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简明日本史 > 第二节 一个和尚、一个幕府和一个时代

第二节 一个和尚、一个幕府和一个时代

今天中国无数的“75后”“80后”和“90后”听到“一休哥!”“哎——”“休息一下”,都会想起那部曾伴随自己童年成长的经典动画《聪明的一休》。一休这个和尚是日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日本的第二个幕府即室町幕府取代了镰仓幕府,统治着日本。那么,历史上真实的“一休和尚”又是以什么状态示人?室町幕府首脑足利义满将军真的是他的好朋友吗?这个将军真的像动画片里表现得那样又傻又萌吗?那个时代的日本,又有哪些值得说的趣事?

“一休哥”的传说与事实

如果列举中国人最熟悉的日本僧人,一休和尚肯定会排在第一位。而国人知道的这个日本和尚,又多半是传说大于史实,一般人记住的是他的艺术形象,对原型人物往往并不了解。

一休的原型叫一休宗纯(1394年—1481年),相传为后小松天皇的皇子。他生活在室町幕府时代,做过大德寺第47世住持,还是位书法家、诗人,给后世留下了《狂云集》《狂云诗集》等作品。同时,他也应该是一位文化名人,日本的能乐、茶道、俳句等都和他有点关系。如果仅看这样的介绍,一休的历史评价应该是相当正面的,然而坊间的传闻可不是这么回事,最让人大跌眼镜的说法是他是“狂僧”“淫僧”,与道镜(“日本第一淫僧”,8世纪时日本孝谦女天皇的面首)、空海(9世纪随遣唐使到盛唐中国学佛的留学僧,日本佛教真言宗祖师、书法大家,号称“日本王羲之”)并称为日本三大奇僧。

一个皇子,为什么会5岁就出家当了和尚?

说起这个故事,就得追溯到日本南北朝时期。在一休出生前的60年间里,日本经历了南北朝的分裂和统一。巧合的是,一休的母亲本是南朝望族藤原家人,后来成为北朝后小松天皇的妃嫔,就在一切都看似顺遂的时候,一场宫斗正悄悄来袭。因为天皇唯独宠爱一休的母亲,惹得皇后忿忿不平,当皇后发现自己的竞争对手怀有身孕后,便以她是藤原后人对朝廷心怀不满为由逐出宫外。一休从出生那天起就未曾享受过一天荣华富贵,好在他的父亲后小松天皇懂得一碗水端平,经常把他召进宫中,但这一切依旧改变不了他庶民的身份。

动画片描写的是一休在童年时代无拘无束的生活,事实上他长寿到了88岁。一个小时候如此机灵可爱的小和尚,为什么后来被日本人传说成了“狂僧”“淫僧”呢?

这要从佛教传到日本后“跑偏”了说起。

直截了当地说,日本化的佛教,从一开始就偏离了跑道。僧人们明目张胆娶妻纳妾,公然违反法令,甚至打着佛教的旗帜苦心挤进上层阶级,想着靠当和尚改变命运,这一下子把当时日本的佛门搞得乌烟瘴气。

公然跑偏的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简单盘点一下:一是老百姓对佛教提不起兴趣,大部分老百姓还是愿意信简单原始的神道,没几个人会对佛教深刻的教义和复杂的哲学感兴趣;二是日本最初到中国学佛的留学僧们,有意无意地没把佛教的清规戒律完整地传到日本;三是关系脱节,佛教主要是通过天皇和贵族等上层阶级推行的。因此,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日本佛教,实际上就是一种带有国家主义特征的、由僧人阶层充当政治势力的官场现象。

习禅宗不用诵经更无须拜佛,恰当的时候呢还能享受点特权,可以说是为武士阶层量身打造的了。况且,禅宗面前人人平等,只要你一心向佛,哪怕是文盲、杀人犯,都完全不影响追求佛法。从此,日本社会出现了“公家武家禅宗文化一体化”的现象,禅宗在日本迅速达到鼎盛时期。武士当权,禅宗大兴,连双手沾满鲜血的武士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酒肉和尚甚至是花和尚充斥佛门,就一点都不稀奇了。

