!
他们想远离政治、远离社会,政治却要来干涉他们,不仅是干涉,更要破坏甚至毁灭他们的生活。换言之,他们刚让家庭生活的小船恢复了平衡平静,但北宋“大家庭”的毁灭终将为这个小家庭带来灾难性的打击。当时,宋金交战的战火虽然还没有波及到山东淄州这一地区,但是身为淄州知州的赵明诚已经切身感受到了战火的气味。宋人许景衡在《横塘集》中记载:“敕,逋卒狂悖,惊扰东州。尔为守臣,提兵帅属,斩获为多。今录尔功,进官一等。”淄州境内经常会有从宋金交战的战场上溃散下来的散兵游勇,他们聚众滋事,扰乱民生,赵明诚不得不派兵予以镇压,维护淄州境内的安全,他还因此官升一等。
大批的文物虽然葬于战火,但李清照总算完整地保存了《神妙帖》等极其珍贵的文物,总算在与丈夫分离、历经重重劫难之后再次团聚。这在日趋混乱的岁月中是最为珍贵的!
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剧烈的靖康之变改写了北宋王朝的历史,也将改变他们夫妻的命运!
此时赵明诚的身份已经是江宁知府。依循古制,父母死后,子女本须按礼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宋时由太常礼院掌其事,凡官员有父母丧,须报请解官。但以当时危难的政治形势而论,显见无法执行此种惯例。北宋灭亡,大批官员不是被掳至金国,便是滞留在北方,甚或死伤。刚刚即位的宋高宗,在金兵的追击下,一路南窜,新建的南宋王朝,迫切需要大量的官员管理地方事务。
就如从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到宣和七年(1125)的十四年间,朝廷内外先后发生了宋金两国订立攻取辽国的“海上盟约”,金国攻灭辽国,宋金两国就燕京、西京归宋的问题交涉,金兵大举进攻开封等等重大历史事件。大略从1111年至1118年的这个时期,赵明诚与李清照正是退居山东青州之时,而且与西京大同、燕京、东京的距离都不算太远,但从他们的诗文作品中看不出他们对这些事件有什么积极反映。由1119年至1125年,赵明诚先后在莱、淄二州任职,根据李清照自己在《〈金石录〉后序》上的描述,“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也就是说,当时最吸引他们夫妻二人目光的依然是金石文物收藏。
宋朝的时候,府是最高等级的地方行政单位,比州的等级要高。南宋时,全国共设置四十二府,而州则有二百四十多个。知府中最高的等级,如开封府这样的京府,知府为三品。而像江宁这样的次府,知府则为四品,至于一般州的知州就是五品。
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一样,赵明诚与李清照就长久地沉浸在个人家庭生活的小圈子当中,他们的诗词文章当中,主要是反映他们的感情生活、家庭生活以及文物收藏生活,却很难看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他们似乎生活在与外界隔绝的世界当中,朝廷上下内外发生的许多重大社会历史事件似乎都与他们无关。
当宋高宗逃至扬州之时,朝野上下普遍有一种论调,认为应当定都江宁,其原因在于:
北宋灭亡有着多重原因,比如: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冗兵冗官冗费等多种社会弊端愈演愈烈,形成了严重的国内社会经济危机;北宋王朝对外向来采取妥协忍让、以金帛岁币换取和平的政策,而国家的军事力量极其虚弱;宋徽宗登基以来,朝廷上下被表面的和平与繁荣景象所遮蔽,那些有思想有见识的士大夫所忧患的也大多是所谓的内忧,对于外患的威胁并不十分清醒。这使得整个社会对亡国的灭顶之灾缺乏深刻的认识与预见性。
一、江宁为六朝古都,有帝王之气,也具有都城的规模;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正月,金国的军队攻克辽国国都大定府,辽国灭亡。三年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十月,金兵大举南下,直取北宋国都开封。宋徽宗在极度惊慌中将皇位让给太子,宋钦宗即位,组织抵抗,开封得以保全。但是危机并没有就此消除,一年以后,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八月,金兵再次攻打开封,闰十一月,攻陷开封。靖康二年(1127)二月,金人废黜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王朝灭亡。三月,宋徽、钦二帝以及三千多赵氏宗室及大臣被金兵押往金国。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今河南商丘宣布继承皇帝位,是为宋高宗,南宋王朝建立。
