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简明日本史 > 第二节 帝国的黄金岁月

第二节 帝国的黄金岁月

“和洋兼备”的美学,引导着大正时代的社会风气。除了穿着长靴和二尺袖的女学生,以及穿着日式传统服饰却穿戴西式帽子和斗篷的车长外,被现在的二次元们大大开发出“萌点”的大正女仆,也能够很好地体现出那个时代的“和洋兼备”。如今的人们,已经很难能想象到,大正时代的咖啡店居然是可以由女仆陪酒的。

大正时期的日本文化,出现了一个面向庶民的关键性转向,即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本的文化艺术不再是社会精英垄断的私物,而成了平民也能够接触的东西。这种庶民文化的兴起,使得休闲娱乐不再是社会上层垄断的独占领域,同时带来了体育运动的普及。1915年,日本高中棒球大赛正式开幕。1924年,日本棒球圣地甲子园竣工,棒球从此成为日本的国民运动。迄今为止,棒球都是日本人最爱好的体育项目。而日本棒球队也一直是亚洲第一、世界前三的劲旅。且“大正浪漫”造就的庶民文化,是现代日本生活风貌的源头。日本三大洋食——可乐饼、咖喱饭、炸猪排,都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怪奇幻想文艺、侦探剧、依赖铁道线的生活方式、女性工作权、洋装,也都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文豪、女学生、军人、列车长,只是大正浪漫的“形”,登高山、迎清新之风、望无垠之海,人得以纵情,才是大正浪漫的“意”之所在。大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进一步发展了明治维新后日本近代化的成果,同时,昭和初期日本军国主义的种子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发芽长大。文化在激烈的碰撞中发展,社会在动荡中前行。那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虽已往事如烟,依然风骨长存。

1925年,日本依靠引进技术和设备,在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地分别修建了广播电台。1926年8月6日,日本广播协会(NHK)成立。1928年,建立起了覆盖全国的广播网。而这些“脱活字媒体”——电影和广播放送的出现,更是强大地推动了大众文化的传播。

都市化的发展、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东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及消费社会的成形,可以说是“大正浪漫”产生的主要土壤。这种浪漫,敏感纤细,甚至有点神经质。当时日本已经初步形成了东京、大阪、横滨、京都、名古屋、神户6大都市区。1912年,东京的人口突破200万,到大正末年,市区人口逼近250万,与当时的上海并驾齐驱。现代都市的形成,引导出了新的生活方式,日本人开始有了多元化休闲娱乐,都市里才有的公园、剧场、博览会和电影院,让人们感受到了与此前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1912年,日本第一家电影公司“日本活动写真株式会社”成立。4年后,堪称日本动漫开山之作的《猴子与螃蟹的大战》由该公司制作完成。此后,动漫、电影不断发展壮大普及,逐渐成为最受欢迎的休闲方式。到了1917年,东京市内电影院已有69家之多。一切都在说明,大正时代日本有闲阶级和上班族的娱乐休闲产业需求旺盛,而且颇有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1923年起,《大阪每日》《大阪朝日》等日本大报的发行量就已突破百万之数。1925年,讲谈社出版了大众娱乐刊物《国王》,这是日本史上首次发行突破百万册的杂志(1928年11月增刊号发行150万册),堪称战前日本新闻出版史上的奇迹。像岩波书店等出版社,也屡创单本书销量破20万的纪录。这些传媒机构,还奇特地无一不具有相当的生命力和持续性,有些延续至今仍远未式微,如岩波书店、讲谈社和《朝日新闻》。有些虽然在历史中湮灭,但其“变种”犹在,且影响力了得(如《国王》模式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被广为“克隆”,今天日本很多流行娱乐杂志都继承其DNA)。