一休和尚看不惯这种跑偏的佛门,又无力改变,只好消极抵抗了。只是他的抵抗方式很另类,既不忌荤腥,又公然流连花丛,“淫酒淫色亦淫诗”,77岁高龄还与一个盲歌女相恋。一休“狂僧”“淫僧”的名声就是如此得来的。

但要强调的是,一休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不“装”,心口如一,不像其他和尚那样,表面上口宣佛号,背地里无所不为。

足利义满的室町幕府

《聪明的一休》中的足利义满将军脑子不够用,所以他常常妒忌一休的聪明头脑,但凡有点什么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必定会去找一休帮忙。但其实,这些都是动画编导们为了突出一休的聪明而做的夸张和虚构。真实日本历史上的足利义满(1358年—1408年),是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继位的时候才10岁,但年少志高,成年得掌实权后颇有一番作为。他是室町幕府时代数一数二的将军,在位30多年,除了改朝之外,几乎做成了他想做的所有大事,对日本历史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足利义满上任的时候,祖上留下的盘子并不乐观,身为“接盘侠”的他一边收拾残局一边又准备大干一场。1392年,权威大涨的室町幕府结束了南北朝对峙的分裂和混乱,统一了全日本。日本各地原本强势的封建领主(大名)们,被幕府的威势慑服,停止了混战和内斗。在镰仓幕府灭亡差不多60年后,日本总算又有了全国性的代表政权。社会安定下来,民众总算是可以休养生息了。

足利义满做成的第二件大事,是果断地重启对华外交,先后向中国明朝的建文帝和明成祖遣使朝贡,获得了明朝廷对他“日本国王”的册封,由此开启了自遣唐使结束之后的中日正式邦交。

这在当时的日本可算得上是惊世骇俗之举。因为自大和王朝统一日本后,日本虽然长期“以华为师”,但从没有一个日本当权者向当时的中国中央王朝称臣纳贡过。所以直到1945年前,多数日本人都对他很不以为然,认为他丧权辱国,是个乱臣贼子。

限于篇幅,在此我们不讨论过去日本人对足利义满此举的主观认知,只看其客观效果。通过此举,在明成祖时,日本顺利与中国建立了正常的勘合贸易关系(明代外国来华进行朝贡贸易的一种称呼,也称“贡舶贸易”)。为了保障经贸活动,室町幕府开始在日本国内大力弹压倭寇,致使明初东南沿海倭患大减。日本与朝鲜和中国的经贸交流从此日渐活跃。15世纪到16世纪,东亚海域商贸繁荣,往来船舶络绎不绝,是人类历史上在大航海时代前期表现最亮丽的区域。繁茂的经贸往来,不仅密切了日中、日朝关系,而且推动了这一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大增进了三个国家民众的福祉。日本从中得利可能是最多的。

当然,足利义满此举并非头脑发热的一厢情愿,这其实是对明朝廷发展两国关系倡议的良性回应而已。只不过回应得稍微晚了点。

1369年,明朝开国的第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就把日本、高丽、琉球等十五国列为“不征之国”,并派遣使节持诏书分赴东亚海域各国传递和平友好的愿望。当年明朝赴日的使节到的是日本东南部的九州岛,那时候的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期,盘踞九州一带的南朝怀良亲王拒绝了明朝遣使朝贡并取缔倭寇的要求,只应允与明朝进行贸易往来。室町幕府统一日本后,足利义满决心改正南朝怀良亲王对待明朝的不当政策。1401年,足利义满接受博多商人肥富的意见,以“日本国王臣源义满”的名义遣使到中国南京向明朝朝贡,明建文帝敕封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好巧不巧,使者滞华期间赶上了靖难之变,燕王朱棣夺了皇权也得了篡位的恶名。眼见日本使臣来朝,认为这是对自己天子之德的认可,一高兴便赐予足利义满日本国王之印,也把和日本建立宗藩关系迅速提上了日程。邦交这种事情当然也要有来有往,此后室町幕府的将军都使用“日本国王”的名号与明朝通连邦交。有明一代,明朝廷从来没有和日本天皇打过交道,一直都是和姓足利的“日本国王”发生外交关系。甚至明朝使者来日时,都不知道有日本天皇的存在,仅知道日本统治者是足利一家。

