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陆晔与潘忠党教授合作发表《成名的想象》,将关注点放在新闻专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和新闻从业者的自我认同,即对“成名的想象”上。这篇论文发表之后,引发了业内的广泛讨论,尽管赞美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但在新闻专业主义相关文献中,这篇论文的累计引用量至今仍是最高的。
平日生活在上海的陆晔,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她的名字,对新闻学界之外的人可能显得陌生——她鲜少接受采访,即使这次采访,她坦言自己在答应之后也曾后悔连连,觉得学者以学术作品说话,不必走到台前;但新闻学专业的学子,少有没读过她的论文、没用过她编的教材的。
此后,随着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兴起,新闻生产不再像过去由机构媒体把控,陆晔又发表了“液态新闻业”等相关研究,探索传播方式和传播主体的改变对新闻业的影响。而现在,城市影像,尤其是短视频传播成为陆晔的研究重点。在她看来,短视频使得大量普通人在社会生活中变得“可见”,进而得以与公共生活建立联结、改变命运。
回到上海,陆晔为这次北疆之行写下一篇手记。在手记的末尾,她写道:“我很羞愧。我这种知识分子总是缺乏行动力,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偶尔想做点什么,也总是十分笨拙。”
对于这种“研究转向”,陆晔却自认从未改变最初的学术志趣:自1994年博士毕业之后,她就将“媒介社会学”作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无论是最初研究新闻编辑部,还是之后研究“液态新闻业”、现在研究短视频传播,都属于“媒介社会学”范畴。所谓“转向”,只是她的研究对象发生了变化,而研究对象的变化,不是她本人的学术志趣有所转变,而是她所关注的新闻行业本身即处于剧变之中。
五月底接受采访时,陆晔刚从北疆回来。她跟随痛仰乐队,前往新疆阿勒泰地区参加了一场为乡村医生和牧民举办的公益音乐会。音乐会不需要门票,带上牧区所需捐赠药品清单上的一种即可入场。有上百位乐迷像陆晔一样,用大大小小的行李箱拖着各种药物从全国各地赶来,和当地哈萨克牧民以及跟随牧民游牧的乡村医生一起,在露天的巨石阵中观看痛仰乐队和新疆本土音乐人带来的演出。
尽管自嘲“我这种知识分子总是缺乏行动力,想得太多,做得太少”,陆晔在学术研究内外,却一直处于行动之中。她强调实证研究,大部分课题都建立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在采访中针对一些新的传播现象,她总是谨慎地回答,“没有经过实证,我不敢妄下结论”。
陆晔,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新闻学院教授。华中理工大学工学学士,北京广播学院法学(新闻学)硕士,复旦大学法学(新闻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美国南加州大学富布赖特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介社会学、新技术、影像与日常生活。合撰有《成名的想象: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液态”的新闻业:新传播形态与新闻专业主义再思考:以澎湃新闻“东方之星”长江沉船事故报道为个案》《走向公共:新闻专业主义再出发》《短视频平台上的职业可见性:以抖音为个案》等论文。
陆晔曾几次前往贵州海嘎小学,探望一群因一条短视频而走红的玩摇滚的女孩。她目睹了女孩们在摇滚乐中获得的快乐与自信,持续关注着女孩们从小学升入初中,并期待着她们走向更大的世界、改变被轻看的命运。她说:“至少这些女孩可以读到高中毕业,至少这些玩过电吉他、打过鼓、玩摇滚的女孩,不会像自己的妈妈一样被家暴。”
采写|肖舒妍
对于这群女孩的特别关注,既是出于学术研究的需要,也与陆晔的生命体验和公共关怀一脉相承。尽管不是专门从事性别研究的学者,陆晔在日常生活、学术田野中总是本能地关注着女性个体的命运。当意识到一些曾经遭受不公对待的女性因为新的媒介传播方式而被看见、被关注,脱离肉身,甚或摆脱性别差异,这种感动便成了陆晔进一步研究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