大正时期,日本的教育也有了长足发展。小学教育已经普及,中等和高等教育也在逐年扩招,大众传媒如报纸、杂志、收音机等,已进入寻常百姓之家。

对大量使用“文化”一词的大正人来说,文化不是抽象的思想、宗教或艺术,而是从社会、经济基础中产生的精神。因为这个缘故,大量生产下所产生的报纸、杂志、电影等等,就是文化。以高速发展的无线电技术为媒介所产生的广播放送,也在这层意义下属于文化。

而这所有的一切,其实都得益于大正时代日本经济的惊人成长。

一个人的作品居然改变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趣,除了其作品本身确实不一般外,最重要的推手是发达的新闻传媒业。正是在大正时代,日本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很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都十分发达的时代。艺术家如果早生或者晚生几年的话,其成功率可能都会大打折扣,所以,他是幸运的。他的作品正是借助了民众间的无序传播,才能为当今设计界留下宝贵的财富,至今依然对日本艺术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如坐上过山车般的帝国经济

竹久梦二笔下的女人

进入大正时代后,日本帝国经济已经十分繁荣了。全国铁路网将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连为一体,人员和物资已高速流转起来。日本商人不但把本土生意从洋商那抢了回来,而且大举进军国际市场。到1912年,进出口贸易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15%,为全球平均增长率的两倍。可以说,日本是当时最热爱贸易的国家,它从美欧进口精密机器,从中国和朝鲜进口原料,加工出工业制成品出口。其中,最大宗的是纺织品,大量出口到欧美以赚取外汇。日本工人大都识字,工作刻苦,薪资又低,日本商品因之极具竞争力。到后来,欧美国家干脆把低端产业外包给日本,因为在中国和印度设厂生产都不如从日本进口划算。就这样,靠着物美价廉的商品,日本经济腾飞了。在小康之后,帝国商人把钱投资于培养人才、更新技术和扩大生产,实现了产业升级。以纺织业为例,起初都是手工缫丝,但到了1912年,有3/4是机器缫丝,全部制成品的3/4用于出口,目的地包括中国和朝鲜。

1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让日本迎来了千年难遇的发展契机,帝国经济从此犹如坐上过山车。日俄战争后,日本的工业化高速发展。假使主要产业的生产指数在1894年为100,那么到1912年,造船业为1245,煤炭业为460,铁为356,生丝为262,可见发展速度之快。第一次世界大战让日本的经济发展获得了难得的良机,因为这时候的许多欧美国家处于战争过程中,并没有精力经营亚洲市场,与此同时,日本也得到了大量的军需订单。这使日本产品出口总额得以迅速增加。正如日本银行调查局所编撰的资料显示:大正四年(1915年)以来,协约国俄、英、法等国开始向日本定购武器、军需品、食品等,日本货还大量涌进中国、印度、南洋等地,取代了这些地区的传统商品——欧美货。从数字上看,1914年日本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不到12亿日元,而1919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飞升到43亿日元,其中1915年至1918年的贸易顺差达到14亿日元;黄金储备在1912年时仅为3.5亿日元,到1919年底则超过20亿日元;战前日本负有外债12亿日元,战后一举变成拥有28亿日元外国欠款的债权国。

说到女学生形象,就不能不提画家。这里必须要隆重推出的,是竹久梦二(1884年—1934年)这个日本的天才艺术家。如果没有他,可能就没有日本标志性的细长身材、大眼美女形象的诞生。可以说仅凭其一人就改变了日本人的审美标准。他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画家、设计师和诗人。虽然并未受过专业的艺术教育,只活了50岁,却用他那感伤的画笔描绘了一个时代,被称为“大正的歌麿”。尤其是他笔下的那些长着瓜子脸和长长的眼睫,面带哀怨表情的吴服美女,既是对传统日本的致敬,同时也是对一个前所未有的、动荡不安的大时代无声的预言。正因为这一点,所谓“梦二式美人”才超越了传统日本画中的美人画,成为“大正浪漫”的象征。