必须指出的是,足利义满并非是单纯的“哈明”一族。他之所以要与明朝交好,也并非稀罕明朝廷给的“日本国王”封号,驱使他发展对明朝关系的真正动力,其实就是利益而已。那个时期的日本很穷困,迫切需要与中国建立经贸往来,满足国内需求。同时,足利义满本人也很需要钱,因为他疯狂迷恋中国的古玩字画,这个嗜好太烧钱了。怎么才能让室町幕府摆脱穷困,让自己手上有活钱?只有和当时世界上最富足的明朝做生意了。在明朝政府看来,自己“位高权重”,做生意唯一的方式就是朝贡。通俗地说,就是你日本先过来上供,我天朝再看心情赏赐于你,话说回来,这也算是国际贸易的一种形式。想来与我天朝做生意,得有字据有章法吧,那就得先接受明朝的册封,即“勘合符”(一种许可证)。看在钱的分上,足利义满和室町幕府,只好认了这个规矩。实际上,室町幕府时代的日本,和同一时期中国周边的朝鲜、越南等国,表面上类似,实质上大为不同。这个时期的日本,虽然也从中国学过点诸如朱子学、王阳明心学等东西,但除了想在明朝这里赚钱之外,压根没有再搞大规模“以华为师”的念头。

足利义满做成的第三件大事是兴建北山山庄,开启了以金阁寺为代表的日本北山文化。金阁寺将平安、镰仓和中国盛唐不同时期的不同建筑风格(贵族风、武士风和禅宗风)有机地融为一体,是室町时代日本文化的代表作。如今,金阁寺在日本的地位相当于故宫之于中国,还是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不夸张地说,当下去日本的外国游客,如果没参观过金阁寺,就几乎是白去了趟日本。

06

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金阁寺

而足利义满没做成的一件大事,就是没过把当天皇的瘾。在日本历史上,无论是天皇还是将军,称呼自己是日本国王的,足利义满是第一个人。他把自己看作日本国最高统治者,虽然实际上确是如此,但名义上不是,因为他并没有取天皇而代之,在日本真正地来一次既换代又改朝。

从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角度看,这时期日本最值得注意的变化,一个是手工业和商业的日渐兴旺,另一个是出现了自治城市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关于工商业的兴旺,这里讲一个有关天鹅绒的冷知识。天鹅绒是以绒经在织物表面构成绒圈或绒毛的丝织物名,从中国明代起就算得上是一种高档衣料。日本的养蚕和丝织业是从宋代中国学回去的,因此,以往人们都以为天鹅绒也是起源于中国,根据相关史料记录,天鹅绒,又称漳绒,因最早出现在中国福建省漳州地区故而得名。但我在明代的《福建通志》中却发现了这么一条记载:“天鹅绒本出倭国,今漳人以绒织之,置铁线其中,织成割出,机制云蒸,殆夺天巧。”通俗点就是说当时日本出产天鹅绒的技艺水平非常高,并且深受国际市场欢迎,因此中国也反过来取经学艺。这就有意思了,中国漳州的纺织业仿造日本的天鹅绒,明明是日本学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又一例证嘛。一叶知秋,这个小故事,足可以说明当时日本工商业是多么兴旺了。

日本的战国时代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大纷乱时代,那就是春秋战国时代。但是各位有所不知的是,在日本历史上竟然也存在着一个战国时代。具体来说,日本的战国时代是指从室町幕府后期内乱到德川家康灭丰臣氏的这段历史,时间跨度为1467年到1615年,大概相当于中国明朝的中晚期。

