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的问题,我提几点建议。
再看进小公司、小机构。小公司、小机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你得各种岗位都能做,什么本事都得拿得起来。小公司无疑是个锻炼自己能力的好平台。如果你能找到一家有成长性的小公司,等它上市成功之日,你就是元老啦。但小公司无规则,加班也是家常便饭。
择业要有阶段性战略,最好是先当一段公务员或进大公司工作一段时间,积累一些人脉后再下海。当年“92派”[2]就是带着体制的资源和人脉下海,如今大多都成了气候。人生不长也不短,足以试错。要明白一个道理,在人工智能、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时代,没有长青职业,只有自我迭代。不断换工作的重要理由,就是它能完成你的自我迭代。
先看进大公司、大机构。如果进国企,要讲政治、靠背景。虽然没公务员清闲,但收入会更高。如果进跨国公司,要拥有全球视野,这是最好的锻炼。但有些跨国公司,比如日德系公司,也是很官僚的,做事按部就班。虽然在国企和跨国公司的收入稳定,但想出人头地不容易。要想进民企大公司,那你就要做好加班的准备,适应“996式工作制”[1],不过民企的机会多,提升的机会大。
大单位有大单位的好,也有大单位的闷。在大单位学职场规则、攒人脉、建资源,再跳到小单位去创业,是个不错的选择路径。
第二,是进大公司、大机构,还是进小公司、小机构?
有时候,找工作是找机会,不是挣工资。这种理解是正确的。我不同意盲目地跳槽,要跳槽就一定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就像种树的树坑越大,枝蔓范围越大,你能选择的机会就越多。你要有相关的知识拓展。你去深造也好,拿证书也好,一定也是在你擅长的领域去找饭碗。跨行业跳槽是一个高难度动作。以我个人为例,我就是一个从研究社会学的人变成传媒人,再变成趋势观察家的。但是,我还是在同样的领域里,就是社会学这个领域。
越是智商高、精力充沛的人,越应该到市场的第一线。像我这样从事传播工作的人,无论是做记者,还是做社会学家,最大的好处是能够接触三教九流,能够接触不同行业,能够不断使自己处在一个年轻的状态。等以后再调到其他岗位时,这是一笔非常好的资源。
当一个斜杠青年。你要分清楚你的主业和副业,你的工作和兴趣,要两者平衡。
现在的职场新人以90后为代表,都注重自由选择,不希望被捆住手脚,委屈了自己。企业文化更看重的是简单的弱关系,而不是勾心斗角。所以,他们不适应在机关工作。
第三,是当个上班族,还是选择创业?
在体制内很难出头。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领导职务由低至高,依次分为27级。全国科级干部有90万人,升至县处级的概率小于4%,升为厅局级的更是千里挑一。
创业是当前的风口,是当下的热词。但统计一下创业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怕是连10%都没有。
当公务员或进事业单位,当然能过上中产生活。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又当官又发大财的时代过去了。尤其在八项规定之后,想赚大钱,还得下海。说实话,基层公务员的工资真的比较低。
创业很艰难,有盲目性,有泡沫,但它是内心的一种追求。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如果你认为年轻人就应该去闯一下,家底又允许,那就去试一把。但要有输得起的准备,赚到了就赚到了,赚不到就算交学费了。
在这里,我谈几点体会。
有人说,毕业后就创业等于自杀。我前面也说了,最佳的创业路径是在大机构攒足人脉后,再打造自己的事业天地。
我个人就当过公务员,见过太多30岁不到、办事沉稳但缺乏锐气的年轻人。他们说话得体,遇事慢条斯理,但没有棱角。这是体制的磨炼,也是摧残,把一个人原有的棱角磨没了。但如果你原来就没棱角,端稳这碗饭也是可以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谈几点看法。
但当经济下行时,当个公务员,进个事业单位或国企似乎更现实,在三四线城市尤其如此。
创业的最佳年龄是25~35岁,此时人生经验和精力处于最佳结合点。
首先要说明,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在体制内工作。你会被废了武功,也可以叫作“无痛截肢”。即使学霸也会被慢慢磨没了光泽,这就是体制的杀伤力。
创业的最佳路径是先到大机构、大公司取得人脉,开拓视野,再跳到团队里找到最佳组合。一毕业就创业或辍学创业,那是乔布斯做的事。
第一,是当“圈养动物”(进体制内),还是当“野生动物”(市场搏杀)?
创业的最佳状态是为感兴趣的事乐此不疲。假如你创业之后常感觉到身心疲惫,甚至心力交瘁,那就要及时反省是否创业的方向或方式错了。但创业是个连续过程,往往一个失败的创业会引出另一个成功的创业。
总结一下,我认为职业规划,通常要面临以下几大抉择。
必须指出,创业是高危动作。2016年,在当年完成A轮融资的互联网创业公司,现在有98%都倒闭了。从全球范围看,创业也都是少数人的游戏,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乔布斯和马云。
今天的你,可能会现实得多。你的人生选择将决定你的阶层晋级之路,是按部就班,还是不走寻常路。
[1] “996式工作制”,即上午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编者注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这是乔布斯的豪言壮语。“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是上一代奋斗者的名言。
[2] 1992年,大批在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工作的知识分子受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影响,纷纷主动下海创业。“92派”就是指这一批企业家,由泰康人寿董事长兼CEO陈东升最早提出这一说法。“92派”企业家是反映中国改革进程的一个重要群体。——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