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简明日本史 > 第四节 文字与经典——“以华为师”结硕果

第四节 文字与经典——“以华为师”结硕果

其实,抄书一点都不好玩,为了抄得快点顺畅点,必定要玩点花样。当时,传入日本的汉字有楷书、隶书、草书、篆书四种字体。日本人较为倾向草书和楷书。而要抄得快,必然首选草书。而任何人都没料到的是,为了省事,这些宫廷中的女文青,抄着抄着就对这些表音汉字做了简化,以区别于表意汉字,居然自创了一种文字符号“平假名”。

这就好解释了,她们尽管衣食无忧,但太清闲了,闲到郁闷苦恼,要守的规矩又多,只好当女文青中的抄书一族来打发时间自我排遣了。

说到这,你可能以为日本文字就算基本形成了。别开玩笑啊,文字创制哪会如此轻而易举?

要说清楚这一点,就得看看当时日本女文青的构成。通常情况下,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女文青,而且多半都是出身于社会的中上阶层。当时的日本也并未例外。日本的奇特之处,在于当时女文青中的主导居然是天皇宫廷中的女性。

起初,平假名仅仅在女文青之间流传,男性社会精英仍使用汉字书写。而转折出现在公元11世纪初,主角是一位宫廷女文青,名叫紫式部。她用平假名写出了中世纪日本最厉害的经典《源氏物语》。这部描写宫廷生活的长篇巨作,很快成为“爆款”,在日本民间广泛流传。流传的主要方式当然还是抄书。只是,这回男人们也加入了抄书的队伍。平假名因此被社会大众迅速接受,成为与汉字并用的字体。之后,又经过长期不断地发展衍变,才逐渐形成了如今日文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日本文字就这样被创制出来了。

女文青居然成为日本文字创制的关键因素,这,很多人没想到吧?

一部经典、一个奇女子所见证的时代巨变

《万叶集》这类格调很高的文学作品,其最大的受众群体,是当时的日本文艺女青年。女文青看到《万叶集》,就像吃货见到独特美食,必定先尝为快,而后奔走相告,有机会就拍照发朋友圈显摆。但那个时候的日本,别说微信朋友圈了,连印刷术都还没影呢。怎么办呢?那就只好相互传抄了。日本文字,就是在这个传抄过程中,逐渐被创制出来的。

在文字创制之外,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某个历史阶段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成果的,当属经典。因为经典是人类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种要素。历史学家在谈论人类的文化财富时,往往都以人类的经典作品作为象征和代表。说日本的“以华为师”取得了丰硕成果,日本文明在中世纪有了长足进步,发展成为人类文明中一个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依据就是,这个时期的日本终于产生出了自己的文化经典。

唐诗多神奇优美啊,识货的日本学霸怎么可能不被迷倒一大片?被迷倒了,自然而然地就会去追、去效仿。唐诗传入不久,就在日本朝野间流行起来,由此养成了日本人以汉字来作诗来显摆的风尚。风尚一旦蔚为大观,就会成为潮流,而其成果也自然会被有心人集成起来。这就是当时日本的诗歌总集《万叶集》的由来。

一般而言,经典作品包含着它本身的时代性、民族性、历史性、文化性等品质。经典都是一些表达伟大观念的作品,这些古老伟大的作品,首先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所独有的文化或哲学的化身,其次往往反映了人类的一些普遍观念和心理,比如现实和理想的矛盾、灵与肉的冲突、生与死的叩问、理性和感性的纠缠、善与恶的交锋、对人类终极追求的自觉意识……经典作品,又都是可以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

日本文字的创制,首先与“以华为师”过程中唐诗的大量传入和被追慕密切相关。

按照上述标准,在“以华为师”之后,日本人为本民族更为全人类贡献出过若干部经典。

诗歌、女人与日文创制

最先出来的两部经典是用汉字书写的,即《古事记》与《日本书纪》。

大事,一般都是很难一蹴而就的,需长期积累并坚持。从汉字传入日本到独创假名文字,历经500年之久。这期间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即:直接使用汉字阶段;使用“万叶假名”阶段;创造平假名、片假名阶段。

而这一时期日本最重要的经典,就是前面提过的《源氏物语》。这是第一部用日本本国文字撰写出的经典,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和重要性类似《红楼梦》之于中国。但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公元1001年至1008年间,比《红楼梦》早了近800年,而且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最早的一部由女性完成的文化经典,算得上是一部奇书。

学过外语的人都知道,不同语言之间的文法结构差异很大。因此,即便传入了汉字,完全用汉字行文,也没法满足当时日本人对语文的迫切需求。于是,日本的学霸们就琢磨起了如何基于汉字来创造本民族的文字这件大事。

为什么说《源氏物语》是一部奇书呢?因为它见证并真切细腻地描绘了当时日本的时代大转折,即从皇权社会演变到真正的封建社会。这本书就像是日本中世纪的浮世绘,全面而生动地展示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走向失败、天皇权力逐渐衰微的全景画面。由于是女性视角下的白描,作者又是个心思敏感细腻的女文青,一段硬生生的日本历史大变革、一个大时代的宏大变局因此有了情节,有了故事,有了人的体温和生活的味道。《源氏物语》虽然为日本传统的皇权社会唱了一曲挽歌,但这挽歌却很凄美动听,更让人有无穷的回味。