二、江宁是江南重镇,处在南北对峙的第一线,定都江宁,可以振奋举国抗金的决心;
北宋时期,由于采取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政策,以及党争频仍等,造成了国力积弱不振,引致辽、西夏以及东北方的金国的入侵。北宋与辽国、西夏国长年对峙,北宋通过每年送给两国巨额的金帛岁币来维持短暂的和平。后来,金国不断崛起与强大,辽国、西夏国日趋衰败,北宋朝廷与金国订立同盟,决定合力攻打辽国。然而,北宋军队将领昏聩,军纪涣散,军事素质低下,在与辽军的交战中连连惨败,让金国看到了可乘之机。
三、即便不在江宁建都,但江宁在整个东南、江南地区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
烽烟四起风云剧变
但像赵明诚这样一位不识军情政治的文物专家何以能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风风雨雨,一段时间的感情波折,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终于再次言归于好,或者说慢慢修复了情感的裂痕,重新又回到了恩爱、相知、同享诗书之乐的生活。但是他们这一对生活在山东淄州的文物专家伉俪,也许还不知道,就在他们言归于好,修复感情创伤的时候,他们的国家,北宋王朝却正面临着恐怖的灭顶之灾。他们的小家庭修复了,但是北宋“大家庭”却要破裂了!
其中有着许多因素。
对于赵明诚和李清照而言,他们的爱情信物就是他们几十年来的相爱相知,就是几十年来共同从事的文物金石字画的收藏品鉴事业,就是他们几十年来共同的高雅生活情趣。
首先,赵明诚兄弟有着宰相子弟的显赫门第,有着二十余年的官场履历,特别在当时,赵明诚的两位兄长,一位任秘书少监,一位任中书舍人,分居朝廷的要职;
由此而知,当时赵明诚所遇到的歌妓,所娶的小妾,可能貌美如花,青春靓丽,声情婉转,能满足赵明诚一时的耳目之乐,但赵明诚并不能与她们分享自己内心真正的快乐,她们永远也无法体验到李清照与赵明诚间这种相濡以沫、知音相惜的人生况味。这意味着,在人生的旅途中,在夫妻携手同行的旅途中,也许会历经许多的风雨,也许两个人会走上歧路,但最重要的是,只要他们的手中牢牢地握着彼此的爱情信物,就一定会找回自己的另一半,就一定能再次聚首同行。
其次,赵挺之、赵明诚父子与蔡京是政治宿敌,而蔡京则是宋高宗的政治对立面,因此宋高宗对赵明诚兄弟的关照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赵明诚与李清照的书斋生活真令人羡慕!他们俩一边品味着小龙凤团茶,一边展玩这幅字迹,两个人都高兴得近乎发狂!燃尽两只蜡烛,已是午夜时分,但仍了无倦意,无法入睡……
再次,赵明诚先后担任过莱、淄等州的知州,也算是有多年郡守经验的官员,在这个多事之秋,任命如此一个笃实的官员也是无可厚非的。
李清照本人其实还是一位非常高明的分茶专家。所谓分茶,乃是一种煎茶的方式,如《茶经·五之煮》上所记:“以竹策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如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樽俎之中。”意思是说,在煎茶的过程当中,用汤匙或者筷子搅动茶乳,使茶乳或茶水的波纹变幻成各种山水花鸟的形状,这种景象虽然在转瞬之间便消失了,但却是一种非常有趣也很雅致助兴的煎茶之法。李清照在两首词中都曾记录了自己的分茶之道:“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摊破浣溪沙》)“当年,曾胜赏,生香薰袖,活火分茶。”(《转调满庭芳》)
赵明诚、李清照夫妻二人终于在江宁团聚了,在当时那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在江宁府的生活又是如何呢?