在此期间,日本完成了凤凰涅槃,迅速从农业大国变成了工业强国。这一时期,日本的工业产品开始摆脱初级的诸如纺织、手工陶瓷、食品等轻纺产品占据主导地位的面貌,重化工业和军事工业有了长足发展,开始大量向俄、法、英等欧洲列强提供武器、弹药、药品、食品等一系列军需品。日本海军已经能自行建造战列舰等大型主战装备,火炮等兵器已经做到国外引进生产和国内自行设计制造两者并行。日本的航空技术也在一战后经由自身的不断努力研发和在英国的扶持下逐渐走向成熟。民用品方面,日本国产的轿车、收音机、洗衣机等民用机电产品开始投入市场。无论是大规模的工业设备,还是较为精巧的日用商品,日本都已经建立完成了一套完备的科研生产体系。这一时期的日本,是以亚洲最先进国家的面目出现在整个世界舞台上的。

而女学生成为那个时代的形象代言者,反映出日本当时教育发展和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女孩子们也可以去上学了,而且还是穿着“二尺袖配袴”的漂亮校服去的(当然在当时也还不普遍,乡下穷人家的女孩子即使是到了城里,还是要去做女仆或女工,甚至有可能堕入青楼)。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日本在这个时期工业化的成就,有必要将其与当时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做个横向比较。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截至1929年的这一时期,全世界范围内,日本的工业进步最大,产量比1913年增加了两倍多。

列车以及车长成为那个时代的形象代表,这反映了当时日本人在出行方面的新风尚。1872年日本通了火车后,轨道交通迅速发展起来。1895年有轨电车率先出现在京都,此后名古屋等城市相继开建。到大正年间,有轨电车已成了日本许多大中城市不可或缺的出行工具。出行,是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轨道交通的普及,代表着新科技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

年份日本美国意大利法国苏联德国英国世界19133763637970891077319216561614313657360192268776761177087731923719272692646957919247686828530699882192582959284508193881926929810298707872901927939695868298103961929110107111109118+101106106+
主要发达国家工业产量数据对比

数据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穿着军服、精神抖擞的军人,是当时日本少女们的梦中情人。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那个时代是军国主义抬头的岁月,军人代表着整个日本国力的强盛。

由于工业经济的迅速提升,日本资产阶级队伍也日益扩大,其能力也在日渐增强。资本家数量越来越多,远远超过了地主阶级的总人数。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结构也发生变革,这一切都为日后大正民主运动和日本政党政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等大文豪外,军人、女学生、穿着日式传统服饰但却穿戴西式帽子和斗篷的列车长,是最能概括代表“大正浪漫”的人物形象了。

大正年间日本的繁荣气象,所谓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盛,只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犹如坐过山车上升到高处那一段。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从顶端回落的时期。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长达半年的经济萧条出现了。虽然战后第二年又出现了更加疯狂的繁荣,但还没多久,经济危机就来了。这场经济危机涉及的领域较广,企业破产、股价疯跌、银行挤兑等现象霎时间笼罩整个日本。虽然政府出面将危机控制,但此后的日本除了1921年出现过短暂的提升后,再也没有过繁荣的景象,这种情况也一直持续到大正时代结束。

“浪漫”一词,是由夏目漱石(1867年—1916年)所创造的。他是名副其实的“日本国民大作家”,同时对东西方文化都十分精通,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可以说,夏目漱石是“大正浪漫”的开启者。

日本的好日子到了头,坏日子就临头了。而这个坏日子,就是一战的落幕。随着战争的终止,日本当时赖以发展的大宗外贸订单也瞬间被取消,国家开始面临全方位的商业竞争。欧洲商贸资本,犹如猛兽一样对日本在亚洲的市场重新开始了恶狼杀羊一样的反攻。虽然日本自身的工业已经初具规模,但比起欧美的老牌列强国家,仍大大不如。在与西方列强的经济竞争中,日本如此一败涂地,一点也不奇怪。毕竟起步晚、底子薄,实力很有限。