汉字的传入,使得日本兴起了“文言二途”之制。简言之,即口语使用本国语言,书写时使用汉字。

03

公元630年(唐贞观四年),日本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彼时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皇帝之一唐太宗在位期间,正处大唐盛世。第一批遣唐使肯定是优中选优,囊括了当时日本最有文化的精英,目前姓名可考的有犬上三田耜、药师惠日等人。就是这些人,把汉字完整地传入了日本。

谷崎润一郎新译《源氏物语》

在大规模全方位地“以华为师”之前,日本虽然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只能用口耳相传来传述古事。隋唐之际,日本人与汉字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一下子就沉迷于汉字的魅力之中。随着中日交往逐渐加深,日本朝廷开始使用汉字。

《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是一个真正的奇女子。我们这样说,不光是因为她是人类女文青中最出类拔萃的那一个,还因为她的出身、她的经历和她手上的那杆笔,道尽了一个家族与一个时代的落幕。

除了中国人,日本人是世界上最早体会到这一魅力的民族。

紫式部非真实姓名也。古代日本社会,女性地位低下,真实姓名自然也无人知晓。据现在日本学界考证,《源氏物语》的作者,出身于日本曾显赫一时的藤原家族,她的父亲藤原为时,曾任“式部大丞”的官职。年轻时,她被选入天皇宫廷,侍奉中宫藤原彰子(当时日本天皇皇后)。正因为有这样高贵的出身和如此独特的生活经历,她才能创作出《源氏物语》这样的经典作品。《源氏物语》中塑造的一个女性人物叫“紫之上”,其形象生动难忘,故读者们把这部作品称为“紫物语”,作者自然就被称为紫式部。

汉字,当属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表意文字,现今使用汉字的人数非常多。在形体上,汉字逐渐由图形向方块形符号转变,所以汉字也有“方块字”之称。汉字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完美地集形象、声音和词义于一体。

紫式部的本家藤原家族发迹于大化改新时期。其先祖藤原镰足(原名中臣镰足),因为在大化改新中表现极佳,被天智天皇赐姓为藤原,藤原氏家族由此而来。

用三句话就可以简要地回答这些问题:日本文字起源于中华文明,日本文字是日本“以华为师”丰硕学习成果中的典型,日本文化是汉字文化圈中的后起之秀。

《源氏物语》这部经典,记录了日本历史进程的两个关键点,一个是日本“以华为师”过程中的一大败笔,另外一个就是曾经在日本威风八面、叱咤风云的天皇被权臣外戚渐渐架空,最终变成摆设的过程。

为什么日文里会有汉字?难道日本和中国真的是“同文同种”?日本人都认识汉字、说中文吗?

日本虽然是学霸,但其“以华为师”过程中仍然免不了出现败笔,其中最大的败笔,就是脱离日本当时的国情,学习并强行引进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和均田制。日本四周环海,多山地丘陵,各地之间多大海和山川的阻隔,在当时并不具备实行中央集权制的条件,进行集权的成本也太高。而日本的气候和水土状况,也使中央集权制并没有急切施行的必要。中国从秦朝就实行了中央集权制,而且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是因为那时中国的经济基础是灌溉农业,必须通过集权来修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而日本当时的人口不多,人地关系没中国那么紧张,用均田制也是用早了,因而也用糟了。

近年来,去日本旅游兼“爆买”的中国民众越来越多。这些多半都不会说日语也不懂日文的普通老百姓,初到日本都有一个共同的“惊奇发现”,自己居然能基本看懂街上大部分的招牌和交通指示牌,去餐馆吃饭也可以大概地看懂菜单。而在中文和日文互联网上,2009年起出现了一个共同的“爆款”现象——“伪中国语”的交流方式意外走红。所谓“伪中国语”,就是去掉了日文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只保留汉字的“超级简练”书写方式。一句话里面全是汉字,看起来和中文没多大差别。一帮完全不懂中文的日本网友,与一帮完全不懂日文的中国网友,居然可以用这种“伪中国语”,在网络上基本无障碍地沟通。

而天皇权威的衰落、天皇地位的式微,是日本建立中央集权帝国的努力失败的必然后果。在这一时代,日本的社会权威重心不断下移,从天皇移到权臣,又从权臣移到后戚和大家族,最后下移到了武士。天皇从日本政治当之无愧的主角,先被架空成了可有可无的配角,后又逐渐被边缘化,变成了一个傀儡,甚至是一件摆设。

日语里为什么有汉字?

紫式部是这个过程的亲历者、见证者和早期记录者。她目睹了传统日本社会的兴衰成败,体验过这一过程中个体的浮沉荣辱,从中感悟出了深深的无奈与无力,用一部经典的《源氏物语》,提前给以天皇制为中心的日本传统社会吟唱了一曲挽歌。

在“以华为师”的这几百年里,上到天皇下到商人,从官方到民间,从世俗精英到僧侣和尚,从男人到女性,日本可以说是全民都在全方位地“以华为师”。那么,如此长时间的大规模文化输入,有着什么样的成果?

此后的日本,迎来幕府开幕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