这其中所代表的含义即是说,只有赵明诚夫妻如此独具慧眼的优秀文物专家才会欣赏如此珍贵的文物,而欣赏如此珍贵文物的过程也必须配上这样珍贵的好茶,而如此珍贵的极品茶也只有李清照、赵明诚这样的才女雅士能赋予它高雅的情趣。
从现今可以掌握的资料来看,赵明诚虽然在此危机之秋担任江南重镇的郡守,但并没有因此停下收藏文物的工作。说来可笑,原来为了收藏文物,囊中羞涩,甚或典当衣物;就算后来薄有俸禄,但也是紧衣缩食、倾其所有来购置文物;如今做了重镇郡守,有钱有势,朝野上下颇有薄名,金石界中亦称翘楚,但却玉有微瑕,发生了“谢伋携唐阎立本画《萧翼赚兰亭图》过江宁,明诚借去不归”一事。根据《嘉泰会稽志》记载,“此图乃江南李后主故物。周谷以与其同郡人谢伋。伋携至建康,为郡守赵明诚所借,因不归”。谢伋为赵明诚一位表亲之子,曾带着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萧翼赚兰亭图》路过建康,结果这幅画自从被赵明诚借走后,就再也没有归还!这多少也算是权势压人、中饱私囊吧!不过,想想赵明诚对金石文物的那份长久痴迷,我们也就原谅他一次吧,毕竟,将这样名贵的字画交到他的手里,我们还是很放心的!
这种茶是用茶模具将茶压制成有龙凤花纹的薄饼,饰以金箔,再涂上一层蜂蜡而制成的,当时的仁宗皇帝赵祯对小龙团茶也极为珍爱,虽宰相等中枢大臣也不曾轻易赏赐,只有在每年的南郊祭天地的大礼中,中书省和枢密院两府八位大臣才共赐一饼。八个人一饼茶,只好一分为八,每人一份。蔡襄造龙凤团茶,八块茶饼一斤重。小龙凤团茶二十块茶饼约略一斤重,宋代一斤大略相当于十六两,也就是说一块饼不过零点八两。二十块茶饼值二两黄金,每一块茶饼约值零点一两黄金。可谓赏茶尤如秤金!将这一点点黄金般的茶带回家后,他们还不舍得品饮,都当作传家之宝珍藏着,偶尔有贵客佳宾临门,才拿出观赏一阵。
另一方面,作为江宁知府夫人的李清照生活又当如何?是否依然饮酒煮茶品赏字画?是否依然无忧无虑,高雅清淡?
茶为物之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录序所谓上品龙茶者是也。盖自君谟始造而岁供焉。仁宗尤所珍异,虽辅相之臣,未尝辄赐。惟南郊大礼致斋之夕,中书、枢密院各四人共赐一饼,宫人翦金为龙凤花草贴其上,两府八家分割以归,不敢碾试,相家藏以为宝,时有佳客,出而传玩尔。(《欧阳修全集》卷65)
从史料所见,显然不是。在这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李清照的生活转瞬之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先后经历了国都被占、君主被俘、国家灭亡、青州先遭兵乱后遭金兵占领、多年苦心收藏的文物毁于一旦、她与丈夫不得不南窜江宁等重大的生活变故,这两三年里的经历,其复杂性甚于过去四十多年的总和,简直就像开始了另外一个人生!