大正浪漫所表示的是大正时期的文化思潮和文化氛围。因受到19世纪自欧洲发展而来的浪漫主义文化的影响,大正时期全新的个人理念得以流行开来,“大正浪漫”就是用来形容这些现象的。

国家工业产出制造业产出美国44.840.8德国11.612.4英国9.39.3法国76.6苏联4.64.8意大利3.23.3日本2.42.6七国82.979.8
1928年各列强国家的相对实力(世界产量=100)

数据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在回溯日本近现代史的时候,人们会发现大正时代是一个“好有文化”的年代。确实没有哪个时代像大正时代的日本人那样,言必称“文化”,念兹在兹到了凡事皆文化的程度,从“文化锅、文化瓦斯炉、文化服装”,到“文化住宅、文化村、文化学院”,等等,不一而足。这就是日本这段黄金岁月最为“虚”也最为令人怀想的一面,被称为“大正浪漫”的日本现代文化勃兴。

而这个时期的日本经济,之所以会像坐上了过山车一样,先高速上升后又急速坠落,除了有“大战景气”先得后失这个外因,主要还是由内需不足、资本缺乏和科技原创力匮乏这三大内因导致的。

大正浪漫:黄金岁月的日本文化

内需不足,主要表现为劳工的低收入和农民的整体贫困。占据人口大多数的工人、农民缺乏购买力,日本内需怎么可能充足?在上一章里,曾提到过,明治维新的“地租改正”对农民危害极其严重,可以称得上是“掠夺”,农民因之陷入贫困状态。日本政府征收货币税,农民必须设法获得货币,进城打工也就蔚然成风,但劳工的收入却低得可怜。

这同时也说明,对一个后发国家而言,不作为甚至也不会作为的领导人,都比自以为雄才大略要大有作为其实是在胡折腾的领导人强。因为从本质上说,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是一个自发演进的秩序,少了自以为是的领导者的人为干预,往往会演变得更正常。明治天皇去世,继承衣钵的大正天皇生来孱弱,日本开始进入革命后的平静时期,在这种正常环境下,没有人“折腾”的日子,自然就成了日本珍贵的黄金时代。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进城打工的农村青年女性。20世纪70年代,日本有部大卖的电影《啊,野麦岭》,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这类女性的生活故事。“少女军团”在招工头的带领下,由穷乡僻壤走向缫丝工厂,一路之上,迎风吹雪,披星戴月,时有死亡之险。抵达工厂后,“一路狂奔”的日子就开始了,每天都是一场战斗,吃喝洗漱都有时限,经济不景气时还要再加班。女工们不仅要忍受高强度劳动,还要遭受监工的打骂或骚扰,丝厂高发形同绝症的肺结核,简直就是一座劳改监狱。最可恨的是,女工们在这类监狱化管理的纺织厂累死累活地超时工作,得到的收入却微薄得可怜。

1914年后,大正天皇再也没公开露过面,日本社会也逐渐感觉不到这位天皇的存在。但天下不但没大乱,反而越来越太平。这大大出乎所有日本人的意料。摊上这么一个“奇葩”天皇,居然成了日本人的福气!一个不折腾当然也不会胡折腾的天皇在位期间,日本竟然进入了一个难得的盛世,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多元,言论宽松自由,国际地位也大大提高,成为与美、英、法、意并列的世界五强国。那个时代,也成了让当下日本人无比怀想和眷恋的“乌托邦时代”。看来,这日本的国运还真是好啊!