把日本这段历史命名为战国时代的,是日本史上有名的战神武田信玄(1521年—1573年),他的用兵方略与为政之道在日本战国史上都称得上别具一格,黑泽明的《影子武士》讲的就是关于他的故事。他一生中的大敌织田信长这样评价他:“武田家的旗帜动起来的话,富士山也会跟着动摇;武田家的军队动起来的话,全日本都会为之震动。”时代变迁,当年武田军所举的军旗,麾下的部队“赤备”,已在当下中日两国的网游动漫一族中大名鼎鼎。

武田信玄是日本战国时期的甲斐国守护。甲斐国基本就是现在日本的山梨县。甲斐地处日本内陆山区,原本是个地贫人穷的不起眼之地,但到了武田信玄手上后,就没停下从周边封国抢夺的步伐,最后甲斐的领地扩张了4倍多。而这些当时日本的封国,没一个是弱小的,都不是什么善茬。由此足见他超绝非凡的军事政治才能。

武田信玄这个日本战国时代的“战神”很厉害,但说起整个战国时代,可用两个字形容——胡闹。为了验证这个评语,我就来说说日本战国时代的起因。战国时代起于应仁之乱,而应仁之乱因何而起?说起来有些可笑。

室町幕府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在而立之年仍没个娃,毕竟是有皇位要继承的,不为自己也得为国家考虑考虑。于是,足利义政要把将军之位传给他的弟弟足利义视。这位足利义视也是个奇人,一直视权力为粪土,早早就出家当了和尚。这兄弟俩也手足情深,哥哥非得昭告天下称足利义视是下一任幕府将军。有些事情就是赶巧,第二年,足利义政就喜得贵子,取名足利义尚。这可搅和成一锅粥了,母凭子贵的日野富子(足利义尚母)自然不甘,找了个中国(日本的一个区域)的守护大名(被幕府封为守护职的地方武士团首领,相当于诸侯)山名宗全来撑场子,而义视找来四国的守护大名细川胜元帮打擂台。这一仗打了11年,史称“应仁之乱”。日本各地的大名纷纷站队,有的支持叔叔,有的支持侄儿,这一打,就打成了从京都一直扩大到全日本的混战。

此时的日本彻底乱了。军家的废立自己说了不算,全靠旁人插手。同时,也给不满情绪找了个释放的通道,从最初的皇位之争,蔓延到各种下克上、子克父、兄弟反目,地方守护大名也各自为战。历史的车轮转到了斑斓壮阔的战国时代。

滑稽吧?足利义满那么雄才大略的一代豪杰,其后代却如此不堪。而这些不成器的后辈,有权就任性,就因为继承人问题,居然把日本全国拖入到一场持续超过百年的大混战中,搞得生灵涂炭,国将不国……

现在有不少人,包括一些历史学家,把日本的战国时代与中国的战国时代相提并论,还进行各种各样的比较。其实,这两者基本不具备什么可比性。

首先,两者在规模上没有什么可比性。中国战国时代的战争规模动辄百万兵力级,战争烈度动辄死伤数十万,如秦将白起在公元前261年的长平之战后,一次就坑杀了赵国降卒40万。而日本战国时代,最大的规模也就是20万兵力级的,战争烈度更是不可相提并论。当然,也有网民将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贬称为“村长级”“乡长级”“县长级”的相互械斗,也只可视为戏言。

其次,两者在结果上全然不同。中国的战国时代,打出了一个秦并天下,终结了中国的奴隶社会,让中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开启了农业官僚帝国的全新时代。这个时代由秦到清,一直持续了2000多年。而日本的战国时代,只是打出来了一个新的幕府而已,并没让日本社会性质发生质变,也没有开启日本历史的新时代。