赵明诚与李清照一边浅酌一边赏书,真是其乐无穷!饮酒口渴了,便沏茶来喝,他们喝的可不是一般的茶,而是非常名贵的小龙凤团茶。小龙凤团茶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襄,在福建做官的时候,在当地名贵的龙凤团茶基础上改造而成,作为向皇帝进贡的贡品。欧阳修在为蔡襄所撰《茶录》写的《后序》中有着相关的记载:
宋人周在笔记杂史《清波杂志》卷八中记载:“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
赵明诚回到家中,与李清照一同细细品赏这幅手迹。不知不觉已经是二更天了,约略相当于现在深夜十一点多钟。其实,如果从赵明诚在邢家骑马返家算起,那么也已有五六个小时了。
每当下大雪的时候,李清照就会披着蓑衣,顶着斗笠,登上城楼远望,寻觅诗句。只要得到好的诗句,必定邀请赵明诚唱和,赵明诚每每为此感到苦恼。为什么苦恼呢?无非是这样几个原因:
第二,陶渊明曾经说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读书人最大的快乐之一就是能够与自己的知音或者朋友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那么对于赵明诚而言,收藏文物金石字画是他最大的快乐,能够与他共同分享这份快乐的知音,当然就是他的结发妻子李清照。所以他要快马加鞭,赶回家去,将这件书法珍品与妻子一起欣赏、品鉴。
第一,赵明诚身为江宁知府,公务繁忙,实在没有时间陪夫人登楼赋诗;
第一,白居易本身是唐代的大诗人,是一位有着相当佛教造诣的居士,同时也是北宋士大夫非常景仰的士人代表,能够得到他亲笔手书的佛经,自然是非常难得也非常有意义,因此要急着赶回家去细细品味。
第二,即便有时间登楼,却苦于文采不足难以赋诗助兴;
赵明诚欣喜若狂,带着这幅白居易的手迹,上马飞奔回家。赵明诚为什么如此心急着要回家呢?原因主要有二点:
第三,既无时间又乏文采,仍要陪她登楼赋诗,那就仅剩夫妻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了!
赵明诚于莱州担任知州满三年后,到淄州(今山东淄博)担任知州。淄州境内有个邢氏村,村庄坡地平展开阔,流水清澈明亮,草木丛林郁郁葱葱,院墙屋角坚实错落,似乎是隐士居住的地方。村中有户人家,主人叫邢有嘉,热情好礼。四五月份的一天,赵明诚前去探访他们,院落当中繁花似锦,主人看重赵明诚那质朴纯净的读书人秉性,取出家藏白居易手书佛教典籍《楞严经》让他欣赏。这一部白居易手书之《楞严经》,共一百篇,三百九十七行,用楷书写在唐代笺纸上,是《楞严经》第九卷的后半卷。
正是从李清照踏雪登楼赋得的词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当时的心情。
在清人缪荃孙所著的《云自在龛随笔》上有一则关于赵明诚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就能看出存在于两人之间相知同享的情感。
比如在《临江仙》中,她写到:
赵明诚与李清照毕竟是对志同道合、知心知音的夫妻,虽然在生活中因种种因素,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出现一些问题甚至是裂痕,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婚姻就要走向终结,并不意味着赵明诚就要彻底抛弃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奇文共赏烛跋不寐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李清照与赵明诚在历经了十余年福祸相依的岁月后,夫妻感情产生了波折,这些波折让李清照在情感上经历煎熬与折磨。李清照本就是敏感而多情的女性,她全心在乎、全意关注着赵明诚,赵明诚不仅仅是她在感情上的最大寄托,也是她在志趣、精神上的最佳伴侣,失去了赵明诚的爱、赵明诚的呵护,甚至赵明诚对于她稍有一点冷落疏远,都会造成李清照在精神上、情感上的巨大波动。这恰恰说明封建时代的女性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情感生活中的依赖性、危机感与不确定性。李清照作为一个词人作家,将这种女性纤细的情感表达得更加细腻,更加耐人寻味。
这是江宁的初春时节,春天虽然到了,但是诗人并不觉得青春焕发,反而觉得更加衰老!回想以前的多少美好时光,如今早已烟消云散,只剩下年华老去而一事无成!又有谁能理解我此刻憔悴凋零不堪的心情呢?唉,这本是正月赏灯的日子,可是此时的我,既无赏灯之心,亦无踏雪寻梅之情。这几句词句,仿佛随手写来,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一种落寞无奈的心情,语言虽然非常浅白,但是意味却很深长。
《鹧鸪天》
若从常情推断,贵为江宁知府夫人,正是春风得意、无忧无虑,不应有人老建康城之感。你尽管享受自己的吟风弄月,为何要说老去无成?你本只是个家庭妇女,要成何事?这难道不是无病呻吟吗?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李清照的这些词句,表达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在江宁,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生活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故?在未来的岁月里,李清照还将面临怎样巨大的灾难?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请看第六章《生离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