资本不足,除了“底子薄”这个后起国家共有的原因外,还因为当时日本当局推行“强兵富国”政策,把资本大都投入到对外侵略扩张、发展军备上去了。为了解决资本不足的问题,那时的日本当局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这里不得不提及的,就是“唐行桑”这个特殊的日本女性群体,她们用青春、血泪和尊严积累起日本发展的原始资本,为帝国的繁荣做出了其不可忽略的贡献。“唐行桑”的日文原文是“唐行きさん”或“からゆきさん”,有人译为“唐行小姐”,意思是“赴唐之女人”,而这个“唐”不仅指中国,还指东南亚等国。20世纪80年代,有部曾火遍整个中国的日本电影《望乡》,说的就是“唐行桑”的故事。电影里描绘了一批又一批的日本乡间少女被拐骗到南洋为娼的悲惨经历。《望乡》中有个细节特别有冲击力:妓院的日本老板在生意火爆时连自己的媳妇都往上派,命其至少接30个客人。必须强调的是,“唐行桑”实质上是个为日本挣取外汇的政府行为。其兴盛时曾被称作“娘子军”,但后来却被视为“日本的耻辱”,被有意无意地遮蔽,成了一段被忘却的日本历史。

大正天皇嘉仁(1879年—1926年),是日本的第123代天皇。但他之后的一连串表现,让举国上下都感到悲伤。大正天皇即位后,先被安排去检阅军队,在众目睽睽之下,他突然跳下检阅台,冲到行进的队伍里打开了一个士兵的背包,然后乱翻一气,被侍从们好不容易才劝止住。国会开幕时,按照惯例,天皇必须出席仪式。可能是觉得干坐着实在无聊,他居然把桌面上的文件卷成筒状,当成望远镜一般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就“瞭望”起来,这让一干众臣一下子全都惊呆了。各国驻日使节都在眼睁睁地看着,全国,不,全世界的媒体都在场要报道的啊!为了避免这位天皇再出丑露乖,让全世界都知道本国有一个不靠谱甚至是弱智的领袖,日本政府从此再也没安排过大正天皇出席什么公开活动了。

至于科技原创力不足,主要表现为那个时代日本经济的“山寨化”,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民族品牌,盗版抄袭猖獗一时,假冒伪劣产品充斥,日货成了“水货”的同义词。毕竟,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时日还不长嘛。

按理说,在遍地都是学霸的日本,像他这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学渣,不管放在什么时代,多半连个小杂货铺都不敢让他继承的。无奈他命硬,在明治天皇5个皇子里,唯有他活过了10岁还熬到了成年,因此1889年,10岁的嘉仁亲王被立为太子。没办法啊,“捡到筐里都是菜”,不是他也只能是他了。1897年,辍学且已年满18岁的嘉仁太子进入贵族院,算是步入政坛。在熬了15年后,老爹驾崩,嘉仁太子终于变成嘉仁天皇,改年号为“大正”。

大正民主:黄金岁月的日本政治

嘉仁亲王是明治天皇的第三皇子,生下来就患有湿疹,还得过脑膜炎,可说是既不健康也不聪明。到了上学的年龄,虽由日本初代首相伊藤博文亲手送上书包一个,以期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怎奈天不遂人愿,嘉仁亲王在整个学习生涯中始终不能集中精神,成绩也相当不理想,还留过级。最终因为实在无法继续下去,不得不以健康为由中途退学。他的性格也非常懦弱,至少在明治天皇和元老山县有朋看来是这样的,因为这两位曾经数次用严厉的口吻、犀利的眼神以及咄咄逼人的气势,将年幼的太子弄到哭天抹泪的地步。如果非要在他身上找什么优点的话,貌似只能发现一个:诗词作得特别好。他被认为历代皇室成员中最出色的诗人。

不靠谱的大正天皇,让日本在没有君主集权的干预下,反倒进入了政党政治活跃的黄金年代,这一阶段就是大正民主,指的是在1912年至1926年期间,日本实施适合现代民主的政治体制。这一阶段,日本内阁中主要是政党政治的内部互动,外交方针为对中国内政不干涉原则、日苏友好等。

日本人也肯定会忐忑不安。因为“虎父有犬子”,明治天皇的继承者,时年33岁的太子嘉仁亲王,怎么看都“望之不似人君”。

在大正民主阶段,首先要说到的就是日本藩阀政治的终结。明治中期至大正初期,日本的主要政治权力大多被政治上的“元老”所控制。他们多是倒幕运动的功勋和明治维新的先驱,虽然在法律上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明治时代的官员选拔都是先经过他们讨论,再向天皇推荐,最后由天皇任命,形成了所谓的藩阀政治。这种形式一直是日本自由民权运动所声讨的对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元老一个接一个地凋零,大正时代中期,藩阀政治终于告终。时光还真的是一把锋利的“杀猪刀”啊!

