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焦虑的人 > 第18章

第18章

十年后,银行劫匪走进那套有人看房的公寓。这位劫匪从来没有过那么多的钱,所以没机会聆听银行里的女人谈论什么“道德风险”,但银行劫匪的母亲过去常说,“如果你想逗笑上帝,就把你的计划拿给祂看”。第一次听到她这样说时,银行劫匪只有七岁,接受这样的残酷教育似乎为时过早,因为这句话几乎等同于“人生之路有很多条,但大部分都是错误的”。可即使是七岁的孩子也能明白这一点,他还知道,哪怕妈妈口口声声说她不喜欢制订计划,从来没打算喝得醉醺醺的,她仍然有可能喝醉,甚至经常这样,以至于很难说是“凑巧”喝醉的。所以七岁的孩子发誓,永远不沾烈性酒,永远不成为大人,不过,后来这孩子只做到了一半。

女人冷冷地看着他,说:“就是你的错。你不应该把你的钱给他们。”

同一年的平安夜到来之前,这个七岁的孩子理解了什么是“道德风险”。当时,妈妈又喝醉了,跪倒在厨房的地板上,摇摇晃晃地抱住孩子,抖了孩子一脑袋烟灰。她带着哭腔颤声说:“别生我的气,也别对我大喊大叫,这其实不是我的错。”孩子起初不理解她的意思,随后慢慢意识到,这可能跟最近的一件事情有关系:过去的一个月里,孩子每天放学后都会卖圣诞节的杂志特刊,把赚来的钱都给了妈妈,好让她买过节的食物。孩子看着妈妈的眼睛,它们闪耀着酒精和泪水的光芒,混杂着醉意和自我厌恶。她抽泣着抱紧孩子,低声说:“你不应该给我钱的。”这是她对孩子做过的最接近于道歉的举动。

“但是他们亏掉了我所有的钱,这不是我的错!”男人大叫。

时至今日,银行劫匪依然常常想起这件事。并非因为这段经历有多么不堪,而是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始终无法真正去恨母亲,仍然觉得这不是她的错。

男人不明白,于是女人解释说,道德风险是“协议中的一方受到保护时,其自身行动带来的负面后果”。男人还是不明白,女人叹了口气,说:“两个白痴一起坐在快要断掉的树枝上,靠近树干的那个手里拿着锯。”男人茫然地眨眨眼睛,女人扬起眉毛说:“你是离树干远的那个白痴,银行打算锯断树枝、保住自己。因为银行自身没有损失一分钱,损失掉的只有你的钱,因为你是那个让他们拿锯的白痴。”说完,她冷静地整理好男人带来的文件,交还给他,告诉他,她不会批准任何贷款。

第二年二月,母亲和孩子被赶出了公寓,银行劫匪又发了一个誓,决心永远不做父母,尤其是那种糟糕的父母,付不起账单,甚至不知道要带着孩子住在哪里。

因为这家银行败光了他的全部积蓄,男人去另一家银行借钱还债。他告诉第二家银行,如果借不到钱,他的生意会倒闭,然后无家可归,可他还有两个孩子。第二家银行点点头,表示非常理解,但一个在那里工作的女人告诉他:“你遇到的那个东西,我们叫它道德风险。”

看到银行劫匪的计划,上帝笑了。

十年前那个桥上的男人和闯进看房现场劫持人质的银行劫匪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两人也从来没见过面。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遇到了“道德风险”。当然,“道德风险”是个银行术语,用来描述金融市场的运作方式。银行显然是个非常不道德的组织,以至于说他们“缺德”都不足以消解我们的心头之恨。我们需要一种方式来描述“银行缺德”这个事实,提醒大家银行就是风险的化身,所以才有了这样的术语。桥上的男人把他的钱给了银行,让他们进行“安全投资”,因为当时所有的投资都是安全的。然后那个人用这些安全的投资作为贷款的担保,用新的贷款还清旧的贷款。银行告诉他:“大家都是这么做的。”男人想:“他们是专家,说得准没错。”后来,突然有一天,没有什么是安全的了。在金融市场上,这叫“危机”,银行开始“崩溃”,其实真正崩溃的是人,银行还在那里,金融市场也不会心碎,它压根就没有心。心碎的是桥上的男人,他付出毕生积蓄,却换来债台高筑,没人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他质问银行,当初为什么承诺“完全没有风险”,银行抱着胳膊,振振有词:“没有什么是完全没有风险的,你应该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你不应该把钱给我们的。”

桥上的男人给银行里的女人写了一封信,就是她给他讲了什么是道德风险。他把自己希望她听到的话写在信里,然后跳了下去。银行里的女人把这封信装在挎包里放了十年。后来,她遇到了银行劫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