最后,在人才涌现上两者也不在一个量级。中国从春秋到战国的历史时期,可是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光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这八个字的内涵就足以让中国人自豪2000年。而日本的战国时代,除了上文提到的武田信玄以及后文会重点说起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外,没有其他什么大人物了。日本历史当然也有其“群星璀璨时”,但那是明治维新时的事了。

如果非要说日本战国时代有比中国战国时代强的地方,我能发现的就只有一点,那就是热兵器比冷兵器强。日本战国时代,正逢人类历史上的大航海时期,欧洲人有了传播教义的新通路,自然不会闲着,朝着日本列岛纷至沓来,除了传播基督教这个初衷,也将当时最先进的火药武器送到了日本各路军队。日本战国各路豪强争雄的战场,也变成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热兵器应用之地。虽然都只是内部矛盾,但日本的学霸本色依然保持着,很快就在火器制造上后来居上,更发明出“三段击”等火器运用的新战术。

日本的新特色:下克上

1565年6月17日(日本永禄八年五月十九日),日本出大事了。室町幕府的第十三代将军足利义辉,历代幕府将军中武艺最高强者,光天化日之下被一票胆大妄为的武士乱枪捅死在他的府邸。足利义辉死后,室町幕府丧失实权,也丢掉了最后一根复兴的稻草,很快就消亡了。这一事件,史称“永禄之变”,也是日本特色“下克上”的典型一战。所谓“下克上”,是指下级反抗上级、分家篡夺主家、家臣替代家主、农民驱逐武士等以下犯上的行为。在日本室町幕府时期,这种下层阶级取代上层阶级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而到了战国时代,由于战争、夺权等导致的下克上更是司空见惯,几乎所有地方割据政权都被家臣给颠覆了。

作为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日本人的上下尊卑等级秩序比传统中国还要严厉得多。通常情况下,日本的下级对其上级有一种近乎宗教般的崇敬和服从。但日本历史上,从战国时代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却屡屡发生下克上的事。为什么日本会出现这样突出的自相矛盾呢?

这还得从日本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上去找原因。日本古代社会结构是天皇—将军—大名—武士逐级向下的金字塔结构,将军的统治必须得到天皇的认可(即便是形式上的),大名由将军委任,其下的武士又由大名自行选拔。这种社会结构,导致家臣们只知有主君而不知有将军,更别说天皇了。因此,叛臣们举旗造反的时候,他的下属往往是群起响应,完全没有以叛乱为耻的觉悟。更何况,日本的造反是不会搞到天皇头上的,最多是造将军的反,这又让反叛者们没了最大的那块精神负担。

欧洲的封建制度,除了有基督教信仰下的君权神授观念支撑外(几乎所有的欧洲君王都必须经由教皇的加冕才具备合法性),还有契约和书面文件作为保障。而日本将军及其以下的各级领主,其地位只是以道德和自律来保证。人类历史的无数经验教训都证明,人心、人性往往是最靠不住的,特别是在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所以,日本封建社会屡屡发生下克上,欧洲封建社会则鲜有发生。

日本战国时代屡屡出现下克上,甚至变成了武士天空下的保留剧目,说穿了就是因为武力在基层。在没有完备制度的情况下,依靠层层效忠的日本权力体系,实权一定会很快下沉到直接领兵打仗的人手中。而战争年代,特别是打内战搞窝里斗的时候,一般都是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的道德体系即使没有彻底崩溃,也通常被破坏得千疮百孔。手上有兵者具备“硬实力”,社会道德体系败坏又使其少了“软约束”,他们怎么可能忍得住不去下克上?更何况,日本人的忠诚是有条件的,你上面的人不仁,就休怪我下面的人不义了。

渐渐地,下克上如洪水猛兽淹没整个日本:大名攻击将军,大名的家臣反攻大名,家臣的陪臣试图以下犯主家,就连平头老百姓都没闲着,各种形式的一揆(即暴动)也风起云涌。如农民发动的“土一揆”、小商小贩发动的“町一揆”,以及和尚们发动的“一向一揆”等,下克上因此成了日本这个时代的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