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阶层跃迁 > 体制内外与市场化

体制内外与市场化

创业、进国企、跑外企,或者考公务员,该如何选择?是先创业还是先就业,是进大公司还是去小公司?到了职业瓶颈期,是否该换换职业?做斜杠青年是一时的兴致还是谋生手段?我们每个人都面临各种各样的职业选择。

中国阶层的开放,更多在于突破。目前,阻碍中国阶层开放的主要还是户籍制度、福利制度、用工制度、医疗保障制度,还有“拼爹”的社会关系。如果把所有这些制度都去除,人们当然愿意走出去,而不愿一股脑儿地都往体制里挤。

我觉得这些选择要根据你的性格和现实条件来决定。

当前,这个阶层化进程出现了固化倾向。应该说,任何一个时代只要运行一段时间都会走向阶层固化,谁都愿意把资源、财富、权力留给自己的下一代。这是不可抑制的人性冲动。明朝末年,中举的考生中有八成都是官宦子弟。比如,改革开放前形成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难道就不是阶层固化吗?那时候,城乡之间是不通婚的。再比如,改革开放前,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比例,要比现在还高。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陆学艺课题组调查的结果是: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概率是非干部子女的2.3倍,很悬殊了吧,但是,1966年之前这一比例是2.94倍,而1966年到1976年讲身份论,这一比例更是高达4.67倍!在那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年代,身份世袭难道不是阶层固化吗?

第一,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可以按学习能力、行动能力和合作能力三大指标划分出八种人格。其中,创业型的人的学习能力、行动能力、合作能力都很强。另外,不同单位对人的要求也不同:进体制只需要你的合作能力强,进民企需要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进外企则需要你的国际视野(不过,也有些外企很像官僚体系,按部就班)。应该说,不同的人格适合不同的社会组织。

中国人经历了三次大的身份转变: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彻底消灭了剥削阶级;第二次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实行名义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万马奔腾,中国开启了市场化的阶层化进程。

此外,在不同人生阶段,也适合进不同组织。年轻时要去闯荡一下,上了年纪则求稳不再冒险。在不同人生阶段,人的需求是不同的。关键看你优先选择哪个因素,是薪酬、福利、成长空间,还是企业文化。

众所周知,中国存在体制内与体制外两种划分。体制对中国人身份的划分,不亚于职业之间的划分。这是中国与西方社会最大的不同。

比如,有的90后因为不能与领导平等沟通而辞职,还有的则以“老板不好玩儿”为由辞职。年轻时,你可能不太看重薪酬福利,而更看重发展空间,老板是不是能与你平等沟通。但等你成家立业了,薪酬福利就成了关键因素,甚至有时候,为了收入要牺牲自己的志向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