日本人不能不自豪!从1868年到1912年,不过44个春秋,一个“穷矮矬”的草根男一举逆袭成功,变成了“高富帅”,这种传奇在当时的全世界都找不到第二个。1853年,4艘美国军舰就能让他们俯首帖耳,而如今,他们先后打败了中俄两大帝国,还与世界霸主大英帝国称兄道弟,是全球拥有海外殖民地的唯一非白人国家。日本向世界证明了其“文明”的实力,向亚洲证明了黄种人可以打败白种人的“种族”实力,从而一举挣脱“黑船来袭”以降,由西方列强加诸其身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跻身列强,平起平坐。短短数年间,领南库页岛及其附属岛屿,攫取东清铁路,吞并朝鲜,地图扩大了数倍,一跃成为与欧亚大陆山水相连的“大陆国家”,战略野心也急速膨胀。

藩阀政治结束,日本人期盼的基于宪法的民主政治终于来到。1918年9月29日,原敬(1856年—1921年)成为第19任日本首相。他是日本历史上首位平民出身的内阁总理大臣。这是第一次实现了国民代表组成的众议院中拥有席位的政党领导人组阁,担任政府最高责任者,从此日本出现了政党内阁。

英明神武的明治天皇死了,“军神”乃木希典跟着殉死,伊藤博文还先死了。回首过往,在明治天皇的领导和伊藤博文等英杰的辅佐下,日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帝国辉煌无比。在充满自豪地怀念明治天皇的同时,日本人的内心也十分忐忑不安。在大正天皇的领导下,日本还能够繁荣依旧吗?还要怎么继续奋斗,才能把国家建设成富强、文明、骄傲的世界一等国?

1912年,日本宪法学者美浓部达吉在《宪法讲话》中发表天皇机关说,他认为天皇只是作为国家行使统治权力的机关,国会应该具有独立的职能。

“虎父有犬子”居然成就了日本的黄金岁月

1925年3月,日本制定《普通选举法》,实现25岁以上成年男子拥有选举权(女性没有选举权)选举众议员,这个数字大约占总人口的25%。

在当今的日本环境中,说起这个时代,人们常常会想到经济繁荣发展,文化蒸蒸日上的情形,也有人称其为日本近现代历史上的“小阳春时代”,这代表着温暖和希望。日本人民的这种印象是真实存在的吗?为什么在明治天皇离开后,国家反而会进入盛世年代呢?

由于明治宪法原本就存在着比较大的漏洞,因此按照这个宪法运行的日本议会内阁制基础并不稳固。海军、陆军以及枢密院、官僚等势力在政党内阁内依然有很大的政治力量,并经常介入政党内阁的运作。随着政党对立的激化,在野党经常与陆海军、枢密院、官僚等非政党势力联手攻击执政党。普通选举的实现使得有选举权者大幅增加,伴随着政治献金的巨额化,政治腐败频发。总之,大正民主是个“跛脚”的民主,无力对抗军部与法西斯势力的更进一步的壮大,也没能阻止日本的军国主义化。而民主宪政制度在1930年代的失败,更让日本走上了一条毁灭之路。

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去世,大正天皇即位,日本进入了大正时代(1912年—1926年)。大正时代,有狭义与广义两种划分:狭义仅指大正天皇在位的时期,不到15年;广义范围则包括从明治末年日俄战争结束,到昭和初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大概包括1905年至1931年,这里采用的是广义的说法。